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一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二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门槛()涎水()砌()。
黏性()尴尬()撬()憋()。
半晌()揩()。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v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v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v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v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v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三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坐在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四
课文讲述了一位旧中国的父亲,通过自己的毕生努力终于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事,表现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部分词语,理解父亲形象的含义。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材料的详略安排。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
】1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二)师简介作者。
(三)生齐读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词:
凹涎水揩嘎尴尬撬。
2、介绍小说的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然后进行课堂发言。提示: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a、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点拨:a、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一生非常艰难,为什么?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的是一位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同学们,你了解你的父亲吗?能否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注意抓住父亲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总结:
主题: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喻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七、布置作业。
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线索:台阶。
父亲:勤劳善良谦卑顽强。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五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六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尊重热爱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读台阶——复述小组;
说台阶——人物评论组;
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刘和刚的父亲)。
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一双赤脚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
那是父亲;
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
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
那是父亲;
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
那是父亲;
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
那是父亲。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
父亲是不是也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为我们搭建的`亲情小说《台阶》,一起去体会父亲的高度。
合作探究,品味《台阶》。
师:本文是自读课文,篇幅较长,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四方面的学习内容:
1、读台阶——复述小组;
2、说台阶——人物评论组;
3、品台阶——语言赏析组;
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10分钟后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好,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师:看得出来,大家研讨很热烈,接下来我们四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成绩,这期间,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读台阶——复述小组。
复述故事。
归纳中心事件:父亲造台阶。
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共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那么父亲花去半辈子的精力去建造的高台阶是哪一种需要呢?当然是尊重的需要!文中哪句话也体现了这点?师:抓住了这句话就等于拿到了走进这篇文章的钥匙(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第二小组汇报成果!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走近文章的人物。
(二)说台阶——人物评论组。
父亲是一个…的人,表现在……。
师:诚如大家所言,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最优秀的品质,也有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
(三)品台阶——语言赏析组。
…段(句)用了…描写,形象写出了…。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李森祥用精细入微的细节和朴实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四)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体现行文结构彰显独特创意。
师:好的板书,还应揭示文章主题。本文作者仅仅在写父亲吗?生长在农村的李森祥曾经说过:“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了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本文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十亿中国人,有八亿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可能很陌生。他们拥有最美好的品德,他们最应该得到幸福的生活,最应该受到尊重,事实却并非如此,农民儿子李森祥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他们的祝福: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提高生产力,使农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
好的文章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朱自清的父亲蹒跚的爬上月台为他买回了满含关爱的橘子,李森祥的父亲穷尽大半生精力建造了凝聚着光荣与梦想的高台阶的房子,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想起了你们自己的父亲,你愿意把深藏心中的关于父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课前让同学先收集自己父亲的照片,并准备和父亲相关的故事)。
师: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孩子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父母平安幸福!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七
style="color:#125b86">《台阶》教案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八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命题立意。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和文章的寄托的思想。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检查预习字词检测。
三、踏上台阶,走进父亲-----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用文中句子回答。
2、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3、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三、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分析形象。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的农民”说一句话。
四、回首台阶,探究父亲------评价父亲。
1、父亲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等。
2、你认为这样值得吗?从中体会作者淡淡的忧伤。
五、配乐诵读。
父亲。
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六、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
节俭台阶高、地位高。
勤劳。
谦卑。
自尊。
坚韧不拔台阶低、地位低。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九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命题立意。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和文章的寄托的思想。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检查预习字词检测
三、踏上台阶,走进父亲-----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用文中句子回答
2、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3、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三、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分析形象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的农民”说一句话。
四、回首台阶,探究父亲------评价父亲
1、父亲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等
2、你认为这样值得吗?从中体会作者淡淡的忧伤。
五、配乐诵读
父亲
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六、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 阶
节俭 台阶高、地位高
勤劳
谦卑
自尊
坚韧不拔 台阶低 、地位低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把握人物形象
父亲性格的核心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_彩。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讨论、点拨
1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二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把握人物形象。
父亲性格的核心。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讨论、点拨。
1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我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三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一)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3)《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4)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举例: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1)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2)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3)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4)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一)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与《背影》比较分析。
(二)教学过程:
1、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2、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3、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四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朗读法、导引法。
投影仪、录音机。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
1.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3、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精选台阶课文的教案(案例15篇)篇十五
3、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说明:这三项目标的设置,分别一一对应了语文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之三维目标。)。
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朱自清先生的名文《背影》作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组织材料、命题立意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异同。
一课时。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回忆、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自己的父亲的关爱自己或他人的动情片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就是尤其关键和必要了。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的确有许多优点:信息量大,美观漂亮,图文声并茂,但是对于教学语文本质上以“悟”为主的学科而言,老师的言语引领与身体垂范和学生的从心里到行动上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更为重要的——多媒体重在“图文声”,而“情”,还得的确靠教者与学者的有效互动。)。
(一)导入新课。
(正式上课之前,先放舒缓音乐,亮出一幅与台阶颇为贴切的图片,按字竖排打出一段话:“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事先,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站在天真的微笑里,
父亲,
是慈祥的温柔。
清冽的日子,
总有淳朴的粮食。
喂养一种思想。
远走的那一刻,
父亲。
用咳血的肺,
装进我的行囊。
邮寄的思念,
总在稻田边。
飘远。
如今,
我的花。
已结出果实;而父亲,
仍用年迈的肩。
挑着夕阳。
父亲啊父亲。
我的父亲的酒,
我的父亲的衣,
都已远去。
(说明:感情的渲染是在课堂的中心环节与高潮部分,而其感情基调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却与导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这就仿佛大型活动的开幕词。笔者指出,这首诗歌的结尾部分,我做了改动。)。
(二)初读——感知父亲。
1、检查词语的预习状况。(略)。
2、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a、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b、本文讲述了父亲的故事。
(默读此文,大约需要八分钟)。
讨论;(四人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a、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顺便大致分析一下小说与叙事散文的区别。)。
b、文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为分析人物做初步准备。)。
(三)研读——感悟父亲。
思考:
v、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
v、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v、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讨论(题目较简单,可以同桌讨论)。
明确:(撮要如下——)。
v、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被人认同、被人尊重。
v、准备造台阶——一年到头几乎不得休息;一块砖,一片瓦,一角票;几十年如一日;为造台阶的工匠们做准备工作,不辞辛劳。
v、“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比较细致、深入、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全面准备。)。
(四)再读——分析父亲。
请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仿例填空——。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的.人(朴实)。
父亲是一个--------的人(勤劳)。
父亲还是一传统的的农民(任劳任怨、谦卑等)。
(在上述“分析父亲”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我们不必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
(五)重读——体味父亲。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填空。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全班一起交流即可)。
(六)想读——质疑父亲。
思考:
(说明: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学生在前一个环节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父亲为造台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真的值得吗?在内心中,应该也有此疑问。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理论上正面反面两种理解,应该都是讲的通的。只是,从理想的角度、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的角度而言,从正面来说是笔者所提倡的。)。
(七)品读——敬爱父亲。
请同学们自己选读、练读课文中感动你的语段;而后,小组推荐到全班交流、共赏。并且,在读完后简单说说自己选读这段话的理由。
讨论(略);
交流(略)。
(说明:在上课实践中,学生对课文第五节的后半部分,第十、十一、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七节,第十九节,第二十六节等比较感兴趣;事实上,这些片段,或体现父亲的辛劳、体格健硕,或体现父亲的坚韧与对目标的坚定,或体现父亲朴实厚道,或体现父亲具有中国传统农民的任劳任怨与谦卑的性情等。这些正好是理解本小说情节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我选取了其中三个语段,配上音乐,让学生细细品读,更深刻地感悟父亲的性格与品质。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八)拓展——比较父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试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另外,两篇课文描写的都是父亲,这两位父亲有何异同?你的父亲又是怎样爱你的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问题畅所欲言。
(说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这个拓展必须是建立在有助于加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拓、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将语文紧密联系生活的能力的拓展,而不是信马由缰、游离到本堂课主题之外的“胡扯闲拉”。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意图与目标来设置的。当然,由于本堂课的容量比较大,把这个环节作为课下作业处理也未尝不是聪明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