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领悟的总结和归纳。请大家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一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
1、强调突出政治。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发挥主体能力。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侧重抑制个体。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其主张实质有两点: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在此物质基础上,再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使天下归顺。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无非也是首先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司的文化影响他,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管理顺畅、高效,这是公司内的“仁政”。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一种伦理哲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对还活着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而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这些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灵归根结底都起源于民间。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财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间,后来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的神灵并被贯上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吸收进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过来,道教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神灵又返回民间,进一步影响着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间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响如此广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间喜爱。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教使得国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无欲的人生观,虚静守中,守弱胜强的处世哲学。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刚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上: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佛教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越研越精,引起了各个宗派的创立,也使佛教本身达到了高度繁荣。第二,佛教与中国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第三,佛教与中国人生理想相结合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摄入到艺术、文艺、科学、音乐等等,结合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古代人民有了信仰,利于改进不良的文化习俗,将佛教的大德大悲,慈善为怀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教育里,利于社会道德文化的进步。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现代的食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为了生存变得麻木,渐渐缺少了人生的思考,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有人自杀,有人贪图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想佛教文化中的精髓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找回迷失的自我。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它对社会的价值作用很大,利于社会的稳定,利于社会的发展。佛家提倡仁慈,这也是现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一切源于内心,心善则人善。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二
在中国民族音乐课中,我认识到了许多以前从未了解过的内容。从传统音乐器乐到民间音乐舞蹈,我对中国的文化和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节课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精深的文化。
第二段: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我看来,音乐教育十分重要,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音乐人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心境。在中国民族音乐课上,我收获了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启迪。很多音乐作品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相关联,让我更加了解了其中的含义和故事。此外,这门课还鼓励我们探索不同的文化,使我们更加开放和接纳多元文化。
第三段: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和文化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民族音乐课不仅教授我们音乐技巧和知识,还让我们了解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音乐和舞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通过学习这些不同形式的音乐和舞蹈,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四段:音乐的温暖。
音乐是一种语言,具有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力量。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课上,我认识到了这一点。音乐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通过音乐的桥梁让不同的人们产生共鸣与联系。在这门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还通过配合舞蹈演绎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这种音乐的温暖和力量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快乐,更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第五段:结尾。
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我这门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通过这门课,更加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也得到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继续探索和发现音乐的美和它所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三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探究中国特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次的《中国特色思想概论》的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特色思想的内涵,结合国情和社会现实,其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本文中,将介绍我对中国特色思想概论的体会和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其中的核心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其在实践中饱经考验,不断深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着眼于新时代,侧重于中国国情和人民的现实需要,其继承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同时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更好地符合中国社会的情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这种本土特色体现在各种理论构建和治国实践中,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观建设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其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得出多种经验性的反映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的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接应对中国行动的成功思想之一。
第四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各个“主义”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其他各种思想有所不同,虽然这些思想齐心协力追求改善和发展中国的商业繁荣,但是它们的本质和具体做法是互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思想旨在为人民谋取利益和福祉,倡导资源公有化,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和贫富差距问题的缩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面向本土,更适合中华民族立寿,重视生态保护和民主黄豆问题。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其重视发展和改革,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等思想是非常实用的。事实上,从实践角度而言,我们能够学习到许多新鲜而有思想性的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都对今天中国的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并总结经验,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四
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继承发展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了,虽然课时较少,却十分有趣,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在课上,我们讲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婚俗嫁娶的变化发展、汉字的起源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医中的穴位及针灸、中国画及其与西洋画的对比等内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姓氏的来源发展、婚俗嫁娶的变化和中医的针灸。
之称,其后裔便有以金为氏者。此外,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还有便是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至此,我才明白我祖父当年所说。
除了这三个出处,金姓还有一些来源:如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即为现今的朝鲜半岛,其王姓金;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看到金姓有如此多的出处,我也疑惑自己的“根”到底出自何处,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翻到我的家乡苏州吴中区的光福金姓的来源,听到有朋友家中还不已。在一次古镇的旅姓氏的图腾,当然也不下图腾的释义:金的本仪。天俞两侧的“八”
的宗族特征也如其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这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和真实坦诚的性格,这也是世代金姓追求的崇高品质。从金姓的起源可以看出,许多金姓都为改姓还有赐姓,同时还有少数民族,这也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中华大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学习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许多姓氏类别:以图腾为氏,如花鸟氏、野猫氏等;以国为氏,如齐、鲁等;以封邑为氏,如温、毛、陆等;以地为氏:如东郭、西门等等;还有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爵为氏、以物为氏、以事为氏等等。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我们姓氏的特色:
家庭、社会的大事,以婚姻为起点,构成尊卑上下等级关系。在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娉取婚姻的必备条件,和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有很大的差别。在课堂上介绍的福建惠安女的婚姻习俗最为引起我的触动。观看了《寡妇村》这部电影,更是对他们的婚姻习俗感到不理解。一般婚姻代表着喜庆,都会穿大红色的嫁衣,而惠安女却是穿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之为黑凤凰衣,并且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一般来讲都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而惠安女的新婚之夜却不允许上床。而且婚后常住娘家,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回夫家住几天,直到生完小孩才方可光明正大的住在丈夫家中。这使我非常震惊,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婚姻习俗存在的巨大差异性。
前一阶段回家,为姐姐庆祝婚礼,发现近几年的婚嫁已经不同于往日,以前大都为“嫁”、“娶”,而在如今大多为独生子女,非常流行“两家并一家”,所生子女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婚后也会公婆家、父母家轮流住,而不是固定住在夫家,或者是夫妻二人独住出去。可见,婚姻习俗的变化发展也是跟着时代潮流走的。
关于中国文化,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许多都非常有趣,引人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完善。但是,在现代化的步伐如此之快的时代,也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遗忘,文化被不断西化,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应该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并为之付诸行动。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五
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第一堂课上,陆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老师总是以他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每当同学们有不同见解时,陆老师都鼓励同学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指出这些想法的合理与不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方面看:符合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从小的方面看:对于个人自我完善、发展,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益于个人的现实人生。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决不是对传统的抛弃和决裂,而应是在对传统继承、创新意义上的现代化。不能把“传统的”等同于“落后的”、“过时的”。现代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不仅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六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其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民间乐器艺术,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在这门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进入中国民族音乐课堂之前,我对这门课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古代音乐的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中国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指古代音乐,还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如汉唐乐、宋词元曲、京剧、民间音乐等等。此外,该课还介绍了许多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通过了解这些音乐和乐器,我开始了解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在节奏、旋律、表达方式、演奏技巧等方面与西方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她所带来的独特的美感。在上课时,老师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梁祝》等,令我感受到了驰骋天地、慷慨激昂、柔情似水等不同的情感。各种奏法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妙。
第三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它,我了解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孔雀东南飞这首琵琶曲,从曲调上寓意中国优美的风景和常人追求美好的心理;赛马这首民间曲目,表现出冷峻的北方气氛,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于马匹的友好和喜爱。总之,通过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段:体验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在音乐形式上,她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承的工具,它能够通过音乐方式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内涵。在执行方式上,中国民族音乐重视生命和自然,她的演奏基础是人的身体和肌肉,通过手和腕的协调方式、发声的速度和力度等来传达其中的音乐内涵。中国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表述中华民族古代的思想和哲学。
中国民族音乐虽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时间不长,但从它带来的独特价值看,是富有前途与未来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在一些中外交流中不断被开发和运用;在文化传承中,她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在艺术创作中,中国民族音乐为策划文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今天,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式、拓展新的音乐市场、培养新一代的音乐才能,中国民族音乐在未来的价值将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增长了我的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让我意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价值,这将永远是我学习生涯中珍视的经历。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七
“中国特色思想概论”这门课,是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一门饱含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课程。每次上完课,我总是会被中国特色的思想内容所深深吸引,也会在这门学科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篇文章将会从个人想法和体验出发,分享我对这门学科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国特色思想概论”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的思想里蕴含着国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特色的思想中,强调了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以此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指引。从中华文化角度,它代表了中国人对这块土地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因此演化出许多基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和“人本主义”。而社会价值观则是源于中国特色思想中对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对中国特色的思想认识逐渐加深之后,我也开始探索这些思想本身,了解它们的内容和意义。我认为在学习这门课中,和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相比,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个概念便是“中国式现代化”。它代表了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概念,意味着保持文化传统,又不会放弃现代化的进程。这个概念改变了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矛盾的认识,也让我逐渐明白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通过自己对中国特色思想的认识和研究,我也开始思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的意义。在我看来,中国特色思想代表了一个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和平为理念,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传达了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信号。我认为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家的软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思想概论”,我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家发展的更深刻了解。我也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思想代表着一个充满创新和发展灵魂的有希望的理论框架,这也为我个人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间的融合问题。最后,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深入认识和探索中国的特色思想框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这片文化古国,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八
中国民族医药是一种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影响的医学形式。在《中国民族医药概论》这门课程里,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了中药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探究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式。经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医药的特点与意义,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领悟。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习惯,也影响了民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医道同源”,也就是宇宙、人体和自然环境三者相互联系。这种思想体系成为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与今天东方文化的发展联系紧密。民族医药所代表的就是典型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二、民族医药与现代医学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传统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中药所具有的药效不亚于西药,而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中药不会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刺激也比较温和。民族医药中还有针灸、推拿等特色治疗方式,它们对于一些慢性病、肌肉骨骼等疾病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民族医药不仅可以独立进行,而且可以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这也是它的重要意义。
三、合理使用中药十分重要。
中药虽然安全无毒,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合理用药。在中药的处理和煎煮时,不当使用容易导致中毒,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另外,中药的用量也需要谨慎,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要学会稳妥用药,注重质量控制和煎制方法,并始终保持警惕。
四、各地传统医学有地方特色。
民族医学传承了千百年,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医学风格和治疗方式。例如,青藏高原的藏医药在适应高原恶劣气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浙江中草药发达,许多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时都很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学习传统医学理论时也要注意它的地方特色。
民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有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但传统医学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技、疾病类型、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医学知识的整理、总结,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的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医药是我们国家的珍贵传统文化,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医药的特点与意义,也结合实际应用体会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注意民族医学的地方特色,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创新与发展。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九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在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的课程中,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总结和体会我在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中国文化史中,我深刻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体系令人叹为观止。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以及诗词、书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时,我也对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经典的文化精华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宝贵贡献。
第二,在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不断创新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以其持久的历史和高度的延续性被世人所称道。然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文化也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在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文化交流时,我在课上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重要性。这些发明不仅仅是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也跟随着历史的轨迹,了解了近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与创新。这一点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第三,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也使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爆炸,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似乎已经衰退。然而,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我发现传统文化依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比如,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仍然是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国传统的节日和民俗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第四,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我体会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中。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中,中国文化无疑具有特殊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和平、仁爱和人的完善,这些都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理念。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我更加自豪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化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课程的学习,我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中获得的宝贵体验和收获。未来,在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从广泛的、多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精彩的内容,石刻艺术、诗歌文学、戏曲表演等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阐述,更是一种独特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需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学习和吸取。
首先,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艺术这一门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而艺术作为这一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石刻、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它们所传达的是我们民族炎黄子孙对生命与人性的向往与探究。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中,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对灵魂的挖掘和启示,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传承。
其次,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概念。对于西方文明的抨击,中国文化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不以统一为唯一标准。例如早期的佛教传入,中国儒家文化却能与之和谐共存。我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辩论和争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待事物时,只看到它们的表面,而实质、本质则更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需要学会多方面地看待事物,不仅仅是现象的表面,而是全面地对待。
再次,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更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今天依然产生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一直以来有着“文化大国”的美誉,而这一美誉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更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态度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例如道家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功,不为名”等等思想会让我们去看待事物时,更加深入内在,注重人情、人性与人本的价值,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认知不足。我们常说要爱国,也常说我们是中国人,但真正掌握中国文化内涵并不是那么容易。更多的时候,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些表面的词句和形式。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民族的文化基因。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一课程,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美性,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认知不足。生命之于人是宝贵的,而心灵之于人则更显重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升华,深化内在的一个过程。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一
中国哲学概论是一门借助于历史和文化背景,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中国哲学概论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中国哲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哲学重视和强调人的关系,注重和谐、均衡的发展,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理性思考和个人自由。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与社会和谐共处,追求完美的境界。
其次,学习中国哲学概论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自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反思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孔子的“修齐治平”和庄子的“道”等思想,我意识到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只有在个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并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三,学习中国哲学概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仁爱”和“仁心”,强调为他人着想和关爱他人。这种关注他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和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通过学习这些智慧,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
第四,学习中国哲学概论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有了更强的认同感。我深深悟到,只有通过对自己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学习中国哲学概论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而丰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探索传统智慧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学会了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独到之处,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同。此外,学习中国哲学概论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这门课程让我得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二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于是,我们可以遨游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风貌,由此当朝掌权者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而这,完全归功于,在那段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众多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学传统。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的确,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的确是惊呆了。除了动态式地呈现画上的每一个场景,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它还延续了某些场景的故事情节。例如,那个大船过桥的画面,在显示屏中,它不仅生动再现画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发生,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原画中并没有夜景的部分,经过专家们对相关史书典籍的研究,他们呈现了汴京城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
也许,由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享受了更多的。
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使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并枝繁叶茂。
“尽信书不如无书”,“融”是创新式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三
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国哲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传统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国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中国哲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中国哲学对我个人的影响”和“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在学习中国哲学概论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传统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德”、“命运”等。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指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道德准则。而德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另外,命运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和个人努力共同决定的。这些核心概念的存在,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注重和谐、平衡、奉献的价值观。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哲学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强调了与自然相处共存的智慧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智慧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同时,中国哲学也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中国哲学提供了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中国哲学的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引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然后,中国哲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也需要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哲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中国哲学面临外来思想的竞争和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传播和理解的机会。在我看来,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哲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智慧,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思想,又要保持自身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交流。
此外,中国哲学对我个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的“道德修养”和“明心见性”的思想,让我认识到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中国哲学中追求和谐、平衡的思想也使我在面对问题和困扰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性地进行思考和选择。学习中国哲学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指引,让我更有底气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中国哲学不仅有富有内涵和意蕴的传统思想,还有包括佛教、道教等在内的多种思想流派。这种多元性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独特之处使得中国哲学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传统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国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中国哲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中国哲学对我个人的影响以及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中,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博而深奥的,它影响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收获颇丰。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观也不断被触碰和丰富。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文章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依据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两个层面。思想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体系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与贡献,如孔子的“仁爱之心”的思想,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其次是道德文化,道德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诸如“治家务本,扫洒前门,雕梁画栋,不如内修以简为美”等深受人们尊崇。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经久不衰,能够融合当代现代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注重家风的传承,家风是“养子成人,送子成才”的根本精神财富。由于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上看似异于其他文化,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上依然充满生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品格,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其较高的思考性和深刻的哲学性。这一内核集中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仁、义、智、信、恭、孝、节、忠”八字为代表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倾力培育自身的品德,强调谦虚、坦荡、诚信。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磅礴思考和深刻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其能够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日常生活提供重要的借鉴。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理解,防范人的利己主义,营造共同人类价值的文化氛围,推动当代文明的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性,为开展全球性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全球各种不同社会实现交流突破。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沉淀中产生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和智能资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当今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促进。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和前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五
中国国防军事概论是一门涉及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国防军事的战略意义和现代军事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也体验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和挑战,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入了解国家安全和军事事务的重要机会。
首先,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让我意识到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国家强盛和繁荣的重要标志。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命脉,没有安全,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让我了解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保证自己的发展不受任何外部威胁。只有拥有坚不可摧的军事力量,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中国国防军事概论让我了解到现代军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现代军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军、海军、空军的领域,而是涉及到信息、网络和空间这些全新的领域。例如,网络战争和太空战争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军事战略的重大变革。这些新领域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挑战了我对于军事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需要掌握大量的军事术语和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历史案例和实际应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并开始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挑战增强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让我更加珍视和关注国家安全和军事事务。国家安全是每个国民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共同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贡献。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将更加关注国防军事事务的发展,了解国家的安全形势,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中去。
总之,学习中国国防军事概论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和经历。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于中国国防军事的战略意义和现代军事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门课程带给了我很大的挑战,但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我将能够更好地关注国家安全和军事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六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用的同时,也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方式,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较快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在保留本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实现本国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根本性影响的风俗、表演艺术、民族语言、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通过文化全球化,这些文化形式正摒弃或超越国界、民族的限制实现着民族与世界的“资源”共享,同样也是通过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积淀物”得到保护,从而使他们永久的被保留而不断地被传播。
2、文化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历史已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而新的先进的世界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而只能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发展中国家凭借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互动使本国的“传统”与世界的“现代”进行有力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秀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本国文化与先进的世界文化融会贯通起来,实现本国文化的现代化,从而推动本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与腾飞,但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被遗弃或消失,而文化全球化则使这一影响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印度,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存在几百年的古老的建筑被拆掉或是呈现出残垣断壁,但印度国家却对此表现出不自知;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风俗礼仪、民族语言等传统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被“时尚的、彰显国际风范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其他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则可能在这一过程的影响下被改造,从而变换为具有“西方特质”的内容。而传统文化中一些精髓文化的逐渐改变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可怕的,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强大也将会受到限制,所以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饱尝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美味大餐”的同时,也一定要时刻注意随之带来的对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负面冲击。
2、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性,一方面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并积极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摆正态度,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到来,对于处在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对他们尤为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更深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国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把文化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排斥与拒绝,甚至一些国家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的高度。文化全球化的确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回避或忽视文化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富强,必须要摆正态度,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丰富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体系。
第二,发展中国家要以文化全球化为契机,在立足本国文化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1970年,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6]。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努力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国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以此为契机,抓住这一时代赋予其的有利条件,丰富完善本国的文化内容,使其更好地为本国的现代文明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时,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尤其是要从本国的文化实情出发,本着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取长补短、去劣存优,从而实现本国文化的“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对于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家也要注意进行继承与发扬,尤其在与世界现代文化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不盲从,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对本国有益的国外先进文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要勇于抛弃落后于时代并阻碍本国发展的一些旧观念、旧传统,积极“解放思想”,实现本国文化的“优化整合”,从而为本国文化的创新开辟道路。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所谓创造的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却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全成一个新的事物”[7]。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的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在文化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它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态度而放慢脚步或停止,相反,在当今信息大潮的作用下,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有效资源,实现自身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从而最终推进文化大潮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8.
[4]许悼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73.
[5]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18.
[6][荷]m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15.
[7]鲍宗豪。论文化全球[j]。
优秀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七
在公司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收听收看了公司党委徐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党课教育,使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国际战略、领导理论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是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必然要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使自己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工作者,真正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不能为学而学,也不能学而不用,要用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不断增长知识和工作能力,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用工作的成果检验学习效果,为实现企业稳中快进、领先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