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考察报告,可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所考察对象的优点和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如何撰写优秀考察报告的经验和指导,可供参考。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一
20xx年4月25日,德惠市教育系统中层后备干部学员一行,在进修学校王校长及干训部黄主任的带领下对德惠市第四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大家发现我们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管理层的素质越高,越具有办学特色;我校的校级领导可以说全是教育专家(高学历,高素质),内行领导内行,保证学校按教育规律良性发展,领导层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这是取胜的法宝。名校、名校长、名老师的三名工程,在我校体现得十分充分。学校以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人才为理念,高师强徒,师生共同奋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班子建设的加强
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大事原则、小事引领、宽容理解、团结、干事、一直是校长带班子的风格。自建校以来,校长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始终坚持学习,通过学习促进修养,在完善领导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又构建了领导述职及评议制度,增强了班子成员的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了领导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得到了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2.加强专业引领,提升师德水平
做为校长,要把学校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一直坚持少一些评比,多一些引领,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感,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引领教师学会反思,通过找遗憾发现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如今,学校已成为教师才能充分展现的舞台,成为教师专业得以迅速成长的空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快速提升。
在xx年年4月,我校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验收,被长春市教育局和长春市语委办评为“长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合格单位。12月,我校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验收,被长春市教育局评为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
1.突出自主管理,完善德育运行机制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思想,建立了由校长负总责的德育工作机制,今年又认真研究了我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品行基础的自主性德育,通过“中学生养成教育达标制度”,“班级自主管理方案”以及“学生自主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践行,让学生感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带着依恋、带着母校给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去搏击自己的人生。为此,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定期深入学生中间去,参加他们组织的演讲、辩论、竞赛等各种社团活动,家长会、年级组会、学生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强心,更主要的是激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我校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方面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2.强化安全意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积极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和设备,建立安全保卫制度和组织,对师生经常加强安全教育,经常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8月份,我校在省市食品卫生安全应急演练中成绩突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xx年,学校举进了三次安全教育讲座,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平安校园“创建、“消防安全演习”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了各种安全隐患,校园内无任何事故发生。
1.立足校本研修,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素质教育的渴望以及教育自身激烈的竞争,从xx年开始,我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给合校内外资源提升教育素质。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教学设计、示范课、评优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和促进每一位教师按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论的要求去改进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功地构建了德惠四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被德惠市教育局评为“德惠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和“德惠市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
2.倡导效率教学,取得喜人的教学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校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生源都比较差,面对差距,校长经常坚持“不求抓一手好牌,但求把手中的牌打好”的理论,针对我校的实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发展的教书育人方案,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xx年,我校中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8月份德惠市政府召开的“德惠市教学质量总结表彰”大会上,初高中双双获得“德惠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德惠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高考继xx年、xx年连续两年获得“长春市高考质量评估b组一等奖”之后,xx年又稳获此殊荣。
1.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配合新课程改革,xx年年8月,我校投资近百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又装备了20个多媒体教室,为近百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与课堂的整合,推动着我校教师网络教学向深广方向发展。
2.在xx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学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远程教育的装备,通过资源接收、下载,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入学生的课堂,真正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无限共享,优质资源的普遍共享。xx年12月,在代表德惠市政府接受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检查中,获得很高的赞誉。
xx年,四中在德惠率先实践了“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德惠市教育局与吉林宇信实业集团联合改扩建四中为完全中学。新四中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达6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教学设备现代、领先、一流。校园面积较宽,规划的非常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利用宿舍的墙壁挂上了具有激励学生上进的世界几所著名的大学简介及图片,还有在教学楼大厅及阶梯教室的墙壁还挂有木雕壁画……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
1、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充分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
2、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
3、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一是学生中心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创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教育。二是教育的发展性观念,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三是教育的个别性观念,每个学生不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二
20xx年10月13日13:30,我校“课程建设与开发”考察学习小组一行6人,在教学副校长邓兆权同志的带领下,从汉口火车站出发奔赴xx省xx高级中学。10月14日到10月15日上午一天半的时间内,我们在xx高级中学参观、听报告、与学校领导老师座谈、收集资料,紧紧围绕我校校本课程建设这一中心,讨论我校校本建设框架,设计课程纲要,相互交流,整个行程紧凑、繁忙、充实,收获颇丰。10月15日晚11:00,各自回到家中,结束此次考察学习。
考察学习,与单纯的参观旅游不同,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考察学习回来后,要能吸收对方的经验并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所以,在考察学习之前两周,我们就印发了《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格致中学打造创新新课程》《上海市格致中学拓展型课程指导》,淮安市清浦中学、合肥168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等学习资料供考察小组成员学习,让大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考察出发前一周,邓校长又召集考察小组成员开会,明确了本次考察的目的和任务,将后勤保障、文字记录、录像摄影、收集资料、通讯报道、考察报告等相关任务分配给各位老师。并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自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本次考察学习的任务各自提出5个问题,在出发前一天由马国祥老师、徐斌与邓校长进行整合梳理归类,再统一安排提问的内容和顺序,确保提问明确、有针对性。当晚到达无锡酒店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要提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分工。一是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每一个问题都提到点子上,明确又具体,让对方好回答。邓校长还要求考察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登录xx高级中学网站,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办学特色,特别是校本课程方面的突出作法和先进经验。。
10月14日早上8:00前,我们比预约提前约二十分钟到达学校,由学校办公室朱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校史陈列馆和学校行政楼文化布置。xx省xx高级中学已有百年历史,由1907年建立的匡村学校发展而来,现在的校区是十年前搬迁到此建成的新校区。学校建筑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学校文化建设立意高远、制作精美。百年校庆后留下的校史陈列馆藏品丰富,呈现出学校一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果。
上午9:00,学校唐江澎校长同时给我们和来自陕西宝鸡高中的考察组介绍学校历史和现状,谈自己的教育理念,着重介绍了锡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四个做法。一是更新教育信念:教育究竟为什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明确教育的终极价值、终极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学科宣言。二是制定学科教研组的发展规划来促进学科教研组发展,促进学科发展。主要做法是:分步式,培养学科领袖;搭建学科发展平台。三是鼓励教师读书。要让教师过上专业生活,教师不读书就没有专业生活。要悟道,不要只在术上做文章。学校实施五年“百万百卷”读书工程。四是让教师进行专业研究。研究课程,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评价。
唐校长讲话思想深刻,生动活泼,整个过程没有文字材料,没有ppt,看似漫谈,实则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将自己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的管理特色、课程特色方方面面的事情介绍给我们。
10:20,唐校长讲完后,就在原会议室,学校课程处胡主任接待了我们,回答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我们是有备而来,问题提得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具体实在,连连得到胡主任肯定,多次感叹说“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经过近两个多小时轮番上阵、连珠炮似地提问,胡主任给我们解答了在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近20个问题,解开了我们心中许多疑惑。胡主任刚过30,却已经成长为全国课程开发的专家,谈论起课程开发,如数家珍。
下午4:00,回到酒店,邓校长马上组织小组开会,要求大家整理笔记和收集到的资料,交流思想,并布置15日上午的工作任务:每位老师设想五门可以在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并联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来进行说明。
15日上午,下午考察小组在学校分头找老师交流,收集资料。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向老师和领导收集到《校本课程开发学生调查问卷》《近几年课程开设目录》《校本课程框架》《精品校本课程评分规则》及多门课程的课程纲要。
回到酒店后,邓校长组织大家谈自己的设想,马国祥老师将自己连夜写出的五份草案,提供给大家讨论,其他几位老师也谈了自己的设想。下午黎晨老师和孙奇誉老师在火车上接着详细地谈了自己的设想。老师们的设想都能从学生、学校、社区的实际,以及老师自身的特长出发,很有新意和启发性,对接下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作好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一是考察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功课要做足,参加考察的人员一定要明确考察的目标和任务。二是考察过程中,人员要分工协作,把考察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考虑周全,最大限度的提高考察的收获。三是考察的带队领导要有全盘的安排考虑,要加强对小组的领导,考察归来后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三
20xx年11月6日-11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大学领导和教授一行11人考察了南非高等教育情况。南非高等教育处于深刻的结构转型之中,由过去主要是白人享受的精英高等教育逐步向各人种共同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发展,正像在政府中一样,黑人在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南非高等教育体制是从西方特别是英国继承下来的,高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政府和高校间的组织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国家研究基金对学者学术等级的评定,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在南非各层次的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非常发达,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体现了高校作为学术和教育组织的特点。
1、南非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控制。
南非高等教育质量享誉非洲大陆,来自非洲大陆的生源是除南非本地生源之外最主要的来源,南非许多著名高校的“非洲化”程度很高;一些大学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本次重点考察的开普敦大学、金山大学,南非大学等。南非的高校管理体制与高校管理体制相近,根据南非法律,南非的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但是同时南非有一套宏观控制的制度和措施,保障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准。高等教育理事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是保障、监控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织,它们在南非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杠杆作用。
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隶属于高等教育理事会,主要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估,既包括对申请举办学校、学院、系和专业的部门进行资格认证,也包括对实际举办高等教育的部门进行评估鉴定,并责令不合格的高等教育部门停止现行的计划和项目。质量评估和监控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举办资格、学生质量、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各类专业进修项目以及卫星校园的标准等等。该委员会认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对质量负有首要的责任,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根据院校的自我评估,组织校外的专家小组就该学术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来确认其外部效度,评估报告要向社会公布。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特别注重保障黑人学生的学术和教育权益。
最近,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educationqualitycommittee)公布了目前南非注册的27所高等院校开设的mba鉴定结果。其中经评估有10所院校的mba项目不合格。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表示,这些开设不合格mba项目的院校必须重新制定它们的mba教学计划,两年后才能够重新申请mba的教学资格。此次被通报不合格的10所学校的mba项目将不能再招收新的mba学生,目前已在学习的可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为此,驻南非使馆提醒有意向到南非高等院校就读mba的中国学生一定要选择经鉴定合格的。
公布评估结果,撤销不合格部门的学术或教育资格,这只是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监控和评估的消极目的。更积极的宗旨在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促进各学术和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学术研究以及基于知识的`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提高,变压力为动力,以便于各院校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学术和教育管理系统,才能确保不被淘汰。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学校效能和质量提高,质量评估审查小组的成员由各校专家组成,由他们经常性地提供学校改进和学术发展的专业意见,另外具体出台教与学的提高计划,提供质量保障管理手册等等。
2、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和内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南非具有纵横交错的、发达的高等教育协作组织。这些协作组织源于共同的学术和教育兴趣,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维护共同的利益,结成共同体,谋求各自领域的发展。
南非的高等教育组织可以分为:全国性的组织,如理工大学校长委员会(ctp)、南非国际教育协会(ieasa)、南非全国远程教育协会(nadeosa)、南非全国专业教师组织(nptosa)、全国高等教育职员协会(ntesu)、南非院校研究协会(saair);地方性的组织,如开普高等教育协会(chec)、南非图书馆合作协会(cosalc)、西开普高等教育协会(echea)、西海岸第三级教育机构协会(esati);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如教育政策发展中心(cepd)、高等教育变革中心(chet)、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机构(ishe)、南非远程教育协会(saide);大学内部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组织,比如西开普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金山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西开普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类似于中国各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或研究室,主要从事该大学本身的研究。金山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院校的教育政策研究,为学校教育政策出台提供建议或方案。南非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研究一般属于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research)范畴,定位比较明确。
3、南非高等学校类型和分布。
在南非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大学、理工大学和教育学院,南非有21所大学,15所理工大学,109所教育学院。大学是学术研究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其中成立于1892年的开普敦大学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此外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还有:罗德斯大学、奥兰治自由州大学、斯坦陵布什大学、金山大学和波彻斯卓姆大学等。大学的基本学位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同时还颁发大量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文凭与证书。攻读基础的学士学位(generaleducation)一般需要三年,专业学位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一般需要1-2年,博士学位需2-4年。而15所理工大学主要提供高级技术教育,是为满足工业和商业的高级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育形式。理工大学学位课程的学习包括四年制技术学士课程,五年制技术硕士课程,六年制技术博士课程。
4、具体考察的三所大学情况。
(1)开普敦大学。
开普敦大学创建于1829年,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前身是南非学院,是一所为男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1887年后女性被允许进入该校。1887年,开普敦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28年开普敦大学迁往风景秀丽的罗德斯先生领地戴维山斜坡上,至今它仍然是开普敦大学的学术中心。根据开普敦大学校方提供的数据,20xx年注册学生总计20989人,其中本科生占67%,研究生占28%,其他为短期班学员。48%的学生是黑人(非洲人、有色人和印度人)。女生占49%。国际留学生总计有3645人,来自近90个国家,其中2155人来自南部非洲发展中国家,1490人来自非洲其他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大约58%的学生在商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以及科学学院就读,另有9%的学生在法学院就读,32%的学生在人文学院就读。开普敦大学教职员工大约4300人,其中从事学术工作的教职员占44%,教学管理和学术辅助人员占55%,55%的学术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有相当高比例的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是出类拔萃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国家研究基金会确认开普敦大学是南非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科学、人文、工程和技术领域居于前沿地位。
开普敦大学现有6个学院,分别是商务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法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音乐、教育、美术等)及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负责满足各学院学生教和学的需要,一并考虑学生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普敦大学学术地位在南非居于前列,其中a级学者在南非整个学术系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据20xx年的统计,开普敦大学共有14个a级学者,a级学者是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评选出来的,他们是各自学科领域中的世界级学者。开普敦大学的年度研究预算将近2亿8千万南特(约合4千7百万美元),其中政府预算为4千5百万南特,只占16%,而合作项目的研究经费占总经费的71%,这反映了开普敦大学强大的研究实力,该大学是南非高校中接受校外研究经费最多的大学。开普敦大学总共有65个研究中心,覆盖了所有的系。由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资助的48个研究中心中,开普敦大学占10个,这反映了开普敦大学医学科在南非占有突出的地位。开普敦大学还是“工业技术和人力资源项目”基金的主要受益者,这项基金旨在促进工业界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普敦大学也从“革新基金”中接受重大的研究项目。开普敦大学的许多政策研究机构,如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对于推动南非和其他非洲国家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普敦大学的学术研究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地位,4位毕业生先后荣获诺贝尔奖,分别是赛勒(maxtheiler)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考马克(allancormack)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克鲁格(aeronklug)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最近作家寇特芝(jmcoetzee)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金山大学。
金山大学起源于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矿产工程学校,1922年金山大学正式成立,在过去的82年里,共计培养了10万多毕业生。金山大学以培养领导者、批判性思想者、创造革新者等精英人才而着称于世。金山大学明确办学方向,致力于通过培养高素养,批判性和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促进南非和非洲大陆的重建和发展。金山大学由5个学院组成,这5个学院包括了37个系。5个学院分别是商务法律及管理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以及科学学院,总共有近1000名教员,2.5万学生,其中1/3多是研究生。历史上金山大学曾有86人荣获罗德斯学者荣誉,并有三人获得诺贝尔奖。20xx年杰斯苏普国际法律竞赛大会奖章被两位金山人获得,首获国家地理研究和探索奖也是一位金山人。金山大学图书馆由2个主馆和14个分馆组成,拥有74万多的藏书和1.2万种期刊,专家们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善本,这些图书已经完全电子化了,其中计算机实验室与发达的因特网和电子邮件系统连接。金山大学有23个研究实体,其中10个得到医学研究理事会认可,每年通过研究合同或者基金获得超过1亿5千万南特的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艾滋病救治领域。金山大学有9个a级科学家,他们分别在生物信息工程、气候学、肝癌研究、模型和过程合成等领域卓有成效,享誉世界。另外金山大学在矿业工程、古人类学、摇滚艺术、古代哲学等研究领域也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
(3)南非大学。
南非大学是世界领先的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大学,“对于大多数非洲人来说,远程教育是赢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唯一选择”。在远程教育领域,南非大学的教学质量代表了世界水平,它拥有20万学生,4000多教职员工,是南非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学生来自南非、非洲以及世界各地。学生可以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只需要1/4-1/3全日制学生的费用就能接受南非大学优质的高等教育,南非大学的学位和学历证书是国际公认的。20xx年南非大学与南非理工大学、威斯特大学远程教育校园合并,成为非洲大陆第一所综合性远程教育大学。大学合并的过程是复杂而充满挑战性的,但是新南非大学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这既有利于国家,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南非大学共有5个学院,包括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院、科学工程和技术学院、法学院、农业和环境科学学院。南非大学除提供完整的学位教育,还提供各种专修证书教育。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攻读商务领导硕士(mbl),继而是商务领导博士(dbl)。mbl相当于国际通行的工商管理硕士mba,dbl则相当于dba。南非历史上形成的mbl和dbl,更强调“领导”的含义,重点是培养商务高层领导。这是经济和管理学院的学位培养系统,另外一个教育系统是专修证书系统,包括专项职业技能的高级进修和普通管理进修证书。但是无论是研究生学位证书系统还是专修证书系统,起点必须是获得学士学位。商务领导硕士(mbl)学制是3年,商务领导博士(dbl)学制是2年,而专修证书一般在一年左右。
南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远程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普及,更多沿袭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现代远程更持久的魅力在于充分注重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发挥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个体终身的兴趣。正如南非大学校长安东尼梅尔克先生所言:“根据较小的群体、甚至是个体的需求,按照不同的规格进行学校改制是我们的任务。”这是南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5、南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白人统治时代,南非高等教育,特别是精英教育这部分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像金山大学、开普敦大学都是世界著名学府。但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精英化取向,白人享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绝大多数黑人被排斥在高等教育的门外。黑人获得管理国家的权利后,高校中黑人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和落实。教育民主化的进度在迅速地加快,开普敦大学新出台的招生计划要面向黑人社区宣传,很多大学黑白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1,教职员工中黑人教师的比例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南非高等教育杰出的成就。但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南非高等教育面临着学术和教育质量的考验。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四
根据省水利厅的安排,在水保培训中心的组织策划下,我们省水利系统由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考察团一行10人,于9月6日出发,先后考察学习了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八国,了解考察他们在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等方面的做法和成就,并于9月22日回国,平安顺利地结束了考察任务。参加本次考察团的有:眉山市水利局、泸州市水利局、攀枝花市水利局、凉山州水利局、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省长葫灌区管理局、省都江堰管理局,省东风渠管理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在水质保护方面:我们一行先后考察参观了欧洲的塞纳河、多瑙河、莱茵河、阿姆斯泰尔运河、威尼斯湖等天然河道及人工湖、库,听取了奥地利农业大学教授的介绍。我们一行所到之处听到和看到的给人以很大的震撼,欧洲部份国家对水质的保护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如巴黎的塞纳河,穿越巴黎市中心,该市居民400多万,河水被污染的程度很低,河水表面难见漂浮物,甚至有的湖水可达到饮用标准,有的水库清澈见底,微风吹抚,波光粼粼,远比我省的府南河水清澈透明,据我们了解,水质得到这样好的保护,一是政府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二是公民的水质保护意识较强,三是城市加大对污水的处理。
2、在水土保护方面,他们也是颇巨匠心,一路上我们穿越了众多河流和平原,也穿越了阿尔卑斯山脉,映入眼帘的却是青山绿水,无不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除意大利外所路过的.地方很难见到“祼土”,不是森林覆盖,就是人工草坪,据了解他们在制定工业、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时,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加以规范,如奥地利的法律规定,不得有露土,这样很好地保护了水土的不致流失,维持了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了自然灾害,同时他们还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督系统、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注重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3、沿途顺道参观考察了众多城市、乡村和人文景观,了解到欧洲国家的一些基本国情、民俗民风、历史变迁、地理地貌、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公共交通、保险养老、医疗等,感受到欧洲文化的厚重,感受到教育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
二、体会与启示。
1、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对欧洲部份发达国家的考察,我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国家强盛、民族生存之根本。尽管我们五十多年前就结束了双半社会,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掠夺,尤其是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赶上或缩小同他们间的差距,就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搞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我们全社会都应树立起保护水环境意识,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科学的节水措施,增强公民的节水保水意识。从国外的实践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型社会的形成。因此,针对我国国情、水情,有步骤、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市场,建立起节约用水的良性运行机制,攻克水权管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加大改革力度,是解决节约用水、保护水质的关键。
3、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立足国情省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水利管理和改革中,要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水利改革的新路子,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水利建设、投资、规划等方面既要量体裁衣,又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好的做法,又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这次考察时间虽有17天,但除往返路途和乘车真正学习考察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们获取信息主要靠耳闻目睹和感悟。
三、建议。
1、充分利用我省的水利报刊多介绍一些国外在水质水保方面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重视水质保护、水土保持,从战略的角度来增强人们对水环境的忧患意识。
2、为降低组团的成本,只组织考察、参观,取消公务活动内容,因公务活动的时间短、语言不通、就靠翻译,了解的情况很少。我们得到大量的信息,主要靠导游讲解和自己的体会。
3、考察参观的名额,由厅下达和审批,参与社会的公开竞争,打破对此行业的垄断,减轻参团单位的负担。
4、参观考察地点,多安排一些了解现代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的规模与发展动态,少些教堂的参观。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五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全市气象科技服务在的基础上增长30这一目标,市局党组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县局及市局有关处室的干部到兄弟单位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魄力、先进经验和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我们肩负着党组的重任和希望,由xxx局长带队到沿江和浙江各气象局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整理了思路,受益匪浅。下面向市局党组呈上如下汇报。
一、活动情况、考察对象情况:
确这次考察活动主要考察了本省的六安、巢湖、马鞍山、宣城、广德;浙江的湖洲、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市县气象局。
考察的主要对象是防雷、彩球广告、多媒体、气象科技服务、地方双重财务体制等。
二、外市、县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考察使我们感受到外市县气象局都有一种“高品位、高智能、高水准”的气象文化平台。走进他们的办公楼,独具特色的气象文化吸引着我们,从一幅牌匾到茶叶袋无不充满着浓厚文化气息。从工作到生活气象文化渗透到每个角落。他们都建立了学习型机关,打造学习型队伍,奋发向上的精神,凝聚人心。
他们的创收项目大部分是防雷图审、验收、检测;影视、庆典气球、专业有偿服务。年收入在xxx万元。他们的经验是:充分利用气象法和省长令,利用建委、安全局、公安局、消防队等单位的关系;在人才方面,他们充分利用社会人才,真正实行聘用制,利用经济杠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三、本次考察的体会和收获:
通过考察我们体会到创收搞的好,首先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关键。其次是加大对县局各项工作的指导力度,促进县局工作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县局的创收能力。市局要狠抓县局产业不放松,每月每季将对每个县局进行产业分析,用先进促后进的方法,从分析问题的角度找差距、加压力,使县局之间形成竞争力,促进创收的提高。三是管理要到位,我们是公车私用,浙江省气象部门是私车公用,制度健全,职责明细,分工合理,各负其责,管理顺畅,工作效率高。他们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没有拖拉扯皮现象。全体职工紧紧围绕创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集中心思于本职,倾注精力于岗位,风险才智于事业,集中思想谋发展。四是要有团队意识,浙江省气象部门讲敬业重奉献,讲和谐求发展。宁波市气象局的手机短信收入市与县的分配3:7,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五是气象行政执法力度要大,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行政执法是为科技创收保驾护行。六是要把气象科技发展作为提高职工福利的源泉,我们要有一个高素质、精干、和谐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要有勇于挑重担,富有奉献精神的队伍,局领导要给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对气象科技服务队伍要给一定的压力,全局干部职工要一门心思地朝着即定目标奔。
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是: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气象科技服务好坏成正比。上面没有精神,没有政策,下面的事情很难办,等于是赤手打空拳,靠人际关系不能名正言顺,不能长久,经不起风浪。上下联动的方案,要考虑如何把服务产品做优做精做细,事业做大做强,分配要合理。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六
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等考察。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农业管理机构、维多利亚州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
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
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经验。
1、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农业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以/澳联邦政府预算开支为例,除正常的农业开支以外,联邦政府新增农业支出3.5亿澳元,主要用于对农民的扶持。其中,约3.1亿澳元增补“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2230万用于保护动植物健康状况;850万澳元用于加强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部门;915万澳元用于促进澳与东帝汶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365万澳元作为国家生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原产地识别体系。(1)政府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2)通过各种补贴(如肥料补贴、石油补贴)减轻农场负担;(3)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4)税收优惠。农民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如当年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数,则按平均数纳税;如低于前5年平均数,则按当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纳税;政府对于农场设施和科研、推广部门给予免税。此外,对农业的援助还包括在市场不景气时给农民提供贷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潜力的农场扩大规模,帮助竞争中失利的农民转业等。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代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代理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人兽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人兽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5、建立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全国农民联盟(nff)。全国农民联盟(nff)是澳大利亚农民的一个团体,成立于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乃至农业部门的利益。全国农民联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机构、农产品理事会和各州农民组织。联盟代表农民同政府、其他产业部门、其他产业组织、新闻媒介、社区组织和国外农民联组织打交道。对于联邦和州政府,它是一个“院外活动集团”,游说议员支持农民的利益。联盟调解农民与其他系统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利益。它还建立了数额为1000万澳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活动,进行经济情况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它有一份发行量13万份的报纸《农民之声》,有全天24小时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个综合学校教育项目,向许多中小学校提供有关资料。
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
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
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
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
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曾凡林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书记、副主任。
陈国禄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黄镇良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谢文浩梧州市财政局科长。
覃柱材梧州市农业局局长。
魏德功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副主任。
黄世康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立坚岑溪市农业局局长。
陈金乾苍梧县农业局局长。
胡振钊中共藤县会员会副书记。
黄保绪藤县农业局局长。
刘东庆贵港市农业局局长。
李水恒贵港市港北委员会区委副书记。
卢绍全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余伟红桂平市农业局局长。
陈蓓广西经济对外交流中心翻译。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七
20xx年4月25日,德惠市教育系统中层后备干部学员一行,在进修学校王校长及干训部黄主任的带领下对德惠市第四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大家发现我们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管理层的素质越高,越具有办学特色;我校的校级领导可以说全是教育专家(高学历,高素质),内行领导内行,保证学校按教育规律良性发展,领导层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这是取胜的法宝。名校、名校长、名老师的三名工程,在我校体现得十分充分。学校以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人才为理念,高师强徒,师生共同奋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班子建设的加强。
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大事原则、小事引领、宽容理解、团结、干事、一直是校长带班子的风格。自建校以来,校长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始终坚持学习,通过学习促进修养,在完善领导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又构建了领导述职及评议制度,增强了班子成员的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了领导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得到了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2.加强专业引领,提升师德水平。
做为校长,要把学校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一直坚持少一些评比,多一些引领,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感,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引领教师学会反思,通过找遗憾发现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如今,学校已成为教师才能充分展现的舞台,成为教师专业得以迅速成长的空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快速提升。
在xx年年4月,我校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验收,被长春市教育局和长春市语委办评为“长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合格单位。12月,我校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验收,被长春市教育局评为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
1.突出自主管理,完善德育运行机制。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材的育人思想,建立了由校长负总责的德育工作机制,今年又认真研究了我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品行基础的自主性德育,通过“中学生养成教育达标制度”,“班级自主管理方案”以及“学生自主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践行,让学生感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带着依恋、带着母校给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去搏击自己的人生。为此,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定期深入学生中间去,参加他们组织的演讲、辩论、竞赛等各种社团活动,家长会、年级组会、学生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强心,更主要的是激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我校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方面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2.强化安全意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积极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和设备,建立安全保卫制度和组织,对师生经常加强安全教育,经常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8月份,我校在省市食品卫生安全应急演练中成绩突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xx年,学校举进了三次安全教育讲座,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平安校园“创建、“消防安全演习”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了各种安全隐患,校园内无任何事故发生。
1.立足校本研修,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素质教育的渴望以及教育自身激烈的竞争,从xx年开始,我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给合校内外资源提升教育素质。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教学设计、示范课、评优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和促进每一位教师按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论的要求去改进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功地构建了德惠四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被德惠市教育局评为“德惠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和“德惠市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
2.倡导效率教学,取得喜人的教学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校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生源都比较差,面对差距,校长经常坚持“不求抓一手好牌,但求把手中的牌打好”的理论,针对我校的实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发展的教书育人方案,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xx年,我校中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8月份德惠市政府召开的“德惠市教学质量总结表彰”大会上,初高中双双获得“德惠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德惠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高考继xx年、xx年连续两年获得“长春市高考质量评估b组一等奖”之后,xx年又稳获此殊荣。
1.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配合新课程改革,xx年年8月,我校投资近百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又装备了20个多媒体教室,为近百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与课堂的整合,推动着我校教师网络教学向深广方向发展。
2.在xx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学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远程教育的装备,通过资源接收、下载,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入学生的课堂,真正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无限共享,优质资源的普遍共享。xx年12月,在代表德惠市政府接受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检查中,获得很高的赞誉。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八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木产业发展状况考察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九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集体场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有坚实的安全防范工作做保障,否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
该乡共有中小学7所,笔者通过对这7所学校的实地查看,以及对相关负责人的走访,对该乡中小学安全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硬件
1、校园建筑设施
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建筑总面积23080平方米,危房703平方米,d级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3.05%。20xx年建淮中心小学、万圩中心小学、蚌山中心小学共维修校舍面积521平方米,新建校舍283平方米,共计投入28万元。20xx年投入9万元维修三河尖初级中学校舍300平方米,投入7.56万元维修正和希望小学校舍252平方米。并规划投入26.08万元为三河尖乡直小学新建校舍567平方米。就总体而言,校舍安全状况较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改观。目前多数学校已经告别了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校园建筑造成的安全隐患正在逐步减少。
2、操场改造
操场是学生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在校园安全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xx年三河尖乡直小学新建了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并新建了环行跑道。新的操场使得学生的活动及体育锻炼多了些安全保障。但是,部分学校的操场还存在安全隐患:篮球架是用石头压住固定在地面,看上去似乎摇摇欲坠;操场凸凹不平,有些地方还堆积有建筑垃圾。
3、消防设施
安全有效的消防设施是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教育系统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对消防器材进行维修和更新,仅今年上半年就添置灭火器1000个,维修灭火器300个。现在各基层单位的灭火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消防部门的规定。该乡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三河尖乡初级中学,校园学生宿舍都装有应急灯和安全通道指示牌,。但是有的学校楼房由于建筑年代比较久远,所以没有消防栓,而且因水压不够,建消防井也不起作用,消防隐患比较大,目前采取的硬件措施是增加灭火器数量。
4、电路改造
20xx年该乡对所有学校的电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废除了过去的老线路,同时更新了各种电气设备,消除了过去老线路的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各种用电器数量猛增,用电量大大增加,所以也要求我们不能放松警惕。通过实地查看,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墙壁上的日光灯的开关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改进。
5、学校饮食安全
三河尖乡初级中学有在校生1756人,其中在校就餐的学生占多数,学校20xx年新建了学生餐厅,采取私人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卫生,经常就卫生问题召开承包者座谈会,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餐厅的食品卫生进行不定期检查。目前,该餐厅未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
(二)软件
1、组织机构
健全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关键,乡教育办公室成立了以办公室主任为组长的安全防范工作小组,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安全防范工作小组,负责校园安全工作。各学校专门配备了保卫人员,负责日常校园安全事务,每天都会安排值班老师巡查校园安全状况,为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作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该乡各学校的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安全方面的教育,各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交警大队或是派出所民警宣传安全知识、普及法制教育,并且通过黑板报、读报栏做宣传工作,使得安全意识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内心。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取得的成绩:校园危险建筑正在不断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宽敞、平坦的操场成为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安全地带;一排排的灭火器成为校园安全的守护神;日光灯、各种教学电器设备走进了教室,让孩子们享受到了科技乐趣;学校的餐厅也总能吃上放心饭;各个学校针对安全工作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宣传教育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但是,与成绩同在的是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硬件方面的安全隐患还是很常见的,年久失修的房屋,操场上固定不到位的体育器材,不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裸露的日光灯开关等等都是校园隐型杀手。软件方面,各组织机构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不够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使得安全成为人人乐于关心的话题,安全意识深入每个人内心。
此次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调查,实际地反映了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状况,希望此次调查对三河尖乡中小学校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进行有所启示,相信在社会各界的齐力配合下,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一
一、选题与定义。
一位学者曾经断言,“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人喜怒哀乐的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的生活。”即使那些把兴趣投向城市、投向“正规军”法律服务、投向标准化或目标性司法程序建构的人,也无法否认研究中国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与改革在研究整个中国司法问题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基层社会和基层政府是整个中国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地基,对于基层社会的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治理策略(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之一,基层司法构成我国司法制度的基础和主体(法律规定基层法院以及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人民法庭管辖除法律法令另有规定以外的所有一审案件)。在司法专业化与司法民众化的冲突/双重困境中以及强大的诉讼积案压力下,寻求建立为当事人提供充分、适当、可供选择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简单、小额的案件提供低廉、快捷的法律服务,亦即“获得正义”(accesstojustice)是当代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这种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巨大并且不断增大却又实行单一制政府结构形式的大国,如何为占中国人口主要成分的基层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提供符合其经济、文化层次需求的有效的法律服务,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基层纠纷的解决和基层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作为“标准模式”的民事诉讼结构是否能够在我国社会里找到确实适合的土壤、并真正地扎下根来这一重大问题,并最终影响中国在尚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阶段面临后现代社会的冲击能否作出适时适当的回应。
本课题所指的“基层”是以中国行政和司法建制为标准,指县级层次上的县(市、区),以及它们的行政下级(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司法派出机构(派出法庭)所辖的区域;本课题所称的“法律服务”是指代理诉讼、办理非讼法律事务、调解纠纷、协助办理公证和见证、解答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书写法律文书,等等;本课题所考察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指设在乡镇(街办)主要为本辖区的政府机关、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以及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限于本课题的具体目的性和政策指向性,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基层社会占据重要市场、目前正面临着或存或废或发展或衰败命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窗口,以考察和评价这个特殊群体为基层老百姓所提供的上述法律服务为切入点,观察其在我国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同时通过考察在其沿革和演进过程中,与之构成职能交叉、隶属或管理、或竞争关系的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所)、国家司法机关(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性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从而透视我国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走向。这种定位的现实根据是,官方文字资料分析和实证考察结果都表明,中国基层至今为止并未明确或完全区分“司法”职能(及其主体)与行政职能(及其主体)、政府救济与社会自治性救济,而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上述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之间更是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关系。
二、方法与路径。
在课题给定的一年期限内,我们选择以全国性文献调查为基础,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考察点进行解剖,以大致掌握法律服务所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所在地区的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包括基层法院、人民调解、仲裁、律师、公证等)中的位置,最后综合运用不同路径获得的信息,使之相互印证而获得完整结论:
1、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分析。
基层法律服务所从成立、发展、繁荣,到变革、抑制、衰落,直至今日面临被废止或遗弃的命运。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记载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现有文献,我们期冀获得以下信息:
1.5目前基层法律服务所在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以上所有信息都要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事实或信息说话,而不能凭借研究者的主观猜测。需要进行分析和推测时,注意通过明确的差异性表达将研究者对事实或信息的陈述与研究者个人的推测加以区分。
2、实证考察与信息的获取和使用。
由于现有文献资料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存在多方面的缺陷,资料的残缺、笼统、抽象、以及资料获得渠道的官方性和主观性,都妨碍了对于目前法律服务所获得全方位的了解。为此,我们在全国选择了4个考察点,进行深入、具体、微观的观察和解剖:中部地区湖北省的a市,西部地区四川省的b市(南)和山西省的c县(北),东部地区发达的d市(d市的考察仍在进行中,故报告未并入本文)。这些考察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的代表性或典型性(虽然它们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某些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基本相似的地区的典型特色),而在于它们是整个中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缩影。我们希望在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全面的(全国的)、宏观的和基本的(笼统的)状况――特别是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面对中国如此之大、法律服务所如此之多的背景,利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个体分析,也许能够从差异性中找到中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某些共性,观察中央政策和改革者的意图在现实中得以执行、抑制或变异的程度和原因,从而为新的决策提供一个自我检讨的视角。
2.1考察范围。
进行实证考察、获得信息的渠道包括:研究对象,即乡镇法律服务所和司法所(未将司法所列入行政主管部门而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一般仍采两所合一体制)、行政主管机关即县(或市)司法局、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即基层法院、竞争对手和改革者预期的替代者即律师事务所、改革者主观预期的未来替代者即法律援助机构、服务对象或消费者即当事人、业务伙伴暨市场对手即人民调解委员会。
2.2考察目的。
对于法律服务所的考察目的,除了解该所设置的时间、数量、根据、理由、背景以及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数、人员结构(包括学历、工作阅历等)、业务范围、案源和收支状况、工作过程、工作成效、以及他们与其他基层法律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情况之外,也重点考察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主观感觉、自我评价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处境。
对于司法局的考察目的,主要是了解该地区法律事务所的概况及其在司法局统辖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包括律师事务所、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援助)中的相对角色,特别是相对于律师而言的利弊得失,其中包括司法局作为对整个法律服务体系的统一管理者对于法律事务所现实作用的评价和对其前景的预测和愿望。此外,通过司法局考察该地区法律服务所的整体生存环境,包括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程度或/和政策倾向、以及该局对法律服务所的监督、管理制度及其效果。
对于基层法院的考察目的,主要是了解基层司法当事人获得代理的状况,包括代理的比率、代理人的身份和专业水平、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特别是将法律工作者与律师代理水平的比较)、以及法官对于法律工作者群体的总体评价和态度。
对于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机构的考察目的,主要是了解其人员结构(包括学历、工作阅历等)、业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案源、收支状况、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与法律服务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他们的主观感觉、评价和愿望。)。
对于当事人的考察目的,主要是了解当事人在面对纠纷、希望获得法律救济特别是司法救济时,如何获得关于法律服务市场的信息,他们为何、通过何种途径选择了某位法律工作者或某位律师,他们对于所获得的法律服务满意度如何,等等,从法律服务市场的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价法律服务所在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考察人民调解委员会只是附带性的,主要是因为这一机构与基层法律服务所之间存在人员交叉的情况,并且可能在基层法律服务大市场中存在此消彼长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2.3考察路径与方法。
介入进路。鉴于中国的国情,在考察对象涉及政府机关(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基层)的社会调查中,合适把握介入被调查对象的切入点是必须权衡的一个因素,一方面,获得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帮助,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另一方面,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性,则需要与被调查者保持适当距离,所借助的私人关系不能与被调查者有利害关系,以免构成对获取真实信息的干扰和妨碍。为了从不同角度接近和了解调查对象,我们在不同地区选择了不同进路:在a地的调查是通过该地人大法工委介入的;在b县地的调查是通过该地开发区介入的;在c县地的调查是通过检察院介入的;在d地的调查直接是在当地司法研究所帮助下进行的。
调查的具体方法取决于调查事项的性质、调查的预期目标、以及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之间的沟通能力等因素。在中国的基层调查,必须正视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调查常识的现实,这种局限使我们限制了对书面调查方式的使用(比如问卷调查),而更多依赖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包括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能形成互动式的交流从而保证对情况的真实而准确的了解,并使调查者能获取很多宝贵的感性信息和附带信息,但此种方式无法具有书面调查所具有的系统、面大和高效率的优点。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采用了综合性的考察方法,并使信息之间相互印证,包括:阅读当地文献资料、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参与观察、个别访谈、考察对象按照课题组的要求直接以书面方式叙事。
文献资料是对历史的现实表达和对现实的历史记载。调查收集的地方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司法局及其隶属司法局各部门、各单位近三年的年度总结报告;(2)司法局有关管理、规范基层法律服务部门的内部规章、文件;(3)人民法院关于基层法律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等;(4)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志。不过我们在使用文献资料时进行了比较谨慎的分析,理由在于:此次调查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基层政府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这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并不为社会、上级和和学术所关注的默默无闻的群体而言,在心理上是不排斥也勿须掩饰的,因而他们在提供书面材料上可谓是“倾囊相助”。然而这些年度总结报告是作为年度向上级反映工作成绩的载体,所引述的大量数字可能存在水份。调查组曾专门就这些数字的统计方法询问过有关职员,我们获得的答复或者模凌两可或有意回避,或者直白地告诉我们:这些数据并不都是真实的。因此,这些数据和根据这类数据获得的官方全国性统计数字都不能成为形成我们结论的依据。然而,这些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字却在某些层面上提供了发掘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渠道或线索,至少,在中国各界统计数字(包括司法统计)都存在相似问题的状况下,这些数据在评价法律服务所在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和角色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座谈会是我们调查所采取的最主要方法。由该地区司法局组织的由司法所所长和法律服务所全体成员参加的座谈会,也邀请各个律师所的代表、负责法律援助的司法局官员或律师参加,由他们介绍本部门或本单位或本人的基本情况的过程中,调查组不断插话,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启发其他与会人员的积极讨论。这种方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整体上把握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并且由于与会人员一起讨论,相互提醒、启发、补充和纠正,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对于调查者的提问,常常在与会者七嘴八舌相互补充或纠正中获得圆满答案的,调查者则往往通过现场对提问的反应程度来判断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此外,我们在小范围内的随机性拉家常式的座谈会――甚至在吃饭席间――所获得的信息,往往能够弥补正式座谈会上没有机会表达或不愿当着领导和同事的面公开提供的信息。
个别访谈。在通过座谈会对被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性和共同性的观点获得基本和大致了解之后,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个案分别访谈,特别是对接受过法律服务的当事人的调查,主要是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的。在法院或法律服务所查阅案卷和裁判文书后,按照案件登记表抽样而获得当事人联系方式,对当事人进行突击访问,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为他们有关法律服务工作者有意无意的影响而干扰信息的真实性。不过,由于时间成本的限制和联系当事人的难度,本次调查所进行的个别访谈对象的数量和类型都无法保证其代表性(比如胜诉和败诉的当事人对于法律工作者的评价很可能不同,而且每一个当事人不可能一生打几次官司或同时接触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因而以律师作为参照来评价法律工作者更不可能),所以个别访谈获得的信息只能成为其他信息的一种印证。这种印证由于调查者直面消费者(实际上也正是本项目预期的受益对象)进行考察,因而对于项目结论的合目的性特别重要。
实地/参与观察。百闻不如一见。调查组充分利用实地调查的宝贵时间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实地观察,从单位的物质设备、办公条件到人员着装、谈吐等都进入调查者的视野,对基层情况的感性认识极为深刻。无论这些信息能否用言语来表达,在感性上对于我们最终观点和结论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信息或印象是我们的演绎观点和结论所不可或缺的若干链条。当读者看到我们并不经意地在空落落的大街上以简陋破旧的法庭为背景留念拍照时,同一地区的西装革履的律师和衣着简朴的法律工作者之间所形成的对比,也许不用语言说服或理论论证,读者会得出直观的结论:取缔了法律工作者,谁来为当地的法律消费者提供法律服务?!
第二部分全国性文献调查。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并从事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自1984年以来经司法部、中央书记处都以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厂矿企业。自1986年以后,在“巩固、提高、完善、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呈急剧上升趋势。截止198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法律服务所29979个,拥有乡镇(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纠纷1377624件,协助办理公证1727265件,民事诉讼代理117013件,非诉讼代理235037件,担任基层政府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4073家,代写法律文书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询3986602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2688万元,各项业务比198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则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政法基层组织”之一。
自9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开始进入总结、整顿阶段,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司法部先后颁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等,确认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近似于律师的广泛业务范围;司法部并统一颁发《乡镇法律工作者证》,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或执业证书(但审查权实际上交给了由县级司法局);国务院物价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的通知》中,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收费列为准予收费的项目。总体来看,90年代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基层法律服务体系。1992年,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撤消、合并验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顿前增加1087个;整顿中辞退、解聘不符合条件的法律工作人员之后加上新招聘人员,比整顿前增加10467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法律工作人员占13.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3,并有1205人已考取律师资格;很多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增加了服务业务的层次和范围;法律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80以下的所实行了挂牌服务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也得到改善。当时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协助基层政府推进依法治理、化解基层矛盾、普及法律常识、整治涉法热点问题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然而,世纪之交似乎成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命运的一次转折点,抑制(或明扬暗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成为官方态度的主流倾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体制和目标在几经调整后目前可谓扑朔迷离。3月,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国办发51号”和“清办函(2000)9号”文件则指出,法律服务所“不再属于行政挂靠机构或事业单位,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成为符合法律中介服务行业规则的合伙制执业组织形式”。嗣后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办法》的精神,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要求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按照上述规章进行脱钩改制。自此,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由持续上升趋势急转直下。截止20底,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34219个,较减少1164个,不过,也许是惯性作用的影响,该年度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121904人,较19底仍增加2182人;业务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比上年增长6.3,担任基层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常年法律顾问的比上年增长5.9,其他业务也有所增加。然而到,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锐减到28647个(较上年减少557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较上年减少13919人;服务业务除诉讼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业务都明显下降。,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服务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服务所较20减少1758个,从业人员减少9444人。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要是通过其与这一体系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位的。从这些关系中,也能够或明或暗地了解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现状评价和未来设计众说纷纭的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基层司法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成。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基层法律服务所出现约晚10余年,但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产生与法律服务所产生几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司法助理员,作为基层人民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区)司法局(科)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工作。6月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司法所的八项主要职能,其中包括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1991年9月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也规定,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应当在本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领导下进行。由此形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的关系是:基层司法所是国家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所是社会团体,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基层司法所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由国家核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经费自筹,自负盈亏,没有固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收费,而基层司法所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收费。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根据,结合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务所所长就是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又成为后来的司法所所长,于是就形成两所所长合一、两所人马合一、两所工作职能合一的状况。
2.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
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从行政机关逐步脱钩独立、完全走向市场(不过在许多农村基层,国营律师事务所仍是当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师事务所),时至今日,以乡镇、街道为据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正按照同样的思路开始与其行政主管机关司法所脱钩、走向市场。根据2000年有关文件,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完全脱钩改制后与现有律师事务所体制区别不大,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律师法》中关于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差别不大,其中包括在参加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活动时,向人民法院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并可根据承办事项的需要,持基层法律服务所证明和《法律服务执照》进行调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索取有关材料等权利,他们的义务中也同样包括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尽职尽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等等。不过,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1)地域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农村、城市街道各基层单位和个人,而律师事务所则不受此限制;(2)业务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及与此相关业务,律师事务所则可以办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业务;(3)执业资格:基层法律服务所从业人员要求取得专门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由司法部统一组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要求通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4)收支制度:法律服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各省物价局的规定由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收费标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费,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标准不收费;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相对较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只需要缴纳很低的年检费,勿须缴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必须按特定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
3.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同一司法所领导下的职能交叉的服务实体。
根据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由司法助理员具体代表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外,由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自行解决(后规定调解成功的可适当收费);在20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颁布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约束力,只能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一方无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协助或者受托代理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由于作为司法所所长的司法助理员的法定职责包括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并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所长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于是在具体案件中,上述区别意义就不大了。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基于社会需求而自发产生后,在一种没有理论论证、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依赖于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动扩展的机制,因而它的生死成败都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于我们特别关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政策急转直下的主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官方依据。结合与高层官员的接触和课题组自己的分析,基层法律服务所发展的无序状态,加之近年来城市地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种种弊端和劣势日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低价竞争和劣质服务成为直接威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的致命抨击。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和思路变化,也是导致法律服务所在发展趋势骤然变化的重要原因。
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广东、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设置、业务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听取了数百名调查对象的意见,主管基层和律师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调查组调查结果来看,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混乱,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服务站、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2)法律服务所布局不尽合理。总体看来,城市偏多,农村偏少,老少边穷地区则更少;(3)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由于部里对法律服务所收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根据只能依据一些省市出台的临时性的收费办法;(4)法律服务所设立的审批权限不统一,有省市司法厅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区县司法局批准成立的,还有非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如省编委、省政府、省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老龄委等等部门;(5)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规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可以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考试,各地在掌握任职资格时随意性较大;(6)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急待整顿,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有的离退休年限不满二年就进入法律服务机构工作,办人情案、关系案,群众对此反映较大;(7)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有待规范,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一级保留法律服务所并无分歧;但对在城市的街道一级是否设立法律服务所分歧很大;关于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否应当划分、怎样划分,意见不一。然而,部分高层官员希望法律服务所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的意向,已体现为行政结构变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基层处已由基层工作司调整到律师与公证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所被纳入与律师同类的管理体制。然而,这种似乎体现市场化和自治化的意向与高层领导的讲话及文件精神并不一致。比如,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司法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立足社区,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等特点,以及在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发,将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于“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我们无法想象,“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与以营利为驱动和杠杆的市场化体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们更无法想象,一个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没有市场资金来源的基层服务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目标?合理的推测是,基层法律服务也许能够依赖于“(立足)社区”而获得社会捐赠,从而成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无论如何,对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讲话,然而,官方、学者、以及与大中城市律师界较为接近的媒体却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正在设想由政府拨款的法律援助机构,和由政府操纵的“群体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来替代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基层法律服务设施。对于这些设想的可行性,我们将在实证考察后再作评价。
第三部分实证考察。
项目调查组分别于208月和10月对中部a市的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了两次共10天的实地调查。调查是通过该地人大法工委介入的。调查对象包括该市司法局、11个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3个律师事务所、该市法律援助中心、基层人民法院、以及若干接受过法律服务的当事人。
1、a市的基本情况。
a市是中部某省的一个县级市。该市面积1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8千公顷。2002年末总人口为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占78.6;2002年全市gdp为50.4亿元,比上年增长8.2;财政收入3.05亿元,比上年增长7.2%。
该市城镇人口比重很小,工业不发达的状况与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期待,可以从宽阔的大街上稀落可数的过往行人获得直观对比,破旧的小型面包车是该市比较高档的出租车工具。街道上开户的门面顾客寥寥,更有一些日夜闭户的店面在中部火炉似的天气中透出萧瑟的凉意;课题组随机去法院旁听的庭审案件正是该市工商银行支行裁员引发的劳务纠纷;所有政府职员都只发“四块”工资(约占工资总数的6-70)。这些现实使课题组无法与政府报告上的经济增长势头对应起来。另外该市人口状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住在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据说有的村死了人都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去抬。课题组的总体印象是:a市是一个经济本不发达且目前正处于衰落时期的典型的小县城。
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经济活动中纠纷的数量和纠纷的种类,而无疑也会对所需要的法律服务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所考察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市场背景(案源)和当地百姓的法律服务需求产生某种直接影响,比如我们访谈的法官、律师和法律服务人员所表达的共同处境之一就是案源太少,法律服务市场成为包括法院、公安派出所、律师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所有官方、非官方的法律行业参与分割的重要资源之一。
按照a市司法局的报告,该市法律服务体系由表一中的四部分组成。
职业类别工作内容和方式。
律师刑事代理、民事代理、行政代理、法律顾问。
法律工作者诉讼和非诉讼代理、见证和协办公证、法律顾问、劳动仲裁、调解纠纷。
公证处公证、企业顾问、法律援助、法律监督、其他服务。
法律援助中心刑事和民事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代写文书。
调解委员会调处纠纷、防止纠纷恶化。
年全市取得律师资格的有49人,办理执业手续的律师19人,实习律师10人。全市共有3个律师事务所,其中国办所2个,共有律师7名,实习律师8名;1个合伙所,有律师6名,实习律师2名。该市法律援助中心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共有共有从业人员4名(实际上是挂靠律师4名,另有非律师3名)。该市共有12个基层法律司法所和11个乡镇法律服务所,共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6人,其中“正式干警”(司法助理员)15名,招聘人员31名。此外该市公证处共有公证员4名。据此,法律服务市场中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与该地区人口数的比例约为1:7684。这表明,a市法律服务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参数?),市场潜力很大,然而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普遍反映“案源太少”,并且他们之间已明显形成一种竞争态势。就a市提供法律服务的四支队伍而言,律师的数量和法律工作者的数量旗鼓相当,法律援助中心的从业人数则显著不足。
除上述四个竞争队伍之外,法院和派出所也是该市参与分割法律服务市场的特殊主体(将在下面讨论)。另根据课题组调查,a市还有遭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强烈排斥的“黑律师”和其他民间法律服务提供者,他们要么是曾经在政府部门或法律部门有过与法律相关或不相关的工作经历,要么是以某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接触、学习过法律,要么是在当地能说会道并有一定影响的人,他们能够进入法律服务市是根据我国诉讼法关于“公民代理”的规定,即公民可以委托当事人的“亲属”为诉讼或非诉讼代理人,但代理人不得收取费用,然而司法实践中并不严格审查这些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是否“亲属”关系或是否收费。
(1)a市基层服务所的结构。
a市共有12个基层法律司法所和11个乡镇法律服务所,其中11个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而且近年来因基层社会矛盾的增多,该市在乡镇一级成立了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与对应的司法所实际上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另1个司法所设在农场,只有一块牌子。因此以下所指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均包括兼任司法所所长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主任的法律服务所所长。
在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6人中,有15名为“正式干警”,招聘人员31名。所谓“正式干警”就是司法助理员,他们是政府财政编制的干部,一般兼任两所所长和中心主任,条件较好的所除所长之外另有1-2名司法助理员。过去有些地方的司法助理员由地方干部兼任,但近几年都由市司法局统一下派(从而使得乡镇司法所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司法局派出机构),由政府财政发放工资,所长每月工资800元―1000元。除此之外,政府财政对司法所没有任何其他行政费拨款。聘用的法律工作者不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他们一般通过由司法部举办的统一法律服务资格证考试而取得法律工作者资格证的,但是这种考试在组织程序上较为地方化,报考条件和题目难度也远不如律师资格考试和司法考试。他们在名义上隶属于法律服务所,但许多法律服务工作者是兼职的,法律服务收入和务农、打短工的收入共同构成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法律工作者与法律服务所以签订合同的形式构成聘用与受聘用的关系,实行办案提成制,即法律工作者经办的案件在按照规定的标准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中,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个人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分成,比如在m法律服务所,受聘人员按照1比1的方式提成,每人每年的任务是1万1,自己拿工资5千5,其它50则作为办公费用、保险费用等。如果完成不了任务则实行待岗制度和辞退制度。但事实上,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承担了大量的司法行政工作,而完成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为支撑的,于是法律工作者个人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上缴的办案提成成为支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得以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反过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对法律工作者办案的成本是无任何补助或补贴的。
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知识或专业结构,在46名法律工作者中,大学学历的1名,大专学历的有20名,中专学历的有3名,高中学历的有8名,未注明学历的有14名;女性只有1名,且属于办理临时证。调查组随机调查了17位法律工作者,就他们在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者这一职业以前的工作经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11人在从事法律服务行业以前没有从事过其他职业,其余几位从事过计算机维修、园林业、工商行政管理或曾在部队服役。法律工作者在整体上讲处于从高中到大专这一文化层次,尤其一大专为主。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人员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且出少入多,可以认为在一定层次的文化群体中此一职业是人们愿意从事的职业,或者说这一职业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是有其生命力的。访谈显示,对于从高中到大专毕业的学生来说,成为法律工作者常常是其首选职业之一。
(2)a市基层服务所与司法所的关系。
按照规定和一般理解,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对于作为民间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服务所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实际状况远非如此简单,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职能定位:按照司法部的规定和上表的显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包括诉讼和非诉讼代理、见证和协办公证、法律顾问、劳动仲裁、调解纠纷。但由于法律工作者与作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司法所两所合一,更主要由于司法所一般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即所长,因而司法所根据司法部文件或指示所承担的一切行政工作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由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来承担的(极少部分由司法所分派给当地的其他群众组织或个人),这些工作还包括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一些a市乡镇办事处党委交给司法所负责安排的诸如防汛这样的临时性工作。这些工作占法律服务所不少于一半的精力,比如普法工作包括:提出普法小组成员名单,并经办事处党委决定(由于办事处领导经常更换,普法小组成员也随之经常更换,所以这一工作也算是日常性工作);二是制定每一年度的普法方案并确定当年的普法重点;每年四月中旬推选出普法宣讲员进行法律培训(受培训的对象有村一级的干部,主要是搞政法工作的干部,还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三五”以前的普法主要是针对老百姓,“四五”以后则主要针对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执法人员);给学校学生开设的法制课程进行举行讲座);(非日常性的)举行全市普法考试(调查组去之前那次考试约6万多人参加,对于公务员而言,普法考试成绩合格是评选优秀的一个条件)。
ii)财务关系:按照规定和登记,法律服务所的财务体制为自收自支,但支出要向司法局财务处备案,另外每人每年除向司法局缴纳150元管理费。然而,由于司法所的财政拨款除司法助理员的工资外,几乎不再有其他拨款,因此司法所的日常行政开支和履行普法宣传等等职能的费用是从法律服务所从法律工作者收入的提成中支付的。法律服务所的这部分提成还用于支付这些聘任的法律工作者的工资和支付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所长和其他司法助理员除“四块”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如补足工资,可能还另发奖金)。此外,法律工作者个人为了完成司法所分派给他们的行政事务和公益事务所支付的开支全部由他们个人承担。
iii)“交易”或共生:法律服务所免费甚至贴本承担政府职能的回报是什么?在a市考察结束时,这个疑问在a市没有获得直接解答。我们将从对b市的考察中获得答案。
(3)a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关系。
由于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之间是同一套人马,所以随着法律服务所的角色不断在行政机构和自治性服务机构之间转换,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也随之不断转换。由司法所(实际上也就是法律服务所)任命和组织培训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并指导调委会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不了的纠纷可以按照司法所的职能规定,邀请镇政府(司法所)派人(也就是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法律工作者以干部的身份参与进来增加了调解成功的可能性。
(4)a市法律服务所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关系。
根据我们所调查到的情况,法律服务所与法律援助中心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一则两者之间在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界限比较明晰,关于法律援助的事项国家法律都有明文规定,而这些事项与法律工作者所接办的案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二则法律援助中心的主要职责或者说其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接受、审查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然后根据情况和法律规定指定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为受援者提供法律服务,更多的体现其在法律援助事务中所发挥的把关和协调作用。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都有接受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为受援者提供法律服务的任务。法律援助中心也有律师,但他们与法律工作者之间不存在业务竞争关系。
(5)a市基层服务所与律师所的关系。
法律服务所与律师所是a市服务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但调查表明,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虚拟的或被夸大了。让我们从以下不同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
资料显示:自-2003年,在二者有业务交叉的领域,a市律师共办理民事和经济代理191/355/120件,非诉讼代理93/232/32件,担任常年法律顾问109/111/173家;基层服务所共办理民事诉讼代理384/491/233件,非诉讼代理396/294/77件,担任顾问76家。在没有交叉的业务领域,律师代理刑事案件60/49/43件,行政代理27/24/17件;法律服务所协办公证、办理合同见证共约90件,调解纠纷269件。如果将文献所称“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的数额作为计算案件标的额的一个参考,律师所的数字为1400万至3500万,法律服务所的数字为350万。从案件数量和标的额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律师所的案件数量大大少于法律服务所,但标的额却高于法律服务所许多倍。当然,这一对比只是一种整体的对照,并不排除在个案上法律服务所收到某些标的额较大的案件或律师所接受某些数额较小的案件。另外对“挽回经济损失”的数额也可以作其他解释,比如可作为胜诉数额的参考,但在法院的调查表明,律师和法律服务所代理的案件在胜诉或败诉的概率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司法局领导对这一数字的解释也支持了我们的解释方法。
该市的律师事务所都建置在市区,在乡镇没有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则基本隶属于乡镇司法所,一般建置在乡镇政府大楼内,只有2个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的法律服务所建置在市区。两种不同地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决定里两者在提供法律服务的空间领域上的区别――律师事务所主要服务于城区的当事人,而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当事人即农民。这种坐落地点上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二者提供服务的当事人类型和受案范围的差别。在案件类型上,法律工作者受理的案件包括涉及到轻微伤害案件、农田间灌溉、邻里纠纷、还有婚姻家庭纠纷和一些基地纠纷、以及承包合同纠纷等等,所服务的当事人主要是农民。据对一位资深律师的访谈,城区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对象40-50是农民,一般的也就是侵权纠纷,邻里纠纷,离婚案件等,单位约占30。
对法官的调查:a市基层法院对于民庭和经济庭的划分仍然沿袭了2002年以前的标准。民庭案件约有70有代理人,其中大约10左右是亲属(公民代理),其他60为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但法官对于二者的具体比例没有概念,他们说没有注意过代理人是律师还是法律工作者,对法律工作者也不存偏见或采取歧视态度。但在问到二者的代理业务水平有没有区别时,他们说,“取得两证的律师相对来说在素质上还是要强一些,沟通起来也方便一些,特别是有时候你跟一个律师沟通和一个家属沟通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了……我们还是希望跟律师打交道。”“法律工作者就整体质量来说比律师肯定要差些,而且不齐,而且现在的法律工作者证就是司法局发的,随意性很大,他们许多人靠关系就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做这个工作。职业道德方面比律师也要差一些,因为他们没有律师方面的规则,有时候他就利用他那点法律知识引导当事人来规避法律,相对来说律师要好一点。”我们试图了解案件类型对于二者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的影响,答案是没有什么影响(这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于是我们询问了审判方式改革对于法律服务需求的影响,特别是审前交换证据之后,公民亲自诉讼的、亲属代理的、律师代理的、法律工作者代理的在理解这些问题上是不是有区别?法官在这些程度问题上有没有区别对待?法官说,对于法院的举证责任通知书,法律工作者和律师一般都会按照指定时间进行,但很多老百姓就会说,我开庭的时候给你就行了吗?法官在这些程序问题上对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掌握的标准是完全一样的,但对于当事人亲自诉讼或亲属代理的,一般争议不大或者没有争议的,就实行当庭交换证据。当问到老百姓对于二者差异的判断时,法官们说,我们感觉他们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这些人都是吃法律饭的,反正都差不多。对于乡村的老百姓来说,一般都是法律工作者,我们这里律师很少,个别乡老百姓对法律工作者和律师的概念是混同的,都称他们为“律师”。至于二者在承接案件的类型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法官们说,那些争议标的额比较大的案件,有些当事人会有选择性地考虑,他们会去打听哪个“律师”名气大一些。不过基层所里面几乎是没有律师,不管目前基层所的问题有多大,但至少他在乡镇的接触面还是很广,(意即他们还是有较好的案源)。
对律师的调查:我们在一家乡镇法庭偶尔碰到了正在那里出庭的律师,这位律师据说在当地收入较高。他说,律师与法律工作者之间各有自己的地盘,法律工作者们承接的大部分案件都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鸡毛蒜皮的家事案件和小额财产案件,有时甚至当事人去找律师时,律师们还可能把案件推给法律工作者(不过律师们也没有友好到把自己不愿接受的案件介绍给自己认识的某位法律工作者),他们可能会告诉当事人说,他们当地有法律工作者。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接受案件多半都是靠熟人介绍和相互传递信息,虽然也听说有法律工作者以低价从律师手上将正在谈判的案件抢走的事情,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对当事人的调查:我们随机找到的两位当事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为他们服务的那位法律工作者(他们称之为“律师”,但也模糊地知道他们跟城里的律师不大一样)。一位当事人对于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找律师、以及是否满意他从法律工作者那里获得的服务时显得很生气,说:“我居然找他,当然是因为我相信他!”
对法律工作者的调查:他们反映,法律工作者与律师之间的竞争不象法律工作者之间的竞争那么突出(这对于课题组而言是一个新问题)。虽然规章对法律工作者的民事代理有区域限制,他们只能作为本地区的当事人的代理人,但跨域承接案件的现象经常发生。不过法律工作者们对于未来进一步限制区域的设想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疑虑:一是他们的当事人多半是经熟人介绍“慕名而来”的,强制性地限制区域可能使当事人丧失寻找自己信任的代理人的机会,另一个原因是a市在外打工的民工很多(而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a市法律工作者在外代理民工为其提供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是律师们无法替代的。一是因为民工虽然在外打工,但其情感维系的地方还是本地区,因此对于在外打官司尤其对于那些受人欺负或遭受工伤事故的农民来说,要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打官司或进行其他诸如追讨欠款或赔偿款之类的事务,他们希望由本村落公认为能说会道、有一定经验和威望、且懂得一定法律知识的人相伴,或作为拜托此人为其“帮忙”――代理,此时在农村中有较大影响的法律工作者便成为合适的对象;二是法律工作者的收费较低,他们与当事人之间很可能就是左邻右亲,或至少是熟人或是经熟人介绍的以一定人情和信任为纽带的关系,这种远较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能给当事人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淡薄的农民来说带来一种安全感,也正是这种人情关系使得法律工作者受到一种无形的监督和督促,毕竟在一件案件办完之后他和当事人仍然必须生活在熟人的环境中。可以说这也是法律工作者以其职业道德上的自律和工作的诚恳和热心从而在熟人的社会中打开其法律服务的市场。除了这种传统的市场拓展方式之外,法律工作者还利用司法所法制宣传的机会,向在外打工的乡民发放维权服务卡,据他们介绍:“关于发放维权联系卡的事情,这是在外出务工人员在春节回来以后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就摆摊设点,向他们发放一些维权联系卡,宣传我们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法律服务,也提供我们的联系方式,这样保证每一个有外出打工的家庭都可以随时找到我们。”一位老司法工作者说:“我们市7万多人近45在外面打工,每年象我们所接受的在外面发生工伤事故的案件大大小小大概有一百多件吧,我们每个人平摊大概三、四十件。”
法律工作者们在开辟案源方面另一个优势是借助于其官方/政府性的色彩和身份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调解业务是律师们不屑于也难于从事的工作(由第三方主持的纠纷的调解无疑是需要第三方的一定权威的,律师作为纯社会性的中介组织很难象法律工作者那样在当事人尤其是农民中取得上述权威),但对于那些试探性的当事人而言,寻求调解的愿望常常也为法律服务所带来案源,调解成功者可以适当收费,调解不成功则往往顺理成章地接受成为将案件提交其调解的一方当事人委托而代理诉讼。
(6)基层服务所与两个特殊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由于a市公务员(公安人员在其中)和法官、检察官都只能拿到法定工资的六成――所谓“四块工资”,所以获取案源也是派出所和法院解决这四块工资以外收入的唯一或主要途径,具体运作方式使他们实际上也成为参与法律服务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当事人方面,他们并不清晰地了解派出所、法院或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他们有了纠纷究竟是去找谁,主要取决于谁说话能“算数”,谁收费低,以及谁跟自己更熟(更让人信赖)。但派出所和法院与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和微妙。
i)基层服务所与派出所的关系。
派出所在乡镇法律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大大出乎我们意料的现象。在我们的概念中,派出所是管社会治安的,怎么能承担解决纠纷的职能呢?但是据被调查的法律工作者称,老百姓想打官司的多,但敢打官司的不多,原因很多,一是法院方面法官的主观性和执行难问题成为这几年诉讼案件呈整体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这也影响到了法律服务所的“生意”);其二是收费问题,有些老百姓想打官司,但法院收费很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也都是提供有偿服务的,这令老百姓望而却步;其三是效果,老百姓觉得到派出所效果明显,因为有些老百姓怕那些公安派出所,派出所说话能算数!他们对有些纠纷就象对犯罪一样,把人抓到派出所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一旦发生了纠纷,派出所除了履行制止正在发生的纠纷从而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之外,如果纠纷造成了人身或财产伤害引起民事赔偿,派出所会收取几百元调解费为他们处理民事伤害赔偿。通常老百姓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包括财产损害案件,都愿意去派出所。派出所调解案件收费在当地是一种合法的创收方式,因为派出所的人只发“四块”工资,其余的由自己创收解决。也有派出所解决不了的案件,就会请法律服务工作者去帮助调解。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限制,因为经济纠纷抓人的现象减少了,于是派出所借助于法律工作者进行调解的现象增加了(协助调解成功一般计入法律服务所的案件)。这使法律服务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他们说:“公安有手铐,法院有传票,我们就是有牙锆。”(牙锆就是说凭着嘴巴子)。一方面,派出所依靠自己的“执法”力度获得案源,抢了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生意,另一方面,法律工作者也分享派出所借助老百姓的敬畏获得的部分案源(远在城里的律师们一般没有机会分享这部分案源),他们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ii)与基层法院的关系。
我们常常看到关于法院主动提供法律服务的报道和学者对于这种司法能动主义的批评,但在农村基层,这种“送法下乡/上街/上门”现象虽然在表面上随着近年来司法消极性和中立性理念的渗入而略有减少,但有两个现象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其一,法院送法上门的动机十分复杂,利益驱动是主要因素。现在法院都是给法官下达了任务的,以前是下达给法官本人,现在是下达给法庭,要求他们每年完成多少任务,因为他们的工资分六块,其中四块由财政支付,其他两块就是靠自己来创收了,以前政府财政还明令法院每年向地方财政上缴多少诉讼费,法院就明令法官上交多少钱。因此,现在法官为了拉案源,也很讲究与当事人和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的个人关系,靠他们给法院带来更多案源。有些法官直接到外面把案件拉回来,然后到立案庭一登记,这个案件就由他来承办了。立案审查标准也因此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法官到外面拉案件时,实际上与一个普通的法律服务者差别不大,他和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一样要考虑和当事人的关系。他背靠的是国家强制力,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参与进法律服务市场的圈地运动上来,虽然在形式上进入法院的案件要遵循特定的程序。法官也要在听取对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调解或判决,而不仅是向一方提出自己的法律意见,但是无疑基于利害关系上的权衡,法官的断案自然会是偏向提供自己案件的一方,至少在情感上和某种法律许可的幅度内是如此,虽然这种事实的不公正并不必然带来法律上的不公正或显失公正,因此,对比而言,法官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向自己提供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以判决或调解的方式解决其纠纷。同时也要权衡和其他法律服务者尤其是律师的关系。
其二,民事司法改革对于当事人、基层法院和法律工作者的影响。审判方式改革对于a市基层法院的影响主要是当事人举证责任明显增加了,这一变化相应增加了对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需求,而审前交换证据规则的实施更减少了当事人亲自诉讼的比例。虽然由于法官不再为了获取案情信息而走出法庭去接触当事人和证人,但法官们仍习惯于将当事人或律师传唤到法院来进行单方接触;虽然法官坐堂问案时也不再能动地替当事人说出那些他们似乎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然而这种变化对于当事人而言仅仅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支付双重成本,并不意味着法官的中立和结果的确定性。在a市这样一个法律各界都依赖于案源生存的熟人社会里,名义上代表当事人的律师与名义上在当事人之间的保持超然地位的法官之间,基于相互照顾对方“生意”而形成一种与当事人本身没有多少关联的默契:他们必须在维护法官和律师双方的即时利益(比如照顾熟人一方的利益)的同时兼顾双方长远利益(为了维护个人信用而保持大致公平),但这种交易在法律服务市场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能够较稳定地提供案源的一方当事人和律师可以从法官那里获得更多偏向,又因此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声誉”和更多的案源(经常打赢官司的律师会获得更多客户)。所以,法律服务者与律师之间以及法律服务者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他们在法院的资源,而不主要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资源(专业水平);而他们在法院的资源却又取决于他们在市场(客户和潜在客户)方面的资源。在社会基层中的强势群体往往在整个法律服务市场中占有优势。
b市法律服务所的体制和市场状况的情况与a市比较相近,但由于对b市的调查进路是司法局,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司法局、法律服务所和律师所工作人员的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角度不全面,所获得的信息由于被调查者的角色和立场而不免带有倾向性和片面性(这是我们后来又选择由另一进路调查西部c县的一个原因),因而在信息的使用上,b市的情况可以作为实行同一体制的a市的一个注脚。与a市不同的是,b市是地级市,它以一个农村地区中的城市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城乡交界地带基层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状况的视角。
1、b市的基本背景和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构成。
b市曾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县城,于1985年建为地级市,总共有1.62万平方公里,人口共303万,全市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占到百分之80。目前b市开放形式比较好,但总体上讲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所以当地干部特别强调发展和开放。开发区原来是2.75万平方米,共90多万平方米的区域。对于当地和b市众多的开发区来说,稳定也是他们最在意的价值目标,司法局是在发展和稳定两个意义上强调基层法律工作者价值的。同时,b市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劳务输出等方面的管理比较具有代表意义,比如b市外出打工人员大约是50多万人,每年挣回来的劳务费是几十亿。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二
我们上饶县二中一行13人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于xx年5月18日出发赴山东泰安长城中学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校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学校,通过参观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听靳校长报告、座谈、个别交谈,求索观阅学校规章制度,观览学生课内外活动等,了解到这个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
山东泰安长城中学始建于xx年,是泰安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高中学校。地处泰安新区,占地210亩,现有教职工246人,56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学校先后获得“泰安市高中教学进步学校”“泰安市高中艺体教学先进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文明单位”“泰安市校园文化建设aa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研究基地”“泰安市高中新课程改革重点课程研究基地”等。
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该校与我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新建学校,生源基础较为薄弱。xx年以前则是一个初级中学。他们针对自己的弱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学校有效实施了“成功信心教育”和“特长教育”。在音乐、美术、体育、文化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发现成才的潜质,形成了以文化课教学为主,以艺术、体育、特长教育为两翼的齐头并进的育才格局。xx年首届高考723人,本科录取329人(特长162人),专科315人,录取率为89。1%,实现首届开门红。
现就本人所见所闻所感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办学方向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形成自己独特育人风格。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现代化办学理念,实行“全封闭、寄宿制、全过程”的学生管理,践行“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培优补差、突出创新”的教学思想,大力营造“生态、现代、人文”的校园文化,建有400米国际标准塑胶运动场及千兆校园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健身、娱乐、创造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引进来”。他们派人员挂职先进学校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接受教育理念,解读经验做法,主要是形成了“以高沿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以科学的办学思想引导学生,以高效的管理体制服务学生,以优美的教学环境感染学生”的共识,坚持了“以质量求声誉,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策略,用靳校长的话来说,就是“聚精会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质量第一的教学思想,特色创新的办学思路,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奖励竞争的管理机制,求实求细的工作作风”六个方面。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诚信厚德,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博学善诱,敬业乐群”的教风和“厚积笃行,勤学有恒”的学风。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现代化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途径,以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为每一位在校生提供全面发展的舞台,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让每一位学生在某一方面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规章制度健全具体,管理精细制度化。
他们重视制度化管理,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制度、评价细则、奖惩条例,更重要的是落实到位,促使整个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分层管理、层层负责、条块结合、明责授权”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其治校的成功经验。从《泰安长城中学校产管理规定》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三
为倡导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用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日,分宜县检察院学雷锋法律志愿服务队到院驻点村分宜县分宜镇池塘村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活动与法律知识宣传。
上午9时许,学雷锋法律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打扫工具和一些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宣传资料来到了池塘村,分组分片开展志愿服务。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水华亲自同队员们到村路和村民休息场地进行清扫,队员们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很快将村庄打扫干净。五名女同志还主动上门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帮助他们打扫室内卫生、晾晒衣服、帮做家务、拉家常,老人们高兴地说还是好人多,检察官都亲自上门来服务。几位年青干警还走村窜户来到村民家中,向村民们分发放了法律志愿便民服务手册、法律志愿服务卡,向他们讲解了土地房屋征收拆迁、劳动争议处理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对村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村民们对志愿服务队的服务活动连连称赞,有的村民说:“我们农村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遇到这种法律问题经常不知道怎么办,没想到你们检察官能把法律亲自送上门,谢谢了!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这种学雷锋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来村里,帮助困难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大家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次志愿活动重点走访了10余户困难家庭,发放了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手册80余份,解答咨询十余起,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本次学雷锋法律志愿服务进农家活动,提高了基层群众对法律志愿服务的了解,打开了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的思维,缩短了学雷锋法律志愿服务与农民群众的距离。既方便农民群众享受到法律志愿服务的便利,又积极宣传了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四
在我国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要求逐步向国际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努力和发展,以求在更新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法律服务也由此迎来发展的更多机遇和严峻考验。且不论与外国同行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尚需奋力追赶;即便在自己内部,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重新构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几支队伍如何摆布、摆正关系,尤其是如何看待基层法律服务并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不同的主张和声音不绝于耳。作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站在客观角度,我们认为,认识基层法律服务要实事求是,要有正确理念。正确对基层法律服务本质、价值、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判断,要在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基础上树立三种理念:一是中国特色理念;二是长期共存理念;三是适当发展理念。
关于中国特色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是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形式。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发展历史本质的考察,包括它的起源、形式、发展、作用等方面。
从产生建立看,基层法律服务起源于80年代初中期,主要是为弥补当时“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存在的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状况”应运而生。显而易见是适合国情、满足中国实际的产物和反映。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通过在乡镇?穴街道?雪――我国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立法律服务所,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与律师不同的是,基层法律服务的空间主要是在基层政府及其以下层面。而且,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
从发展势头看,这项工作发展很快,机构、人员和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不亚于律师同期增长势头。以全国2000年统计为例:基层法律服务所从无到有,发展到34219个,从业人员总数达12190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756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而同期全国律师事务所只有9000多家,专兼职律师近11万人。从发挥作用看,不可小觑。一是基层法律服务所通过担任法律顾问,为基层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通过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和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民事、经济纠纷等,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维护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了大量民事、经济纠纷,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是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一方服务,促一方繁荣,保一方平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与国际接轨看,基层法律服务虽然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适合国情、充满活力的法律服务工作形式,与律师、公证工作形成互补、协作的“大服务”格局,弥补了法律服务空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主体只有律师相比,基层法律服务仍然没有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和地位,不被国际上所认可。
因此,综上所述,相对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形态,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应当预见的是,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民众整体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中国特色将逐步淡化,最终消亡。
务的差别,满足了不同层次公民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心理需求。因此,在当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法律服务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
另一方面,基层法律服务在诞生后很短时间内就蓬勃发展起来遍布全国城乡,显示出旺盛生机和活力。除了它适应了当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外,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法律服务机构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便民利民、收费低廉、服务迅捷等鲜明特色和优势也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不同层次,是基层法律服务在短时间内不会自动消亡的根本前提。这种阶段性状态不但使基层法律服务能够满足广大公民和社会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层次需求,显得具有价值和不可或缺,又形成新的职业阶层和就业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关于适当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适当,不宜大力推进。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弱点和现状的考察,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事物的结果,也是基层法律服务最终走向消亡的必然过程。
基层法律服务虽具很多特色和优势,但与律师相比,也存在致命弱点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根据司法部的60号令第六条规定,只要“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品行良好;身体健康;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员,就可以经考试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虽然学历本身并不等于水平和能力,但对于从事专业法律服务、担当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仅仅具备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够。人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决定人的素质水平。而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相对于现在通行的国家司法考试,要简单、容易得多,导致一些梦想从事法律服务挣大钱、发大财而又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将目光盯在基层法律服务考试上。仅从这点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律师。
此外,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就我市而言,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及从业人员通过脱钩改制,一方面在主观方面普遍增强了担忧心理、求富心理、进取心理和期望心理;在客观方面仍然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政府委托,配合当地司法所协助承担调解民间纠纷、普法宣传、法律援助、148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工作,参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但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内部分工不明确,业务开展不顺畅,办案质量不讲究,财务管理不规范,卷宗材料不齐全,内部人员不团结,制度建设不完善,合伙人员不到位等等。我们认为,基层法律服务的这些弱点和不足导致它不能大力发展,而应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甚至紧缩和控制。
通过以上三个理念的研讨,我们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本质、价值、发展趋势已经有了清醒认识和判断,那就是: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阶段性特点,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在法律需求领域上的必然反映;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随着入世后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众整体法律素质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它将逐步完成历史使命,逐渐淡化,最终消亡。
在这一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层法律服务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发挥作用?芽我们的理念是:扎根社区,有别律师。
仍然有发展空间和位置。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律师工作也会发生变化。我国律师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基层法律服务与其争夺业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迎接国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冲击,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基层法律服务以“扎根社区,有别律师”的理念发挥作用时,要特别注意体现和发挥三个特色和优势:
一是“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立足乡镇、街道,要真正扎根广大民众,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充分利用既懂法律又熟民情的双重优势,一方面为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及时就近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有效解决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合法权益。
二是“业务广泛,服务具体”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广泛,服务天地宽广。所承担的业务既有法律服务工作,又肩负协助司法助理员参与司法行政工作;既有律师、公证的辅助性工作,又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此,要保证各项业务全面开展,互相促进,及时、具体地选择最恰当的业务形式,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满足基层民众的各种法律需求。
三是“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实行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合伙制形式,通过有偿服务发展自我,在理论上已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切实做到按市场规则发展,明确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是决定前途命运和优胜劣汰的关键,在协助配合基层司法所做好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工作时不增加财政开支,不增加国家负担,谋求基层法律服务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我发展途径。如何实现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芽我们的观点是,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必须在体现上述认识理念和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四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明确业务限定范围;二是引导发展规范竞争;三是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四是提高素质逐步接轨。
“明确业务限定范围”就是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和执业地域,不允许随意超越业务范围代理法律事务和跨越执业地域争夺业务和资源;“引导发展规范竞争”就是规范脱钩改制后的业务发展和资源竞争,引导其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就是适当控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数量,逐步调整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布局,保证每个社区都有法律服务所;“提高素质逐步接轨”就是着眼于基层法律服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大局,着力于加强教育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最终实现与律师并轨、成为律师的目的。
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作为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自律性管理组织,已与2002年9月6日成立,由市司法局归口管理和指导。协会将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通过提供信息、协调组织、抓好培训、维权,开展区域合作与交流等具体工作,搞好服务,引导和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所面向基层,以诚信服务社会;通过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设,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法律服务所”活动和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加强执业纪律监督和惩处,使队伍面貌进一步改观,切实发挥基层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维护稳定作用。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五
免恶性循环,并保障社会控制的长治久安。
第四部分理论分析。
一、对预设问题的回应。
在完成本项目预定的文献调查和实证解剖之后,我们试图一一回答第一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初步的答案是:
1.1法律服务所是在中国法制建设初期律师供给严重稀缺的背景下生成和推广的。
1.2律师稀缺的背景在大中城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地区,消费者对法律服务需求的巨大市场和律师供给的严重不足,仍然成为法律服务所生存的丰厚土壤。但无论如何,从这个因素来看,律师的增加终将逐步改变法律服务所的生存的客观基础,减损了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
法律服务所生长的另一客观基础,即低收入群体的法律需求,以及小额财产案件的低收益与消费律师服务的高成本,这一基础不会因为律师的增加而动摇。这成为法律含量较低但价格相对低廉的法律服务所的生存基础,除非有替代性产品出现,法律服务所就一定有其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
农业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改变了人口输出和输入两端的社会结构,增加了纠纷和法律需求。而这些农村人口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层次,将他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归入了上述低收入群体的.法律需求。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丰厚和法律服务所的生存基础。
1.3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一而再再而三进行改革的原因,变革者的愿望、动机、他们考虑了哪些因素,目前仍然不完全清楚。笔者能够观察到的变革者的大致理由是:(1)法律服务所的清理整顿,是因为法律服务所由于一哄而起,数量太多,质量太滥,水平太低(但不知道消费者和市场的反应如何);(2)脱钩改制是依托于政府改变职能、政企分开的大背景,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一样,作为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要求与政府分离;(3)政府收编是在以法律服务所改变职能为前提的,亦即法律服务所由营利性中介服务职能转变为公益性服务职能,由于这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因而应由政府“买单”。
从被变革者方面来看,法律业务层次较低屡次变革的根本原因。对此,第(1)次改革(即清理整顿)发生了正面效应;第(2)次改革即脱钩改制则遭到基层政府的消极抵制,但能力较强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欢迎这种方式,从c、d两地的实际效果来看,在没有从准入资格来对法律服务工作者实行预防性控制的前提下(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考试非常随意和宽松),在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服务群体形成强势市场竞争势态的背景下,脱钩改制可能成为一种简单的放任自流,不利于法律服务市场的培育、引导和控制。而加强对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定期考核和培训,在无法吸引和支付那些国家投资的律师资源的农村地区,将成为一种成本较低而收益较好的现实途径。
1.4在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变革和演进过程中,的确已经出现了一些替代性法律服务机制,比如法律援助和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
[1][2][3]。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六
20xx年,****镇司法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司法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学习关于深入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精神,按照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认真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新的发展,新的突破,为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依法治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镇调委会共建立5个,同一由司法所组织建设成立,实行规范化管理。今年以来,全镇共调解纠纷52起,调处率达100%。其中成功43起,调解成功率达82.7%,其中婚姻家庭纠纷4件,邻里纠纷2件,损害赔偿纠纷11件,采矿工业污染8件,山林水土纠纷6件,征地拆迁纠纷3件,土地经营纠纷12件,房屋宅基纠纷3件,其他3件。有效防止群众性事件上访1件。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全年境内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3、扎实开展安置帮教工作。20xx年全年****镇刑满释放人员共12人,司法所及时对其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提出“四帮一”工作措施,对全镇刑满释放人员建立档案,实行一人一档,跟踪调查,随时掌握其动态,至此,全年无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情况发生。
为进一步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在司法所不断努力下,****镇全年累计组织开展培训会1场,接受培训人员60人。为基层政府提供司法建议3条,采纳3条。制定规范性文件3件,制定村规民约2件,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矛盾纠纷15件,成功13件,开展3次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参与“严打”整治及专项治理活动10次,发动法制宣传6场,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宣传书1000余本,制作宣传标语40条,发放普法围裙1000余条,现场接受法律咨询92人,受教育人数达4000余人。创造了良好的全民学法氛围。采取只要做法如下:
1、及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采取利用定点宣传方式,设立法律法规咨询台,现场解答群众疑问。继续深入村组做好法律宣传工作,利用人员比较紧密地区,入户走访,现在对群众答疑解惑。
2、加强对基层调委会工作指导工作。我镇共有4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调委会组织,同时要求各村坚持纠纷排查月报告制度,对派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立了台帐,并限期在解决。6月15日,司法所举办了由各村委治保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民调信息员参加的人民调解培训会,来自全镇各村组的调解员6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培训,为调解工作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3、努力做好基层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在处置一些群众性事件上发挥作用,为基层政府提供了法律建议,使得政府少走弯路,有效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20xx年,****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以及息访息诉难度加大,信访突出问题严峻,稳控的压力增加。二是司法所制度建设存在财力投入有待提高;三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力度还不够强,需进一步普及入户宣传方式。为此,****司法所在今后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县司法局的要求,以稳定统揽全局,保证****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23年中学教育状况考察报告大全(17篇)篇十七
一、选题与定义。
一位学者曾经断言,“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人喜怒哀乐的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的生活。”即使那些把兴趣投向城市、投向“正规军”法律服务、投向标准化或目标性司法程序建构的人,也无法否认研究中国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与改革在研究整个中国司法问题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基层社会和基层政府是整个中国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地基,对于基层社会的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治理策略(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之一,基层司法构成我国司法制度的基础和主体(法律规定基层法院以及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人民法庭管辖除法律法令另有规定以外的所有一审案件)。在司法专业化与司法民众化的冲突/双重困境中以及强大的诉讼积案压力下,寻求建立为当事人提供充分、适当、可供选择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简单、小额的案件提供低廉、快捷的法律服务,亦即“获得正义”(accesstojustice)是当代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这种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巨大并且不断增大却又实行单一制政府结构形式的大国,如何为占中国人口主要成分的基层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提供符合其经济、文化层次需求的有效的法律服务,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基层纠纷的解决和基层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作为“标准模式”的民事诉讼结构是否能够在我国社会里找到确实适合的土壤、并真正地扎下根来这一重大问题,并最终影响中国在尚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阶段面临后现代社会的冲击能否作出适时适当的回应。
本课题所指的“基层”是以中国行政和司法建制为标准,指县级层次上的县(市、区),以及它们的'行政下级(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司法派出机构(派出法庭)所辖的区域;本课题所称的“法律服务”是指代理诉讼、办理非讼法律事务、调解纠纷、协助办理公证和见证、解答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书写法律文书,等等;本课题所考察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指设在乡镇(街办)主要为本辖区的政府机关、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以及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限于本课题的具体目的性和政策指向性,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基层社会占据重要市场、目前正面临着或存或废或发展或衰败命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窗口,以考察和评价这个特殊群体为基层老百姓所提供的上述法律服务为切入点,观察其在我国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同时通过考察在其沿革和演进过程中,与之构成职能交叉、隶属或管理、或竞争关系的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所)、国家司法机关(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性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从而透视我国整个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走向。这种定位的现实根据是,官方文字资料分析和实证考察结果都表明,中国基层至今为止并未明确或完全区分“司法”职能(及其主体)与行政职能(及其主体)、政府救济与社会自治性救济,而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上述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之间更是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关系。
二、方法与路径。
在课题给定的一年期限内,我们选择以全国性文献调查为基础,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考察点进行解剖,以大致掌握法律服务所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所在地区的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包括基层法院、人民调解、仲裁、律师、公证等)中的位置,最后综合运用不同路径获得的信息,使之相互印证而获得完整结论: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