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总会不禁产生一种想要抒发内心感受的冲动。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于不同类型书籍的不同解读和思考。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一
农业革命,一场伟大的骗局,人类从猎杀技能转成种植能力时,智人的生活并不一定提高了,是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这样的观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人类融合统一,智人通过想象,将人类凝聚在一起。金钱,帝国,宗教,资本主义,一系列伟大的产物,将人类统一起来。八卦凝聚小群体的概念也是非常有意思。
科学革命,一场改变大自然的大革命。通过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命运都在改变。谁也猜不到历史的发展,以前资源不断消耗让人类担心受怕,没想到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断的新资源。记得电脑大量普及的时候,人们开始担心,人类的`发展将是头大手指大的发展趋势,还画了类似的漫画,没想到没过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大家又集中到手机上。
文中提到了中国为什么在明朝往后落后的原因是因为侵略性,唯利是图,好奇心。也许历史发展,和平为主线的今天,中国的协作大同的想法才能发展成全球大国。
同时,开心幸福文中提出生化机制,宗教信仰的观点,色即是空,无欲则刚,有点悟道的意思。人生就是这样,有意义,不断提升就好。
成也科学,败也科学,赫拉利提出了科学会让人类成为神,也会通过基因,仿生演化,来到末日。
赫拉利的眼界之高,关心人类的发展,着眼世界的发展,文化底蕴之高,再次膜拜。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二
作者的很多想法都很独到。烹饪改变了人类的进化,人体肠道缩短,大脑得以更好的进化;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小麦是否是最成功的,它干掉了其他物种,让自己得以铺天盖地的繁殖,让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它,为它服务;是一个个伟大的虚构故事让人类协作聚合在一起,例如宗教、例如国家,都没有实质的意义,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让所有人信服,并为之打拼。动物靠自身器官的进化来维持生计,而智人靠日益发达的大脑,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智人从采集者转变为农民再到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远航到其他岛屿,占据了地球上各个角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灭绝了所有会危及到自身的物种,长毛象、地懒、剑齿虎,包括小岛上的'原住民,包括人类一族但不是智人的尼安德特人都未能幸免。
作者不停在质疑,我们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活得轻松,相反幸福感在下降,自杀率节节攀升,我们个体的痛苦和努力只是换来了群体的进步。
智人的未来会不会被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给毁灭?生物工程例如植入基因,挑选最优基因组成新的智人;仿生工程,例如制造机械手臂;无机生命就可能把我们的记忆备份传输到一台电脑里,构建人工大脑,让这台电脑的思想举止都像正常人一样。细思极恐,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并未跟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并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三
读完人类简史,感慨于作者对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来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通过时代的不断演化而来的。智人从一个不起眼的动物变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然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当时中国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最后却是别国的探索精神发现了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可见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四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五
从动物到上帝,其实这个书名很有讽刺的意味。
本书一步步的推倒,从几千年的时间来看,每个时间段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上帝,支配者,却支配的还是自己。并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维护着,作者并没有说这个想象共同体(依靠文明货币民族法律等等)是好是坏。但也推导出了,在这个共同体中逻辑的矛盾(美国独立宣言对比汉莫拉比法典)以前看罗辑思维中说人类社会是个想象共同体,使大家拥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社会轮廓,并使人类进步,貌似很有道理。今天看了这本书,作者真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就是个动物,还不如蜜蜂社会。因为人类为了营造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杜撰了自由民主博爱这宽泛概念。
但支配人的是人自己创造出来钱这个概念,这个想象最大推动世界一体化(非领土),但作者从文明的角度再反过来看,世界一体化又摧毁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明(包括中华文化,不可逆)并朝向单一稳定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本身又是矛盾,缺乏逻辑支持。从作者证明了证明人类进步的.一些表现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作者认为无论技术和科技的进步,都无法改变这个阶级的社会,因为总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上帝,把别人当成动物,而人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对此我认为作者是悲观,从牛被关进笼子象征人类被自己束缚(虽然牛数量达10亿只)再写到小麦发展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也没使人过得更好更自由,反而......所以我判断作者最为羡慕的是采集社会(绳文文化)哈哈...最后说句,罗辑思维没逻辑。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六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七
看完推文分享的几个小章节,我心里存在着一些疑惑——女性被不公平对待是历史留下的原因还是作为女性本来就是真的属于弱势群体?难道她们就真的应该被不公平对待吗?尽管在女性占全球人口总数约48.5%的今天,我们呼吁着男女平等,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区别对待,例如在某些乡村里,还保留着“生男总比生女”的观念,她们宁愿把孩子送掉也要生一个男孩,又例如在审计工作中,同等水平的男生和女生,男生总是更同意得到青睐。
在原始社会时期盛行的母系社会,逐渐没落变成了父权社会,可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有良好的体力保护群体吗?这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女性能做的并不比男性差。就如同书中所说的女人往往在田里、在工厂里、在家庭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不是从事一些不需要体力的工作。这明显不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造成女性被不平等对待的,而是一种观念女性被弱化的概念,这种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脑海里,尽管女性可以和男性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也被人们所否认。
不可否认,男性在力量,雄心,好强这些方面比女性更占有优势。那难道女性就应该被区别对待吗?我觉得女性也有她们独特的优势:她们更懂的发展社交技巧,学习如何合作,给予彼此抚慰,最主要的是她们对后代的关爱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女性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最近热播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尹希娅,而是她母亲。整个电影都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进行,女性生活在印度,似乎就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就像电影中,尹希娅父亲的姑妈对其所说的那样“你妈妈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你生下来。我妈妈最大的错误,也是把我生下来。”因为在印度每个女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场重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梦想,只是男人的生育机械、家里的保姆,乃至可以随意打骂的对象。尹希娅的父亲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尹希娅的母亲拳打脚踢,把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到尹希娅母亲身上。尽管尹希娅母亲被这样不公平对待,可是她对女儿的爱是不变的,当全家人知道尹希娅还没出生是女生时,是她坚持生下尹希娅,在尹希娅希望成为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她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人。最后因为对尹希娅的爱使她生平第一次反抗了丈夫,带着尹希娅走向颁奖典礼。如果不是因为母爱,尹希娅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女性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提倡男尊女卑,而是呼吁男女平等。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会给予女性自由平等的男性微乎其微,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到男女平等,少一些不公平对待的现象,而不是变成影片中尹希娅父亲那样的人,将生活中的不满发泄在妻子身上。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八
管理学院。
曹露濛。
pb14204031。
18856020370。
一
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
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转投极宏观的世界历。
史研究,而且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生态。
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作为一个物种的。
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历史总是充满骗局,人类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大的骗局;
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虚拟的共同想象;
科学这一光辉名词身后站着贪婪的君主与资本家。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讨论了“人类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非历史”问题。
不得不说,《人类简史》非常发人深省。受《失控》以及《技术的本质》中进化思想的启发,我试图从一种广义上进化的观点谈谈我的理解。
二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首先,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先是有了人属,或者人科,才有人种。如果说南方古猿是我们的祖宗,那么黑猩猩则是我们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梭罗人是我们智人的兄弟,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逻辑。人类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的物种。在时间的尺度上行走的,在200-250万年前,是南方古猿,在7—10万年前,则变成了智人、尼安德特人等直立行走、会制作工具的不同人种。而智人发生了认知革命,形成了“文化”,于是有了“历史”,于是2019年有了老师批改这篇作业的行为。
认知革命。
大约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认知革命。之所以会产生认知革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来说,基因一直在突变和重组,环境不断改变,像一把筛子,只将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变异不断积累,最终产生生殖隔离,也就是物种进化,人类的认知革命很可能也是从某些个体的特定的基因突变开始,最终这些基因占领了整个种族。
认知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影响是什么?作者的回答看上去很荒唐——八卦的能力以及虚拟的共同想象。
八卦能力能让周围的人们彼此更加亲密,共同做事。但八卦只能对身边人进行,
按现在的。
理论,八卦的作用在以一个人为圆心,150人为半径的圈里有效。要让更多人一起做事,则需要共同想象的魔法师,挥动魔杖变出就像宗教、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等想象的社群。
正如同核心家庭,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未被完全取代,就不会从社会消失。过去社群的物质功能,现在大部分由市场和国家接手,但在部落情感、同舟共济这些情感上还有待努力。国家和市场要增强这些情感面,靠的就是塑造“想像的社群”(imaginedcommunities),纳入的人数上百万之多,而且转为国家或商业需求量身打造。数千年来,王国、帝国、教会早就担任了这种想像社群的角色。在古代中国,数千万人都认为全国是一家人。中世纪,穆斯林也想像着伊斯兰世界是一家。但这种想象的社群力量有限,比不上每个人身边若干熟人组成的密切社群,比如同班同学。
现代兴起的两大想像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费大众”。所谓民族,是国家想象社群。所谓消费大众,是市场的想像社群。
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一直试图说服我们,说服上百万上千万的人,让我们相信,我们和上百万千万的人是一伙的。认为我们有共同的过去,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不论民族还是消费大众,其实都和钱、有限公司和人权相同,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虽然只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但却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总的来说,认知革命,是人类加速进步的开始。
为什么农业革命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的观点很犀利,农业革命是骗局。进化对于个体来说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对于种群来说也是如此,种群的数量总是比个体的质量重要,对于人类的一段历史时期来说也是如此。进化或许是一个骗局,就如同农业革命带给采集者的是额外的负担与更加不好的食物。食物的总量确实增加了,但每个人吃的却变差了,人的数量增加,带来了更大的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扩大耕地,增加食物,与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农业活动。人类学会了挑选谷物如小麦水稻,但并不是人类征服驯化了谷物,而是谷物征服驯化了人类。相比于采集者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确实变得更加辛苦和不易。
农业革命,反而让人类成为了谷物疯狂扩张的苦力,人类也因此不断繁衍壮大,或许有些人意识到了种植庄稼带来的收益比不上采集野果、狩猎动物,但当所有人都已经适应了农业革命带来的转变时,历史已经无法回头。
农业革命可谓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科学革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无疑是人类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农业革命的奠基的物质基础使人类有机会形成复杂的社会系统,国家开始形成,物质文明变得丰富起来。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revolutionibusorbiumcoelestium),安德烈·维赛留斯出版了《人体构造》(dehumanicorporisfabrica)。
科学革命开始之后,人类的开始逐渐系统地客观地认识世界,人类开始理性地摆脱了《圣经》所虚构的故事。到了十七世纪,有了科学革命的铺垫,工业革命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越演越烈。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45年,人类甚至第一次掌握了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核武器。
科学革命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如果说,从人类农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进化”是直线型的,那么科学革命后,人类的“进化”则是指数型的。从科学革命伊始全球gdp的缓慢的欺诈性增长,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gdp的超预期增长,人类的生产力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科学的背后,站着的是国王与资本家,这点毋庸置疑。
“科学并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也无法决定如何使用其发现。”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目的。例如16世纪,国王和银行家毫不吝惜地资助科学家和探险家到世界各地考察勘探,而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就一毛不拔。原因很简单,资助前者能带来殖民地、新的作物、金矿,后者则让他们看不到任何利益。20世纪苏联和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或者研究遗传学,按照当时两国政府的考虑,研究核物理有助于发展核武器,对赢得二战至关重要,但研究水下考古或遗传学,则对战争没什么帮助。
确实有许多科学家只是纯粹为了求知而研究,然而真正能够获得纯粹的研究经费支持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就算一个科学家目的是纯粹研究,但他的研究计划书上最好还得提一下,该项研究,直接或间接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这样他获得经费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点。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法国著名数学家alexandergrothendieck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少年时期的战争经历让他痛恨战争,他在法国高等研究中心做研究时发现研究院的经费中相当大的比例竟然来自法国军方。由于他坚持数学的纯粹研究观点,一怒之下辞去职务,回家务农去了。后来有段时间他生活窘迫,不得不写信到法国科学院,希望得到一份教职,不过由于他过激的反战主义,受法国军方资助的科学院拒绝了他的请求。要知道,他不仅是fields奖的得主,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关于快乐与幸福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缔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快乐?
如果金钱、权力、地位、荣誉、友谊、爱情不能带给人快乐,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而快乐对人而言是相对的,金钱、权力、地位,所带来的感受对于国王和银行家而言远远不及普通人快乐。而快乐也不等于快感,不然瘾君子就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快乐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按现在的自由主义文化的解释来说,“快乐来自内心”佛教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加深刻,佛教认为,快乐也不是来自内心的主观感受,而在于放下对主观感受的追求。
三
地球自身的进化。
人类自身的进化。
这里指的“进化”是指人类从猿类进化到智人,以及智人认知革命以来人类的革命性变化(或姑且称之为“进步”,不过谁知道是不是又像农业革命一样的骗局)。伴随着认知革命,从地上人类站起来走向了文明,走向了虚拟的共同想象。随后不久,人类又走向了农田,扛起了锄头,之后人类走向了“噗噗”发出巨响的蒸汽机,现在人类则坐在了电脑面前,敲击着键盘。我们的毛发在减少,肌肉在退化,或许以后的人类,真的会长成影片中头大体瘦,体型极不均衡的外星人模样。
人类之上的进化。
按照共同想象的观点来说,人类的共同想象也在进化,农耕时代是各种神话,封建时期则是君主和上帝,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的价值。人类的共同想象原来假定的硬通货从实在的小麦,进化成了贝壳,进化成了金属块,后来又进化成了彩色纸张,而现在几乎可以说是进化成了完全虚拟的数字。
人类的社会体系也在不断进化之中,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现在到了民主与共和的社会。人类的家庭组织也从氏族到了家族,再到小家庭。小村落进化成了城镇,城镇进化成了大都市,或许大都市现在正在不断地向一个个的相互隔离的地球村进化,也可能正在向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全球化的世界进化。
人类的科学技术在进化,我们从亚里士多德进化到牛顿,又从牛顿进化到了爱因斯坦。手中的硅矿也从石头进化成了高精密的芯片和光纤。
我们从一个普通物种开始彻底占领了地球。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来了——我们将走向何方?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那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呢,以下几点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些启发:
1,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2,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被想动物一样对待(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家畜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美国也有了第一届黑人总统(奥巴马)(同样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被认为是残忍的,要知道也许在数亿年前我们可能是同一个祖先。)。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美国更是在前段日子,正是宣布确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4,搞清楚了资本主义和信贷到底是咋回事。资本主义的精神要义在于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更多的生产研发当中,使得这些钱成为资本,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而资本主义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信贷。信贷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仅凭信誉来贷款,放贷的人是投资于未来,是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贷出去的钱可以为其赚回更多的钱。可以说当今经济就是靠着资本主义和信贷来支撑的。
5,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黑客帝国成为未来人类真实场景(人类意识可能会被机器控制,这一点是非常有可能的,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进化也许就结束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elonmusk等一众大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情绪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改变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快乐大于痛苦的时刻就是幸福”,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痛苦的事情都还是会开心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好像有点奇怪,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3.你愿意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绝那样;
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暂时为自己创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足,可以不惜一切。
恰恰是我们认为的常识,而人生的意义又恰恰建立在我们的认知之上(亦即常识)。在这个章节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点:现代的人往往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待去解读古人的所作所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感觉古人的行为举止难以理解,但在古人说出的环境和思潮下,这些其实都是异常合理的,这些就是他们认为的意义。所以意义其实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只是大家都认为应该如此而已,当因为某个政党/某个思潮强力来临的时候,原先的意义可能就变成了谬论,其实这个说起来大家都不陌生,在49年建国之后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尤其是在文革的时候,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我就比较难以理解文革当中的种种行径,怎么可能崇拜一个人到如此地步,怎么可能整个社会会疯狂到如此地步,这个就是意义的改变而已,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思维束缚下,可能那些行为才是合理的,才是公认有意义的。
第二个过程就是农业革命,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从大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自然比原始社会要先进,正因为农业的大力发展,才使全球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才有了城镇的最终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封建皇朝和中央集权王朝。但农业革命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可能恰恰是一种不幸,大部分的人一生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身体构造来说,这就是一次灾难,从个人应该追求的生活来说,一辈子被土地所羁绊,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群(农民要生产大量粮食养活家人和统治阶级)而一辈子辛勤劳作。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或许真的比不上原始社会的人来的快乐,幸福。但一旦步入了这个阶段,在想要回到原来的生活就基本只是奢想而已,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单独的人的力量的渺小,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不错的小说《万历十五年》,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人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的无助与渺小。我国应该是农业革命完成的最彻底也是最持久的国家了吧,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甚至可以说持续到了78年的改革开放。而农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家/邻里/宗族为联系纽带,因为在纯粹的农业社会里,一个小小的社群就足以自给自足,但单独的个体却又不足以养活自己,因而中国自古就有皇权不下县的惯例,在县以下都是有宗族自己进行管理。农业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断的兴衰循环,由于生产力的恒定,因而想要养活更多人就必然要开耕更多的土地,但到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土地增长的速度,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新朝开国之后都会有一段黄金时期(开国君主能力比较强是一方面),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上一次的战争中无辜亡命了,剩下那么多土地,而只有这些人口,想要不繁荣都难。
各就是我国早早的进入了中央集权社会,尤其是明清时代,中央集权已经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当中的精英都将精力学识用在了科举应试上面。所谓的科学革命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又认识到可以通过科学的进步去不断的增进对自然的认识。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等都是我国发明的,但其背后的原理却始终无人去钻研,从而很多的先进技术由于传承的缺失而遗落,导致我们始终有技术无科学。有时候想想不也是这样,大家都本着拿来主义,先模仿再说,但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少有人愿意花心思去钻研。
认知的解放必然带来行动的改变,在科学革命后不到200年的时间,西方就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而工业革命在西方的政治体制(资本主义)和文化(宗教)的刺激下又获得了超长的发展。资本主义对于利润的追求展开了近现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和血腥的殖民时代,但也不可否认的为其它封闭的社会带去了科学和前进的曙光(比如我们)。同时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因此,如果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样做出核弹,怎样登上月球,光是研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成就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力量,看看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将它们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李日白。
2012年冬,我企图啃完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历史哲学》,很宏大的一个名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没什么人重视这本书。那时候,我很是怀疑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太扯淡了。因为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他应该很出名才对。那时候,我判断一样东西好不好,依然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那本书是真的太厚了。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还厚。《存在与虚无》已经够难啃了,这本书更难啃。读这本书,你得了解很多科学常识。我最后还是没能把这本书读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观。我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圣经》,而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用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这种方法不像《百年孤独》里的用照相机照出上帝的验证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写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记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类属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说皈依不是主观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问题,而是你本来就属于上帝。去年,我和武总、谢总吃饭,我们一起探讨信仰的问题。我把我的这种奇怪的信仰说出来,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攻击我。他们觉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如此,你还得有一定的戒律仪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辩论得非常激烈。谢总有事先走,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小李,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决站在你的对立面。
我估计我到今天也依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不想说服他们。
他们可能以为我经常读佛经和圣经,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但其实我们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认为的上帝是什么样子作过多阐述。我是想说,人这种动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思路跳得有点远。
前几天,听罗胖子说,认知越进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来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达尔文说人其实就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是由其他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动物。到了凯文。凯利那里,他觉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进化,机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机器也差不多。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不然我也不会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生命的描写。和庄子的齐物论非常非常像。宇宙诞生,生命诞生,人类诞生。这三者,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以上的胡言乱语,算是我读《人类简史》的一点点联想。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和网友约稿,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九
《人类简史》这本书是我从最一开始就看的一本书,因为《人类简史》和《时间简史》听起来酷酷的。
但是我把这本书搁置了放到了最后来看,因为这本书真的值得我自己仔细的去揣摩,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我是对于这种概论来的历史性读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能是强行的一目十行把这本书看完,也并没有吸收到太多太多的东西,但中间我也是有过思考。
这本书以我现在读和思考的效果仅仅一千字是不足以表达的,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到至少两千字也就是至少分成两篇,这一篇就是关于个人的思考。
《人类简史》说的就是人也就是基于人性,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人从智人开始一直到当代我们现在所处的现状,都是通过人性的一些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变化。
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喜欢吃糖,因为我们需要糖,我们身体本身是以葡萄糖作为能源消耗的,就像汽车要耗油一样,我们人是要消耗葡萄糖来维持生存的。人的一系列的情绪都是通过激素还有一些蛋白质的信号传递来表达的,但是人为什么会产生意识还一直没有定论。
基于此,我就思考了,为什么人通常都喜欢偷懒,因为懒是人的天性,人不人不愿意去做太过费力的事情,除非有一个他能够预期得到的成果,或者是过程中的喜悦来给他继续的动力。
很简单,我摘抄了其中句话就是:人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想躲开;一旦遇到开心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想去追求并且增加这份愉悦感。就拿我们现在上教练技术来说,我在上教练技术过程之中一直是痛苦的,我个人的思想是一直在聚焦痛苦的,所以我一直是没有完全的投入的,但是当我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并且拿到了从中获得了喜悦,获得了成就感的时候我就想拼命的,想要上山想要去走完教练技术这段旅程,这也是人类的天性吧。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面对,其实人最终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也就是说,对于死亡,人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有去面对。以平常心来面对这件事情,做到不让死亡去干扰自己平常所下的决定和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像我现在遇到的那些困难,付出一些代价,还有导致的结果,我都是要去面对的。也就是说,即使我最终没有办法上山我也是要去面对的。其实以我现在的状态来说上山我觉得也是会痛苦的,因为可能内心里觉得是给团队拖了后腿。但是团队因为我而圆满,我是会比较高兴的,但是我所面临的痛苦是一定会面对的。
在提及科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观点是我十分的赞同,就是科学是没有对错的,但是使用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却是不一样,在不同的人手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善恶之分。
这让我看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和以负责任者的心态来描述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但是事实却是一样的。再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走在沙漠里,只有一瓶水但是那一瓶水不小心被打翻的时候,悲观的人会说,天哪,我们就只剩下半瓶水了,但是乐观的人呢,他就会说,太棒了,我们还剩下半瓶水呢。
这就是这一件事给我带来的启发,也就是教练技术中常说的没有对错,还有受害者和负责任者的心态。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中国人用中国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平之高!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作者从历史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各个学科用超级宏观的视觉,俯视了人类的发展史,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但却不仅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动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女人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气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也许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自身学着掌握自己力量的一个过程,而生存与毁灭,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二
其实很早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听很多人推荐它,说很值得一读,一直想读,直到现在才真正读完,感受还是很多的,所以想记录下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也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真的不错!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哇,好厚(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不喜欢度很厚很厚的那种书),内心发怵,觉得可能读不完,于是没有马上开始读,就安静的放在那儿,每天下班,会看一眼,但是没有去读......直到后来有机会去无锡图书馆,才能好好静下心来读这本书,一读就欲罢不能了,一直看了一个下午,后来就一直断断续的读,直到昨天才读完。
这本书有点颠覆我的有些观念,可能是我才疏博浅吧,有些观点还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比如里面说,进入农业社会其实是一种退步,因为在采集社会,大家四处迁徙,不用担心吃住,过得也开心,疾病也少些,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但是也不能说就是一种退步哈,可能要辩证地去看。
这本书讲的是人类的发展史,其实更多的讲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科技革命,一步一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产生的一些问题,还讲了社会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了解了这些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原来那么大,那么丰富多彩,而自己却局限在自己的角落里,自怨自艾,实在狭隘。
书中有一观点让我又开拓了视野,那就是,人类社会的简历,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比如古代的神话,西方的宗教等等,都是讲一个故事,然后大家都相信这个故事,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制度约束着大家,这个观点很神奇,想想也确实如此,很多东西只有你相信了,你才会去听,会去做,会去遵守。所以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需要选择你觉得正确的去相信,不必要被一些所谓对的观点束缚,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变得迷茫。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原来人类能够从那么多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霸主,代价也很惨痛,多少珍稀的物种遭到了灭绝,包括我们的同类,比如尼安德特人,人类在征服地球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都惨遭灭绝,18许多比较小的物种也从此消失。类似澳大利亚这种生物大灭绝的事情,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不断上演,成千上万的珍稀生物种永远的消失在地球上,实在令人痛心,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史上第一波和第二波物种灭绝浪潮,知道智人已经害死了多少物种,才会更积极保护那些现在还幸存的物种,否则最后,这场人类洪水的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类自己,还有其他登上诺亚方舟但只作为人类盘中佳肴的家禽家畜。
看着这些可爱的动物,是不是由衷的想要去保护他们,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远有一颗想要保护他们的心,并且将这种观点传达出去。
这本书还写到了我们平时食用的家禽家畜,其实一开始他们是自由自在的,只有物竞天择,不会像现在这般被圈在一个比自己身体还小的笼子里任人宰割,自从人类开始圈养牛羊鸡这些动物后,如今通过先进的技术,这些动物被拼命的复制,从种族繁衍的角度来看,这些动物确实是成功的,但是从他们的生存环境来看,恐怕他们宁愿种族惨淡,我这么说,看得人可能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只是大致的观点,书中描写的很详尽很生动,让人看后,都想做素食主义者了。
总之书中还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不论对错,总归能带给人思考和启发,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太久没有写东西,现在再来写写东西着实有点费劲,但是后续慢慢会多起来的,也期待你来和我一起交流讨论。
最近还慢慢爱上了翻译,哈哈哈,所以把人类简史的简介翻译了一下,留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三
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通过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告诉我们,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了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当今社会仍处于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带来的“财富”,我们的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四
前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起因是某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爱情这个东西是如此的虚幻,以至于我开始怀疑其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开始四处搜索关于爱情的资料,看了许多关于爱情的书籍、电影,还去问了很多人,可依旧没有找到我想找到的答案,甚至到了最后,我越发地相信,爱情这个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爱情,只是由于人类多巴胺分泌所激发的一种原始的生殖冲动,只不过,被人类文化所粉饰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行为而已。
接着,我又开始怀疑,既然爱情这种东西都不存在,那么我们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吗?经过一番思考与求证,我惊骇地发现,原来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构建在一种想象的基础之上的,什么金钱,荣耀,道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管理人民而捏造出来的谎言而已。
我就这么,深深陷入了怀疑论的漩涡之中。
也许真的有命运这种东西,就在这个时候,骆大的五月读书活动选择推荐了《人类简史》这本书。
其实《人类简史》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买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当时只是草草翻了一两页便一直放在书架上积灰。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好吧其实是为了找骆大报销书费),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一个星期之后,当我翻过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通透感在我的体内流淌。
严格来见,我觉得这本书说是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哲学书。
但从史实的角度讲,本书并不算十分优秀,我也读过比它更加具体详实的书,但此书与其他书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高度,它将人类作为一种普通的动物进行剖析,从宏观上分析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预言了人类的未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一种旁观的上帝视角观察历史的发展,如果这本书不是当代学者所写,我甚至可能会认为它是由外星文明所写(手动滑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读到农业革命之前,我心中的想法愈发地坚定。没错啊,我们周遭的一切就是被虚构出来的啊,我们一直就生活在谎言之中啊。
这一切都是因为:想象力。
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讲故事。
人类通过制造并相信一个又一个的虚幻而又神秘的故事,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们即使相互不认识也可以相互合作,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遇到猎物时一起捕杀,遇到危险时也不会一哄而散。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规模也从十几个人变成了几百个人上千人,现在天朝的人口甚至达到了14亿。
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壮大,人类的的故事也不断地变得丰富而复杂,金钱,道德,宗教等等应运而生。这些故事保障这人类社会这一庞大机器的有序运转,人类社会也在发展之中不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故事。他们相辅相成,使得人类这一物种能不断地向前运动。
然而,归根结底,这些毕竟是只是人类自己编出来的,既然是编的,那就几乎一定会有漏洞,也一定会有人不相信这些故事,于是才有了犯罪,才有了金融危机,才有了诈骗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但就因为它们是虚构的我们就要否定它吗?以前的我认为,是的,正因为它们是虚假的,我们就应该否定它们,拒绝接受它们。可现在我觉得,这种想法有些天真了。
纠结于事物的真假与否,只是单纯的思维游戏而已,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这些事物对我们,对他人,对整个人类有没有益处。有些东西虽然是虚构的,可是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会有现在这种生活:有了金钱,我们才能如此方便地买卖东西;有了法律,我们才不会担心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了道德,我们才能在自己想要做恶的时候及时收手。
当然,真理重要吗?真理当然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长的,可当真理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应该选择真理呢还是选择为了发展稍微放弃一下真理呢。
我想,历史早就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五
《人类简史》由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是一部讲述人类历史的推进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学著作。“从动物到上帝”也是此书的副标题,作者跳出人类中心论的思维束缚,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和客观的视角讲述了人类如何从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动物族群发展成为地球的主宰,站上生物链的顶端,并汲汲追求成为拥有永恒青春和毁灭一切力量的神。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
250万年前人类还是一群在东非草原上与动物无异的古猿。一直到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迁徙之旅,从东非出发,足迹遍及欧亚大陆的每一寸土地。在欧洲和西亚形成了称为“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在东亚则称直立人。在印尼则住着梭罗人,在另一个不远的弗洛里斯岛上,人类则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人种——弗洛里斯人,身高不足一米,体重不超过25公斤,完美的适应了在在岛上食物匮乏的生活。这一过程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些人类共同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直到智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大约15万年前,长得与我们现代人无异的人出现在了东非高原上,之后开始了他们征服世界的里程。到大约1.2万年前,全世界仅剩智人这一种人类了。
近代科技发展异常的迅速,出门打车用手机,叫外卖用手机,手机本来是我们打电话的工具,随着手机智能化,网速的升级,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管是地铁,餐厅还是洗手间,甚至开车的时候都有人在看手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危害。有专家预测了几百年后的人类由于手机的存在发生驼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担心,机器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控制人类,当他们真正学会人类的思考,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享受科技革命红利的同时,我们也渐渐被它们奴役了。
当我们以“智人”的身份存活于世时,我们应以感恩与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会像一朵美丽的花,静静绽放于希望的阳光之下。阅读历史在于让我们牢记过往,牢记那些经历的挫折,利用积累的宝贵经验去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精选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篇十六
写文字我还是偏爱在电脑上打字,喜欢键盘发出的“滴滴嗒嗒”的声音,喜欢打开word新建文档时候页面简洁清爽,喜欢加快打字速度然后心里默默骄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电脑前,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键盘。才是想象中该有的写作的样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一堆,特别是情人节。要真的讲究起来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而情人节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几周就会有营销号开始发一些“情人节给女朋友送礼”、“七夕给喜欢的男孩子送什么好?”的内容。也会有小情侣开始询问“200元以下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到了情人节前,单身狗开始哭泣“坐等情人节吃狗粮”、“谁的男朋友更有钱大赛开始”。异地恋情侣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侣在偷笑;到了情人节,秀礼物的秀礼物,没礼物的秀聊天记录…情人节过后又该干嘛的干嘛了。
千篇一律。不过是满足大家对情人节的想象罢了。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单纯为了满足一种想象吗?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会的想象。
男婚女嫁,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我们做了很多多余的事情,却不自知。
为了满足父母的想象,我们有苦难言,一举一动得听父母指挥,我们违背了自己的感觉。
为了满足社会的想象,我们审视自己的言行,承担着社会压力,怕被人议论。我们活在体制下,努力在个性化和体系化中找平衡。
诚然,想象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可也正是想象,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枢纽。以色列的一位历史学家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正是我们智人独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们种群脱颖而出。若非是我们的这种共同想象,智人就不会因为相信某个故事,想象某个主观意识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团体是150人,超过这个数字,就不能靠着彼此认识,互相了解而运转这个团体。而我们靠着共同想象,突破了这个限制,只要我们都相信一个共同的故事,即使我们之间根本不认识,我们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军东征便是一群陌生人相信凡是参加远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过,死后直升天堂。而使西欧许多阶级的人投身于这场征服战争中。
国家也是一种想象,只要我们都相信这个国家主体,国土确实存在,我们就会为了国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种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员工,它的大楼,它的资金而构成的,就算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还是在那里的。公司并不是一个实体对象,而是我们的一种共同想象。
民族是国家的想象社群,“消费大众”是市场的想象社群。其中的成员不可能像过去村落一样彼此熟识。它们努力说服我们是一伙的,有着共同的过去,共同的利益和未来。而这些都只是一种想象。民族和消费者都只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只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只要13亿的中国人相信有中华民族存在,同样认同国徽,同样相信中华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费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为有着相同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伙的。
我们被自己的想象绑定着,由共同的想象而连系着。你要怎么理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