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在这里,为大家展示一些突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二年级教案。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一
1.认知目标:知道人长大了,要学会独立自主。
2.情感目标:感受依赖带来的不快,感受独立生活的快乐。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学会在学习、生活中独立做事。
故事明理、师生互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谈话交流。
绘本故事《我要靠自己走》、课件、图片、视频、情景剧等。
40分钟。
(一)、律动暖身,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学生跟着做律动。
2.谈话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健康之家,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度过这美好的健康时间。
(二)、听故事,谈感受。
1.听故事:
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绘本故事《我要靠自己走》。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考拉一直依赖着考拉妈妈,不肯自己走,即使妈妈肚子里又有了小考拉,它还是不愿自己走。直到发生了火灾,小动物们都逃生了,考拉妈妈顾不上,鸸鹋帮不上,刺猬刺得考拉满身伤痛,最终考拉自己走,逃离了火灾,与大伙相聚在一起。
2.学生自由谈谈感受。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考拉?
3.小结:小考拉太依赖他的妈妈了,所以一直不敢自己走,觉得自己不会走。而事实上,小考拉早就能够自己走了。像小考拉这样的行为,我们称它是“依赖”。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依赖的同学,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个。(引出下面的教学)。
(三)、观看图片、视频,讨论“依赖”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1.课件播放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依赖行为的图片、视频。
图一:上学路上,家长背着书包,孩子跟在身旁。
图二:孩子昂着头,奶奶弯腰吃力地给孩子系鞋带。
视频一:早晨起床,孩子大声喊妈妈帮忙穿衣服、裤子、鞋子。
视频二:饭桌上,爸爸帮忙剥虾,妈妈帮忙挑鱼刺,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
2.分小组讨论。
(1)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自由讨论图上或视频中孩子的“依赖”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说说依赖所带来的后果。
(3)继续讨论,你能给图中或视频中的孩子和家长提提建议吗?
(4)各组代表发言。
3.联系自我,说说怎样克服依赖的思想。
引导学生懂得:我们都已经慢慢长大,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能再依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相信自己,从小事做起,会做的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不会的事也可以学着做,不能害怕困难。同时,还要说服自己的家人,给自己独立做事的机会,不要一味包办。
4.情境体验:如果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出去办事,给你10元钱,让你自己一个人生活一天,你打算怎样安排你这一天的生活。
(1)学生自由表达。
(2)评选出最合理的生活安排,表扬这些能够独立自主的同学。
5.小结:对,同学们要勇敢地克服困难,从小努力锻炼自己,生活上才能独立。刚才我们谈了生活上存在的依赖现象,并知道怎么去克服它。那么同学们在学习上是否也有依赖思想(依赖现象)呢?你们想一想。
(四)、找找学习上依赖现象,思考如何克服。
1.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中存在的依赖现象。
如:在家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需要家长监督才能完成作业。
看到难题不想动脑筋,只想着偷看抄答案。
课堂作业时,总等着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再落笔写。
2.自由说说这样的'学习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小结:手越动越巧,脑筋越转越灵活。学习和生活一样,我们只有自己动手、动脑,才会越来越聪明,什么都会,什么都难不倒我们!
(五)、总结表决心。
同学们愉快的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老师要了解一下,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想像小考拉一样“我要靠自己走”的请举手。
2.在以后的学习中,困难面前不低头,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克服困难的请起立。
3.通过这次活动,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依赖”的害处,知道生活、学习都要独立自主的,请为自己喝彩!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二
这几个星期以来,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师例会结束后的时间,进行了四次心理团辅活动。每一场游戏过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份收获。
在这几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翻牌游戏。起初听到游戏规则,心想:没搞错吧,一共13张牌,还要按顺序依次找出,而且一人一次只能翻一张牌,要是这样无章法的翻,到底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还好我们是一个团队,在团长和组员各抒己见后,选择了个最佳的方案,就是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翻牌,各自记住自己的位置和牌数,出来后告诉下一个队员,就这样,我们组很快的完成了任务。
通过此次训练,我认为人的潜力是无尽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齐心协力的团结合作,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个人的力量那么渺小,而团队的力量那么强大,只有团队中每个个体相互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共同完成团体的目标。试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在工作都能像在这项活动中那么配合默契,那么有责任心,那么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克服不了?我想一切困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团结协作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好好工作,服从领导,信任伙伴,更加努力进取。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三
1.认识到生气原来是一个普遍现象,很正常。
2.知道生气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摆脱生气后的快乐。
3.分享几种简单、文明帮助他人和自己消气的好方法。
活动准备。
教学ppt,气球和打气筒各一,背景音乐,纸、笔,折纸飞机的方形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绘本阅读中引出“生气”的主题。
2.结合ppt图片,讲述绘本故事第一部分——令小波越来越生气的三件事情。
师:小波就是这样安慰了自己,终于让自己不生气了。但是上课的时候,小波回答不出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老师批评小波的时候,他的同桌居然笑话他,这件事情,让他无法原谅,不能忍受,他非常生气!放学的时候,妈妈让一个阿姨来接小波,一路上,这个阿姨不知道怎么回事,把车开得冲来撞去,非常危险,还差点撞到了路上的小动物,这让本来就已经生气的小波更加忍受不了了,他更加生气!
二、经验交流中发现生气的现象。
教师结合ppt进行归类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忍无可忍要生气,有的来自生活上,有的来自学习上,还有的来自和其他人的交往上。而且,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的事,不光你们会遇到,周老师也会遇到,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遇到。
三、实验观摩中认识生气的危害和消气的必要。
1.师:一个人一直生气,总是生气,好吗?为什么不好?幼儿结合经验讲述。
教师小结:原来,生气有那么多的坏处。
2.借助气球实验来感性理解充气与释放的过程。
师:这可怎么办好?快来救救我们的身体!我们必须得赶紧想办法让自己消消气,把身体里的怒气一点点赶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原来的健康。
四、讨论、寻找消气的办法。
1.就小波踩花的发泄方式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的消气办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破坏环境、影响别人、伤害自己,一点都不好。
2.小组讨论各种摆脱生气找回快乐的好办法。
师:你们能不能来帮帮小波,帮他想一些既方便又文明的消气好办法呢?
师:两个好朋友一组好好讨论,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好办法画下来。画好马上送上来,老师给你们贴到黑板上。(幼儿分散讨论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享各种消气的办法,体验成功消气的快乐。
1.集中后请各组代表上来介绍好办法,然后选择3~4种有代表性的好办法表演。
教师结合ppt小结:原来帮助别人赶走怒气、找回快乐的办法可以是带他吃点好吃的、看点好看的、听点好听的、玩点好玩的。
2.把这些好办法拓展到自我消气的运用。
师:小朋友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瞧,现在的小波在大家的帮助下怎么样了?(出示ppt中小波开心的笑脸)。
3.再次分享消气的好办法。
师:你们跟我分享了那么多好办法,我也想出了一个既方便又文明而且还很特别的好办法,就是用一张纸来帮助自己消消气。我把心里最最生气的事情画在了这张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折成了一架飞机,让这架飞机来把我的怒气带走。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幼儿桌面操作)。
活动延伸。
幼儿带上纸飞机到操场上去,把“生气”丢得远远的。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四
我们看到校园中许多女孩子总是兴高采烈,而男孩子却经常愁眉苦脸,这是德国《焦点》周刊在“可怜的男孩们”一文中刊登的内容。
其实,中国男孩也有许多难言之隐:一些孩子特别好动,而受到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感到惶恐不安,一些男孩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往,而被教师和同学视不为易接近的对象,不受教师喜爱。由于家庭结构和转学等因素,男孩易受到不良习惯影响,道德品质不良。男孩比较马虎、粗心,不易考虑别人的感情,而被视为“不可理解”。青春期男孩心理障碍表现突出,性心理不健康居多。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男孩居多。许多男孩在学习上也表现出学习困难。一些男孩女性化气质严重。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呢?
1、许多学校还在以分数为导向,要求学生循规蹈矩。美国心理医生迈克尔古里安谈对性别评价认为,如今在学校里人们已经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且以此标准来衡量男生。男生对运动的渴望被视为不守纪律。
2、学校男女生比例失调,城市和农村各有不同。
3、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
4、学校评选“三好”、“优干”、奖学金发放多偏向女生。
5、班主任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性多于男性。
6、学生的模仿对象不定向,在一些单亲家庭,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男孩就从电视、录像或身边的男性中寻求模仿对象。
7、男女同校同班学习过程中,男女同学互相影响,女孩对男孩的欣赏或鄙视,会使男孩在男性特征培养上有所倾向。
8、青春期生理发育,引起男孩心理特征上的变化,就会出现急需解决的身心健康问题。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五
现在学生不快乐的人多,追究其原因是自我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出现自杀、冲动、离家出走、伤害性事件等心理异常行为。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情绪指导课,使学生知道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辅导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一)教师: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二)学生: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1、心理游戏。
2、观察图。
3、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4、测测你。
多媒体、白纸、水彩笔等。
1、教学时间:一课时。
2、电教室。(辅导教师与学生围成半弧形而坐)。
(一)导入:心理体验游戏。
1、教师开门见山,问学生:你快乐吗?你今天快乐吗?你现在快乐吗?如果你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笑脸;如果不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气脸。
2、学生动手操作,让十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快乐。
烦恼的.心情快乐的心情。
3、引出并说明主题。
(二)、新课。
1、观察图。
(1)、出示投影图片。
教师带学生看图,体验书中人物的苦恼。
(2)、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有什么烦恼?(可说可不说)。
(3)、学生说完烦恼之后,情绪较低落,开展呼吸训练,调节学生心情。
(4)、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看你如何去面对。
2、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1)、打投影,出示名人名言。
“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一段名言。据悉巨商希尔顿在发迹之前是一个穷汉,母亲仅仅给他五千美元去经营旅馆。几年后,希尔顿成了商界巨子,当希尔顿的母亲问他是怎样克服烦恼的,希尔顿回答说:“微笑”。原来,他每次遇到挫折和不合理的事时,他就马上到卫生间或一个角落拿出镜子练习微笑。
(2)、教师:人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快乐的情绪容易造成学习效果差,生活不愉快。当你不快乐时,你用什么方法改善,请选择:
a听音乐。
b吃东西。
c睡一觉。
d踢足球。
e收拾屋子。
f看课外书。
g找同学玩。
h对着镜子笑。
i回忆过去快乐的事情。
j做深呼吸。
k看电视。
l其它。
(3)、检查、统计学生选择情况。
(4)你认为下面的做法有什么不对?
a、发脾气,找茬撒气。
b、生闷气,问什么也不说。
c、摔东西(撕、剪东西)。
d、打人。
e、离家出走。
让学生在平静的状态下分析这些过激行为,认清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予以警示。
3、测测你。
妈妈不给你买你特别想要的复读机,你怎么办?
上课时你没说话,而是前面同学问你,老师批评你,你很委屈,怎么办?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示的内容,排演心理情境剧。请表演好的组上台给大家表演。
5、问:参加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做个快乐人的方法,希望你们在平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这些方法,真正做个快乐的人。最后我送大家一名话:“天空虽有乌云,但在乌云的上面,永远有太阳在照耀。”(投影出示)让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让快乐永远伴着你愉快的生活。
板书:让快乐伴着你。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六
1、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在遇到看似复杂问题的时候,只要通过换位思考以及团队的合作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2、帮助同学们体会信任的建立取决于对自己团队成员的信心,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你就会感觉到团队的学习生活氛围是那么的轻松愉快。
3、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
一、大屏幕播放手语歌曲《我相信》导入。
二、游戏活动。
活动一、解手链。
1、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围成一个圈,握住左右两边人的手,并记住你的左右手拉住的是谁。。
2、全体松开手,老师站在中间,放舒缓音乐,让大家随意走向不同的方向。
3、音乐停,全体直线向主持人聚拢,分别找到你刚才左右手拉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拉到。
4、全体通过移动身体、变换位置来解开相互交错的套。
讨论问题。
1、你在开始的时候感觉怎么样,是否思路混乱?
2、当解开一点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3、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第一次没解开,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5、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活动二、信任倒。
1、老师让每个学员围成一个向心圈,而老师自己站在中央做示范。
2、老师双手绕在胸前,做出以下的沟通对话。
老师:“我叫。。。。。。(自己的'名字),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没有?”
全体团队成员回答:“准备好了”
老师:“我倒了?”
全体团队成员:“倒吧!”
3、这时老师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全队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员吧老师推动两圈。
4、老师做完了示范以后,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要去试一试。
讨论问题:
1、倒下去的那刻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你怕吗?
2、你愿意在什么样的集体里生活?
3、被人信任和相信别人你觉得幸福吗?
活动三:留舍最爱。
1、写出你最爱的五样。
2、每次删掉一个最爱,并谈感想。
3、评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删掉的。
三、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再次播放视频《我相信》,给学生以鼓励。
虽然我努力的设计了整堂课,但是结果却不慎满意。
其中,前两个游戏活动,总体来讲,孩子们都能积极配合,感受也基本到位,但是最后一个活动,由于整体课堂的热度还没有降下来,加之纪律和时间的紧凑,根本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草草结课,感到特备的遗憾。不过通过这堂课,我却知道了,我的整体设计是有漏洞的,前面的游戏太过热烈,后面所要达到的效果,自然很难进入正题,下次课堂还要稍加改动才行,时间上最好是两节课的时间,学生人数也不宜太多,最好是在四十人以内,六十七的课堂驾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七
有很多同学的紧张感,压力感就是来源于对高考结果,或者说是后果的一种过分担忧。首先,因为自己的不足感,即认为自己以前学习差得太多了,但是时间却所剩不多高中语文,心里特别恐慌。有很多同学担心着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而今天又没有行动,时间又在担心忧虑中偷偷溜走。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有太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你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问问自己:现在我还能做些什么?那我现在就做些什么。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或者一两次考砸了,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心理。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2、制定阶段性目标,并实施有效的行动。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4、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1、不符合实际,盲目比较。
有的同学总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否定现实中的自我,对自己不接纳,不认可。有的同学成绩不太好,但是每天只要看到周围的人在努力,尤其喜欢关注成绩很好的,与之一比较就觉得自己差太多了,就一个劲的使自己向最好的同学看齐。然而能力有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目标,这样就更加地沮丧,无奈,痛苦,又不能实行有效的行为来改善自己的心境。
对于自己在高考中可能达到的水平,期望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我们生活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之中,有的时候这种期望由于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水平,导致了自己的心理压力很大,总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这种感觉的来源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自己过高的期望造成的。
同学们要客观分析各方面情况,学会接纳自己,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绪。一个考生若总想着考上较好的大学,过分关注于理想的成功,沉醉于对未来的向往,往往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通过几次的考试,看看自己的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平时的考试不过就是为了暴露问题而出的题,出题的范围基本上是在高考范围以内,高考范围是既定的,你在现在会的东西也是既定的,不会的东西也是既定的,因此,在高考之前,你考出的不会的东西越多,每天一个一个的把它弄明白,那么在高考那天你会的东西就会越多。
2、目标专一。
在追逐梦想的中途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目标的诱惑,如果你为之停留,最终就可能一无所获。目标专一,你就可能多了向成功飞速靠拢的机会。
面对着对你的人生可能有决定性影响的高考,你一定要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做一个理性的梳理,搞清楚什么是最紧要的选择,什么是当务之急。那些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可不可以暂时先放下来?比如感情问题?“别因为你不成熟的爱而伤害了爱你的人,也不要因为你的爱而伤害了你自己和你所爱的人。你对你爱的人的最大的回报,莫过于早一些成为最值得他们信赖和最值得他们依靠的人。”同学们,在人生这样的紧要时刻,把宝贵的时光与精力轻易地挥霍掉,对你的亲人、对你自己、甚至对你此刻所爱的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所以,老师非常真诚地提醒你们:先紧追一只羊吧,把一切放到高考结束之后再说!
学习动力不足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同学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学,自己有紧迫感,但又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有的同学有长远目标,但在短时间内又得不到验证,很容易中途就开始松懈,尤其是在遭遇几次失败之后。
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分解目标。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写到:“每一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当达到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于是,这40公里多一点的赛程被分解成了几个小目标后,顺利地跑完了。”可见,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标分解法”。接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我们每天都在紧张地复习,可有同学在学习时,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大脑中总会不自觉地蹦出其他东西,怎么赶也赶不走,以致心情烦躁,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我们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对于那些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同学,首先要确定:接下来要做什么,把思想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去,直到问题解决为止。目标越单一越容易集中精力;其次,不同的学科交替进行学习,避免长时间学习同一个学科,或同一性质的学科;不妨试试在每复习一个知识点或做作业的时候,都限定一个时间,避免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接触过一些同学,到高三了,总是告诉自己可千万别再浪费时间了。高一高二的时候因为某某原因,没有好好珍惜时间,现在不但要珍惜,还要补过来,学习态度多好啊!可结果呢,不但该补的没补过来,该珍惜的却因为心情太紧张而没有充分投入。
充分利用时间这是应该的,但什么叫充分,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学习,才叫充分呢?当然不是,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让你事倍功半,更何况你做不到。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过度用脑和不科学用脑造成的。(大脑疲劳过度的突出表现是情绪的躁动、忧虑、厌烦、怠倦,甚至感到无聊;产生不良心境、厌学等。)。
到了高三,大多数学生不再参加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大量的练习,违背了用脑卫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下降,从而又可能出现心理压力,自认为脑子笨、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使心理失去平衡,导致头昏、脑胀、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等脑功能减退症状。这是由于大脑活动耐受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越搞越糊涂,越钻越不通,就会不自主地出现“自动休息”。
当我们感到十分疲倦的时候,大可不必强迫自己继续下去,这时候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趁着这段时间好好休息一下,放松放松,等到体力恢复后再学习,效果会更好。建议按时作息,少开夜车,中午小睡片刻,以弥补睡眠的不足。不论多忙,都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
还要注意多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有意见多交流,有疑问主动向老师请教,多找信任的人聊聊天,说说自己的感觉,或者谈一些平时自己喜欢的话题,通过倾诉来转移情绪,平复心情。
还要注意搞好团结。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帮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当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暂时领先的同学,要让自己的目标再高一层:因为山外还有更高的山!
暂时落后的同学,只要不放弃,就会充满希望,努力就会有收获。树立上进心是成功的关键,狠抓基础是成功的窍门,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钥匙。
你家长的很多观点也可能都是错的,但他们的用心却肯定是好的。他们因为爱你而生你、养你,但他们却不一定很懂得教育。看在他们为你所有付出的份上,请不要责怪他们。你也许不一定必须服从他们的选择,但你至少应该无条件地尊重他们!
请最大程度地相信你的老师,尽管你在某些方面会比老师更敏捷,但你在各科的综合实力都肯定低于你的科任老师,而他们是最想帮你也最能帮助你的人!
如果你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心结”,你可以试着去找心理老师。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八
分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呈现出两重性:独立性与幼稚性相连;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亦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本堂课将以团体心理游戏形式方式寓教学于其中,让学生更一步认识到内心的自我,了解自我,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
一、自我介绍。
指导者的自我介绍,助理的介绍,对本课程的介绍。
二、破冰游戏———可怜的小猫。
游戏目的:本游戏在于活跃气氛,解除紧张感,使活动成员身心放松。时间:大约10分钟。
活动程序:
1、将成员分成四组,以击鼓传花方式选出四位小组长进行协助,再以同样方式选出四位成员,扮演小猫。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三、自我意识游戏———自我画像,心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游戏目的:
1、通过画“自画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
2、通过交流学生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了解。
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发给每位参与者一张白纸,成员自备一支笔。
感到为难,只要求大家的画像从内容、形式上反应大家对自我的认识。
3、自画像画好之后,请成员在白纸的另一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我”,即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例如外向、内心,开朗乐观,安静,随性等等之类能表现个人个性性格的一些形容词,描述中不能透露个人的姓名之类信息。然后请成员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描述的后面。
3、收取成员的画像作业,指导者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画像,与成员们一起讨论、交流。
*猜猜这是谁?选取几份画像,先给全体学员们看画像,让他们猜测这画像可能是谁,让成员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他们的答案,指导者不公布答案;然后指导者将画像者的自我描述一点一点读出,给以提示,这时再让成员们来猜测下这位自画像是代表了谁,最后公布答案,讨论。并请画像者谈谈自己画这幅画像的含义,为什么这么画,觉得这幅自画像在那些方面能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指导者注意观察其在讨论时的神情并结合画像加以相应的分析。
4、指导者对活动进行总结,启发成员进行思考。
四、课程总结。
学生代表总结自己游戏后的感触,指导者进行总结。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九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持续用心、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构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潜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了解儿童时期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学会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学会排解不良情,在自己喜怒哀乐时,不忘关心他人。
一些反映不同情绪的图片。
大风吹,小风吹,台风吹:活动程序: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先由一人站在团体中说:“大风吹。”,旁人问:“吹什么?”,如果那人说:“吹穿红衣服的人。”,那么所有穿红衣服人就务必离开位子重新寻找位子。没有位子的人就着站到中间继续进行活动。如果说:“小风吹。”就反着进行。如果说:“台风吹。”则所有人都需要离开位子重新寻找。
(一)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
导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情会让我们产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这些情绪正常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大家看图片想一想:。
出示图片:小明和小红的情绪表现。
课堂讨论:
1、小明落选后的不高兴与小红听到要去春游的消息后告别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吗?
2、他们为什么都被老师批评了呢?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吗?
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抽代表汇报。
总结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用心地对待生活,就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生活的视角也需要调整。人的眼睛就像是一部摄像机,随时拍摄生活的'各个场面,如果不调整“拍摄”的视角,总是悲观地盯着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就会感到烦躁、忧愁、焦虑,许多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你能够关注生活中用心的、完美的一面,你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完美,从而使你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构成。
(三)排解不良情绪。
(情景):小明画画十分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版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小明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小明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小明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总结: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
讨论:小学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多变的情绪,不能使我们专心做事。这不仅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小学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就应对情绪进行调节。
此刻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发生过请举例说明.
活动:
1)烦恼大本营。
例:
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十分痛苦。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悲哀。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情绪烦闷。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明白他们的真实心理)。
2)活动名称:烦恼大拍卖。
师: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倾诉”的环节就先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要跟我说,能够写在本子上。
过程:分组竞赛。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且言之有理。
预设目的:
1、让学生理解我们儿童时期情绪的主要特点: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讲解在有不良情绪后的一些常用的调节方法:心理放松法(如深呼吸,笑乐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升华法、心理换位法、自我激励瑜自我暗示等。
3、明白情绪是能够调节的,是能够控制的。
(四)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创设情境,分析交流(课件展示)。
教师提问:他们的情绪表达适宜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1、在你悲哀难过时,有没有人安慰过你?
2、你是否也很善解人意,照顾过别人的情绪?
3、在我们表达自己情绪时,怎样照顾别人的情绪,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这天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情绪调节的话题,从活动中同学们明白了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不正常的情绪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期望大家学会运用我们掌握的方法去排解这些不良的情绪,只有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永远充满阳光。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
让学生能够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用好的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师讲授、视频观看、小组讨论。
2课时。
ppt?视频。
1、导入。
引用一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得出结论:高中阶段为了自己而学习。
2、主题活动。
1、讲授学习的定义。
2、讲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3、讲授高中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4、活动: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
5、实验任务。
在纸上写出你记得的单词。
要求:不按顺序,不要相互交叉。
请五个同学把他们记忆出的单词念出来,一个同学统计。
6、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7、记忆的两大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9、高中生常见的学习困惑与调适。
10、学习动机不当及其调适。
11、人一天的生物钟规律。
12、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3、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4、心理影吧。风雨哈佛路(电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一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1、事先了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情况与现状;
2、准备一些“神秘礼物”(按小组数准备份数,礼物尽可能包装精美,封好)。
3、“幸福之星”设计和印制,每个同学一张;
4、“幸福之旅”的录制。
1、小小调查。
准备:播放柔和的音乐《初雪》,放松情绪!
问题1: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问题2:你觉得你现在幸福吗?
学生自己采访,自己回答。
假设,“幸福度”的满分是五颗星,你的幸福程度有几颗星呢?请在自己的卡片上,给自己的幸福之星涂上颜色吧。
2、感受分享。
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之星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涂色的星星又包括什么内容;
3、游戏体验:变化的幸福度。
面对大家真诚的交流,我也分享到了同学们的幸福与快乐,我觉得自己更加幸福了。为了表示感谢,我决定送给大家一份小小的礼物。这可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哦。但礼物不能随意的打开,它需要遵循几个步骤,我们一起来看看,并按照规则的要求来打开这份神秘的礼物。
规则步骤:
(1)、在礼物拆开之前,打出第一个满意度分数;
(2)、拆开礼物之后,打出第二个满意度分数;
(3)、在和其他组的礼物比较之后,打出第三个满意度分数。
大家看看这些记录,发现什么没有?
(学生交流讨论)。
那面对这些礼物,大家现在最想做什么呢?
预想:学生说:吃(老师给的礼物都是可吃的零食)。
老师知道同学们现在都很渴望分享这份礼物,好,那么满足大家的愿望,拆开礼物一起尽情的分享吧。
(同学分享礼物)。
4、讨论分享:我的幸福在那里?(视频呈现案例)。
我从你们满意的神态上感觉到大家都很开心,很幸福。看来愿望的实现,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帮帮一位同学,她遇见了关于“幸福”的烦恼!
(播放视频)。
好,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认真想一想,研究一下,在刚才的视频,姗姗的幸福在那里?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组发言)。
大家表演得真不错,请每个人总结一句话,说说幸福在那里?或者怎样感受幸福?我们要把这些都放进幸福宝典。
5、感受幸福(录音或现场说)。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幸福。现在让我们在柔和的音乐中来经历一次美丽的“幸福之旅”吧。请同学们跟随我的指导语,静静地聆听和遐想。好,现在开始。
冥想开始。
6、幸福再调查。
(全班一起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愿每一个同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我们身边的幸福,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寻找和感受生活的乐趣,祝愿大家天天幸福,做个幸福的人!
7、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结束课程。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二
1、认知目标:认识消极情绪对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懂得消极情绪是能够克服的,了解调节情绪的几种方法。
2、情感目标:激发和强化调节自己消极情绪的动机,做个快乐的少女。
3、行为目标:寻找并初步掌握适合自己情绪的调节方法。
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作业思考。
1、重点:使学生掌握“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即“abc”理论。
2、难点: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1、半杯凉开水。
2、一组投影片。
3、小品:公交车上。
4、录音机、歌曲磁带“幸福拍手歌”
5、学生座位呈马蹄型排放。
1、课题引入。
同学们,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一经产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使人的全部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心灵空间永久洒满阳光,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请大家回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2、小组讨论。
(1)同学们分为5—8人一组进行讨论。
(2)讨论要求:
每人列举一次曾使自己情绪极为消极的事件,着重谈谈该事件留给自己怎样深刻的心理体验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生活等的影响。每人讲述一下自己走出低谷的过程、时间等。如果此刻仍未摆脱困扰,能够提出来,请求小组同学帮忙。
3、教师引导。
(1)创设情境:讲桌上放着半杯凉开水。
(a、高兴。想:“太好了!正好解我的燃眉之急。”
b、郁闷。想:“怎样只有半杯水?这怎样能够我解渴呢?那半杯水谁给喝了?”)。
(2)小品:公交车上(车上很多人,一老人、一少妇在对话)。
(a、老人气愤,与其理论。
b、老人笑眯眯地说:“谢谢!”少妇好生惊讶:“你······怎样还谢我呢?”“你说我老而不死,岂不是祝我长生不老?”少妇羞愧难当)。
(3)发引导,掌握“abc”理论。
透过以上两例,你能领悟到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样是半杯水,有人会因它能解渴而高兴,有人会因它的不足以解渴而懊恼。看来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把这一结果上升到理论,创立了著名的“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法。“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法即abc理论,是用改变认识、看法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a、突发性事件。
b、信念、看法、认识。
c、行为结果及情绪。
诱发性事件a(如半杯水)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高兴或郁闷)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时间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解渴或不足以解渴)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abc理论的核心在于:给人带来不适应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困境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都来自于不合理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即不合理信念。人们通常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它常与“务必”、“就应”这类词连在一齐,如“我务必成功”、“你就应对我好”等等。
(2)过分概括化。以一、两件事情来评价整个人。如一遇挫折便概括为自己“没用”,是“失败者”。
(3)糟糕透顶。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焦虑、悲观、抑郁之中而难以自拔。艾里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以合理信念对抗不合理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不合理信念所干扰。我们要想削弱不合理情绪就得先改变不合理信念。
4、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要求:针对刚才引起消极心境的事件改变其不合理信念,看哪一组同学改变的途径最多、效果最好。
例如: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不合理信念:学习成绩太差了,丢人。我真没用!(“过分概括化”)。
合理信念:
(1)学习成绩落后是暂时的,别人未必看不起,何况还有许多其他长处。
(2)太好了!我最后看到自己的不足了,能够奋起直追,再无后顾之忧了!
(3)太好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下次我必须会有大的进步。
又例如:钱丢了。
不合理信念:世界上就我最倒霉,怎样单单就我的钱丢呢?(“糟糕透顶”)。
合理信念:
(1)就当是次教训,下次留意点。
(2)破财消灾保平安。
(3)全当是捐款做善事了。
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教师要对精彩的言论给予及时赞扬和祝贺。
(教师抓住时机讲解“酸葡萄效应”、耐挫力等心理学知识)。
教师小结:生活中,谁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用心的方法是及时消除它,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当消极情绪出现时,除了abc理论告诉我们的改变不合理信念外,还有一些宣泄途径。(请同学们个抒己见后教师进一步小结)比如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痛哭一场、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逛街、阅读、放声歌唱等。只要我们有决心,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必须能够战胜消极情绪。同时,当别人遇到挫折、灰心失望之时,别忘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只要你愿意:快乐和忧伤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我们是情绪的主人!
当然,合理的宣泄要做到针对不良情绪宣泄有理,发泄有度,既不损害他人,也不损害自己,让我们记住知心姐姐卢琴的“快乐人生三句话”吧:
“太好了!”
“我能行!”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忙你!”
5、放录音,师生齐唱《幸福拍手歌》。
情绪不妙觅良方。
(限时完成,个人保存)。
有一件事曾使我的情绪个性低落,这件事情是:
当时,我感到(写出你的心理感受):
在这样一段悲哀的日子里,我什么都干不了,除了悲哀还是悲哀,这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此刻:
让我回想一下,我做了什么才走出那一段低谷?
(如果自己至今还没有走出消极情绪的低谷,提出来,请同学们予以帮忙)。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三
2、让学生意识到长大了的烦恼是避免不了的,它是成长标志,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学会一些排除烦恼的办法。
3、让学生能珍惜青春,把握未来。
通过活动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对青春期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推选一名同学配乐朗诵《丑女孩》。
2、录音机一台。
3、用诗、用画、或格言表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寄语、奋斗等。
五、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放背景音乐)。
女:还记得小时候羡慕哥哥姐姐能自由地出去玩,羡慕爸爸妈妈有权力说这说那,还曾经偷偷地穿妈妈的高跟鞋,戴爸爸的领带吗?那是一种渴望长大的心情,渴望独立的愿望,转瞬间,我们送走了童年迎来了少年。
合:我们长大了。
(二)活动“我的变化”
活动程序:
1、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交流。
2、呈现挂图,拿出童年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对比。
(学生能讲出一两点就可以了)。
生理上:
(1)身体增高,体重增加,骨胳和肌肉发育加速,男孩长出了毛茸茸小胡须,喉结逐突,声音开始变的低而粗,肩部加宽,骨盆变窄,渐渐的像个男子汉了。女孩的胸部日渐丰满,声音变得高而尖,骨盆变宽日渐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2)脑神经结构和脑重量已与成人相差无几,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肺活量增大,呼吸频率减慢,心脏重量和血容量、心率趋于成人水平。
(3)生殖器官进一步发育成熟。
心理上:
(1)日益注重探索自我,产生了对未来生活的设想,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
(2)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开放性和闭锁性、批判性与片面性、积极性与动荡性等矛盾、内心经常出现喜悦与忧虑、开朗与沉默、自信与自卑、乐群与孤独、肯定与否定、屈从与反抗、大胆与怯懦等复杂的情绪体验,常陷于烦恼、困惑、焦虑、彷徨之中。
(3)开始进入智力发展探索和创造的高峰期。
(4)男孩和女孩性别意识日渐清晰,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特定的性别身份。
男:每个人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每个人的变化又都是那么的不同。有的同学惊喜地发现自己越变越好看,性格也愈发完善,思想越发成熟,讨人喜欢,为自己的成长而喜说,并努力地去完善自我形象,但也有的同学懊恼地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心里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时而流露出自卑情绪,为成长而烦恼。
(三)听配乐朗诵:《丑女孩》。
(四)说说自己心中的烦恼。
以同学举手发言的形式,说出自己目前有什么烦恼,是否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基本可以归纳为下面五种)。
1、自己觉得对别人很友好,可是别人对我却不友好,人际关系怎么这么复杂。
2、好朋友之间不信任,背地里说坏话,我很伤心。
3、家长每人都是在斥责我,从来不说我好。
4、学习成绩不好,抬不起头来。
5、老师对自己有偏见,处处跟我过不去。
(五)小组讨论:
结合上述同学所说的五种烦恼,每小组通过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各小组发言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1、心胸开阔,多与别人交流。
2、遇事冷静,多思多想和换位思考。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4、增强自信心,学会一些待人处事的办法。
5、多看书,增强抵抗干扰的行动。
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也经过讨论总结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这些办法能帮你顺利渡过人生美好的青春时光。
女:同学们,我们结束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时代,让我们燃起青春的火炬,点亮我们心中的畅想,下面请同学们为“青春的畅想”添上一笔自己的豪情壮语,可以用诗、用画或用格言表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寄语、奋斗等(事先准备好)。
(六)抒写青春的畅想(同学格言连句)。
(七)班主任寄语。
同学们,祝贺你们长大了,在成长的道路上,愿你们珍惜时间,“千金买骏马,何处买青春”,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灿烂的年华,愿你们把握住自己的青春,在生命的早晨唱出美好的青春之歌,让青春在你们手中闪闪发光。
(八)结束语。
青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勇敢地展开双劈去迎接那闪光的年华!
今天的主题班会“我长大了”到此结束。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四
1、滚雪球。
2人,拳头尖刀布,选择谁先自我介绍,聊天;
转为4人,把小组成员介绍给其他人;
8个人背对围成一圈。另8个人与之对坐,成为外圈。彼此自我介绍,1分钟后向右走。谈感受。教师点评。
2、突围与闯关。
11人围成一个城堡,1人在中间,要冲出牢笼。(要求:不要伤害他人的身体,接触是允许的。)。
突围者的感受;小组成员的感受;旁观者的感受。
3、同舟共济。
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一张报纸),全组8人要齐心协力站在报纸上。
面积减半,再站;
再减半,再站;
再减半,再站﹍﹍;
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4、刮大风。
学员围坐一圈,把多余的凳子拿掉。谈这样坐的感觉怎样?
听老师口令:戴眼镜的站起来,找新的位置。穿裙子的站起来,找新位置。大学老师站起来,找位置。男士站起来,找位置。
在新的位置上,什么感受?
5、推气球。
6、我的一天(作业)。
每个人写下自己有代表性的一天的流水帐:日程安排。然后,划掉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剩下多少时间是自己单独的。谈感受。
7、盲行。
1212数数,数到1的站出来,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2号在外圈顺时针走,停。找一个对象,牵起他的手,做他的向导。
“盲人”谈感受;对拐棍是否满意;什么地方让你满意,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
8、夹乒乓球。
3个盒子,每个盒子装着15个乒乓球。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三个空盒子。组员排队,用筷子传递乒乓球,把球夹着传递到对面的空盒子里。全部传完后,又把对面的乒乓球夹着传递回来。第一个全部传完胜出。要求:不能用手托。
谈感受。
主题二、自我认识、自信心和团体凝聚力。
1、“猜猜我是谁”
目的: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
操作:每人一张白纸,请写下3——5句描述自己的句子。如“我是——”不写名字。写完后将纸折叠好,放在团体中央。然后每人抽取一张,打开纸上的内容,猜猜这一张是谁写的。猜中的人要说出理由。指导者引导团体成员发表自己猜中别人或被他人猜中时的感受。
2、“20个我是谁”
目的:认识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
时间:约50分钟。
准备:1张白纸,1支笔。
操作:指导者可以先找出一个成员示范,连续让他回答“我是谁?”当他说出一些众所周知的特征时,如“我是男人”,指导者告诉大家,这种回答不反映个人特征,应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然后指导者让大家开始边思考边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至少写出20个。当指导者看到最后一位放下笔时,请团体成员在小组内(5——6人)交流。任何人都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指导者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活动的感受。
3、“棒打薄情郎”
目的:尽快相识,增进团体凝聚力。
时间:20分钟。
准备:用挂历纸或旧报纸卷成一根纸棒。
操作:全体成员围圈而站,默默回忆或低声交流其他同学的名字。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央,由他面对的人开始大声叫出一个成员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被叫的人面前。被叫的人马上再叫出另一成员的姓名。如果叫不出来,就会受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熟悉互相的姓名为止。如果一个人三次被打,就必须出来表演,作为惩罚。
4、“红色轰炸”
目的:增加个体自信心。
操作:六七人一组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小组中央,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专业、个性方面的长处与短处,然后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的优点和对他的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等),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哪些是不察觉的。每位成员轮流到中央戴一次高帽。
规则:(1)必须说优点;
(2)夸别人的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
(3)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
5、“心有千千结”
目的: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产生的人际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没有解不开的结。
操作:每一小组的成员,手拉手组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边和右边拉手的人是谁。然后把手放下,成员在组成的圆圈内自由走动(不许静止不动,也不要走到圈外)。当主持人喊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要动,然后和刚才拉手的人再次拉起来,记住不要拉错人。从而编织成一张网,手臂交错。成员们必须在手不能松开,但可以跨、可以钻的原则下,将这张网解开,恢复到原来围成的圆圈。
谈体会。
6、“无家可归”
目的:使成员意识到归属感的重要,并在与人交往中懂得要主动。
操作:全体成员手拉手组成一个大圈并走动起来。当主持人第一次喊:“停,八个人”的时候,成员立即解散并组成八个人一组的小组。被排斥在外的同学请他(她)谈感受,使成员们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感到融入集体内的喜悦感和被排斥在外的孤独感。
7、“热座”
目的:通过相互提供意见,协助成员解决个人面临困惑。
时间:约60分钟。
材料:每人一个信封,若干纸条(比人数少一张)。人数多,可分为6—10人为一小组。
操作:每个成员发给几张白纸条,1个信封。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将自己目前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上,每张纸条写同样的问题,并留有足够的回答问题的空间,每张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例如“怎样减轻生活压力?”“怎样愉快渡过大学生活?”“紧张焦虑的消解方法”“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睡不着怎么办?”等,然后把写好的纸条发给每一位小组成员,请他们回答。
每位成员拿到他人的纸条时,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怀着真诚助人的心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之分,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写出来,回答者不用署名。信封放在小组中央,回答完成后,把每个人的问题放回信封内。每个成员取回自己的信封,一一阅读。最后,全组集中,每个人谈自己阅读完后的感想。
由于得到了多个人的帮助,丰富了个人有限的经验,常使受益者感动不已。
8、“情绪红绿灯”
目的: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材料:事先准备好的情绪卡片,录音机,磁带。
操作:选出六名同学为扮演者,分别表演:惊奇、愤怒、高兴、害怕、悲伤、厌恶六种面部表情。将写有这些情绪的卡片分别呈现给六位同学,但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然后这六名同学分别进行表演,同时播放音乐。每一次表演完,让同学猜测是什么情绪,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9、“个性发现”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他人,坦诚反馈,了解自我。
时间:大约50分钟。
准备:每人一张“个性特征表”,一张白纸、笔。
操作:指导者给每一人发1张“个性特征表”,请大家详细阅读。然后研究一下团体内其他成员每个人的个性,把你的认识记下来,对每个人可选择一种类型或选择多种(3—5)特征。每人都写完后,指导者按顺序找出其中一人,请其他人说出对他的分析。最后由他本人发表对别人评价的感受及自我的分析。也许一致,也许差别很大。为什么会有差别,深入探讨一下会有许多收获。
个性发现表。
主题三:生命的价值思考。
1、“生命线”
目的:对自己的一生做评估和展望,体会生命的宝贵,爱惜自己的生命。
时间:大约需要60分钟。
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操作:
(1)老师说明活动内容,见下图,然后让成员自行填写。
(2)10分钟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3)小组交流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生命线给其他人看,边展示边说明,注意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反应。
2、“墓志铭”
目的:思考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
时间:大约需要40分钟。
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操作:
(1)你得病即将离世了,现在要替自己写墓志铭,反应自己的一生。墓志铭将会刻在墓碑。
上,供人凭吊。
(2)墓志铭除了生年、死年外,最低也要包括以下几点:
a、一生的最大目标;
b、在不同年纪的成就;
c、对家庭、社会或其他人的贡献;
d、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举例:张海迪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3、“假如生命只剩一天”
活动目的:希望通过生与死的体验,让学生把心中的困惑、苦恼和真挚的感情吐露出来,让学生接受一次死亡的洗礼,并获得新生,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体验友谊和生命。
所需设备:麦克风、音响、温柔的轻音乐。
活动时间:100分钟(最好安排在晚上)。
活动过程:
由于某种原因,你们今天将离开人世。死神已经伸出了他可怕的大手,随时会把你们吞噬,你们只剩一点点时间了。(声音缓和、低沉,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死亡的沉重感—能否让学生们进人面临死亡的状态是整个游戏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离开人世之前,你们要写一份遗嘱,我们假设你们已经写好了其他方面的内容,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写遗嘱的最后一部分,有关你们在班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应该包括下面四方面的内容:一年来我在这个班级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我对这个班级和同学们的感受;我对的渴望;我最后的遗愿(也必须是与同学们有关的)。
主题四:爱心训练。
1、爱是什么。
目的:进行爱的思索,考虑爱的内涵。
操作:(1)小组讨论:用定义、比喻、描述等形式对爱(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组代表发言。
2、信赖感训练。
依赖感是一个人发出爱心的基础,当一个人对他人缺乏信赖时,他就会变得过于自我保护,防范他人,甚至产生敌意,当然就很难用爱心去待人。因此,要想变得有爱心,就应当先增强对他人的依赖,进行依赖感的训练。
3、蒙眼摇晃。
你可以寻找六七个同学一起玩下面的游戏。其中一人用布带蒙着双眼,双手抱肩,双脚并立,站在中间,其他人紧挨着,围绕着他(她),然后,围着的人依次推动中间的人,中间的人像一根木棍子一样,毫无顾忌地随着他人的推动,倒来倒去,转来转去,完全依赖周围的同伴。几分钟后,其他人依次站在中间,进行同样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你变得越来越感到心灵平稳,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五
指导者:
辅导班级:娄底一中,初一247班。
题注: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实践活动,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教学对象:娄底一中初一247班全体学生。
分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呈现出两重性:独立性与幼稚性相连;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亦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的:本堂课将以团体心理游戏形式方式寓教学于其中,让学生更一步认识到内心的自我,了解自我,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
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指导者的自我介绍,助理的介绍,对本课程的介绍。
二、破冰游戏———可怜的小猫。
游戏目的:本游戏在于活跃气氛,解除紧张感,使活动成员身心放松。时间:大约10分钟。
活动程序:
1、将成员分成四组,以击鼓传花方式选出四位小组长进行协助,再以同样方式选出四位成员,扮演小猫。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三、自我意识游戏———自我画像,心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游戏目的:
1、通过画“自画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
2、通过交流学生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了解。
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发给每位参与者一张白纸,成员自备一支笔。
2、在8—10分钟内,每个人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主持人暗示大家,“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例如动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但是需强调、声明这个自画像是能代表自己。要求成员们画自画像像期间不要看他人的画像,提醒成员本游戏不是绘画比赛,不用因为自己的画技不好而感到为难,只要求大家的画像从内容、形式上反应大家对自我的认识。
3、自画像画好之后,请成员在白纸的另一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我”,即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例如外向、内心,开朗乐观,安静,随性等等之类能表现个人个性性格的一些形容词,描述中不能透露个人的姓名之类信息。然后请成员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描述的后面。
4、收取成员的画像作业,指导者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画像,与成员们一起讨论、交流。
猜猜这是谁?选取几份画像,先给全体学员们看画像,让他们猜测这画像可能是谁,让成员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他们的答案,指导者不公布答案;然后指导者将画像者的自我描述一点一点读出,给以提示,这时再让成员们来猜测下这位自画像是代表了谁,最后公布答案,讨论。并请画像者谈谈自己画这幅画像的含义,为什么这么画,觉得这幅自画像在那些方面能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指导者注意观察其在讨论时的神情并结合画像加以相应的分析。
5、指导者对活动进行总结,启发成员进行思考。
四、课程总结。
学生代表总结自己游戏后的感触,指导者进行总结。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六
辅导班级:娄底一中,初一247班。
题注: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实践活动,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教学对象:娄底一中初一247班全体学生。
分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呈现出两重性:独立性与幼稚性相连;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亦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的:本堂课将以团体心理游戏形式方式寓教学于其中,让学生更一步认识到内心的自我,了解自我,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
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指导者的自我介绍,助理的介绍,对本课程的介绍。
二、破冰游戏———可怜的小猫。
游戏目的:本游戏在于活跃气氛,解除紧张感,使活动成员身心放松。时间:大约10分钟。
活动程序:
1、将成员分成四组,以击鼓传花方式选出四位小组长进行协助,再以同样方式选出四位成员,扮演小猫。
2、小猫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学猫叫。面对者要用手抚摸小猫的头,并说「哦!可怜的小猫。」但是绝不能笑,一笑就算输,要换当小猫。
3、抚摸者不笑,则小猫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离开找别人。
4、当小猫者可以装模做样,以逗对方笑。
三、自我意识游戏———自我画像,心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游戏目的:
1、通过画“自画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
2、通过交流学生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了解。
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发给每位参与者一张白纸,成员自备一支笔。
感到为难,只要求大家的画像从内容、形式上反应大家对自我的认识。
3、自画像画好之后,请成员在白纸的另一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我”,即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自己,例如外向、内心,开朗乐观,安静,随性等等之类能表现个人个性性格的一些形容词,描述中不能透露个人的姓名之类信息。然后请成员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描述的后面。
3、收取成员的画像作业,指导者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画像,与成员们一起讨论、交流。
*猜猜这是谁?选取几份画像,先给全体学员们看画像,让他们猜测这画像可能是谁,让成员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他们的答案,指导者不公布答案;然后指导者将画像者的自我描述一点一点读出,给以提示,这时再让成员们来猜测下这位自画像是代表了谁,最后公布答案,讨论。并请画像者谈谈自己画这幅画像的含义,为什么这么画,觉得这幅自画像在那些方面能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指导者注意观察其在讨论时的神情并结合画像加以相应的分析。
4、指导者对活动进行总结,启发成员进行思考。
四、课程总结。
学生代表总结自己游戏后的感触,指导者进行总结。
最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案例17篇)篇十七
1、滚雪球。
2人,拳头尖刀布,选择谁先自我介绍,聊天;
转为4人,把小组成员介绍给其他人;
8个人背对围成一圈。另8个人与之对坐,成为外圈。彼此自我介绍,1分钟后向右走。谈感受。教师点评。
2、突围与闯关。
11人围成一个城堡,1人在中间,要冲出牢笼。(要求:不要伤害他人的身体,接触是允许的。)。
突围者的感受;小组成员的感受;旁观者的感受。
3、同舟共济。
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一张报纸),全组8人要齐心协力站在报纸上。
面积减半,再站;
再减半,再站;
再减半,再站﹍﹍;
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4、刮大风。
学员围坐一圈,把多余的凳子拿掉。谈这样坐的感觉怎样?
听老师口令:戴眼镜的站起来,找新的位置。穿裙子的站起来,找新位置。大学老师站起来,找位置。男士站起来,找位置。
在新的位置上,什么感受?
5、推气球。
6、我的一天(作业)。
每个人写下自己有代表性的一天的流水帐:日程安排。然后,划掉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剩下多少时间是自己单独的。谈感受。
7、盲行。
1212数数,数到1的站出来,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2号在外圈顺时针走,停。找一个对象,牵起他的手,做他的向导。
“盲人”谈感受;对拐棍是否满意;什么地方让你满意,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
8、夹乒乓球。
3个盒子,每个盒子装着15个乒乓球。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三个空盒子。组员排队,用筷子传递乒乓球,把球夹着传递到对面的空盒子里。全部传完后,又把对面的乒乓球夹着传递回来。第一个全部传完胜出。要求:不能用手托。
谈感受。
主题二、自我认识、自信心和团体凝聚力。
1、“猜猜我是谁”
目的: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
操作:每人一张白纸,请写下3——5句描述自己的句子。如“我是——”不写名字。写完后将纸折叠好,放在团体中央。然后每人抽取一张,打开纸上的内容,猜猜这一张是谁写的。猜中的人要说出理由。指导者引导团体成员发表自己猜中别人或被他人猜中时的感受。
2、“20个我是谁”
目的:认识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
时间:约50分钟。
准备:1张白纸,1支笔。
操作:指导者可以先找出一个成员示范,连续让他回答“我是谁?”当他说出一些众所周知的特征时,如“我是男人”,指导者告诉大家,这种回答不反映个人特征,应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然后指导者让大家开始边思考边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至少写出20个。当指导者看到最后一位放下笔时,请团体成员在小组内(5——6人)交流。任何人都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指导者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活动的感受。
3、“棒打薄情郎”
目的:尽快相识,增进团体凝聚力。
时间:20分钟。
准备:用挂历纸或旧报纸卷成一根纸棒。
操作:全体成员围圈而站,默默回忆或低声交流其他同学的名字。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央,由他面对的人开始大声叫出一个成员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被叫的人面前。被叫的人马上再叫出另一成员的姓名。如果叫不出来,就会受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熟悉互相的姓名为止。如果一个人三次被打,就必须出来表演,作为惩罚。
4、“红色轰炸”
目的:增加个体自信心。
操作:六七人一组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小组中央,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专业、个性方面的长处与短处,然后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的优点和对他的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等),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哪些是不察觉的。每位成员轮流到中央戴一次高帽。
规则:(1)必须说优点;
(2)夸别人的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
(3)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
5、“心有千千结”
目的: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产生的人际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没有解不开的结。
操作:每一小组的成员,手拉手组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边和右边拉手的人是谁。然后把手放下,成员在组成的圆圈内自由走动(不许静止不动,也不要走到圈外)。当主持人喊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要动,然后和刚才拉手的人再次拉起来,记住不要拉错人。从而编织成一张网,手臂交错。成员们必须在手不能松开,但可以跨、可以钻的原则下,将这张网解开,恢复到原来围成的圆圈。
谈体会。
6、“无家可归”
目的:使成员意识到归属感的重要,并在与人交往中懂得要主动。
操作:全体成员手拉手组成一个大圈并走动起来。当主持人第一次喊:“停,八个人”的时候,成员立即解散并组成八个人一组的小组。被排斥在外的同学请他(她)谈感受,使成员们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感到融入集体内的喜悦感和被排斥在外的孤独感。
7、“热座”
目的:通过相互提供意见,协助成员解决个人面临困惑。
时间:约60分钟。
材料:每人一个信封,若干纸条(比人数少一张)。人数多,可分为6—10人为一小组。
操作:每个成员发给几张白纸条,1个信封。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将自己目前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上,每张纸条写同样的问题,并留有足够的回答问题的空间,每张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例如“怎样减轻生活压力?”“怎样愉快渡过大学生活?”“紧张焦虑的消解方法”“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睡不着怎么办?”等,然后把写好的纸条发给每一位小组成员,请他们回答。
每位成员拿到他人的纸条时,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怀着真诚助人的心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之分,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写出来,回答者不用署名。信封放在小组中央,回答完成后,把每个人的问题放回信封内。每个成员取回自己的信封,一一阅读。最后,全组集中,每个人谈自己阅读完后的感想。
由于得到了多个人的帮助,丰富了个人有限的经验,常使受益者感动不已。
8、“情绪红绿灯”
目的: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材料:事先准备好的情绪卡片,录音机,磁带。
操作:选出六名同学为扮演者,分别表演:惊奇、愤怒、高兴、害怕、悲伤、厌恶六种面部表情。将写有这些情绪的卡片分别呈现给六位同学,但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然后这六名同学分别进行表演,同时播放音乐。每一次表演完,让同学猜测是什么情绪,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9、“个性发现”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他人,坦诚反馈,了解自我。
时间:大约50分钟。
准备:每人一张“个性特征表”,一张白纸、笔。
操作:指导者给每一人发1张“个性特征表”,请大家详细阅读。然后研究一下团体内其他成员每个人的个性,把你的认识记下来,对每个人可选择一种类型或选择多种(3—5)特征。每人都写完后,指导者按顺序找出其中一人,请其他人说出对他的分析。最后由他本人发表对别人评价的感受及自我的分析。也许一致,也许差别很大。为什么会有差别,深入探讨一下会有许多收获。
个性发现表。
主题三:生命的价值思考。
1、“生命线”
目的:对自己的一生做评估和展望,体会生命的宝贵,爱惜自己的生命。
时间:大约需要60分钟。
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操作:
(1)老师说明活动内容,见下图,然后让成员自行填写。
(2)10分钟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3)小组交流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生命线给其他人看,边展示边说明,注意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反应。
2、“墓志铭”
目的:思考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
时间:大约需要40分钟。
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操作:
(1)你得病即将离世了,现在要替自己写墓志铭,反应自己的一生。墓志铭将会刻在墓碑。
上,供人凭吊。
(2)墓志铭除了生年、死年外,最低也要包括以下几点:
a、一生的最大目标;
b、在不同年纪的成就;
c、对家庭、社会或其他人的贡献;
d、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举例:张海迪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3、“假如生命只剩一天”
活动目的:希望通过生与死的体验,让学生把心中的困惑、苦恼和真挚的感情吐露出来,让学生接受一次死亡的洗礼,并获得新生,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体验友谊和生命。
所需设备:麦克风、音响、温柔的轻音乐。
活动时间:100分钟(最好安排在晚上)。
活动过程:
由于某种原因,你们今天将离开人世。死神已经伸出了他可怕的大手,随时会把你们吞噬,你们只剩一点点时间了。(声音缓和、低沉,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死亡的沉重感—能否让学生们进人面临死亡的状态是整个游戏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离开人世之前,你们要写一份遗嘱,我们假设你们已经写好了其他方面的内容,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写遗嘱的最后一部分,有关你们在班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应该包括下面四方面的内容:一年来我在这个班级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我对这个班级和同学们的感受;我对的渴望;我最后的遗愿(也必须是与同学们有关的)。
主题四:爱心训练。
1、爱是什么。
目的:进行爱的思索,考虑爱的内涵。
操作:(1)小组讨论:用定义、比喻、描述等形式对爱(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组代表发言。
2、信赖感训练。
依赖感是一个人发出爱心的基础,当一个人对他人缺乏信赖时,他就会变得过于自我保护,防范他人,甚至产生敌意,当然就很难用爱心去待人。因此,要想变得有爱心,就应当先增强对他人的依赖,进行依赖感的训练。
3、蒙眼摇晃。
你可以寻找六七个同学一起玩下面的游戏。其中一人用布带蒙着双眼,双手抱肩,双脚并立,站在中间,其他人紧挨着,围绕着他(她),然后,围着的人依次推动中间的人,中间的人像一根木棍子一样,毫无顾忌地随着他人的推动,倒来倒去,转来转去,完全依赖周围的同伴。几分钟后,其他人依次站在中间,进行同样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你变得越来越感到心灵平稳,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