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份详细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一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峡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
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二
教学要求:
1、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一、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3、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感情朗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迁移发展。
2、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三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教读本文,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三峡风光片,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三峡有感性认识。
1、知识与技能。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则”等虚词的用法,理解“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1、由《早发白帝城》导入:
2、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读理解,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正音:
2、解答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1、初读课文:并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
2、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3、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4、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5、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集体背诵全文。
研读与质疑。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1、思考问题:
(1)作者是从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
3、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对照着《三峡风光》片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4、学生质疑: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1)、讨论。
(2)、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3、作业。
4、小结。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四
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
有感情读并背诵2——5自然段。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导入课文。
2、复习回顾。
二、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一)揭示中心,欣赏激情。
1、课件显示中心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2、齐读中心句。
4、学生谈感受。
(二)品读“山奇”,渗透学法。
1、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反馈。
(1)随机点拨: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写出了山陡;起伏高耸、云雾缠绕写出了山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写出了山有模样多。
(2)指导朗读。
3、分析段落结构,明确学习方法。
(1)分析段落结构。
(2)明确学习方法。
(三)学法迁移,自学“水急”、“船险”。
1、独立或小组合作选择学习。
2、反馈。(教学顺序由生反馈而定)。
(1)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三峡的“水急”或者“船险”?
(2)思维训练。
(3)指导朗读。
(四)再读中心句,情感升华。
1、齐读,指名读,评比读。
2、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发挥。
三、积累词句,指导背诵。
1、明确背诵方法。
2、齐背一个自然段。
四、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布置任务。(课件显示“露一手”:播音员——读出三峡的美;小画家——画出三峡的特点;导游——解说三峡风光。)。
2、学生自主训练。
3、反馈。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明确要求:仿照“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的句式去赞美一个或几个地方。(课件显示中心句)。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
六、课外作业。
(课件显示)自助餐:
1、搜集有关三峡资料;
2、回家当一回导游;
3、为宣传三峡或家乡桃渚风光写几条广告语或作一首诗。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五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言知识积累,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通过品析语句领悟三峡的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并且能用语言把美描述出来。能够掌握一些描写景物的技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朗读,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理解能力。
一、导入:
二、读一读,读通文意。
1、初读:生速读课文,理出课文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师检查字音。
2、顺读:根据学生读课文出现的节奏问题,老师加以指导。解决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
3、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4、赛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加深理解。
5、齐读:理清内容。
三、作业。
1、整理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美点,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一、导入。
以“三峡”视频导入新课。
二、说一说,说出美点。
1、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思考,然后发言。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雄壮,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
教师点评小结。
2、播放三峡图片,再次感受三峡的美。
三、品一品,品出技法。
三峡的这些美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呢?如:
文章句式美。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很有节奏感。
文章修辞美、文章妙在语言精练……。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
四、小结。
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五、绘一绘,绘三峡美景。
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1、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
导游词设计范例:(多媒体视频出示)。
2、学生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
3、交流反馈。
六、作业。
1、根据课堂活动整理导游词。
2、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山水美景。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六
本文选自《水经》,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写景善于抓住特点,三峡奇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传达景物神韵。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节奏上动静相生,使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
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虽只几百字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深入品味短文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景物描写的魅力,在课文的基础上做扩展联想,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齐读课题,谈对三峡的了解。
1、读正确:听录音范读,勾画圈点生字并看提示弄清读音-——大声练读、,用最短的时间读正确——赛读加深印象。
2、读流畅:指名读——学生点评——总结读流畅的方法:停顿分明,节奏感强——运用以上方法练读全文。
4、悟感情:作者对这里怀有怎样的感情,能理解吗?美美的朗读。
以春景为例赏析。
1、读相关句子。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它的季节特点是什么,凭你的想象,画面中还会有些什么景物?
3、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组合景物,形成完整画面(显出来)——着色(艳起来)——动态想象(活起来)。
4、表达通过神游三峡,感受到的美(说出来)。
1)总结提炼学生的表达技巧美:结构好——顺序清——特点明。
2)回到课文,再读文句,检验想象的合理性(放回去)。
5、在想象中,同学们合理地添加了一些景物,为什么作者没写入文中——写作的需要(抓特点)。
6、用以上方法,自由感知其他几幅画面的美。
7、用眼发现,感受三峡之美。(播放课件)。
8、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1、三峡以美征服世人,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诗篇——朗读欣赏相关诗文。
2、“高峡出平湖”与三峡工程,自然美与人力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应留意不同的声音。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七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八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平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平静的感觉。
夜晚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九
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读准齐读:屏显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沿溯素湍?属引?泪沾裳(释“裳”齐读)。
读懂齐读:屏显准确解释我能行。
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自阙?奔霜?绝?三(释“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生分)。
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这位同学读得真美。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
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明确?提示。
山:怎样的山?连绵高峻高峻美(雄壮美)。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凄凉寂静凄婉美。
“我发现了三峡的----是静态美或动态美,你看-------------------------------------。他(她)多像一个--------啊。”
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归纳、思考写出来,展示欣赏。
例:我发现了三峡的山是静态美,你看,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耸入云,遮蔽天空,挡住阳光。他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
山---高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景---凄婉美。
男子汉?英雄汉??美少女怨妇。
顶天立地??风风火火???清秀文静忧伤孤独。
高大壮实??闯九州色彩艳丽望穿秋水。
平静舒缓激烈紧张?静中微动静寂忧伤。
过渡: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的,再看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笔法之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展示)。
例:文章结尾去掉引用的渔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融情于景;突出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景凄凉肃杀的特点。)。
动静结合,写作笔法灵活多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在郦道元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提议大家把这篇美文美美的再读一遍,再领略三峡的无穷魅力,男生读前两节,要读出阳刚之美;女生读后两节,要读出阴柔之美。
非常棒,男生读的气势磅礴;女生读的宛转悠长,把老师都陶醉了,(掌声鼓励自己)我只想说: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三峡寻,本文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郦道元在文中也有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大家找一找(明确:良多趣味),正是作者对三峡的真诚赞美,热爱之情,才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如今的三峡可以说是高峡平湖,景象更加壮美,想看看吗?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后为三峡写一则广告语。
是呀,我们的祖国自然美景比比皆是,有张家界的索溪峪,桂林的漓江,还有五岳、黄山……数不胜数,老师想起了省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我们大家呢?欢迎到内黄游玩,感受枣乡风情,祭拜人文始祖。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设想:熟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
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一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教读本文,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三峡风光片,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三峡有感性认识。
1、知识与技能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则”等虚词的用法,理解“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1、由《早发白帝城》导入:
2、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读理解,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正音:
2、解答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1、初读课文:并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
2、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3、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4、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5、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集体背诵全文
研读与质疑
1、播放《三峡风光》片,帮助学生理解。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a.1、思考问题:
b.(1)作者是从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
3、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对照着《三峡风光》片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4、学生质疑: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1、讨论
2、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作业
小结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二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 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三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并背诵本文。
4、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
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连绵陡峭。
夏——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凄清悲凉(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见屏幕)。
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结:
1、内容;
2、景物特点;
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作业: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四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学习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文字组合能力及表达能力、创造新意。
(2)感悟三峡独特的美。
(3)情感目标。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品味语言。
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
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朗读带、音乐“三峡情”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风景图片及三峡工程图片。
一、激情引入:
1、九寨沟的神秘令无数游人向往、因为那是人间的天堂;长城的雄壮让好汉们开颜、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三峡的神奇令古今文人挥毫泼墨、因为那是我们民族最动人的乐章。今天、我们踏着“三峡情”的节拍、去领略那神奇美丽的三峡风光。
2、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
3、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注》传世。
二、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一)要求:
1、找出文中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的解释。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语。
3、如果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共同探讨或者举手师生共同探讨。
(开始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二)检查完成情况:
(1)解释:
阙:通“缺”溯:逆流而上或:有时疾:快。
(2)词语活用: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良:
(3)一词多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徐喷以烟。
(4)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研读与赏析。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通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真美:(用文中原文描述)。”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真美、你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如:三峡的云真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2、小结:
山:高峻、奇险高峻美。
夏:汹涌、奔放奔放美。
水:春冬:秀丽、清幽清幽美。
秋:哀转、凄清凄清美。
四、拓展延伸:
五、课外作业:
三峡景美、人情美、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收集三峡的风俗人情、办一期以“三峡风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五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笔法之妙。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教学板块一:复习旧知,积累词汇
1、 大屏幕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嶂、曦、襄、溯、御、漱、涧、啸、属
2、大屏幕投影 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学板块二:研读赏析,共同探究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2、 共同探究: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
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六
本文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精要的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因此学习此文要让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并基本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基本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师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概况。
教师:制作幻灯片。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两岸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
作文题:家乡的___(翠竹、夜色、柿子等)。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七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精选三峡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八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平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的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想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