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展示了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写作风格,让人佩服。这里有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其中的精华。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一
藏传因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代表了藏传佛教的特色,也代表了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观。古印度佛教自传入西藏,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仍然具有鲜活的色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这集中体现在藏传因明生动活泼的辩经活动中,而其最常用的论辩方式就是应成论式。直到现在,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活动仍然盛行于藏区寺院之中,他代表着藏族独一无二的逻辑文化。本文从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谈起,逐步引入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探讨其类型、结构和特点。
一、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藏传佛教与藏传因明。
藏传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十分重视学习因明,把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其中,因是指推理的根据或原因;明是指知识或学问。因明通常被认为代表了古印度的逻辑学。因而,藏传因明也代表了藏区特有的一种逻辑学。
古印度因明历史悠久。相传,因明出现于上古时代的《奥义书》。但直到公元2世纪左右,因明才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当时婆罗门教内部六个学派之一的正理派重视研究因明,其创始人足目撰写了古印度最早的逻辑学专著—《正理经》。然而,印度本土佛教日渐式微,“当佛教逻辑在印度绝迹之后,西藏本土僧侣们的因明著述发展起来,从而逐步继续了印度的传统。”u藏传因明“忠实地保存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学最杰出的成果”。
藏传因明在佛教传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佛教传藏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弘期与后弘期。划分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是朗达玛灭佛事件。前弘期从松赞干布开始到赤祖德赞为止;后弘期自朗达玛灭佛事件之后,佛教又开始在藏地复兴。
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来了一些佛经等物品,随从中还有一些僧侣。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佛教对藏区社会影响微弱。到松赞干布的第四代孙赤德祖赞时,佛教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立足于西藏。随后,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在公元八世纪请印度中观派佛学大师寂护到藏地弘法。不久,寂护与藏人法光译出了陈那的《因轮》,这是藏传因明的第一本译著。在公元779年,寂护建成了桑耶寺,并请来了印度12名僧侣,开始在藏地剃度藏人出家。到了赤德松赞时期,统治者大兴佛寺,并组织翻译大量佛教经典。其子赤祖德赞更是把佛教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然而,佛教与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矛盾日益恶化。这是朗达玛灭佛的重要原因。为了躲避迫害,大量佛教徒纷纷逃至藏地周围的地区并在那里继续传播佛教。后来,藏地统治者恢复了对佛教支持的态度,藏地佛教又开始兴旺发达,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
(二)藏传因明的两个时期。
由于藏人未把入藏不久的古印度佛教进行本土化,所以早期的藏传因明带有古印度因明的特征。这一时期被称为“古量论”时期,也被称为旧因明时期。翻译印度佛教经典是藏人此时最主要的学术目的。
到了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初,法称七论译全。俄·洛丹喜饶在桑朴寺给僧众讲解因明,并革新了因明论式,以辩经的方式规范学风,以辩难、讨论的模式强化僧众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了藏传因明的独特风格。这标志着新因明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藏人的自著逐渐增多,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量学,又被称为“新量论”时期。因明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佛理辩论中,形成最具特色的寺院论辩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藏传因明的发展。
二、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流变。
在藏传因明的推理论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应成论式。应成论式,藏文作thrhgyuz,是梵文的意译。它是佛家逻辑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用论辩对方所承认的根据或理由,能够肯定正确的推导、诱导出或者证明对方所不承认的宗。
应成论式是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专用于反驳他人主张、维护自身义理的一种特殊推论格式。由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认为自己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并接受了用应成论式来排斥异己学派,因此,应成论式传入藏区后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从发展时期上来说,应成论式可以划分为早期和成熟期。
(一)早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它肇始于龙树。其后学,主要是佛护、月称一派把应成论式发扬光大。他们使用这种只破不立的论证方式去驳斥他人的论点,即利用对方所肯定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主张。这是应成论式的特点之一。
由于应成论式在反驳过程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被诸多佛教逻辑大家广泛介绍和采用,如陈那、法称等。但他们最终没有把应成论式定为正式论式,很可能是考虑到应成论式的破斥力量极易导致彻底怀疑主义的出现,从而影响佛家理论的传播。所以,古印度只产生了应成论式的萌芽。直至佛教入藏,应成论式才得到长足发展。
(二)成熟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正式成为佛教逻辑论式,应该在恰巴·曲桑之后、萨班之前这段时间内。萨班所著《正理藏论·为他比量品》对应成论式下了定义。但有人从史料中推测,《量论摄义》是应成论式确立下来的“最早论著”。
萨班对应成论式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他对前人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进行评述;第二,他提出了自己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并给真似应成论下了定义。萨班在列举了前人对应成论式的分类后,指出其中的混乱,并提出了自己对应成论式的划分:“自续之中亦同故,存在因无、遍违故,不容误难决定故;应成分四不应理。不成若分二真成,似应成式则成无,因此,遍成是错乱,故应成非十四种。”田他把应成论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应成论式,一类是似应成论式。萨班给真应成论式下了定义:“通过说许立不许”田,就是以种所许因来成立敌所不许宗;他给似应成论式下的定义为:“说许却不立不许。”田也就是利用敌因却不能引生敌所不许宗者。在这两大分类下,萨班又把真应成论式分为二十种,似应成论式分为四种,分类极其细致精准。
继萨班之后的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罗桑扎巴,对应成论式也有深入研究。宗喀巴在萨班基础上,把真应成论式分为“射理由”和“不射理由”。其中,“射理由”是指“出过破”,即直接驳斥对方的理由;“不射理由”是指“立量破”,即正面立一个与敌论对立的命题以达到破斥的目的。
宗喀巴之后的藏传因明中影响较大的是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此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小理路;第二部分是叙述中理路;第三部分是叙述大理路。第三部分专门研究了应成论式的内容。在普觉·强巴看来,三支论式、五支论式虽然是藏传因明的经典论式,但在论辩的实践过程中,应成论式的作用更大。
三、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特点。
在藏传因明中,应成论式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是藏传因明区别于汉传因明的主要特点之一。应成论式的特点表现在其形式方面,比如口头化与对净化的特点。常见的应成论式主要是典型论式、口头论式与对净论式。这些形式与西方逻辑学三段论有所不同,下文会进一步分析。
(一)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
应成论式中的“应成”意为“傲必将变成过失(必”,“应成论式”亦即“委婉出过论式”或“顺他显过论式”或“顺成反破论式”,属于“能破”的一种论式。应成论式不同于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十支论式、三支论式与二支论式,其典型论式为:。
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合”、“结”,三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从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可见,整个论式没有使用喻支。这有利于论式间的不间断连接,适合于口头对辩。
(二)应成论式的口头论辩形式。
口头论辩应成论式是古代印度各教派、学派、学者间进行辩论时的常用论式。藏传佛教传承了这种辩净之风。在藏传佛教里,评价一位高僧一生在教理方面的作为时,一般会从“讲、辩、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最精美的藏传佛教绘画中,提婆大师的形象就是在口头辩论中准备拍掌问难的姿势,栩栩如生。而“在汉传佛教中,因明只是论辩的工具,属于小道”日。因此,汉传佛教对论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藏传佛教。于是,以口头形式的论辩也就成了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并且这种口头辩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使用应成论式进行口头论辩,其形式多种多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论辩均可。黄明信的《藏传佛教的立宗与口头辩》列举了几种口头论辩形式,对这种口头辩论场景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学僧坐在地上围成一圈,自由组成一对一的若干对。问者站立,答者坐着。其余的人可以自由参加问者一方,形成多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多人答的`不同组合。在相邻的两个年级间举行的年级对辩结束后,两个年级聚在一起,讽刺对方失误,然后扬起帽子高呼“保护神胜利了!”
(三)应成论式的对译形式。
在论辩的主体上,参与应成论式的人员一般为立者、敌者和证者三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真、似两种,于是一共有六种情况,分别是真立者、似立者、真敌者、似敌者、真证者与似证者。证者又分为三种—裁判证者、随言证者与惩罚证者。设立证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论辩双方的公正与公平。
应成论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有法、所明与因。有法是因和法所依起处,故争净所依、净依、依、所立有法、欲知有法、所别、前陈。法就是所要证明的“有法”的属性,又叫所明、所立法、差别、能别、后陈。“因”就是与“有法”结合成为论证的理由或根据,又叫能立因、因之后陈。
应成论式的对净,有问有答。一般来说,应成论式的回答只有三种情形:承许、因不成,不周遍。回答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来回答。承许,即论辩对方承认所立宗体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形下,破者必须论证原来所立宗体是不正确的。如果对方在论辩进行了一段之后,否定了他自己原来所作回答,返回头来承认自己原本否定的是正确的,这在应成论式中叫“根本许”。论辩双方必须默契使用“承许、因不成,不周遍”来进行答复。如果破方认为有必要明确问题,可以说“请述答案”。这要求立宗者要完整地把答案述说一遍。
(四)应成论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应成论式中的否定命题被当作肯定命题的负式来处理。通过对比二者,发现西方逻辑学的三段论并不能很好地比附于应成论式。因为藏传因明对特称判断小项作为“有法有过”来处理,并且也不承认“a是a”的思维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藏传因明中的应成论式是藏传因明与西方逻辑学相区别的根据之一。
当然,应成论式符合逻辑学的推理与论证方法。以经典案例“白法螺颜色之辩”来说,守方主张:“凡是颜色都是红色”。应成论式以攻方提问、守方回答的方式来展开。攻方通过构造两个互为矛盾的判断,即“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与“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并迫使守方承认“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守方不得不以“不遍”来回答“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从而反驳了自己的主张。
总之,应成论式具有口头化、对净化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但使用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在实际的辩经活动中,参与者利用应成论式可以有效地训练自己的论辩能力,为进一步研习佛教经典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孕育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逻辑文化从更深层次上彰显了他们的丰富内涵。藏传因明作为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学”。本文通过分析其历史渊源,对藏传因明特有的应承论式所具备的口头化、对净化等特征进一步探讨,发现应承论式体现了藏传因明的特征,散发出藏族逻辑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一特征区别于汉传佛教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因明理论,并影响到了蒙古族的逻辑文化。
到目前为止,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仍然是藏传因明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曾江与张春海曾在桑普寺亲身体验了辩经的乐趣,“……藏族同胞独创的辩经又赋予其一种艺术美感,成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日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就如同宝贵的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一样,需要我们好好珍惜、保护。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二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藏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存在,作为藏族文化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舞蹈文化同样也是十分独特的存在。藏族舞蹈多姿多彩,独居魅力,藏族舞蹈就是以它独特的艺术性和宗教性,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藏族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藏族的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是相依相存的,宗教文化不断影响藏族舞蹈,藏族舞蹈充分反映、表达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在藏族舞蹈的表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藏族舞蹈包含了很多丰富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研究藏族舞蹈和宗教文化。以下通过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分析,来促进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舞蹈艺术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产生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舞蹈这种文化已经印刻在人们心中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丰富人类生活以及从古至今的精神文化。藏族舞蹈是形态鲜明的民族舞蹈,是在藏族五千年发展史上发展下来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藏族舞蹈是传统的五大舞蹈之一,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文化以及信仰,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小型社会缩影。在中华民族的所有舞蹈分类中,本身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相对特殊的,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文化的底蕴以及表现形式都是令人惊艳的,并且藏族相对来说对于宗教是信奉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影响较大的,因此藏族舞蹈发展至今,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二、宗教信仰影响舞蹈。
在封建社会,人类对于大自然有许多的敬畏之情。自然界许多奇幻的景象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恩赐同时也有惩罚,因此人类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抵抗的,并且认为这种自然的力量是可以支配生活、支配人的意识想法,对于大自然,古时的人们是怀揣着敬畏之情,认为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且可以预知操控着整个世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在人的意识依赖下被创造。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人对过去的忏悔以及对未来的希冀,在藏族的生活以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藏族的信仰当中,佛教不仅仅是唯一的信仰,只是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藏族舞蹈的传承以及发展。
在舞蹈的表现上,藏族人民对于舞蹈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在藏族的舞蹈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向左方向进行旋转然后再向右方向旋转,方向的变动是以顺时针的方向进行变化,这些顺时针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方面,在生活当中,顺时针无时无刻不在藏族人民当中体现,例如寺庙的右旋以及生活中有关旋转的东西都是依靠右旋,其实这些表现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具有特殊的含义。在佛教的有关文化当中,佛教是推崇方向的顺时针变动,因此藏族人民出于对佛教的崇拜心理,在生活等方面也都是在右旋的基础上,在藏族舞蹈方面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对于佛教的尊重以及推崇正是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于佛教的信仰,想要依靠佛教来表现对于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发展中,藏族舞蹈与宗教信仰结合,所要表现的是人民对于生活幸福的向往,宗教信仰正是给人以期待。
三、推崇宗教思想影响舞蹈。
对于宗教的信奉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藏族人民,藏族舞蹈更是如此。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有一部分寄托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因此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很大一部分是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藏族舞蹈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表现的,一种被称为“民间舞蹈”,另外一种被称为“藏族舞蹈”。虽然分为两类,但是宗教思想在这两种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起源是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在这种舞蹈方面,表现的是历史的源远流长,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思想境界的变化。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各有各的特点,藏族舞蹈是特点尤为鲜明的一种舞蹈。“卓”“谐”“热巴”等舞蹈都是属于藏族的民间舞蹈,却因为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所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几种舞蹈当中有的舞蹈注重的是动态的效果,热情奔放,有的舞蹈注重的是柔情的效果,在轻柔静态的音乐中体现舞蹈的静美。有的舞蹈是简约大方,但是有的舞蹈注重的是跳舞的艺术节奏感,因此动作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和复杂的。在“民间舞蹈”的“卓”舞蹈当中,宗教意识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在“卓”当中,动作豪迈,大多数舞蹈者不拘小节,是藏族人民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即兴表演的形式是“卓”的表现特色。在藏族人民中,大家都是以自己表演的出众引以为豪的,并不拘泥于畏畏缩缩的表演,这些出众的思想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人民是一种激励式的一种存在,它激励着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
众所周知舞蹈产生于祭祀等活动中的仪式,在祭祀等活动中,舞蹈的加入让原本的活动会显得更加神灵化以及具有仪式感。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在古时的西藏,祭祀巫术等活动都是运用舞蹈,渐渐地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藏族舞蹈—羌姆。羌姆是藏族舞蹈中的一种重要的舞蹈,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羌姆是表现驱鬼降魔的一种宗教化的舞蹈。每次到了庙会或者法会的时候,羌姆这种表演形式的舞蹈都会表演一两天,这种形式的舞蹈是受到教徒喜爱和推崇的。在羌姆当中的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服装道具的模板都是按照佛教里面的形象所打造的,羌姆的表演氛围相较于其他的舞蹈来说是比较严肃的,甚至会让人觉得恐惧。由此可以发现的是,宗教意识对于舞蹈的表现是有很大影响的。
四、宗教文化影响舞蹈。
在古时社会,舞蹈是在对于神明请求时所表演的,用舞蹈的形式来祈福。请求神明对于未来生活的照顾,请求神明可以保佑五谷丰收,保证人民生活幸福,并且也是为了可以供奉神明,由此才产生了最古老的舞蹈。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公元八世纪时佛教就在藏族当中被传承至今,因此传统的宗教文化对于藏族舞蹈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虽然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藏族人民的宗教意识略微淡薄了一些,但是宗教文化意识对于藏族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舞蹈是藏族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种,在舞蹈当中加入宗教文化使得藏族舞蹈在舞蹈行列中变得独特。在文化的发展当中,不仅仅是宗教文化影响着舞蹈,舞蹈也间接地影响着宗教文化,同时舞蹈也让藏族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宗教文化,使得宗教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人民也乐于相信宗教可以带给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现代藏族舞蹈的宗教文化发展。
随着時代的发展,现代藏族舞蹈并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发展行列,信息的全球化使得舞蹈的发展也面向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发展当中,藏族舞蹈不应该仅仅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结合其他文化元素的发展,在原有的宗教文化当中加入更加新颖的元素,但是不能丢弃原有的宗教文化。藏族文化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的,舞蹈只是反映文化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随着国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藏族文化方面受到很大的关注,藏族舞蹈更是在关注的首要行列。古老藏族舞蹈融入了新的元素产生新的现代舞蹈。在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当中,藏族舞蹈的造型方面并没有摒弃原有的造型,还是传承着最古老的藏族文化,将古老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所创建的藏族舞蹈将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意义重大,藏族舞蹈所具有、所表达的文化信仰,都是藏族民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舞蹈也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安康幸福的向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藏族舞蹈在现如今的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样的藏族舞蹈,不仅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了现在独特的藏族舞蹈。
参考文献:
[1]石胜.论藏族宗教舞蹈艺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三
克珠群佩先生是西藏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从三十年前开始涉足文学和翻译领域,创作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曾有小说选人五省区高中藏语文教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又一头扎进宗教,对藏传佛教进行系统研究,辛勤笔耕不缀。如今,在宗教学术领域和翻译领域已结下累累硕果。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他,他就藏传佛教、文学和翻译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克珠群佩:我是1977年_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在山南师范专科学校当老师,后来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因身体不适应高原(别看我是个藏族,在内地几年反而不适应高原气候了)就分配到设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院工作。我先是到预科班当老师,预科班里的学生基础差一些,有好多是从西藏县、乡考上来的,由于那时候基层的教学质量跟不上,所以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较差,学生上大学的分数线也很低。到了大学,要先学一年的预科打基础,然后再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预科班里有藏族学生也有汉族学生,我是教他们汉语文。后来又到干训部教书,也是教了2年汉语。
我从83年开始搞翻译,对藏学一点没研究,只是边翻译边继续着我的文学梦,先后用汉藏两种语言创作了一批小说,处女作《星星,请别讥笑我》在《西藏文艺》汉文版发表,并获得五省区文学创作二等奖,被录入有关集子;藏文小说也接着陆续发表,写作手法在刚刚起步的藏文文学界显得特别新颖独特,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也受广大读者欢迎,有人把我的作品作为意识流小说加以评介,其中《归途》收入五省区藏语文高中教材,有数篇专门评论;《命运的抉择》时隔二十年后被翻译成汉文发表,并获得2010年《民族文学》年度奖;当年创作的藏文小说结集成册出版;在翻译上主要是把学者写的评论,还有外国名著翻译成藏文。
克珠群佩:在民院做名好教师并非难事,但在文学创作方面远离生养我的土地,远离我所熟悉的生活,创作源泉很快就会枯竭。于是,我有意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主攻方向,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开始接触藏学。为了对宗教有综合的了解,我阅读了基督教、_教、道教等方面的典籍,还初步了解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宗派,对佛教的教义教法有特别的兴趣。经过潜心学习和准备,我开始涉足宗教研究领域,最早翻译的宗教著作是《直贡法嗣》,之后写了介绍噶举派研究系列论文,有些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如《桑定多吉帕姆_归属管见》,纠正了女活佛多吉帕姆系统为香巴噶举派的错误观点,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佛教在修行方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也不论怎样的修法,都离不开止观法,充分认识到这点,我便撰写了《佛教止观法略述》来系统阐释。藏传佛教从吐蕃开始非常重视道次第,在传播中形成了丰富的道次第学说,道次第是藏传佛教最实质的特点,有关的著述汗牛充栋。于是我撰写了《西藏佛教道次第概述》。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里最有特点的,很多人说藏传佛教的特点包括活佛转世、政教合一制度、念咒,但我认为这些只是表相,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实际就是道次第,像阶梯一样。它不像禅宗,求顿悟,无次第。藏传佛教非常严格,从开始修行到显宗_的修行,道次第很严密。藏传佛教关于道次第的论证很多,特别是格鲁派关于道次第更加严格,宗喀巴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_道次第广论》,格鲁派思想于是就定型了,这是我这么多年研究佛教的一个体会。
当时我定的目标是要研究噶举派,噶举派是宋代时期产生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_,国内研究的还不多。我先是从翻译开始人手,翻译了《直贡传》,一边翻译一边学习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然后开始撰写噶举派系列论文。特别是《西藏佛教史》,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基本上对每个_的教义教法、历史等都作了介绍。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藏佛教的方方面面,被中央_部誉为“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这是我在西藏民院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时主持完成的课题,此书耗费了我大量心血,于2009年由宗教出版社出版。
记者:您研究藏传佛教,体会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接触佛教就是从藏族传统文学开始的。我最早写的《佛教四圣谛与古代文学》,很多读者说对他们很有启发,从这里寻找到了藏族文学规律性的东西。对古代的藏族文学,有些人觉得没什么价值,认为全是讲解_的一生,是多余的东西。但是我总结出来不是这样的,因为过去整个藏族社会信佛非常普遍,佛教内容也是藏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不能说写佛教的东西就不是反映藏族人生活的东西。到现在也是,西藏不像内地,你写佛教的东西,不要以为不是反映现实生活,因为到现在,西藏宗教信仰还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写宗教的东西其实和文学没有冲突,至今佛教仍影响着西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在写的时候立场和方法很重要。藏族传统文学里很少有悲剧的结尾,基本都是大圆满式的结尾,很多人就觉得这很雷同,但其实不是,这反映了过去西藏的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研究佛教后,我发现里面说了很多人生观,世界观的东西,怎么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佛教反对比如贪念、愚痴这些东西,而现在文学里充斥和张扬的就是这些贪嗔痴,所以我现在不大看文学作品,没时间、也没兴趣。佛教里有很多对人生很有价值的东西,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现在的人有教益。现在的人物质和精神享受都比过去好了,很多人并不是贫富的问题,而是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真正领悟到佛教思想的意义,能够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问题。
研究佛教需要毅力,从文学完全转到佛教研究,是有难度,但是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藏传佛教和内地不同,内地佛教相对比较单纯,但是藏传佛教需要十明精通,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懂佛教没法看藏戏。包括内地的名著《西游记》,其实都是用世俗的故事讲佛教的道理。
记者:您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您认为翻译的核心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的翻译作品学术性都比较强,但我忠实原文,在形式上尽量保留原文风格,同时在语言上力求流畅优美,通俗易懂。藏译汉的汉文尽量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文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或大众难理解的字词,均附以较详实的注释。注释需查阅大量的资料,翻译佛教教义的内容尽量保持藏文的字数和节拍,同时意思要保持一致,其实注释的学术价值更高一些。
翻译有时比写作还要难。首先要理解藏文,其次要了解汉文的佛教用语,我的优势是研究过内地佛教的各个_,所以翻译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宗教谚语、哲理谚语这些比较难的东西,当了解了汉语和藏语的特点后,翻译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佛教再认识的过程。翻译的好处是必须每个字都要准确,提高就很快,原来在内地学的佛教知识,回到西藏以后请教高僧或者专家进行藏传佛教方面的专门指导,把藏文佛教著作原文加以注释,翻译理解上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不久前热振寺来人,说让我校对他们翻译的寺院志,校对后发现错误比较多,于是又重新翻译了一下,翻译后我觉得很有价值,可以提供给他人作为资料研究。有助于对西藏感兴趣的人了解西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包括旅游我也很关注,发挥我自己的特长吧。
记者:目前您认为我国藏汉翻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克珠群佩:总的来说还不错。台湾的藏汉翻译水平也比较高,很到位,条条框框少些,教义教法翻译的多;我们大陆这边翻译历史的比较多。
目前搞藏学研究有个弊端,就是资料丰富的去研究的人也比较多,资料少的就没有人去碰。另外,藏文翻译上流行一种不好的方法,就是能译的译,不好译、不容易译的就图简便用音译,这样就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比如在一些文学作品里面,说到藏传佛教时说成喇嘛教,这是谬误,当然这中间有历史原因,但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错下去。我以前还提议过,要开翻译专栏,专门研究讨论翻译上的问题。但是难度比较大,需要培养人,文学翻译也是。尤其藏译汉的很少,文学方面就更少,别说佛教了。
记者:您现在担任《西藏文学》的主编,您既编杂志又搞翻译,二者是怎么兼顾的?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四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本调研组针对湖南省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发展的现状。
1.常德市宗教现状及发展情况。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
2.常德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常德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品质好。常德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二是资源独特性强。常德市目前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三是资源集聚度高。常德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常德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旅游观光。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常德市宗教文化节日游得热度不断升高。如,桃花源“福”文化节、星德山新春拜财神、太阳山普光寺新年祈福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常德市平均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信徒和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宗教旅游产业净产值超过10亿元,平均每年用于修缮和维护宗教文化资源资金达数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宗教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存在“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对開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旅游氛围尚未形成。少数宗教文化景点,为吸引注意力和经济利益,聚集了一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以所谓的“开光”“烧高香”“打卦算命”等方式骗人钱财,严重破坏了宗教文化旅游的氛围。
2.规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缺少政策支持。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常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但是没有对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常德市宗教文化景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区域范围内的.品牌特色亮点少。三是存在多头管理。在宗教文化景区管理中,寺庙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宗教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部分宗教场所道路、绿化、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宗教场所位置交通、地势条件较差。二是宗教场所建设缓慢。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基本都由民间自发组织修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场所甚至出现“烂尾”的现象。三是宗教文物保护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常德市许多宗教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损毁,宗教建筑、雕刻、美术品不复存在。
4.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宗教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形成产、供、销的旅游产业链。景区部分工作人员的宗教文化知识不够,缺少精通宗教知识的讲解人员。
5.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宗教文化保护不够。少数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武术、禅茶、斋宴等多种宗教文化内容未深入开发,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意见建议。
1.解放思想,优化宗教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要突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服务。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旅游,轻宗教”现象。政府要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和产业工程来抓,把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政策措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有序将宗教文化寓于地方旅游发展中,对于假借宗教之名行过渡商业化之实的旅游开发项目,要加强监管,从严取缔,倡导文明旅游。
2.科学规划,打造宗教旅游品牌。要重点实施“旅游+宗教”战略。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快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重点打造品牌项目。要注重对宗教场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包装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如,依托药山寺打造“禅意小镇”为契机,全面规划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素食展示、佛教禅修等活动,增加佛教餐饮项目规划,打造“宗教养身”旅游品牌。乾明寺、夹山寺可以通过组织宗教论坛、禅修交流、宗教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宗教养身”宗教旅游品牌。桃花源景区的桃川万寿宫,可以依托旅游景区观光优势,设立以道教礼仪为主的园区,通过增加绘画、周易、太极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品牌等。三是精心编制特色路线。要着力把宗教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作为重点进行规划,打造宗教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精品路线。如,“禅修交流”旅游线路,“观光游玩”旅游路线,“休闲娱乐”旅游路线等。
3.整合力量,扩大宗教旅游影响。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明确宗教、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的责任。二要拓宽载体、推介亮点。要大力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宗教场所的建设与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合力将宗教文化品牌做大。三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加强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等部门的合作,增加广告投放密度;加强市内外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协调,扩大常德市宗教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4.挖掘内涵,提升宗教旅游品味。要组织力量对宗教场所的历史渊源、人物、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度发掘,制作宗教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著名寺庙景点内有选择地开办宗教人员、宗教导游培训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
5.拓展延伸,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香、烛、油、珠、佛像、音乐磁碟等宗教用品市场;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色文物,按照不同需求,分层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作为礼品、工艺品推向市场。同时,在开发产业上下功夫,引导和组织企业把资源小产品打造成特色产业。如,全力塑造“武陵禅茶”品牌,大力宣传石门夹山“禅茶之旅”,以宗教文化色彩推动常德茶叶产业发展。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五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藏族文化概览活动,并深入了解了藏族的历史、建筑、服饰、音乐和宗教等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藏族人民的独特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敬佩。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藏族的历史深深吸引住了。藏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从西藏古国的建立,到藏传佛教的传入,再到土改新藏区的建设,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例如,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不仅仅是西藏的地标之一,更是藏族人民骄傲的象征。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之后,我对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其次,我对藏族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族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藏式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在参观布达拉宫时,我不能不被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细的工艺所震撼。不仅如此,藏族寺庙和民居也有着浓厚的藏式风格,如雄岗白塔和布宫,它们以独特的木结构和彩绘壁画而闻名。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让人感叹不已。
除了建筑,藏族的服饰文化也令我着迷。藏族人民的服饰多以藏袍为主,以其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身着盛装,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藏袍的独特设计和精美的刺绣,以及配饰中常见的珠宝,都散发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气息。我发现,穿着传统服装的藏族人民在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容易辨认他们的身份,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传承。
此外,我对藏族音乐的独特美感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藏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节奏而独树一帜,令人陶醉。在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些著名的藏族歌曲和民间音乐,这些音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听着悠扬的音乐,我仿佛置身于西藏广袤的大草原和雄伟的雪山之中,心旷神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对藏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藏传佛教作为西藏人民最重要的信仰,渗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成为西藏文化的灵魂。在参观寺庙和举行的宗教仪式中,我见证了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和对信仰的执着。这让我深感佛教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被藏族的历史、建筑、服饰、音乐和宗教所吸引,对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尊重和敬佩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共同保护和传承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让不同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相互交流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六
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青少年时期则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自尊作为重要的人格成分,与个体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在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自尊可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青少年期自尊呈下降趋势,到成年早期开始逐步上升。
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个体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这就涉及到社会赞许性的问题。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为了得到认可、维护自尊,使自己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动机性倾向。低赞许情境下被试不知道测验的真正目的,不受社会期望的影响,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赞许特征做出反应;而中或高赞许情境下,赞许动机偏高的被试在了解测验目的的同时,受到情境压力的影响,对情境反应更敏感。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社会赞许性视为一种人格特质,探讨其与自尊的关系。严顺琴和张宁发现社会赞许性能预测自尊。陈红花也发现外显自尊可以预测受社会赞许影响程度。
余安邦和杨国枢基于文化背景发现,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取向上,他们依据文化特质把成就动机分为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类型,在东方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社会取向为主。然而张兴贵研究我国汉、藏、回、维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发现,中国当代大学生以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为主,并且显著高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研究者围绕自尊水平与动机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发现成就动机能够预测自尊水平。
社会赞许性可以是刻意造成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反应。赵志裕等人通过对中美文化的研究发现,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人们按相应的.文化要求以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来加强追求个人目标的动机。杨国枢发现,在中国人们通常以能彻底地遵守与实践某些主要的社会规范作为人生的最大成就。由此可见,社会赞许性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考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关系可以发现社会赞许性能预测自尊,成就动机也能预测自尊,而社会赞许性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可建立社会赞许性通过成就动机影响自尊的路径模型。
人们不仅是通过他们移植的、获得的观念来维持价值,形成自我尊重,同时也依靠文化生成的价值观念标准来判断其行为。因此,汉、藏民族的文化差异将会导致汉、藏族个体的自尊水平的差异性。回溯己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自尊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汉族学生,极少专门涉及独特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儿童青少年。因此,本研究以藏族中学生为对象,从文化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尊作为人格要素,其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特征,初中逐渐上升,高三明显下降,随后又上升。也有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高中生成就动机低于初中生。从发展角度看,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因此,考察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三者关系时还需考虑年龄特征,而中学阶段正是个体追求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初、高中藏族学生,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不同年龄段三者间的关系。
二.讨论。
(一)藏族中学生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的相关均显著,社会赞许性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均能显著预测自尊,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这与本课题另一研究“汉族青少年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关系”结果不一致。在汉族青少年群体中的研究发现:社会赞许性、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的相关均显著;社会赞许性、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能独立预测自尊;社会赞许性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
对于藏、汉族学生在路径模型上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藏、汉族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家庭教养方式等的影响,因此,两族学生在心理发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汉族学生受儒家文化影响,逐步把道德标准与社会规范内化而完成自我发展,通过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等手段来避免社会批评、逃避惩罚。这使他们倾向于以社会规范与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做出的反应更多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在社会化过程中,藏族学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藏族文化强调行善修好、谦让知足、与世无争、安贫乐道、博爱;佛教主张人们在现世中忍耐、克己、顺从、受难才能顿出“苦海”,他们逐步形成一种约束个人行为与价值的内在标准。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宗教朝圣文化的环境中,而宗教朝圣的基本功能则是消除自己的原罪感、应对现实的挫折感、获得来生的希望感。换句话讲,藏传佛教的朝圣文化更多的是对信徒自我的规范,这样会更多地影响他们个我的内在价值判断标准的发展,因此,藏族学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
(二)不同年级藏族中学生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藏族初、高中学生的社会赞许性、成就动机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藏族学生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自尊的相关显著,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这与“汉族青少年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关系”结果一致。此阶段,初中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强,自我评价有所发展却还不能全面地评价自己,他们一方面渴望自主独立,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另一方面敏感、主观、偏激,表现出“自我中心”,又渴望受人尊重,希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初中生对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还比较模糊,还不能根据社会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反应,因而,其社会赞许性与自尊的关系不明显。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机心理倾向。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或标准以及对其行为结果作什么样的评价,都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的不同,藏族家庭一般不会对孩子从小就过度照顾,过度保护,藏族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要强于汉族孩子。且藏族学生从小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把宗教伦理当成其价值核心,并以此对社会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和认同。由此可见,藏族学生的个人取向自我,即个人的自主、独立及自足能力非常明显,其自尊受到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藏族高中生的社会赞许性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自尊的独立预测作用均显著,可以看出,社会赞许性对自尊的作用开始彰显。通过层级回归检验中介效应,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进入方程后,社会赞许性对自尊的直接作用不显著,说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家庭是主要和直接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构及场所,在藏族社会,父母的宗教信仰、虔诚态度和宗教情感都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儿童的思想行为之中。藏区极为普遍的隔代抚育的家庭教养模式,通过祖辈加强了儿童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观念。家庭、社区和社会对藏族青少年一致的宗教期望,使他们不仅仅在社会期望中实践相应的行为,而且还在自己不断的行为和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中认识自我,并最终确定自我形象。在藏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逐渐成熟,同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也高度发展,自治、独立的愿望也进一步增强,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对自己的评价更为客观、深刻。因此,藏族高中生的社会赞许性通过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自尊的间接作用更为明显。
三.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藏族中学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中介作用;。
(三)藏族高中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在社会赞许性与自尊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七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深藏在青藏高原的深处。我有幸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亲身体验了藏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通过五个连贯的段落,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藏族文化的收获之一是对其宗教信仰的真实感受。藏民信仰藏传佛教,而这种信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根植于心。我曾亲身目睹整个村庄的藏民在日出之前,纷纷来到寺庙中烧香、敲钟,表达对佛祖的敬畏之情。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佛教的尊崇,以及对生活的虔诚。在这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藏民对待他人友善而和善,对于自然世界的尊重和珍惜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珍视。作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民族,藏民深知生活在这样恶劣环境中的困难与危机。因此,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异常地强烈。在我所参观的一个藏民家中,我看到他们每天都会用特制的柴火炉做饭,不使用煤炭或其他能源,这是为了减少对木材的过度砍伐。同时,他们的衣物也都是手工制作的,以避免对环境产生过多的污染。这种对自然的珍视和保护意识深深地触动了我,并给了我对于环境保护的新的认识。
再次,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习俗。例如,著名的唐卡画,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如今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此外,藏民还有一些专属于自己的节日,比如藏历新年,人们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我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深感敬佩,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再者,我从藏族文化中学到了对生活的豁达与坦荡。藏民生活在高山与草原之间,这片广袤而奇特的土地形态,给了他们豪情万丈的胸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藏民都表现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困难看作是生命的历练,不为之畏惧,也不为之感伤。这种坦荡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并告诉我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从以上的经历和思考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国文化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线。藏族文化不仅为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精神寄托和信仰依托,也为外来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机会。我在这次旅行中收获了对宗教信仰的真实感受,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珍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生活的豁达与坦荡。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中珍贵的财富,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前行。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共同享受这份收获与感悟,让藏族文化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八
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作为一个非藏族人士,我通过参观藏区、阅读藏族文化经典、与藏族朋友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其中所体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下面将从藏族的历史和传统、藏族与自然的和谐、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的民俗文化和藏族的艺术文化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藏族人口分布广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统一和多民族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历史的精神财富非常丰富,这是我深度了解藏族文化最先接触到的部分。从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在藏区发现的唐卡、经文、古代遗址等,每一件事情都反映着藏族的传统和历史。在我看来,藏族文化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古老而不失活力的历史传统,如今还可以看到藏族的祭祀、传道、结婚等仪式,这些传统仪式仍然在藏区广泛流传,成为了藏族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二、藏族与自然的和谐。
在浏览藏族文化时,我也不得不惊叹于藏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极佳典范。就拿藏区的藏式佛教寺庙来说,它们多建在海拔较高的山上,这是因为高山可以接近“上帝”的领域;同时,在雪山、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中修行可以让人们更接近自然、获得更多的心灵启迪。藏族还有自己的“阴阳历”、号召“天公不作美,人互相帮助”等习惯,反映了藏族民生与自然哲学思想理念的和谐共处。
三、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是一个严谨信仰佛教的民族,他们的每一个生活习俗都充满了佛教色彩,藏区的寺庙,成了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经过长期信仰佛教的洗礼,藏民不光创造了自己的寺庙建筑风格,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其中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社区管理等各种尊重个体、富有包容性等特有思考方式。藏区各处的寺庙在建筑风格上各不相同,有灵活变化的时尚之美,有奇妙威力的平衡之美,甚至还有糅合多元文化的三合之美,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藏族文化中流传着众多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蔬菜是健康的食品,藏家带上菜肴有礼仪的行为体现,茶马古道、藏式草原营帐、藏王宫殿等,都是藏族民俗文化独有的精粹。我在了解这些民俗文化时不尽感受到深厚的凝聚力,还有当地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骄傲,一种从心底发出来的自信。
藏族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在绘画、雕刻、音乐等领域,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精神。比如藏区的佛教壁画(唐卡),通过图案、色彩精心调配出佛教教义的意境。在音乐艺术上,藏族吟唱、央金舞、圈舞等,也传承着鲜明的族群文化特征。藏族服装鲜艳而华贵,达克服、贡色、顶帽等独特的装饰纹样和时尚剪裁,与藏族宗教信仰、自然和民俗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总之,藏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了解这份文化精髓,我感觉深受启迪。藏族文化造就了藏族人民团结、和谐、宽容、开放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为多元化、更加包容的文化施加了有益的影响。希望藏族文化的光芒能够不断传承,在获得历史认可的同时,也能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九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1、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2、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藏族人民创造了宏伟壮丽的文化成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精神。我有幸深入藏区,近距离接触藏族文化,对其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分享我的藏族文化心得体会。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吐蕃时期。在历代封建时期,藏族文化逐渐形成,它是汉藏文化在长期交流中的产物。藏族文化融入了佛教、唐卡、格萨尔、神山等元素,丰富多彩。藏文、藏经、唐卡、吉祥纹、莲花塔、曲水流觞等艺术形式构成了藏族独特的文化风貌。在宗教、文学、艺术、礼仪、建筑、民族服饰等方面,藏族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藏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藏传佛教文化,它对藏族思想、道德、礼仪、文学、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传佛教自13世纪由印度传入西藏,从此与藏民族有了紧密的联系。藏传佛教鼓励人们慈悲为怀,追求精神境界,实践宽容和谐,同时也倡导崇拜自然,保护环境,这些都成为藏族精神生活的核心。除此之外,著名的文学作品《格萨尔王传》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成为沟通汉藏文化之间的重要作品。
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藏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受到威胁,但是藏族人们始终坚守不懈。传承中,古老的书法、民族舞蹈、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逐渐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藏族文化的代表。藏族大妈和藏族大叔们,通过教育和社区活动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起来,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美好。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进步,所以我们需要在传承藏族文化的同时,让其与民族现代化有机结合。近年来,藏区逐渐发展出藏族特色的旅游业,成为藏民族的经济支柱,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以重视。只有使藏族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
藏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推广,发扬其精髓,让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珍惜历史,弘扬精神,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相结合,为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如今,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都分布有藏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甘南、川西北等地区).
作者:才多作者单位:刊名:西部大开发英文刊名:westchinadevelopment年,卷(期):2001“”(12)分类号:关键词: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藏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藏族文化,体验到了其中的美丽与神秘。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藏族文化心得和体会,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个令人着迷的民族文化。
第二段:历史与传统(200字)。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历经千年的演进,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藏传佛教。佛教在藏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藏族的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藏历新年和咸水滩会等。这些传统节日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内涵。
第三段:生活与艺术(200字)。
在与藏族人民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城市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生活节奏更为悠闲,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把信仰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建筑、服饰和饮食都带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他们以牦牛和羊为食,经久不衰的藏式糌粑更是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美食文化。此外,藏族人民还擅长手工艺制作,如藏毯、唐卡和雕版画等,这些作品精美绝伦,展示了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技艺的精湛。
第四段:信仰与精神(200字)。
藏族人民深信佛教,并用信仰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曾与一位藏族僧人交流,他告诉我佛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藏族人民通过禅修和祈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并通过庙会和祭祀等传统活动来表达对佛祖和自然的崇敬之情。这种信仰给予了他们内心的安宁和勇气,也是他们团结和友爱的重要原动力。
第五段:思考与展望(200字)。
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和体会,希望能够增加更多人的认识与尊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安宁、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藏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尾(100字):通过我的旅行经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我将永远珍藏这段宝贵的经历,并在我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精神。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藏族文化,一起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个多彩的宝藏。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三
哈达是藏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准确的音译还是“卡达”或“达呷”为好。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族礼仪中的哈达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根据苯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尖〔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轨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
卡达何时成为藏民的礼品,尚无资料记载。但从阿里托定寺壁画上古格王国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峡尊者来藏传教的场面中,就有献卡达的画面。阿底峡尊者来藏时间为公元1037年。这个时候藏族就有献卡达的习俗,距今已有9百多年的历史。
卡达的主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盛行,也为卡达的颜色注入了新生命。卡达的颜色有白、蓝、红、绿、黄5种,5种色相配的卡达称“达崔朗昂”,意为五彩卡达。五彩卡达是献给佛、菩萨,结婚时作彩带用。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卡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时候敬献。结婚时用五彩卡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婚礼,以示吉祥喜庆。
五色卡达,白色象征白云;蓝色为喻为蓝天;红色为空间护法神;绿色为江河;黄色象征大地。在日常生活中,白色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藏民族是十分崇尚白色的民族。认为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吉祥、诚挚、善良、正义、繁荣和向上的象征。
卡达种类很多,就以白色为例分为三种:内库卡达、阿喜卡达和素喜卡达。内库卡达长二丈、宽二尺左右为上等品,绘有吉祥八瑞,龙凤戏珠等图案,阿喜和素喜一般长6尺,宽一尺余,分上、中、下三个等级,这三种卡达都有是用丝绸制成。
献卡达的部位也讲究规矩:献给佛、菩萨时,一般将卡达放在台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头上或肩上;给活佛、长辈、尊长敬献卡达时,要躬身90度,双手奉献卡达必须举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转献;下级向上级敬献卡达,要弯腰双手奉献到上级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秘书、侍从、卫士等人转献;同辈之间献卡达,一般略躬身,把卡达呈送到对方的手臂上;若给晚辈或下属赠卡达,可将卡达搭到对方肩上或递送到对方的手臂上即可;迎送团体呈献卡达,一般只献给被迎送团队的首领即可,不必献给所有成员,更不得连侍从人员都献,这意味乱了规矩,混淆主次等级。团队中有特殊人员,但又不是团队头领,则可以单独献给他,以表迎送者对他的特殊相待或格外尊重;晚辈拜见长辈、学生(弟子)拜见师长,下级求见上级,一般僧尼拜见高僧大德献卡达时,一般不献到手上,献放在座前或连同其他礼物一并放在面前即可;葬礼上献卡达,如果死者是僧人,则将卡达献在遗体上。如果是俗人,则献给亲友即可。
把卡达搭到对方的脖颈上是一种宗教加持的特殊赐赏。仅局限在活佛给俗人,宗教高层领袖人物对一般僧尼、俗官之间。将经过活佛加持或打有加持结的卡达作为圣物搭在对方的勃子上。宗教信徒,一般僧尼或朝拜喇嘛活佛的百姓自带卡达请求高僧大德为他加持时,高僧大德接过卡达经过加持后,再返搭到对方的勃颈上。任何高官、俗人无资格将卡达搭到对方的脖颈上。
敬献卡达的文化意味。根据不同的场合各有其不同的视福和意味:宗教活动中,向菩萨、活佛敬献卡达,表示对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真诚之心,同时也祈求菩萨保佑,万事吉祥如意、人畜兴旺发达;节日之际,人们互赠卡达表示共同庆贺佳节、祝福来年吉祥如意;迎送宾客奉献卡达,表示对来客热烈欢迎和一路平安;晚辈向长辈、学生向老师、弟子向尊师、俗人向僧侣、下级向上级敬献卡达,表示崇高敬意和祝福吉祥安康;举行婚礼时呈献卡达,表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儿孙满堂;在举行葬礼时敬献卡达,则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已故亲属的安慰等等。
当今很多地方把献卡达这一藏族人民崇高传统礼节,不分场合、不讲规矩、不看对象、不分规格、不讲方式,出现献卡达泛滥现象,把藏民族最严肃、最崇高的礼节变成庸俗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不甚了解或不懂得卡达和卡达文化内涵意味所致。
雪域高原是个礼仪之帮,藏民族是个十分讲究礼貌的民族。在国际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多的今天,在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见尊长、迎送宾客、婚丧节庆等场合献卡达这一藏民族传统崇高礼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之间友谊的彩桥。但我们在继承这一传统礼节时,还得讲场合,讲对象、讲规矩、讲方式,不能把这崇高礼节庸俗化。还是继承我们祖辈敬献卡达的传统习俗为好。
藏民族把哈达视为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敬献哈达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扣朝对方,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尊敬之意。哈达洁白无瑕的颜色标志着自己纯真无邪的心,而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师徒和诤友之间关系永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久。
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必须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亦可将哈达系到马蹄子上;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四
藏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情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我有幸参与了一个藏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活动,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次经历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藏族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了藏族传统服饰的华丽和绢丽,独特的纹样和颜色给人一种豪华感和宏伟感。特别是藏族女性身上的饰品,让人目不暇接。而藏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无论是藏戏、唐卡画还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品,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其次,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面临着严寒和艰苦的环境条件,但却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在活动中,我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表演,充满热情和活力。他们的音乐舞蹈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此外,他们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藏族文化中的信仰体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藏族人民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而佛教在藏族人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我参观的寺庙中,我看到了深信佛教的人们虔诚地膜拜、诵经和念佛。他们相信通过修持佛法可以净化心灵,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信仰让他们能够保持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后,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和反思。藏族人民的坚韧和奉献精神让我想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化的热爱,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不仅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了自己身上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与藏族文化亲密接触,我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更明白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藏族文化教会了我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注重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次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于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信念。我将更积极地参与到藏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和其他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选藏族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五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久远、深厚而神秘。近年来,我有幸到西藏旅游,亲身感受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这里,我想分享我对藏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藏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波斯地区,后传入西藏地区并融合了多种族的文化元素。在积淀和演变的过程中,藏族文化获得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宗教和生活方式。如藏传佛教艺术以唐卡画、佛教寺庙建筑等形式表达虔诚和超凡境界;藏族的过年、婚礼等传统节日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些传统仪式和文化表现,以其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使每个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
第二段:我对藏族文化的重要认识。
在深入了解藏族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藏族文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依赖,以及对生命与死亡、善良及善行的思考和追求,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努力向善。这种信仰和理念的传承,让藏族文化扎根于土地之中,滋养了人们的心灵。
第三段:藏族文化给我带来的启示。
与藏族人民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守护。他们并未丢失自己文化的土壤,反而用心呵护,吸取外来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对待他人文化的态度。每个文化都是一张海上捕捞的船网,彼此纠结、相互呼应、统一于一体,而它们之间的互通有无,决定了人们的认同以及彼此合作的程度。
第四段:如何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
我意识到,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我看来,了解和学习藏族文化是第一步,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去感受和体验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其次,我们要尊重、保护和传承藏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和推广藏族文化。最后,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因为只有当世界每个角落都注重民族文化的多样和共融时,人类社会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丰富和美好。
第五段:我对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相比于繁华的大城市,藏区的宁静和纯净给人以宁静和深思。而我对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是,希望每个人能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抛却浮躁的尘世烦恼,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奥秘,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更加和谐。我相信,无论是在藏族的高原上,还是在城市的喧嚣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结:
通过这次西藏之行,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其深刻的哲理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我将努力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最终,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使多种民族文化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