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成长。我会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一
中庸十七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集中体现智慧和道德准则的经典著作。通过读中庸十七章,我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表达我对中庸十七章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庸十七章强调“诚”字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多元化、虚伪的社会中,许多人追求着表面的华丽和虚假的虚荣,缺乏真诚和纯粹的内心。而中庸十七章提醒我们,只有真实的个体和纯粹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通过诚实待人、真实对待自己,我们可以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拥有真挚的友谊。
第二,在中庸十七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被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往往缺乏互相尊重和理解。然而,中庸十七章告诉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只有通过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人际和社会的和谐。
第三,中庸十七章中涉及到人对待困境的态度。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中庸十七章中,强调了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平和心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用冷静的态度和智慧的决策来应对困境,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中庸十七章还提醒我们,困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接受并学会面对它,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第四,中庸十七章强调个人的行为和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中庸十七章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是社会的基础和支柱。每个个体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言行一致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对自己有益,也能为社会建设和谐的体系做出贡献。
最后,中庸十七章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外修身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认为,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修身和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个人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而影响和改变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个人的内外修身也需要相辅相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总结起来,中庸十七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通过阅读中庸十七章,我深替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原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庸十七章强调了诚实、和谐、困境应对、个体的行为和品德,以及个人的修养和内外修身的重要性。这些原则不仅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着这些原则,努力成为一个真诚、和谐、坚韧、有担当的人。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二
中庸第十一篇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主要探讨了人类的天性、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为政之道等问题。在对中庸第十一篇的阅读与学习中,我对于其思想和理论深入了解和体悟。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我对中庸第十一篇的理解和感悟。
一、“格物”和“齐家”,修身养性的基础。
中庸第十一篇中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其中“格物”和“齐家”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用心去研究和感悟自然之道,从而认识和把握自身的天性,这也是前人所讲究的“格物致知”之道。此外,齐家也包含了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人际关系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都需要每个人用心去整顿和调整。只有做到了内在修养的“齐家”,才能有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可能。
二、“中庸之道”,推崇“平衡”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一个有平衡力的社会和个人的方案。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而“中庸之道”在寻找这两极之间的平衡点,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也要为身边人做好平衡调节,让大家都能够共同发展进步。
三、推崇社会秩序,尊崇礼仪。
“礼仪之邦”,这句话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名片。礼仪是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中庸第十一篇也有强调这一点。人们需要自觉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崇长辈,注重文明与文化,如此社会的秩序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而如果我们的社会失去了礼仪,那么我们的社会将难以保持美好和谐的状态。
四、讲究情感与道德,增强人伦关系的力量。
人生最美好之事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人伦关系,所以他们讲究的就是感情与道德。情感是人的内在感受,道德则有助于积极地增强人伦关系的力量。而人们需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注重与身边的人相互倾诉、相互陪伴、相互关怀和相互面对困难。同时,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讲究道德之道,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宽容包容,增进人际之间的融洽与信任。
五、“治理国家”,以贤才为重。
中庸第十一篇也探讨了如何治理国家之道。“以贤治国,能之则任之,不幸则已。”贤才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我们需要慎重地选择和雇用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繁荣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尊重群众的意愿,为民请命,和民同心,共同打造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
总之,中庸第十一篇是我们当代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去逐渐增长自身的高素质人才,使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三
"中庸"这个词语自古就赫赫有名,它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准则。中庸主张在生活中处处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相较于极端的行为方式,中庸更能体现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我最近深入研究了中庸的哲学思想,并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了其中的智慧,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理解。以下,我将分享我对中庸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中庸的涵义及意义。
中庸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平衡状态。它强调不偏不倚,不偏向极端,同时也意味着摆脱人际关系中的价值判断。在中庸的哲学思想中,人们被各种利益和诱惑包围,但是只有保持中庸的心态,才能处理一切问题,与人相处融洽,克服人生的困难。这种中庸的态度让我们不致于被过渡的情绪所驱使,从而能够冷静地思考,并作出明智的决策。因此,中庸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中庸的实践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庸哲学思想时,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需要学会在冲突中保持平静,不要被情绪左右。人生常常充满无数的选择和抉择,而中庸要求我们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对。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保持中庸的态度,以合适的方式处理这些冲突和抉择。而实现中庸,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如宽容、公正、平和等,这些品质都能够帮助我们在矛盾和抉择中维持平衡。
第三段:中庸的心态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中庸将我们从过度的情绪波动中解放出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中庸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心态的平稳。当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沮丧和消沉,而中庸的心态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思维,转换视角。同时,中庸也了尘世间很多烦恼,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够使我们减少压力,保持健康。
第四段:中庸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利益和冲突所困扰,利己主义甚至道德沦丧。而中庸则能够帮助人们保持理性和公正。当人们遵循中庸的原则,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时刻保持自己的中立,便能打破恶性循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中庸的影响下,人们会更加平等地对待他人,不落到极端。
中庸作为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炼。在修炼中,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在面对各种抉择时保持冷静。通过修炼中庸,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修养。此外,中庸对于我们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冷静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的修炼过程将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结:中庸的理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人们常常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选择。而中庸思想的应用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挑战。同时,中庸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契机。尽管中庸的实践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保持中庸的心态,我们将能够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四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正因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好处。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以前”像一部经典被缩成了记忆。年少的福贵是富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躁不安了,烟花柳巷像无形的磁场,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未感觉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娇妻,他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人总是忘乎因此,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不知道自己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赌场才是富少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钟爱他的妻子还要钟爱于赌场,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金钱就是利的实体。赌场上的输赢就像梦一般若真若幻,福贵不知道他正在输掉自己的人生。叹息之余,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当他把家财输地一无所有之时,父亲并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亲很平静。其实,人表面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男生一旦犯错就难以让人原谅,男生一旦倾家荡产就少了拥有时的霸气,福贵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他要养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老母蹒跚在旁福贵心中也许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儿凤霞,福贵也许在狠狠地咒骂自己。我一向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五
中庸是一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治学之宗、理道之宝”。其中的第一章被称为《中庸心得》,这一章节以“诚意正心”为核心,通过对心性修养的阐述,引导读者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阅读《中庸心得》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中庸心得》告诉我们人心的重要性。书中的开篇便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可见,中庸被视为至高无尚的道德标准。而实现中庸的首要条件就是心。人心是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核心,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只有净化心灵,使其受到崇高的价值观的引导,才能真正达到中庸之德。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人应该注重心灵修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内在的自我管理和提升,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其次,《中庸心得》强调了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愿正性之心,生诚致之情。”这句话表明诚实是中庸之道的基石。人若能诚实的待人处事,以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就能建立起与人的亲近和信任。而正直则是诚实的体现,随时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并以正直的行为来应对各种诱惑和考验。读完《中庸心得》后,我深感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只有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第三,《中庸心得》告诉我们人要守正。书中强调“勿自欺也”。人生在世,面临各种诱惑和困惑,容易迷失自我,放松自律。而《中庸心得》提醒我们要坚守内心的准则,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的杂音所干扰。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环境中,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坚持正确而真实的道德行为。只有守正乃能实现中庸之德,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
第四,《中庸心得》让我认识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书中说:“反欲则格。”这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行动,纠正自己的过失和失误。人们常常是别人的评判和批评才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而《中庸心得》告诉我们应该主动审视自己,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偏差。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不回避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通过大量的自问自省,我深刻认识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最后,《中庸心得》提醒我们要保持沉着冷静。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修身是人们修养心性的有效方法,它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冷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焦虑和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中庸之道就要求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外界的喧嚣所累,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境遇和挑战。只有在沉静中修身,才能真正达到中庸之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通过阅读《中庸心得》,我深感人心的重要性,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守正的重要性,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以及沉着冷静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人们在修炼中庸之道时应该注意的方面,也是现代社会急需的品质和态度。只有以这样的信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个人的卓越和社会的进步。读完《中庸心得》,我深信中庸之道是我们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炼和追求,才能实现真理和道义的完美。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六
中庸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思维方式,旨在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根据孔子的教诲整理而成。其中的章节《中庸章》是整个书中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通过对《中庸章》的学习与思考,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示。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谦逊,以处世为准则,其次,中庸告诫我们要坚持中道而不偏极端,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平衡与稳定。最后,中庸教导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通过对《中庸章》的体悟与感悟,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正确处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以及如何不断修身养性。
首先,《中庸章》教导我们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谦逊。在《中庸章》中,孔子曾说:“道不远人,人之所以能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自己置于人之中,虚怀若谷,才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与平静的关系。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需要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不让自己的情绪波动影响到他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我们才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庸章》告诫我们要坚持中道而不偏极端。孔子曾说:“得中而祥,失中而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尽量避免偏激与极端的做法。只有选择中庸之道,保持稳健与克制的态度,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衡与稳定。现如今的社会中,充斥着许多极端思潮与偏激行为。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不盲从,不跟风,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只有坚持中道,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到事半功倍。
最后,《中庸章》教导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孔子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修身养性既包括修养自身的品德和素质,也包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与挫折,但只要内心宁静,我们就能够冷静应对。而要做到修身养性,需要我们坚持日积月累,注重自身的修炼与培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对《中庸章》的体悟与感悟,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与烦恼所困扰,而《中庸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态度。我深信,只有在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谦逊、坚持中道而不偏极端、不断修身养性三个方面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通过体悟与感悟《中庸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正确处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以及如何不断修身养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中庸章》所带来的智慧与力量,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与挑战。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七
中庸第一章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整理的一篇经典论述,它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阅读这一章节后,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下面就是我对中庸第一章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庸第一章让我认识到了“中庸”的核心理念。它告诉我们,中庸是一种平衡和调和的境界,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作为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激,不极端,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德行为准绳。只有在“中庸”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结果。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庸”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和重要性。
其次,中庸第一章引导我思考了“心性”的问题。它指出,人的心性是内在品质的转化和表现,是人的道德修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性,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内外的和谐。这让我对自己的心性进行了反思,我意识到需要坚持修身养性,注重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品质和性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再次,中庸第一章强调了“诚”字的重要性。它说“诚者,天之道也”,指出了诚实正直的品质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实是一种品德美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诚实不仅仅是对他人实话实说,更是内心态度的真诚和待人的真心。只有诚实待人,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深感诚实是人生态度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诚实和正直。
此外,中庸第一章还让我领悟到了“道”的深刻内涵。它说“道者,万物之奥”,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力量和本质规律。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只有通过与道相合,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我将更加注重与道相合,寻找个人与社会的共生之道。
最后,中庸第一章让我明白了“中庸”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它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意味着中庸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人生即是追求中庸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追求和谐中,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发挥。通过阅读中庸第一章,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与人生价值的紧密联系,我会在将来的成长之路上,坚守中庸,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中庸第一章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个人的修养和品质,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希望我的这些心得体会和感悟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八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别,忠实奉行。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学习是毕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实的积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没有相当的积累工夫,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苏轼说: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独爱中庸。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九
《中庸》有一章讲到治国方略,说有九条规则,是为九经。这篇文字,我反反复复读过好几遍,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非常非常清晰,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说治国的要领在于什么?回说,在于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
然后说为啥呢?
因为(一),修身,则道立。儒家思想最强调的就是修身,内圣外王。说物有本末,什么是本呢?之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子(孔子的弟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意思,刚好和“修身,则道立”契合。一个国家有没有“道”,是非常关键的。古代有很多话就是关于“邦有道”的。譬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譬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譬如“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足以说明,“道”,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封建时代,一个国家有没有“道”,核心的,就在于君父有没有“道”。要有道,就得修身。
因为(二),尊贤,则不惑。自己好多事情搞不清楚,知识量也非常有限,如果能够尊重贤达的人,贤达的人就会协助你,帮你理清思路,这样,你就不疑惑迷茫了。“君子贤其贤”,就是尊贤的意思。尊贤,其实就是尊师。尊师重道,这其实也属于修身的范畴。这里的不惑,是自己思路越来越清晰,是自身的禀赋;下文的“不眩”,也有吧不惑的意思,但那意思,是不被外界刻意蒙蔽。
因为(三),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亲爱自己的家人,家人就不会埋怨你。古代是把齐家看得很重的。说一个人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自己家里的人都教导不好,还能去教导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因为(四),敬大臣,则不眩。“眩”是目眩神迷的“眩”,是眼花、迷惑的意思。皇帝操作国家机器,是靠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分三六九等,最牛的,就是大臣。皇帝不清楚的事情,大臣可能清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忠。皇帝以仁义待大臣,大臣报之以忠心。君臣携手,皇帝靠着大臣这双眼睛,能够看清楚天下大势,不至于不辨是非。
因为(五),体群臣,则士报之以礼。体是体察,体谅,体贴的意思。能够体谅百官,体贴入微的爱护百官,百官就会投桃报李回报皇上。这其实就是个舍得的道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爱官,官就爱你。这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官是士族来的,士农工商,在古代,士是非常尊贵的,差不多就垄断了教育资源、官场资源。
因为(六),子庶民,则百姓劝。子庶民,就是爱民如子。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如果皇上也能这样爱百姓,百姓就会觉得安稳,觉得幸福,继而就会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皇上是天子,也是君父,是百姓的父母。
因为(七),来百工,则财用足。古代人似乎不大注重财务,把工商排到了后面。百工就是各种工匠、手艺人,还不纯粹是商人。百工与财务挂钩,有了百工,国家才能富足。这和现代国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是一样的。如果与民争利,处处设陷阱,国家的工商业就不会发达,国家就会积贫积弱。
因为(八),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中国哲学强调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近的搞掂了,再去搞掂远的。譬如行远必自迩。对于远处的人,要宽厚对待,这样他们就会归附。国家也是这样才能强大。如果恃强凌弱,国家就成了众矢之的,处处树敌,没有一个好的外交关系。
因为(九),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诸侯是国家内部各个区域的老大,如果能够安抚好四方的诸侯,天下就会对皇上信服敬畏。
以上是讲,为什么要做着九件事。以下介绍如何做好这九件事。
第一,齐(zhai)明盛服,非礼不动,便能够修身。齐明是说内心要虔诚,意诚心正;盛服是说外表要端庄,符合礼仪。这是诚于心,形于外的意思。《大学》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见修身是和诚意正心挂钩的。人这个物种发展成人类社会,靠的是有规矩,有秩序。规矩,秩序,就是礼法。不做逾矩的事,就是修身,就是符合道的规范。这是非礼不动的意思。
第二,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便能够尊贤。“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里的意思,就是要远离小人和女色。亲小人,远贤臣,后汉所以衰颓也。做皇上的,好色无度,一是自己身体不好,二是无心朝政,从此君王不早朝了,三是容易宠溺女人过渡,让她任性而为,祸害国家。所以要远色。在物质和精神上,要看轻物质重视精神,把道德看成最贵的。这样,贤人才会觉得这个皇帝不是昏君,是可以教化辅佐的。
第三,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便能够劝亲亲。尊重亲人的地位;重赐亲族俸禄;与族人同乐:这样才能亲近。关于这段,同其好恶这个点,我不是特别赞同,也许是没理解对意思。对家人如果都投其所好,而缺乏教化,这应该是不对的。
第四,官盛任使,便算是敬大臣。什么意思?你得给大臣足够用的人。一个国家好比一栋房子,皇帝是国家的主人,是大梁;大臣是顶梁柱;官员是四梁八柱。皇帝靠大臣顶着,大臣得看四梁八柱扶持着。所以做皇帝的,要把国家的四梁八柱立起来,协助大臣办事情。不然大臣就做不好大臣的本分了。做企业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管理,很多时候就是把四梁八柱立起来。
第五,忠信重禄,就能鼓舞士官。对待国家公务官员,一是在礼节上要忠信,二是在待遇上要重禄。
第六,时使薄敛,便能够鼓励百姓。按照时节安排劳务,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收割的时候收割。然后呢,再减轻赋税,藏富于民,让百姓过得好一些。这样,百姓就会爱你,更积极地劳动。
第七,日省月试,既秉称事,便可以劝百工。经常视察考核工作,按照一个人的功劳送给他薪资,这样百工就会努力。
第八,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便能够柔远人。来了迎接,走了欢送;赞扬其好的方面,包容其不好的方面,就可以让远方的人归附。
第九,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便能够安抚诸侯。让中断了俸禄的人家能够延续,复兴颓败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少收点公贡礼,多赏赐点东西,便能够安抚诸侯。
最后,治理天下的九经,说到底,就是一个“诚”字。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
假期在家,连续的阴雨天气让我不得外出散心,闷在家却又实在无聊,便开始翻阅高中时代购买的“必读书籍”——《红与黑》。
“出身卑微的于连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跻身上流社会,但是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个阶层充满了蔑视和仇恨。一封女人的私信,断送了他梦寐以求的前程,他在恼怒中想这个女人开了枪……”
——这是封面上对全书的整体概述,简单扼要,我当时的第一印象便觉着这书肯定又是以黑暗社会为背景创作的爱情小说,不乏会有点当下正红的金牌编剧于正剧中些许的虐恋情节,当然,这仅仅是我跟这部小说的初次触电。本着对小说充满政治色彩的创作背景,我开始了阅读。
序言部分译者很有深意的解释了书名的由来——《红与黑》开笔之初,叫《于连》,知道写完上卷,才最终定名为《红与黑》,以两种色彩作书名,司汤达有寓意存焉。历来评论家绞尽脑汁,颇多发明,认为“红”与“黑”,誉为军装与道袍,剑与十字架,热血与孝服,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暗黑,火红的理想与黯黑的幻灭,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等等。相对而言,到时司汤达本人的说法比较平实:“红”意味着主人公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书名也有如此之意向。
家境的卑微加上父亲、兄弟的不待见,让于连亦步亦趋的成长着,就连唯一的阅读嗜好也被父亲强烈禁止。然而,对《圣经》、《新约》以及部分拉丁文的熟读,恰恰为于连自己今后跻身上流社会创造了机会。经过维璃叶本堂神甫彼拉神甫的推荐,于连顺利的被聘请进维璃叶市市长:瑞那先生的家当家教。初来乍到,于连对奢华的生活以及上层社会的各种理解显得很不适应,谢朗神甫的一番话使于连获益匪浅:“圆滑与审慎兼具,把一套虚伪的论调编的找不出漏洞,在他这个年纪,已属不恶。”之后,瑞那夫人与于连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变得明朗起来——上层社会不断地想于连招手,最后却因为这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使之付诸一炬。
神学院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的偶然促成了于连飞鸿腾达的前奏,只身离开维璃叶进军巴黎,于连虽有对瑞那夫人的万分不舍,却又始终放不下自己迈向上层社会的脚步。彼拉神甫对于连很是看好:“这年轻人虽然出身低微,可是心高智大,一旦伤了他的傲气,纵然身在这儿,也无济于事。他会藏巧于拙。”至于到拉穆尔侯爵家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以及于连与玛娣儿特之间的种种,则如晴天霹雳,最终将于连送上断头台。
纵观整部小说,主人公于连的故事似乎倒影着我——平凡的出身,自认高傲的性格以及长路漫漫的仕途。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一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二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三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四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五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实用中庸心得感悟(汇总16篇)篇十六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