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们展示了不同风格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意,提高写作水平。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一
摘要:本文通过使用eviews软件,对以来我国gdp与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从实证角度得出不良贷款主要由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决定,同时gdp变化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不良贷款;国内生产总值;朱格拉周期;五级分类;eviews软件。
1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波动贯穿于经济发展,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可以称之为经济周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波浪式、周期性演进过程。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但也有人认为描述经济周期各阶段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谷底,扩张,高峰,收缩。从我国gdp增长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波动趋势,其周期长度大概为9年,属于“朱格拉周期”:1981年———1990年、1991年———、———分别形成三个周期,并先后在1987、1994、形成三次波峰,在1990、、20附近形成三次波谷。
2经济发展与不良信贷形成:基于实证的分析。
2.1以来各季经济统计数据(此处略,详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可看出,3季度至4季度,gdp增长额大多在1万亿元以上,年1、2季度,增长额下降到原来的40%;此后,gdp增长额缓步上升,至4季度达2.28万亿元高点后,1季度又迅速回落到上季的50%。
2.220以来各季不良贷款数据。由于年以后采用五级分类法统计不良贷款,因此,我们采用2003年以后各季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对gdp绝对额及其变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考虑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统计受不良资产剥离的影响很大,我们通过还原不良贷款真实值计算调整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其中,2003年第四季度起加1969亿元中行、建行损失类贷款,20第二季度起加3428亿元建行、中行、交行剥离给资产公司的可疑类贷款,第二季度起加7050亿元工行剥离的不良贷款,20第二季度起加140亿元光大银行剥离不良贷款,年第四季度起加8156.95亿元农行剥离不良贷款。从调整后的不良贷款数据(略)可以看出,204季度、2008年4季度、204季度是不良贷款的三个拐点,其走势与gdp绝对额、变化额相关。因此,将不良贷款余额作为被解释变量,gdp当季绝对额、同比变化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方程如下:blbh=c(1)*gdpbh+c(2)*gdpdj+c(3),其中:blbh为不良贷款余额,gdpbh为gdp同比变化额,gdpdj为gdp当季绝对额。其中:r方为0.56,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检验参数情况,发现其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故更改方程为:blbh=c(1)*gdpbh+c(2)*gdpdj+c(3)*blbh(-1)+c(4),通过eviews回归,得出如下结果: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r方为0.907接近于1,t-prob均小于0.05,拟合较好。
3有关建议。
上述结果表明,不良贷款余额主要受上季不良贷款额影响,即由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决定;同时,不良贷款额与gdp同比变化额负相关,与gdp当季绝对额正相关。通过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应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不良贷款保持平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4]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20各季度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二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1996-山西省的.环境与经济统计数据,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环境指标,以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建立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问并未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而是呈“正n型”处在上升阶段.认为山西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罗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15)分类号:x5关键词:山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循环经济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现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热点,许多行业都加入到电商中来。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电子商务所做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更是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其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之中,近些年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不断上涨,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同作用更为明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与发展理念,努力赶超其他发达国家,实现中国梦。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四
中外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独特的校训。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突出了“自强”、“厚德”的“学格”和人格的培养和铸造。哈佛大学以“让真理与你为友”为校训,办学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中外著名大学校训的比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为特色校训的打造和校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更好地研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特选取109“211工程”[1]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崇尚使用古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大学校训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用语占47.7%。大部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以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成为了当代大学校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源泉。
(二)强调求实、至真。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实、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占48.6%,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这些高校求实崇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激励学生养成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献身真理,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
(三)取向创造、拓新。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新、创新、创造、拓新”的占36.7%,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治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革新思想。
(四)推崇自强、勤奋。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自强、自强不息、勤奋、勤俭、勤勉”的占45.9%,蕴含了传统文化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自我修炼的哲学思想。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对学生的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要效法天地,为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五)突出团结、乐群。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团结、乐群”的占22.9%,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的高度重视,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大学校训中都强调团体发展的重要性,暗含个人是团队中的一员,个人发展应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不能脱离集体而特立独行。
(六)追求厚德、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强调德治,现代中国又提出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的占31.2%,是传统立德育人、厚德载物思想在当代的反映。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德治在大学办学中的直接体现,完全契合了大学立德立人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七)倡导博学、笃行。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博闻强识,积学笃行。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学风、学识、博学、笃行”的占35.8%,体现了大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对“博学、笃行”的倡导。
(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收集的当代外国著名大学的21个校训中,跟“求知、知识”有关的校训占52.4%,与“真理”有关的有关的占19%,表现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比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与光明”、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等,对知识和真理的表述形象而具体,让人不由得对知识和真理产生渴望。
(二)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
国外高校校训经常出现上帝、主、神灵等宗教色彩的词汇,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比如,牛津大学的“上帝乃知识之神”、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等,体现着宗教文化。宗教对人的道德和行为具有强大的规范和约束力,对文化教育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三)表现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
在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上,中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科学性思想,“日新月异”的革新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思想,“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道德性思想,“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思想,“博学笃行”、“学参天地”的治学思想;外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重神灵”、“重上帝”的.宗教性思想,“崇尚学术自由”的思想。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在“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方面有共同之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一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至善的伦理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的宗教倾向差异,二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个体自由发展倾向差异。
(一)科学与人文并重。
我国校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人的道德和内心修养。例如,在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其中涉及“德”的占31.2%,“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等词多次出现在校训中。正如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所说的,“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3],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从外国著名高校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高校校训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反映人文主义教育的很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国高校校训中也表现出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等,这些校训就很好地体现了外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
校训很好的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一旦确定,就不宜轻易修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其校训内涵可能会与时代有点脱节。在不改变校训的情况下,就要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经党中央批准创办时,由郭沫若校长提出的,很有当时的时代气息。“红”一定还要“专”,仅仅是思想好,没有专业的技能,这样的“红”也算不得红;同时,“专”一定要“红”,仅仅是专业水平高,缺少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也是不行的。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仅要创造高水平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大学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共同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在保持原有校训的前提下,把原有的校训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校训要有鲜明特色。
校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办学历史与现实条件,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不同的学校类别,决定了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校训。斯坦福大学用“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作为校训,让人们记住了斯坦福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很恰当地对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表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国内有名气的大学先后喊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有学者研究认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自然位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列,其明显标志是:它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它对世界范围的最优秀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依笔者之见,世界一流大学还应该具有特色鲜明的校训。因此,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建设方面,很有必要充分吸纳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校训的精华,并认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特色校训文化。
参考文献。
[1]“211工程”高校名单。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五
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依据我国1991~20的统计数据,对科技投入各个指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技投入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研发经费的投入,其中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作用最明显,同时提出如何更好的利用科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作者:贾鹏王晓明贾燕子作者单位:贾鹏,王晓明(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贾燕子(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刊名:科技与管理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andmanagement年,卷(期):6(4)分类号:f207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经济增长科技投入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六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能够“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反思与发展”专业能力之重要标准。然而据调查,仅仅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常用方法,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对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以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厅级课题申报情况为例,农村幼儿园近三年申报课题立项成功率仅为25%左右,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更落后于相关高校教师团队申报情况。
当然,在当前科研培训领域我们也曾作出某些改进:批判那些不顾幼儿教师的需求表达,填鸭式、霸王餐培训模式,把菜单式培养推崇备至的方式。但是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还是继续遭遇“三动”尴尬局面:之前“心动”,当时“激动”,事后“不动”。
此外,笔者曾在一次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班做了前、后调查。其结果是:参训教师培训前与培训后表达出的“培训需求内容”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对“儿童教育哲学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培训需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完成上述课程之后);“教育现代化技术”“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有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单纯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素养信息、评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包括科研培训)的方式,值得反思。
所以,我们拟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并就相应的需求评估机制提出建议。
二、本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申报书》《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献,自主研发了《幼儿教师科研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素质(含1~2二级指标)、科研素质(含3~6二级指标)、管理素质(含7~9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标准见表1。据测试,本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其次,邀请“四川省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精品课程两位专家,分别就近三年由农村幼儿园提交于“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师研究中心”的省厅级项目申请书37份予以评审,并与随机抽取的城市幼儿园申报书予以对比分析。
最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挖掘37份农村园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并以此作为相关培训评估机制构建的信息基础。
三、研究信息与结果。
(一)基本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见,农村幼师的8项科研评价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其中绝对水平最低的三项分别是成效管理、语言与写作、领导与管理;城乡差距最大的是文献综述、科研选题、语言与写作。
由此可见,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处于全面不利地位,原本游离于我们视线之外的要素(比如写作、管理、规范、教育基本素质)却是导致农村幼师科研素质不高的核心要素。
备注:每个单项最高分(满分)为10分。
(二)典型问题。
1.农村幼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语言与写作”范畴:农村幼师对专业性名次词义把握不准确;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较多;写作的谋篇布局、段落内部等科学逻輯性都不太强,出现不周严的`论证。在“教育理念”范畴,农村幼师不能很好地跟上最新学前教育理念;在对核心概念做“操作性定义”时缺陷更大。
在“项目选题”范畴,科研题目过大且明显超出其团队能力、条件;所申报的项目题目表述不科学、标点符号滥用乱用,部分采用了口号式题目;在“研究方法”范畴,基础性科研方法执行设计缺位或者设计不科学,由此导致可执行度不高;对“行动研究”“质性研究”的理解不深、且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文献综述”范畴,农村幼师所运用的检索工具是非专业的;文献检索范围存在明显漏洞、不周全,从现有文献析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献综合评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伦理与规范”范畴,部分农村幼师引用、注释不规范,甚至有从网络下载粘贴(抄袭)的情况;个别研究团队在科研设计中未能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在“领导与管理”范畴,农村幼师对具体主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与亮点;大部分农村幼师团队对教育科研课题中的关键事件缺乏合理规划;部分预期研究成果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在“成效管理”范畴,农村幼师普遍对教育科研成效缺乏意识和设计;他们过分倚重个案作为科研成效展示的途径。
四、分析与建议。
第一,我国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缺陷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应该积极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立法形式保障职后幼儿教师科研培训的时间、经费、质量。
第二,农村幼师科研培训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构。当前农村幼师教育科研培训目标过于“高大上”,没有落实到农村幼师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培训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农村幼师科研培训应该向“普适性、基础性、系统性”回归。
第三,造成农村幼师科研竞争力处于不利位置的因素不仅仅是科研素质本身;“管理素养”和“教育理念”亦应该是农村教师科研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效管理”更是需要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幼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的建议。
目前,幼儿教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存在两方面冲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培训评估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即完全由农村幼师独立判断自己的科研培训需求。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力劣势的“马太效应”、把握信息的不充分,农村幼师自身还不能在科研培训需求领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者与他们进行“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等,提高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培训者应该加强农村幼师科研作品(科研论文、课题申报书等)的深入分析,以此夯实相应科研培训评估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沙莉,庞丽娟.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科研:美国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
[2]张志坚,蔡伟.以对话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3).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七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八
综合研究2003~20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的3.9%上升到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和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3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各年均超过了57%,在总体平稳中略有回升之势,这与大学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趋势相吻合。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2003年仅有17.63%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到2006年,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下降到14.5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校四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的调查开始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并保持了4年的连续性,但由于学校的地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状况等因素,所取样本相对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代表性相对较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分析,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九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宏观上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推动快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微观上看,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许多研究基于政府层面指出了城镇化的重要性以及探讨了如何进行城镇化。那么从农民角度来说,他们是否都主观愿意进行城镇化,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过渡到城市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呢?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其迁移意愿将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对其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推进湖南省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相关文献回顾。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这一政策给农民进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带来了良机。朱文忠、杨章明通过对当时应运而生自发城镇化的成功典范——上海市洪庙镇和浙江省龙港镇进行调查,探讨了农民城、小城镇发展的动因和意义。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总结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外力推动三种模式。以齐康、夏宗玕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原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其潜力扩散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四种形式。以刘传江为代表的的学者总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胶东模式、六里坪模式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下而上。以顾朝林等代表的学者综合前人研究,分析了三种动力机制各自特点。农村地区人口的迁移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规律,藉此探讨城镇的成长机制。
2.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基于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成果及课题组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将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变量分为三类,即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所处区域社会特征变量,并提出假设。
2.1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
包括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四个子变量。
(1)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城镇化意愿越小,他们更愿意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安享晚年,叶落归根观念强烈。而年轻人更向往大都市,追求现代化、新潮流,城镇化意愿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化意愿逐渐减少。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城镇化带来的好处越了解,眼光更长远,思考更周密,城镇化意愿越强。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思维禁锢在祖代相传的土地上,城镇化意愿低。
(3)已婚者在农村有着家庭的羁绊,有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另外,已婚者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需要照顾,在城镇生活经济压力会比较大。因此相对未婚者,城镇化意愿较低。
(4)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城镇化意味着会暂时失业,生活失去经济支撑,其意愿较低。而以非农为主的农民,城镇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拥有更多机遇,城镇化意愿高。
2.2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
包括家庭主业、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有无在读学生四个子变量。
(1)家庭主业以农业为主的家庭,对农村的依赖性很强,城镇化意愿较低。而相比较而言,以非农业为主的家庭城镇化意愿较高。
(2)人均耕地较多的家庭,非常担心城镇化之后会低价甚至无偿占用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低。相反人均耕地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城镇化后流转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较高。
(3)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更有能力承担城市的消费水平,因此城镇化意愿更高。
(4)现在农村对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其80%的家庭活动是围绕孩子,有在读学生的家庭出于想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机会,进行城镇化意愿更强烈。
3.样本情况与实证研究。
3.1调研实施及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以长株潭为中心,抽取了湘乡市山枣镇、湘乡市虞塘镇、韶山市如意镇、株洲市朱亭镇、株洲三门镇、株洲龙潭乡、宁乡县玉潭镇、望城县丁字镇、浏阳县古港镇9个镇,在抽取地朋友的帮助下,调研回收问卷210份,经整理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80%。调查对象是15—64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常住农村居民。
本文采用spss13.0对所调查的16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logit回归处理。从表2可以看出,有64户没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正确预测为没有意愿,而4户没有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94.1%。同时,2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没有迁移意愿,而98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户被正确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98.0%,总的正确判断率为96.40%。这表明回归方程有效。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长株潭210位农民的调查表明,61%的农民愿意进行城镇化,希望城镇化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子女教育条件等等,而不愿进行城镇化的农民一部分担心城镇化生活消费增多,生活压力增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融入新的城镇,没有归属感等。另一部分则认为农村空气好,食物纯天然,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农村人口稀少,不像城镇里那么拥挤,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长株潭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以下3点建议:
1.提高城镇化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城镇化预期;
2.优先发展就近城镇化;
3.积极促进土地流转。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山西省的.环境与经济统计数据,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环境指标,以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建立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问并未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而是呈“正n型”处在上升阶段.认为山西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罗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15)分类号:x5关键词:山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循环经济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一
价值观是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是非判断、行为取向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价值观走向不仅影响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取向,并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走向的产生重要的导向。学术界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
(一)价值观的涵义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学科和领域具有不同的定义:
哲学领域,谢勒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无关。斯宾诺莎把价值理解为主体的追求和欲求。埃伦费斯把价值看成主客体之间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
心理学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的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表现。罗克奇将价值观定义为可以指导行为和态度持久的信念,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强调价值观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和动机功能。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具有情感性、判断性的观念系统,是指导行动的依据。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价值观涵义的界定来看,可以从中归纳出价值观的主要要素:价值观的整体,可能是一种客体或是主体,还可能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价值观的功能是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的情绪表达具有情感性和判断性。由此,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价值的所具有的认识、评价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成果。
目前很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在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婚恋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六个维度进行研究。
婚恋价值观研究方面:刘丽军通过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合理建议。
人际价值观研究方面:主要是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郑日昌编制《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人际价值观、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得出人际价值观与自我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道德价值观方面:池卫东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是提高道德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从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典型特点是积极追求与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而失范行为的成本与利益倒挂、家庭教育的自我中心、大学道德教育的边缘化等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成因。
消费价值观研究方面:胡洁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西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消费价值观的初步调查,把大学生按基本成分的不同划分为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又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五个维度;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是目前对消费价值观比较完善的研究。
政治价值观方面:唐昆雄、赵春风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查同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的实证分析目前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增强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
生命价值观方面:李若衡,杨静主要采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加以具体分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并归纳了六种较为典型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价值观。这是根据大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及情绪上的划分,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总结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采取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实证方面主要是以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测试,问卷又分为语句问卷和词汇问卷;还有借助国内外专家设计的量表和运用测量工具,利用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
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发展趋势。
从价值观的分类研究来看,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每类的研究几乎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有效的论证结论。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出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在研究思路和方向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的运用,综合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注重运用多种学科的交叉性进行,力求研究更加深入、具体、科学。
(二)讲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得出,目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构大都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基本状况、影响因素、教育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进行探讨;就研究方法而言,多从事的是定性研究,进行实证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的很少,而为数有限的定量研究在分析上也多停留于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通过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更深的内涵,所以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将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结合,从现象的研究挖掘更深的内涵。
(三)注意研究对象的全方位。
在选取研究对象的时,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全方位,首先是地域的全方位,不仅要研究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而且要注重考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其次学生的成长阶段的全方位,不仅限于考察同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选取不同年级和年纪的大学生进行分类考察。学科的全方位,要兼顾文理科、还有工科的学生全方位研究;家庭背景全方位,区分城市学生和农村地区成长的学生进行研究,还可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四)开创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综合以上文献,在价值观的研究中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方法,更加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创进行。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逻辑推理法、观察法、综合统计法、量表和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不断地扩展新的研究方法,善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的思路更加开阔,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其次,在研究维度上,可以在以前人已有维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研究维度,例如可以分为学习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社会性别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几个维度,然后从地域、院校、学科、年级、城乡差别、男女差别六个类别来进行分类别比较研究。
再次,在研究视觉上,不仅仅限于国内大学价值观之间状况的简单比较,还可以参考国外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将不同国家当今的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在考虑影响国内大学生价值观因素的问题上和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历史性原因时,尤其是价值观中的金钱观和婚恋观问题时,可以考虑国外的社会思潮对国内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后,在研究操作上,如问卷,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一般还是以开放式问卷为主,在已有的词汇调查法、语句调查法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事件调查法进行研究,可以在问卷上列举一下与价值观相关的社会事件,然后让大学生进行对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选择。通过学生的选择,收集资料。通过答案的选择,要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价值观现状,通过现状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然后找出造成这些问题和差异存在的因素。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二
90年代末期,研究者开始从工作价值观和人类基本价值观中的其它领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研究工作价值观。elizur()对生活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进行了整合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多层面理论。elizur认为以往很多的关于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类生活价值观的研究相隔绝。同时,关于生活价值观的研究也常常忽略工作价值观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个人基本价值观可能会和生活的不同领域相关联。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价值观中“追求金钱”和“追求有趣的工作”等因素很可能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这样,只有将两个领域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促进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的研究进展。
elizur结合自己的层面理论将生活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义:“价值形态”、“聚集度”和“生活领域”。第一个层面“价值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形态,这些价值因素能直接对人产生比较具体的影响,比如健康、体格、经济保障、报酬和工作条件;第二种形态是情感形态,这些价值因素主要表达了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比如爱、被同事尊重、公平的监督等等:第三种价值观形态是认知形态,这些价值观因素只要表达想法、信仰和观点等等,比如生活和工作乐趣、成就、责任感和独立。第二个层面是“聚集度”(focus),有的.价值观的含义是收敛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非常容易分清和它们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金钱、好朋友、工作成绩受到承认;而有些价值观则是发散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很难区分与之相联系的行为和环境,比如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人格受到尊重等等。这个层面和elizur(1984)针对工作价值观提出的绩效层面非常相似。第三个层面“生活领域”层面是指一个价值更针对具体的工作领域还是更泛化的存在于生活(主要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之中。比如“工作乐趣”是工作价值形态而“有趣的生活”则是生活价值形态。根据价值观的生活领域形态还可以更详细的分化出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价值观等。工作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上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在于第三个层面。
ros和schwanz(1999)从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整合的角度对工作价值观进行了研究。但schwartz认为elizur的三层面理论中的“价值形态层面”忽略了一些层面要素。他们的研究认为从“价值形态层面”上划分,工作价值观具有四种类型:内向、外向、社会和声望。他们的研究方法同样采用了层面理论和ssa的分析方法。ro时将基本价值观的研究引入了工作价值观的领域,并从基本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整合的角度对工作价值观进行了研究。ssa分析和直接相关检验显示工作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结构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三
摘要。
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集中掌握着资金、人力、政策等资源优势的政府部门当仁不让的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既是推进政府大数据发展的主体,也是自身需要经现代化信息技术关联分析后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研究客体,其数据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大数据最终的运算结果。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确定数据质量标准化,规范的政府大数据的科学性管理,引导新的契合大数据技术手段的信息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据已有的数据质量评价维度,结合大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四大特性,确定了5个维度,并将17个与政府大数据质量相关的二级指标按照数据源质量、数据规模质量、数据结构质量、数据时效质量、数据价值密度质量这些维度进行划分。而每个二级指标经过系统的梳理,确立了从政府部门、被调查者、制度性因素三个方面建立的具体指标,共计有51个指标。初步建立体系之后,针对政府大数据用户使用该评价体系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对给出的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打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剔除了13个指标,完成对该质量评价体系的修正和完善。再通过计算出该体系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问卷用户对政府大数据质量的整体满意度得分。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了在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中,政府数据的数据源质量依旧十分关键,是政府大数据质量的重中之重;数据的时效性质量在政府大数据特征质量中最为重要,体现了政府大数据对运算高速性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各指标的用户质量评价满意度得分可知,提高政府大数据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政府需要建立政府数据增值性管理机制;加强数据融合的指导要求建设;明确处理多种结构数据能力的指导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升大数据质量方面的管理。
关键字:大数据,政府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用户满意度。
目录。
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大数据。
2.1.1大数据内涵。
2.1.2大数据特征。
2.2政府大数据。
2.2.1政府大数据的构成和界定。
2.2.2政府大数据内涵及特征。
2.2.3政府大数据的分类方法。
2.2.4政府大数据的应用。
2.3政府大数据质量。
2.3.1政府大数据质量概念。
2.3.2政府大数据质量内涵。
2.4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2.4.1因子分析方法。
2.4.2模糊综合评价法。
2.4.3层次分析法。
2.4.4主成分分析法。
第3章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分析。
3.1大数据质量评价维度。
3.1.1大数据质量评价一般维度。
3.1.2大数据特征质量评价维度。
3.2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3.2.1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
3.2.2被调查者的角度分析。
3.2.3制度性因素角度的分析。
第4章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4.1.1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指标体系的构成。
4.2政府大数据评价方法。
4.2.1政府大数据评价方法选择。
4.2.2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
4.2.3质量评价体系各级权重的确定。
5.1问卷的设计。
5.1.1问卷设计原则。
5.1.2问卷设计。
5.1.3调查对象选取。
5.2描述性统计分析。
5.3信度分析与合理性检验。
5.3.1信度分析。
5.3.2合理性检验。
5.4主成分分析和评价。
5.4.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5.4.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
5.4.3确定主成分。
5.5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
5.5.1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5.5.2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结果。
5.5.3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加强和改善政府大数据质量的措施。
6.1严格管控政府大数据的数据源质量。
6.2加强数据时效性管理措施。
6.3建立政府数据增值性管理机制。
6.4加强数据融合建设。
6.5提高多种结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研究局限。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四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模仿balland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10%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10%。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10%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10%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10%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0%;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10%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6%);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就笔者对已有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观察,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验证有效市场假设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因为,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研究必须以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为理论前提。否则,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上,即使发现会计盈余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也不能就据此认为会计盈余数据被市场有效利用了。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包括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来自国有资本;资本市场规模与容量有限,交易方式单一;资本没有其他盈利渠道,无路可退;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极小的法律责任;这更助长其非理性行为或操纵市场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或者,不讨论上述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可能影响;而直接采用诸如事项法、随机游走、公开信息等公式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其结论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可为上述猜测提供部分支持,比如,5月19日所出现的‘5.19”行情;记安科技初的股价过百元游戏;初中科创业事件;红光实业、郑州百文等虚假上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另外,在近乎于零的法律责任下;一些上市公司配合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包括不乏利用虚假的会计盈利消息。这种会计盈利信息与超额市场回报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功能锁定”,还是‘沛场有效”,仍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
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定理产生之日起,资本结构的研究就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代理问题,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不强;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源融资能力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相对较差;缺乏内源融资的能力。未来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应当充分关注这种制度背景的差异,提出真正属于我国制度环境的资本结构理论。
关于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契约成本”理论,激发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就是在代理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很多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中,都能发现代理理论的痕迹。在我国,代理成本显然也是适用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将显著是不同于美国。比如,基于契约成本理论所形成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动机降低利润。在我国;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得到各种政策扶持,前一段政府主导性的企业合并和”500强”情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假设,将是不确当的。又如,西方的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都有一个同名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这样,在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讨论诸如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就必需要关注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6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福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19)、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全国性奖励与荣誉。论文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专著或合著先后获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五
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来验证和支持理论假设的科学方法。近年来,实证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参与一项实证研究项目后,我对该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收获。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分享我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实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问题或现象,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其次,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支持已有的理论假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最后,实证研究可以为实践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帮助他们优化工作流程和提升工作效果。
第二段:探讨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定义、理论构建、假设提出、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推断等步骤。在问题定义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以确定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构建和假设提出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最后,在结论推断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将分析结果与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相结合,得出最终的结论。
第三段:分享在实证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证研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量化研究而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次,实证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统计学、研究设计等。这对研究人员的背景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实证研究往往需要大样本的数据和重复的实证验证,这对研究人员的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挑战。
第四段:总结实证研究带来的收获和启示。
尽管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示。首先,实证研究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参与实证研究,我学会了如何提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以及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实证研究培养了我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证研究中,我需要运用统计方法和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读数据,从而得出合理和准确的结论。最后,实证研究加深了我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理解。实证研究要求研究人员严格遵守研究原则和规范,尊重科学事实和证据,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五段:展望实证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将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提供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实证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教育等,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为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分享了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科学和证据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和现象,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参与实证研究后,我学会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锻炼了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获得了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更深入理解。实证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将在各个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
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七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改革入手,立足于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基于笔者多年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民办院校的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进行改革。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理论、is-lm模型及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效果及其运用,ad-as模型及其运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运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这门课理论性很强,从宏观经济的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逐步展开,运用定量的手段、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弗里德曼理论为辅助。每天国内外的新闻财经报道中都会多少涉及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每个家庭、企业和政府每天都会多多少少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理论进行决策,使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小。这些理论在历年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体现,例如,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他们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的两个关键领域:经济政策在时间上应该保持连贯性;影响商业周期的主要因素是供应方而不是需求方。他们的理论不仅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还影响了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美国人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政策手段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获得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和西姆斯“开发多种方法,用以回答……问题,即经济政策与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就业和投资之类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
鉴于这门课的理论性太强、又很深奥,和现实经济问题结合很紧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财经类新闻的习惯、也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就很难学懂这门课。但是这门课又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参与现实经济生活的阶梯。另外,三本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针对这门课,基本没有自学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对其中的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照本宣科,要么引用一些经济事例,既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改革指导思想。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次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社会宏观经济现象的思考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入开展互动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通过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能促进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的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还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经济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2、改革基本思路。
针对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精选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精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选取当前的国内外经济事例,解释和运用经济理论分析。
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以课堂练习和提问为形式、以课后查阅和准备为依托,组织好每一节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改革。课堂教学以设问为引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集中注意力,多叫已经开小差或干其他事情的学生,对答对的适当给予登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一个方面,对答错的,不进行任何处置,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针对每次课的教学重点,设置课堂练习,叫两名学生在讲台上完成,依据完成情况,给予登记,达到对所学的重点内容强化的目的。课后辅导以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为核心,布置经济现象的查阅、尝试实践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和完善。对正确完成的学生给予登记,对于完成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改正。
三、改革实施情况。
1、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以学生的学为目标。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班级、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参照三本以上经济学方面的课本和相关经济报刊,依据教学日历,做好每一节课的教案。然后针对每一节教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调整。上课时,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或方法、手段。例如,对于8b1113单班、女生出勤率高、男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于需要记录和标识的知识点,会常关注男生是否做到要求,对于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会对女生进行提问、调动她们对该课关注和思考。对于7―8节的课,会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手段。例如,先将学生的思想全部拉回到课堂中来,给学生讲大量有关这节课的日常经济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这节课的内容,然后又带着问题对这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处理课后作业,不只是讲解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讲解,对于做得很差的学生,课后一一谈话,询问对讲解内容掌握情况,同时给出学习这门课的要求和建议。
2、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调整。
对教学内容的调整。针对所教改的班级8b1111-13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经济学的教学中,突出四部门(即国外部门)的相关内容教学。然后,还会根据往届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不进行单独章节教学,而是在讲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需要说明经济均衡或稳定模型,才对此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最后,会根据这届学生曾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没有学习过哪些课程,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或粗略讲解或学生自学为主的调整。例如,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经济学(微观部分)》、《基础会计》,笔者会对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粗略讲解,对折旧、投资等概念对比讲解。学生正在学习《货币银行学》,没有学习《财政学》,笔者会先讲解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后讲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整。加大问题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上课时,没有采用直接看课件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将要讲解的内容,先给学生设问,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深入思考。例如:讲解凯恩斯的消费定义时,先让学生看“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提问学生此概念与自己的消费或听到的消费是否一致,你对此概念是否会产生怀疑错误的想法等等,然后参照我国统计年鉴――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让学生从统计年鉴中,对比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得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事例,注重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事例,例如,讲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和凯恩斯陷阱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股票市场,然后对学生查阅的内容在课堂讲解,对此进行评价。而且每节课也会准备大量的相关事例。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课时较长(54学时)的情况,学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运用,结合当年的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组长随机抽取提前准备好的题目,然后依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大概两周后,各自组织人员讲解,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组员回答等形式,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认识。
3、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实施。
以往大学课程考试平时成绩部分仅由考勤、作业和老师的印象分组成,随机因素太大,对一部分学生不公,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存在的问题。因而对学生的平时学习这门课,采用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就是在这门课一开始,就给每个学生建立这门课学习的档案袋,其中有这个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对老师的提问回答记录和课堂练习)。合班课90人,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三次回答问题的记录,单班课45人,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五次回答问题的记录,其中,黑板上的课堂练习分数等于两次回答问题的分数,从期末的考勤表看,每个班都有80%的学生完成这项考核。针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的不良表现,就会及时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期末,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档案袋为依据,给予学生相应的平时成绩,这就会使平时学生的成绩能体现公平、合理,更具有信服力。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八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某种思维感官基础上而给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决定,换而言之,是人认识物体、辨别对错的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进而表达出【人、事、物】之间某种的价值或影响;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伍国栋出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价值观的定义为:“从能否符合及怎样符合主题的需要方面,来考查及评判不同民族音乐事象的一种概念。”从上述描述中可知,价值观的形成体现是主体所需;因民族不同意味着文化、传统也不同,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价值取向及评判准则也是不同的,不一样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和不一样的社会经历的个体,均会根据自身所需、爱好来估算某一事物的影响或价值。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探究不同民族音乐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还是由于研究对象同被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有差异,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必要。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想法抛在一边,客观地去面对研究对象。每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传承到现在,就证明它有着超乎一般的生命力。所以,在评判和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时,不可让自身主观因素来影响评判结果,需按照客观实际且不同角度来考察音乐文化,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阻碍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价值观。
(一)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
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某种民族主义思想特征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价值观念;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之间,人为地把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划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优秀”,另外一个是“低劣”,并认为世界上只其它音乐或其他有某些民族的某些音乐才是“优秀”的音乐,而其它音乐或其他民族的音乐都是“低劣”的音乐。二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中人为地赞扬部分民族的部分音乐,鄙视其他民族的音乐,还强调使用用部分民族的所谓部分“优秀”音乐来代替其余民族的所谓“低劣”音乐。照西方某些头脑清醒的文化人类学家的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狂妄的人们要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代替不熟悉的文化的企图。”民族音乐学发展史其实并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被一些西方音乐学家不认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和被我国音乐学家批判的用部分民族的音乐方式去评判其余民族传统音乐的作法,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念色彩,无论他是自觉地流露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使得音乐教育加大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和去除其不良影响的力度,进而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需从客观的角度识别欧洲音乐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文化中心和全部;同时建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二)狭隘主义音乐价值观。
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部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特征或受其思想影响的音乐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主要反映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在世界各民族中,忽略或不重视各个民族间音乐文化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事实,进而将部分民族的传统音乐看成是没有变化的、是没有和其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交流的,二是不合理地突出部分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其民族特色及特殊性,忽略其音乐的共同特性和不认可“文化趋同”现象的存在、这种想法同音乐价值观是对立的,是极端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一种落后的、排外的、不变的和具备封闭式特征的文化理念,它通常是采用幼稚的方法和思想去批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的一种伴生物。要求我们要客观地采集、调查、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又叫“文化相对论”,这种名词的提出主要还是受到了物种进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强调了文化不断进化的观念,指出人类的音乐文化同动物进化应该是有相似之处;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先是简单的,然后再是复杂的,先是低级的,然后再是高级的,是不断进化的;但是,比较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后,我们也不能够下定出两者谁先谁后的结论?但是我们能够使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公平实际地来判断哪一个音阶更加受某些民族的青睐,简单认为五声音阶比西洋音阶更简单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意识的表现。
意识的表现即一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考察某一民族的某种音乐事象时,是否努力做到抛弃本位的美丑概念、本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本位的情感体会和本位的功利目的,尽可能地树立客位的美丑概念、客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客位的情感体会和客位的功利目的。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含习惯势力的顽固性,使得民族音乐学考察者和研究者常常需要完全自觉和通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能在音乐意识上进入对象客位的“角色”。主位音乐意识的根本改变,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而言是很难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和科学的音乐实践,才可能客观地逐步转换到恰当的客位位置上。
(二)行动的表现。
行动的表现即在实地考察的具体行为和操作上首先体现为对被考察对象主体及其所属音乐文化的尊重以及与被考察对象主体构成平等交流和相交的关系。其次,是体现为对音乐事象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和忠实可靠的客观描述再次是体现在研究音乐事实过程中,并为本位文化理论及方法与客位文化理论及方法的双重运用,以及先进仪器的科学测试。民族音乐学提倡相对主义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重视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传统音乐,不提倡狭隘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无疑会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唯有这种努力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时,需提倡正确的审美思想,这样作出的研究成果,方能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还能为该学科创建和发展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书峰.小议民族音乐学者的审美价值观[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4,(10).
[4]王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价值取向[j].音乐时空,,(12).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十九
摘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合滇黔桂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滇黔桂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滇黔桂地区间只在三次产业部门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行业间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滇黔桂地区产业结构间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滇黔桂地区;相似系数;产业结构趋同。
一、文献综述。
滇黔桂地区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滇黔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该经济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近年来人们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出现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表现出的忧虑一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滇黔桂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
产业同构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目前,测度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差异度指数法,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法,区位商法等。本文采用了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相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地区i和地区j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是i区域k行业增加值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j区域k行业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的值在0-1范围变化,系数越大,则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当=0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趋同,当=1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趋同。根据经验判断,一般在评价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相似程度的高低,然而由于一国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的差异大,所以在对评价时,将相似系数判断标准提升到0.90。
(二)滇黔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高度和合理化程度。本文采用层面结构相似系数来考察该地区的产业同构性。把20滇黔桂三省统计年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代入上面的计算公式,求得滇黔桂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云南省年统计年鉴》、《广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贵州省2010年统计年鉴》。
从表1中三省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三省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非常高,均高于0.99,其中云南—广西两省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98;贵州—广西次之,云南—贵州的最低为0.991。从产值构成角度分析,20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995。如果按照0.9的标准来判断,滇黔桂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层面均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由于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上进行的相似系数的测算,这本身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并不能仅此而草率地判断滇黔桂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这里对单个产业深入分析其内部结构是否相似是有必要的。
(三)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把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第三产业又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等特点,因此,一般会把工业结构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本部分主要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方法,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分析滇黔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研究来看,虽然滇黔桂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存在高度相似,但仅在工业经济中,产业同构现象并不显著,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是良性的,很少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因而可以缓解人们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趋同给滇黔桂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严重不利影响的担忧担心和忧虑。
不少学者(王志华,;冯邦彦,2010;王永锋,)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时,认为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并不一定是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其内在必然性。同样,我们认为滇黔桂地区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相应的政策制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滇黔桂三省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因此,虽然滇黔桂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统计分析上的原因。
从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看,要解决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应突破地域分割的旧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统一调整工业布局,以期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以后的产业布局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模式。目前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模式应该是:以昆明、南宁、贵阳为产业辐射中心,以周边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任兆璋,王晓燕桂滇黔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合意性和非合意性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11月。
[2]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与同构的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
[4]冯邦彦,邵帅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
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大全(20篇)篇二十
实证研究是一种以数据驱动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来验证理论和假设。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在实证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我选择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验证我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实证研究能够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实践。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可以被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段:实证研究的挑战性。
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我的研究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各种数据,比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其次,数据的分析是复杂而困难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和分析技能。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统计工具和方法,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然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也需要时间和经验。
实证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在我的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然后,我设计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收集了相关数据。接着,我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得出了结论。最后,我将我的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四段:实证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实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我所研究的问题非常有帮助。然而,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实证研究仅仅关注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而忽视了某些主观和感知的因素。其次,实证研究也受到样本和方法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第五段: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便捷和准确。同时,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也将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未来的实证研究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健康等重要议题,为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实证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数据分析的复杂性等挑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实证研究的挑战,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