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一份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进行。请您在使用这些教案范文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度的改动和个性化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一
一、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学样举行完庆祝活动后决定放假半天,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淘气、小明、李强、笑笑、王芳都得到父母的允许,让他们五个人一起合理地安排这半天的活动,但必须在晚上六时前回家。(出示课件)贪吃的淘气说:“我们得首先解决午餐问题”。于是他们来到小区门口的快餐店前,只见电子宣传牌上写着:本店今日免费为每位来店就餐的儿童提供1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区别荤、素菜。(板书:标准:一荤一素)。
二、探究新知:
(一)一荤二素。
于是他们高兴地来到店里,只见电子屏上显示着:(课件出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素菜:白菜冬瓜)(板书:一荤二素)。
1、如果按照一荤一素的标准搭配的话,他们可能吃到哪两种菜?请生独立思考。
2、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
(1)你是怎样找到全部搭配方法的?(按顺序,一个一个搭配。)。
(2)具体是怎样搭配的呢?(先以一个荤菜为准,去搭配不同的素菜。)。
(3)你能介绍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吗?(画图、文字、连线等)。
(4)评价: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去配菜,而且记录的方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5)这是我的搭配方法。(课件连线演示搭配结果)(板书:两种)。
3、揭题:我们在搭配中,像这样有顺序地搭配,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二)二荤二素。
别急,其实今天的菜还不止这些呢?这不,厨师又上了一道菜呢!
(课件显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冬瓜)(板书:二荤二素)。
1、现在,他们可能吃到哪两种菜?先自已思考一下,拿出菜卡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结果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注意一定要在记录卡上把你们的搭配结果记录下来哟!
2、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课件连线演示搭配结果)(板书:四种)。
3、引导发现规律,小结:观察刚才的搭配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发现,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三)二荤三素。
哇,还有菜呢!(课件显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冬瓜豆腐)(板书:二荤三素)。
1、好了,菜上齐了,准备选盒饭了。先猜一猜,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指名说结论及猜测理由。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你的猜测对不对?(可用菜卡摆一摆,或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
3、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你是样找到全部搭配方法的?(按顺序一个一个配)。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搭配的?(先确定一个荤菜或素菜,再分别去配不同的素菜或荤菜)。
(3)你是怎么样记录搭配结果的?(图示、表格、文字、符号等)。
4、同学们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搭配,配出了六种(板书:六种)结果,淘气、笑笑他们5人都各选了一份不同的盒饭,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三、检测反馈:
接下来,他准备去哪儿呢?(课件出示路线图)请快速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所有可能的路线。指名板演。
重点强调用字母符号等有序记录搭配结果。
四、迁移拓展;
1、数字游戏获门票。
拉一拉(上下拉动),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全部记下来,你就能获得游乐场门票!用你的智慧获得游戏的快乐!
2、时间不早了,他们准备回家,要分别握手表示今天的快乐心情,相约以后还在一起安排活动,请问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现场模拟)课件显示连线记录。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现象?
(3)希望同学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充分合理地搭配,这样你选择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你的生活也会更丰富多彩!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二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爱。
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爱。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5美元的故事》。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1)形容心里不明白,困惑。(疑惑不解)。
(2)形容忽然醒悟。(恍然大悟)。
根据课文填一填。
(拍卖员)听了(小男孩)的话恍然大悟。
(3)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糊不清。
(4)形容什么东西都没得到。(一无所获)。
(5)形容非常安静。(鸦雀无声)。
根据课文填一填。
(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看着(小男孩),(会场)鸦雀无声。
这些四字词语都特别好,如果你们能记住它们,并运用到你日常的说话和写作中去,这样你会变得更棒。
3、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
快来回忆一下,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说。
谁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在拍卖会上,()仅有的()美元买到了()的()。
二、深入理解感悟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小男孩特别想买一辆自行车。默读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想买自行车?用直线画出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话吗?
师: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我们可以用抓重点词,体会人物心情和想象当时的情景等方法读。选择适合你的方法再去读一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你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钱来买呢?
师:我……我只有5美元。
师:我们来把这一幕演一演,
男生演小男孩,女生演拍卖员,老师读旁白。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小男孩最后买到自行车了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在文中找一找,同桌说一说。
生:复述第五自然段。
师:咱们把这个情景演一演。
演完后,老师问演小男孩的同学:“你在喊5美元的时候,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我几乎绝望了,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买到自行车了。
老师问演拍卖场中的所有人的同学:
师:你们不约而同的看着小男孩,会场上鸦雀无声的时候,你们心中在想什么?
生:谁都不要出价,让小男孩买到车吧!
师:你们为什么不出价?
生:因为小男孩只有5美元?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你们发出的欢呼声,是为了什么?
生:为小男孩买到车而欢呼。
老师问演拍卖员的同学:“你的锤子落这么快,你在想什么?
师:想快点让小男孩买到车。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读。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小男孩为什么用5美元就买下了一辆漂亮的自行车了吗?
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1)所有的人不喊价。
(2)所有的人都同情小男孩。
(3)被小男孩的执著感动(每辆车起拍时;小男孩总是第一个以5美元喊价,当最后一辆车时,小男孩几乎绝望的又喊出“5美元”)。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感受一下人们善良和爱吧!
板书:善良、爱。
请你融入这爱的故事中再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同学利用课间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
10、5美元的故事。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全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上节课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继续学习。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汪霞为什么要戴着帽子去上学?
(1)得了恶性肿瘤(解释什么是恶性肿瘤)——不得不接受化疗(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2)“不得不”换词理解——而必须接受化疗的结果就是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掉光。
(3)曾经是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现在却因为病痛的折磨,几乎掉光了,小汪霞的内心怎样啊?(痛苦伤心等)。
那你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2、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汪霞,因为化疗,那一头曾经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你将要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学校上课,这时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心情啊?(很不安、害怕)。
你们能体会到汪霞的心情,能用自己的朗读把汪霞这种不安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3、此时,你觉得汪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怜,自尊心强,自卑)。
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汪霞的心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开始接着最后)。
1)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句,简单说一说。
2)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3)“为什么汪霞一开始迟迟不敢进去,到最后她大步走进教室”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4)她为什么迟迟没敢进去?为什么戴着一顶帽子就迟迟没敢进去?
5)那么此时的汪霞会是什么心情呢?(害怕紧张担心等)怕什么?
6)那你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名读——评读。
2、正在此时,她发现了什?
(当他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
理解“意外”
1)意外什么意思?她为什么会感到意外?读这句体会她意外的心情。
2)大家想象一下:他们的帽子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又有可能是什么样式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生自由发言:五颜六色、各色各样、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那么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同学们的帽子呢?(五花八门)。
3、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跟他们那些帽子比起来,汪霞觉得怎么样?(自己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4、如果你就是汪霞,此刻你就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迟迟没敢进去吗?还会担心害怕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心情呢?(和大家一样,不再觉得自卑、不安。)。
5、比较句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多“一下子”好吗?好在哪儿?(心情变化很大,立刻变轻松)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练习朗读最后一句。
7、自由读全段,再次体会汪霞的心情变化。
过渡:汪霞这么大的转变首先要归功于谁呢?我们来看看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二自然段。
1、默读画出老师的话,想想对老师说的话有什么问题吗?(订正提问)。
预设:为什么要从下星期一开始?为什么所有的同学都要戴帽子?为什么帽子越新奇越漂亮越好?解决问题。
2、老师是怎样宣布这件事的?什么是和蔼而郑重?试着用和蔼而郑重的语气宣布一下这件事。(出示句子)。
1)在什么情况会郑重的说?联系生活实际(升旗开幕式考试)。
2)读到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老师为什么要严肃认真的说?(重视注意一定做到)。
3、讨论:老师为什么让所有的同学都戴着帽子?老师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打消汪霞害怕被同学嘲笑的顾虑,化解了她因为头发掉落后而产生的不安、自卑心理,让她能和大家融洽的相处)。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汪霞的病情呢?(保护她的自尊心)。
师:正是因为老师巧妙、周到的安排,汪霞才能和大家轻松的相处,可见老师的爱心、善解人意啊!我们不仅要学会尊重,善待他人,而且还要讲究方法使被关心的人乐于接受,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板书:尊重,善待)。
过渡:同学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第四自然段。
1、汪霞常常忘记了什么?真正忘了什么?
2、什么是似乎?同学们似乎忘记了什么?还似乎忘记了什么?
3、现在你觉得汪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师总结。
汪霞是不幸的,因为病魔不仅让她身受痛苦,而且使她失去了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但是汪霞又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拥有充满爱心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不但保护了汪霞幼小的心灵,同时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尊重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和汪霞一样等着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吧!
四、口语交际。
现在,你想对谁说什么?
板书设计:
9帽子。
尊重善待。
不安—————轻松。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于连塑像的原因。
3、照样子写词句,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小英雄,颂扬他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介绍一个看到过的塑像或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塑像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题、读题。
二、整体了解。
1、自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解疑:
是怎样的塑像?
(1)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用自己的话介绍塑像。
为什么建塑像?
(1)交流。
(2)出示: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他,如今,他的塑像屹立在,接受人们瞻仰。我觉得于连。
(3)理解词语:屹立急中生智瞻仰。
三、学习课文。
1、从什么地方看出于连急中生智?自读课文,用“”划出。
2、交流:
(1)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理解:迸跳;夺目迸跳说明燃烧快、情况紧急。
(2)又长又粗干涸。
理解:干涸。
(3)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有可能毁了整个城市)。
3、这可怎么办呢?……来不及了。
(情况危急)。
4、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完成词句活动室。
3、齐读全文。
4、说说小英雄的故事。
《小萝卜头》课文阅读推荐: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哟,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了走廊上。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从口袋里摸出一只空火柴盒,丢出铁窗给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五
1、仔细观察图画,感受农贸市场的热闹与繁荣。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肉”字的演变过程。3、能够按照事物的类别来给事物正确分类。
[教学重点]。
1、学会七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十四个要求会认的字。
2、结合图画认识字型,了解字义。
[教学难点]字型与字义的相结合。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相关的图片。
2、教学课件。
3、有关购物的录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设疑。
(1)今天冯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你们想知道是哪吗?播放录象(画面显示“农贸市场”的招牌及市场内井然有序的商品,商贩们在热情地叫卖,顾客们在挑选自己需要购买的物品等景象。)。
2、同学们去过这个地方吗?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农贸市场)齐读课题。随机学习“农、市、场”三个字。
“场”形声字翘舌音。
(2)看完刚才那段录象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商品多种多样、人很多——引导感受农贸市场的热闹、繁荣)这些人都在做什么?(有买东西的,有卖东西的)。
趁机学习生字“卖”,指导最后一笔是点,和买相对。“角色扮演”利用两个道具找同学来表演买卖东西时的情景来区别“买”和“卖”的字义。
二、认识事物认读词语。
1、我们书中就有一个农贸市场,现在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看一看菜摊上出售哪些东西?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苹果西瓜糖葫芦枣白梨柿子葡萄草莓白萝卜肉红肠)。
2、检查认读情况。
(1)你们根据文中给出的拼音能认读每样东西的名字吗?自己小声试读。
(2)谁能把这些商品的名字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随机指导“糖葫芦”“柿子”“葡萄”“白萝卜”几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读轻声。”“枣”是平舌音,“柿肠”是翘舌音)。
(3)评选读的好的学生大声领读。
(4)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5)小游戏(这些词语大家都认识了,老师现在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把字卡摆在桌子上。老师说事物的特点,你们找到相应的生词举起来并读出来。)。
三、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识记字形。
1、老师把这些商品都请到了字卡上了(出示和商品相对应的生字卡片)学习生字“苹、糖、枣、柿、葡、萄、莓、肉、肠”
(2)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苹果的“苹”字?
(3)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它的种类很多,说说你吃过或见过哪种苹果?
(4)谁愿意用“苹果”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方法自主识字,可以同桌讨论怎样记住其他生字。
3、根据字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学习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字。
5、柿——木+市=柿,柿子、西红柿,请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找一找词语中还有那些是形声字?(葡、萄、糖、莓、肠)卜——用加一加的办法,竖加点就是卜。
6、课件演示“肉”字理动画图,了解肉字的演变过程;扩词训练:肉的种类有哪些?(鸡肉、牛肉、羊肉、猪肉……)。
四、词语分类。
五、指导动手练习书写。
2、通过课件把要求会写的7个字拉到虚宫格里,让学生观察字形,主要是各个部位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
3、汇报各自的发现,师生可以随时补充、纠正。
4、教师在黑板一角的虚宫格里板书示范难写的字,边写边说明笔顺和字形。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坐姿。
6、小组评价,选出好的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展览。
五、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选字填一填。
(市柿)城()()子()场西红()。
(平苹)()果()原()面()均。
(场肠)操()广()香()红()。
六、儿歌:
农贸市场真热闹,苹果西瓜和葡萄。
草莓鸭梨大红枣,冰糖葫芦香又甜。
萝卜土豆西红柿,牛肉香肠味道好。
七、布置作业。
1、写课后词语。
2、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农贸市场”介绍给家里人。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六
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4.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1?创设情境,引发认数需要。
数是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创造的。学习动机起于兴趣、源于需要。教材在编写时力求引发学生的认数需要。
(1)第98页例题中两名孩子在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到半个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教材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
(2)第101页例题,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四份,在一份或几份上涂颜色。涂一份可以用1/4表示,涂两份、三份呢?教材由此进入几分之几的教学。
2?重点突破,提高认数效率。
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的分数比较多。对于这些分数如何进行教学处理,教材作出了恰当的安排。
(1)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段里,教材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例题从“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开始,先联系实物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具体地描述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再告诉学生1/2是分数,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示范1/2的写法。“试一试”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出这张纸的1/2。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样,他们对1/2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
其他的几分之一就安排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以对1/2的理解为基础自己学习。第1题根据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分别写出分数1/3、1/6、1/9和1/8,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这些分数的意义。第2题通过选择可以用1/4表示的涂色部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在图形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第3、4题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不同。这些习题紧扣住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有层次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认识新知识。
(2)在认识几分之几这段里,例题中只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3/4”,2/4留给学生自己学。“试一试”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2/3、3/5和5/9的意义,“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涂颜色逐步形成对5/6、6/8、2/5和4/7的理解。
3?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99页和第102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第99页例题要求学生在同样大的圆纸片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和1/8,其中1/2是已经认识的一个分数,1/4和1/8是新学习的分数。例题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体会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感受这些分数的大小是不相等的,并填写“”或“”表示两个分数间的大小关系。
第102页例题在比较3/5和2/5的大小前,先要求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也是通过折纸及表示分数的活动,先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
在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进行比较。“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分数,清楚地表明了教材的两点意图:一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在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
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第104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对分数的理解支持计算。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八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九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
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二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xx×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xx×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三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四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倍”的概念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五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六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七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八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
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5、升华情感。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让他们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课本剧再现故事情节。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能锻炼说话能力,一举两得。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
“搭一搭”活动1。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拿出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画一画,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把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1)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展示画出的图形。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从正面、右面看较难,因为有被遮住的,要注意辅导学困生)。
3、练一练。
p78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实际摆一摆,看一看。
4、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一个图形,然后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后上台交流。
交流:请学生把自己摆的图形放在讲台上,让大家来判断他是否画对,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摆图形与所画形状是否一致的方法。
二、小结。
我们今天观察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经验?
三、作业。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等词语的意思;
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懂得要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红色心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账单》。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塞进。
3、课文中出现了几份账单?找到这两份账单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重点理解。
1、是谁先给谁写账单呢?
彼得为什么会给妈妈写账单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你觉得小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句子:由于他聪明过人……小商人了。)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2、小彼得觉得自己是个小商人了,他要把自己掌握的填写账单的方法用到生活中,于是,他给妈妈写了这样一份账单。(课件出示账单)。
自己读一读,小彼得帮妈妈做了什么事?索要多少钱?
最后他还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总结,说:
(出示句子: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读读。
(2)“一直”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吗?
(3)出示: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
(4)你能用“一直”说一句话吗?
3、师:小彼得所做的事情你有没有做过?你做过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给妈妈写一份账单索取报酬?如果你这样做了,妈妈可能怎样做?
4、小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找吗?
妈妈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接下来妈妈做了什么?你从哪知道的?
5、小彼得向妈妈索取60芬尼,妈妈给他了,小彼得得到了这60芬尼,他……(学生说:如愿以偿)。
什么叫“如愿以偿”?你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吗?
6、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将60芬尼放入口袋时,他发现了妈妈的账单(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前师后)。
(学生自由发言)。
10年的吃和穿,生病时的医药费、护理费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妈妈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这些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幸福的生活着,这些又需要多少钱?
(2)如果真的付给妈妈报酬,要付多少呢?
有一位专家帮我们计算了一下,想听吗?(听资料)。
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可是,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写的?(出示:再次师生对读,师前生后)。
7、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此时此刻他感到……。
什么叫“羞愧万分“?
出示:于是………妈妈的口袋!你从哪看出他羞愧万分?
(指名读一读)。
师:现在,你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
四、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小彼得的呢?
2、师: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一定会把这件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要时刻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
父母对我们,我们应该()。
五、课后小结。
1、我们应该感谢小彼得的妈妈,她的这份爱的账单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无价,它不仅教育了小彼得,更深深感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你想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心形卡片上!
六、布置作业。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二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的思路是“集中识字——厘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本设计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厘清文脉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练说故事;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提供学习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转换角度想象人物对话。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教学过程。
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撇,最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围绕“旅行”这个词做文章,让学生分享生活趣事,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可稳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字词。
(1)交流多音字:“答应”中的“答”、“一骨碌”中的“骨”都读第一声,“应”读轻声。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三
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对称轴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其次,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再次,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以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难点:(1)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3)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3.关键:(1)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加强“做中学”。
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