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概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总结作品,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一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二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同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探讨过程中学习前后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哪一方面使你感到佩服?(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研究方法。
1、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读读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疑问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悟。)。
2、交流: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不同的心情。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小结学法,类化研究体验。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阅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的过程。)。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提炼质疑,拓展研究范围。
1、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实质是“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2、质疑,解决相关问题。
(五)开放练习,延伸研究渠道。
1、课后练说。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课外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本课8个生字,3个多音字。理解“死而复生”“起死回生”“切脉”“凝神”“厥症”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尝试复述扁鹊为太子医治的内容。
3、过学习,体会扁鹊是我国古代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学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师板书:起死回生)。
1、这个词谁来读?(点名读)。
2、谁能说说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
生:将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
生:就是死而复生的意思(你是用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3、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谁能读好课题?
(注:若学生未说到“死而复生”,就让学生读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找出“起死回生”的近义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文中究竟写了件什么事呢?轻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试着选择黑板上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生: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生:扁鹊使太子死而复生。
生: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使太子死而复生。(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起死回生”和“死而复生”,初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
2、你们瞧,这就是扁鹊。(出示扁鹊的图片)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候有名的医学家。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后人就称他“扁鹊”。
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习课文1—9小节(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周游列国,四处行医。一天,他来到虢国都城,听见街上的"行人议论纷纷。原来(虢国太子不知什么原因,一向好好的,突然间就死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读出惊奇、疑惑不解的语气。)。
2、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
(1)、扁鹊对于这件事也感到疑惑不解。(板书:纳闷,指导读准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a交流找到的句子。
b指导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c师生分角色读,生读扁鹊说的话,师读侍卫官说的话。
(3)、扁鹊听了松了一口气,那是因为通过这三个问题他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他知道太子是早晨鸡叫的时候死的。
生:他知道太子还未入棺。
生:他知道太子死前感到胸口闷。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早晨鸡叫的时候、胸口闷、未入棺)。(a点名回答b连起来说)。
(3)、是啊,通过这番询问(师板书“问”),扁鹊知道了太子死时的症状是(胸口闷)、死亡时间是(早上鸡叫的时候)还了解到太子还没有(入棺)。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扁鹊觉得(太子可能没有死,太子也许得的是厥症,太子还有救)怪不得,他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4)、根据与侍卫官的对话,扁鹊觉得太子可能没有死,但也有可能太子真的死了,可他为什么却说:“我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呢?”
生1:他这样说,侍卫官才能让他进宫为太子医治。
师:有这样的可能。
生: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对自己的判断很有把握。
生2:他是一位医生,只要病人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也要去为病人医治。
师:是啊,医者父母心,扁鹊深知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只要病人还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哪怕付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为病人医治!
(出示:扁鹊送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读出坚定、自信的语气)。
学习课文10---14小节。
师:那扁鹊进宫后又是怎样使太子死而复生的呢?轻声读读课文第11、12小节。
1、学习11、12小节,了解扁鹊如何为太子医治,并尝试复述扁鹊为太子治病的内容。
(1)一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师:轻声读读这两段话,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2)初步了解中医诊断的方法。
师:切脉,也称把脉,谁能做一个把脉的动作?它是医生诊断疾病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切诊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扁鹊在为太子诊断时就使用了切脉的方法,不仅如此,他还贴着太子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a理解“凝神”的意思b扁鹊把耳朵贴在太子的胸口凝神听什么?)这种通过听病人的声息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叫做“闻诊”。通过诊断,扁鹊断定太子得的是(厥症)c理解"厥症”
(3)二读:通过边做动作边读句子的形式了解我国中医的诊断过程。
师:了解了扁鹊诊断的方法,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读描写扁鹊为太子治病的句子。
(4)初步了解针灸。
师:刚才老师发现个别同学在扎针时嘻嘻哈哈觉得很有趣。你们知道吗?这种通过扎针医治病人的方法叫做针灸。要知道,不同的病所扎的穴位也不同,一旦有所闪失,病人也许性命不保。我们一起再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比比谁最像小中医。
a自由轻声说。
b同桌互说。
c师点名说。
2、进一步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
(1)引读太子在扁鹊的医治下变得怎么样的句子。
出示: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开始扇动,眼皮也慢慢睁开了。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2)“不多一会儿”、“没多久”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生:扁鹊医术十分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治好了太子。
师:扁鹊医术的确高明,他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啊!怪不得国王竖起大拇指称赞扁鹊(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a点名读。
b齐读。
学习14小节,体会扁鹊的谦虚。
1、读扁鹊说的话,指导读出谦虚的语气。
2、理解“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师:扁鹊是我国古代了不起的医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治疗法使虢国的太子死而复生。要知道,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与中华文化相等的悠久历史,经过千年承传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瑰丽宝藏。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四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近年来,我在语文课程任务设计方面有了不少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任务设计理念、任务设计步骤、任务设计原则、任务设计效果和任务设计优化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任务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则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常常设计一些以学生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曾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为题材,描述一个温馨幸福的场景。这个任务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对家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任务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在任务设计的初期,我一般会对学生进行现状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和学习方式,以便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接下来,我会明确任务目标,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在确定任务内容时,我会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比如,在教学《红楼梦》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剧本创作,通过表演来演绎其中的一段故事。这个任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此外,任务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元评价手段,通过字数限制、参考资料等方式对任务进行适度区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我曾针对一个写作任务,给予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写作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另外,任务设计需要注意效果评估。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我经常设立明确的评估标准,如准确性、创意性、合作性等,通过评估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有助于查漏补缺,还能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任务设计需要不断优化。任务设计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在实施任务后,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任务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对任务进行调整。同时,我也会不断关注教育前沿信息和新的任务设计理念,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任务设计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遵循科学的设计步骤,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任务效果评估,并不断进行优化。通过这些设计,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课堂的氛围也更加活跃和愉快。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对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进行了有效的培养。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五
作者及工作单位黄敏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3.学生教难理解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难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4、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三、板书设计。
6、一厘米。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送票——“逃票”——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教学反思。
2、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习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习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奇思妙想。
1、宣布游戏规则。
2、一起来学《田忌赛马》。
二、新课。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赛马过程。
(1)课文写了田忌和齐威王几次比赛?我们先看第一场(一学生贴赛马图,师演示动画。)。
(2)很明显,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他们又进行了第二场比赛(请两名同学演示课件)。这次比赛田忌以二比一获胜了。
(3)还有其他方法能让田忌取胜吗?请大家在指上列出你的方法。(请学生演示课件)(相机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这次比赛得归功于谁的'帮助?孙膑怎么会想出这种方法呢?他是怎么想的?(出示句子: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所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5)万一齐威王也换马的出场顺序呢?为什么不会?课文哪里可以看出齐威王非常得意?理解得意洋洋、讥讽、轻蔑等词。(指导朗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
(7)齐威王的第一次胜利靠的是实力,那田忌的第二次胜利靠的是什么?
3、朗读训练。
(1)小组读。(2)分角色读。
三、小结。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的任务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任务设计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任务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背诵诗文和记住语法,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感。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努力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总结。例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我设计了“猜谜诗”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掌握的诗歌知识和语言技巧来猜测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任务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一门情感类学科,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通过设计情感体验的学习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中的情感,进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我设计了“仿古词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悟语文之美。
再次,任务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语文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中,更要与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我尝试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例如,我设计了一次“写一封感谢信”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写一封真实的感谢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个任务,学生既练习了实际写作能力,又增强了情感交流的能力。
同时,任务设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尝试设计了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例如,在学习阅读理解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材料,解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最后,任务设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因此,任务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文本材料并进行创作或探索。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写一则新闻稿”的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新闻题材,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创新性的整理和写作。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任务设计是一个需要巧妙把握的过程。合理的任务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化对任务设计的思考和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任务设计方法,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八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
1、先秦。
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
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
《论语》。
《庄子秋水》。
《史记伯夷列传》。
《影的告别》。
《苦雨》。
《理想国》。
《蒹葭》。
《山鬼》。
《行行重行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
《长恨歌》。
《定**》。
《永遇乐》。
《水龙吟》。
《等你,在雨中》《世说新语》。
《惊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伤逝》。
《金锁记》。
《许三观卖血记》。
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
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
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七、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席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八、作业练习。
九、考试。
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
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语文课程任务成为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课程任务设计的心得体会。下面就我的体会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语文本身也是一种为交流而存在的工具。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会要求学生写作文、讲故事等,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升语文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程不应只是内容的灌输和记忆,而应是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常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和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作品或者设计自己的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作为一门文学性质的学科,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他们具备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作品的结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也会组织一些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四,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组织小组活动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文能力,还能够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语文课程任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我会融入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内容,例如,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古文,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文水平,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任务设计的重要性。合理的任务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同时,在任务设计中,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优秀语言表达能力又具备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一
1、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闪亮之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3、能自选或自拟题目。
学情分析习作要求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写过《我的自画像》,介绍过自己的朋友,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来介绍。因此此次习作重点指导学生在认真思考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或请周围的同学、老师、家长作参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写下来,写完后能读给同学听,与别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增强自己的信心。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目光仍然是锁定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的小圈子里,学生生活中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可以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自己的话说呢?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难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准备。
1、课前请长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或本领。
2、预先选好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一篇习作。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和本领。
第二课时目标:
1、独立撰写习作。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讲评习作,学生了解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并能从老师分析的习作问题和介绍的优秀习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继续用朗读自己习作的方法与别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课时1备课时间09.23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
2、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朗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二、自读例文,感悟写法: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1)这两篇例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
(2)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
(3)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4)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主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交流讨论: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特长、本领介绍清楚,采用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2)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3)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三、尝试运用,口述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
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
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四、学生自行习作。
课堂练习学生自行习作。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独立学会小字格的生字,会认双横线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分组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海给我们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乐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你们在大海边嬉戏玩耍过吗?有什么感受?
2、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根据下列要求初读课文。
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珍藏、神秘、出航细致。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孩子们是怎样踏浪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子: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笑着,叫着,跳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学生自由读句子想象画面。
4、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cai中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兴奋场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读出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乐趣。
6、另外几句,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浪花的可爱与顽皮,在读中体会作者。
观察能力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了第二自然段,你想到了什么?
2、他们除了堆城堡还会堆什么?他们在玩沙时会说些什么?
3、小组里演一演。
4、堆城堡多么高兴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他们拾到了什么,请用笔在书上勾画下来。
2、想象一下他们会用贝壳做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的好奇之心。
三、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新。
1、读了四、五自然段,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梦想?
2、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四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要想进行好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特色。
第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苏教版教材会设置更多的故事情节及插图,还有一些简单的诗词,而不会有过多理论性的知识;第二,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并会在教材后面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引导学生去大自然进行观察。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纷繁杂乱的各种信息渐渐干扰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使信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要经常学习一些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并要为写作文进行一些素材的积累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从计算机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灵活应用的能力,而不会对信息感到盲目地恐惧或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走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1世纪不会用电脑的人都是文盲”,足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首先,对于阅读,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而且还要读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电子版文章很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这些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以前的写几个字组几个词那么简单,它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方式灵活地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如对于语文教学,老师可以布置板报的作业,让同学们在板报上展示自己的`作文、对诗词的心得理解,或者自己积累的一些课外读物知识,学生要想将其展示,就需要学会排版、导入图片等技能,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就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这种能力。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最显著的就是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件以动态的、声音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背影》时,可以将文章内容用flash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利用背景图像及声音等设置温馨的充满爱的氛围,使同学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更好体会父爱如山般的情感。()同时,由于将课件直接展示可以减少老师上课时板书的时间,因此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有利于讨论多样化的进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世界还有很强的求知欲,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会激起他们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复杂难懂的知识以一种活泼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增强了好奇感和新奇感,从而增加了其学习的欲望。如在讲解《跟踪台风的卫星》时,由于不感兴趣,女生很容易走神,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前利用ppt及动画的形式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能以浩瀚的场景吸引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
一个多才多艺、形象好气质佳、博学的老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平时用板书和讲解无法展示的东西活生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计算机信息的传播,也允许老师将与课本有关的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更多知识引入课堂,从而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展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对很多知识都会感到好奇,比如,在讲解苏轼的生平时,就有学生问过“苏轼的老婆是谁”这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深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情感课堂。
要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就必须使之爱上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良好的情境、创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享受语文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如教师在讲解《三个小伙伴》时,教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合作对人生的意义,可以选出三个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大家在进行角色表演的玩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单调枯燥,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对于一些象形字的学习,如“日”“山”等,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它来源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而使同学牢牢掌握这个字形。信息技术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而是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并且综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如有些故事会要求学生续写,这就需要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因此在展示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用信息技术将课文营造的氛围展示出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产生各种各样的续写故事。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提供信息的多样性、展示手段的多元化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增添教师的教学魅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值得提倡,我们一定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很好地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五
杨艳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写作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在语文课改已经深入的今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1、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2、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3、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二、语文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三、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六
教学理念:读书是语文学习和根本,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到了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的聪明能干,明白遇到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难点: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
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自主预习:朗读课文。
提练主线: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并懂得在别人有困难时要热心帮助,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二、合作探究。
情境表演:谁愿意把刚才读的内容表演一下?先四人小组集体创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另外两个人出主意。再请一两个小组在班上边读边演。大家既当观众又当小导演,评价补充。
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完成小实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举行读书汇报会。
2.试一试:当瓶子中的水很浅很浅时,乌鸦用这种办法能喝到水吗?
1、谈话:
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2、活动:
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一、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思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二、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
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思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三、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四、课后反思。
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通过对“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资料);。
2、维也纳简介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维也纳:
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
(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图片课件,配音乐《杜鹃圆舞曲》)。
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生读课题。
二、走近维也纳: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
尽量尽快撩动巢穴。
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宁静又精致。
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幻灯):维也纳。
师: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大家所有的想法,请找一找,划下来。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齐读)。
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
三、感受维也纳:
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2.(配乐)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预设一: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
b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二:
(幻灯)“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你想对大黑狗说什么?连大黑狗的心情也如此愉悦,足以说明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预设三:
(幻灯)“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2.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读出不同的层次的钟声。
3.在这样亲切、温馨的清晨,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什么呢?
4.师引读: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四:
(幻灯)“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1.师:为什么要做成三角钢琴的样子呢?(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幻灯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中描写花的片段)。
(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非洲)在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
3.通过对比,谈谈感想吧!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维也纳的花与别处是与众不同的?(学生找出“别出心裁”理解词义。)。
4.师:是啊!像这样的雕塑造型在维也纳随处可见,(出示图片)维也纳简直就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难怪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五:
(幻灯)“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
1.从“冒”你能体会到什么?(惊喜的心情)。
2.指导读相关句子。读出惊喜的语气!
预设六:
(幻灯)“人们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
师:假如是你,也来到这个酒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带着欢快的语气读句子,边读边让自己也沉浸在这欢悦的气氛当中。
小结朗读优美片段,感受维也纳处处都充满音乐的气息.
四、享受维也纳:
1.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师激情引读:
(舒缓地)正因为在维也纳,连小动物都那么富有音乐的灵性,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温馨地)正因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是音乐的摇篮,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激情地)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2.(指导朗读)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带着清晨的喜悦,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旅途中那份惊喜,带着我们对维也纳的向往,一起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配乐读课文)。
3.师:学到这里,大家心里有什么冲动,有什么最想说的吗?(结合板书:!)。
4.(幻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五、畅想维也纳:
1.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2.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维也纳。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八
目录。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改革后,三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教学内容变为三个,其中增加的“文化接受”专题,凸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意蕴与精神引领价值,增加的“实用写作”训练了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在教师教学中,有两种倾向:第一,与中学语文课程区别不清。教师往往像中学语文教学一样,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疑似“高四语文”。第二,与中文系“作品导读”或“文学史”课程区别不清,疑似“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改革后,首先,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三名教师承担三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3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以客观题为主,考查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查。
改革后,采用大题制,以主观题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分专题取平均分进行考查,考查全面的语文素养。
试题类型举例:
(一)文学欣赏:一类是文学创作。可以海阔天空任凭想象创作故事(小说),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创作诗歌、散文、剧本。另一类是文学评论。可以就自己读过的一篇或一部作品(传统文学或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二)文化接受:一类是背诵、默写文化经典,另一类则是文化思考。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进行对比,探讨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三)实用写作:一类是公文写作,第二类是小论文。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来写。第三类是演讲稿、活动总结、通讯、广告等。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写。
1.考查内容。
书法训练要求临摹硬笔书法或软笔书法字贴一幅,或自已创作书法作品一幅,占总成绩20%。
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一篇,该课程免试,成绩为优秀。
2.考查形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随时上交自己的考查作业,优秀作业期末时要在学校专栏宣传,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
(1)评论和应用文作品要有作业封面,作业封面电子版下载地址:/wxxy资源下载栏下载。
(2)书法训练按任课教师要求写作品,作品上要体现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姓名。
(3)每个教学班课程负责人收交本班三个模块课程考查作业分别交给相应模块负责人,由模块负责人组织评阅给出成绩(分别按50分制、30分制、20分制打分),并交回课程负责人。
(4)课程负责人汇总成绩报教务处(登录教务处网报成绩——打印成绩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处签字),将打印好成绩单及本学期课程相关材料,按班级学号排序,汇总交文学院教学秘书。
(5)凡免试学生,要求上交发表作品原件、复印件,课程负责人核实后返还原件,保留复印件。
(四)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每周至少安排2课时,一个学期36学时,有条件的话,“实用写作”最好单独开设一个学期。尽量小班化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可安排三位老师分别讲不同的专题。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也可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配备师德高尚,有比较渊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技能的教师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同时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提供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新目标、新理念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材建设。
由于我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三个专题: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建议使用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等适合教学需求的有相应内容的教材。同时,逐步自编适合学校情况的校本教材。
(七)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面向数、理、化、工、农、医、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先修课程:高中语文基础上的广泛课外阅读。本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实用写作、书法训练、山西简史五大板块内容的讲授与研究,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综合运用素养。
2.教学目的。
(1)结合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了解、熟悉中国优秀文学成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结合文化经典作品,了解、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以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结合范文,训练写作公文及其他应用文,提高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1)《大学语文》,吴宝玲、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3年;
(2)《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版),2007年;
(3)《大学语文新编》,魏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年。
(6)《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本课程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定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多名教师承担五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第五,改革考试。采用大题制,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内容及时数。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文科安排在第一学期、理科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第一专题文学欣赏(10学时):第一单元诗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诗歌,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通过鉴赏,玩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感悟,咀嚼诗歌的情韵美;通过体味,获得“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重点: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难点:读出个人的独特的感受新知识点:诗歌鉴赏方法第二单元散文(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散文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散文,掌握散文的审美特征;领会散文的立意和韵致情味的营造,展开联想,捕捉散文的神韵,培养细腻的情感和审美的眼光,丰富人生的经验;品味散文的语言;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散文写作的能力。
重点:对散文进行理性评价难点:自己创作散文新知识点:散文鉴赏方法第三单元小说(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外小说的发展历史,理清中外小说互相影响关系;精读中外文学史上的优秀小说,掌握小说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特点;透过人物形象,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主题思想;欣赏表达技巧,获得更加细腻、丰富的艺术感觉;充分认识文学就是人学的道理,从小说文本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重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点: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体现的思想意义新知识点:小说鉴赏方法第四单元戏剧(2学时)。
基本内容:从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领悟主题思想的深刻意蕴;把握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重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点:主题思想深刻意蕴的领悟新知识点:戏剧鉴赏方法第五单元网络文学(2学时)。
新知识点:网络文学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探讨第二专题文化接受(10学时):第六单元仁者爱人(4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握传统民本仁政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辨析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仁爱思想,感受以民为本的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第七单元和而不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人际交往、清明政治、繁荣学术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第八单元胸怀天下(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思想;认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及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了解“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我国历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的一个优良传统;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作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第九单元品格修养(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品格修养”的思想;学习前辈贤达,重视个人道德品德培养;懂得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只有不断充实提高各种修养,才能使生命活出像样的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前辈贤达的豁达襟怀、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第三专题实用写作(8学时):第十单元行政事务(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
第十一单元商务财经(1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广告”“经济合同”等。第十二单元新闻报道(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消息”与“通信”。第十三单元学术论文(2学时)。
四、实施计划。
我校这次《大学语文》改革是在学校、教务处、学院领导的提倡和支持下进行的。本学期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并且将准备教材和配备教师。第二学期在全校文科先开设,第三学期在全校理科开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完善本方案。
按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五个专题十八个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分五组,成员选择各专业、学科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承担1至2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各组教师人数按教学任务的多少具体安排如下:
文学欣赏组:5人左右;文化接受组:5人左右;实用写作组:3人左右;书法训练组:2人左右;山西简史组:2人左右。
以上各组教师在文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美术学院中进行选拔。
书法专业不进行书法训练,加强古诗文欣赏的培养;历史专业不进行山西简史教学,加强文学欣赏的培养。
文学学院。
2013年11月第三次修订。
2014年1月补充。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易懂深远广博不朽。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二十
摘要:我校以及国家要求正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着全面的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思路,努力研发新的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是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研究新的课程要求,提高我们教学效率的同时更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我们教学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改善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我认为如果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把注重“教”转变为注重“学”。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这与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是非常不同的。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极大的信心放手让学生去学,更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因此,要想做好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然,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教”与“学”的转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难以适应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过渡工作。
首先,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走老路,改就要改彻底,一定要对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下去。
其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放手,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在课改之初,突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难以适应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尽量改变教师的威严形象,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以便于让学生敢于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最有效的方式。
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转化的过程中,直接由单纯的讲解式转化为学生“自由活动”式的教学转变比比皆是,这样的转变毫无教学可言。学生不可能锻炼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可能比教师讲解掌握得更多。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仅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开展小组内总结,班级总结等,保证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正确使用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会教学课本内容,也只会教学课本内容,觉得课本以外的是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殊不知,对于我们语文学科,课本以外的内容远远比课本上的内容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也对我们教材的使用做出了改变。新的教育理念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仅仅把教学放在课本这个框架内,那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都将受到限制,也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要以课本为基础,同时引入一些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以便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机会。我们应把学生的课外学习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写一些小作文、引用生活中事例开展实际教学等等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课外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补充还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最好的方式。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安排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还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切忌本末倒置,把课外学习带入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那样只会影响正常教学,降低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人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其次,要给予学生积极地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受教师权威形象的影响,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敢说、敢想。最后,还要注重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小学语文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程,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做好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课程改革的落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落实。
(责编金东)。
精选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大全(21篇)篇二十一
昨天上了一节自以为得意的语文课,然后偷偷的在心里美了一天。现在将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看见这个记录,心里再美一回。
那一节课要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内容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因为刘勰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诗之冠,我对于此诗的教学颇有些踌躇。应该在两周之前就讲了,我却一直拖着,拖到这一册书其他诗歌的教学都已结束了。昨天已是不能再拖的时候,科代表到办公室来接我问我这一节课学什么的时候,这一首诗怎么处理,我还是一头雾水。当第二遍铃响起,我感觉思维动了一动,眼睛亮了一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没告诉学生今天学习《涉江》,直接让学生朗读刚刚学过的《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又让学生朗读刚刚学过的《离骚》中的选段。让学生回忆一下,芙蓉(即荷花)和芳草都可以用来表达美好而纯洁的感情,如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思念之情,是美好情感的象征。
当我让他们朗读《涉江》的时候,他们体会到我刚才的做法的用意了。学生已经知道由“意象”到“情感”理解诗歌的方法,于是我让他们尽情地谈他们的理解。由于我没有给出评价,所以他们比较急迫的想知道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我说,对于这样一首五言之冠,我也是怀着虔敬的心情去读去感受去理解的,我倒是想把我读这首诗的过程讲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来评判一下。
一个青年女子,因为后面说到“忧伤以终老”,所以可以想象这个女子是年轻的,正在涉过江去,女子可以涉过的江,一定是浅浅的,按一般的情况来说,浅而清澈,浅而宽广,水中会有蓝天白云,鱼儿嬉戏。女子采芙蓉是敛着裙裾的,但是水花飞溅,依然溅湿了她的衣裳。
对岸江边上生长着大片的芙蓉花,女子一株株地欣赏着,弯腰抚弄着心仪的花朵,小心地把它采摘下来,捧在手心里。我们的目光随着女子的脚步,来到江岸附近的沼泽地,女子在一簇簇的兰草间流连,她又弯下腰采下一束心仪的兰草,将兰草和芙蓉放在一起。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女子手捧着刚刚采来的鲜花芳草,放到自己的胸前。女子慢慢扬起头,目光向远方,女子的目光随着女子心的颤动而颤动,颤动向远方。女子的目光望不到远方,我们试着走进女子的心房,女子的心里有远方。在一条羊肠小路上,一个男子在踽踽而行,那是女子心中极远的一个地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同学们跟我一起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男子的脚步往远处走,心往回走。道路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就是女子发自内心底部的那一声呼喊。没有人否认思念是美丽的,如果思念还能见面,那思念还必然是甜蜜的。可是这一对恋人,忧伤以终老,是一种不能再相见的思念。那种思念肝肠寸断,凄凄惨惨凄凄,然而依然美丽,然而更加美丽。那是一种不能相守的相守,一种身不能在一起而心要永远在一起的相守。不仅美丽,而且伟大了。不再相见,那就是生离死别。同学们一齐跟我说,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这呼喊又何止是女子一个人发出的,同心而离居,既是同心,那也一定是男子的心声。
人没有了痕迹,季节没有了痕迹,巨大的虚无中,有一朵芙蓉偎依着一束芳草,依旧鲜艳美丽,那一缕清幽的香气,发散,又凝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学们跟我朗诵另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下进入学生活动程序。学生很快发现了别一种巧妙的构思:男子回头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女子的身影。女子采芙蓉芳草的情景是男子思念女子时幻化出来的。男子思念女子,不直说,却说女子采芙蓉寄托对男子的思念,奇妙!学生也还有其他的解释。这里不赘述。
最后师生得出结论:这样文字浅显,不加题目,不知作者的诗,却有着这样深厚的意蕴,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构思,灵异的形式。实在是妙不可言。五言诗之冠,当之无愧。
作为这一节课的结束,也作为这一次记录的结束,我们再一次领略《涉江采芙蓉》那凄美无比的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