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概括和评价,更是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的记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一
《差异教学策略》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多样差异,以满足他们各不相同的教育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二
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十几年了,我时常会想起那句“我爱我做我求索”,正是这句话让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还能自信的站立在讲台上,还能向同事和学生展露自己的笑容,也是这句话激励我要不断完善自我并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坚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育人先育己”,所以做教师可以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会更具有挑战性。我做我爱的,我觉得很幸福,可是在工作中我却发现,“育己先育心”,而非常情绪化的我似乎与教育人的工作格格不入,尤其在做班主任之后,对此感受更深,甚至曾想过要放弃,但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要不断的求索,绝不可以轻言放弃。
利用课余时间,在阳光里,音乐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到好像是与一位智者有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仿佛在为我上一节生动的心理学课,而课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感同身受。在这一节课里我不仅更多的了解了教师心里健康标准和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学会了一些调适心里情绪的方法以及应对心理困惑的人生智慧。书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关于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很庆幸自己没有那些严重的心里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一些折射,而且也会情绪不佳,心理不适的时候,仔细反省,在与同事和学生的相处中也并不是非常的得心应手。
其实,人都有多样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只不过有些转瞬即逝,而又些却越演越列,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还记得刚工作时,我也是个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者。我曾想让我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让我的课堂生动活泼,可为了应试,我却不得不改变我原有的一些设想,虽然尽量去坚持自己的一些风格却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感觉。但随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更深了解和自己不断的调整,在掌握一些应试技巧的同时也力求坚持自己的风格,有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放弃一些改革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在现今的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时难以执行的,所以不是的还是会小郁闷一下。()而我的完美主义让我在工作初受到深深的折磨,我总是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总是期望他们能理解我为他们所做的一点一滴。可这些是那么的不切实际,但有一段的时间我却固执的坚持着,也对自己失去过信心。
虽然失望,失落,但我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积极的去面对,总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多与老教师谈心,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困惑。现在看到这本书中对年轻教师成长的一些概述,我真的觉得很欣慰。我会永远记住书的扉页上的那句“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使自己真正去读懂这本书。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三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一书。暑假前选书的时候,这本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一讲一讲地看,看看有哪些策略能为我所用,统统拿来!通过暑假慢慢地品读,这本书着实让我收获不少,不仅让我掌握了不少语文教学的策略技巧,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不少我对高段教学的惧怕。
孙铁龙,陕西省骨干初中校长,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显校长,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全国第二届课改成果博览会专家评委。长期致力于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孙校长在序中就指出:只有学习,才能有不同的视野和胸怀,唯有大胆实践,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
全书共三章,二百多页。第一章是理念与教学策略的定位,共七讲;第二章是专题与教学策略的设计,共十三讲;第三章是课例与教学策略的把握,共十讲。附录里有两篇课堂实录。整本书读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前半部分。下边我回顾一二与大家分享。
孙校长在第三讲审美情趣中指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教学中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真是道出了以读代讲的心声啊,真是一读解千愁啊!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每次读前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用朗读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地朗读和表达,并将朗读与理解、体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可谓掌握了朗读指导的真谛。也就是说,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用好朗读、朗诵、诵读、吟诵、背诵,读就可以帮我们解决太多的问题。
话说孙校长在阐述“多种媒体刍议”一讲提到运用多媒体的'几个观点:1、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像黑板、粉笔一样,只是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机器,需要时再用,不能用它代替其他工具,正像犁地用犁,而收割用镰一样,不能干什么都只用犁。2、运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应该把多媒体当作主体,代替文本研读,为用而用,不能用硬用,削足适履、适得其反。3、不能把用不用多媒体当做评价优质课的标准,正像不能要求大家干什么活都要用犁一样,不用多媒体也可以把课上好,用了多媒体也可能把课上砸。4、需要就用,尽量少用,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的做法不宜提倡,更不能把整节课都用多媒体的做法当成示范课、盲目推广。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班班通的普遍使用,似乎哪节课不用多媒体,就是没认真备课一样。每逢公开课,好像谁的课件没配上精美的图片、动画,没配上音乐就降低了课的档次一样。是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我们制作的课件里的每一张、每一处都是必要的吗?难道真得就没有一丝哗众取宠的味道吗?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做课件也要切实有用才行啊!
孙校长还在“成功导课策略”一讲中提出:那种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检查生字词,再默读课文的课堂设计思路,是初上语文讲台的教师课堂设计中比较典型的通病。稍一分析就知道,检查生字词穿插在创设情境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中间,显然是切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削弱了教师创设情境的激趣作用。因此关于检查生字词的方法和顺序,孙校长建议调整为:最好把检查生字词放在朗读过程中或是开课伊始,然后再导课、默读感知,以保持激趣的有效性,思维的连贯性。想来,孙校长说得蛮有道理的。其实很多老师平时都有以上说的初上讲台的语文老师的通病――导课、识字、学文,殊不知犯了这么大的罪,还犯过那么多次,真是罪过啊!我立誓马上改正错误,开学后还要告诉我的同事都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暑假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一遍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这本书,又用了几天的时间回顾了一遍,然后写下了以上的感悟。但是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的学习还没有结束,这本书值得我不断地回味,翻阅,直到它的思想永驻我心为止。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四
《实用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实用教学策略读后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五
读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六
“了”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突出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使很多留学生感到茫然。怎样有效地结合“了”字的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问题。《“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一文简要总结了“了”字常用的结构、规则和意义,对其用法做出了归纳性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根据“了”的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情况, 着重从事件表达的角度探讨“了”的使用机制和句法形式上的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思路。
汉语研究者根据“了”在使用时的句法分布情况将“了”的用法分为“了1”和“了2”。“了1”是指出现在句中动词后面的“了”, 这就意味着后面一定有其他的后续成分; “了2”是指出现在句末的“了”。目前学术界对“了”的用法有各种视角的研究, 以大多学者对“了1”和“了2”语法意义及用法的研究为主流,并有小部分学者如刘坚等、高顺全等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 谭春健等从认知的层面对“了”的使用给以解释。尽管如此, 我们对“了”的认识仍有“剪不断, 理还乱”的感觉, 尤其是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时, 更是发现问题百出。挖掘语言事实背后“了”的使用机制,针对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从事件的角度分析“了”在动词谓语句中的使用机制。她认为助词“了”最早是由动词“了”语法化而来的, 因此“了”最基本、最核心的语法意义就可以概括为表达“结束完成”的意义, 而且“了”在表达这个意义时, 一定是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汉语“了”在表达事件时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一事件, 单一动词的表达,二是因果关系的单一事件, 双动词的表达,三是双事件, 双动词的表达。由于汉语可以出现多个动词连用的句子形式, 因此尽管都可以利用“了”来表达这一语法意义, 但具体使用时的句法表达形式仍有差异, 集中表现为“了”的使用位置和使用数量的不同。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了”在主要语法意义之外的两种语法意义的表达和使用。一是表示“变化”,二是表达肯定语气。第三部分,作者强调“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结束完成”,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表示“变化”和“肯定语气”的意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表达时所选用的句法表达格式也是不同的, 也就是“了”在表达不 同语法意义时的使用机制是不同的。只有搞清楚了它们的使用机制,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和理解“了”的种种使用情况。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搞清楚“了”的意义表达机制及形式要求, 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学会表达。
作者提出,区分“了1”和“了2”是研究角度上的`需
要, 并不需要向学生讲授。事实上, 对于汉语教学来说, 教给学生怎样区分“了1”和“了2”只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因为对学生来说, 要学会使用的是“了”这个字的用法而不是要求他们做语言研究。
作者总结道,“了”的教学应该按照由概念意义的表达到句法形式的表现这一思路进行。“了”的独特性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了”时要循序渐进,如果一下子将所有用法灌输给学生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因此可以从易到难.将难点进行分散教学。在初级阶段,应有意识地回避动态助词中较难的用法。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要大讲语法规则照本宣科,而要善于点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语法错误,给以改正,而且要善于分析学生出现某种语法错误的原因,要善于确定解决学生某个语法错误的突破口,要善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某种语法错误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做出明确而又通俗的说明。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扎实的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并且具有研究、分析汉语语法的能力。
有效教学着眼于解决教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问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同时它是针对这样一种论调——教学是艺术,而教学结果是不可测的因而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效益。因此,它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或观念。
有效教学策略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真正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策略的三个阶段:1、教学的准备2、教学的实施3、教学评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
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即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教学方案形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认识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准备的结果就是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效益做准备的。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种定义仅仅是出于分析的需要,实际上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谨慎把握学生评价达的信度与效度。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时的心理环境。
有效教学策略的终极目的在于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同,作者特别青睐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行为,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七
拿到学校为我们数学教师准备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没有多少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前后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
这本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所致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经组织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也都是比较慎重的,可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我就感到汗颜。虽然假期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我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同,“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不够,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明白自己的不足,后来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认真地解读教材,试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不断追求中去抓数学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比如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认真解读教材后,我以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的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及自身生活经验,体会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经验后对之后,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学习,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使用了“通过、认识、初步建立、体会、感受”这些目标动词,由此,这节课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就的长度观念是关键,课堂教学就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对长度单位的丰富体验,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形成的表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设计教学活动,心里也就更有底儿了。
读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总是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解析深深地吸引,被吴老师和她的团队的教育智慧折服,“给分数找妈妈”、“他跑题了”、“为什么不画了?”、“第7个300哪儿来的?”、“格子不够了”……每一个案例都能看到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让人着迷,让你不得不感叹:“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一生受用,它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不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八
“面对渴望阳光的心灵,你用心开启;面对没有声音的世界,你用爱耕耘;面对残缺的花朵,你用心去浇灌”特殊教育已然成为我的一项事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阅读总能给这些孩子们最想要的一面。最近我读了整体教学策略系列的《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果不其然阅读的过程中总给带给我不断地欣喜,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扇窗。以下我将结合书中的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例子,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细化教学目标,老师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展开是游刃有余;建议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的落实有什么用,不要随意地去写一个目标,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以出发点。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9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b层的学生就定位在“识记、抄写”之类的,这样常此以往是不是对学生就缺少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虽然说我们的学生很特殊,但是是否敢去打破一些既定的标准。
加强课堂作业,不仅有利于及时反馈、校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独立思考和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我思考了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因为是九年级的语文篇幅通常比较长,经常都是我讲的很多,其实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为了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放开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比起我一味地讲解的更有效果。因此这个时候也牵涉到我必须设置符合本节课目标的有效的练习。
尊重学生差异,改革作业设计。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a生可选一些实践题,丰富他们的学识。对于b类学生,让他们选择性地完成制定题的基础上,可自我尝试挑战a类学生的作业,只做认为适合的题目,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做,同时激烈他们力争上游的自信心,c类的学生,通常基本能完成,只要求做对,不要求做多,这样他们变得乐意接受老师的安排,学习变得主动起来。我们启智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分层教学,在作业上同样也是这样设置的,而我在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作业丢失,就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文件夹,让他们自己保管,对作业的前后都有个自己的比较,对不清晰的问题能清晰地订正,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其中问题出现比较显著的是c类的学生,有些不会保管,或者是不会做,那么我基本上采取的一对一辅导,或者让好的学生去带领他们学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逐步地提升。
“用儿童是眼光看世界,我们能解读出小草的微笑,星星的语言,海洋的天堂”。这是从事教育的我们始终坚持的信念,而书籍则传递给我们进步的阶梯。生而不息,学而不止。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九
通过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长期以来,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每间教室,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着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地的地思考。近期,得以闲暇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那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着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宛为一道道无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多受益。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不辱骂、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所谓“差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既有权利也有义务的。师生之间互尊互爱,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
(二) 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目前,“对话?互动”就成了教育过程的核心,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 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我自学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长期以来,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每间教室,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着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地的地思考。近期,得以闲暇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那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着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宛为一道道无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多受益。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
《差异教学策略》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
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一
《策略思维》读后感当阅读完《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之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通过阅读本书,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展开如下:
1、竞争谈判我们和客人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一击击中,不要拖延,当机立断,不给对方时间上的思考,击中要害,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当然谈判前做充分的功课,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因为谈判的时间越长,蛋糕就越变越小,如同罢工一样,都停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工资发,所以解决的方案是,从谈判可能持续到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形倒推,推到谈判发生的第一天,直接给一个条件,把问题解决,符合双方的利益。速战速决,不给对方予过多的时间去思索。
2、针对两阶段出价法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占据市场先机的产品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把议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3、阻吓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露。
出锋芒,不战而屈人之兵。必要时要制造市场资源的恐慌心理,埋下价格高涨的伏笔。即使手握解决方案,但也一定要将最坏的结果先铺设,从而能制造利润的最大化4、小步前进一笔大交易,如果怕被违约,那么可以小步前进,一次交换一点,任何一次失败了,损失只是这个大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小部分的违约不符合利益,这个项目就会很容易的走完。因为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如果稳定的小步发展,建立信任感,以服务取胜。
5、价格战对于价格战,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一小部分的商品去参与,因为小货的杀商力度非常的强悍,但损失不会大,从而打击对手的心里,对我们后续的出价捉摸不透。
博弈论在学术界也许是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但是,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予以阐述,使读者在阅读故事中就能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观点和理念。同时,本书的故事取材广泛,文学、电影和体育等方面的案例为大家所熟悉,可读性较强,翻译得也非常流畅,做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总之,书介绍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二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
你的选择(即策略)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处于一个博弈中的决策者称为参与者,而他们的选择称为行动。
一个博弈当中的参与者的利益可能严格对立,一人所得永远等于另一人所失。这样的博弈称为零和博弈。
一个博弈的行动可能是相继进行。只要遵循法则1: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就能找出最佳行动方式。
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
1,首先看参与各方有没有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胜过其他任何策略。这就引出法则。
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假如你没有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尽管认定他一定会照办吧,然后相应选择你自己的最佳策略。接着,假如没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那就看看有没有人拥有一个劣势策略,劣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逊于其他任何策略。如果有,请遵循法则。
未经协调的选择相互影响,导致糟糕的结果。
1,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双方在一个活动中都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进行活动,由于一方都活动对另一方的利益产生影响,结果导致双方都遭受损失。
进行具有惩罚措施的合作。
在持续的合作关系中,考虑到对后续合作的影响促使合作双方诚实。在合作结束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也促使合作中行为的诚实。
最后一次合作和单次合作中作弊的可能性巨大,信任无法建立。
本来同时进行的行动,一方通过发出可信的威胁或许诺制造出一种规则,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
更多的策略:(围师遗阙)。
3,可信的承诺。
三个原则:改变博弈的结果;改变博弈;充分利用别人帮助自己遵守承诺。
建立可信度的八正道:一,建立一种信誉,二,写下合同,三,切断沟通,四,破釜沉舟,五,让后果超出你的控制。六,小步前进,七,通过团队合作,八,找到谈判代言人。
破釜沉舟:不留余地,你有行动的自由,你就有让步的自由。(俾斯麦铁血政策)边缘政策:故意创造出一种可以辨认的风险,具有双方不可控制无法轻易承担的风险,在风险之下迫使对方改变行为。
第三部分:协调与合作。
多人囚徒困境:学校体育竞赛囚徒困境,参与者都参与其中,全部投入,没有人愿意第一个退出,全部学校陷在困境之中。(可强制执行的集体协议)。
混合策略:大桥堵塞和铁路固定同行时间的人流分配。
历史传统优势在未来具有比他更胜一筹的技术更具有不可替代性。(键盘,核能重水轻水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影响其他人的选择,人数达到临界值,将改变整个局面,使趋势向一方倾斜。(高速路限速解决方案,黑人白人聚集区极化过程)。
决策时从全局考虑:每次做一个使自己获得好处的小选择,到最后把自己送上无法选择的大遗憾。
两党立场趋向中点,趋于相似;两点间的等车人问题。
选出别人认为最好的股票,均衡可能借助莫名奇妙或一时兴起的狂热达成,每一个差异都可能成为一个点,从而均衡。
自由市场不能正常运行:一历史因素,二,市场调节之外有影影响的事情。
投票策略:
投票不反应意愿,大趋势使投票者考虑自己投票的价值。
案例分析。
个人的自由选择导致的社会悲剧—人口,环境。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三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知识的领域如此广博,虽然此前你可能抽象的这么认为,如今你才见真身。
一直以来策略这一词离我们生活既不遥远,因为时刻似乎都会涉及到,然而也不很近,因为并不是经常或刻意的用到策略,而详读此书才发现,原来应用好了策略思维,很多事会做起来更顺畅、更优异,或者退一步说,虽然你在生活中不运用策略思维,但你至少可以避免他人运用这些策略对付你。虽然不能用“害人之心不可心,防人之心不可无”来比喻,但其意境还是略略相同的。
本书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生活中希疏平常的一些事。比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零和博弈等概念,这在心理学领域很普及,但对于很多专业外人士却较陌生,而囚徒困境零和博弈等类似的情况生活工作中可能经常会遇到,所以作为非专业人士懂得些策略的专业理论,属实对思考、行为都很有裨益。
书中的案例生动具体地剖析了生活中的常态(比赛、选举、职业选择等)现象运用策略思维后,你如何探究其规律、内涵,你会发现原现很多看似枯燥、乏味、顺理成章的生活工作原来大有文章、原来很有内涵呢!所以呢,有鉴于此,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能适度的考量下,不需刻意运用策略,只略用策略思维的思路理顺下,也许可以改变原有的枯燥与乏味呢!
说到这个专业性,因为不懂所以与几个友人在一起探讨书中案例与理论,友人们很感兴趣,也激发起了我的广泛兴趣,正所谓,我虽有短板,亦可以取长补短嘛!所以说,本书激起了我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深深的感悟:学无止境。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四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做出决策。迅速处理好大量的信息,有效做出决策并得到高效执行,是我们个人成长及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策略思维又名战争的艺术,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古人言:有得必有失。如何让自己在得到某种东西所花费的代价最小,这就是选择的艺术。《策略思维》就是这么一部介绍如何选择的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它也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策略思维》一书共13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3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博弈论的概念和应用的方法,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或游戏论,用于分析竞争双方的态势与对策及其反应,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问题。10个策略故事,推倒出四大法则。
第一法则: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第二法则: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第三法则: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步做下去。
第四法则:走完寻找优势策略和剔除劣势策略的捷径后,下一步就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
四条法则,前后衔接,简洁、有序,包含了相继行动的过程,也包含了同时行动的过程,最终做出均衡策略,也就是诺奖的核心—纳什均衡。
第2部分,以囚徒困境为引,对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进行了分解与破译,介绍了在各种策略环境下,包括各种不可预见的环境下,如何走出困境,开展合作,建立可信的承诺,选择最佳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3部分,建立了几类策略互动的概念和技巧,其中包括讨价还价、投票选举、边缘政策以及激励设计,进一步通过例子和案例分析阐述了策略的原理,如何做出选择,寻找均衡策略。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但当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之后,又有或多或少的失落之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可是社会就是那么的复杂,我们想找片净土都是那么的难!要想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梦的终点,就更难了。所以我们必须去博弈,其实我们也都处于不停的博弈之中,每天都将会与形色人种进行博弈,可以说每件事上都存在着博弈的原理在其中。被逼无奈,所以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博弈知识,才能不被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给淘汰出局,被强者给吃掉,才不会像股票一样被利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连选择的余地也没有。比如作为一个国家,在各种世界性大会上都要诉求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展开博弈,在这种政治角力中如果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担当责任会使人类陷入两难的境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国家博弈而草草收场的典型。作为一般的劳动者,我们在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候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交易价格是你所愿意承受的吗?我们有能力和公司就工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吗?在面对拆迁蛮人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让他们拆迁并理直气壮地反击吗?在面对听涨会的时候,我们有权说不吗?在机会不平等的社会中,面对种种无权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被选择之后,选择让自己如何更好的适应这种被选择,这也需要博弈知识。
学好博弈论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为游刃有余的智者,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做出决策。迅速处理好大量的信息,有效做出决策并得到高效执行,是我们个人成长及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从个人角度来看,无论是为个人日后工作和生活做决策还是有效融入公司都给予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无论前期遥遥领先还是后期受制于人,只要我们运用博弈论,都会使我们最终一骑绝尘或者后发制人。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到了博弈论的真谛,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足球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博弈论试验田,6月南非世界杯刚刚落下帷幕,本届的巴西足球虽褪去了华丽的外衣,但依然是一支傲视群雄的队伍,与荷兰的四分之一决赛在上半场以压倒性优势一球领先。下半场荷兰孤注一掷、放手一搏,而巴西在被追平后心态失衡,导致被罚下一人,最终成就了荷兰的逆转而被淘汰,在这场场外的心理博弈中荷兰笑到了最后。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也许你一时的人生失意是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寻求合适的道路,创造良好的机遇,一鼓作气、放手一搏,也许你就会成就属于你的人生经典逆转大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想要钓到鱼首先要像鱼一样思考,意思是在与对手博弈时要将自己代入到对方的思维方式中,例如当年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代入司马懿的思维方式中,大概知道司马懿将要采取什么策略思维,将会作什么决策。因为司马懿太过了解诸葛亮的谨慎性格和清楚知道诸葛亮深谋远虑,不会打没把握打赢的仗,所以司马懿怀疑诸葛亮的空城当中会有伏兵。
博弈论提到:聪明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会猜想对手的策略思维,意思是约猜想对方在想什么,用什么策略,就约容易中计,上面我说到的司马懿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太了解诸葛亮所以会被诸葛亮吓走,因为太过代入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所以放走了大好机会。
博弈都在强调实现个人利益与损失之间的比例最优化,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你所处的环境和所具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博弈,这样在彼此的博弈中就达到了制衡,所以,学习博弈,也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均衡彼此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但是事实是,有些人根本就不懂何谓博弈,更谈不上去博弈,结果自己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作为年轻人,在入纷乱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学习博弈知识,利用博弈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至少可以让自己在弱者的自救中利益损失最小化。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更应该去学习博弈,与强者争食物,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们如果处于强势的话,就应该网开一面,给弱者一些让步。学习博弈,就是与强者争食,为弱者争利,让社会达到公平、公正、和谐。
现在流行的博弈论的书籍主要都是国外的一些著作,这不仅让我认真思考了一下,难道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就没有相关博弈论的知识吗?其实不然,博弈之道古已有之,但博弈思想的系统化、数学化却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博弈论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祖先们就已经在运用博弈论的知识进行教育、娱乐、军事等活动,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及著名的事例。小学课本中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博弈理论取得胜利的例子;战国时期的“合众连横”也能作为经典的博弈论案例。
其实,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深入分析双方(或多方)处境之后再作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意是说,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可以赢取每次战争;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了。其实,这就是通过对自己有实策略和劣势策略分析之后,所选择的最佳策略。举个史例,《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篇,讲述了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就是长勺之战。在齐强鲁弱且齐主动进攻鲁的背景下,曹刿向庄公分析了鲁作战条件的利弊。得出凭小恩小惠得不到百姓和神明的庇佑,而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战争。随后,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又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士气以及战况,一举取胜。并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断。又如《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讲述了在秦晋围攻郑的背景下,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通过形势的分析和史例的引用,虽然内心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确实为了秦国打算,最终使秦穆公退兵回国,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全。
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来解释。大家知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订企业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的分析来准确定位,从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做好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时效的,企业需要随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成功并不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成功反而可能会招致失败。因为你越是认为一件事情能良好地运作,你越不会相信它能奏效。如果你拥有了长时期的胜利,你就会很难预见到自己的脆弱之处。”因此,某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既是一种优势又是一种劣势,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状况。
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正确做到这一点来确定你的最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并不容易,我们总喜欢把别人看做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不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通过博弈论的学习,他要求你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如果处在对方的境地,思路有什么变化,哪怕你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最均衡的策略,选择出最佳的策略。在纯粹冲突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由于个体目标的不同,我们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更需要协作,以增强抵抗外界的重重阻力。每到春节,一个商圈内的各大商场都会推出许多吸引顾客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积分返利、买一送一等等,不一而足。参与者知道其他卖场肯定会推出这些活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幅度大小。为了保持适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适时推出活动时间和优惠项目,以更早地把顾客拉到自己的卖场。然而,一家推出优惠活动之后,其他商家纷纷跟上,第一家的竞争优势就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如此,首家推出活动的商家不会再推出更为优惠的活动,而选择继续保留自己的优惠项目。对于其他商家推出的活动,几乎是默默地接受。这也是商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典型案例吧。
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善于运用博弈论,只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归纳总结罢了。中国的麻将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曾有人调侃北京奥运上的“和”字除了和谐奥运外还包含麻将文化,可见中国麻将已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活动。在麻将里面也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博弈论,四个人坐在一起切磋,既要保证自己和牌又要不给对手机会,这就需要运用博弈论去揣测对手的意图,冒险和诡计穿插其中,让对手防不胜防,自己成竹在胸,最后举重若轻地赢下牌局。所以在当下主流国外博弈论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明白我们祖先是很有造诣的,我们经过努力也是能取得成功的,在面对国外学说冲击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坚持不盲目排斥,坚持取长补短,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策略。
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博弈论理论、科学的数学博弈论证方法,同时国外很多学者、民众也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博弈事例和理论。中国的“田忌赛马”几乎被世界各国所传颂,特别是在世界竞技体育领域已成基本的竞技策略。智慧化身--诸葛亮的“空城计”更是经典博弈论的体现,诸葛亮料定谨小慎微的司马懿不敢贸然攻城,于是坐在城楼上羽扇纶巾、长袖轻舞、气定神闲,让老对手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鸣金收兵,使得西城得以保全,最重要的是扼守住了进蜀要冲,居功至伟。在国外很多研究诸葛亮的著作中,空城计是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财富,有了这些理论,真正让我们后人感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快乐。西方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博弈案例,中国人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博弈论实证理论、博弈数学理论等。纳什均衡博弈、囚徒理论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国内博弈论教育、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西方先进的博弈理论,我们引入了风险机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也引入了激励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些理论的引入、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博弈论已经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溶为一体,成为一个完善的博弈论体系,为全世界人民所运用诚如《策略思维》译者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一环扣一环的漫长博弈”。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洞悉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对自身行为作出有效预判,指导自己作出正确决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左右逢源、收放自如、胜券在握的博弈高人,能由细微的动静谋划全局走势,达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骄人效果。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五
李超(制造部)。
国庆假期拜读了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二人所著的《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下好每一步棋。而每一步棋,便是我们在与竞争对手博弈。而且对于这盘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茫然的,因为敌明我暗,它充满着未知。在这棋局里,我们从最初的莽撞,锋芒毕露直到我们的对手,微笑着,不费丝毫气力便将我们辛苦建立的局面瓦解。蓦地,我们恍然大悟,尔后变得内敛、稳重亦变得谨慎。
我们所处的对手是一个极其狡猾的对手,他设陷阱,布奇兵,迂回而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棋艺。他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我们自投罗网,举手投降;他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诱惑,仿若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前去摘取。在面对这些圈套,诱惑,我们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识破这些或低级或高明的骗局,继续这场博弈。
博弈----是战争的艺术,《策略思维》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亦友亦敌。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并非只有起点与终点,在这过程里,有时我们占上风,有时他人占上风,而这便是顺境与逆境。在这其中,我们应懂得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曾记得《易经》中有泰、否两卦象,两卦象相辅相成,否及则泰来,如此环复,就好比失败是成功的开端,而成功亦是失败的缘起。而我们总是渴望着美好的成功的到来,殊不知为了成功,我们先要学会失败,前人总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积累经验所取得的。善于对失败总结的人是智者,不怕失败的人是勇者,被一次失败就打倒的人是懦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是愚人。而智者不惑,勇者无惧,懦夫气馁,愚人无救。
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
拜读此书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一直在博弈的例子。如:
1、竞争谈判。
我们和客人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一击击中,不要拖延,当机立断,不给对方时间上的思考,击中要害,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当然谈判前做充分的功课,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因为谈判的时间越长,蛋糕就越变越小,如同罢工一样,都停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工资发,所以解决的方案是,从谈判可能持续到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形倒推,推到谈判发生的第一天,直接给一个条件,把问题解决,符合双方的利益。速战速决,不给对方予过多的时间去思索。
2、针对两阶段出价法。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占据市场先机的产品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把议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3、阻吓。
4、小步前进。
一笔大交易,如果怕被违约,那么可以小步前进,一次交换一点,任何一次失败了,损失只是这个大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小部分的违约不符合利益,这个项目就会很容易的走完。因为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如果稳定的小步发展,建立信任感,以服务取胜。
5、价格战。
对于价格战,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一小部分的商品去参与,因为小货的杀商力度非常的强悍,但损失不会大,从而打击对手的心里,对我们后续的出价捉摸不透。
总之,书介绍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过多的强调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六
国庆假期读了《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下好每一步棋。而每一步棋,便是我们在与竞争对手博弈。而且对于这盘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茫然的,因为敌明我暗,它充满着未知。在这棋局里,我们从最初的莽撞,锋芒毕露直到我们的对手,微笑着,不费丝毫气力便将我们辛苦建立的局面瓦解。蓦地,我们恍然大悟,尔后变得内敛、稳重亦变得谨慎。
我们所处的对手是一个极其狡猾的对手,他设陷阱,布奇兵,迂回而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棋艺。他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我们自投罗网,举手投降;他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诱惑,仿若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前去摘取。在面对这些圈套,诱惑,我们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识破这些或低级或高明的骗局,继续这场博弈。
博弈————是战争的艺术,《策略思维》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亦友亦敌。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此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它是一本挑战智商的书。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并非只有起点与终点,在这过程里,有时我们占上风,有时他人占上风,而这便是顺境与逆境。在这其中,我们应懂得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曾记得《易经》中有泰、否两卦象,两卦象相辅相成,否及则泰来,如此环复,就好比失败是成功的开端,而成功亦是失败的缘起。而我们总是渴望着美好的成功的到来,殊不知为了成功,我们先要学会失败,前人总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积累经验所取得的。善于对失败总结的人是智者,不怕失败的人是勇者,被一次失败就打倒的人是懦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是愚人。而智者不惑,勇者无惧,懦夫气馁,愚人无救。
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
最优教学策略读后感(案例17篇)篇十七
国庆假期拜读了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二人所著的《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下好每一步棋。而每一步棋,便是我们在与竞争对手博弈。而且对于这盘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茫然的,因为敌明我暗,它充满着未知。在这棋局里,我们从最初的莽撞,锋芒毕露直到我们的对手,微笑着,不费丝毫气力便将我们辛苦建立的局面瓦解。蓦地,我们恍然大悟,尔后变得内敛、稳重亦变得谨慎。
我们所处的对手是一个极其狡猾的对手,他设陷阱,布奇兵,迂回而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棋艺。他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我们自投罗网,举手投降;他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诱惑,仿若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前去摘取。在面对这些圈套,诱惑,我们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识破这些或低级或高明的骗局,继续这场博弈。
博弈——是战争的艺术,《策略思维》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亦友亦敌。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此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它是一本挑战智商的书......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并非只有起点与终点,在这过程里,有时我们占上风,有时他人占上风,而这便是顺境与逆境。在这其中,我们应懂得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曾记得《易经》中有泰、否两卦象,两卦象相辅相成,否及则泰来,如此环复,就好比失败是成功的开端,而成功亦是失败的缘起。而我们总是渴望着美好的成功的到来,殊不知为了成功,我们先要学会失败,前人总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积累经验所取得的。善于对失败总结的人是智者,不怕失败的人是勇者,被一次失败就打倒的人是懦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是愚人。而智者不惑,勇者无惧,懦夫气馁,愚人无救。
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
拜读此书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一直在博弈的例子。如:
1、竞争谈判。
我们和客人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一击击中,不要拖延,当机立断,不给对方时间上的思考,击中要害,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当然谈判前做充分的功课,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因为谈判的时间越长,蛋糕就越变越小,如同罢工一样,都停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工资发,所以解决的方案是,从谈判可能持续到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形倒推,推到谈判发生的第一天,直接给一个条件,把问题解决,符合双方的利益。速战速决,不给对方予过多的时间去思索。
2、针对两阶段出价法。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占据市场先机的产品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攻破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攻破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把议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3、阻吓。
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露出锋芒,不战而屈人之兵。必要时要制造市场资源的恐慌心理,埋下价格高涨的伏笔。即使手握解决方案,但也一定要将最坏的结果先铺设,从而能制造利润的最大化。
4、小步前进。
一笔大交易,如果怕被违约,那么可以小步前进,一次交换一点,任何一次失败了,损失只是这个大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小部分的违约不符合利益,这个项目就会很容易的走完。因为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如果稳定的小步发展,建立信任感,以服务取胜。
5、价格战。
对于价格战,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一小部分的商品去参与,因为小货的杀商力度非常的强悍,但损失不会大,从而打击对手的心里,对我们后续的出价捉摸不透。
总之,书介绍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过多的强调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