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科要求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份范文教学工作计划,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一
同学们真棒,不但学会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还能自主购买商品,懂得了要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下一节课,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二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此外,《纲要》还强调,“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加幼儿的探索活动。”轻重这一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概念,中班幼儿已经能初步判断了特别小的东西是“轻”,特别大的东西是“重”。但是,生活中还有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或者不能以肉眼判断轻重的东西需要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轻重比较,一是投放轻重感明显、体积不同的材料;二是投放体积相同或相近,轻重区别不大的材料。通过操作对比,让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学习掂一掂、使用天平等方法比较物品轻重;难点在于,学习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比较相近物品的轻重,而非直观地感知。
二、活动目标:
1、认识能够用来比较或测量轻重的工具(天平、电子秤、跷跷板等),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轻重。
2、学习使用多种方法比较物品的轻重。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轻、重的概念;。
物质准备:大小明显的西红柿各一个,幼儿一手一个简易天平,天平、电子秤、弹簧秤、跷跷板的图画,农夫、公鸡的图画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对比明显的西红柿,对幼儿说:
“今天老师在市场里买了两个西红柿。一个比较轻,一个比较重。”
“小朋友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知道西红柿哪一个比较轻、哪一个比较重呢?”(引导幼儿说出用手掂一掂)。
“因为啊,老师把这两个西红柿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个(小)比这个(大)较轻,这个(大)比这个(小)重。”
(二)主体部分: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1、分组操作:幼儿自由操作,试着用手掂一掂材料,比较两种材料的.轻重。2个小朋友使用同一个操作盘,里面有各种大小不一积木、玩具等,幼儿自由选择2件物品掂一掂,感受物品的轻重。并适当地与身边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判断所选物品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比较轻。(5分钟)。
2、教师请幼儿上前表达,他通过掂一掂,感觉到xx比较重,xx比较轻。由于有些积木体积相近,幼儿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教师则顺势引出能够比较、测量物品轻重的工具。
“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啊,都是用双手拿着东西在手里掂一掂来比较轻重。比如,这个农夫手里拿着两只鸡,要比较哪一只鸡比较重,哪一只鸡比较轻。小朋友觉得哪一只重呢?”(大的重)。
“因为,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农夫就很容易判断出大的鸡比较重,小的鸡比较轻。但是人们也有分不清的时候,当两个东西差不多大时,就很难用双手比较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了。”
“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等测量工具。”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几种测量重量的工具。
“甚至连跷跷板,都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哦。小朋友们一定都玩过跷跷板吧。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在坐上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呢?”(跷跷板往胖胖的小朋友那边降,因为他比较重)。
“我们看一看,跷跷板是不是也很像天平呢?”幼儿观察比较天平、跷跷板,说出相同点。
“物体在天平上下降的越多,说明这个物品相对另一边的物体比较(等待小朋友一块回答)重。天平的指针也朝着较重的一边下降越多呢。小朋友们赶紧试一试,把刚才你分不清楚谁重、谁轻的东西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上的小盘里面,秤一秤、比一比,看看哪样东西比较重、哪样东西比较轻。”幼儿动手使用天平,教师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哪一种物品适合哪一种方法来比较轻重。
“外形(体积)相差很大的东西,用双手来掂一掂;外形(体积)相近的东西,用天平等工具来量一量。”
五、活动延伸:
除了这堂课所教的测量、比较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比较轻重呢。你们能比较你和爸爸妈妈的重量吗?谁最轻?谁最重?(重量的比较、排序)。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三
选择《认识日历》这个内容,主要意图是让孩子认识月历,通过解读月历感受到时间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幼儿掌握使用台历的方法,能够在月历上找到任何一个日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和爱探索的特点。以简单的让幼儿自由观察、发现的形式引入活动,以查找日期作为教学的一条线索展开,以互动游戏的形式结束。
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问题,幼儿多次练习操作,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师幼一起解决问题。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幼儿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体现了孩子们对生活中事物的浓厚兴趣,锻炼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可是活动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
1、首先,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孩子如果人手有一份月历的话,更加便于观察、操作、练习。
2、选择题材较好,但是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关于月历方面的知识经验来拟定目标,掌握使用台历的方法,寻找日期虽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可了解月历在实际生活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运用也是重点中的重要部分,在组织过程中,这一点没有明确体现出来。
3、教师本身对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语言不够精练,一会说台历,一会说月历。
4、活动教学内容太单一,完全可以涉及到更多更广的有关月历方面的知识,在幼儿观察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每个月的天数情况,从而引发“大月与小月”,还有阴历、阳历等有关知识。
5、活动中在引入课题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节日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会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
这次活动给幼儿的知识内容范围太小,错过了一些教育契机,没有让幼儿把自己知道的其他月历知识在活动中展示出来。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请老师们多多指导。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四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五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5角。
1张1元可以换()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个1角。
1角可以换()1分……。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六
1、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
2、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课件:认识年历。
活动过程。
出示日历,让幼儿观看,并向幼儿介绍日历。
二、介绍日历。
1、让幼儿辨认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2、教师介绍。
每一大格内是一个月的日历,数数一共有几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几个月了。
反复让幼儿回答一年有12个月。
三、让幼儿知道一年有365天。
1、告诉幼儿一年中所有的天数加起来共有365天。
2、观看日历。
提问:一个大格子里(即每一个月)有多少天呢?
(让幼儿自己看格子里的数字来回答)。
提问:为什么有的格内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
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吗?
3、教师讲述故事。
四、了解一年有大月、小月、平月。
凡关节凸处为月大,凡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陷处为月小,其中二月为月平。
四月小……的口诀。
五、了解一周有七天。
1、让幼儿知道,每大格内,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几,从星期日开始,接下去是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
请个别幼儿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
六、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说出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提问:每周有几天要上幼儿园?(6天)包括星期天,一周共有几天呢?
再指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日历表,学会看一周,明确7天为一周,一周共有7天。
七、老师小结,并巩固提问:
1、一年有多少天?
2、一年有几个月?
3、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几月,有多少天?
4、一星期有几天?
八、欣赏诗歌《时间伯伯》,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时间伯伯时间伯伯,你是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停止自己的脚步,从过去走到现在,
从昨天走到今天,从现在走向将来。时间伯伯,叔叔阿姨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
我们一定爱惜你,跟随你的脚步,做时间的小主人。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七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多种不同的日历。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八
本次教学考虑到学生较小,识字量有限,生活经验较少等原因。我选择了《认识自己的五官》这一活动,我感觉学生对五官相对比较了解,应该有话可说,再者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五官的用途,启发他们如何保护五官。否则他们经常用手挖鼻孔,经常把脏东西放在嘴里或把类似珠子的东西放在嘴里,如果有灰尘、沙子进入眼里就用手揉,这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因此组织这项活动很有必要,它能提高小学生保护五官的意识,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并懂得应该如何保护五官。活动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个“指鼻子”的小游戏。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五官的名称。第二个环节是《指五官》游戏,让学生指指自己的五官,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任选五官之一,用一句话来完整的说一说它的作用。然后出示一幅代表性的.图片来总结五官的具体作用:说、闻、看、听、尝。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活动的最后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做得对吗?为什么?最后渗透到要保护五官这一情感中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多方面考虑,比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从而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要精炼。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学中的语言尤其要精炼、准确。比如在教学中,我问:“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什么地方呀?”多数学生们没有领悟到我所说的意思,如果我换成这样说:“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我们身上的哪个部位呀?”这样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看来我没有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我的意愿,最短距离让学生明白我的意思。
2.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3.老师在课堂中的调控课堂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是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由他们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在师生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基本功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潇洒自如,驾驶得法,一派大将风度,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素质,教学设计得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应变有方,驾驭课堂及调控课堂的能力高强,而并非一些人所说的,这些教师具备表演者的天赋。这些应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九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
本节“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为起始课。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分析,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依据这一理念,结合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的基础,对教材的呈现可做如下调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认识融合在一起,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相邻数的意义,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
2、能够表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色串珠、数字拼板、数字胸饰1—5、小房子的卡片每人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回座位。
(1)教师按顺序出示小花形状的数字胸饰1——5,让幼儿认识。
(2)游戏:《小花开门》。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带上数字胸饰1——3这三个,站成一排。教师说1号小花开门,带有数字胸饰1的那个小朋友做开门的动作,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1号小花旁边的小花是几号啊?”幼儿回答:“是2号,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告诉幼儿1和2是两个相邻数。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出3号小花,3号小花开门向前走出一步。引导幼儿说出2和3是相邻数。(即离得最近的两个数就是相邻数,引导幼儿说出2的相邻数有两个,1和3)。
(3)教师出示彩色串珠让幼儿观察,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2比1多几?(2比1多1)2比3少几?(2比3少1)2有几个好朋友?(2有两个好朋友)是几和几?(1和3)。
(4)教师总结:像这样,1以上的每一个数都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比它少1,一个是比它多1。(即这两个数就是离它最近的两个数,也就是它的相邻数。)。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游戏《找朋友》。
教师可把全班幼儿分为5个一组上来玩游戏,并带数字胸饰,让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游戏开始,教师可以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如教师说“4”,则请带有数字胸饰4的那个小朋友拉着比4多1和少1的两个幼儿一起站出来,(也就是4的两个相邻数请出列)看看谁最快最准,并给予表扬或奖励,并分别报出自己的两个相邻数(5或者3),并说出5比4多1,3比4少1。最后大家一起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游戏可反复进行)。
本次活动开展得还算很成功的,大部分幼儿在课堂常规方面表现得都是挺好的,能够初步理解相邻数的意义,并能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能够快速回答出5以内的相邻数。但经过家长们的反馈,有部分幼儿课堂常规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掌握得不够理想,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本人所忽略的细节部分,所以在下次活动中我一定会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让活动目标更明确。在以后的每次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顾及到所有的孩子,让家长们满意。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二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三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四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五
1.感知梯形的特征以及不同方位的梯形。
2.能在各种图形及图案中找出梯形。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巩固对已学图形的认识。
1.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2.出示梯形。
二、认识梯形,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这个图形长的像什么?(出示梯子)。
2.梯形宝宝有几个角?几条边?
3.它4条边有什么不同?四个角是什么样的?
4.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小结:这个图形宝宝它有四条边,四个角,其中两条边平平的还有两条边不是平平的,它的名字叫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
(1)出示3种不同的梯形。
(2)你们好好看看,他们哪里不一样?
(3)幼儿观察比较并利用肢体做一做梯形不同的两条边。
教师小结:这些梯形,有的手一样长,有的一个手放直了一个手没有放直,有的一个手长一个手短,他们呀都是梯形。
(2)出示梯形图片,认识不同方位的梯形。
教师小结:原来梯形倒着放,睡着放都可以,不管怎么放它都叫梯形。
(3)找梯形(教师出示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幼儿找梯形,请幼儿上前指出,教师随即用红色圈出梯形)。
三、找一找,涂一涂。
1.(出示一张有梯形的小船图案,)刚才我们认识了梯形宝宝,还和这个调皮的梯形宝宝玩了好多的游戏,你们开心吗?现在它又要和我们来玩游戏了,它已经躲到这个图案里面去了,等下请小朋友把图案里的梯形宝宝找出来,然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请个别幼儿上来找出梯形并涂上颜色。
2.刚才小朋友找出来了两个梯形宝宝,还有许多梯形躲在各种图案里呢,你们想不想去把它们全都找出来呀。
3.交代要求:出示幼儿用书图片(梯形大聚会),请小朋友先从图案里找出梯形,然后把梯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幼儿动手操作。
5.集中讲评。
小结:今天和梯形宝宝做游戏真开心,你们开心吗?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梯形的东西,下次我们去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好不好。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六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最热认识~教案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七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潜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