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二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读好“涌”。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22雾凇奇观
景色形成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三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背诵。
2、通过对雾凇形成过程的的赏析,进一步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文字赏析雾凇形成过程。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问好
2、昨天,你们的许老师带者大家去了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观赏了(生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邀请我们四(4)班的孩子和我一起再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再去观赏(生齐读课题)。
过渡:但是,观赏雾凇是有讲究的,知道吗?不知道,送给你们。
3、出示:观看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4、生交流
二、赏析雾凇形成的过程即“夜看雾”
1、夜幕下的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描写的句子。
2、知道吗?“夜看雾”看的其实就是什么?
3、同学们,我们读书还要把这些不会动不会说话的文字读活了,那就要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随机出示,点拨,引导学生感悟并指导朗读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的,灯光,书影模糊了。
(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的,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引导学生抓住“慢慢的,轻轻的,一层又一层地”来感悟,朗读。并结合一组图片。
6、复述,背诵
孩子们,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雾凇是这样形成的。你现在就是一棵雾凇,你可以自豪的把你是怎么形成的向客人介绍。
生准备
推荐代表介绍
一起背诵
三、欣赏“晨看挂”
放映一组雾凇图片,配乐。
师: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此时,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四、质疑,解疑,留疑
1、孩子们,我们马上就要离开了,你不想问雾凇些什么吗?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弄清雾凇形成的条件
3、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问,学会在回到文字中找答案。面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它。
就像今天,我们就把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外,去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这样,你就会更进一步的了解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五
新平县第二小学
缪雨宏
教学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3、通过朗读交流,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课。
齐读课题)。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今天,就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请同学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出发。
二、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一)品析
一、三自然段,感悟雾凇之奇美。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
指名说,老师在课件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点上其它色。
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④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⑤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评读,男女生赛读。)
(3)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奇观” 在本课中是说——(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美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如: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出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
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难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看课本读,注意姿势)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之成因。
过渡:大家不是还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交流,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
(饱和)
遇冷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2)划出有关句子。
(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4)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5)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请在“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逐渐变成______,最后___________。(齐读)
3、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渗透习作方法指导)
三、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吧。
假如我是小导游,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诗人,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歌唱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4、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23 雾凇
凝结
洁白晶莹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银光闪烁
(饱和)遇冷
千姿百态
奇观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六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 (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 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七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 (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 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雾凇教学设计雾凇教案板书篇九
佚名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