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是为了指导和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书面资料,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四年级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备课的思路和方法。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一
临危不惧彬彬有礼焦躁不安心急如焚。
1、词语解释:
和蔼:和气。
慷慨:大方。
贤惠:贤淑、聪慧。
悲戚:悲痛、哀伤。
临危不惧:面临危险不惧怕。
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焦躁不安: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心急如焚:焚,烧。形容非常着急。
2、分类。
人物品质:
和蔼慷慨贤惠临危不惧彬彬有礼光明磊落平易近人持之以恒诚实守信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人物心情:
悲戚焦躁不安心急如焚欣喜若狂心花怒放心旷神怡。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二
1、自主认识生字,理解“魁伟”、“保镖”、“同盟”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3、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4、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一、检查预习,了解泼水节。
1、板书:泼水节
2、我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泼水节?
3、齐读第一小节。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2、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2、交流。
3、出示句子:
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鉢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
(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周总理,而是称他为“傣家人”呢?从中你感受到些什么呢?
(2)朗读句子。
4、出示句子:
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
(1)总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你认为这话是总理对谁说的?
(3)说一说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5、出示句子: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1)小组自学,大组交流。
(2)总理还会把这盛满自己祝福的吉祥和幸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
四、感受情景相融的节日场面,总结全文。
1、引读第2节。
2、总结。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红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一段录象,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度——渡斤——析夹——狭。
b、换偏旁记忆的生字:峰——逢歇——揭刚——钢。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2、思考哪些自然段关系密切,可以合并为一部分。
3、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遇到紧急情况。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刘司令和邓政委亲临指挥,布置强渡。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部队遵照刘、邓首长的指示,英勇杀出一条血路。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刘邓大军胜利跃进大别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及跃进大别山决策的历史意义。
二、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学生讨论、交流: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
8月23日晚,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国民党_集中兵力后追前堵,渡河没有船,河水有一丈多深。形势真是千钧一发、险恶万分。
四、在这紧急关头,谁来了?讲了什么?读读课文。
1、学生汇报有关句子。
2、教师引导: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其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是: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与敌人交战,双方都有困难,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五、读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讲了什么?
激战前的动员和准备。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传开了。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表明战士们做好拼搏的准备。
六、齐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激烈的战斗场面,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段主要讲我军杀出一条血路,为跃进大别山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七、教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
八、总结全文。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四
1、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
2、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的道理。
教学准备:
了解文中提到的星象、潮汐、动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3、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奥秘、巧合、潮汐、心领神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学问?板书。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你还了解哪些这样的事例?
(3)指导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讲到了哪些现象?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处处皆学问。
(3)教师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指导朗读)。
4、仔细品读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
(3)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4)指导朗读。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自己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小知识,记下它们,与同学一起交流吧。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宇、宙”字。
(4)学生书写。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2、揭示课题,板书:15朋友之间。
3、师述:
我们该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呢?学习可今天这篇的问题。她们是怎么解决的呢?通过这件事,她们又有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朋友之间》。
4、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兴奋、欲言又止、抗议、光彩夺目、糟糕、自不量力、震惊。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质疑解难。
3、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在学习课文时找答案。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左右结构:段词扭证。
左中右结构:傲。
上下结构:简。
上中下结构:意。
(3)重点指导书写“傲”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5课,你知道了什么。
二、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友谊得真正内涵。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1)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讨论交流。
师问: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习课文5—28自然段。
(1)讨论:“我”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2)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不理解——“我只是觉得……”林童欲言又止。
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
生气——我转身离去。
难过——一想起和林童过去是那样友好,现在却不能共同分享欢乐,我就很难过。
怀疑——也许很糟糕。
3、学习课文29—33自然段。
(1)请同学读演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2)分小组表演。
(3)全班表演。
(4)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感受。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六
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2.默读课文第2节,并能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3.了解扬州茶馆的特点,感受喝茶那种平民化的趣味,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中国小吃文化。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能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茶馆。
2.交流:你有没有去过茶馆?吃过什么茶点?
3.板书:扬州。
师述:扬州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山灵水秀,而扬州最的就是茶馆。
4.齐读课题。
5.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国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他朴实的语言中,去感受扬州茶馆那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走进扬州茶馆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介绍作者(出示多媒体)。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扬州茶馆的特色是什么?
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扬州茶馆的茶食名称。
3.交流。
4.在那么多的特色茶食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茶食?
5.学生自行准备,然后交流。
四.语言实践和课外延伸。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观察,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2.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特色小点?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吃。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七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纳闷”、“辩解”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重点理解课题。
以感情朗读为主,着重读好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课教学始终贯穿以学生的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体验情感,通过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进行人物对话训练,深入体会彭总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高尚品质。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读、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朗读、创新、想象能力。重视学生查找、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组织好合作学习活动,在重点、难点上给学生一些必要点拨,当好引导者。
一课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彭德怀同志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一)出示课题,引导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
可能1:这“规矩”指什么?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
可能2: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以它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易错的地方,教师重点指导“辩”的书写。
3、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情感体会。
1、默读课文2—10自然段,思考:“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你认为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划出相关的语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描写彭总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1)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
(2)彭总进门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问警卫人员:“你们搞的什么鬼?”
(3)“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彭总冲着所有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群众赶跑了?”
(4)“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
(5)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
4、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你对课文的主人公彭德怀同志还有哪些了解?
培养学生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5、课件出示彭德怀同志生活工作片段。
6、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深化感情。
彭德怀同志这种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只是咱们国家领导人的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还有许许多多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多种渠道进行了解。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查阅资料的途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作业设置。
以下的两个题目,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可以进行选择。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触?写一写。
2、你还了解哪些伟人感人的故事,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兴致勃勃游园(动作)。
发怒“怎么看不到有人?”语??
冲着是不是把有人赶跑了。
返身走了……这个规矩不能有!
(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八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1.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2.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3.积累古诗词。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心,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1课时。
课件出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
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3)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a.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愿意牺牲自己,为人民群众着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c.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a.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坚地奋斗到底。
b.精卫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海是一定可以填平的。
c.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填不平大海的。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课下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组交流,代表讲故事,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神话故事,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课件出示:。
花圃、花卉、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第一组是用“花”扩词识字,第二组是认识花的名字识字。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课件出示9个生字: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7)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8)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9)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这样含有花的词语还有很多。
杜鹃山茶芍药荷花凤仙花莲花蝴蝶兰天竺葵虞美人迎春花睡莲鸡冠花槐花桂花马蹄莲。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成语读正确。
(3)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些成语的时候,我知道了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还有的成语包含着故事。
腾云驾雾诸葛亮。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过海的八仙。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孙悟空。
类似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说几个: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囊萤映雪——车胤。
负荆请罪——廉颇。
百步穿杨——养由基。
入木三分——王羲之。
破釜沉舟——项羽。
总结:希望同学们课下多阅读书籍,积累成语,并运能用成语,对人物外貌、性格、特征等进行概括。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里出现的句子是神话故事里的句子,句子描写的情景非常的神奇。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要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远远地看见,半透明的云母石屏风后面,烛光中,孤独的影子深且长;银河渐渐收敛了光芒,报晓的星星也将沉没.嫦娥应当正在后悔独自偷吃了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不死灵药,天天都在在碧海与青天之间思念以前与后羿在一起的日子。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嫦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成就很高。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运用“深”、“渐落”、“沉”、”应悔“、”夜夜“几个词语,让读诗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感伤的美,感受到了嫦娥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以及作者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爱情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的观点。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在讲授句子“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掌握这种写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设计特色: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角色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内容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表现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择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角色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4、5。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表演。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
2.按一定顺序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在写景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难点。
将观察到的事物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出来。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2.观察后认真思考,怎样把景物写具体写出特点,要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补记。
一、谈话引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儿五彩缤纷;夏天,树草苍翠欲滴;秋天,凉风习习,树叶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二、出示内容,明确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1.读一读,梳理内容――校园的一处景物;别处的景物;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2.想一想,明确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言之有物。
1.回忆观察。回忆自己在校园里观察的见闻感受。比如校园的草地、小花园、假山、婀娜多姿的柳树、四季常青的松树、内容丰富的宣传栏、文化长廊、形象生动的雕塑等,你选择哪种景物呢?从中选择自己喜爱又熟悉的具有特色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
2.交流见闻。学生讲述自己观察到的见闻感受,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引导。
3.提出要求――。
典型:
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新颖:
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交流汇报,取长补短。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探讨。
五、点拨技巧,言之有法。
1.了解观察顺序。
无论是观察名山大川,还是观察校园或校园的一角,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有哪些顺序呢?一是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也可以写某一段时间的景色变化;二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方位顺序来描写景物;三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观察者立足点的移动来描写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合情合理地写出来,校园的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2.抓住景物特点。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只有抓住校园中那些别具一格的事物或独一无二的景物,仔细地观察,生动地描述,才能使人看出它与其他校园的区别,呈现出它的风格与特色,也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总之,可以从事物的种类、大小、数量、形状、色彩、构造、声音等角度,或者从事物的静态动态等方面去发现特点,展现特点。
3.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观察还是描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景点景致时,都应该放飞自己的心灵,展开合理的联想,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在景物之中――既可以借景抒情,又可以直抒胸臆,这样别人读了你的作文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跟你同喜同忧呢。
4.题目生动传神。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能起到吸引读者、统领全篇的作用。写景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种命题方法:以突出景物命名,比如《校园一角》《四季的田野》等;以突出主题命名,比如《我爱学校的柳树》《美丽的塑胶篮球场》等。
六、点拨思路,动笔起草。
1.写作此文,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思路――。
(1)以时间为序描述。习作先整体描写某处景物,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描写这处景物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非常清楚。
(2)小导游式的介绍。观察景物时要选择那些最能看清景物特征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介绍的时候就按照观察的顺序像小导游一样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一一介绍出来。它的好处是使人如临其境。
2.学生动笔起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适时点拨。
七、评议习作,范文引路。
1.赏读佳作,评议借鉴。
课件出示例文。
看后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想法。
板书设计:
的校园。
顺序清楚。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作业设计(随堂检测):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二
1、认识生字3个。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体验小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纯真感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常常以赠送礼物来表示自己真诚的心愿和情感。苇苇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她要送一样特别的新年礼物给她的老师。她要送的礼物是什么呢?这礼物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故事。
(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刚才我们听了录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新年的礼物》。
(板书:新年的礼物)。
2、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需要弄明白的词句,大家一起来解决。
3、理解内容。
说一说:苇苇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是什么?她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
(讨论)。
三、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
苇苇多可爱呀!她把真诚的心意作为祝贺新年的礼物。我们要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表达出苇苇的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感情。
(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
四、复述课文。
阅读课文以后,我们要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然后清楚、连贯地表达出来。
(指导复述)。
五、课堂练习。
1、“词句活动室”的“组词”:先自己填,再集体说。
2、“词句活动室”的“听写”:可以集体听写,也可以同桌间互相听写。
六、课后实践。
根据“语言直播厅”的提示,在小组里交谈关于小队活动的设想和活动方案。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三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肩上()。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肩上()。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肩上()。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四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五
1、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意思,了解象棋规则。
2、熟记成语和古贤文。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第一课时。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来源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出示歌诀)这段歌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请同学们自己读读。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琅琅上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对称押韵)。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技术、战术)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听说过吗?根据上下文来猜猜意思。再查查词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熟记成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文章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句意)。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方式,在倾诉与倾听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六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你对他了解吗?(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介绍李白资料的课件)。
(3)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铁杵是什么意思?
(4)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
(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
(六)总结。
师: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2、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感受小姑娘认真负责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叔叔的良师益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切入。
1、出示“小读者”“编辑”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说说什么是读者和编辑。
2、揭示课题。
3、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内容并识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重点注意:“您”和“你”的区别;“及”和“级”的区别。
3、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机板书以下内容:小姑娘、编辑、两个错别字。
5、课文中的小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品读体会小姑娘的可爱。
1、外貌的可爱。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小姑娘外貌的词句。
学生交流朗读以下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扎着蝴蝶结,年纪不过八、九岁,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蛋红扑扑的。
2、找出写小姑娘神情和语言的词句。
3、放声朗读这些词句,指名读,随机点拨说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感情。
4、学生默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5、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重点注意以下语句:
(1)“你是编辑叔叔吗?”“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有两个字错了。”
(2)“是的,我查过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
从这段话中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了这两个错别字下了工夫,不但查字典还要把错误的地方记熟,小姑娘活泼又善解人意等)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一段话。
(3)“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她改正。”
从这一段话体会到些什么?(爱读书、真诚地帮助朋友)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几千米”。
6、读课文,再说说小姑娘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体会编辑的心情。
1、默读课文,找出写编辑叔叔的心情、神情变化的词语。
2、交流后出示以下词语:甜丝丝的、愣住了、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笑着问、久久难以平静。
3、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体会。
4、讨论:编辑叔叔为什么心里甜丝丝的?引导学生读好第1段。
后来编辑叔叔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
五、完成作业。
1、分角色根据提示语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区别形近字:蜜、密;稿、搞;极、级;淘、掏。
3、书写生字。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八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2个生字“恼、啥”。积累“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等词语。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苦恼”、“绝交”。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词语:“苦恼”,“苦恼”是什么意思?(痛苦烦恼)。
3、出示课题:班长的苦恼(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轻声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朗读词语: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
(2)比一比,组词:恼-脑梢-稍。
(3)正确朗读课文,想一想:“我”的苦恼是什么?为什么?
“我”的苦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反馈。
(1)小火车读词语。比一比,组词:恼-脑梢-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完成填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绝交”。
三、研读课文。
2、出示:
小苗,小苗当然没啥过错,
可大乔,大乔一直和我特好。
你们说这事儿该有多么难办,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
3、师:这时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试着说一说。
出示填空: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_____________。
4、交流。
5、师:于是我说:“打架嘛当然不好,但是,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这时,整个屋子突然静悄悄。
6、出示:
最后我说:打架,打架嘛当然不好,
但是,已经,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
嘴皮子就这么轻轻一动,
整个屋子突然静悄悄……。
7、师:为什么突然之间,屋子就会静悄悄呢?而此时此刻,大乔、小苗和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呢?请们再读读这小节,试着说一说。
8、出示填空:此刻,__(谁)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是呀,作为一位班长必须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所以同学们都没想到我竟然会包庇好朋友,做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10、出示4、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12、交流。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
2、选择课文片断,分角色演一演。
五、拓展。
(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先让学生写一写,再交流)。
六、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在生活中,你碰到过什么苦恼吗?你又是怎么正确解决的?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专业四年级下语文园地教案大全(19篇)篇十九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