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此处汇集了一些党员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分享。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乡村振兴工作,亲身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50字)。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这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乡村振兴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也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我深刻认识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推进工作,注重自身建设和能力建设,使乡村振兴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第三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要素(350字)。
乡村振兴工作离不开多方合作和综合治理。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我们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培训,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保障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要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建设一支忠诚可靠的党组织,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第四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素质(250字)。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的党性原则。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腐败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多能手的干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努力和奋斗。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乡村振兴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二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并将其列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任务。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难度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无论是勤于学习、承担责任、积极作为还是与群众紧密联系,这些经验都值得总结和分享。
首先,勤于学习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乡村振兴的众多工作任务中,我们需要了解和熟悉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农业、文化、社会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
其次,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还要承担起责任,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乡村振兴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有责任感的干部来推动。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应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只有承担起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有人干、有事干、干出成效。
另外,与群众紧密联系也是乡村振兴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深知,乡村振兴工作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勤于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盼,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与群众紧密联系,才能做到为民服务、为民谋福祉。
此外,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还要具备积极作为的精神和行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努力和合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能只是说空话,更要付诸实际行动。无论是通过创新创业来培育乡村经济,还是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我们都要亲自参与其中,亲力亲为。只有积极作为,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
最后,总结经验和分享心得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保持自我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整理和分享。通过互相交流,我们可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相互借鉴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进展。
总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勤于学习、承担责任、积极作为以及与群众紧密联系,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总结经验和分享心得,我们也能够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三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好落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在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基层党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先进品格,是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源泉。初心不改,使命常新。在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党的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圆满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厚植了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党在农村的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列出了“三农”工作硬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省委提出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抓紧2020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回答好这一时代命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农村基层党建的职能和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更要适应新使命的要求,履行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赋予的多项新职能。比如,讨论和决定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重大问题,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等诸多新职能。履行好这些职能,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升组织力是一项“顶天立地”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要结合各地的工作实际,围绕基层组织要实现的新职能,推进改革创新。“顶天”,就是要突出政治功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要把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实现对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的有效领导。“立地”,就是要推动党的组织扎根农村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有效覆盖传统农村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设置方式,有机嵌入乡村已有的“两新组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党组织扎根乡村、扎根群众,就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前利益,通过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让农民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体。
农村基层党建的党员和干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要坚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夯实基本队伍建设、基本活动建设、基本阵地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基本保障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保障。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主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注重从青年农民、农民工中发展党员;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储备选拔村级班子力量;注重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储备选拔乡镇班子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力素质教育,在常规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基础上,提高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农民合作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等本领。
通过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任务,优化组织设置和职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亿万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青年应树立推动农村发展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应将农村发展与人生价值结合,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青年应发挥个人能力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人思想活跃、具备创新意识,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青年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依托家乡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民宿和特色产业,带来了农村的新发展。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能力个性出众,回到家乡既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完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满足乡愁情怀,积极助力家乡建设。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物我有”的差异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青年应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传统文化若是缺失继承人,将导致民风、民俗退化,缺乏独特性使乡村发展沦为千篇一律而难有吸引力。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发挥个人能力,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在乡村振兴的旅程中,它不可或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改革动力。改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平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推进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乡村自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更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而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在开放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检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一道“附加题”,疫情发生后,上级领导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心做好考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9个月过去了,时间得到了答案,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精准的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当前,许多村干部带动着村民搞产业发展,而产业做强做大做成规模,要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同时,注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抓典型示范上下功夫,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地理优势,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稳定集体经济来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现如今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劳动力缺乏,能够带领农民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非常缺乏。所有要注重培养、选拔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和后备力量,从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致富带头能人中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和选拔村干部,建立起数量稳定、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注重把外出务工的青年党员、能人吸引回来,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带动更多要素向农村聚集。要强化村民的集体意识,打好低收入群体返贫的阻击战,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巩固脱贫成效长效机制。
总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并在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仅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乡村振兴是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深入乡村,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不仅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使我们有机会汲取充分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本文将分享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深入乡村,了解基层需要(200字)。
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是要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作为党员干部,我要亲自到乡村去,和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许多农民都希望能够改善农田的灌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立足于基层需求,并创造条件满足农民的合理诉求。
第三段:整合资源,提供支持(200字)。
乡村振兴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必要的支持。作为党员干部,应该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后盾。一方面,可以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人力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资源的对接与共享。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打破乡村发展的瓶颈,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第四段:创新思维,拓展产业(200字)。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思维,拓展新的产业。作为党员干部,要有适应乡村发展要求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创办农产品加工厂、提供农业服务等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注重培养创业精神,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农业产业链,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创新思维和拓展产业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激励和动力。
第五段:教育培训,提升乡村素质(200字)。
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培训,提升乡村素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重视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技能培训。可以组织农民开展合作社、农业实践示范基地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通过教育培训,可以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后备力量。
结尾:总结回顾(100字)。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主动迈进乡村,了解基层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教育培训,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乡村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乡亲们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五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六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好落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在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基层党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先进品格,是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源泉。初心不改,使命常新。在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党的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圆满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厚植了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党在农村的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列出了“三农”工作硬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省委提出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抓紧2020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回答好这一时代命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农村基层党建的职能和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更要适应新使命的要求,履行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赋予的多项新职能。比如,讨论和决定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重大问题,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等诸多新职能。履行好这些职能,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升组织力是一项“顶天立地”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要结合各地的工作实际,围绕基层组织要实现的新职能,推进改革创新。“顶天”,就是要突出政治功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要把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实现对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的有效领导。“立地”,就是要推动党的组织扎根农村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有效覆盖传统农村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设置方式,有机嵌入乡村已有的“两新组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党组织扎根乡村、扎根群众,就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前利益,通过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让农民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体。
农村基层党建的党员和干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要坚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夯实基本队伍建设、基本活动建设、基本阵地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基本保障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保障。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主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注重从青年农民、农民工中发展党员;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储备选拔村级班子力量;注重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储备选拔乡镇班子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力素质教育,在常规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基础上,提高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农民合作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等本领。
通过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任务,优化组织设置和职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亿万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青年应树立推动农村发展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应将农村发展与人生价值结合,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青年应发挥个人能力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人思想活跃、具备创新意识,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青年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依托家乡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民宿和特色产业,带来了农村的新发展。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能力个性出众,回到家乡既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完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满足乡愁情怀,积极助力家乡建设。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物我有”的差异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青年应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传统文化若是缺失继承人,将导致民风、民俗退化,缺乏独特性使乡村发展沦为千篇一律而难有吸引力。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发挥个人能力,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在乡村振兴的旅程中,它不可或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改革动力。改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平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推进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乡村自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更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而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在开放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检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一道“附加题”,疫情发生后,上级领导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心做好考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9个月过去了,时间得到了答案,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精准的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当前,许多村干部带动着村民搞产业发展,而产业做强做大做成规模,要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同时,注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抓典型示范上下功夫,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地理优势,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稳定集体经济来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现如今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劳动力缺乏,能够带领农民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非常缺乏。所有要注重培养、选拔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和后备力量,从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致富带头能人中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和选拔村干部,建立起数量稳定、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注重把外出务工的青年党员、能人吸引回来,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带动更多要素向农村聚集。要强化村民的集体意识,打好低收入群体返贫的阻击战,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巩固脱贫成效长效机制。
总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并在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仅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七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乡村振兴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检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一道“附加题”,疫情发生后,上级领导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心做好考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9个月过去了,时间得到了答案,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精准的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当前,许多村干部带动着村民搞产业发展,而产业做强做大做成规模,要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同时,注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抓典型示范上下功夫,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地理优势,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稳定集体经济来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现如今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劳动力缺乏,能够带领农民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非常缺乏。所有要注重培养、选拔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和后备力量,从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致富带头能人中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和选拔村干部,建立起数量稳定、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注重把外出务工的青年党员、能人吸引回来,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带动更多要素向农村聚集。要强化村民的集体意识,打好低收入群体返贫的阻击战,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巩固脱贫成效长效机制。
总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并在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仅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青年应树立推动农村发展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应将农村发展与人生价值结合,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青年应发挥个人能力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青年人思想活跃、具备创新意识,能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青年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依托家乡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民宿和特色产业,带来了农村的新发展。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能力个性出众,回到家乡既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完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满足乡愁情怀,积极助力家乡建设。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物我有”的差异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青年应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传统文化若是缺失继承人,将导致民风、民俗退化,缺乏独特性使乡村发展沦为千篇一律而难有吸引力。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推动农村发展的意识,发挥个人能力,积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在乡村振兴的旅程中,它不可或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改革动力。改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平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推进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乡村自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更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而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在开放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好落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中央和我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在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基层党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先进品格,是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源泉。初心不改,使命常新。在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党的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圆满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厚植了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党在农村的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列出了“三农”工作硬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省委提出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抓紧2020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回答好这一时代命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秉承初心,努力肩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农村基层党建的职能和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职能,更要适应新使命的要求,履行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赋予的多项新职能。比如,讨论和决定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重大问题,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等诸多新职能。履行好这些职能,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升组织力是一项“顶天立地”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要结合各地的工作实际,围绕基层组织要实现的新职能,推进改革创新。“顶天”,就是要突出政治功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要把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实现对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的有效领导。“立地”,就是要推动党的组织扎根农村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有效覆盖传统农村组织的基础上,创新设置方式,有机嵌入乡村已有的“两新组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党组织扎根乡村、扎根群众,就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前利益,通过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让农民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体。
农村基层党建的党员和干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要坚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夯实基本队伍建设、基本活动建设、基本阵地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基本保障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保障。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主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注重从青年农民、农民工中发展党员;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储备选拔村级班子力量;注重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储备选拔乡镇班子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力素质教育,在常规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基础上,提高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农民合作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等本领。
通过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任务,优化组织设置和职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亿万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八
作为一名高中生,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乡村振兴的过程,但是我对于乡村振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员教师们所做出的努力深有体会。
在我所在的农村小学里,有一位党员教师,她自觉肩负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付出了很多,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启迪和影响。
首先,在教学方面,她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品德、智力、体魄、美感方面的培养。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现在,她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赏。
其次,在科研方面,她带领学校的教师们开展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着重关注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她们针对当地农村学生学习质量低下的情况,找到了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
最后,在社会服务方面,她经常组织学生们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去帮忙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着义务清扫道路,参观老人院送去慰问和演出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与社会的关爱,更让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我看来,这位党员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党员教师的付出和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她身上学习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了乡村的美好明天也要自觉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九
驱车从吉林延吉开往长白山的路上,一定会路过这样一个饱含神韵、缔造传奇的小村落,一幅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道路旁徐徐铺开。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内视察时“一定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探索中杨帆,在创新中奋进,竭尽全力推进村域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谱写着一篇篇真情为民的华美乐章,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聚焦有效提升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光东村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举措,扎实推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先后培养3名35岁左右返乡创业人员、本村村民、大学生“村务岗”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推行精准服务“一线工作法”,采取无职党员每周入网收集民意,实现“农事交办”;农村干部每日轮流坐班值班,实现“农事村办”;包村干部每周三驻村办公,实现“农事代办”;站办所定期入村入户高效服务,实现“农事跟办”;涉农部门巡回精准服务,实现“农事约办”的“农事五办”模式,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全村党员每月进行集中学习,通过书记讲党课、专人领学、重温红色经典等方式,让党性教育成为常态化。创新实行党员管理“十二分制”,根据每名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守规矩底线等情况进行赋分,通过全村公示和年末奖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提升。
绘制美丽乡村路线,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按照“党委统领、政府带动、整合资源、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工作思路,光东村党支部以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为牵引,助推村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先后实施水稻加工、养羊、精准增收、民宿改造、共享稻田等项目,人均分红6500元。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兜底保障等政策,符合条件的110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纳入“一张网”兜底75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35人。安排22名村民担任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农村保洁员等岗位。投入5万元,推行“爱心超市”激励机制,通过以工作换积分,用积分换生活用品,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率先开展“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对全村234户农户完成室内卫生间改造,所有家庭全都用上水冲卫生间,并安装了热水器。投入1600余万元,铺设污水管道、新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配备17名保洁员,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村民满意度、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集体经济作为农村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政治问题。在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引领下,光东村成立“中心村”党委,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带动周边3个村着力发展共享稻田、民俗旅游等优势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入2500万元,实施朝鲜族水上人家项目,建设8栋高端木屋,1栋游客服务中心;投入1000万元,实施特色民宿项目,发展60个不同主题风格的朝鲜族民宿,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就餐,目前,已有多家旅行社把光东村纳入到行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可承载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市场需求,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村民安居乐业。
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为目标,光东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使得组织体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管理方式张弛有度、活力彰显,网格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定三诺两评”等工作运行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各项事业在阳光下运行,将群众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权利落到实处,消除基层群众与“村两委”的隔阂,密切了村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营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治理新风尚。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
建强乡村振兴“尖兵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利好措施,是锤炼干部过硬能力措施的有效途径,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第一书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仅个人要发挥好带头人作用,还要帮助村级党组织抓党建、强队伍,发挥好“头羊效应”。同时,选派第一书记也是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先手棋”。因此,第一书记这支队伍,在乡村振兴路线图上起着重要枢纽作用。各级党委要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全局角度谋划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精心组织实施,力求定村精准、派人精准、工作精准,推动落地见效,切实将好事办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乡村振兴一线是干部成长的天然“沃土”。基层一线情况相对复杂,虽然各级党委选派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普遍具备政治素质好、对农民有感情、群众工作能力强等特质,但是还需有个适应环境、提升工作的过程。要强化跟踪管理监督,明确派出单位、派驻县镇党委管理职责,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请示报告、定期考核等制度,以纪律约束促进规范履职,帮助第一书记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要优化教育培训体系,精心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分级分层落实业务指导责任,组织第一书记通过学习政策、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精准掌握铺开工作的政策要领、注意事项和规律技巧,提高工作效率,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导向就是方向。近年来,各级党组织普遍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切实为农业农村干部减负担、卸压力、提待遇、强保障,点燃了创业激情,提升了动力干劲。客观地说,基层一线任务繁重、条件艰苦、风险叠加,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又远离家庭和原单位,思想、心理、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普遍比较大。各级党委要在强化保障服务和关心关爱上下功夫,全面落实生活补助、交通补贴、定期体检、医疗费报销、安排工作经费等各项待遇,最大化提供工作生活便利。要加强心理关怀,加强与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沟通联系,健全谈心谈话、走访家访、节日慰问等机制,了解思想动态,随时帮助解决矛盾困难,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要注重典型引领,及时总结一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做法,加大评先树优和宣传力度,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担当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眼下,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的动员令已经发布,冲锋号已经吹响。广大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要切实增强使命担当,努力学习掌握各类知识,持续提升干事本领,锤炼过硬作风。要甘当小学生,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汲取和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提升做“三农”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持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的朴实底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展现才华。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一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二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三
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下,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渭华干部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为期一周的培训,内容设置丰富、组织安排科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现场教学。我们在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精神,实地观摩了大荔县羌白镇畅家村等村在打造智慧产业、推动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典型案例,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景体验、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刻领会了渭华起义的时代价值,对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综合改革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全新的感悟和认识。现结合所学所思,谈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渭华起义的枪声虽已沉寂,但它所熔铸的“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首先,要筑牢政治定力。政治定力,最根本、最紧要的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我们要始终做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自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其次,要锤炼政治忠诚。历史启示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坚持正确方向不动摇,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再次,要勇于牺牲奉献。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时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要经受得起时空、环境和各种复杂条件的考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奋发进取。
和渭华地区一样,我们佳县也是革命老区,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全县有红色革命旧址52处,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好、开发好红色旅游,既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一是要在红色旅游体验上深入挖掘。改变单纯的图片、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漫、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还原革命生活、还原历史场景,使红色历史由静止向动态转型,增强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现场感,深度开发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尝试互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二是要在红色旅游商品上深入挖掘。以佳县为例,要结合剪纸、刺绣、泥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精心开发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质优价廉、设计精美的红色旅游纪念品。例如红色连环画、红色书籍、纪念邮票、纪念币、纪念章、伟人雕像等工艺品,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吸引力。三是要在红色革命教育品牌上深入挖掘。立足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榆林市党史教育基地、榆林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榆林市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等十多项品牌基础,以东方红文化纪念园和“东方红干部学院”硬件设施为依托,聘请专家团队深入挖掘“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和“与时并进”的光辉题词精神,加快完成东方红干部学院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东方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四是要在红色旅游项目上深入挖掘。创建纪念毛主席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主题展馆,把转战陕北历史适度聚拢、浓缩,让游客在当地就可以完整地感受某段历史的全貌。同时要加强与靖边小河村、米脂杨家沟、清涧枣林沟等红色景点的互通合作,联合打造转战陕北主题旅游线路,组团发展红色旅游,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共同助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
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是榆林市唯一一个有深度贫困村的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8069户46402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几年的接续发力,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近年示范村建设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四个衔接:一要抓好思想衔接。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把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放在了脱贫攻坚上,乡村振兴战略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后,在实际工作推动中还是有些滞缓,没有更多地思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脱贫攻坚后,要尽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统筹兼顾,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共识。二要抓好规划衔接。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对县域内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科学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补充的新体系。三要抓好产业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承接和延续。要加强产业政策统筹,将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库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库合并管理。同时,要促进相关产业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在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格局。四要抓好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共进,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探索推行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制度,派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指导组,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四
在为期x天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中,我聆听了多位专家和教授的精彩授课,学习了先进村的典型做法。x天的学习时间虽短,但是我受益匪浅,提高了认识,明确了重点,学习到了经验。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做党建工作的责任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总支是带领全村人民致富的火车头。村级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关键看村书记。x天的学习使我深刻领悟到加强支部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和保证。
做落实政策的明白人
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实,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涉及每家每户,与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各项政策能否在村里有效落实,主要靠村两委一班人,关键是看支部书记。政策落实的好,支部在村民中就有威望;执行不好,群众就不满意,就会引发干群矛盾,工作无法开展。作为与村民天天接触的村干部,我将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习,弄通、学懂各项政策,并执行好政策,将上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乡村振兴是中央重要的战略部署,如何在农村开展乡村振兴,说到底,村干部是主要执行者。作为村书记,强村富民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强村梦。近年来,xx村先后流转农业用地5323。8亩,用于发展水产、家禽、生猪养殖及休闲农业。按照“生态兴村,生态建村”的工作理念,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进社会化管理模式,与有花木管护能力的单位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与管理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管护水平,今年初,我村对原有保洁队伍进行了改革,重新优选保洁员,配置专用保洁车辆,全天候实行保洁,真正达到农村环境常态长效管护的效果。
我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带领村两委成员鼓足干劲,进一步关注民评民说、重视民诉民求、解决民困民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规划,抓重点、攻难点,实事实做,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把曾钰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生活宜业的新农村!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五
通过参加市直党建工作联系第一片组在组织的“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收获颇丰,新时代乡村建设大变化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感到“党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将抓基层党建工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基层作为服务的舞台,用党建来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工作有效开展成效显著。挖掘地域特色带动乡村振兴有声有色,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用特有少数民族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仙霞镇盘樟村不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看得着、有抓手,老百姓也得实惠,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不断迈出新步伐。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六
3月9日我参加了由第一片组组织的到宁国畲族民族乡和仙霞盘樟村“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
在畲族文化馆了解到每年要举办“三月三”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山歌、舞蹈、婚嫁习俗、美食等形式大力弘扬畲族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盘樟村宁国特支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被革命先辈顽强拼搏、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体会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的艰辛。接着全体党员面向党旗进行严肃宣誓,重温对党忠诚的誓言。
此次的活动给我的.印象是终生难忘的,畲族民族乡让我深刻感受了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特支纪念馆也使我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七
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xx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20xx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今后要在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重点是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筑牢种子、耕地、农机支撑。种子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耕地方面,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种植结构管控,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农机方面,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同时,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念好特色经,写好融合诀,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今年还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改进乡村治理,系统谋划农村改革。乡村建设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善通村组路、农村供水、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方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努力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问题。农村改革方面,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唯有汇聚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合力,乡村才能聚要素、添人气、增活力,广大农民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八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拥有农村背景的人,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本文将分享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感悟,以期激发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第二段: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进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乡村振兴面临着土地资源流失、劳动力外流、公共服务不足等困境。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鼓励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段:了解乡村振兴的实践。
我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是一次农村合作社的创办,旨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该合作社中,我们积极引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改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农产品销售技巧,并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这样的实践,农民不仅提高了自身技能,也增强了对农村振兴的认识和信心。
第四段:体会乡村振兴的成就与困惑。
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农民们的生活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而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和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农村振兴仍面临着一些困惑。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公共服务不到位,妨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其次,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农民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亟待加强。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政府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更多帮助,同时也需要农村发展新产业,吸引农民留在乡村发展。
第五段:展望乡村振兴的未来。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推进。在我看来,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加强自身技能培养,提高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农村发展中。此外,乡村振兴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培养对农村的尊重和支持,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总结起来,关于“心得体会振兴乡村”的主题,我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与内涵。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让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幸福,乡村生态环境优美,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我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十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解决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二十
“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xx—20xx)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三农”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最优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案例21篇)篇二十一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从“健康农业”“赶街模式”,到“未来乡村”“大搬快聚”,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坚持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将乡村建设与“两山”理念相互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财政作为政府的“钱袋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手段,财政部门必须发挥自身职责,不断健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提高财政涉农资金配置和管理效率,为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