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成果,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一
每个家长都很疼爱的自己的孩子,幼儿学前大班入小学,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要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内容进入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从大班开始,提前为孩子们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首先在第一学期:重点以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初步的知识经验准备为主。其次第二学期:以入学的心理准备、模拟课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社会和生活适应力的培养为主。
幼小衔接我们做了以下重点工作,同时和家长分享这些经验:。
一、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上了小学,学习就成为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与在幼儿园更多的以玩为主的活动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在入学前做好这方面的必要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目前我们幼儿园很重视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比如,升入大班后,幼儿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幅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老师会请小朋友把今天学习的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由孩子转交给老师……这时家长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刚才留的任务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之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二、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我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三、培养从“小朋友”到“小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他们需要相关的个性品质,来适应学校生活。在幼儿园我们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强化以下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自信――通过竞赛、展示自我的活动,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通过蒙氏生活操作工作,让孩子们学会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独立做事的强烈动机和基本能力。
动力――通过学前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通过有趣的活动,在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的同时,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主动发问,切忌类似“怎么那么多问题”的反感情绪的语言。
毅力――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通过蒙氏工作,孩子们学习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他人。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二
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学前期向小学过渡的阶段,是很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他们对小学的向往、喜欢,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为上小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家长、学校和社区都有重要的责任,幼儿园、家庭、学校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找出方法,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性个别差异家园合作。
众所周知,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截然不同,所谓的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此时是结束幼儿园生活,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初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教育是为孩子打好基础,也是为小学做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家长也应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今年,我们班的孩子正处于幼小衔接期,正是培养入学准备和入学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育特点是不同的,学前阶段的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各种活动为主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而小学阶段是以上课为主要教学形式,有考试制度和作业。其次,作息制度及师生关系不同,学前阶段生活节奏是宽松的,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等。两者的环境设备与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期望,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幼儿园方面要做到: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其入学后的适应性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例如:请幼儿参观小学,观察了解喜欢上小学,还可以利用小学的学生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一对一的和学前幼儿做朋友,谈一谈自己的小学生活,在感受中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看书、做事认真、集中精力等如:组织全班幼儿学会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书,画画,每次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任务,并在幼儿适应后逐渐加长时间等。由于家长想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就在入学前教幼儿写汉字,拼音等,甚至把一年的课本让孩子提早学习,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对小学产生反感,反而更加事半功倍。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方面的改革如:我国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幼小衔接问题绝不是单靠哪一方面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一点往往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一点,现在很多幼儿园在与小学沟通方面并没做到,对于有的幼儿园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作为教育者还应该积极的去探索这方面的事。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加强对幼儿过渡期特点的理解,自觉的研究过渡期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因为各地区的差异,及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不一定要照搬别人的经验或成果,在教育中要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幼儿也应照顾个体差异最大限度的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加强家、园、学校、社区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单靠幼儿园或小学的力量是不够的,大家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影响幼儿,例如:现在,幼儿很多家长在幼儿入学准备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感觉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是不对的,学不到东西,把入学准备理解为认字,做题,背诗等,所以,家长的不配合会让幼儿园的衔接工作能进行下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是搞好衔接工作的重点。
在家长方面,有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先了解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吸收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当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配合教师为幼儿养成入学前的学习好习惯。比如:无论幼儿在老师那里学习了多少新的知识,他们都会欣赏,崇拜自己的老师,在得到表扬鼓励后会更喜欢学习。但有时孩子会谈一些对老师的不满,这时家长不能随孩子的态度一起批评老师,这样孩子对学习会更不感兴趣。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懂得欣赏老师,愿意支持老师才能爱上老师,爱上学习,从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其次,家长在幼儿学习方面影响也很大,比如,自己是否爱学习,看书,自己是否有好的习惯,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带动孩子的学习,言传身教。另外,家长要配合好老师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如:物质的准备,图书、本子、笔等,还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如适应性、人际交往等。
最后,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全社会支持,更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使社会中各种力量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三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简称“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问题。
除了老师做出的努力外,家长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因为幼小衔接的重点仍然在孩子生活学习能力、性格培养方面,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方式引导,这个过渡将会十分顺利。
养成好习惯熟悉新角色。
小学一年级新生,常常有不注意听讲、时间观念差、依赖性强等小“毛病”。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孩子们提前熟悉新角色,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宜选择带有拼音、图画的经典名著);或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5分钟到10分钟,慢慢培养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其次,培养良好的承受能力也很重要。幼儿园老师多是给予孩子鼓励,但到了小学,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易产生抗拒心理。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不管怎么哭闹,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适应挫折。
培养好心态适应新环境。
进入小学后,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一些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
许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无法改变爱动爱玩的习惯,家长应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使其明白“长大成人”的道理,同时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调好生物钟跟上新节奏。
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有时还迟到早退。一进小学,学生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时间少了。
在上小学前,家长要帮子女提前调整好生物钟,每天早上6∶30起床,午休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晚上20∶30就该睡觉,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提前将生物钟调好,这将让一年级新生轻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做好自己事认同新起点。
小学一年级新生还会遇到与同学相处的问题。
幼儿园里,大家都是玩伴,团团围坐在一起;小学里则是同学,和同桌共享一张课桌,角色并不一样。暑假里,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子女与同龄伙伴一起活动,找同学感觉。比如带着他们去社区会所,和小区里的同龄伙伴多接触、多玩;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子女与亲戚朋友家的同龄孩子多亲近。
放手去锻炼自己做事情。
孩子入学后,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带、下雨打伞、削铅笔、背书包、按课程表准备书包、根据冷热添减衣服……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等。
在学前缺乏锻炼,孩子在开学后就有可能手忙脚乱。老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推迟正常的教学进程的。
平时多劳动主动担任务。
入学后,孩子们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要分担班级、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
平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能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等。还要学会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生活中学习读书练能力。
语文学习方面,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重要。家长要教孩子多讲故事、背诵古诗、唱儿歌;带孩子外出时,要引导观察树木、房屋、动物等,回家后问他能否说说去过哪儿,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给自己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认标牌上的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等,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量。
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也很重要。入学前家里有一定数量图书的孩子,入学后读写算的能力高于家里没有书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书,上学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很难适应“读书”生活。
数学学习准备的关键,不在于会做多少题目,而在于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要懂得数字所代表的数目的实际意义,单纯背诵口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心的父母,可以在饮食起居过程中带领孩子处处学数学。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四
众所周知,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截然不同,所谓的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此时是结束幼儿园生活,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初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教育是为孩子打好基础,也是为小学做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家长也应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今年,我们班的孩子正处于幼小衔接期,正是培养入学准备和入学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育特点是不同的,学前阶段的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各种活动为主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而小学阶段是以上课为主要教学形式,有考试制度和作业。其次,作息制度及师生关系不同,学前阶段生活节奏是宽松的,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等。两者的环境设备与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期望,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幼儿园方面要做到: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其入学后的适应性影响很大,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例如:请幼儿参观小学,观察了解喜欢上小学,还可以利用小学的学生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一对一的和学前幼儿做朋友,谈一谈自己的小学生活,在感受中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看书、做事认真、集中精力等如:组织全班幼儿学会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书,画画,每次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任务,并在幼儿适应后逐渐加长时间等。由于家长想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就在入学前教幼儿写汉字,拼音等,甚至把一年的课本让孩子提早学习,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对小学产生反感,反而更加事半功倍。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方面的改革如:我国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幼小衔接问题绝不是单靠哪一方面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一点往往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一点,现在很多幼儿园在与小学沟通方面并没做到,对于有的幼儿园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作为教育者还应该积极的去探索这方面的事。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加强对幼儿过渡期特点的理解,自觉的研究过渡期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因为各地区的差异,及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不一定要照搬别人的经验或成果,在教育中要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幼儿也应照顾个体差异最大限度的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加强家、园、学校、社区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单靠幼儿园或小学的力量是不够的,大家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影响幼儿,例如:现在,幼儿很多家长在幼儿入学准备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感觉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是不对的,学不到东西,把入学准备理解为认字,做题,背诗等,所以,家长的不配合会让幼儿园的衔接工作能进行下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是搞好衔接工作的重点。
在家长方面,有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先了解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吸收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当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配合教师为幼儿养成入学前的学习好习惯。比如:无论幼儿在老师那里学习了多少新的知识,他们都会欣赏,崇拜自己的老师,在得到表扬鼓励后会更喜欢学习。但有时孩子会谈一些对老师的不满,这时家长不能随孩子的态度一起批评老师,这样孩子对学习会更不感兴趣。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懂得欣赏老师,愿意支持老师才能爱上老师,爱上学习,从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其次,家长在幼儿学习方面影响也很大,比如,自己是否爱学习,看书,自己是否有好的习惯,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带动孩子的学习,言传身教。另外,家长要配合好老师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如:物质的准备,图书、本子、笔等,还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如适应性、人际交往等。
最后,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全社会支持,更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使社会中各种力量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五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两个部分的连接。衔接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衔接的目的是使幼儿适应小学环境的同时,其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有所转化、提升和发展。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要保持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一致性,为幼儿入学打下良好基础。大班老师要正确认识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找准衔接关键,然后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接近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环境设置、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小学和幼儿园都要在教学形式上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幼儿园第二学期,没有特殊原因,必需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有事情要向老师请假,不允许向小班一样,来去自由。教师要熟悉幼儿到小学生的过程,应发生的变化有哪些。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要经常联系,了解小学教改情况。熟悉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的基本精神和新课程各科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内容,帮助小学老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说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在对教学大纲内容上的衔接方面的探讨和探究。
二、要注意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入学做好心理准备。在这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点:一是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来说,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益的。因此,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在培养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激发孩子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每次阅读前应提出要求:“看书时,要向爸妈那样安安静静地一页一页轻轻翻看;看时把自己认为好看的内容呆会介绍给大家;如果在看书时遇到不懂的可以轻声问老师和同伴;阅读完后记住把书放回原处。”三是要注意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
三、要注意提高幼儿的个人能力,为顺利入学做好行为准备。大班老师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提高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提高学习能力。要在一日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运用语言诱导幼儿保持学习的持久性、专注性。要激发孩子爱阅读、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提高书写能力。要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二是提高自理能力。小学生的课间和课余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生活需要自理,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独立意识,可以让幼儿初步学会听上下课铃声,让幼儿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在大班后期,加强与幼儿言语交流,多向幼儿使用心理状态的词语,让孩子们慢慢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老师利用榜样、表扬的方法让孩子知道怎样做自己才受欢迎,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学会交朋友,让他们学会融入集体。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六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xx举办的这场活动!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七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我园会为幼儿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我园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衔接方法,引导家长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字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者不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就造成了没有新朋友,他们会感到孤独、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因此,我们幼儿园着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方法是全园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让幼儿真正感到与教师同伴在一起的欢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规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班幼儿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一些改变,比如缩短午睡的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有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还可以请家长进行配合,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品质,大致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不管幼儿在哪个年龄阶段,我们培养幼儿都要从游戏的方法上来进行创作,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幼儿理解与接受,这是所有衔接活动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期间,家长和教师应当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严格一致一贯的要求,才能够养成良好习惯。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非智力品质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项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教师和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幼儿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4.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中大班教师应当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让幼儿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这次“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的培训,不仅给我们很多启示,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把这些方法结合本园现状进行调整,帮助幼儿更好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八
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呢?相信有些孩子对小学还有些恐惧,那么家长要在假期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家长除了要给幼儿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您所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吃饭、穿衣等等。其次还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孩子在您的指导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了。
二、培养幼儿与人大胆交往合作的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交往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们要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结交伙伴,使孩子在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另外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让,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敢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要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转化为活动的动力。为此,家长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家长可以通布置一些家务劳动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把菜择干净,把地在几点前扫干净,作业在几点前写完等等,家长不仅要把任务交待明确,而且要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让幼儿逐步形成习惯。
总之,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还有不久就要上小学了,家长要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九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罚倒垃圾等等,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有效的幼小衔接能够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有利于他们在学校的适应和发展。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以下将就幼小衔接有效衔接的体会进行说明。
首先,幼小衔接需要关注情感层面的需求。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变化,既有离开熟悉的环境和老师的不安,也有迎接新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期待。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渡过这个过渡期。在我班级中,我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让幼儿园的孩子与小学的孩子一起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互相认识和交往,逐渐建立起新的友谊,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
其次,幼小衔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而小学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为了让孩子在幼小衔接时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我在幼儿园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注重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这样,当他们进入小学后,就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次,幼小衔接还需要有顺畅的信息流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交流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小学的老师,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我会与小学的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反馈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同时,我也会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担忧,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这样的信息流通能够让孩子的过渡更加顺利,家长和老师也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
最后,幼小衔接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幼儿园和小学的资源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让幼小衔接更加顺利,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我曾经将我班幼儿园的孩子带到小学参观,让他们了解小学的环境和学习内容。同时,我也会利用小学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资源,给幼儿园的孩子带来一些小学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有一个全面而连贯的学习过程,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情感层面的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保持顺畅的信息流通以及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这些方法和经验都能够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只有关注衔接,才能让孩子们在教育的旅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一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家儿子进入小学校园已经1个月了,认真倾听了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了解到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有些孩子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出现抗拒心理,出现的“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每个孩子学习的指标如同参考工程建设指标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习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主动的体会学习的快乐。
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所以对于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是身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还处于一个懵懂期,被动的认为家长在做的就不会错,家长需要早起,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现在流行的“葛优躺”是最好不要出现,应该是把我们回到家里需要做的事情马上处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放学回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写作业,而不是有样学样的“葛优躺”了;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书包收拾好才能去看电视和玩。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支配。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适当的让孩子做点家务,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不能帮到很大的忙,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并不需要结果。
人是群居动物,有人比喻成豪猪,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必须离得近一些,但是因为距离太近,它们的刺又会刺痛对方,因此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说人际关系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去维系。对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给与孩子的就是几句话:谦虚、不骄不躁,去发现他人比你优秀的地方,心怀感恩之心。
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一(4)班王弈心家长王飞。
20xx、9、25。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二
回首过去成长路上的一点一滴充满了辛酸苦辣,但是收获满满。有可爱的'同事,有天真的孩子,有温暖的家长,有充满正能量的洋幼大家庭!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感谢把纯真的爱给了我的每一个孩子,感谢支持理解我的每一位家长。亲爱的每一位洋幼伙伴,为你们感到骄傲!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始终认为幼小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小衔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的有用信息。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心得感受。
《幼小衔接》是一本由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指导幼小过渡时期的书籍。这个时期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从幼儿园或家庭到小学的转变。这对孩子来说可能非常艰难,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更多的学业挑战、以及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相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为幼小过渡时期的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与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稳定地进入小学阶段。
在《幼小衔接》中,有许多对于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期非常有用的信息。首先,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幼小衔接的具体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例如,老师们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他们的同学、了解小学的学习环境、以及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该书还提供了许多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如何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子、如何建立家校联系等等。这些关注点都是帮助孩子渡过幼小衔接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需要关注它们。
第三段:如何让幼小衔接更加顺利。
根据《幼小衔接》书籍指导,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期。首先,我们需要与幼儿园或家庭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和学习情况。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同时,我们需要在公共场合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在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他们可以帮助孩子适应新的作业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孩子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此外,家长还可以与老师建立联系,在孩子学习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段: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许多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学习态度。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进入小学阶段。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在幼小衔接期间,孩子需要学会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相处,并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同时,有效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个时期。
第五段:结论。
在结束时,我想说《幼小衔接》这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在幼小衔接时期渡过难关,进入小学阶段。我们需要利用这些信息,以及考虑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我们的教育过程更加有效和有益。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四
非常幸运得到了本次参加鄞州区“幼小衔接”研讨活动的好机会,本次研讨活动的内容安排的较丰富,我分别听了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蜈蚣叔叔的袜子》、大班美术活动《帽子畅想曲》、一年级语文课学习拼音和美术课《新朋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美术组的研讨,杨老师在研讨中提到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幼儿园和小学如何“为儿童作准备”,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
首先,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活动室布置得五彩缤纷,桌椅可以移动,游戏材料丰富多样,有各种活动区、各类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主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空间较大。而在小学,教室布置比较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桌椅,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第三,同伴关系的改变。儿童进入小学,在幼儿园里熟悉的小伙伴很少有机会在同一个班级,他们得面对陌生的新伙伴。而且他们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加了竞争的因素。
第四,行为规范的新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在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有了新的规范性要求。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作业要按时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
第五,对儿童的学习期望的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家长又往往以学生学科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
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幼儿园可以做“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五
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六
其实,很多幼儿园引“课”入园,提前教一些;不少一年级教师却表示:“孩子提前就把一年级上册学完了,上课净捣蛋。”
游戏式头脑风暴等过度形式课程,教会孩子轻松学习、快速掌握。引导孩子具备由幼儿园升级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心理准备及学习能力。在授课形式上,要承上启下,将游戏、团队互动、课堂教学、家长培训融为一体。如何加入一个“团体”?大人眼中的'小麻烦,实为儿童心中大问题,只有他们提前具备了相应的理解、交往能力,才能自如的步入小学。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七
《幼小衔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通过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大大缩短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适应期,提高学习效率。我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此项教育理念的可贵之处,下面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种重要的转变。幼儿园生活和小学学习生活的不同,让孩子们面临了调整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孩子接受不了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会遭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幼小衔接作为一种有机的过渡,很有必要。它能够为幼儿提供连续的教育服务,促进孩子们的平滑衔接。同时也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让幼儿的教育质量更有保障。
第三段:幼小衔接的方式和方法。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让小学和幼儿园做好合作,以促进孩子们的过渡。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渐进式的衔接,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包括学前教育目标的统一,特色教育的有序衔接,教师队伍的协同配合,学校管理的细化和完善等方面。同时,家长在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许多好处的。首先是促进孩子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任务,幼小衔接能够让教育更无缝结合,并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他们新的任务。其次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幼小衔接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更加努力地融入学习环境,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最后,幼小衔接也增强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家庭和学校能够在各自范畴汇聚在一起,加强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支持。
第五段:结尾。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在孩子的教育上,幼小衔接不仅是我们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幼小衔接正式成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小衔接教育体系的建立,已经为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八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和小教普遍关注,但又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幼教和小教“两层皮”,“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使幼小过渡出现了“断层”。
不少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教材教法,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再加上各幼儿园、学前班为迎合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急切心理,片面强调各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幼儿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而重复的知识传授又使入学新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另一些幼儿园、学前班则缺乏教学规程,放任自流,使幼儿教育“保育化”,浪费了大好教育时机。
实践证明,如果学前教育抓得不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幼小过渡的准备应从幼儿园小班抓起,重点放在大班和学前班,使幼儿平稳过渡入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首先,培养幼儿对未知世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诚如一句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如果对周围世界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自然会专注的去想、去听、去问、去探索。
培养幼儿的这种可贵精神不是一年半载之功,必须从幼儿入园时做起才行。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得理解,一味蛮做,大有碍于孩子的发达。”而学龄前的孩子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开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蚊穴……,我们应通过孩子这种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兴趣、爱好、求知欲变得稳定持久,又把兴趣做为学习的动力。既然小学要教会儿童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前教育就应为此做好准备,即组织幼儿进行“前阅读”、“前书写”、“前运算”活动,如: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引导他们看色彩艳丽的画册、图片,进行“听读游戏识字”,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或游戏过程中听读、跟读、识记、朗读、背诵儿歌,从而识认常用汉字,为儿童进入小学转而以抽象符号为主要学习内容做好准备,这就是“前阅读”,幼儿教育中没有“写字”一课,但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手工等发展了幼儿手指握笔小肌肉的灵活性,使孩子握笔轻松,运笔线条均匀,为幼儿入学后书写打下坚实基础,这便是“前书写”。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取物”、“开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有目的训练了点数,也就是“前运算”。可见,这些游戏活动就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容易被幼儿接受的,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做了准备。
一提起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总是觉得非常羡慕,多少还有些感到神秘。根据幼儿这种心理.幼儿园大、中、小班都可以把小学生请来,请小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讲讲少先队、队旗、科技活动、夏令营,使小学生与幼儿距离拉近,激发幼儿向往自己快快长大,带上红领巾,早日成为小学生的愿望。对于大班或学前班的幼儿还可以有组织的把他们领出去,参观小学校,看他们上课、活动等等,把幼儿想的、听的变为直观感受,使学龄前幼儿渴望成为小学生。其次,培养幼儿自理、自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在老师、保育员和家长们的照顾下生活,而进入小学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离开别人的监护,许多孩子表现出惊慌、恐惧、不知所措,也有的孩子放纵,安排不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幼儿园还要逐渐培养幼儿的幼儿独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用具、玩具、衣物等。
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还要给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安排游戏、玩具和伙伴,学会考虑和决定自己“玩什么”、“做什么”,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和决定事情,可以使幼儿充分学会表达意见,并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机会。关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要经常持久地进行,从幼儿入园时就应开始。
实践证明,那种事事处处都代替孩子去做的家长们,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般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那些受陈旧教育思想影响,只让幼儿围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意识,没有人际交往的教育方式,即使在入学前使孩子学会了加减运算、汉语拼音等基础知识,他们送出去的学龄儿童也同样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入学前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他可使幼儿入学后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减少骤然进入陌生老师和小朋友之中所产生的交住困难。最后,要抓好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大班的幼儿更接近入学年龄,入学前的准备教育要更具体。
第一,要培养大班儿童或学前班的幼儿具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生活的集体,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性活动竞赛或集体布置活动室等等,形成良好集体风尚。
第二,训练幼儿具有“坐、立、走、说、写、看”的正确姿势,养成每天坚持看电视中的一段儿童节目,并能讲述其主要内容及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记忆能力。
第三,在学前班、大班各种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延长有意注意时间。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所有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看,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有的一入学就可能表现出两极分化,有的儿童注意力集中,而且持续时间长,有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注意时间较短暂,导致儿童进入正规学习以后成绩悬殊。因此,在大班、学前班下学期学习,还要调整作息时间,为幼儿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四,制定学前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训练卡,其中有关规定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指导并坚持定期总结。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要从多方面入手,起步要早。如果把入学准备教育重点只放在入学前一年,只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做算术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内容,那么,这种“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是不可取的。
最优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九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