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一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生态德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加生态德育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生态德育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德育课程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和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课堂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源于个人和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要从小培养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第二段:改变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
生态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我们要将所学的环保知识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我发现自己日常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比如浪费水电、随地扔垃圾等,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我开始尝试每天都关掉不用的电器、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能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锻炼自律和意志力的过程。
第三段:倡导生态文明、传播环保理念。
作为一名生态德育的学生,我不仅要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还要成为倡导生态文明、传播环保理念的推动者。我会积极参与校园环保活动,争当环保小卫士,带头组织同学清理校园垃圾、种植绿色植物等。同时,我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途径,向更多的人传递环保理念,引导大家关注环境问题,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第四段:学习生态知识、增强环保综合能力。
生态德育课程还涉及到各种生态知识的学习,比如生态系统的益处、环境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深入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生态德育也提供了种植、观察、实地考察等实践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自然,增强了我对环境的认识。这些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使我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培养了一定的环保综合能力。
第五段:积极参与社会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生态德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理念和行动。参加生态德育课程的同时,我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因此,我决定积极参与社会环保行动,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建设绿色、环保的家园尽一份力量。
生态德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树立环保理念,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行动,能够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愈发严重,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推动生态德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生态德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成效。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生态德育需要注重根本。生态德育是针对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责任感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教育,而这些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建立在根本性的观念之上。生态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环保行为上,而应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才能真正担当起生态保护的责任。
第二,生态德育要注重实践。生态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渐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在学校的生态德育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参观生态园、参与植树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第三,生态德育要注重教材。生态德育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责任感。因此,在生态德育过程中,应选用生态环境方面的优质教材,将生态环境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全面了解。
第四,生态德育要注重团队合作。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在生态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促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在集体中合作的能力。通过生态德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学生们既能够提高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又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环保任务。
第五,生态德育要注重养成。生态德育不仅是一次性的教育,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长远发展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和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让环保成为学生和家庭的共同追求。
总的来说,生态德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环境责任感和保护意识。在生态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根本,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同时,生态德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材的选用、团队合作和养成环保习惯也是生态德育的重要方面。相信有了这些理念和实践的指导,我们的学生将能够成为有良好生态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三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培育生态德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经历的生态德育课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培育生态德育的理解和体会,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培育生态德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参与的生态德育课程中,老师经常与我们讨论环境问题,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同时,我们参观了一些环境保护项目,并亲身体验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其次,培育生态德育需要注重实践和行动。知识的传授只是培育生态德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我们的生态德育课程中,老师常常组织我们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清理河流、种植树木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体验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成就感。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个人也积极参与了一些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实践和行动,我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并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
再次,培育生态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采取行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我们的生态德育课程中,老师鼓励我们自己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组织我们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思考和总结,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相信,这种自主性和创新思维对于培育生态德育至关重要。
此外,培育生态德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学校只是培育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们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塑造者,需要家长们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态德育教育,关注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社会也应该为生态德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如举办环保活动、开展环保教育等。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育出有环保意识、有环保行动的公民。
综上所述,培育生态德育是一项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任务。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实践和行动、培养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有效地培育出有环保意识、有环保行动的公民。我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重视生态德育,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生态德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既是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近年来,在我校开展的生态德育活动中,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展览、观看环保宣传片、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我发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他们开始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倡导垃圾分类等。这让我深感生态德育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使环保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环境责任感。比如,我们组织学生清理校园环境、植树造林、参与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我发现,通过实践参与,学生们对环境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应该从点滴做起,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并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在活动中,我们多次组织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讲座和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着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生态观念,让他们明白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我们的行为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我发现,学生们在接受了这些讲座和研讨的启发后,产生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怀,他们开始重视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关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质疑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这让我深感生态观念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的可贵,才能让他们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后,我们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我们注重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学生们正确的环保行为。我们坚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还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学生们通过我们的示范,看到了环保行为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更加理解环保行为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在我们的引导下成为环保的典范。
总之,培育生态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之一。通过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塑造学生的生态观念和示范引导学生,我们可以使生态德育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施。我相信,只有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是应该时时刻刻坚持的,他们才能真正成为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人,并将这种热爱和关心贯穿到他们的一生中。因此,我们要继续积极推动生态德育工作,为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五
生态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生态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培育生态德育要从校园生活中做起。校园作为学生最常呆的地方,其环境状况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我积极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整治,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持环境清洁整洁的重要性。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种植花草,布置景观,以丰富校园生活。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度,也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其次,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是培育生态德育的重要途径。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学生对大自然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我经常带着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如郊游、野营、登山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另外,通过开展讲座和主题班会,向学生传递环保知识也是培育生态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讲座中,我邀请了生态专家和环保志愿者做讲解,向学生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方法。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乐趣。在班会上,我经常选择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关于保护环境的想法和行动。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培育生态德育还需要家校合作的力量。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生态德育。我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生态德育活动,同时,我也积极与家长沟通,向他们传递环保知识和行动,教育他们如何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通过家校合作,学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培育生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在校园生活中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传递环保知识和家校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生态德育。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环保意识和行动,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六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德育生态体系建设是确保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笔者作为学校德育生态体系建设的一员,通过实践和思考,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德育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德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它着重构建一种和谐、有利于德育发展的环境,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良好的德育生态体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通过在课堂、校园、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德育环境营造,形成德育全方位的教育竞争机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在德育活动中注重仪式感而忽视道德教育的进行;一些学校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一些学校注重惩罚而忽视引导;一些学校注重个案处理而忽视大环境的调整。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德育事件。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德育生态体系的建设。
第四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育的本质和目标。德育不仅仅是有形的仪式和活动,更是一种内化为行为的品行。我们要从根本上重视道德教育的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其次,我们要关注德育的过程和方法。德育工作需要有长期的指导和引导,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单一的形式。我们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最后,我们要着力加强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加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提供优质的德育服务。
第五段:总结。
德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德育的本质和目标,关注德育的过程和方法,并加强德育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德育生态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渐增强,生态德育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将生态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到了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要想有效培植生态德育,首先要从加强知识教育开始。生态德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生态知识的传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只有具备扎实的生态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其次,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清洁校园行动”、“种树造林”等,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实际行动起来。在这过程中,我总结出既有效又有趣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手参与环保工作,体验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第三,要想培植生态德育,还要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生态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合作,才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我积极邀请学生的家长和社区老师参与其中。比如组织亲子活动、家庭讲座等,让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惯。同时,学校还与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环境保护科研基地,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最后,生态德育的培植需要从教师自身的实践和榜样作用开始。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履行环保义务,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其次,我主动参与环保组织,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环保能力。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环保知识和方法,为学生的环保教育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支持。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多读环保类书籍、观看环保真人秀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可行有效的培植生态德育的方法。加强知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以及教师的榜样角色,这些都是实现生态德育的重要环节。当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和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的生态德育目标才能够达到。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为生态德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八
生态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在过去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不仅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德育与生态教育的内在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关于生态教育德育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生态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通过生态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此外,生态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态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生态教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德育是培养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生态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观念来实现德育目标。生态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品质。在进行生态实践活动时,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不仅能够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生态教育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态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环境清理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生态课程和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来传授生态知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和关注。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实施生态教育德育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堂,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在生态教育德育中,家庭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家长可以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并付诸实践,带领孩子一起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同时,家庭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来推动德育和生态教育的发展。
尾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生态教育德育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通过学科教育和实践活动来加强生态教育德育的效果。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九
第一段:引入生态教育德育的背景和意义(约200字)。
生态教育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教育德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生态教育德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因此,探索和实施生态教育德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
生态教育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来实施。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课程,让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和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生态教育德育的实施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成效和意义。首先,通过生态教育德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其次,通过生态教育德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了以诚信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此外,生态教育德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虽然生态教育德育具有很多优势和意义,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生态教育德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和物质资源,有时会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生态教育德育需要与学科知识的教学相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新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以更好地实施生态教育德育。此外,生态教育德育还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约200字)。
生态教育德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但生态教育德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未来,学校和教师应进一步深化生态教育德育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和资源投入,完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态教育德育环境。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教育德育的发展,共建美丽的家园。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德育也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入了解和研究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实践,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生态德育需要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意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通过生态德育的教育活动,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意识。
其次,生态德育需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在生态德育的实践中,我们触及到了自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他们通过触摸土壤、测量水质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实际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也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再次,生态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环保习惯是每个人从小养成的,而在生态德育中,我们需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学校宣传中,我们鼓励学生节约用水和电力,并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主动保护环境、参与环保项目,并不断践行环保理念,逐渐形成了他们的环保习惯。
另外,生态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还要教会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生态德育应该与其他德育领域融合,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学生们能够体验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重要性,形成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最后,生态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对世界上各种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有创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生态德育的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生态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在实施生态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培养环保习惯和人文关怀,以及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德育的目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一
生态教育德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生态教育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下面将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生态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生态教育德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规律,更是要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生态教育德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伟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在生态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态教育德育的实践方式多样,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进行户外探索活动、实地考察等。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组织过一次生态教育德育的实践活动。我们带着学生到了乡村,参观了一家生态农庄。在那里,学生亲自种植蔬菜,学习了解生物链的运作原理。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发现,通过生态教育德育,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在家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还主动参加了社区的垃圾分类活动。许多学生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生态教育德育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逐渐成长为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公民。
尽管生态教育德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一方面,现实中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治理并不容易,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短期行动和长期投入会产生困难。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制约了生态教育德育的全面落实。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教育德育,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生态教育德育能力。
第五段:结语。
总之,生态教育德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通过生态教育德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或组织的事情。希望生态教育德育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实施,让更多的学生从小就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为构建美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二
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德育生态体系。通过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验,谈一谈关于德育生态体系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育生态体系建设必须明确目标。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只有明确了德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并评估效果。
其次,德育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多种渠道的支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必须通过这些渠道共同合作,才能有效构建德育生态体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德育档案,通过家庭教育让学生在家庭中接受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德育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德育生态体系,学校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一方面,要提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德育讲座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树立良好的师道关系,使学生在亲近的师长关怀下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第四,德育生态体系建设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内心的自觉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学校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如树立先进德育典型、开展评选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德育工作也需要注重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德育动力。
最后,德育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对德育效果的评估。对德育效果的评估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学校需要通过多种评估手段,如考核、问卷调查等,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做出准确的测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
总之,德育生态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通过明确目标、多种渠道的支持、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及加强德育效果的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建设德育生态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能够在德育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三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德育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以及参考!德育心得体会1。
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自己更优秀;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不仅要对他们有信心还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无论差生还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要给学生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渗透其中。让我们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对青少年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以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挑战,有效的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从此以后,教室总是保持得很整洁。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老师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纽带,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老师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古人云:“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内心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可是真要说起如何做,却是无从入手。但是短短几天的师德培训学习中各位老师的旁征博引,现身说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做一名人民满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德修养方面。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朱和新先生也讲过: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需要母亲般的爱,但是教育的爱,更需要尊重,更需要赏识,更需要宽容。
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还要留有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赏识教育最难得可贵的首先是对学生,对孩子,对教育对象永不放弃尤其是教育者所倾注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期待。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爱还需要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面对露珠一样的学生,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此外,教育需要责任。责任源于爱心,其本身亦是真爱。如果说,没有责任的爱是无法存在的。那么,没有爱的责任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崇高的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发现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热爱教师的职业岗位,必须把它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和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人的重大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责任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按《教育法》、《教师法》的要求,认真履行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而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二、课改理念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却是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的角色,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此外,教师必须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经常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年轻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得住学习关、实践关、职业倦怠关的考验。
专业知识是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天文等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所以教师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粗读、细读、摘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是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教师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若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条件的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
据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随着教龄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呈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增加开始不断加重。为了摆脱职业倦怠,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其次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即实现自尊、自主、自我。此外,还要补充教育哲学资源,加强哲学修养。
除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教师的师德还包括班主任专业化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这些就是我在暑期师德学习上的体会和心得,并以此鼓励自己,鞭笞自己,努力使自己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四
长期以来,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有了就渗透,没有不凑合”,切忌穿靴戴帽。殊不知,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
总之,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是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五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学校在上学期成立了自律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能督促和鼓励我们自觉自律。它并不是一个要一批同学来管理其他同学的组织,而是一个促使大家互相监督,做好自律的一个新的学生团体,只为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良好的秩序。作为自律委员会的一员,我相信每位成员都和我一样,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律这方面给大家帮助,为大家服务。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大大的不同。自律并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益,在几年后,当我们陆续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它对于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还是学生时,犯了错误我们还有再来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可是在社会上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或者错误负责,承担后果,这使得自律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让我们互相监督,做到自觉自律,为目前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学生,我无比荣幸;,我更加无比自豪!因此,我们要学习《学生手册》,只有学习了《学生手册》,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只有学习了《学生手册》,我们才能更好的自强、发展;只有学习了《学生手册》,我们才能加强我们的理想,坚定信心,才能更好的努力。
《学生手册》从它诞生的那时起,就以其严谨、周密的科学理论和震撼人心的逻辑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学生手册》诞生于21世纪的北京xx大学,在我们未认真研读之前,许多学生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像因失恋而轻生跳楼,因断电而闹事。这些愚昧而荒唐的事件,令作为我们衣食父母的有关领导痛心疾首,因此可以说大力学习《学生手册》是历史的必然。
在学习中,学生们经过对各种主义与学说进行审慎、严肃的推求、比较和鉴别,甚至进行某些方面的实验(比如许多曾经以身试法的反面教材),经过同一些错误思潮的较量和论战,我们终于认识到了《学生手册》的真理性,摒弃了原来的错误思想,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教育并感化了许多同学,使他们摆脱了原来的错误想法。
我认为这次学习太正错了,太及时了,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造我们的思想,才能再学习工作中迈出新的步伐。我们其中的很多人应该好好想一想,哪些是我们的成绩?哪些是我们的贡献?成绩有吗?共享有吗?掉了队了?社会主义前进的列车把谁甩掉了?在学校发出“向《学生手册》学习”的伟大号召之后,从七点钟开始,图书馆、自习室真是场场爆满,据不完全统计五分之七的椅子上都有人了,真是除了挂票都用上了。可见,《学生手册》是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可以说《学生手册》句句是真理。凡是《学生手册》的话,我们都要坚信不移地遵守;凡是《学生手册》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学生手册》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学生手册》是花,它是乱草蓬蒿中的一朵奇葩;《学生手册》是草,没有它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也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学生手册》是山,我们仰视,惊叹它的壮丽;《学生手册》是水,它不偏不倚,不亏不溢,是正义与公平的所在。但,《学生手册》是本书,是本可以读懂的书,可以驾御的书。我们御书而行,遨游万里,达到了那充满智慧与善良的理想之国。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六
三甲小学:谢荣群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教学《论语》一则时,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会在朗读中了解古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道理,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文化的伟大,懂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七
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为此,要求班主任平时多和学生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经常采取布置学生写周记,假期间向班主任写信等方法,五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谈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写出自己的心理话,以及对班级工作的看法,也可以对班级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批评意见,还可以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的苦恼、希望、欢乐等,从而大大加强师生间相互沟通与理解,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应尽可能地多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的课外活动、公益劳动、卫生打扫、参观访问等活动,班主任都应努力去参加,以便随时掌握学生思想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随时掌握他们在思索什么、议论什么、追求什么等。他们把爱的需要迁移到班主任老师身上。他们极希望教师也能像母亲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所以他们极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甚至对教师的一些细微的表情都很敏感。如果教师把爱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具体事件中,化作一股股暖流,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他们就会信赖老师,就会自然打开接受教育的闸门,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由于加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有心理话能向班主任倾吐,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集体观念,增强凝聚力
集体是有着共同的目标,经过严格的组织而形成的统一群体。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形成集体凝聚力,所以班主任除了组织他们学习外,还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争创优秀班级的竞赛活动,开展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努力培养“勤劳、守纪、团结、创新”的良好班风。班主任组织好学生参加校内各项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争光添彩。(2)是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好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及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召开争做“文明守纪的三好学生”等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帮一,对对红”的'活动及学习比赛等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3)是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状态。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希望别人能把自己当大人来看待受到别人的尊重,我就十分谨慎地把握好分寸,有抑有启、以启作洁;有的学生有好胜心,但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太差,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就引导学生发展道德认识,锻炼他们的毅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己取得好的效果;有的学生有上进心的愿望,但是意志薄弱,我教小学毕业班中有两名因学习不好,怕考不上中学的心理矛盾,因此,掌握他们的心理,因势利导,给他们及时教育和帮助,鼓励他们同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点燃起来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经过努力终于考入中学。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改革班干部制度,培养自制能力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活动交往的位置和对象,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向心力。为此,班主任改变传统做法,改革班级干部制度,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譬如:我在班内实行班干轮任制,每一个月就评选一次班级干部。先给他们讲清班干部应当具备的条件,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助手,要发挥小干部的核心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然后,他们都争着要求当选。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又便于在工作实践中考察了解,发现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班委会,使之成为团结全班同学的核心。五年级下半年又实行了“小班主任”制度,即每周一轮,让学生轮流当值周班主任。实践证明:实行班干轮任制和“小班主任”轮换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条件,教师教给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组织他们研究,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放手让他们工作。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管理能力。这种做法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四、校内外严爱结合,扎实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实抓好班会,解决学生思想、行动上出现的问题,上课积极发言,课下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值日等是我们师生在班会上常探讨的话题。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班同学宋磊爬高,不小心摔坏了胳膊,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班会上我没有严格指责他,而是让他好好想想,谈谈真心话,宽容和谅解也是教育。那带来浓浓的爱意的豁达,一定会让学生动情的。何美玉是个聪明的孩子,早已知错,一番实实在在的话语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学生有错误和过失时,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当作春风,化作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他们改过,相信“坏”的学生也会因老师的真诚而变好的。
所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的。因此,必须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进行全方位教育。在校内,我这个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校外,我和学生家长加强联系,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时光飞逝,转眼一学期又已结束,而在这一学期里我又一次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琐碎,特别是德育工作,让我感触颇深。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心理结构也随之发展、变化。高年级学生自尊心的外在表现更加强烈,同时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我在庆幸高段学生班务方面可以帮我分担一些的同时,也在承受他们时不时出现的有关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问题所带来的烦恼。
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但他们却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他们渴望被理解、被重视,而他们却又觉得老师和家长们却又不够理解,不够重视他们,因此他们就想出各种方式想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去挑衅老师的威严。
我班有一位男生,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在我接这个班之前一直是这个班级的班长,后来经过新学期的重新投票,他没被当选班长,而成了一个副班长。我当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之后,我发现他并没有一个前任班长该有的风范,他爱恶作剧,爱欺负女孩子,有时还爱和任课老师顶嘴。终于有一天,他和一位任课老师吵起来了,原因是他认为老师冤枉他没写作业,最后事情在我和家长的调节和疏导下,他去向那位老师道歉了。但事情并未结束,接着他接二连三的在其他任课老师的课上捣乱,使任课老师怨声连连。此时,我奇怪了,纳闷了,以前的一个一班之长,难道会是这样的吗?我想得找个机会和他谈谈。
终于有一天,其他同学都上信息技术课了,教室里就只剩他一人,我想这正是一个谈话的好机会(因为据我了解,他是非常好面子的一个孩子,他认为被老师叫办公室是非常丢脸的)。于是,我不动声色的从他身边坐下,问:“怎么没去上信息技术课?”他警觉的说:“我有点不舒服,所以向老师请假了。”“哦。”我表示知道了。接着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用非常真诚的语气说道:“小k,其实老师很早就想和你好好谈谈了,我相信这段时间你心里肯定非常不好受,你不是一个会故意和老师作对的孩子,否则,以前的老师绝对不会选你当班长,你说,是吗?”也许是我的一席话打动了他,又或许他真的需要找个人来倾诉倾诉,于是他向我说明了最近为什么爱和老师作对,为什么爱欺负同学的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填空心中的那份失落,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班长,而突然同学们却不再选他了,他觉得不能接受,所以他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我告诉他要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容易,但关键是起的作用到底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呢,如果是反面的话,大家只能会离你越来越远,因此,要想重新树立你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那就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自己的能力。经过这次的谈话,小k果然改变了很多。而作为班主任的我,经过了这件事后,也使我明白了许多。
的确,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你对学生不了解,那你该如何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又能如何信任你呢?对于心理正在逐渐发展的少年儿童,如果为师者不能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关怀、宽容,他们的心理又怎么能健康地成长。
专业生态德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篇十八
古人云:“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内心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可是真要说起如何做,却是无从入手.但是短短几天的师德培训学习中各位老师的旁征博引,现身说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做一名人民满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朱和新先生也讲过: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需要母亲般的爱,但是教育的爱,更需要尊重,更需要赏识,更需要宽容.
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还要留有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赏识教育最难得可贵的首先是对学生,对孩子,对教育对象永不放弃尤其是教育者所倾注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期待.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爱还需要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面对露珠一样的学生,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此外,教育需要责任.责任源于爱心,其本身亦是真爱.如果说,没有责任的爱是无法存在的.那么,没有爱的责任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崇高的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发现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热爱教师的职业岗位,必须把它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和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人的重大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责任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按《教育法》、《教师法》的要求,认真履行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而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却是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的角色,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此外,教师必须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经常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年轻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得住学习关、实践关、职业倦怠关的考验.
专业知识是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天文等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所以教师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粗读、细读、摘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是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教师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若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条件的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
据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随着教龄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呈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增加开始不断加重.为了摆脱职业倦怠,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其次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即实现自尊、自主、自我.此外,还要补充教育哲学资源,加强哲学修养.
除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教师的师德还包括班主任专业化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此不一一详述.
这些就是我在暑期师德学习上的体会和心得,并以此鼓励自己,鞭笞自己,努力使自己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