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一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现状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节日在中国特别流行,国家也意识到如果不即使拯救,中国的传统节日讲受到十分严重的冲击,延续下去更是越来越难,于是国家增加了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现在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列入了法定休假行列。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起源和发展都是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慢慢地渗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些源远流长的节日在初期大多都是和天文,历法,季节,以及后来出现的节气有关。
治经济还不稳定,文化节日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到了汉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进步,这对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条件。到了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百姓束缚也少了很多,娱乐活动增多,节日成为了真正的良辰佳节,相伴随着,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很多很多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如今,传统习俗还是被不断地传承着,每逢佳节良辰,我们还是能感受的节日气氛。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上的闪亮点,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春节。按历法是夏历,应该是只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演变到现在,就是我们每年最盛大的日子,春节。“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讲的就是春节放爆竹,换桃符,拜新年的欢乐喜气景象。相信大家都有过守岁的经历,熬夜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放爆竹,大年初一给亲戚朋友们拜年。走家窜访,喜气洋洋。清明节时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无论是工作多忙,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停下工作祭拜祖先,为过世的亲人扫墓人们会带上纸钱,酒菜祭拜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古时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假日的规定以及高速免费开放,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短程出游再适合不过,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三天的旅游小假期。但是,这样一来,导致了规定国定假期的初衷,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协调好清明和出游,不忘祭祖,也能有个愉快的假期。
端午节有很多的习俗,多以辟邪和纪念屈原。辟邪方面有悬钟馗像,因为钟馗捉鬼;挂艾叶,可辟邪驱瘴;菖蒲作剑,有驱魔驱鬼之神效。还有很多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纪念屈原著名的有赛龙舟和吃粽子。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逐渐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最大风俗。
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传说元朝末年,为推翻暴政,将起义消息藏在月饼中,后来起义成功,为了纪念,于是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八月十五的月亮,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如今在汉族的大部分地区还流传着这个风俗吃月饼也代表着团圆。历史上关于中秋夜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绝文,望月相思,多少人孤独的在他乡思念家乡。以上列举的是法定的传统节日假期,还有元宵节、寒食节、七夕节、重阳节、除夕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不同的民族也有差异,我只是大概说了四大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在这里就不深入了解了。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的,有很多的精神精髓。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我们是年轻一代,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二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三、清明节
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四、端午节
亦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七夕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乃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双星、卖巧果、丢巧针、染红指甲、种五生等活动内容。诗人亦多吟咏其事。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酻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艺文类聚》卷四引《竹林七贤论》:“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前世皆儒学,内足于财„„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摽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又引《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出腹,云晒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何!’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南宋梁刘孝威《咏织女》诗:“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以此日为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赏月之事,唐以前并未盛行。相传唐玄宗与方士叶法善夜游月宫,此说系神说,而民间盛传,影响所及,赏月遂成风气。至宋代愈盛。每至中秋之夕,人家或登楼临轩,或安排家宴,赏玩月色,留连达旦。虽贫若之人,亦解衣沾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明代至中秋夜不祭月之俗:家家置月宫符像,男女肃拜烧香,至旦而焚之。至清代,又有烧斗香之俗: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其中,僧俗皆买之,焚于月下。中秋又有月饼,为应时唯一食物,亦用于祭月及作馈赠之礼《太平广记》载:“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妆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争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春场》:“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亲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清顾禄《清嘉录.八月.斋月宫》:“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中秋之夜的食物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七、重阳节
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所开之花,指菊。元张养浩《九日》诗:“一行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参见“菊花酒”、“登高”等条。
八、冬至节
亦称长至、长日、大冬、冬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此后白日渐长,故称。在农历的十一月,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汉代视冬至为重要节日,仅次于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当时朝贺、享神情,皆如元旦之仪。魏晋时始稍次于元旦。至宋,仍视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进贺,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民间虽至贫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备粉饮食,享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吴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受到特殊重视,与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首有关,当时冬至即是元旦,故天子有迎岁(新年)之礼。此风至清犹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贺尊长,并交相立谒,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谓之“拜冬”。古时又有向尊长进献履袜之俗,表示祝源“长履景福”,后世则成为冬至日子妇进舅姑的一种节物。此外,并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渊鉴类函.岁时部.冬至》引《易通卦验》:“冬至之始,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又引《玉烛宝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岁。”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顾禄《清嘉录.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苏州)人阳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
九、腊八节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此 4
日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腊八节也是古代岁祭祀祖先众神之日。周时腊与大蜡同日而异祭,民间行腊祭,天子诸侯行蜡祭,秦汉时蜡礼亡、通行腊。周以今农历十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孟冬;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十二月。腊虽在岁终,但古时日期无定。汉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魏曾以辰日为腊,晋以丑日为腊。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因此恰为佛之生日,故宋时即恢复汉制。清时十二月择日祭百神,可知其时腊祭已不复定在戌日。古时腊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他活动。如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唐时腊日召群臣赐食加口脂、腊脂、谓之“赐腊”。宋熙宁以后亦有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之礼。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后汉书.礼仪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汉应劭《风俗通》:“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猪也,因猪取兽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
十、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亦称除夜、大年夜。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此外,民间除夕有于门上贴门神之俗,每至夜半,辄除旧门神,易新门神,至于门上帖春耿,则源于古时的桃符。以红纸书写联语,帖于门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钱物,谓之压岁钱,盖源于宋时宫廷于岁除,赐钱物于后妃之礼。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三
【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等
【起源】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
【著名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四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五
一、简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举办了“弘扬中国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向学校发出邀请
5月13日,我们向各各班一一发出邀请,诚邀各班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各班的同学们对此次竞赛也热情参与,积极报名。在5月25日将计划书,比赛规则,及报名表等发到各位主席手中。
5月17日,我们将报名表收集,并与各学院代表队负责人取得联系。
三、积极筹划过程
5月16日,我们将宣传横幅挂到了学校大门上,希望各位能前来观看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在此期间我们买装饰材料,买礼品,制作ppt,借比赛场所,并精心挑选了主持礼服等等。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过程很曲折,但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感觉很快乐。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克服中成长。
四、知识竞赛汇总
2014年5月26日下午,在忙碌的准备之后,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会场,力争做到每个细节都能尽善尽美。随着主持人错落有致的开场白,拉开了我们比赛的序幕。
首先,由余老师上台做了老师致辞,在老师的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重要性。
第二环节为问答环节,题目分为简单,中等,难三个环节,有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问答环节,而有的队伍却不尽如人意,比赛也正渐渐走入轨道。
第三个环节的风采展示,以传统节日为题,各团对都拿出了浑身解数,有歌舞剧,有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等等,均展示了大家的用心与热情。风采展示中,有搞笑的、有感人的、有发人深省的、有振奋人心的,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我们又一次重温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再一次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环节的华丽大变身让比赛越来越有趣,各个参赛队伍的比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白热化阶段的抢答题环节将正常比赛推向了高潮,同学都激情四射地抢答问题,比赛一度难舍难分,最后外语学院凭借着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最后,进过了激烈的比赛,分出了胜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比赛,让大家在欢笑中,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铭记传统,传承美德。
弘扬中国魂,铭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而正是通过这种比赛,使之成为一种载体,让中国传统节日为大家所熟知,更是开启一扇大门,让大家窥探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国魂精神代代相传。
比赛圆满落幕,但我们相信在比赛中获得的感悟和收获将永留在我们心中。
在此期间,我们付出过汗水,同样也怀有感动;有过艰辛,但也有过得意,此次竞赛犹如中秋节的月亮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通过本次活动,望大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铭记中国魂。
淮南二十二中 2014年5月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六
【古称】元日、元正、正旦等
【习俗】贴年红、拜年、祭祀、舞狮
拜年: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拜年的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
其他重要习俗: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等。
【节日文化代表性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盼太阳,盼月亮,终于等到欢乐的春节了!
咻——一个鞭炮飞上了天空,我疑惑地说:“鞭炮怎么没有响啊?”我的话音刚落,就听见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吓得我直往妈妈的怀里钻,逗得家人哈哈大笑,欢笑声连成片。
春节不但可以放鞭炮,还可以吃美味的饺子呢!“吃饺子喽!”“吃饺子喽!”哈哈!我飞快地奔向屋子里,一个接一个地塞进嘴里,狼吞虎咽地吃着。“咕咚”!一下就吞进肚子里了,妈妈连忙对我说:“慢点吃!”
春节真是令人难忘呀!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篇八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现状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节日在中国特别流行,国家也意识到如果不即使拯救,中国的传统节日讲受到十分严重的冲击,延续下去更是越来越难,于是国家增加了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现在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列入了法定休假行列。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起源和发展都是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慢慢地渗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些源远流长的节日在初期大多都是和天文,历法,季节,以及后来出现的节气有关。
治经济还不稳定,文化节日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到了汉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进步,这对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条件。到了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百姓束缚也少了很多,娱乐活动增多,节日成为了真正的良辰佳节,相伴随着,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很多很多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如今,传统习俗还是被不断地传承着,每逢佳节良辰,我们还是能感受的节日气氛。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上的闪亮点,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春节。按历法是夏历,应该是只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演变到现在,就是我们每年最盛大的日子,春节。“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讲的就是春节放爆竹,换桃符,拜新年的欢乐喜气景象。相信大家都有过守岁的经历,熬夜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放爆竹,大年初一给亲戚朋友们拜年。走家窜访,喜气洋洋。清明节时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无论是工作多忙,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停下工作祭拜祖先,为过世的亲人扫墓人们会带上纸钱,酒菜祭拜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古时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假日的规定以及高速免费开放,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短程出游再适合不过,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三天的旅游小假期。但是,这样一来,导致了规定国定假期的初衷,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协调好清明和出游,不忘祭祖,也能有个愉快的假期。
端午节有很多的习俗,多以辟邪和纪念屈原。辟邪方面有悬钟馗像,因为钟馗捉鬼;挂艾叶,可辟邪驱瘴;菖蒲作剑,有驱魔驱鬼之神效。还有很多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纪念屈原著名的有赛龙舟和吃粽子。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逐渐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最大风俗。
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传说元朝末年,为推翻暴政,将起义消息藏在月饼中,后来起义成功,为了纪念,于是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八月十五的月亮,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如今在汉族的大部分地区还流传着这个风俗吃月饼也代表着团圆。历史上关于中秋夜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绝文,望月相思,多少人孤独的在他乡思念家乡。以上列举的是法定的传统节日假期,还有元宵节、寒食节、七夕节、重阳节、除夕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不同的民族也有差异,我只是大概说了四大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在这里就不深入了解了。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的,有很多的精神精髓。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我们是年轻一代,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