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一
我于1877年生于黑森林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生于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母亲出生在一个施瓦本地区的家庭,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研究印度的专家。父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住过几年,从事传教工作。
我童年时代是在卡尔夫市度过的,中间曾去巴塞尔住过几年(1880——1886)。我们一家人是由几个不同国籍的人组成的,现在又加上我成长的经历:我成长在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中,他们各自操着不同的方言。
我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是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的,有一段时间在莫尔布隆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我是优等生,拉丁文学得不错,但希腊文成绩一般。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从十二岁时起,我就想当诗人,但苦于找不到正常的或者说是正式的道路。我离开了神学院和中等学校,跟一名技工当学徒。十九岁时,在图平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和古玩店工作。1899年底,我发表了篇幅不大的诗集,接下来又发表了一些小部头的著作,都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一举成功。本书写于巴塞尔,在瑞士出版。我放弃了卖书的工作,和一个巴塞尔女子结了婚,生了几个儿子,迁居乡下。那时乡村生活远离城市和文明,正合我的心意。自此,我一直乡居度日。先在康斯坦茨湖畔的海因霍芬,住到1912年;后又迁居伯尔尼郊外;最后迁居现在的住处:卢加诺附近的蒙塔格诺拉。
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越来越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自从我率先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一些审慎的、表示抗议的言论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纷至沓来。在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我的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我在年轻一代人中赢得了追随者,他们按照国际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我还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和我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思想一致。这样,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补偿。倒台以后,我在德国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纳粹分子查禁,部分在战争中被毁掉,一直未在德国再版。
1923年,我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第一次婚姻破裂以后,我独居多年,后来又结了婚,我的好友在蒙塔格诺拉盖了一幢房子,供我居住。
1914年前,我一直爱好旅游。我常去意大利,有一次还到印度住了好几个月。从那以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游,十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瑞士。
我是统治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在这十一年里,我一直工作,写成了《玻璃球游戏》(1943),这是部长篇小说,分两卷出版。完成了这部长篇以后,我患了眼疾,又因年迈,疾病日渐增多,不能从事较大部头的创作了。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还有历史学家j·布克哈德对我也有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对我的影响那样大。我和美术一直有不解之缘,但我更爱好音乐,并小有所获。我的作品里大都提到过音乐。我认为我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诗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1930)、《东方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忆录》(1937,增订版,1962)里载有许多自传材料。我的政论文集最近已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战争与和平》(1946)。
先生们,我这里写的只是个简略的提纲,希望它能满足你们的要求。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写得更全面一些。(摘自漓江出版社《荒原狼》附文)。
1946年赫尔曼·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表彰词:“……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人们已无数次地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您最爱读什么书?”
对于一个爱好世界文学的人来说,这个问题颇难回答。我一生读过数万种书,有的读过不只一遍,有的读的遍数更多。我原则上反对将某些文学、流派或者作家排除于我的藏书之外,排除于我的关注或者讲我的兴趣之外。然而尽管如此,这个问题提得还是有理,在一定程度也是可以回答的。至于我,认真想想,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中,都会碰见一些更亲近和更喜爱的领域、时代及风格。
我一生中最常探访、了解大概也最深的世界文学的领域,是那个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无限遥远的,是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传说的德国——1750年和1850年之间的德国;而歌德,就是这个德国的文学的中心和顶峰。在这个德国,我既不必担心会有所失望,也不存发现什么轰动事件的奢望。每一次去最古老的和最遥远的世界漫游之后,我总要回到这个德国,回到那些诗人、书信作者和传记家身边;他们全都是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又几乎全带着大地的气息,民众的气息。特别令我感到亲切的自然是那样一些书:书中有我十分熟悉的风景、民俗和语言,有我从孩提时代起就习以为故乡的一切;在读这样的书时,我享受到了那种对最微妙的细节、最隐讳的暗示、最轻柔的韵味都能心领神会的特殊幸福。每当读完一本这样的书不得不再拿起其它书,例如再拿起一部译著或者一部缺少有机的、真正的、鲜活的语言和音乐的作品,我都会浑身一震,心里颇不是滋味儿。
然而,血统、故土、母语并非一切,在文学同样如此;超越这一切之上还有人类。常常既令我感到惊讶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遥远和最陌生之处也能发现故乡,对那些似乎最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也能产生热爱,并因之变得亲密起来。这种情况,在我的前半生可以用印度的精神文化,随后又可以用中国的精神文化为证。我之走向印度人,至少还有路可循,还有种种先天的原因:我的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到过印度,学会了印度的多种语言,多少受过印度精神的熏陶。可是,我在满了三十岁以后,还压根儿不曾料到,世界上还有着一种如此美妙的中国文学,还存在一种极富特性的中国人生观和人道精神,它们不仅为我所喜爱和珍视,甚而至于变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归宿和第二故乡。早先,除去《诗经》,我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可后来,未曾料到的事情就发生了,通过卫礼贤和其他一些人的翻译,我认识了一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我真不知该怎样活下去:那就是智与善的中国道家的理想。我对中文一字不识,也从未到过中国,却有幸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经典中找到了自己的种种预感的证识,找到了一种精神气氛和故乡,一种我只是从自己的出生和语言所造就的世界里才获得过的感觉。这些通过杰出的庄子之口,通过列子和孟轲之口讲述出来的中国贤者和智者,他们与上述那些风格悲壮的作家恰恰相反;他们惊人地朴素,既接近民众又接近日常生活,无拘无束,隐逸出世,快乐知足;他们的表达方式永远叫人感到惊讶和欣喜。孔夫子是老子伟大的对立面,是一位礼制家和道德家,是一位立法者和卫道士,是中国古代贤哲中唯一有着几分威仪的一位;但是,在某个场合他仍被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欤!”由此而表现出了一种从容,一种幽默,一种质朴恬淡,在其它任何文学中我再找不出类似的例子。我现在经常想起他的这句话以及其它的一些语录,也包括在我观察世界形势和聆听某些近几年或几十年意欲统治世界、完善世界的人物的言论的时候。这些人行动有如伟人孔子,但在他们的行动背后却缺少“不可为”的自知。
(黑塞《我最爱读的书》杨武能译《读书》杂志1990年第12期)。
与书为友。
德国著名小说家黑塞以《论与书为友》为题,写过一篇短文。他以为,“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维方式,寻求与他相知,尽力赢他为友。”而当读者一旦与书交上了朋友,他就在与书发展、深化感情的同时,当然地提高读书的效益,自觉地改进读书的方法。看来黑塞是反对由名家规定书单的,他指出:“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积累书籍,正如他为自己挑朋选友无二。”“纵使有益的指点和友好的引导使之可能,无论老幼,每人仍应在书国自辟蹊径。”他的短文扣紧一个“友”字,结尾充满感情:“谁读书如恋友,书中真旨就将自行显露,与己融为一体。他所读之得就不会飘逝而去,荡然无存,而是如挚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为他带来欢乐和慰安。”
(《以书为友》吴希义《读书》杂志1984年第10期)。
2.《劝学》。
作者介绍。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提起脚后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道德,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3.关于《师说》的评论。
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而作此以倡后学。([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医、乐师、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以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
《师说》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去向老师学习,这些疑惑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跟从老师求学的传统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难得很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还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比圣人差得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聪明的就更加聪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合格的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呢,却把拜师求学当作不光彩的事,真是糊涂啊!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拜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看不起他们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束缚,向我求学。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二
第二板块--获得教养的途径(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议论文的写作:
一、论点鲜明。(小切口,深挖掘)。
二、结构层次清楚。
议论文的结构相对好把握,一般简单的:
论点:………[是什么]。
结论:强调论点,并提出解决方法[怎么做]。
三、论证方式:
最基本的,例证[尽量用名人轶事或时事,而不要有“有一个人怎么怎么样”这类表述。
引用论证,要注意贴切。
可以学习《劝学》《师说》中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喻证……。
论证方式尽量多样化;
四、议论文的语言首先要表达清楚,言简意赅,最忌在论证过程中[尤其在例证时]出现过多描述性文字。做到这一点后,再尽量让文章有气势,用一些修辞,如排比,反问,设问等。
期待大家的好作品。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三
知识目标: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力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1、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2、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狭隘(i)跋涉(b)沉溺(n)麻痹(b)。
戕害(qing)给予(j)符箓(l”)恢宏(hu‰)。
一(1)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二(2~5)分析问题: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三(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九、作业布置:
1、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寻找精神家园”中四篇文章,摘抄优美和经典文句。
2、选一篇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读经典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课后思考:比较中国文人俞平伯先生与黑塞的读书观有何异同。
读书的真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连,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而已。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动机的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日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书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称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方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表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孔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现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人的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五
赫尔曼・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读书,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好的书籍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催人思考,然后进步。有时候――觉得很奇妙――哪怕横跨很远的空间,或是很久的年月,一本好的'书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一句话,一个道理,往往能够让你和几千年的作者产生极大的共鸣。一本书尤其是一本经典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经典作品会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们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读书还能使人穿越时空,返回远古,与李白苏轼举杯宏饮,看屈原傲骨清风,和禹锡陋室雅谈,与孔明纵谈天下;亦可让思绪超越时间的步履,飞翔到未来时空,让思想在未来的天空下驰骋,飘荡!这些,都会在消融了喧嚣的疲劳之后,为我们呈献一份平和空灵的喜悦,留下一段深入冷静的思索,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平添几分深刻。
读书能令人快乐,读书也能让人学习,学无止境,那么读书亦无止境,读书有趣,却也苦乐掺半,然而不管是晨曦初露的清晨,还是风清月白的夜晚,只要有书,便有我的忘情的遨游,有我幽静的享受。
作为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游刃有余。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力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1、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2、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三、走进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四、生字词积累。
狭隘(i)跋涉(b)沉溺(n)麻痹(b)。
戕害(qing)给予(j)符箓(l”)恢宏(hu‰)。
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1)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二(2~5)分析问题: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三(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六、围绕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1、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七、学生质疑。
八、总结。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九、作业布置:
1、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寻找精神家园”中四篇文章,摘抄优美和经典文句。
2、选一篇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读经典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七
1.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阅读乃至生命价值的坐标。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作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另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明确: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三、精读质疑,可以跳读课文。
找出对作者的表述持有疑义的语句,或对作者的某些观点质疑。共同探讨学生找到的有疑义的语句或提出的问题。
预设:1.对作者把经典提升的高度质疑。2.对作者否定时髦读物的质疑。3.对作者鄙弃知识态度的质疑。
四、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点评。
1.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点评提示:这里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某种本领或获得某种利益。
以前从未听过,也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具体的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会变得毫无教养。教养也常常蕴藏在具体的目的中。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自觉体认罢了。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也许从此会增加我们对教养的有意识体认。(推荐书目:易中天《人的确证》,课后印发易中天的《罪案之谜-上帝的预谋》供学生参读。)。
2.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强”的精神追求,又让他们永不停歇,与“天行健”成为一脉,用中国的文化精义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如此,人就获得一种永恒。“永远都在半道上”成了一道伟大的哲学命题。
3.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点评提示:生活的意义可能人言言殊(这里可让学生自由言。
小结: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和人格作支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软塌塌的,读书同样也是这样。书中的智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
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
探究三: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六、问题探讨.活动设计。
(一)事实呈现。
读过世界名著,这样的回答是投考官所好,一定是在头脑中已经设定好的。再追问,发现即使看过,也是看的所谓青少年简读本。”张绍刚举例说,一同学言之凿凿地强调自己看过原著,那本书的名字叫《鲁迅漂流记》。有人深情地说他最喜欢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温暖花开”,“我如获至宝地希望他多背几句出来,结果他相当沉稳地告诉我:‘我就喜欢这一句,这就够了。”’。考生的回答暴露出功利性的一面。
(二)问题与活动。
1.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对艺考生阅读名著的目的作点评。可以批评,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不超过60字。可以用原文,也可以对原文适当改造。
2.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给艺考生阅读名著提一点建议,让他们知道怎样读名著并理解为什么该如此阅读。
3.个人阅读状况自查。(略)。
&n3.个人阅读状况自查。(略)。
七、课后作业。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经典礼赞”为题,写一首赞美经典作品的诗。
樊光姣。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八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一篇随笔,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思想比较深刻,解读起来有难度不小,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解“问题”。
而问题是思维的种子。课堂学习要高效,必然在问题提出后加以思考,讨论解决。所以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两部分:提出问题,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二者互相促进,统一体。“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之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加以讨论,然后汇报成果,全班一起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
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讨论为什么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设计上看,应该说符合了课改精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课堂流程不流畅,给人比较生硬的感觉,不能挥洒自如。思维也未能充分打开,有些生成问题未能很好抓住,课堂亮点不多。对于学生问题回答的点评也不够到位。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九
1、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方法]。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应该探索获得教养的途径了。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文章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读经典。
二.理清脉络。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出示文章的脉络: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要阅读经典,获得教养要反复读经典)。
三.文句赏析。
读过之后我们的感觉一样,文章大气,典雅,经典的句子像珠贝一样散落在文章中,当然也会有一些困惑的句子,像璞玉一样等待我们用思想的刻刀去雕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分三个层次:
1.美文共欣赏;2.疑义相与析;3.文笔试比高。
学生按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欣赏,质疑,讨论以及文句摹写。
(设置这些环节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有层次性地提出要求,有助于同学自主选择,激发挑战欲望和合作心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在小组活动中实现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探究和发现,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老师要充分关注动态生成的东西,事先也要有充分的预设。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研习文本;另外,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生生、师生以及师生和文本的互动。)。
教师自己提出疑问的地方。(老师事先预设一些疑点,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查漏补缺”。)这些问题包括:
(参考答案:掌握作品里的鲜活的意识和人类巨意识财富;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丰盈,使自己与整个人类建立起息息相关的形象;使生活更有意义。)。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说明真正的阅读者为获得教养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3.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参考答案: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以上问题,可以请同学一方面从课本中寻找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自由读一些经典的句子。(在读中进一步揣摩和感悟。)。
推荐读第6节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描写用比喻展示了成长过程中书籍带给我们的神奇的魅力,比喻奇特而华美,值得欣赏)。
总结:我们有一个现实家园,也有一个精神家园,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都是用书籍砌成的。
四.拓展延伸。
文章写于上个世纪,俗话说:“时移则事异,时过则境迁。”你觉得今天还有读经典的必要吗?举手表决。
你喜欢读经典吗?举手表决。(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总体情况了解)。
你更喜欢读经典,还是流行读物?
(出示讨论二:我心中,谁更重?)。
小组内讨论,辩论。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思考经典和流行作品的关系。
(结论:经典是过去的流行作品,明天的经典市今天的流行)。
再次设疑:经典都是好的吗?今天如何读经典?
学生讨论。
五.课堂小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一本本好书,就像一艘艘船,把我们引向更广阔的海域。……让我们热爱经典、阅读经典,汲取经典的力量和智慧,让理想在经典的保驾护航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补充教学。
课外推荐读书书目,开设读书报告会。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苏联)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法)笛卡尔《方法谈》。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1.学生通过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课后思考:比较中国文人俞平伯先生与黑塞的读书观有何异同。
读书的真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连,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而已。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动机的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日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书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称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方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表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孔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现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人的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一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二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了解黑塞课文并不难理解,教师如果仅是站在课文本身的高度显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无法高屋建瓴看穿课文写作的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阅读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和答谢词以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不妨多读一些黑塞的作品,从杂文到小说到诗歌,以形成对黑塞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和阅读。作为百年来的畅销作家,黑塞在世界产生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借助网络搜集有关黑塞的基本资料,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荒原狼》,更深入地了解黑塞。认识黑塞,了解黑塞,师生之间、师生和作者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和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去阅读课文,可以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在质疑中提高阅读品质。
交流预习。
导入新课1、工业的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带给人类的不是欢娱和幸福,相反的,科技结合了物欲,带给人类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诗人作家都在重新反省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黑塞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找寻答案,解脱精神的痛苦。2、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千万条,黑塞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现实中的我们是怎样做的呢?1、介绍黑塞,认识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2、关照现实中的阅读情况。黑塞的时代“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书籍,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不容乐观。你的阅读情况如何?结合课文,联系现实,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端正对课文的认识,避免概念化的图解,以便更深入解读文本。
阅读课文。
概括要点对黑塞的了解,对现实生活中阅读经典情况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但那些都无法代替我们对文本的阅读,唯有认真阅读文本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才能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1、认真阅读课文,并将每一小节的中心句圈画出来。2、课堂交流阅读成果,明示自己圈画的语句。其他同学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对作家思想的认识,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最终必须落实到文本阅读上。试用本对课文的压缩为课内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要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研读文本,以纠正教学实践中重拓展阐发轻文本阅读的倾向。点评警句深化认识1、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把阅读引向深入。教师以典型语句作例子,进行精当点评,示范带动。2、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话要说。3、对学生的看法要进行及时恰当的点评。1、找出一句你感受最深的话,在课本上作眉批,写出自己的认识。2、课堂交流看法,要言简意赅。3、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在质疑切磋中深化认识。1、眉批可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又发挥了课本大开本多空白的优势。2、创设全方位互动的教学环境,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提出问题拓展引伸在学生点评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要居高临远,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把阅读引向深入。1、黑塞认为真正的阅读“必须读杰作”。什么能称得上经典和杰作?该怎么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和当代作家周国平给出了很好的解释。2、面对享乐和时髦读物的诱惑,让人很难取舍,生活中的我们困惑重重。“荒原狼”哈立•哈勒尔也许能使我们更多关注自身的精神成长。3、作者认为阅读没有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答谢词给出了答案,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也是最好的证明。4、读书是寂寞的,一如作者阅读歌德的《亲和力》,读书又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欣然忘食,王国维的蓦然回首,也只有潜心阅读的人才能够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敢于和老师争论,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看法不能代替教师的认识,学生的发言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必要的讲解既体现了其主导作用,又可以将文本阅读推向更高境界。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课外自学一篇黑塞的诗歌、杂文或小说,并写出500字的评论。在随笔本上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将阅读成果固化,可以将阅读引向更高层次。思路点拨“问题探讨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是问题设计要有引领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解读文章内涵;要有激发性——发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查漏补缺,破疑解惑,给学生阅读提供有效的帮助。重点抓好以下环节:1、阅读文本,自我发问,初步探讨。2、课堂交流,诘难对答,深入探讨。3、回归文本,品味语言,细致探讨。4、关照现实,回味反思,深入探讨。练习举隅1、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2、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也有人说:有知识不见得有文化,有文化未必有教养。你认为呢?3、陶渊明说:吾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黑塞说: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你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三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设想】本文必是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二版块“经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专题的学习方法是问题探讨,而这一版块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对自我成长的意义,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并总结“问题探讨”这种学习方式给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纳。
明确: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2、你读过经典吗?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经典?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归纳:
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忘却,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经典作品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经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3、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四、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
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清王国维)。
五、教师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六、拓展。
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幻灯片出示读书名言:
书是良药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书是益友臧克家: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窗户高尔基: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火雨果: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书是利斧卡夫卡: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书是源泉乔叟:书是人类新发现的源泉。
书是宝库俄罗斯谚语: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书是灯塔惠普尔: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是航船培根: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我的读书故事。
八、版书设计。
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
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途径研读“世界文学”,即阅读经典。
爱的阅读。
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四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
二、阅读文本,探究问题。
(一)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同时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1、对于阅读经典,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2、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五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淑女气质优雅,说话和声细语;绅士风度翩翩,举止谦恭礼让。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阅读文本,探究问题。
(一)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同时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1、对于阅读经典,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明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经典不会像时髦之作那样,总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风口浪尖,它也不能时时满足读者的尝鲜欲和猎奇心理。但是,经典是大师最美的创造物,也是读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们是最最耐读、最最意味深长的。所以,一定要读。
幻灯展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幻灯展示: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3、如果我们带着得对教养的追求,以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会呢?齐读第六段相关部分。
明确: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教师(边走动边提示):拿起你的笔,把你头脑中想到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行为都写下来,简要扼要即可,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
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的、对师长的、对朋友的、对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对国家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断地把它写下来!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更多些。如果有教养的行为更多些,说明自己做得还可以,用力地握紧自己的右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鼓励。如果没教养的行为更多些,也不必气馁、颓丧,你应该庆幸,今天的语文课给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机会,发现得早,你就会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养可以遗失,也可以重新捡拾起来。
四、结束语: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六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能力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2、难点: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目标见导学案。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三)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当堂检测见导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
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途径研读“世界文学”,即阅读经典。
爱的阅读。
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
十、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问题探讨问题的方式进行,收到一定效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对于问题探讨的“问题”,该如何设置,成了一个难题,如本课“你认为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这样的问题是否值得探讨。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有所拓展,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到两全齐美,这是今后的教学需要完善的方面。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七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一篇随笔,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思想比较深刻,解读起来有难度不小,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解“问题”。
而问题是思维的种子。课堂学习要高效,必然在问题提出后加以思考,讨论解决。所以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两部分:提出问题,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二者互相促进,统一体。“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之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加以讨论,然后汇报成果,全班一起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
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讨论为什么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设计上看,应该说符合了课改精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课堂流程不流畅,给人比较生硬的感觉,不能挥洒自如。思维也未能充分打开,有些生成问题未能很好抓住,课堂亮点不多。对于学生问题回答的点评也不够到位。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八
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了解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严谨的逻辑顺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3、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2课时。
以专题导语导入,并简要介绍本专题,转入“经典”话题(让学生说说对“经典”的理解)。
美梭罗“经典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1、检查预习(对文章的理解及存在的疑问)。
2、“教养”与“修养”的区别。
[字典]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文中]注意:真正的修养。
教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因此]文中的“教养”等同与“真正的修养”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巨大财富。
4、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注意“使”)。
(1)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集中心智。
(4)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5、作者强调要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获得教养必须有什么样的前提?
——个性和人格,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有爱和生命。
[读书观]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爱的阅读”,追求心灵的获得。
6、当今之世,出现的“轻视”书籍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视,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提了怎样的建议。
7、揣摩第五小节的语言。
自己的价值——有对自我修养的价值、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有个性和人格、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有心的教养、能认真对待杰作杰作的真正价值——杰作能帮助我们获得教养(详见“作用”)。
[因此]3、4、5三小节是对第二小节的补充。
[小结]。
第一部分(1)阐明“教养”的内涵。
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8、6-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两类。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我。
9、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欣悦不已、更精、更深、新的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10、正确理解结尾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学生讨论)。
1、整理笔记。
2、总结本课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