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艺术,通过文字和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思想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示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帮助。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掩卷沉思。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历尽千辛万苦,花费了二十多年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可是,就在这时,《国榷》被盗,55岁的.谈迁茶不思,饭不想。但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了出来,重新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又用了许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任务了更翔实精彩的《国榷》。
一个人从平地掉入深渊,而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从深渊里爬起。这样的人现在也有许多。被誉为“宇宙之工”的霍金就是一个。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从此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凭着坚强的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在这种令人难以想像的艰难中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编写了在世界上拥有数万名读者的科学巨著——《时间简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巨人。因此霍金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我的表哥王同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出了车祸,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但表哥并没有被厄运击垮,而是重新握起笔,发誓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好好学习!哥哥奋发向上,在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时间里,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终于在2007年高考时以理科581分(超过一本分数线8分)的好成绩被山东农业大学录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二
王淑清《》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在支撑着他.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三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幸运之说,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决心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之后惨遭厄运,《国榷》被盗,他没有放弃,从头再来。他精益求精,把《国榷》写得更加完美了。我很欣赏他,因为他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正式他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这里的“崎岖”和“坎坷”,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人被困难战胜了,一事无成;有些人则战胜了困难,取得成功。正如我们学到的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文中的谈迁有着,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终于,他战胜了困难,名垂青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人刘翔。你们别以为他以前跑得有多快,其实以前他跑得并不快。在之前的好几届世界比赛中,从没有进入过决赛,名落孙山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放弃,而是默默地和世界冠军比比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终于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他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20xx年,男子110米跨栏打破世界纪录。20xx年伦敦奥运会110米跨栏,他在第一栏就摔倒了,最终单脚跳过终点。面对镜头,他依然微笑,坚信自己还能飞起来。他真是打不垮的男子汉。我也相信,希望之光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的。
我想,只要人人都有,就可以和谈迁、刘翔一样实现梦想。在困难面前,我们永远不会低头的。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四
最近,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深受感触。
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因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过了很长的时间,他写下了《国槯》,可是好景不长,花了二十多年写成的《国槯》被偷了,下落不明。谈钱决定重头写。又经过了几年的时间,一部新的《国槯》诞生了,内容详实、精彩。
通过谈迁的不幸遭遇,让我们明白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坎坷和崎岖,但只要有,希望之火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正如文中的谈迁那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挫折、困难!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五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文中主要写著名史学家谈迁完成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花尽了心思,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四处搜集前朝的逸闻。日积月累,下笔成文,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这部《国榷》。数字之多,谈迁也是家喻户晓。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书稿居然在复印前被不知名的小偷偷走。这个《国榷》就像一场梦一样,随风消逝,无影无踪,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谈迁年老体弱,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以泪洗面,回天无力。他的一生仿佛凝聚在这痛苦之中。但是,执着支撑着他走回起点,从头再来!
他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国榷》伴着他走完人生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四年后编写完了这部史书。这可是谈迁用一生的心血来撰写的呀。这几年,谈迁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的努力换来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就像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注定要发明炸药。在成功之前,曾进过无数次失败。这也许就是挑战他生命的困境,他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人们心中充满光亮,不在面临黑暗和恐怖。虽然他遇到各种困难,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虽然他的父母都不支持爱迪生,爱迪生只好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终于,他发明了灯泡。而我呢,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烦躁,就退缩。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而这些困难对那些名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小菜一碟的。关键是他们有一个喜欢思考的大脑,坚韧不拔的精神。
所以,谈迁,爱迪生……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厄运磨砺出强者的信念,苦难孕育出成功的花朵。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六
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测草莽中是否潜藏猛兽毒蛇,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万事如意、心想事成都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人生路漫漫,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失败……都在所难免,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这是人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懦弱者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失去勇气,眼前一片黑暗,最终被“挫折”压倒,坚强者在“挫折”面前,勇敢奋起,将“挫折”当作“动力”,最终赢得了成功的喜悦。正如英国富勒所说的那样:“挫折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29岁时编写《国榷》。经过27年的辛勤笔耕,前后修改6次,写出了长达500万字的初稿。不幸的是,书稿还未出版,便在一个深夜被人偷走。27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谈迁心痛欲裂,悲愤地仰天长号。但是,沉重的打击没有动摇谈迁的志向,书稿丢了,可人还在,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书就一定要出来。谈迁擦干泪水,重新拿起了笔。尽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记忆衰退,行走不便,但是倔强的禀性和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千里奔波搜寻史料,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又经过9年,他谈迁终于完成了《国榷》这部巨着。这时,谈迁已经是一位65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又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都准备承受风雨。”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遭遇都在充实我们自己。
前苏联也有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命运捉弄了一番。他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暴风雨里的诞生》。可是,书稿被邮局不负责任的邮差在投递中丢失,的痛苦和愤怒无以复加,他心如槁木,想就此作罢。经过一番冷静思索,他选择了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又经过两年的呕心沥血,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问世。他的名字--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就传遍全世界并流芳百世。
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有了信念,人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有了信念,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阻碍。信念,可以让人透过失望看到希望;信念,可以让人从逆境中奋起;信念,可以让人从失败中走向成功。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
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着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些!’”
卡莱尔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信念根植于血液,信念的旗帜永远鲜红,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站立起来并迈步向前的精神支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成了砥砺人们意志的磨刀石,我们应当做一位生命的“强者”,在“挫折”面前,坚强不屈,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阳光灿烂,从而造就辉煌灿烂的人生!
信念是征服惊涛骇浪的舟,引领我们乘风破浪,迎接光明的未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的痛,那些刻在生命里的伤疤,也许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会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七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百折不挠”。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本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列举数据增加了课文表现力,在教学时应加以关注。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3、初步学习体会课文运用数据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依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设为通过品读谈迁所遭遇的厄运和撰写《国榷》的过程,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的难点则为初步学习体会课文运用数据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将本文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谈迁信念是什么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主要围绕重点段落展开。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围绕题目设计了两个问题贯穿文章的重点段落2、3自然段:1、谈迁经历了怎样的厄运?2、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精读感悟。
第一个问题围绕第二自然段展开,我采用启发提问法,由学生带着“谈迁经历了怎样的厄运?”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再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细细品读,以体会《国榷》被偷走对于谈迁来说真的是个厄运。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谈迁在《国榷》被偷后的表现,好好朗读,体会谈迁坚定的信念。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积累语言,加深认识。
接下来,我以“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引入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并圈画出谈迁重新撰写《国榷》的词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旁边写上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接着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我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的出示描写谈迁重新撰写《国榷》的重点句段,并抓住句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一袭破衫”、“奋笔疾书”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个别读、齐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谈迁重新撰写《国榷》时的顽强信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此时,我还将以“四处寻访”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谈迁在寒冬腊月、炎热酷暑之下,为写《国榷》而到处寻访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谈迁坚定信念及顽强的意志。这一设计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我再通过引读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抓住“104卷”、“500万字”这两个数据,让学生与之前的《国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感受谈迁写成《国榷》的不容易。此时,我将适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总结点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谈迁靠着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打倒了厄运,终于写成了《国榷》。
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谈迁的故事,让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启发学生从谈迁写成《国榷》的经过中感悟“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度内化文本语言,我让学生写一个以“谈迁,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小练笔,通过读写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宣泄的渠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以上说课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其中有什么设计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书稿被偷 致命打击。
从头撰写 名垂青史。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八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谈迁与《国榷》的故事?(板书:谈迁 《国榷》)。
3、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名垂青史,(板书:名垂青史),《国榷》是一部明朝编年史,它流传千古,(板书:流传千古)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呢?让我们共同再次走进课文。
二、读悟第2段。
1、自由读文第2段,思考“厄运”指的是什么?
2、书稿的遗失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请读读第一段,谈谈你们的理解。
3、交流:
从小立志要写一部史书。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
相机理解句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默读句子,注意句子中的数字,通过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c、这20多年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谈迁都坚持不懈,其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感受一下。
1、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呢?
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许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a、自由朗读,你能体会到谈迁前后的变化吗?
b、交流:开始是伤痛欲绝,但后来他马上挣脱出来,下定决心从头再干。
指导朗读: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前后的变化读出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再配乐读。
三、读悟第3段。
1、 默读第3段,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如何开始从头编写的?边读边画出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 老师读了这一段以后,也找出了这三组词语,出示:
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组谈谈感受。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3、 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来读,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点击出示句子,齐读感受: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 看动画:谈迁重写《国榷》片段,看了以后,你感动了吗?为什么?(再读句子,你们的感受一定会更深)。
5、 引读——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6、 谈迁靠的什么写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国榷》,靠的什么而名垂青史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什么叫“终日奔波”,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风餐露宿”,什么叫“殚精竭虑”,我们从谈迁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他,凭着勤奋与执着的坚定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名垂青史。(板书:勤奋、执着)。
四、读悟第四段。
1、作者蒋光宇读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
2、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出示、齐读: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 ——梁启超。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4、总结:只要有勇气,有信念,有意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九
一.回顾导入:
1.读题。
2.出示:
家境贫寒 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化为乌有。
博览群书 四处寻访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鸿篇巨制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 名垂青史。
3.个别读,齐读。
4.你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围绕厄运,体会书稿是心血之作。
2.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书稿的来之不易!如果有哪个词语,哪个数字或者句子触动了你,就用笔画下来。
(1)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点击课件。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
师:这句话里有许多数字,读到这些数字你会想到什么?
a: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多年——相当于7300多个日夜,17520多个小时——时间长。教师: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啊!
50多岁——从30岁身强力壮的青年写到了白发苍苍的垂暮老年,20多年的岁月全放在了写书稿上了。教师: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办不到的。
500多万——老师出示一本书,述说:这本书有23.2万字,500多万字就相当于这样的书25本。而且当时没有电脑排版,机器印刷,全靠一个字一个字亲手用毛笔写出来。教师: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每次就要阅读500多万字,六次就等于读了3000多万的文字,这得耗费多少心力啊!这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b:指导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点击课件。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a:一百多里路,相当于从我们浮桥到太仓来回的路程,挺远的。从这个数字上你看出了什么?(查找史料的艰辛;走这么远的路只为一点史料,看来他真的很想写好一部史书。)。
b:齐读该句。
师: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数据吗?不是的,这些数字都充满了生命。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谈迁辛劳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数字吧!
师: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所以当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著成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三.面对厄运,体会谈迁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点击课件。
3.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a:师范读,点击重点词语。
b:他不思茶饭,思什么?他夜难安寝,在想什么?
(伤心,是一般的伤心吗?是伤心欲绝。
痛苦,是一般的痛苦吗?是痛不欲生。
绝望,是一般的绝望吗?是绝望透顶。
4.师: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正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正的英雄就会显示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的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吗?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吗?示句读: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四.挑战厄运,品悟谈迁的艰辛与执著。
1.过渡: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示意学生继续读下去,——已经不多。
2.老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老师叙述:同学们,看,这就是谈迁。点击音乐。
老师范读出示的句子。
3.引导想象:
教师:看着这幅图,读了听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预设)。
——北京郊外,寒风冻得他瑟瑟发抖,风沙迷住了他的眼,他却依然到农家拜访,了解前朝的逸闻趣事。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满身泥水,却仍然在?
——屋外狂风呼啸,屋里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出谈迁瘦弱的身影,他不时咳嗽着,手中的笔却紧握着,不停地书写着。
——炎炎夏日,酷暑难挡,谈迁……,渴了……饿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有一天,谈迁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
a:学生交流感受。老师及时点评。(与恶劣的环境,时间,身体,孤独,命运,厄运抗争。)。
b:小结:这就是与厄运顽强抗争着的谈迁。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读)。
点击课件,个别读,齐读。(配乐)。
4.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6.两次编成《国榷》相比,有何异同?(重点体会“500多万字”与“500”万字,体会谈迁编写《国榷》二稿的不易与精确。)。
7.小结:《国榷》因谈迁流芳百世,谈迁也因《国榷》而名垂青史!
相机板书:名垂青史。
请大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指名交流。
9.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读读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二十多年成巨篇,朝夕之间化云烟。厄运更立坚定志,重新著书美名传。)。
五.点明主题。
1.总结: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生接读:……驱散绝望之云。
让我们带着谈迁那份坚如磐石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六.拓展。(机动处理)。
1.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司马迁 桑兰 恩科西 布鲁诺王子 海伦凯勒……)。
2.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成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
书稿被盗。
从头撰写。
名垂青史。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充满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片段,理解重点词句。
2.探究文中运用数据的内涵,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感受谈迁与厄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心存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如何战胜厄运,在你逆境中站起来的。(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探“信念”,体会艰辛。
1.过渡:课题中有两个词语和谈迁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哪两个词?(厄运 信念)。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呢?默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立志编写)。
3.简介明史,体会志向。
4.品读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5.这么难的事他成功了吗?品读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6.小结:是的,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可谈迁却一直坚持了20多年,是什么支撑着他?(信念)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谈迁。(板书:坚持不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厄运’之不幸,感悟意志之顽强。
1.过渡:写成了,高兴吗?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读读这个词“厄运”,什么是厄运?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呢?默读第二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书稿被盗)。
2.为什么说书稿被盗是厄运呢?被盗的仅仅是书稿吗?
6.过渡: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谈迁被打跨了吗?终日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编写国榷是谈迁自幼立下的志向,为之奋斗了20多年。20多年哪,这又是怎样的20多年?这20多年来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20多年来每分每秒时时刻刻都在想都在做的事怎么会轻易放弃呢?怎么能轻言放弃呢?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7.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从头编写这部国榷。”读出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编写之苦,再感信念之坚。
自由读,圈划令你感动的词句,作批注。
谈谈体会,想象画面。(课件: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谈迁-------------------;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严冬,谈迁------------------;在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谈迁-----------------。
想一想,说一说。
指导朗读,配乐朗读。
4.谈迁图:你有什么话想对谈迁说?(板书:坚定不移)。
5.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向谈迁那样不向命运低头,与厄运抗争的人,你知道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齐读最后一节。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一
《》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二
在《》这篇文章里,我非常喜欢谈迁。
他非常喜欢历史,下决心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他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可就在即将付印时,巨著失窃。但他并没有放弃,虽然他已年老体弱,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他博览群书,虽然家徒四壁,可他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没有别厄运打垮,竟要重编一部,这使我很佩服他这么坚定。谈迁一袭破衫,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天天奋笔疾书,终于……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当时,他一定欣喜若狂的。
有些人看了这篇文章后,不足为奇,但谈迁有这么坚定的信念,你能做到吗?
之所以厄运没有打垮谈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年,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他是不可能会放弃的。这让我们看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服输,不低头,自强不息,不屈不饶的可贵品质,这也是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向谈迁学习。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只要有,绝望会转向希望,只要我们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排除绝望,迎来希望!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地信念,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的数据在表现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2、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一、基础达标。
我能把下面词语读准确。
家境贫寒 一贫如洗 家徒四壁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志向远大。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痛不欲生 四处寻访 考察历史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不屈不挠 明史巨着 鸿篇巨制 名垂青史。
二、设问导读。
1、本文记叙了__________史学家__________在艰难的困境中______次撰写明史巨着__________的感人故事。在课文中,谈迁所遭受的厄运指的是__________。
2、细读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哪句话感受到《国榷》被偷的确是一场厄运?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一)。
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思考:
1、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很多人以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谈迁重新站了起来?
(二)。
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有感情的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______”画出能打动你心灵的词句,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打动自己的原因。
2、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也许,那是一个黄沙漫天的清晨,此时的谈迁正_________;
也许,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此时的谈迁正__________;
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练习。
积累有关磨难的名言。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
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四
这学期我学了很多篇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天火之谜》,《诺贝尔》等……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我最喜欢里面的谈迁。他是个学富五车,刻苦好学,意志顽强的人。
本文主要讲了谈迁自幼就要出一篇翔史可信的明史,但由于家境贫寒,只得四处借书抄写。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在五十多岁完成了一本翔实可信的著作《国榷》。可是就在书即将出版的时候,小偷把原稿偷走了,谈迁得知此事心里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又重新撰写新的一部《国榷》。新的国榷诞生了。谈迁也名垂青史。读了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有一次我在家里做飞机模型,马上就要完成了,我的心里松了一口气。可是因为我的松懈,右边的一半机翼掉落了下来。我又重新开始做,做到一半的时候又出问题了。就这样反复这样了好几次。可是我并不气馁。上网搜集查阅。终于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飞机模型。
我们终究要记住这句话: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五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9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百折不挠”。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和感悟。
2、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3、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让学生自读感悟一小节数据,体会谈迁辛劳的付出。再通过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感悟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三)所受打击之大。
在品悟朗读一小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厄运对于谈迁造成的打击之大。
接着追问,谈迁在遭受致命的打击之后消沉了吗?他是如何做的?从而体会他坚定的信念。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第三小节主要让学生抓住感受深的画面,辅以情景创设,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年老体弱的谈迁为什么还能有如此饱满的热情来写作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之后再感受谈迁的成功,明确我们要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走向成功。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
最后一节朗读对人生的感悟中,我有意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有信念就会有希望,但是否只有信念就等于成功呢?从而帮助学生思考,深化认识:我们面对灾难、挫折时,不仅仅要有百折不回的信念,还需要又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此基础上,结合班情激励学生树立信念,从努力中走向成功。
(六)课外作业的设置,尊重学生意愿,设置了不同梯度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阅读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六
设计理念: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
通过品、读、感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介绍《国榷》:
这是什么样的信念?再读课题,读出坚定。
2、谁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3、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谁能读出新《国榷》的价值。)。
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
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读读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数字比较多)。
出示:经过奋斗,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小组内讨论、交流。)。
(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内容在不断地充实,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指名读。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
3、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这段话,比较,联系这两句画线的句子,读出了什么呢?(出示)指名,小结。(板书:艰难著书)。
4、当这洋洋洒洒五百万字的史书终于完成的时候,你能想象一下。
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名。(引导学生用成语或比喻句练习说话)。
是啊,付出总有回报,我们也为他感到由衷地喜悦。用你的朗读告诉谈迁先生齐读,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
1、出示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由这个词语,你又想到知道什么呢?
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请你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寻找答案)。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
(板书:书搞被偷)。
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灾横祸、祸从天降等)。这真是厄运啊!
这样的厄运要给谈迁带来多大的打击呀,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生圈画,指名读,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谈迁怎样?他在想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带来的沉重打击。
5、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撰写这部史书”读读这句话看哪些词需要重读。
为什么他很快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在这里你能体会到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感受老人背后的坚强(很多人以为……这部史书)。
四、三用“新《国榷》句”,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1、让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
学法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在关键词上做文章,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后阅读中要学会这种方法。
2、为了让这部巨著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生默读、圈画,师巡视,指名。
3、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在60多岁的时候才重新编写出一部新的《国榷》而名垂青史。这一刻,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展示一下谈迁此刻的心情吗?指名,小组内展示。
五、升华认识与情感。
1、谈迁的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从你明白了什么?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一下。指名。
2、谈迁还有话要说呢,托你们告诉世人,出示:在漫长的人生从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3、同学们,你想遭受困难吗?为什么?虽然我们都不想遭受困难,但是困难绝不会因为我们不想见它就来了,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指名。
是啊,困难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成功,希望同学们永远牢记,齐读:在漫长的人生从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六、作业;
开书的目录,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单元,还有两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相信同学们读了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优质高考打不垮的信念范文(17篇)篇十七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裔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裔老师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从词语入手,整体感知。
本课教学揭示课题之后,裔老师老师用三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大致思路。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裔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并没有采取什么跳跃式或由果溯因式的教学。
二、利用板书,明确层次。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别人是怎么看待此时遭受厄运的谈迁的?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裔老师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裔老师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