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估方式进行清晰的规划。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一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通过讲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二)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转危为安。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通过讲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二)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转危为安。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三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教学重点: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说教学和学法。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四
1教材简析: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一)预习指导: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点拨: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二)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2让学生自读全文,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批注有疑问的内容(便于复习)。
4着重根据思考练习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五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当时,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处于团团包围之中的郑国十分危急,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的情势真是危在旦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剩下的敌人只有晋国,那么我国就能够转危为安。”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看派谁去劝退秦军比较合适呢?”
半夜时分,外面黑漆漆的。在城东,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被带进大营之后,一看到秦穆公就伤心痛哭。
秦穆公看到他这样,便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跑来这里哭什么?”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哭你们郑国,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军营里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为你们秦国而哭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为什么你还要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国的贵宾,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
听了烛之武的话,秦穆公+分满意,便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后来,晋国文公看到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郑国转危为安。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六
严格说,这不算一个规范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定位为“教学叙述”,虽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下面,就我个人说说两处欣赏的细节和两点思考。
细节欣赏一、课内10分钟的文言常识内容的检测我认为公开课如果为了好看就不讲字词句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尤其对于本课这么规范、典雅的文言文语言来说,抛弃它更是违背了文章体式的教学基本原则因此,花上10分钟来进行检测不仅是大胆之举,更是难能之举只有真正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而这才更符合我们“常态”教学的定位。
细节欣赏二、语言艺术的拓展教学拓展方面,所选的例子也比较有针对性,一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则又能紧扣教学要求,做到不即不离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上看,是符合语文课标的“开放性”精神课文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王老师这节课在这一点的处理,显然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一点不足:在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力图创设对话的平台,实现对话的教学模式确实如此,学生课堂的发言是积极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学生发言后,更多的是老师自己“急于求成”的总结这样,老师的引导就略显不足,阅读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导向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老师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意识、机智。
一点思考: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者也充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技巧,但总给人一种平面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对人物形象的总结过于概念化、平面化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还不能充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语言之美和人格之美交融起来,学生无法对文本的个体生命进行思考、拷问,直至一种可能出现的认同感文言文的常态教学还应该关注“文”的味儿。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七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通过讲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二)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转危为安。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八
首先由张##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组内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听课学习心得,提出意见。
优点:
张老师这节课,紧扣教材内容继续用探究标题的形式导入课文,分析文章。区区个人力量,何以抗衡秦国大军,文章标题设置悬念,耐人寻味,吸引读者。顺势引导学生本册书第10课《新闻两则》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让学生从读文章上树立重视标题的意识从而指导写作。
通过对标题的探究,不仅明白了故事情节,凸显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得以提高,于无声处指导了作文拟题的方法技巧。将作文拟题的方法技巧指导常态化,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初衷。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本节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足:
张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偏多,课堂上探究标题的例子有些单薄,学生练的机会偏少,应再注重导和练有机结合,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九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高中-年级上册第四模块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模块的主题是:解读昨日的战役。战役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战役,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战役的惨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种没有硝烟的战役,偶尔间更会让人触目惊心。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连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队伍所包围,国家危执政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奥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抵牾,采取剖析瓦解的步伐,说服了秦伯。秦伯不光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着末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清除了郑国的危急。文章赞美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可以大概临危衔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静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鉴赏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然后,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借助注释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教师总结: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2段:晋师撤离。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1、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这样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交代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与郑伯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烛之武虽然因长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临危受命,顾全大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识大体,明大义。毅然孤身前往敌营,夜缒而出,则表现了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3、这篇文章的情节安排很富有戏剧性,戏剧性性表现在哪里?
大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让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为长期不受重用而推辞;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本文的重点是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游说技巧。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辞中包含几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课堂。
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
2、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首先看看课文的内容吧,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击退秦师呢?结局如何。
板书: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晋军撒军。
四、处理课文的诵读。
1、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
我先来试读第一段,然后和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如此处理。
同学们来试一试,那一位?
学生活动:找一个男生来试读,然后全体男生再读。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三个对话的语气入手品读)。
学生活动:找三位男同学分别诵读。
追问:为什么这么处理?
提问:仅仅是郑伯的几句话就打动了烛之武吗?
3、第三自然段(从说话时的技巧入手)(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反应,那教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引导:譬如可以把秦、晋、郑比作三个人,实际上就是孩提时经常玩的游戏,就如你得罪了同学甲,他就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乙,甲乙分别在你回家的那条路上一头一尾的“候”你,除了告老师外,你走哪条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先认错,再瓦解、再诱惑)。
我们烛之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说服秦国国君。
(1)第一步舍郑。
首先说了什么?这儿,如何处理?
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2)第二步亡郑。
接下来说了什么?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3)第三步扶郑。
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
更加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用中速读放慢,平缓、诚恳。
本环节要落实这些文言知识:东道主,行李,执事。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4)第四步离间。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用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
写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设计)。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二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并完成课后第一题:
重、难点句子解释: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小结:
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
请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一:
明确:1、2、3、4小题的答案分别在一、二、三、四段中。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四段:晋师撤离。
人物形象:
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长期得不到重用;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写作特色:
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词多义: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六、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 《课课练》。
教后感: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三
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2单元)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烛之武退秦师》是本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2)课堂上重点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炼要点。(4)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
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极是。愚以为,学习古代文章,还在于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学会做题,更要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辅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
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活学活用】。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三、诵读感知,分析说理艺术,概括文意。
(一)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评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说秦伯的语气。再请一生品读,并让学生指出这番说辞中语气有无变化,读得是否正确。再请一生朗读,感受其委婉语气及其跌宕起伏。
(二)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
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四、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否从中获得一点启示。(提示:可从事情因果关系、盟友与利益、说理艺术等方面考虑)任选一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阐明你的观点。可以相互讨论,选择一人在班上交流。(这一环节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也可放到课外完成)。
【学生范例1】话题: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学生范例2】话题: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两大盟国围攻郑国,但在烛之武一番说辞之下,秦国就抛开秦晋之好,改与敌国结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国以鄙远”,本来就只想分郑国一杯羹,但“邻之厚君之薄”的亏本买卖是不干的,哪如“舍郑以为东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况“与郑人盟”,让杞子等将领留下做内应,以后独吞郑国这块肥肉多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晋国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郑是让它火中取栗。别看文公满口“仁义”,当“仁义”遭遇“利益”时,晋国选的肯定是后者。几年之后的崤之战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吕祖谦说:“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诚哉斯言!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之言当铭记也。
五、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2.以“谈《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人艺术”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长不限。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四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
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六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
2、 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 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 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七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烛之武其实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糟老头,虽负才华,却无人问津,故而兵临城下国君以国事相托时,他自然要卖个乖,嘴上他是不软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寥寥四句里三个感叹词,也、矣、已(通假字,矣),牢骚不小,头发苍白后才逢着这样的机会,真真是辜负了好韶光。
每每读到这段,总会想起后世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烛之武毕竟还有这样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加上国君诚恳的肺腑之言,也就答应了。
烛之武一番条分缕析的高论使秦伯茅塞顿开,不动一兵一卒,将一场兵临城下的危机化解为无形,三寸不烂之舌,有时敌得过百万雄兵。只是孔子的微言大义过于隐晦,只好要左丘明一枝笔杆才能调出隽永委婉的意味。提及《左传》之妙,大家都要夸赞他叙事剪裁精当,寥寥篇幅里,曲曲折折讲一段故事,每个情节都站在极为妥帖的位置上,而且辞令优美,委婉含蓄,以至于当时与之相提而论的《公羊传》、《谷梁传》流及于今反而少有人问津了,所以,提一下这两本当时风靡一时的书也不要忘了学生易犯的小错误,公羊传母羊传常常会朗朗上口地错在一起。只是黄土下的孔丘既不会领会这笑话的意思,也不会料到自己寄予褒贬的得意之作《春秋》,居然要让人以另外的笔墨来解读他的微言大义,更不会想到有一个知识贩卖所的伙计,比如我,上课要费口舌解释一下什么事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哎,诗无达诂嘛。自然我又要抛书袋,讨巧把吴楚材及吴调侯叔侄俩合编的《古文观止》第一篇带出来,“郑伯克段于鄢”,亲兄弟居然用一个“克”字,弟弟死于哥哥郑伯老谋深算的阴谋里,道义全无,人伦泯灭。如果学生依然吧嗒吧嗒眨眼睛,表示不解,那可以再讲这“弑”,你杀鸡宰牛自然不会用“弑”,庖丁对付一头牛游刃有余,庄周会轻轻下一个“解”字,“弑”的出现也就是道德上的批判。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必然要在文字上涂上一层保护色,方能曲曲传出自家意思,有得必有失,失去的文章的波澜,倒成全了左丘明的熠熠生辉的文字,虽然传说中他是一个盲人——黯然无光的世界之外,却有文质兼美的锦绣文字来补偿,左丘明到底是幸运的。
烛之武玩命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城,一个“夜”里隐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似蜘蛛侠一般轻盈的烛之武一到秦军帐营,便侃侃而谈,话锋所指,那层层表皮包裹的事实真相便如一头蠢牛般在庖丁的游刃有余的刀锋里,豁然坠地,谁得了好处,谁没得好处,头头是道。虽然左丘明未详写秦伯的表情,但一“悦”字足见出这段条分缕析的效果。尘埃摇落,空瓮应响,相视一笑,就差来两杯酒尽一夕之欢了。
姻亲及利益相裹的秦晋之好居然就这样顷刻间分崩离析,危若累卵的都城又焕然成固若金汤的城池。这是外交的胜利,也证明了战争的角力除了滚滚征尘刀光剑影之外,语言的纵横捭阖也可以左右战局,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更何况那一段段妙语,辞令优雅,文质兼美,几千年后徒然让只知道背几个实词虚词却依然摸不出门道的考试虫们望之兴叹。
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文章的“一波”也。
文章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至此,文章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指出,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发挥,秦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至此,烛之武不辱使命,文章好象已宣告结束。但,聪明的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交代了晋国的形势变化。
现在秦国成了郑国的盟军,风云突变,晋国大夫子犯却不识时务的请求出兵击秦,被晋侯理智的阻止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晋文公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撤离了郑国,至此文章第三折好戏徐徐落下帷幕。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本学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高一语文组打破常规思路,从汉语语法教学开始,开设桥梁课程,主要目的是想把初高中的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初中语文没有对语法进行落实,这使得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非常被动。上课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任务。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有了大致的把握,基本的知识点和文言语法也都有了接触,这也就为接下来文言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正逢语文学科组搞微课题教研活动,我就毫不犹豫的选了一篇《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作为讲课内容。
本学年伊始,语文学科组开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化管理”新专题,为此,我率先尝试,上了一节公开课,受益匪浅。在各位领导和老师评课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正是我日后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也让我今后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自己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我先简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3、由结构特色转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得出《左传》塑造人物的特点。
以上的四点中,第四点是我想重点突出的内容,也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课堂上没有突出重点,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回顾自己的课堂和同仁们的宝贵的评课建议,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合理。我总是想面面俱到,通过分析结构让学去了解《左传》的叙事条理清晰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让学生去了解《左传》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特色,多目标导致无目标。刘素玲老师在评课时提到的“只抓一点,不计其余”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过后一想,确实如此,多而不精。假使这堂课只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或只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效果就会好很多,课堂上也不会显得那么乱了,这样既便于组织和管理课堂,也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仔细回想,真的是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本身就缺乏兴趣,更何况是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叙事散文,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一切,我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过高的估测了学生的实力和水平。
其次,课文的主体“说退秦师”部分的处理欠妥。没有抓住教材这个最基本的凭借,引导学生去找出烛之武的说辞中包含的几层含义,进而探讨其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在这个环节纠缠的时间太长,浪费了很多的课堂时间,直接影响了主要教学目标的完成。
再次,对教师的提问,没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以至学生不能积极的发言。
最后,给学生朗读时间少。课堂上给学生读得时间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透了,其他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总的说来,自己的这堂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高效的课,但我却收获满满。评课过程中,领导和老师们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还有箭桥中学语文学科组给我这次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一定会更努力更用心,争取在学科组领导和同仁们的帮助下,早日成长为一名精于实践、深谙理论、富有特色的教师!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八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质疑)。
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xx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
生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用原文。
生3:“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生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何出此言?
生6: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
生6(主动站起来):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有生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
生7: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生8: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
生9: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生10: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
生11: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
生12: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如果晋强则秦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取郑则利于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生13;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生14: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生15:因为“不仁、不知、不武”。
生16: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晋文公非常感动。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重耳答: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90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90里。名义上如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生14: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假话。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
师: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不过也不能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
生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师:还有吗?
生19: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
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
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九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1、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1、 为什么退秦师 2、怎样退秦师 3、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1、 文章哪句话交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 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 诱 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 大勇 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以利益得失劝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
他人举荐 (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 大智 (正面描写)
大勇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十
民间故事是我国人民在。
生活。
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当时,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处于团团包围之中的郑国十分危急,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的情势真是危在旦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剩下的敌人只有晋国,那么我国就能够转危为安。”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看派谁去劝退秦军比较合适呢?”
那人推荐说:“大夫烛之武可以。”
半夜时分,外面黑漆漆的。在城东,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被带进大营之后,一看到秦穆公就伤心痛哭。
秦穆公看到他这样,便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跑来这里哭什么?”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哭你们郑国,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军营里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为你们秦国而哭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为什么你还要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
责任。
好好招待贵国的贵宾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
听了烛之武的话,秦穆公+分满意,便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后来,晋国文公看到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郑国转危为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
教学过程: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4、小结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5、教师小结:明明为郑而来,却处处替秦着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也是语言产生的力量;当时机成熟时再行挑拨离间之计,更容易彰显语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郑国转危为安,一场危机就这样在烛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没有动一兵一卒,不战而屈人之兵,语言的技巧语言的魅力呀!
1、学生回答
2、师生小结
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审时度势辩才十足爱国忧国不计得失
正是: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单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国虎狼兵
1、学生回答
2、出示课件给学生更多运用角度
语言的力量口才与成功
爱国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
机遇与准备才能与机会发现人才伯乐和千里马
选择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大我与小我
手段与目的隐忍不发知错能改双赢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应对逆境
……
3、出示例文,给学生更好的写作指导
伯乐不来,我自荐之
毛遂自荐说服楚王,解了邯郸之围,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邹忌主动拜见齐威王,以自身的体悟劝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不必用兵就可战胜敌国;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打败强大的齐国。此三者都是主动推销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利国利民利己。而郑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虽有满腹经纶却不懂得毛遂自荐,不懂得给自己寻找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若没有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恐怕要永远湮没在历史风尘中了。伯乐不来,我自荐之。只有主动推销自我,主动表现自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机遇与成功
当机遇没有来临时,仍要积极准备,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砺成金子,机会一旦来临,便会闪耀于史册。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来砥砺自己,饱读经书,关心时事,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自己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烛之武用自己毕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当这个机会出现时,他毅然把握住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役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挥洒了精彩的一笔,还让自己成为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机遇,创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就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也许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焦急地渴盼着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如果没有对国家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一个小小的“弼马温”,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可见,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从没有放弃过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运对自己如何不公,仍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本节课,我们感悟的是语言的力量,传承的是爱国精神,运用的是语言文字,学到的是说话的艺术,愿我们都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利用比干、韩愈和魏征、邹忌、触龙等相关事例,写一篇以“忠言不逆耳”为题的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以退为进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诱之以利
挑之以史围郑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