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一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希望我们每位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二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入则孝》细致而全面的阐述了孝道的各个方面,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要有孝心、懂孝仪、守孝道。
在我内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让他们得到安慰。但总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时常给父母脸色,干活回来还得为我们烧饭……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啊,为什么要这样?我不禁自问。在今天的社会,诸此种种,或许习以为常,但这不应得到发扬。与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确实大为衰弱,还有人叫嚣着人人平等、全盘西化,殊不知东西方文化有别,西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
学习了《入则孝》,孝的观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如今,求学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内心多有不忍,但这非我所能改变,我最应该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照顾好,以免父母担忧,记得多和家人联系,体谅父母。
对于孝的行为,应由内及外,真正从心里感恩父母,并将行动落实到点滴之中,如和父母说话柔和一点,父母的愿望多满足一点,对自己的身体多爱护一点……如此才能避免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参加了读书会,感觉蛮好的。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三
今年,我们按学校的要求亲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规范着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行为习惯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孩子的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和启蒙读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熏陶气质,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尊敬师长。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四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对哥哥说:“彭大山,给我倒杯水。”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自从我学了“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以后,每次我都喊他一声“哥哥”。
还有一次吃饭时,妈妈把饭端来,我就自顾自的吃了起来,完全没有想到刚刚劳累过的妈妈。学了弟子规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后,我每次吃饭前都等父母坐下后我才坐下。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其次,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要文明,不乱骂人,做事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这本书教给我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以后我要多读一些好书,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自己。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五
弟子规。
》第一篇叫入则孝,意思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个体贴又孝顺的孩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这段话告诉我们:事情即使再小,我们也不能擅自主张,应该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果凡事都任性妄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
东西不管多么小,我们都不能私自据为己有。如果私自据为己有,这种偷窃行为会让我们的父母感到羞耻和伤心。
这段《入则孝》,使我懂得了: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内心也要存善,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凡是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私自把东西藏起来,就等同于是偷盗行为,这是有损自己品德的,千万不可做。
《弟子规》第一篇叫入则孝,意思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个体贴又孝顺的孩子。
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刻答应;让我们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接受;冬天,我们要让父母温暖;夏天,我们要让父母凉爽。做什么事都要经过父母的允许,不能擅自去做;什么东西都不要私藏,以免父母生气。父母有过失,一定要竭力去改正,改正时要和颜悦色。父母去世要按礼法去办,祭祀要处于诚心。
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孝敬父母,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
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父母叫时要立即回应不能慢慢腾腾,父母要我们做事是不能托辞拒绝,认真听父母的教训,改正错误。也懂得了不要因为错虽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为东西不值钱就随便拿走,那会让父母伤心难过,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欢的尽量不做,更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让父母蒙羞、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热爱生活,最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这种爱才应该是理性而又深稳的爱,,我想,付之行动,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感恩父母。
今天,再次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一章,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每天里,爸爸辛勤地工作、拼命地挣钱;妈妈接我上学放学、洗衣做饭忙个不停。学校离家约十里地,一天四个来回,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来暑往,我从未迟到过,而是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帮同学开门、收发作业。父母如此的辛苦操劳就是为了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我七岁了,在爷爷眼里,我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大孩子了,所以我要理解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我一定努力学习,好好的孝敬二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以此慰藉我那颗感恩的心。我一定认真聆听你们的教诲,改正自己的不足、知难而进,做一个你们引以为荣的宝贝。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六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学习《弟子规》。我想着想着,突然想起入则孝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的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但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有时爸爸妈妈喊我,不太在意,叫好几声才答应。我以后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要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戴幼小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必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我们会读,会写,会背,可是我们真的有用心去体会过这些话的意思吗?“孝”是我们作为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则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则孝”这一部分都是规范我们在家里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专横无礼;说话时要和颜悦色;冬夏季节要让父母舒适,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不好,也应孝顺父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心里想着父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们只能以此为报。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学习“入则孝”的意图。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我们要把“孝”发扬光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我们可以在学校认真听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父母看见我们那一张张认真听讲的脸,一张张成绩优异的卷子,也会十分高兴。这也算我们对父母的小小的回报。
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只是沧海一粟。
当父母说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对我们的教诲,他们说什么都应该,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当父母打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要甘愿挨打,父母怎么打都应该,因为这是他们将浓浓的爱浓缩于那重重的一拳上。
无论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不应忘记:百善孝为先。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八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九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
相信同学们对弟子规都非常熟悉了,以下是弟子规入则孝篇的解释,一起学习吧。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自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地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们再往下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地听你讲。我们看现在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长辈的话,或者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
的态度,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就能建立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是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地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利,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利,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地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映,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地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要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督促,完全出于一片慈爱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我们看完第二条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借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空调,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助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晨则省,昏则定”,“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住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日方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使现在的父母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保姆带,保姆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地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我们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你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地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像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的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要有规律。有规律地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你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清”,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应该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清、晨昏定省,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是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中,也应该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和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第三条,下一堂我们从第四条开始为大家讲解。谢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地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地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而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就闯了大祸。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苟擅为,子道亏”。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但是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苟”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是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我们再看底下: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也讲到所有的物品,虽然很小,可能是一颗糖果,但是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变成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
【苟私藏,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地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为人子女的,从小我们在家里,凡事应该请示妈妈,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尤其在学校或者没有人见到的地方,东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这种偷盗的错误。所以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子弟,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发觉他的书包里头,或者口袋当中,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做出了不干净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在这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请看第五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关心体贴父母。我们都晓得有时候父母年纪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买,或者他不好意思开口,为人子女的这个时候应该要善察亲意。譬如说看到母亲什么东西比较缺乏,我们应该要主动地为她补充。母亲喜欢吃好吃的,她经常喜欢吃的食物,我们也要尽到孝心,经常满足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点,如果我们可以经常关心体贴他,双亲也一定会非常的高兴。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自己的子女,将来他们长大,我们年纪大的时候,他也会记住当时母亲(父母)是怎样来孝敬爷爷、奶奶的。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时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课上好好的努力,这个时候你也应该要尽心尽力在你的课业上努力,让父母得到欢喜。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地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这个“恶”,它还有其他的解释,譬如说父母不想见到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帮他支开。所以这个好跟恶,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要仔细地去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体贴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宽心。我们再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
“伤”就是身体有受伤,或者有病痛。“贻亲忧”,“贻”就是遗留,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忧”就是挂心。我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子女长大之后,我们在外面结交朋友,更要特别的小心。结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习惯,也会让父母伤心。为什么?如果年长之后,你在外面,如果你不懂得处理你的感情,你因为心情不好,你受到创伤,父母也会为你担忧。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可以说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如果不懂得照顾自己,长大之后还让父母操心,那也是不应该。
如果我们现在年纪很小,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冬天、夏天添加衣服、减少衣服,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都要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德有伤,贻亲羞。】。
这一句是说父母他们最大的期望,无非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贤,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的。假使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从小我们在父母这么辛苦养育之下,才能长大成人。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打紧,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这个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说在外面跟同学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外面游荡,肯定没有好事;年纪轻轻就跟人喝酒,这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赌博、打电动,输了很多钱,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而已。
《经·蓼莪篇》里头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再看底下: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敬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恪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是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如果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陆绩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做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所以就把这个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了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笑他说:你这么贪吃!可是这个小朋友就跟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想到母亲。因为他想到母亲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母亲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这个袖子里头。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你能让父母得到欢喜,你就是孝顺。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也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这个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是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上,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则,请看第六条: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里就讲到在家里,假使父母亲有过失、有不对,为人子女要基于尽孝,我们也要劝父母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劝勉父母的时候,这个“谏”就是劝谏。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表态,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这样来劝勉?“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晓得,这种事情相当难为。可是我们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这时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也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举止。古人说,如果劝勉三次之后,这里就有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地劝谏父母让他能及时更改,或者能停止。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地再劝谏。古人告诉我们,如果劝谏三次之后,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说不定我们第四次劝谏的时候,就会“号泣随”,就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
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往往出手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没有办法节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时候,我们也要衡量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也要赶快离开现场。
像历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于是当时就拿着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头,就打他。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了要害,曾子就昏迷了。孔老夫子针对这一件事情,他就说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杀人的罪名吗?所以我们在此要特别的注意。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当他年纪很轻的时候,他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平定,当时因为天下很乱,所以他就陪着父亲一起打仗。在当时父亲有一个决策,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当皇帝,李世民就跟他说: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当时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亲),他不采纳。三次之后,他仍不采纳。
眼见明天父亲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唐太宗就在这个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唐太宗已经看出他相当的危险。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所以就走出去看。看了之后,他才晓得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劝解,说他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项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他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就在那里唉声叹气。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这么的中肯,就及时停止这项军事行动。后来唐高祖跟他儿子太宗,终于平定各地的这些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由此可知,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义正词严,这种脸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义,然后那种脸色好像是以大来说服小,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大人的这种角色,用训勉的话来对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都希望对方能尊重。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此地所讲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所说的话不但别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
所以在这一条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要及时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要慢慢地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七条: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七条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的话,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舀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昼就是白天,夜晚都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我们晓得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现在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这个时间我们要经常注意,不可以服错药,就是照顾的时候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个时候为人子女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侍奉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之后,这时候如果办丧事,我们也一定要尽孝,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这些礼节。礼节,不在于铺张,不在于浪费。如果父母有信仰,我们应该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这个丧事来为他办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仪规,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们不同的弥撒祷告,我们在送走父母最后的这个丧事,也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敬与追思。
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尤其古人都有守丧三年的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裒的人,他的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就在墓旁边筑一个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风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时候,王裒都会跑去墓前,跟母亲呼叫着说:妈妈!你不要难过,你不要害怕,你的儿子就在这里。他经常在打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亲。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都有孝心,只是我们在现在这样的大时代环境里头,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当我们看到古人尽孝的表现,我们也会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确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王裒这样的故事,也可以给后人很大的启发,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效法他的精神,对父母那样的追思,那样的仰慕,即使母亲过世了,他还念念不忘母亲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尽孝,不在一时,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终身仰慕父母。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只是形容父母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因为思念他,经常不自禁地眼泪会涔涔下来,这也是为人子女所经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经过世,即使已经多年,我们想到当年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也不免会伤心落泪。
“居处变,酒肉绝”。这里就提到当我们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生活应该要简朴,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茹素,那是最好不过的,为父母祈祷。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当我们守孝的期间,应该要遵从古人的礼节。我们的饮食、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环境这么好,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也可以让父母的钱财遗留人间,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我们再看底下: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在庄严肃穆当中,我们也要树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们也看到一般民间的这种丧礼很铺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好像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这样就好。我们说“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像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为人父母的,你能这样做给你的子女看,让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对父母的一种礼敬。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过世的父母,这样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我们有父母在,我们有祖先在,我们不敢贻羞祖先,我们不敢丢自己祖先的脸。所以,我们祭拜的时候,能用这样的心,很诚敬,好像他们就在我们周遭,跟我们在一起,这样的祭拜才有意义。
“事死者,如事生”。这个也就是刚刚所讲的,祭拜的时候要把过去的人,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了,但是也应该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过去舍姐曾经住在末学家里有几年,她过世后,我们吃饭的时候、喝茶的时候,都不忘摆一副碗筷、摆一个茶杯在旁边,也请她随时随地都回来与我们团聚。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这个感觉,就是她永远都在我们身旁。虽然她已经不在,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她的精神就常在左右。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他所指导我们,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这个很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秉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为什么要教我们孝?为什么要教我们悌?因为没有这些基础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做人?所以,最基础的应该从“入则孝”,在家里这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如何孝养父母。做父母的也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在他们三岁到七岁入学的年龄当中,不要任意放弃这一段宝贵的时光;这一段时光他们没有好好建立这种家庭教育,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在家中,父母召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必须恭敬地听取。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心悦诚服的接受。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早上要给父母请安,晚上要照料父母安睡。
孝感动天小故事: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粮仓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除草。帝尭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免得父母不放心。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立定下的志向、选定的事业不要轻易改变。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擅自做主。假如自作主张去做,那样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便再小,也不可偷偷藏起来,否则就会惹父母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喜欢的东西,当子女的要尽力为他们准备齐全,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替父母去除。自己身体受到伤害,就会使父母为我们担忧,品德上有了缺失,会令父母感到羞耻。父母疼爱我,我孝敬父母并不是件难事。父母不喜欢我,我还是尽孝,那才算得难能可贵。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劝说他们改正。规劝时一定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如果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笑着再劝,甚至哭泣恳求,为此受到父母的鞭打,心中也不要抱怨。父母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苦不苦、烫不烫。要日夜照料父母,守候在父母的床前。
小故事亲尝药汤: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在守丧期间,有孝心的人会因为思念父母而常常悲伤哭泣。在居丧的三年中,夫妻不同居,居处力求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祭拜要真心实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亲,要像父母活着的时候一样恭敬。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二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三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既是念 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事孝当先。
今天我读了: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今天我做了两件事:
早上妈妈叫我,我马上就回应了;爸爸叫我刷锅,我马上就刷啦!
我做到了: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四
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弟子规》这本书,但也只是对于书的一些内容和句意的简单理解。近期在部门组织学习中,再次认真学习了《弟子规》,感受颇深,使人从内心深处觉醒。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弟子规》里面一些内容虽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是它所提倡的“孝、悌、仁、爱”等思想却是让我们终身受益。
现如今,孝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入则孝”这部分主要讲的就是作为子女一定要无条件的孝顺父母的`道理,要多倾听父母的需求,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为父母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等等。在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做的还可以,但是在很多细节上还有待提高。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等我有时间了回家看看父母,等我有钱了带父母去旅游,等我……,孝顺真的能等吗?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无法挽回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心,这大概是世间最残酷的悔恨。孝顺父母,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的孝顺其实不需要多少贵重物品,更不需要多少金钱,只需要我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的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放下手里的手机多陪父母说说话,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工作收获,多关心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等,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孝”字在所有人的思想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孝顺父母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父母一天一天的在变老,生命也有保鲜期,我们更应该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时去孝顺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留下许多的遗憾!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五
弟子规。
》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欢迎阅读!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对哥哥说:“彭大山,给我倒杯水。”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自从我学了“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以后,每次我都喊他一声“哥哥”。
还有一次吃饭时,妈妈把饭端来,我就自顾自的吃了起来,完全没有想到刚刚劳累过的妈妈。学了弟子规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后,我每次吃饭前都等父母坐下后我才坐下。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其次,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要文明,不乱骂人,做事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这本书教给我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以后我要多读一些好书,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自己。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六
今年,我们按学校的要求亲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规范着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行为习惯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孩子的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和启蒙读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熏陶气质,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尊敬师长。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的饭菜已经凉了。于是妈妈急匆匆的又为我去热饭菜……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七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八
自从读了《。
弟子规。
》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读了“入则孝”,就想起我们这些在家中无所事事的“小皇帝”們。我们在家里基本上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一天到晚就只是学习。回到家,书包一甩,香气腾腾的饭菜就摆在面前了;做完作业,检查后就可以美美的睡觉了;要买什么东西,父母会精心为自己准备好..现在想起可真是惭魁啊。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结合我的生活,我发觉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够,当妈妈爸爸批评我的时候,有时我明知道不对也要反驳;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我会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通过了解此句的真正含义,我明白这是对父母的不尊不敬。
不过,是《弟子规》的“入则孝”教会了我怎样去做父母的一个令他们骄傲的儿女。我应该为父母做些事情:在家,应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当父母回到家,应该为他们倒一杯水,递一条毛巾;在外面的时候,应该乖乖的,不要乱跑,以免父母担心......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九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既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事孝当先。
今天我读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今天我做了两件事:
早上妈妈叫我,我马上就回应了;爸爸叫我刷锅,我马上就刷啦!
我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上一篇:看忠犬八公有感下一篇:维稳反恐工作汇报材料
精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二十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入则孝》细致而全面的阐述了孝道的各个方面,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要有孝心、懂孝仪、守孝道。
在我内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让他们得到安慰。但总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时常给父母脸色,干活回来还得为我们烧饭……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啊,为什么要这样?我不禁自问。在今天的社会,诸此种种,或许习以为常,但这不应得到发扬。与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确实大为衰弱,还有人叫嚣着人人平等、全盘西化,殊不知东西方文化有别,西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
学习了《入则孝》,孝的观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如今,求学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内心多有不忍,但这非我所能改变,我最应该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照顾好,以免父母担忧,记得多和家人联系,体谅父母。
对于孝的行为,应由内及外,真正从心里感恩父母,并将行动落实到点滴之中,如和父母说话柔和一点,父母的愿望多满足一点,对自己的身体多爱护一点……如此才能避免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参加了读书会,感觉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