通过比较范文范本和自己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一
[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二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三
1.美国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州全部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未来教师由各大学师范学院或师资培训机构培养。到60年代末,人们发现,美国这一“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并没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对如何培训高质量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专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教师培训之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领域的专家知识都可以分解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被称为陈述性知识。第二类为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类,第一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熟练的技能,被用于经常出现的情况;第二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认知策略”,被用于新颖的,需要创造性的情境。第一大类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或教师的传授获得;第二类知识因涉及“怎么办”的个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和个人体验才能获得[lj。研究者按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专家和新手对比的方法,分析专家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差异,发现专家教师和新教师陈述性知识不仅内容有差异,其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二者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差异。师资培训正是为了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对新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应用于教育实习,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由于教学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训者所具有的两类知识决定的,为了丰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采用增设教育理论课程的方法,使这部分内容占教师职前培训内容的25%。同时,为丰富程序性知识,将教育实习时间加长,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具体操作是:将整个教育实习分成三种类型: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模拟实习:基本上在教育学院内或实验室内进行。采取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手段对师范生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学生的讲授录像后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技能。教育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中小学教学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学院,这项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二、三学年。教育实习: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习生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每月和长远的教学计划,一开展教学和评定中小学生等,并从中验证和再现己得出的结论,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大学则派视导人员进行不少于6次定期视察,评估教学进展情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规定了最低下限,有的州总教育实践时间为1年。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实习的内容被进一步拓展,表现在实习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强调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随着英国人口的显著下降,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人数相对过剩,教师质量问题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英国政府在1983年向众议院提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对新教师的培养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严格选拔学生,明确课程标准,重视实践经验[2j。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发现师资培训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范生教育胜任能力,突出中小学在培训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学教师具备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方式与师范生在高等学校发展起来的一些知识和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两类知识属于不同类型,都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己具备参与培训师范生的资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综合两类知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师范生。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制定有关教师的培训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胜任能力应包括:组织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会使用教学策略,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指出教育胜任能力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核心标准”;中小学方面要在教师教育胜任能力的培养上负“首要”责任。这一条例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其一是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本科学历的新教师:其二是一种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生完成培训后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第一种类似于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方式上,大学与中小学校在双方互惠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成立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实习生指导教师有两类四种:一类来自实习学校。其中一种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教学实习,并同大学的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实习生:另外一种是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学科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实习学校工作的总体进行布置。另一类来自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中一种负责联络:另一种为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生所授学科的评价和指导。在实习时间和要求上,由于实习的要求明确具体,实习过程中突出“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约每周10节课。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类培训模式是针对第一种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生无法透彻地领悟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师培训模式。如莱斯大学的师资培训计划[3j,它通过对本科生经过一年教育专业的培训,使其获得硕士学位。
3.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德国历来重视师资培训,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师培养的改革作为重要课题。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德国自从建立师范教育以来就很重视教育实习工作。1696年,弗兰克创设了教师研习班,选择优秀的学生施以5年的课程,其中包括见习、试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学问题讨论。1826年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并正式确立取得教师资格须经过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3年的实习。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实施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是学完规定的课程,包含作为“学校实践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再进入见习阶段,见习包括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实习期间每周上12课时及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教授法等。实习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教师资格。
4.我国的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南洋公学师院建于1879年。由国家正式办理师范教育,则从根据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始,随之产生了近代师范教育实习。191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规定,要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除各科教授外,凡关于管理等事项规章应随时指导”。匡这种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到80年代仍在使用。其教育实习目的在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情况,以尽快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实习的时间专科4周,本科为6至8周。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高师教育实习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在理论研究方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成果引入教师培训,对教师行为及课堂监控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体成效。[5:[63在实践方面,教育实习的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师专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实习时间一般为8至10周,并明确规定了新教师试用期为1年。实习方式多样化,有校内的模拟实习及到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习地点由集中到分散,从单纯由高校带队教师指导实习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实习中学指导实习。实习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活动指导,参与中小学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7:。
二、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教育实习模式主要用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教育实习形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实习的时间来表征。在教育实习的形式上几种模式没有多大差异,但在实际运作中,教育实习所经历的时间,实习的方式及达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实习目的要求上,美国、英国的两种模式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德国则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部级的考试方能任教[8j。我国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则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实习生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开始实施通过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实践,培养教育硕士的计划,这说明其师资培养逐渐向“研究型”方向转变,使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界线日益模糊,体现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方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且在较短的教育实习期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美国、英国、德国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绝对时间长,对教育见习都有明确的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而我国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特别是教育见习时间仅仅为几课时,是结合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所开展的活动,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校的教学实际。从教育实习的方式上看,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基地较稳定,且师范生所选择的实习学校往往是毕业后就业的场所,因此中小学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我国的师范院校虽然也建设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对众多实习生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相对太少,且中小学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担心教育实习影响其教学质量,对教育实习并不热心。因此每年教育实习时,高校组织者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联系实习学校,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现实习难的问题。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视模拟实习,延长实习时间,建设稳固的实习基地等,但总体上讲我国的教育实习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我国的教育实习理论研究滞后,目前仍处在理论一简单应用层次,实际上理论与实践呈分离状态,从而教育实习影瞥改革不教育实习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仅仅是实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不断分析总结基础上,从课程设t、实习目的要求等各方面进行总体改革,从而形成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三、改革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可采取两段式螺旋上升的教育实习模式。即:将理论一单应用的模式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扩展为感性经验一理性认识一实践应用一理论提高的模式,将教育实习分成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具体操作是: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布置教育见习的任务,让学生明确目的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始就进行为期3周的分散式教育见习。这种见习主要参照英、美的见习方式,制定详细的见习计划及任务表,并延长见习时间,使实习生有章可循,可避免我国的盲目走过场的见习方式。让实习生了解中学教学过程,观摩专家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3一4课时的实际教学。见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习学科教学论,实现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学习美国的模拟实习,采取微格教学的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至第七学期结束时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第八学期的教育实习。至于考核的内容、范围及标准则主要利用我国有关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德国部级考试的有关标准来制定,使之适应我国师范生的现有水平。教育实习排在第八学期开始,为期8一10周,吸取英国的教育胜任能力内核制定较详细的实习目标,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样可避免我国实习目标模糊,不利于考核和评价的缺点。在实习同时实习生必须进行教学论文的设计。要求学生采用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等各种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教育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每位学生完成教学论文,并开展教学论文的评选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再一次飞跃。有条件的学校,在此基础上还可挑选一批师范生经过进一步的教育理论学习及实践的锻炼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四
纵观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翻译自始至终参与了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教育翻译对近代中国每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教育翻译及其成就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引导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教育翻译活动主体的中国留学生则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翻译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式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正是留学生的教育翻译促使西学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引入,使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中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吸收,从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是可见,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以及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
那么,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如何兴起和发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种教育翻译及其成果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这些翻译者们在各个发展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回答此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翻译目的论”和“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作出下述层次有序的探讨:
第一章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包括留学生教育翻译兴起的历史背景、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机构以及主要传播载体.
第二章阐述了1895~1937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运行轨迹.包括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教育翻译动机模式的演变、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演化以及教育翻译过程中留学生多重角色的扮演,从而勾画出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演进轨迹.
第三章主要梳理了1895~1937年4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借以探寻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通过翻译向西方教育引进和借鉴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口头、笔头文献资料,如教育制度、教育著作及讲义、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演讲以及教育小说等内容的翻译.
第四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诸如教育制度的翻译为中国新型教育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翻译使得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得以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宗旨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科书的翻译为新式学校提供了丰富而切用的教学材料,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知识得以传播与推广,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译介使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与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化.
第五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教育中国化的影响,包括留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试图通过借鉴来创建中国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科体系,在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特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指出教育翻译存在的主要不足之点,并对今日中外教育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翻译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五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群众性、艺术性等特征。基于此,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要与先进文化传播背景相结合,整合群众文化中的不足,提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优化措施。
先进文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传播。
和谐社会建设,一部分指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同步,经济结构有机性调整,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体系完善,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主流文化深入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引导,双面性推进,是全面建设和谐环境的直接体现。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欣赏形式,群众文化艺术丰富,形式多样,例如: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群众文化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念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融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可以分为个人教育,如,个人政治思想引导、价值观引导;社会教育,如,工作氛围调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调节;民族教育,如,传统文化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有效渠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环境的必然性选择。
(一)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低。
先进文化是指马克思为指导的社会发展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思想动力,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能够将先进文化理念,融合于社会基层,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我国先进文化在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的实际来看,依旧存在群众主动参与意识较低等问题。其一,我国40%人民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存在思想误区,认为文化艺术教育等同于高雅艺术教育,或者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这种片面性认识理念,会误导群众的思想,从而出现群众不愿意或者不敢参与的社会现象;其二,国内群众中55%的比重认为,社会中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渠道有限,先进文化与群众艺术活动关联性不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内容,大部分是大、空的政治思想教育,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的吸引性不强,群众注重参与认可度较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二)政府引导性不足。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引导性不足。首先,我国政府提倡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但在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经济投入比重降低,同时政府又缺乏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管,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下发后,资金用途不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推进资金来源保障性差。例如:依据新华相关性新闻可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投资情况,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这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性问题;其次,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引导性不足,也在于政府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管理不足,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面性群体性广、形式多样,缺乏政府有秩序的引导,将会出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自由散漫、艺术教育工作计划性差、开展实施过程中资源分布不足等问题,也会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效果产生影响;最后,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存在着地域差异异性,政府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经济、管理等方面引导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僵化,例如:部分区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硬性组织文化素养较低的农民学习书法、绘画等艺术互动。群众文化引导本质发生变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的实际作用被掩埋,社会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义消失。
(三)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专业性差。
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也在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专业人才较少。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培训,60%是群众自发进行艺术学习,通过网络视频,图书等途径进行自我研究,使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中多种艺术学习的专业水平较低,这种模棱两可的艺术文化传播形式,容易出现群众文化艺术文化误导;同时,社会专业艺术人员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较低,社会中仅有10%的专业从业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中去,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中没有良好的艺术教育引导。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阶段性特征依旧较为突出,结合以上对实际工作开展中的不足,提出推进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先进文化是社会优秀文化的主要部分,但并不等于社会文化所有,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必须打破人民群众对文化认识的误区,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教育中来。例如:某社区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宣传工作,组织多种多样社区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具体而言,该社区组织学生组成社区小记者,对身边好人好事进行传播,组织社区青年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如,法律知识传播,健康大讲堂等。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广场舞、绘画、书法、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该社区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推进,使人民群众在社区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中,自身文化素养得到逐步提升,这一过程中,社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沟通渠道桥梁逐步建立,打破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误区,人民群众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识加强[1]。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提升,也在于群众自身能够主动进行文化学习。例如:通过新闻联播、新闻时讯等文化传播媒体,了解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补充个人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用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促进个人进步的理念指导,也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意识的重要分支。
(二)政府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引导。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不是一蹴而就,人民群众思想意识提升工作并不是一天就可以见到成效,一方面,政府要善于突破传播文化传播的禁锢,针对人民群众区域性差异,制定完善合理的艺术文化开展工作计划。例如:某区域为我国西部山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当地政府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部分。初期工作,主要是对区域人民文化素养综合提升,政府采取开设夜校、法律基础知识传播课堂等方式,达到普遍性性提升群众文化认识的作用;中期工作主要引导当期群众培养“新”生活娱乐方式,逐步摒弃“打麻将”等不文明区域娱乐活动,建立良好的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传播环境;后期阶段,更进一步将该区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向着更高雅的文化艺术种类迈进,完成对群众艺术教育工作的引导。当前该区域的群众艺术文化教引导工作,正按照这一计划有序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当地政府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规划完善,真正实现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思想引导、素质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引导,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传媒新渠道,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传播途径。例如:社会新媒体对区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新闻进行传播报道,或者通过政府信息传播媒体,开展好人好事传播,群众艺术作品展示,政府善于应用身边的多种信息传播渠道,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全面的先进文化传播环境。如,某地区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政府通过网络新媒体,与当地电视台进行先进事迹跟踪报道,当地人民群众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传播的文化思想传播环境,群众更是将个人文化素养提升,艺术生活环境构建,作为文化艺术教育学习的新方向[2]。
(三)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
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更大范围内推进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国家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思想与经济规划相融合,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来源。例如:依据我国财政部相关数据分析可知,2014年—2016年,国家财政部在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增加比例分别为:4%,10%,11%,国家逐步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经济投入,也要按照地区差异性,做好文化艺术教育资金的分配;另一方面,地方性政府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入,作为地方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投资应用的全面性监管,确保资金投入正确应用。例如:我国某地将国家划分的1.5亿元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分配如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设备完善600万元,群众文化艺术基础性教育400万元,群众文化教育支出200万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万元,该区域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实行资金应用监督管理,实现该区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资金合理应用,为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3]。
(四)构建新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队伍。
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全面推进,也要构建新型人民群众艺术教育队伍。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艺术教育工作中来,引导群众艺术教育专业化发展。例如:某社区开展群众合唱团文化活动,从区文化社团聘请专业音乐教师进行群众合唱团训练指导,同时也善于从群众中寻求群众艺术专业性人才,如,退休音乐教师,文工团艺术表演艺术家等等,寻求多方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充实该社区的合唱团队伍,为该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引导。
综上所述,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众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探究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实践工作,实现现代群众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政府管理引导与经济引导协调运作、群众文化教育队伍向着专业化发展。因此,引导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迈出发展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陶新喜.论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教育[j].大众文艺,2015(23):3-4.
[2]刘一航.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5(05):247.
[3]王简.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231+234.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六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非常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1].
1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以及发展历史。
1.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内容。它能够通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1.2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七
一所学校的文化气氛包括了校风、学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学校是专业化、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人类的教育形态和文化发展状态进入自觉阶段的标志,基于此,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体现人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涵养才行。那么,艺术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将艺术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落到实处,为提升学校的文化气质提供活力源泉。同时,学校应加强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艺术课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并通过组建社团、兴趣小组、举办艺术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形式,为志趣相投的学生提供结识和互相切磋的平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遵循“特色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进步。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气质、树立办学特色都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启迪智慧,开发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创造。其实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戏剧,其任何的艺术形态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真实图景,它能够轻易到达人的内心深处,唤醒人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思考。所以艺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用细腻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再在专业的课程培训中通过教学指导和思维启发,加上学生自己后天的不断练习,将这种美好愿望变为现实。因此,在这样一个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发展个性,建立充足自信。
不管何种形式的艺术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有着突出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缺乏关注,自信心逐渐减退。但是当身上其他的一些特长得到展示并受到肯定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明显提高,学习也更有劲儿。教师要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掘与展示帮助他们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心,从而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学校可以为学生打造形式多样的个性展示平台,以比赛、晚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我、创造成绩、博取关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借助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情感得到宣泄,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健康成长。
(三)多重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很多的艺术表演都需要多名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艺术教育的推行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当今社会,团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无可避免的都要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辅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例如编辑与导演的配合、作词与作曲的配合、篮球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考验与锻炼。希望艺术教育的教师能重视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德育结合,提升道德境界。
“道德不是单一的,而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统一”,可见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教书,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艺术教育的作用也正在于此。而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从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与领悟中,对艺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中促成内心的蜕变和灵魂的净化,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懂得辨美丑、明是非,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另外,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美进行加工和放大,艺术教育利用感知和想象给学生提供了比书本知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反映到生活实践上。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应得到高度重视。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为学校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从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八
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近代以后盛行于欧美等国,并最终在美国获得较为完备的发展。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这些学科在美国的大学中日益受到青睐,并出现了教育向实用性一边倒的倾向。为了修正这种学科偏向的趋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确立了以通识理念来改变当时教育倾向于实利性的现象,提出无论是文科、工科还是商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必须修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以及科学五个方面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总量不得少于本科期间总学时量的1/4,三年级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通识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效仿的范本。欧洲的很多高校在参照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模式:1.与美国大学相同,各专业的学生均须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课程,并且学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一般为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校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不做具体规定,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欧美国家通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培养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师级行业领军人物。
二、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受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纷纷开始引入通识理念。从当前国内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情况看,我国通识教育基本上是美国或欧洲模式的翻版,虽然也取得了颇多成效,但依然饱受诟病,其原因在于,一是远离我国的教育现实,过度借用他国经验。诚如当代知名学者杜维明所说,“可惜,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这也是一些学者批评“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是有名无实”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识教育脱离实际国情,目标空泛。由于国内通识教育采用的是美国文理学院的模式,学院不设具体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精,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
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指通识结合专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借助通识与专业的互丰互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宽广、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亟需适应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而大学致力于培养“专才”的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据统计,在过去的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60%的人从事了“对口专业”,还有20%的毕业生在从事本专业几年后即转入另一行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很难预知明天的工作是什么,这意味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培育具有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比培养单一知识的人才更重要。
20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连续两年突破700万人,在这700万人中,有接近100万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对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显示,这100万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瓶颈不只是人数问题,还有职业适应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设计教育是一种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细分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所以一旦离开本专业很难适应其他职业。也就是说,专业隔阂是造成当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把通识理念引入到设计教育之中,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编织一套宽广合理的知识构架,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专业教育虽有利于人才走向“高精尖”,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设计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所倡导的综合教育理念,对于弥补专业化设计教育带来的弊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设计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大都深度有余、宽广不足,缺乏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转变这一现象必须引入通识教育,以“通识+设计”的模式为学生重新建构一套健康、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设计教育的缺陷。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九
摘要:通过对中外教育的比较,从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形式,考试制度,教师角色定位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外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教育;教育差异。
一个中国学生说:“集会场合就应该遵守集会的纪律,这是我们从小就培养的习惯。”一名来自新西兰的学生说:“青年科学节本来就是一次交流的活动,不能不让人说话,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既然演讲很长,就应该给我们坐的地方。在我们国家,很少有这么长的演讲,除非是专题讲座。”
还有一个故事说得也很透彻:某学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午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哪一刻交会?在场的中国孩子马上拿笔列式计算,同班的美国孩子却轻松地拨动自己的手表,很快得出结论,这说明,中国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与国外孩子存在相当差距。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xxx宁教授曾说过:“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这两则事例都反映了观念和思维的碰撞,反映了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不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教育,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静。上课坐要身直、双手要平放在课桌上,两眼要盯着老师,规规矩矩,学生的行为受到严格的控制,学生的任务是听和记。中国的教师认为这是良好的课堂纪律。在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回答问题要异口同声,答案要标准,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考试前应考作文,以达到思路统一。即使学生偶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判标准,循循善诱,于是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确,这种令人沉闷僵化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
相对中国而言,美国、日本的学生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充裕的课余时间。美国的课堂纪律甚至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他们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自由选择的娱乐活动中度过的,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干,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创造力得到培养。日本近年来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的学校注重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开展轻松宽裕的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老师、家长的无限关怀而设计的种种作业中度过的,正是这种关爱,使孩子失去了个性、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隔了孩子的自由梦想,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
二、课堂教学形式。
中国的课堂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以组为一个单元,固定不变。并且集中、统一授课,时间限定,整个形式过于单调、沉闷,对于中学或许可以,但对于小学就不大合适。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个性四射的特点,多少会被这冷冰冰的课堂组织形式所压抑,在课堂上,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安静得如同公堂,上课坐要身直、手平放,两眼直视,学生言行受到严格控制。一位美国教师曾评价中国幼儿园:“过分严密的管理,使得东方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如此过分地强调纪律秩序和行为规范,以致不惜以摧毁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国外的课堂以班为集体,但每个组都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授课内容的不同而经常改变,并且不一定是集中统一授课,而是有序地轮流完成课堂任务。这种授课形式活泼有趣,趣味性、艺术性强,形式多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如此,国外课堂的实践课程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譬如上厨艺课,课堂就设在厨房中;汽车修理课就在汽车旁进行,鲜有先讲书本理论而不实践的课程。这与国内的课堂组织刚好相反,先在课堂上理论课,而鲜有实践课。国外课堂教育组织形式灵活、新颖,注重个性与人格培养,善于将课堂教育与实际创造相结合,挖掘孩子们的创造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三、考试制度。
我国是世界考试的故乡,也是考试制度的发祥地。在古代中国,以科举制为代表的考试制度在选贤用能、兴教育才等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明清以来,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逐步僵化,成为禁锢教育、束缚人才的枷锁。考试的评价标准其实是由教育观决定的。即要强调哪些教学内容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学习效果的检验工具。然而在中国,考试主要是作为筛选工具,分数不上录取线,就意味着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中外学生都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方法却不一样。国外的学校考试多采用等级制,而中国学校的考试则习惯于用百分制,认为百分制的区分度高,一分之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学生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学就业。而在国外,考试的意图是鼓励创新思维,除数学外是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给出合理的解释,取得某个答案的合理理由,即便答案不正确或不完善,一样可以拿高分,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水平是外国教育的唯一目的。例如,国外的作文考题一般不定有关自己生活的题目,因为小孩子的阅历本来就简单,写这种文章只会让学生“捏造事实”。题目一般都是有知识性的,而且能激起学生对这方面学问的兴趣,这些题目把作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全部体现出来,还能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而国内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有关自己生活的题目,还要训练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学生一写作文就觉得愁眉苦脸,毫无兴趣。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它重视的是应付考试,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而国外的教育重视的则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重视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由于这种差别,使得各自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能力上大不相同:国外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远强于中国同龄学生,中国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外国学生。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贯扮演“严师”形象,“教不严,师之惰”,老师越严厉,越能管住学生,才有威望,才能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命令,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看到老师跟老鼠看到猫,能躲多远就多远,这难道不是老师的悲哀吗?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绝对权威,极少有商量的余地,听话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被无情抹杀。我们国家一般采用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国外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三种角色。一是“引导者”,教师很少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主要资料,让学生自行完成。二是“指导者”,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进行点拨、提醒、指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至于偏离既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德、智、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协调发展;三是“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始终平等,师生可以互相探讨问题或争执,保留自己的观点,教师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很少出现体罚学生、斥骂学生的现象。国外师生极为融洽,甚至有点自由、散漫,对学生限制很少,相比之下,中国师生的关系显得较为呆板、生硬、紧张。”
纵观中外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何把中外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
一种观念的形成往往历经无数的质疑,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才得以被认可,待到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之时才会得以传递,并且不断地更新。幼儿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伸,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已有很多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其作用在人的一生发展中以及在对家庭、社会所作出了贡献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正因为此,幼儿教育才得以广泛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始终围绕幼儿身心发展而言之。在与时俱进的年代,边境地区尽管受到“边、少、山、穷”这些地域环境的限制,但是也要坚守“进步、创新”的旗帜,为自己的发展谋求福利。幼儿教育,作为边境农村教育的短板,更应该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标明自己的旗帜,更新、创造自己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一、教师角色、理念定位:从模糊到清晰,树立新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双边活动的一方,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影响极大。随着幼儿公共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幼儿教师的角色从保姆到教师,再到今天的指导者,经历了很长的阶段。现在,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期望,一出多样化趋势。如皮亚杰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孩子的游戏伙伴;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还有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做幼儿目前的替代者、幼儿的知心朋友、大姐姐等。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越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河口县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幼儿教师将自己的所学用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受到很多因素,比如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不尊重等,使得幼儿教师迷茫于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还将自己定位于教师、保姆或是引导者。作为担负着培养幼儿这一特殊工作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身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正反映了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因此,在恶劣的情况下,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要清晰自己的位置摆放,根据边境民族地区情况,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准绳,坚定地标定自己的角色,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石,树立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理念。
此外,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所在,不要因“公、民办”的区别而将自己定位在国家教师行列之外,而是要意识到,在公、民办幼儿园并举的今天,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与公办幼儿园的教师是一样的,甚至所付出的还要高于公办幼儿园的教师。
二、家长观念更新:从忽视到认同,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地深入发展,人们被分数的烙印局限在知识的获取上,这也是导致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的主要因素。在边远地区,尤其在边境农村地区,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优劣的评判主要基于幼儿的识字、数数上,这为幼儿教师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作为幼儿的至亲与第一任教师,不论是在自身教育习惯还是在对待幼儿教育的问题上,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河口县多为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理念模糊不清,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幼儿教育,此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幼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停留于读书写字学知识的层面,没有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考虑幼儿年龄阶段特点,造成了家长盲目要求孩子学习,这与幼儿教育的本真价值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因此,家长需要转换思维模式,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为幼儿童年的快乐与健康提供一个支持的港湾,家长也从中重构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认同,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目光重聚:从漠视到尊重、理解,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的认可度、关注度对幼儿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边境一线的幼儿教师,本就处于被认可劣势,这不仅仅源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缓慢,也因为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又因为地域环境的限制,阻碍了社会人们的思维,尤其是在边境农村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如果不交给孩子数数、识字等知识,这样的幼儿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多也只能算一个保姆。笔者在对河口县边境农村各社会人士的访谈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上了幼儿园会算算术、默写古诗之类才是好的。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边境地区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同时也产生了对幼儿教师教育活动的强迫,把幼儿教师看做是小学老师、保姆。笔者在对边境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一幕:
时间:中午放学时分地点:南溪镇幼儿园。
k老师:哦,你来拿你家小孩的衣服啊?他的衣服还在教室里。(k老师看到去而复返的z家长,笑盈盈地说着)。
z家长:呵呵,你不是他(孩子)的保姆嘛,怎么也不帮着拿一下?(z家长边说边往孩子的教室走去)。
从这段简简单单的对话中,展露出的是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不理解,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就是社会对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停滞于“保姆式”阶段,这样的案例在笔者多到访的幼儿园是层出不穷的。因此,社会必须重聚目光,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四、多方参与:从单一到多元,重新构建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提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幼儿教育作为初始阶段的教育,与幼儿园、家庭、社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幼儿期本就是可塑造最强的关键期,虽然幼儿园、家庭、社会等方面在对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对幼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大主要环境因素,也都是幼儿必须并且直接接触的三大环境,不论哪一因素出现不协调或者其他的问题,都会导致幼儿教育发展轨迹出现危机。因此,在河口县如此一个文化多元、环境复杂、人口多元的地域里,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协作,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无论是从幼儿园层面、家庭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甚至于是政府层面,都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影响的各要素之间寻找到一个良性的契合点。
总之,边境名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要在理念上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幼儿教育发展理念深入到各个阶层中去,吸纳更多地元素共同致力于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在教育中起到奠基作用的幼儿教育在“边、少、山、穷”这一特殊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地区得到良性的发展。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一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二
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加大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艺术课的开课率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低于80%,高中阶段的艺术课也要本着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开足开满。不断深化艺术教育课改、完善艺术教育手段、提高艺教水平,建设艺术教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迫切的需求。同时,让全体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加内容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全面接受艺术教育也成为一项必须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任务。但实际中与以上原则相悖的现象是:迫于现行的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需要,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成了“空头支票”,出现了标有“足量”艺术课的课程表在实际中演变成“二次课程表”,也就是艺术课经常会被其他“主课”所替代的“潜规则”现象。长期的应试教育任务使得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的硬件不足:师资缺少、设备匮乏;课程考核力度不够、教师积极性较低。这种对上级要求疲于应付、对艺术教育严重轻视的局面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形势,艺术教育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社会的教育需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做出思考。在深刻理解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对艺术教育的整体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艺术教育机构在明确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差异的前提下,制定不同的培养任务、定位不同的办学层次,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基于以上的探索和实践,民办艺术教育便应运而生。
作为艺术教育事业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民办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教育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是社会进一步增加艺术教育投入,扩大艺术教育规模的有效方式。目前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机构正在兴起,创办民办艺术教育机构成为热潮。这项事业的兴起在整体上增加了艺术教育培养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民办艺术教育的优势:首先是在办学基础要素方面。由于民办教育机构具有财产所有和管理自主权,因此办学的生产资料不必依附于政府,它们在教育政策法规范围内享有较大的资源自我支配权。民办艺术教育的主体可以在办学的基础建设上,自行构筑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适应时代特征的发展规划,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配置师资、校舍、教学仪器,规划校园环境等。这些自主权能为保证办学质量提供必要条件。人事管理方面,民办机构大多实行聘任制,招聘范围不必受地域限制;聘用制度灵活,可以按需选聘人才而不存在强行配置。人才管理上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人才流动,自行协调、合理安置。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助于选拔精通管理和实际教学各有所长的人才,并在人才的年龄和性别方面构造互补效应,有助于构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就为艺术教育办学的制度构成、学科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优势。财力方面,融资自由、用资自主的特点使民办机构能保障教育所需的各项开支,无需担忧因资金限制而造成的发展滞后情况。物质资源上,民办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避免了公办教育机构因行政干预而造成的拖沓、低效配置局面。办学基础要素上的综合优势为民办艺术教学机构彰显其现代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办教育具备自我激励的发展动因。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较之公办机构有着独特的自我激励机制。面对与较为强势的公立机构的竞争,民办机构要承担较多的社会风险和压力。比如办学行为要接受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要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由于教育资源直接取之于社会,民办机构必须履行其对被培训对象的承诺,接受来自社会的舆论认定和行为监督。也就是说,直接服务于市场的处境使它们必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至上这个办学理念就成了民办机构不必言说的必然宗旨。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创业者们思维上的开拓性和实践中的开创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民办教育体制下的从业者时常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较之公办教育机构的人员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采纳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积极拓展信息渠道,重视来自被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走出一条自我完善、逐步提升办学层次的道路。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在办学思路上的特色意识较强。因为能够充分意识到特色、创新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本,是衡量一个有机体是否具备生命力的标志,因此在实践中创业者们能够将特色理念不断融合在每个教育环节中。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都力争将彰显个性、增强活力的思想贯穿在艺术教育的实际行动上。当然,民办教育机构的这些特色发展优势,除了来源于创业者办学思路上的理性认识,还得益于他们区别于同类公办机构的优势条件。比如经营的自主权使他们在政策法规的允许范围内不必接受过多的行政限制,办学风格上有相对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物质财力上的自由度也为特色教育的硬件设施提供了可靠保证。雄厚的人力资源也为特色教育在课堂中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以上优势促使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能充分彰显其特色优势,改变了过去艺术教育千校一面的平庸状况,向社会展示了民办艺术教育学校有特色、办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第一,生源上的劣势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愿意接受民办教育机构培训的学生,有很大部分来自艺术高考的淘汰者,这是在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还未在学历、学位方面完全取得全民认可的情况下,部分艺术高考落榜生做出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就造成了民办机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挑战,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不得不在师资和管理上加大投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更加注意因材施教,更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自身效益的关系。教育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从事民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公益事业,这就要求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从业者要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能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民办艺术教学机构的投资者要将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有所偏颇,否则由此带来的利益膨胀思想必然会导致艺术教育市场的混乱、民办教育体制的瓦解,那么民办教育机构最终也会因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撑而导致丧失后续发展动力。
第三,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很难对艺术教育的结果和成效给予准确的测定,人们难以制定出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民办艺术教育的成果加以评定,因此对民办艺术教育结果的评判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全民兴办艺术教育的热潮中冷静下来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找到加强对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合理监管、科学评定的方法,以促进民办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各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在初具成效的基础上考虑扩大办学规模,这也是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容忽略的是,合理地扩大规模并不能以牺牲办学质量作为代价。在将质量意识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民办机构可以自行加大未来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创新培养模式,使自身的内在实力与外在的形象相辅相成。
第五,协调好民办教育事业中投资者与具体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大都并非为同一个体,因此民办教育投资者要与经营者在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投资者要善于选拔懂业务、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具体办学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应当赋予经营者与之地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艺术教育的理念、大胆实践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管理措施。经营者也应该及时在办学思路和经营思想上与投资者加强沟通,接受投资者的管理与监督。我们相信,民办艺术教育会在今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走上正轨,在自我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日渐成熟,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美术、舞蹈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初步感受美,体会艺术美的情趣,而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及爱好应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学前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2]魏玥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j].读天下,2016,(11):319-320.
[3]曹丽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5).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四
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学前教育从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都了有显著的改善,学前教育的质量得以提升。同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知识和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及时对自身理念进行更新,并采取与时代发展背景相配套的教育模式,从而加快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1幼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幼儿教育都处于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虽然社会上不断地的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都表现在口头上,缺乏具体的行动。再加之幼儿教育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部分幼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在社会发展快速发展过程中,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并没有针对时代背景的不同而进行改进,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幼儿教育机构由于管理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就导致幼儿教育办学较为混乱,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另外当前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教育设备的更新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由于经费缺乏而无法进一步实施。这些现象在边远地区的农村表现得更为严重。所以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各部门有效地协调和配合,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1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育在民族振兴及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将教育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希望通过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加快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幼儿教育时期,更需要具有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抓好幼儿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培育合格的人才。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对其工作环境和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才;其次,做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平台和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好地提高幼儿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丰富其专业的知识,以便于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不拘一格、有个性的,幼儿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认识、理解、想法、感受以及活动的方式等主体性要受到尊重。幼儿教育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体现其主体性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幼儿自主、创设性的活动,促进其发展。因此,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全面性、启蒙性和保教相结合为指导原则,更好地把握不同年龄幼儿心理、生理的特点,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作风,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尤其是要针对幼儿个别差异、兴趣、能力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幼儿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开辟家长园地、制作家园联系卡、观摩教学活动、离园时谈话以及在各幼儿园主页中开辟幼儿识字专题网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其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
2.3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机构管理。
在我国现阶段,幼儿阶段的教育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而且对于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管理措施也不到位。于是,出现了不只是幼儿园“虐童事件”,甚至是孩子在幼儿园中生命都出现了意外。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亡羊补牢,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大力监控,不仅要对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对于未来准备要兴办的幼儿教育机构更是要提高门槛,确保幼儿教育机构规范化发展。平时,各地教育主管机构还要加强对辖区幼儿教育机构的检查,包括防火、防水、防盗、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深化幼师师德建设,加强保育、保健人员岗位培训,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2.4保证幼儿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
开展幼儿教育,尤其是开展良好的幼儿教育,离不开持续而稳定的经费投入,这是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发展、教学条件改善的基础。为此,各地要千方百计地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规定落实到位,并且要保障经费的稳定投入和逐年增长,为教职工工资足额发放及幼儿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对于符合规定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也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扶持,加快普惠园的建设速度,适当扩大“以奖代补”范围。同时,在政策规定和可监督、可控制的范围内,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也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兴办和发展事业中来,促进多种类、多形式学前教育机构相互促进的局面,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层次需求。
3结语。
幼儿作为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各级部门及全社会都对幼儿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同时幼儿教育又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更需要加强幼儿教育。但在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和监督条件也会存在着差异性,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多方向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及可行性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加快工作思路和观念的改变,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五
幼儿教育,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开展我国学校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更加重视幼儿教育,教育投入也应该更多的投向幼儿教育。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己经普遍得到了家长、学校和全国各界的重视,且教育质量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一、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极其重要。学生未来的学业成绩高低,较大程度上与早期学习经验及智力发展关系紧密。就目前阶段看,人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相较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幼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1.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幼儿教育方面的投入只占教育经费的1.3%,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3.8%,且这1.3%大部分用在城镇幼儿教育事业,导致农村幼教经费的欠缺,致使农村幼儿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
2.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难以吸引到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导致目前幼儿园师资力量缺乏,影响到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3.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问题不够重视。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之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均较低,农村教育信息传播缓慢,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没意识到孩子的幼教问题的重要性,往往忽视对幼儿的教育。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进城打工,陪伴留守儿童的往往是体弱多病、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守旧的老人,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解决现状的方法。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着每一个该地区生活的幼儿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村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机构不健全、幼儿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重要问题,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将眼光都放到了义务教育上,相对来说冷落了学前教育。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幼教事业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教育工作者须客观看待当前面临的困境,抓住眼下的机遇,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1.政府须对农村幼儿教育提起重视。
各级政府须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每一位幼儿都有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为了能够保证这一点,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间的矛盾,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实行扶贫政策,专项解决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中遇到的资金问题,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另外,各级政府需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学前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降低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对家长来说,需要他们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就会因此大大减少,增强其送子女到园接受学前教的积极性,保证幼儿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学前教育。
一些个人或者企业创办的民办幼儿园,政府也应在专项资金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予以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政府不能将幼儿教育事业推向市场,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拿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力度,而且长期坚持下去。
2.加大对农村幼教的投资力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想要进一步改变农村幼儿教育的落后状况,单纯地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采取相关的政策,来为农村贫困儿童接受幼儿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让不同地区的幼儿,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政府须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拉近城乡距离,尤其是要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危机。太原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将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到了具体事项。通过增加公办幼儿园编制或利用事业单位自然减员编制,优先招聘在职村办幼儿园教师,或者录用大中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农村民办幼儿园教职员工在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
3.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
为了能够有效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除了政府、教育主管部分需要采取对应的政策之外,还需要开展多渠道的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我国农村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加快教师的职称聘任工作,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工资补贴低的问题,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各项保险,提高教师地位,对一些表现出色的幼儿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4.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让农村留守儿童受更好的教育。
从根本上说,农村儿童教育问题上,体现了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党中央设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须着重加快发展农村各项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优生优育政策的落实、人民经济状况的改善,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与期待。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有助于为农村留守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科学的幼儿教育教育,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亲子关系的温暖,进而对其人格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巩固农村的幼儿教育,不仅能够积极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同时,也可以使在外务工的幼儿父母能够安心务工,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学前幼儿时期,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是其知识启蒙、技能发展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对幼儿潜能的有效开发是众所周知的,若幼儿能够在这个时期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就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早期经验,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使幼儿尽早学会与人之间的相处。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六
整合性是上海二期课堂改革的核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是多元的,这是幼儿发展的智能基础。笔者看来:整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内容、环境、材料以及方法、方式等要素的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通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把幼儿各种智能整合到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把前者叫做“活动整合”,后者叫做“整合发展”。“活动整合”要以“整合发展”为中心开展音乐活动教学。
二、为何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发展”?
音乐学科虽是个独立学科,但是其富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广度来看,音乐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平台、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皆有积极作用。从深度来讲,音乐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对音乐的发掘与个性化诠释,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倾向与成长背景。例如:。
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天然的朋友,音乐活动天生的游戏性与综合性,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取向。游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能力要素,是幼儿教育的宝箱,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幼儿发展是非常可行的。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幼儿音乐活动蕴藏的教育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对于促进幼儿整合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三、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整合发展”?
1、幼儿各种音乐技能的“整合发展”
幼儿音乐技能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乐器演奏、欣赏、韵律活动。各部分内容有听、唱、动、奏等不同活动和特点。所以,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注重综合性、整体性,把音乐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整合。
2、音乐活动中“非音乐能力”的“整合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非音乐能力”要进行整合训练,促进幼儿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立好活动的多元化目标,发掘活动中各种教育资源,并围绕目标进行整合。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对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发掘活动资源中的教育要素,选择性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例如(加例子):在音乐活动中训练语言能力;再如:在音乐活动中训练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训练探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等等。
二期课改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表演展示等。探索发现式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实践、表达能力以及交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与文学作品、体育技能、自然科学等进行结合,让音乐活动成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当然,整合性的音乐活动不是一个松散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轻有重、有取有舍,纵横联系、上下通透的结构优化的活动。
3、音乐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发展”
音乐与情感价值观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思想道德发展密不可分。音乐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为音乐感动,与音乐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情感的升华、理性的回归,促进处于萌芽时期的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以,在音乐的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从理解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内在语言,拓展到理解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世界、欣赏他人、关爱生命。让幼儿稚嫩的心灵在音乐的柔美中获得最为幸福的成长环境与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出与活动主题吻合的意境、氛围,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与欣赏音乐,将感受、体验和创造几个层次的活动整合起来。例如: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它既能表现文学作品情绪的起伏.又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它们和故事中的形象、情节、节奏等美的规律具有相通性.可以根据二者共同点加以整合,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等。
四、“整合发展”的前提与要求。
要让主体在活动中积极探索。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整合幼儿发展。曹冰洁老师提出“持续性共享思维”,就是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进步,在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基础上,通过集体教学与合作探究,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互相学习、互相示范中成长发展。
整合性的音乐活动还需要多元化评价。评价不仅要检查幼儿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方法,重视对幼儿情感、意志、态度、思维等的评价;不仅要让评价成为诊断的工具,更要让评价成为激励幼儿发展的动力,评价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区别优劣,而是激励成长,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全方位的整合更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是其中的一个载体。经过整合,使得音乐活动更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实用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七
摘要: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以来,农村学前教育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底子薄、范围广、数量大、欠账多,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改变家长陈旧教育观念,加大力度推进家园合作等。
1.1经费投入有限,办园条件差。
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就更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筹资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先天不足。当前,虽然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加大,并有意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但真正用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却是杯水车薪。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一些农村幼儿园选址不合理,幼儿活动空间狭小,班额远远大于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并且对于整个园所缺乏合理的规划。在设施设备上,一些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数量的可供幼儿操作的玩教具,大型的活动器械除了滑滑梯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幼儿园在安全、保洁、消毒设施方面的欠缺。
1.2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流动性强。
教师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足折射出农村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农村,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缺少专业发展机会等原因,鲜有具有幼儿教师资历的合格教师选择去农村工作,即使去了一些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换取工作经验的“跳板”。这种现状一方面致使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陷入极度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强,虽然有优质教师存在,但教育质量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1.3“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是对幼儿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将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都起着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始终存在于小学的影子里,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管理还是教育评价上都成为小学的预备班。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回顾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可以发现其中普遍重视“读、写、算”的教育,而轻视对幼儿的保育工作。
1.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在一些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孩子的教养大多是由祖父母承担,在祖父母辈的人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他们不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而孩子的父母也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再加上工作繁忙,与老师很少有充分的沟通,甚至有部分父母觉得幼儿园没什么好沟通的,等孩子上了小学再于老师沟通也来得及。这种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使得幼儿园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1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
当前,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经费不足。现阶段,政府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经济支持者,在今后政府工作中要提高对这方面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坚定不移的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支持。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填补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拓宽资金来源,通过社会募捐、慈善捐助、企业对口援助等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经济支持,合理规划园所,维护、增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2.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以减轻她们的工作负担,并将她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其次,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可以通过与城镇优秀幼儿园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改进观念,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园长的管理能力等。再次,可以通过城乡幼儿教师的双向流动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成长。
2.3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就要用活环境,不用死书本。首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孩子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室内户外相结合、小组个别相结合等。其次,在五大领域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环境,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事物或生活事件,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幼儿自由的环境,积极的引导幼儿去探索、观察、记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要更关注农村幼儿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的发展。最后,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重视民间传统游戏的的价值。
2.4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推进家园合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伙伴,幼儿的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完成。我们必须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只是智育。幼儿园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园合作,针对农村地区大多由祖父母辈的家长教养孩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家园合作形式。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将幼儿的成长现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父母,并向父母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2]严仲连,何静.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