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特点,方便教师实施。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优化建议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一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板书设计(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扫清文章字词障碍,感悟文章主旨,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相关主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文本。
大家好!大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大家认真倾听!(播放《黄河大合唱》)欣赏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回答)就是啊,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颂就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
(一)、创作背景:。
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本文作者(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2、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写下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二)、欣赏诗歌:
1、请大家小声初读这首诗,圈点勾画出对于你来说为生字的.词语,同座合作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感受磅礴气势,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三、感情读诗,感悟主旨。
(一)、朗读。
1、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比读课文。
每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段课文,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以下各题合作交流完成)。
1、解题。本文题目就是《黄河颂》,哪个词就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就是主体部分,主要就是“颂黄河”,但不就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就是哪个字?(即“望”字)。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三
1、识记诗中的一些字词,读准字音,并体会诗中的一些句式和修辞的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资料设计说明个案补充。
教学环节。
由描写黄河的古诗词名句导入。
生:七嘴八舌话诗句。
师:肯定学生的内容并适当作出补充。
生:讨论学案课前准备部分。
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感情:
1、进行个性化诵读课文。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诗中哪一句给了你强烈的感染?并说说理由。师: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体会感情。生:分析课文内容。并组内讨论问题:
1、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师:作出评价,并作出补充。师生合作分析作者感情。生:积累与黄河有关的各种知识点。并完成学案达标题,并讨论答案。生:当堂背诵优美语句。
1.用学生感兴趣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内容。
2.了解本文的体裁、作者,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线索及情节。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复述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及分析能力,深入发掘文章内容。
5、培养学生说真话的品质,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
开阔学生思维,培养良好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反复品析2、读课文方法指导。3、赏析方法指导。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四
黄河,是祖国人民的骄傲,我们为拥有黄河感到荣幸。以前的黄河物产丰富,让人们享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使人们长期在那儿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黄河在无私的给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得到的这样的后果,可悲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使黄河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一定要爱护伟大的母亲河――黄河!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五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
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六
“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的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慢慢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试问,此段是否美轮美奂?是否令人神往?我也曾痴迷于此文对日落的描写,似乎叫人欲言又止,只有美的感受涌上心头,“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像一个大铁锤一般打碎了我的美梦――这只是幻觉?太不可思议了。
没错,这只是幻觉!现实的警钟打碎了我沉溺的梦。表面的,只是假象,也许内在的,才是本质。
前几日,舅舅来我家,与我促膝长谈。他曾语重心长的问我:“如果你下了一个命令,你喜欢听你话的还是不听的呢?”“这还用说,当然是听话的!”我心中暗喜,如此简单的问题,岂能难倒我?“孩子,你错了,我更希望你能与不听你话的人共事。他们表面上不听你的,反驳你,其实,他们只是把自己真诚的袒露在你面前,而那些对你言听计从的大都是小人,他们表面上服从,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害你呢,这种人才更可怕。”我大吃一惊,虽说舅舅阅历很多,喜欢给我讲道理,但诸如此类的话,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短暂的思考过后,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念头,也就脱口而出了:“啊,那我们班同学岂不都是好孩子么?早自习几乎没有人听我的,看来他们都没有想要害我啊。”心中再次暗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幸福!
渐渐开始明白,看待一个人,不只是表面,还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正如这篇文章――我们不能被落日的幻觉所迷惑,而要认真剖析,追求本质之美。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七
今天,我读到了第20课――《落日的幻觉》。我感受最深的也是这篇文章,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优雅的美。其实以前我并没有觉得落日很壮观,而且,也并没有注意过落日、夕阳等等。不过,日出倒是见过几次。直到今天读了这篇课文,我才觉得我好像“忽略”了它们。
但可惜的是,如今天空阴霾,怎愿“献丑”?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品读描述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资料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透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述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带给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述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述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资料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务必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九
黄河在近20间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黄河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社会原因。
长大以后,我要做一个科学家,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那一天,黄河还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3、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体会语言妙用。
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自制课件。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先自主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黄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与同学交流,说明你的理由。
2、通过交流总结出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撑你的观点吗?5分钟后小组汇报。
此间,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呈现问题。为下一步兵教兵的互动交流学习打基础。同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准备把好的方法发扬光大。
1、指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歌。
2、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多读两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把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并说明你印象深刻的理由。
4、如果有人和你印象深刻的部分相同,你的理由和别人的一样吗?你有补充吗?
1、你觉得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点吗?
3、除此以外,你知道的有关黄河的精神还是有什么?有材料支撑吗?
包括修辞方法,包括分段,包括学生可以发现的一切。
1、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3、尝试背诵歌词。
4、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完成学习目标了吗?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斜插脚踩。
陷
热喝。
渴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五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高大完整无缺疲劳干渴。
发现斜插的姿势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上级指挥员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练习设计: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七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八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设计・。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2.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澎湃(peng1pai4)狂澜(lan2)。
屏障(zhang4)哺育(bu3)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正课。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质疑: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4.质疑: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5.质疑: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讨论并归纳:望。
7.质疑:“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8.质疑: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质疑: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讨论并归纳: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十九
[目标导航]。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3.掌握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相关链接]。
1.作者、背景请查看《阳光课堂》的文本导读。
2.通讯: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的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1.总起,交待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勒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2.“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3.“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4.“仪式开始”,使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5.“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
(2)内容探讨。
(1)整篇通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划出具体的时间点以及在相应的时间点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抓住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文章的标题是“落日”,试分析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
(4)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只是花了一小节的`内容来写“投降书脏了”,最后三小节提到一个士兵的话以及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用意?通过这一题的思考来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用意。
(5)《落日》它被认为是《大公报》发表的最佳的国际通讯,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试分析其写作特色。
[作业]:
完成《阳光课堂》的相关练习。
专业黄河落日教案设计(通用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