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兴趣,不妨读一读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启示。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一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基本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观念不仅在学习和工作上给予了我指引,也在个人生活中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示。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遵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深刻理解到它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下是我对于遵守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我们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增长,而应该更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我的工作中,我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探索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个心得体会让我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使我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我在生活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例如,在家庭中,我不仅关注自己的物质享受,还要照顾家庭的和谐和家人的健康。同样地,在社会环境中,我也努力遵守环保规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全面协调发展的思维也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平衡各种利益,避免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始终重视创新和学习新知识。例如,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也鼓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勇于创新,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新的突破。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破除各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例如,我从小就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做事,直到遇到困难时才寻找解决办法。但是,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开始鼓励自己勇于改革和创新。在工作中,我尝试着与同事合作,通过共同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种改革的思维方式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
最后,科学发展观让我认识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实际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我个人生活中,我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通过遵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学会了不放弃,坚持努力,最终收获了成功。这种通过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心态,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遵守科学发展观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利益,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创新和改革,并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通过遵守科学发展观,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能力提升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我将继续遵守科学发展观,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二
开头段落:引入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个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始终坚守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它所强调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正文第一段: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介绍个人在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具体经历。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我在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之一。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时刻牢记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和期待。在每一次工作中,我都努力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关切。比如,去年在我所在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导致许多群众受灾。我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亲自走访受灾地区,帮助受困群众撤离和提供生活救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真正关心群众的需求,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起对党的信任和拥护。
正文第二段:介绍个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并阐述其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在工作中的一大体会。在我所在的单位,我们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我们在建设新的工业园区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施,确保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的协调。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正文第三段:介绍个人在社会进步方面的努力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在我所在的社区,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我们组织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关注社会群体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结尾段:总结个人在遵守科学发展观方面的体会,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列中来。
通过遵守科学发展观,我不仅在工作中发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个人的生活中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我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三
30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年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中央的政策措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突出位置,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提高居民收入,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发展到环境保护,多项措施涉及民生,不仅促进增长,也将造福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是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可以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央的政策措施,既重视扩大投资,又重视扩大消费;既突出保持增长,又突出调整结构既强调经济建设,又强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困难,也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发展,是全面把握总体布局、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央的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力保经济增长中,鲜明地贯穿着统筹兼顾的红线。
抓落实,尊重规律,讲求实效,避免乱铺摊子盲目扩张,防止铺张浪。
费,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永恒动力。用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我们要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的一次重大检验。各地区、各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交出一份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精彩答卷。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四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当代小学校长,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五
高中阶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在这个阶段,我深入了解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悟,分享在高中科学发展观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领域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之一。在我对科学的认识中,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关乎到我们对科学思想的正确理解,同时也是我们对科学的发展、应用和评价提出要求的基础,因此,我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坚持着“求知、探索、创新”的学习理念,潜心钻研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首先,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理解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理论。其次,我深入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各种规律和原理,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理念。此外,我还广泛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如《科学哲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等,增进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关注。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首先,科学发展观让我们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把握科学发展的动态性,看到科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教育我们关注科学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和知识规律的变革,时刻提醒我们科学知识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本性。同时,科学发展观认为“探究科学,是一种马拉松式跑步”,让我识别到了每一个科学问题都需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四段:发展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努力。
想要完全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方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极为细致严谨。首先,我们需要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方法,观察亦或是处理科学现象。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建立起以创新和实践为基础的知识转化体系。最后,我们需要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使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第五段:结语。
总之,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让我真正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深厚力量。科学发展观教育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构建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体系,理性地认识现实,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培养个人优秀的科研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科学,而且也是我们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探索和追求。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六
院有在职教工278人,其中教工党员131人、学生党员22人。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委卫生工委的安排,我院党委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部署,带领广大教工和党员干部,认真抓好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通过宣传发动,创新学习形式,促进调研落实,确保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3月10日下午,我院召开全院教工参加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党委书记、院长李景田在动员讲话中强调,我院的学习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创新水平、建设和谐校园。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个读本并写出心得体会;要求部门要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写出调研报告,落实措施,形成制度,努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二、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调研阶段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局和起步,是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我院组织广大教工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和省两个《纲要》,同时还认真学习了我省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明显成效和丰富经验的先进典型。根据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党支部每星期不少于两次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院注重创新学习形式,重点抓好了“四个一”活动的落实:
一是举行了一次辅导报告会。3月20日,由市委党校副校长刘小梨教授到我院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刘小梨教授分别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等三方面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相关问题作了生动阐释和深刻分析。刘小梨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使我院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进一步加深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对我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二是举行一次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征文比赛。通过征文比赛,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提高实现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能力。目前征文正在征集中。
三是举行了一次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3月24日,我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教书育人好园丁》为主题,组织了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请本院先进个人——中医学系主任、主任医师易建平,临床系口腔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于世德,先进集体代表——教务科科长陈秀琴、学生科科长邓树权在报告会上介绍了他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和在各自岗位上教书育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业心、紧迫感和责任感,鼓舞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员工努力在落实各项工作中勇当先锋、争做模范。
四是组织了一次理论学习知识考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韶关学院医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在3月24日组织了一次有150多名党员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理论知识考试,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院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自身优势,合理、准确地进行规划与定位,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顺利实现发展目标。
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中,我院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克服困难,以学为乐,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活动主题突出,信息量大,形式灵活,注重创新,富于启发性,对实际工作受益大,大家都表示要珍惜这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七
一直忙到现在,就为了写学习《科学发展观》笔记,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我心里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小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学生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家长、社会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领导下和同事、家长们的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八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局党务人事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对于党务人事部门,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我局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单位,年轻职工所占比例大,做好人才工作任重道远。用科学人才观指导我局的人事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努力加强我局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加强党务人事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人事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局党务和纪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把党务、纪检工作放到服务于流域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实解决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党务和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党务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保密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树立公道正派形象,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公平”的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局党务人事工作推向前进。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九
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党史中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价值和作用,也使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目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党史中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光辉历程中,始终以人民的痛点、需求和幸福感为出发点,践行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正是因为没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今天,我们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人民至上的原则更加需要被牢记。
其次,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发展。这一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实践。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可能。这种关注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只有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然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科学创新为动力。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使科学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史中的科技创新典型事例,如“两弹一星”和高铁等,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辐射效应和经济效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努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科学发展观呼吁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光辉历程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共同富裕。根据党史中的教训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相互促进。这一价值观的倡导不仅强调了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还强调了思想道德的建设。只有建立共同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之,在学习党史中的科学发展观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价值和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和共建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对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牢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以人为中心,推动综合协调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构建繁荣富强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为我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我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十
看过这本论科学发展观后,感触颇深。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也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对自己征服世界进行反思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们理想的社会描绘了轮廓,像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远流长,很早就已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不断丰富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等等。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极为不协调。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为科学发展观。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它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乎国家整体规划发展,同时也是关乎中国百姓的生活。民众努力配合国家落实科学发展的相关要素方案,各种计划才得以顺利执行,国家发展的才能更好。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差异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就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实际,利用当地的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在此之后,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段提升!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十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一科学发展观内涵博大丰富,体系科学完整,要求概括明确,对其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即它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丰富的而不是个别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中。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概括为“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这“七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综合发展观是继可持续发展观之后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它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把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曾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和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又是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正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如此密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有密切关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和它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列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五大特征之一,并且断言,没有社会政治的变化,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同时要看到,在以往的实践中,发展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上,在协调发展方面着力不够,致使一些矛盾积累起来并成为困扰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摩擦增多等等。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现实。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教训极其深刻。
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和事物内部诸要素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和谋划发展,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各项要求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深刻领会构成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确把握这个科学体系,才能全面理解其丰富内涵,从而才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协调发展无从谈起,而且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受到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能。如有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挤占”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有的甚至恶化了环境,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必须记取。全面发展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比如,有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当劳动力的高等教育平均达到4年时,经济增长将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对于我国来说,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低、科学文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普遍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仍将继续妨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创造每一单位gdp,我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而据联合国的一个统计,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104位。这看似互不相关的数据,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在坚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既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安全等多方面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也往往更难以协调,要协调,就要在全面中体现科学的比例,必要的平衡。比如,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推进。一些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人为限制城市化的水平,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进程。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城市化,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城市病”。在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大量农村人口就不受限制地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吸纳这些人口就业的条件却不充分,不仅就业严重不足,而且产生大量社会问题。许多事实说明,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落空。其实,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早在我国先秦就已经有思想家意识到了。比如,管子尽管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他看到,如果工商业发展过快,就会同农业发展产生矛盾,造成“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的局面,最终“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窄者,其野不足养其民”,因而管子提出了“野不积草,农事为先”,工商业只能适度发展的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和协调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有近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不仅不能持久,而且环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j;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k。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一般认为社会发展问题从属于经济增长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70年代起,发展的内涵被广泛拓展,发展目标向社会偏移,重视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离开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从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的,只有短短200年历史。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工业化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经济发展史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通讯、网络办公、卫星教育、虚拟空间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也空前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将使人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规模和尺度等方面扩大自己的优势。如,在时间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及分子技术延长人的寿命;在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等等。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统筹兼顾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那些涉及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做到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为了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当然,改革力度要同社会承受度相适应。改革力度过小,不能触动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依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而利益调整力度过大,有可能使利益格局发生严重失衡,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每一项决策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每一环节中去。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害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民主、教育程度、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作为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做到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面临的主要矛盾。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也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严重差距,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防止和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与不正确做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做法值得注意,应及时防止和纠正。
(一)要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的观念。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强调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总体状况还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仍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进一步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概而言之,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失调;又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怀疑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二)要防止和纠正部分先富论过时了的看法。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部分先富论的实践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改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则应改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实现比较均衡发展,凸显出社会公正的价值,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是要“劫富济贫”、“压快拉慢”,并没有否定部分先富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思想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想。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j部分先富论并没有过时。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还要加大力度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当然,我们所主张的部分先富是有条件的,第一,部分先富必须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的;第二,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谈部分先富,更不能忽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据有的学者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3.3:1,“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东中西地区间差距是1:0.7:0.4,这些数字所包含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发展,非解决不可。但却不能因此否定部分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协调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要防止和纠正简单否定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宏观经济指标的倾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但这并不是要抛弃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gdp存在很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等同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成了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指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和认真反思gdp的局限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这一指标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如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和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化等。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然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简单地否定gdp这一经济指标不可取。
(四)要防止和纠正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思想。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总体水质状况略有下降,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当年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七大水系干流地表水有38.1%的断面为四类、五类水质,比上年上升11.3个百分点;全年发现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0万元。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森林、草地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实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一方面,我国经济投入高、消耗高,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要防止和纠正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的做法。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要求与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没有轻重,没有取舍。科学发展观反对的只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抓住了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问题,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既是我们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理解、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总体要求。否则就不可能融会贯通,就难免浅尝辄止、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从而犯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和走极端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错误。
五、以优良的学风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的许多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结合对一些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优秀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问题更是做过许多精辟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着发展这样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坚定地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极大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大丰硕成果,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同学习其他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从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理论品格。它是我们完成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把这一理论学深学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发展问题摆上了党执政工作的首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经济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已经或正在出现,有的且比较严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发展问题深刻反思,对发展观重新审视,从而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和借鉴,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只有放到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了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往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极具启发意义。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搞得好,经济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则往往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重要阶段上,要避免走弯路,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十二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概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进行了多年教学实践后,我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从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师生关系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传统的教学目标通常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授生物学的课程中,除了传授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科学发展观也有着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关注全局和长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不仅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教授基本的物理公式和定律,还注重教授物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科学发展观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举行生物学实验时,我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实验过程,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此外,我经常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科学发展观对于评价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时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不仅仅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还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我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鼓励他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最后,科学发展观对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倡导平等、民主、尊重和关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学效果也更明显。
总之,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带给教育的积极变革,它让教育更加科学、人性化。我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十三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认同。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谈谈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始终指导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我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紧迫感,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我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只有在不断调整个人规划和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团队合作中,我积极参与并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共同奋斗和努力,我们的团队得以高效地完成任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关心和体察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在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在学习中,我积极关注和学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真正关心和服务于人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教育我,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学习中,我注重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在社会实践中,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发展观告诉我,只有通过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总结来说,科学发展观对我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让我认识到了发展是硬道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至上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努力发掘自身潜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人,推动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也将更加充实和意义深远。
专业科学发展观阅读心得(案例14篇)篇十四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我们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一,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学习微观经济知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自觉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努力学习国际金融和贸易知识,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自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面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许多领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的生产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通过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掌握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了解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前景,科学确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调控的任务非常繁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履行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面对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任重道远。要学习宪法,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宪行政。要了解与科学发展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提高依法推动工作、解决矛盾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自觉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提高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