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是对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和问题分析的一种总结和概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如果你正在为工作报告的写作而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带给你一些灵感。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一
近年来,我县编办从我实际出发,按照“抓重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开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情况交流如下: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385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29个;差额事业单位17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7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50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6510名;差额事业编制52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14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58名,实有在职人员6292人,其中,全额拨款5463人;差额拨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业化管理46人,全县事业编制空编1213名。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经验交流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8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2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计生局下属的计生指导站、城建局下属的规划室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xx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为此,我们认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这项改革。
1、牵涉面广。事业单位兼具了“行政机构”与“企业”两种属性,要对其进行改革,复杂性、艰巨性都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之上。
2、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3、人的出口问题。机构臃肿,冗员严重,改革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哪里去,今后的解聘人员哪里去,“出口”渠道狭窄,加上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从业人员、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07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63%,占全县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登记单位的92%。)。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4、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去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自动摒弃“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开拓创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逐步走入市场化,为改革后事业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在市场化内做好准备。
5、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加强登记管理队伍的建设。要借这轮事业机构改革之机,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登记管理局的职能作用。要通过实践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登记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也为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一个人力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报告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20xx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高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上海法院的司改工作于20xx年7月在市二中院、徐汇、闵行、宝山区法院等四家法院先行试点,20xx年4月在全市法院全面推开。一年多来,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最高法院的指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于法有据、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动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xx年7月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对上海及上海法院改革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一、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好思想发动,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这次司法体制改革涉及到司法领域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等深层次、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中央确定的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五项任务,更是破冰之举,困难多、风险大、关注度高。鉴于上海法院是首批试点单位,无经验可循,同时还担负着为全国司改先行探路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我们把统一思想认识放在试点工作的首要位置。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全市三级法院先后召开有关司改的动员会、答疑会、培训会70余次,教育引导全市法院干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以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保证改革顺利推进;深刻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上海试点工作的重大责任,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好顶层设计,遵循“三个坚持”,明确目标任务。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我们遵循“三个坚持”,着力在方案设计上狠下功夫。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找准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各类调研座谈会150余场,梳理出100多个问题,形成了10余份专题报告,确保改革方案接地气,具有针对性。二是坚持司法规律。司法规律是司法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凡不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都难以成功。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司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如在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中,对审判权作为判断权、裁决权的权力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司法人员职业特点及管理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改革方案的制定中,确保改革方案符合司法规律的要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司法体制改革既要符合中央精神,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符合司法规律,按规律办事;还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司法实际。要做到这三者的统一,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真话、报实情,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如在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入调研、反复测算,形成了28份人员情况分析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改革方案及过渡期政策奠定了基础。四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我们根据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关于司改的部署和要求,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历经34稿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方向、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以此指导全市法院推进改革,确保不犯颠覆性错误。
(三)抓好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的工作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以先行试点推进和重点改革事项的突破带动改革的全面开展。一是确定了先行试点。确定了市二中院、徐汇、闵行、宝山区法院等四家法院为先行试点法院,为全面推进先行探路。二是重点抓好中央确定的改革试点五项任务的完成。高院突出抓好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和人员分类管理两项改革试点,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其他三项改革试点任务。三是同步推进最高法院《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xx—20xx)》(简称《四五改革纲要》)的落实。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贯彻四五改革纲要实施意见》,将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11类116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态势。
(四)抓好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监督,积极稳步推进。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落到实处,高院始终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自觉接受监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我们一是建立司法改革领导机构。高院党组成立了“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司法改革办公室和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负责协调、指导、督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进工作。二是建立工作责任制。根据先行试点任务要求,将改革任务分解,明确5类27项改革任务及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三是建立督察督导制度。对全市司法改革情况进行督察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四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市各级法院进一步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主动向人大及其会汇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高院共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法院、指导司法改革工作400余人次。积极配合市人大会专题调研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市人大会领导及相关委员会在法院召开调研座谈会10余场,对我们的改革给予了强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促进了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五)抓好宣传引导,注重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全力做好司改的宣传引导工作,与媒体共同策划,精心组织以“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强反响。在上海法院局域网开设司法改革专栏,截至今年9月底共编发《司法改革专刊》146期;设立司法改革宣传栏目,截至今年9月底共刊发各类宣传报道300余篇;中央及上海媒体共刊发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报道万余篇,及时公布改革信息,介绍改革情况,回应内外关切,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以司法责任制为重心,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审判权为核心、以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为保障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一是以审判权为核心,建立完善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落实“让审理者裁判”。制定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审判规则及审判人员权力清单,规范案件分配、裁判文书签发等审判规则,明确院、庭长不得对未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进行审核签发。建立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促进法律适用统一。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二是以权责统一为原则,建立完善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由裁判者负责”得到落实。制定了审判人员责任清单,明确法官应当对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承担违法审判责任。三是以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为保障,健全完善了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了关于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职责规定,规范院、庭长行使管理权、监督权的职责和方式,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四是以保障审判权高效公正廉洁行使为目标,建立完善司法廉洁监督机制。建立了案件廉政回访制度和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提示系统。20xx年至今年9月底,全市法院共发放廉政监督卡90.24万件,案件廉政回访11640件次;风险提示系统累计发现并提示2131次。严格落实《上海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六条规定》,健全完善了“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和“一方退出”机制,目前上海法院配偶或子女是律师的103名法官已全部实行一方退出。
通过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审判分离、权责不明、层层审批、请示汇报等行政化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法官的审判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真正得到落实,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制约有效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如改革后全市法院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9%,依法提交审委会讨论案件为0.1%。截至今年9月底,院、庭长直接办案数为51313件,同比上升19.4%。
(二)以落实员额制为重点,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指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必须牵住的‘牛鼻子’。”我们牢牢牵住改革的“牛鼻子”,积极稳妥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一是探索建立了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确立了33%、52%、15%的员额比例,实行员额制管理。二是初步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确定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考核考试、差额择优的工作原则,经过双向选择、业绩能力考核考试、差额遴选等九个程序性步骤,较好地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今年9月全市法院首批人员分类定岗完成后,入额法官总数为2296人(包括四家先行试点法院),占总编制数的25.5%。不仅确保了高素质法官进入员额,而且留有余额补充新法官,确保了改革过渡期间法官队伍不断层。三是探索建立了法官助理体制机制。明确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增设了法官助理。研究制定了法官助理的职责、选拔、任命等制度规定。全市法院已选拔任命法官助理1153名。四是探索建立了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法官选拔任用制度。高院成立了“法官遴选(惩戒)办公室”,提高法官的准入门槛和选拔条件,明确法官今后主要从法官助理中选拔;高、中院的法官从基层法院择优遴选,同时建立从优秀律师、法律学者中公开选拔法官的制度。今年5月从优秀律师中公开选拔一名三级高级法官。五是探索建立了符合职业特点的法官晋升机制。明确法官等级晋升采用按期晋升和择优选升相结合的方式,不受行政职级限制。没有行政职务的法官,也能晋升成为高级法官。六是探索建立了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职业保障制度。积极配合市职能部门,推动建立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七是探索建立了法官日常考核机制。创新考核机制,制定了法官岗位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入额后考核不合格的将退出法官员额,破除了一次入额、终身入额,能进不能出的难题。八是探索建立了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对改革后三类人员实行分类分层培训,10月已完成对首批入额、由助理审判员晋升为审判员职务的436名法官的培训,确保入额法官的能力素养符合审判需要。
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实行员额制管理,是一场动自己“奶酪”的硬仗。20xx年底全市法官占在编人数的56%,按照33%的法官员额比例,将有730名法官不能入额,改革难度非常之大。我们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始终。在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过程中,全市三级法院领导与干警谈心累计3000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正确认识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积极支持改革,自觉为改革作贡献,确保了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
通过改革以及员额制的落实,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员混岗、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人员职务晋升不畅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以法官为核心,以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以司法行政人员为保障的分类科学、结构合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符合司法职业特点,具有上海法院特色的人员管理制度基本建成。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审判人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审判一线实际力量得到增强。全市法院配置到司法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4%,主要办案部门的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7.6%。二是法官与辅助人员配置更加合理,辅助人员比例明显增加。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从改革前的1∶0.75变为改革后的1∶1.5。法官助理的设置,使法官能有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审判中心业务。三是法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法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平均从事司法工作年限20xx年。
(三)聚焦国家战略,围绕上海工作大局推进改革。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高院出台了《服务保障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知识产权法院出台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服务保障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二是紧紧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需要,深入推进涉自贸区审判体制机制改革。20xx年11月5日成立了“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为适应自贸区扩区后的司法需求,高院指导浦东法院制定了《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司法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及时调整自贸区法庭收案范围。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浦东法院建立了“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20xx年4月9日、27日,先后成立了“浦东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和“上海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三是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高院制定了《关于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海事法院制定了《关于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为国家战略和上海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项改革任务之一。我们严格公正司法,切实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一是认真实施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严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充分保护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目前,市一中院、二中院及9家基层法院已实现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指定辩护全覆盖。二是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高院制定了《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意见》,支持和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构建法官与律师的新型关系。三是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坚决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作证等法律原则和规则。
(五)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上海高院是最高法院确定的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契机,按照韩正书记关于建设“阳光司法,透明法院”的要求,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六难三案”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制定了《关于推进阳光司法、透明法院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在抓好三大公开平台建设的同时,自我加压,敢于担当,打造了“12368”诉讼服务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具有上海法院特色的十大司法公开服务平台。20xx年1—9月,全市法院网络庭审直播768场次;裁判文书上互联网11.2万余份;“12368”诉讼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服务33.4万余次;律师服务平台已有1268家上海律师事务所使用,占上海律师事务所总数的91%,累计提供服务量43万余次,日均1423次。
(六)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改革。根据中央、全国人大会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和在北京、上海建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的重大改革部署,积极推动两个法院的建立。20xx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完成了组建任务。截至今年9月底,三中院共受理案件495件,审结249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案件1164件,审结393件。
(七)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今年5月1日全国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我们结合上海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规定〉的实施细则》,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今年5—9月全市法院收案数为328494件,日均3128.5件,比去年同期上升13.52%。其中,当场立案324031件,日均3086件,当场立案率为98.64%。
(八)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为全国司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借鉴。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韩正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要解决上海的问题,要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上。”我们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根本,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研究制定了涉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34项,不仅为全市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遵循,而且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借鉴。
(九)促进审判质效全面提升。今年1—9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6.52万件,审结43.9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3.3%和11.4%。全市法院审判质效良好,审限内结案率为99.18%,92.17%的案件经一审即服判息诉,经二审后的服判息诉率为98.8%。
三、需要破解的难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需要破解的难题。
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案件大幅上升和改革任务繁重带来的双重压力,需要在下一步推进改革过程中解决好案多人少矛盾,提升审判质效,体现改革的成效。案多人少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今年1至9月,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较去年同比上升13.3%。案件大幅增加和改革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不仅会影响审判质效,甚至会影响到司法公正。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解决好案多人少突出矛盾,确保公正高效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通过审判质效的提升体现改革的成效。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落实员额制管理,明确入额法官一律在审判一线办案,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二要进一步推进审判机制改革,通过推动繁简分流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推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改革试点,探索庭审方式改革,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等,提升审判质效。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向科技要人力、要效率。第四要探索建立科学的人员编制适时增长和相匹配机制,保证审判人员的设置与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相一致。
二是审判权、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以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取消了提请院、庭长审核把关,减少了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数量等,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中的“行政化”问题得以解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得以真正落实。但是,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不等于不要“监督”,“去行政化”不等于“去审判管理”,缺乏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监督制约可能会带来审判质效下滑,甚至会产生新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因此,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一方面要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将司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判权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促进司法公正。
三是部分法官的综合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加快建立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培养机制,为公正司法提供队伍保障。党和人民对公正司法的要求,需要法官具有相应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具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和司法职业操守。司法改革后法官的权力更大,责任更大,对法官的素质要求将更高。但在现有的法官队伍中,一些法官的素质及能力与其承担的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和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入额法官中,有部分年轻助理审判员,从事司法经历较短、办案经验不足,亟待提升。因此,加快健全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官的选拔、遴选和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以培养法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职业操守等为重点的法官教育培养机制,努力提升法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高度关注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韩正书记强调:“司法改革不是一般的改革,而是对司法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改革的推进难度很大。上海法院已经扎实、稳妥地走出了第一步,但面临的困难不能低估。”前一阶段上海法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少数法院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等问题,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改革的难度不会减弱。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的改革试点任务;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持续、队伍稳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市法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精神,按照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关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全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公正司法、严格司法,公正高效办好每一起案件,以每起个案的公正来确保司法公正,切实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改革的获得感。
二是坚决完成好中央确定的上海司法改革五项试点任务,继续当好全国司法改革的排头兵。要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扩大改革成效,把中央交给上海的改革试点任务完成好。
三是紧紧围绕上海工作大局推进改革,全力做好司法服务保障。要紧紧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四个中心”建设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工作,进一步推进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金融审判、海事审判,服务保障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四是继续抓好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的实施,确保改革整体推进。要抓好高院制定的《上海法院贯彻四五改革纲要实施意见》中的11类116项改革任务的推进,突出抓好立案登记制改革、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试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重点改革项目,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效。
五是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审判任务的完成。坚持推进改革和抓好执法办案紧密结合,一手抓改革的推进,一手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以改革促进审判工作,以良好的审判质效体现改革成果。
六是坚持从严管理,打造过硬法院队伍。按照关于“五个过硬”的要求,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向邹碧华同志学习的活动,严格落实《上海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六条规定》等司法廉政制度,教育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遵循职业道德,恪守职业良知,公正为民司法。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三
1、xxx单位辖区面积:xxx平方公里;人口数量:xx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xx人,流动人口:xx人;职工人数:xx人;从业人员:xx人。
2、xxx单位产业结构:第一产业:xx万元,第二产业:xx万元,第三产业xx万元;经济总量:xx万元;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
耕地面积:xx万亩;农业种植结构:小麦:xxx万亩,棉花:xx万亩,瓜菜:xx万亩,其它作物:xx万亩;从事农业生产人数:xx人。
二、职工及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1、在团场小城镇生活的居民有xx人;连队职工家属有xx人;吸引外来人口:xx人。
城镇化让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从几十年前无一块条田、一条林带、一段公路、一幢房屋的万古荒原,到绿树成荫、公路通畅、楼房耸立、万家安居的今天,土坯房彻底退出了职工群众的生活,在各农业连队,职工群众纷纷从灰扑扑的砖混结构住房中搬出来,住进小径通幽、草坪碧绿、配备健身器材的各式小区。我团城镇化成效显著,有目共睹。
1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习惯,居民成为社区文明环境的守护者,文明之风也根植到了居民的心中。
2、xx年xxx单位职工人均收入xx万元,比“十一五”增加xx万元;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比“十一五”增加:xx元;收入结构变化为:工资性收入:xx元,经营性收入:xx元,财产性收入:xx元,转移性收入:xx元。
下一步,我团把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抓手,深化团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力落实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促进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三、
兵地融合发展。
我们要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把支持加快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地改善我团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让全团各族群众紧密团结起来。
四、团场综合改革。
(一)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的建设搞得好不好,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事关我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事关我团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搞好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好。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党在重大事项上的民主决策,党内民主决策团场各项事业大的发展方向,各农业连队、团直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意识,积极配合执行落实团党委的各项决策,从而实现团党委统揽全局的作用。
(二)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
我团就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自加压力,要求对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做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升我团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
重点是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权责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知盲区”。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
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我团通过认真落实绩效一级管理目标,促进带动二级管理目标,加强团场机关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努力构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廉洁型的团队,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级党委和上级部门布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
3鼓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彰显“军”的属性。
维稳力量的建设,还要有与其担负的任务使命相适应的组织构架和体系;要求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还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体制、工作体系的保障。这几个方面有骨有皮、有血有肉,有机统一。不管哪个方面受损,都将影响到兵团的发展壮大。当前,兵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要“彰显‘军’的属性”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兵团特殊作用,让“三股势力”胆寒,让群众满意,让中央放心。
(四)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文化是助力我团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我团要加强企业文化整合与品牌建设,创新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激励职工群众助力我团企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我团国有资产、财政财务的管理,增强我团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树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企业文化贯穿于我团企业发展、管理之中,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向着打造一流兵团企业的目标迈进。
五、团场政企分开改革方面。
4率,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在市域范围内条件较好的团场设立建制镇,完善各种行政功能。推动了一三三团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迈出坚实的步伐。
六、团场政企不分的弊端。
1、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弊端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不利。目前,团场行政管理地位的现状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职责权限不明,目标定位困难,权力高度集中,监督机制较弱等方面,同样特殊的行政体制赋予团场行政管理特殊的作用,不仅对民族团结有影响,还表现在团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团场农耕都要团场统一安排,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等五统一的方式。
2、目前团场与职工利益关系存在哪些问题。
团场的政治地位与其承担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不相称。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团场当企业看待,认为“团场在挤占地方”,团场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使得团场政治地位低下。团场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团场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因为体质的特殊性,只能参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解决办法。
(1)明确团场的法律地位。
首先,要明确团场行政体制的法律地位,出台并完善相应。
5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团场的基本制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杜绝个人的任意和随意。从而改变团场以往在管理中个人的权力过大,人治因素浓厚的不利因素。其次团场的发展要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优化团场行政管理体系。
建设适应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权限,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管理科学、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具有兵团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团场依法规范行政、高效优质行政、民主透明行政和清正廉洁行政。
(3)改革和完善团场决策机制。
团场应完善和规范政策的制定规则和程序,建立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增加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通过规范和完善机制,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6点。根据某单位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是团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目标。
七、团场政企分开改革后,必须成立农业公司。
(一)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品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八、实行“连社合一”
团场政企分开改革的过程中,界定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落实团场下达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考核指标,负责连队社会稳定工作,开展平安连队和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
(二)组织和协调连队各种承包关系,推广农业先进适用。
8技术。
(三)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学习教育培训,组织引导职工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庭院经济、自主创业。
(四)团场安排的其他任务。虽然各个阶段连队的主要任务和生产组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连队具有生产组织、社会管理和维稳戍边的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队本身就是连社合一的。
9的凝聚力。第三是有利于团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口向团场小城镇集中,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就业充分、资本流动远比农业生产高效的市场,为团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xxxxxxxxx年xx月xx日。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四
有改革才有进步。下面由本站小编为你提供改革工作报告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按照“三项原则”和“四个结合”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聚力创新攻坚,改革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呈现出鼓点紧、步履实、成效好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释放了新红利。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统筹协调。先后7次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27项改革文件,听取了11次改革工作汇报,同时召开了1次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和1次县(市区)委改革办主任会议。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每次会议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都及时传达贯彻,市委改革办迅速分解落实,做到了人事对应、有条不紊。
(二)抓谋划部署。年初出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年中确定《20xx年法治咸阳建设重点任务》,全年共安排重点改革任务69项,其中延续20xx年任务22项,对接省委年初任务21项,自主新定26项,具体改革举措235项,任务覆盖所有行业和领域,责任分解到所有单位和县(市区),做到了有路线图、有时间表、有硬措施,牢牢掌握了改革工作主动权。
(三)抓试点探索。鼓励支持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争取中省改革试点项目,鼓励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探索推行新模式新机制。全市争取实施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23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17个,部署开展市级改革试点项目12个、县级改革试点项目44个,智慧城市、未成年人保护、职业教育整合等多项试点探索得到中省有关部门高度肯定。
(四)抓调研指导。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重点改革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上下沟通衔接,谋划改革路径。充分运用专项小组会议、专题联席会议等途径完善改革方案,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的改革文件均注重征求各方意见,有的还邀请专家学者问诊把脉。注意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基层创新探索,《数字化平台、大城管体制》《从一厅式办公到一门式服务》《昔日关关设卡、今天直接落地》《适应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管》等调研成果在省市媒体发表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编印了《全面深化改革案例选编》(上下册)3000套,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五)抓信息上报。制定了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及时发现和总结有特色有突破有成效的好做法好典型。全年编发《咸阳改革动态》85期,较20xx年增发23期,其中10期被省委《改革工作动态》刊用,名列省内各市区前茅;1期被中央《改革情况交流》刊用,并入选中央改革办《案例选编(一)》(共30个案例,其中陕西4例),受到省委改革办高度肯定。
(六)抓氛围营造。定期组织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咸阳政务新闻网、市委机关刊物《泾渭纵横》、咸阳政研(改革)网站改革专栏进行专题报道,积极联系中省媒体报道宣传咸阳重大改革成就。20xx年6月2日《陕西日报》“三秦新视野”栏目、10月13日华商报第2版、10月15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10月24日陕西日报头版、12月12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追赶跨越争上游、地市巨变”栏目先后采访报道咸阳改革工作进展。
(七)抓督查落实。所有改革任务纳入台账管理,划定时间节点,定期对账盘点。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听取8个专项小组工作汇报,各专项小组、各牵头单位平均每月召开1次会议协调改革进程。市委改革办实行科室对口联系专项小组、干部紧盯具体任务、人人参与助推改革的工作机制,尤其是狠抓跟踪督办,6月重点抽查,8月全面督查,11月专题督导,年末对帐考核。同时,聘请西安交大改革试点探索与协同创新中心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进行第三方评估,积极探索改革效果评价的新路子。长武县设立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成果奖,大大激发了改革热情。
二、任务完成情况。
从督查考核情况看,235项年度改革任务基本达到预定节点,或落地实施,或出台方案,或形成草案。其中,全市性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数据管税、智慧城管、扩权强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秦都区社区矫正与教育联盟、兴平市儿童福利与阳光信访、泾阳县供销社、武功县电子商务、彬县农村党建、长武县镇村综合等改革经验得到省委改革办肯定推广,兴平儿童福利制度试点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肯定推广,并在云南省委《改革快报》刊登。
(一)政府机构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1、市县机构改革。市县党政群机关新“三定”规定印发。市级精简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部门内设机构41个、编制239名、领导职数61名。县市区精简行政机构59个。2、整合县以下市场监管体制。秦都、渭城工商、质监分局下放给两区管理。县级食药、工商、质监、盐务、物价等部门整合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挂县食药局牌子)。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在20xx年76项取消、35项下放、192项保留、74项承接基础上,20xx年再取消5项、下放3项、承接23项。4、推行权力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出台“两单”制度《实施意见》并完成培训调研,形成清单初稿。5、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制作了行政审批、日常管理及便民服务事项的审批办理流程样表,精简审批办理环节100多项次,缩短时限三分之一以上。6、推行“一厅式”办公。市县政府和多数镇办、社区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初步达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7、建设网上政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新的网上审批系统投入运行,市级52个职能部门70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实行网上办理。8、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了323个市级事业单位和4520家县镇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及方案批复。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稳步推进。9、镇村综合改革。15个被撤销镇和12个改办镇全部摘挂牌,417个行政村撤并,司法所、财政所、市场监管所由部门垂直管理改为镇办管理为主。10、扩权强镇改革。县级部门委托下放镇(办)权限从27项增至30项,下放范围扩大到所有镇(办)。出台了《关于深化完善全市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11、科研科技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市级公立医院推行“总量控制、自主招聘、过程监督、统筹养老”人事管理新机制。长武县财政对公立医院自主招聘人员工资按县医院60%、中医医院80%、妇幼院和乡镇卫生院90%比例补助。12.全国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在全市11个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基础上,整合建设了彬长旬、泾三淳、乾礼永、兴武四个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分中心,人员、经费和资产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统一管理,承担区域内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任务。目前,基础建设、人员划转等已基本完成。
(二)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形成了国企改革指导性《意见》,完成了4户破产国企职工安置。2、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形成了加强国资管理《意见》和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意见》,制定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方案。3、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市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管理办法》已草拟完成。4、混合所有制试点。咸阳陶瓷厂正按市国资委批复方案组织实施;威力克能源公司正在准备。5、商事登记改革。5月在全省率先推行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印章许可证“四合一”登记。9月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6、财政预算改革。市县党政群部门全部实行了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尝试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事项全面取消。7、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17项,累计金额达3454.7万元。8、税费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试点。市地税局大数据管税模式得到省上肯定推广。9、公务支出标准化。修订了市级机关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系列管理办法。10、政府购买服务。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11、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出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股权投入管理办法》。设立1.36亿元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2、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农业产业扶持资金900万元。13、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出台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实行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和安全性动态测评,债务偿还责任单位资金精细化管理。14、科技体制创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已上报并形成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建设试点城市方案已制定下发。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咸阳分中心成立。首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上市。15、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21条举措,完善了民间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三原县联合县信用联社向镇办派任金融助理。16、重大项目决策机制。市级备案核准项目实行网上公开。市级新开工重点项目全部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程序。17、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第2批6大类50个项目向社会推介,总投资352.5亿元。彬县在旅游和大桥建设方面实现了ppp模式实际运用。18、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出台了《关于促进外向型经济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编制了“一带一路”建设规划。19、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阶梯电价制度全面实施,阶梯水价制度《意见》印发。20、公车制度改革。7月15日市县两级同步实施。市级封存835辆、划拨租赁平台150辆,目前拍卖267辆992.62万元,交通补贴按月及时发放;县市区封存1156辆、划拨租赁平台639辆、拍卖307辆,部分发放补贴。21、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方案已下发,市县不动产登记机构全部设立,市不动产登记局正式对外办公。22、建立健全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治污降霾统一监测和数据共享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协调机制、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管理机制运行顺畅,污染源在线监测覆盖面达95%以上。23、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责任双考核。选定47家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环境信用评价试点。24、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全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审批流程在线全文公示。市级审批项目均按照环保部要求向社会公示。25、水、气环境质量考核机制。每季度对辖区内水、气环境质量进行考核通报,超标县(市区)统一征收污染补偿金。2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成承载能力测算,方案上报省环保厅。2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批制度。已审批项目均执行到位。28、节水型社会建设。市县两级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监测网建立,12个县市区完成节水器具推广项目,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有序推进。29、统计制度改革。已出台统计数据质量系列评估办法。30、安监体制改革。政府监管网格化、行业直管专业化、企业管理精细化机制稳步推行。31、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制定了“百校助学、百村扶贫、百官共建”《实施意见》。32、诚信制度建设。已出台诚信建设制度化方案,基本建成全市信用信息平台。
(三)农村改革。1、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xx-20xx年)》印发,全域咸阳规划馆建成。2、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发证率分别达到90.7%和89.2%。旬邑、武功、淳化3县完成房地一体地籍调查试点。全市首张承包地权证书12月11日在三原颁发。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意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36家、家庭农场204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9个。全市流转土地14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6.2%。4、惠农补贴资金“一卡(折)通”兑付。在20xx年礼泉、彬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项目由7项增至32项,涉及资金16.15亿元。5、涉农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制定《。
》在武功、旬邑两县试点。武功县整合14个项目1.01亿元,旬邑县整合21个项目3.78亿元。6、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首批建设21个社区,合并行政村90个14.8万人,旬邑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推广。7、供销社综合改革。武功、泾阳被定为省、市供销社改革试点县,成为全国供销系统农村电商示范县。8、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4.89万人,占年任务126.2%。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项目20个,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万多亩,恢复高质量耕地近2万亩。10、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旬邑县、三原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11、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全市11个国有林场调查摸底,在旬邑、淳化两县3个国有林场开展试点。12、农村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在彬县开展试点,形成10个社区招聘50人方案。13、美丽乡村建设。已出台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兴平马嵬驿、旬邑马栏镇、长武亭口镇、武功小村镇、旬邑太村镇、淳化润镇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14、村级组织“一事一议”机制。已出台《关于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程序的实施意见》。15、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选择三原县试点,探索出建管一体化、农民监督员、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模式,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16、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礼泉县阡东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中省试点单位(灌区)进行了分类水价探索。省上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协会末级渠系和办公地址,将总水量水权分配至农民用水协会,协会按照灌溉面积细化到村组、农户,建立了农户用水电子台账并颁发水产权证。17、水权交易试点。完成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正分类推进取用水户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18、水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实施方案,同时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农社对接试点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调研。
(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1、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已形成《城乡建设规划与社会事业规划联审联批办法》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人员调整充实方案。编制了城市公共空间等十多项专项规划。2、城市停车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咸阳市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咸阳市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咸阳市停车场建设三年计划》。3、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和“光网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医疗项目上线运行,人民广场、咸阳湖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4、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市综合执法局牵头、多部门和秦渭两区参与的综合执法机制和街区分类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建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5、城市管理数字化。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城建、秦都、渭城3个子平台建成运行。6、城市精细化管理。选定城区8个重点区域实施试点。7、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制定了市综合执法局13项执法权限下放秦渭两区的意见,形成了数字化巡控、市区协调联动新机制。
(五)社会民生体制改革。1、就业保障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推行。公益性岗位人员实名制管理,“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2、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了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和农民工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3、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市县仲裁院全部建成,80%镇办组建调解中心,市县总工会和81%建会企业成立调解委,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结案率94.4%,超省规定4.4个百分点。4、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健全了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制度,明确了工程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制度。5、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无缝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开始运转。6、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已按中省部署全面推行。7、社会保障“一卡通”(ic卡)制度。市级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完成发放。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大学区”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资助家庭困难学生6亿多元。9、职业教育改革。中职学校20%编制自主聘用和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基本落实,职教联盟(集团)组建完成,5个区域职教中心挂牌运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推进现场会在礼泉召开。10、招生制度改革。中考中招改革方案印发实施。11、社会力量办学。初步形成《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意见》。12、大病保险制度。在20xx年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基础上,启动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22种大病住院费用统一先执行新农合政策。13、生育审批制度。准生证网上办理,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正完善细则。14、低保、五保和临时救助制度。完成了城乡低保和五保的补贴标准调整。旬邑县、淳化县开展了“救急难”制度试点。15、公立医院改革。全市成立5个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覆盖62个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社会人群全覆盖。县镇医疗一体化、药品(疫苗)全程电子监管和医疗机构联网登记公示等制度不断完善。16、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身份不明或缴费不足人员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设立。新农合即时报销直通车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网上缴费平台率先开通。“先诊疗、后结算”范围不断扩大。17、分级诊疗制度。出台《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暂行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关于配合分级诊疗制度推行调整咸阳市城镇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等事项的通知》和全市分级诊疗指南,10月1日起已全面推行。18、民办医疗管理改革。形成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健康养老社会投资项目《规划》。19、住房保障制度。出台《租赁型保障房共有产权实施细则(试行)》,形成《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督实施细则》《保障性住房资产管理办法》。20、殡葬制度。首批3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已经建成,第二批46个正在建设。21、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市上成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并开展省级试点。长武县被列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兴平市被列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双试点”市。22、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制度。成立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社会组织等级评估。23、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市县平台建成,秦都、渭城、兴平、礼泉、武功、彬县、永寿完成2.5维地图制作和基础信息录入。24、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出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细则》。25、信访制度改革。市、县、镇信访信息系统与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逐级走访、涉法涉诉信访新机制初见成效。兴平市探索建立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法律引导服务新机制。26.创新残疾人帮扶模式。秦都、武功、礼泉、三原、长武探索推行“项目入股、基地经营、年底分红、利润保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政府兜底重度残疾人精准帮扶难题。
(六)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项目分工》,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1、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实施“六德”工程,开展“六进”活动,树立培育示范点160个,并确定了“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咸阳精神和“大秦故都、德善咸阳”的城市品牌。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统筹政府、企业、文艺组织力量,整合市、县、镇村(社区)资源,搭建社会文化舞台,成功举办了咸阳市文化艺术节。3、网络媒体管理。建立了重点工作信息发布、突发舆情处置、重大事项舆论风险评估、舆论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机制”和网络评论员、信息员、红色网军队伍,设立了咸阳市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4、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活动实施细则(试行)》和《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试行方案》,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基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市县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活动补助资金1341万元购买或场次补贴惠民性演出。5、扶持文艺创作机制。出台《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按照获得中省表彰奖励0.5-5万元的标准,首批表彰了21项文艺精品获奖作者。6、扶持民间文艺团体。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了市民乐团、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加强同省内外、国内外文艺事业的交流互鉴。7、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拟定了咸阳文化投资公司方案。乾陵唐文化大景区等30个重大文化项目进展顺利,泾阳乐华城、茯茶小镇等文化园区初具规模。8、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建立了咸阳政务网和宣传网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咸阳政务网、宣传网、新闻网和视听网成为对外宣传新窗口。与新华社、陕西日报社合作建立咸阳新闻客户端。咸阳日报社成立全媒体融合发展中心,市广播电视台主要栏目实现网上观看。9、文化事业单位成立理事会。选定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博物馆试点,市博物馆理事会章程、第一理事会议程拟定。10、方志改革。聘请社会人士编纂了《咸阳地名文化集萃》。
(七)民主法治领域改革。《20xx年法治咸阳重点改革任务》确定19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对接落实省上16项,自主确定3项。1、人大监督机制。市人大会出台了“一府两院”专题询问,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会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满意度测评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职宣誓等5个具体办法,制定了办理市人大代表重点建议的暂行规定,围绕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2次专题询问,对政府16专项工作报告和7份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81名新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同时,建立完善了人大代表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制定了《依法许可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办法》。2、地方立法机制。市委出台《关于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市人大会审议了《咸阳市地方立法条例(草案)》,市人大法制委、市人大会法工委组建完成。3、协商民主制度。出台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加强政协协商两个《意见》和年度政治协商《计划》。“月协商”座谈会按期召开。制定了《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办法》,成立了政协委员法律服务中心,支持服务政协委员履职参政。4、社区民主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意见》,提出了社区工作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5、村民自治。顺利完成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八)司法体制改革。根据xx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我市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咸阳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司法公正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除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报请省司改办审核外,其他文件均印发实施。市委政法委专门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1、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出台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和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备案工作的《通知》,大部分县市区与市级政府部门已完成法律顾问聘任工作。2、社区矫正制度。出台了全面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意见》和《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基地25个、社区服务基地20个,在册矫正人员1893人。3、法律援助制度。依托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站164个,建立社区(行政村)法律援助联系点213个。4、维稳工作点评机制。出台《全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点评意见》,受到中央维稳办高度肯定,并在11月南昌市全国维稳工作规范化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5、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市县法院5月1日起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全市法院系统立案数同比增长27%,无一起“立案难”投诉。6、推进司法公开。出台《政法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检察机关全面推行检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警务公开规定》。全市法院直播庭审239场,发布微博微信信息969条,公布裁判文书20656份。7、公益诉讼试点。根据最高检和省检部署,在市县两级检察机关试行。8、人民监督员制度。学习吉林省经验出台《实施方案》,65名市级监督员选任完成。9、人民陪审员制度。市中级法院建立了人民陪审员联络员制度,同步加强了陪审员选任、培训、管理、参审范围、调解职能、考核机制6项工作。10、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的途径形式。全市法院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召开司法听证会8次240余人次。市中院会同市司法局等部门诉前调解结案21件。11、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出台《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18起案件当事人获得救助人民币67万元。12、健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出台《依法治理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实施意见》,修订《行政复议听证规则》。全市法院(法庭)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市县检察院设立驻法院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13、完善司法责任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工作的制度健全、人员固定。14、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关于深化全市公安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初步形成。目前,已完全放开落户条件,推行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累计发放居住证20多万份;出入境证件受理权限下放县级公安机关;实施驾驶人考试自主预约、异地考试制度;推行“一村一警”包抓联系制度。15、检察审判机构人财物省上直管。市中院、市检察院和永寿县法院、永寿县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改革试点单位。
(九)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市委贯彻《省委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实施细则》,确定了134项具体改革任务。1、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出台了《市委全委会对正县职干部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投票表决办法》《市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动议暂行办法》《领导干部个人向市委推荐干部人选办法》《县处级后备干部推荐意见》。2、干部监督制度。印发了新提拔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的《意见》和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意见》,开展了“超职数配备干部”“违规进人”“慵懒散奢和走读”“吃空饷”“党政干部在企业兼职”等专项整治。加强了公务员任职审核备案。3、目标考核制度。出台了《市级部门“创优争先”考核办法(试行)》,形成了《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4、党代表大会制度。秦都、三原、旬邑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建设试点。5、“两新”组织党建。成立了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委并出台了系列制度措施。6、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实施意见》。7、领导干部法治培训机制。出台了《全市领导干部系统法制培训实施方案》。
(十)纪律检查体制改革。1、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市纪委牵头或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63个减少至8个,解决了主责不清、工作越位问题。2、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不变情况下,市纪委撤销党风廉政建设室、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室、执法监察室、行政效能监察室,组建了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干部监督室,增设了3个纪检监察室,执纪监督人员占到总编制的72%。3、派驻纪检机构回归主业。明确市级部门由纪检组长(纪委书记)以外1名党组(党委)成员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察室以外1个内设科室承担党风廉政建设日常工作,使纪检组长(纪委书记)、纪检组(纪委)和监察室职能回归执纪监督。4、落实“两个责任”。出台了《关于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考核问责办法》,并细化责任,提高分值,获得中省纪委肯定。5、改革案件线索管理办法。出台《纪检监察机关管理处置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暂行办法》《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转送件办理工作的通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和处理工作暂行规定》《要结果信访件审核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件管理工作办法》,加强了对反映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和规范处置。6、改革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出台了《县市区纪委书记、副书记和市直部门纪检组长提名人选库管理办法》《县市区纪委书记、副书记,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纪委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市纪委组成3个研判组对县市区纪委班子进行了综合研判,对拟入库人员进行了考察。7、推行派驻机构全覆盖。出台《市纪委向市委办公室等7家单位派驻纪检组的方案》,采取单独派驻和归口派驻两种形式,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向市委工作部门派驻纪检组,实现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永寿、长武等县还探索推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干部联合履职模式。8、筹备成立市委巡视工作联络办公室。成立方案已上报省编办。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建议打算。
当前,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与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对“谁改革谁受益、早改革早受益”缺乏深刻认识,习惯于等政策、等经验、等指令,甚至中省文件规定已经很明确了也要以各种理由“再等等”“再看看”。还有的把日常工作当作改革创新、把方案印发等同于任务落实,导致不少改革落地慢,甚至在执行中搞变通、打折扣。二是责任落实不够具体。有的专项小组组长“挂帅不出征”,有的专项小组联络员“敷衍不尽责”,协调解决改革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不够主动、不够扎实。有的县市区抓改革“一锅责任粥,一笔糊涂账”,频出“中梗阻”,推进措施不力、检查流于形式。有的市直部门对上级改革部署跟进不及时,一味强调部门利益,方案调研周期过长,“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三是自主探索力度不大。一部分改革事项推进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胆子不大、步子不快。一些县市区自主改革事项少,缺乏特色与亮点。还有一些县市区发现典型不及时,总结亮点不深入,上报改革信息数量少、质量差。四是任务进展不够均衡。规划联审联批、城市管理、国企、国资、国企负责人薪酬等领域改革进展缓慢,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等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产权抵押等改革阻力不小,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强烈。同一改革事项在不同县市区进展不一,如县级工商、质监、盐务、食药、物价等部门整合,仅长武等少数县市场与质量监管局挂牌运行,其他县市区大多原状维持。五是配套措施跟进不力。一些已确定的改革举措由于配套不足而推进效果不理想。如持续简政放权以后,一些县市区与镇办对省市下放的管理服务事项无力承担;注册登记、先照后证、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改革后,后续监管还需要加强,等等。
20xx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三个原则”和“四个结合”要求,围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问题、需求、战略、目标“四大导向”,按照“三个有利”标准,及时跟进中省最新部署,着眼前后衔接和纵深推进,协调时序、力量、进度,在聚焦重点难点、提高方案质量、加大自主改革、落细落小落具体、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为加快建设富裕人文健康新咸阳贡献力量。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进一步夯实改革主体责任,完善责任和压力传导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确保有人抓、有人干、可落实、可核实。
二是搞好试点探索。积极争取中省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试错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试验,形成生动活泼的改革创新局面。
三是加强调研论证。坚持问需问政问计于基层,严格决策程序,加强衔接配套,让改革契合实际需求、铆合突出问题、符合群众期待,切实增强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严格督察考核。以聘请西安交大专家进行简政放权第三方评估为试点,加快健全完善改革督察考核机制,力促每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五是提高队伍素质。推动实现市县改革办人员专职化、责任单位工作人员稳定化。加强市县改革办人员、专项小组联络员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的回顾。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受住了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积极参与并配合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的前期建设,保持了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完成财政收入37.0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0xx9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82元,比上年增长6.8%。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抓住“两港一城”建设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去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工业利润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26.6,比上年提高4.9点。工业区整合力度加大,“1+9”市、区两级工业区为全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强化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了各大园区形象开发和功能开发的同步推进,努力招引大项目、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能级提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新提高。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雏型,发展态势良好。
第三产业平稳增长。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房地产、旅游、商贸等行业继续成为推动三产增长的新增长点。全区房地产业增长强劲,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通过合理引导,抓住“黄金周”假日消费和举办桃花节这两大契机,带动全区旅游业实现新的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引进力度,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区商业业态结构和布局,促进商业有新的发展。去年,全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信息化建设有新进展,信息技术在一些行业得到初步应用。此外,交通运输业、中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业等也有了新的发展。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市型农业、确保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为23:77。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全区完成成片造林2.8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8%。农业基础投入和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新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农业组织化建设有新的提高。农业科技致富工程进展顺利,并大力推行农业生产“零税率”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此外,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鼓励扶持异地经营,加大农业集中的力度。
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利用“两港一城”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并通过采取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
招商引资的质量有新提高。利用“1+9”工业园区整合的契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通过“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的举办以及“百日招商”竞赛活动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67个,总投资达6.6亿美元,合同外资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继续强化吸引内资工作,全年引进内资企业工商注册5682户,比上年增长8.7%,新增注册资本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共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达到157亿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吸引了中国台湾正隆、河南神火等内外资大项目增资扩股和落户。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努力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全区外贸出口增长平稳。去年,全区出口创汇达到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体制保障。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快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供销合作总社、汇仑公司、工业总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全年完成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90多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8%。同时进一步规范镇级区划调整及撤制村、组的资产处置,积极推行村务、组务公开。区级机关行政用房清理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调整镇域行政区划。在去年调整的基础上,镇级行政区划由19个调整为14个,进一步精简了机构人员,实现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切实推进“镇保”工作。按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各镇和园区相继建立工作班子,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舆论宣传,确保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非农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努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并吸收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从而促进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区域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重点区域建设有新进展。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和新城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城市主要景观的滴水湖建设已完成蓄水,大堤、道路、绿化以及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科教园区正在抓紧思博和工商外国语学院二期工程以及中国太平洋保险学院一期工程的建设,电力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的产权成功实施转让。康桥工业区在确保区内已落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正在抓紧编制工业区二期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中科大研究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国电信信息园正在着手开展动拆迁工作。工业园区在加快启动原有已落户项目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编制和完善二期开发规划。国际医学园区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园区规划方案的调整和项目招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与此同时,祝桥空港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其他园区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按照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加强对城镇的规划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集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惠南镇东西门大街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周浦老镇改造规模继续扩大,航头、大团城镇建设拉开序幕,新场古镇保护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沪芦高速公路、郊区环线段改建高速公路以及中油管工程的前期工作和惠南镇人民西路延伸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30座乡村公路危桥和60座农桥的改造任务,南芦公路路灯工程于11月份完工,同时轨道交通r3线规划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绿化和景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完成外环线400米林带段建设任务,完成惠南、六灶等镇五块公共绿地建设和沪南公路航头段景观绿化包装工程。农村水网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完成40个村的水网建设和1.5万户居民的水表改造任务。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一批事关人民生活的实事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继续完善城镇管理体制,确保城镇的长效管理。创新物业管理机制,加快物业市场化运作步伐。强化以建筑业管理为重点的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五)社会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开发、大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来抓。
重视和加强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各镇、各部门也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以城乡低保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从资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
进一步落实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不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步解决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平稳开展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重视做好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书面意见130件,政协委员提案231件。
(六)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今年以来,全区开展了以“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两港建设与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形成共识并提炼成为“汇聚百川、服务两港、创新开拓、勇立潮头”的精神,全区进一步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年启动建设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项目30个,不仅改善了村文明形态,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深入开展文明镇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和文明标志示范区的创建,提高了全区文明创建的水平。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区共引进民营科技企业860家,注册资金达到20亿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完成推广30项农业“四新”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达标建设工程,寄宿制高级中学建设工作已经启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质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做好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编制印发了《区区域卫生规划》、《区区域卫生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防范非典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合作医疗投保率,推动全国中医二期先进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成市级卫生镇和卫生村的创建任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中心竣工,成功举办了区首届文化艺术节,扎实有效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进一步繁荣全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中心建设不断加快。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启动第二批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同时完成第二批老年养老设施建设的“星光计划”。此外,民防、宗教、中国台湾事务、侨务等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做好防非的各项工作。积极做好非典防范和控制工作。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防非的各项通知、通告精神,建立非典防治工作区、镇、村三级防范网络,成立防非专家组,在20多天内建立了祝桥光明医院隔离病区,设立31个监测点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制订了。
应急预案。
稳妥处置突发事件针对中侨学院、老港镇、泥城镇出现的三例疑似病例,我们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了密切接触对象的医学隔离强化防非投入,区级财政共安排防非资金1500万元,用于全区的防非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防非知识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以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思想、工作和措施三个不放松,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开发、大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政府工作合力。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巩固完善并联审批制,强化“一门式”服务,探索告知承诺、企业年检的改革。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分阶段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工作,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改进行政执法作风。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把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奖惩机制、强化培训等方式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市公务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启动区电子政务“三网一库两应用”建设工程,逐步推进政务网上公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守望相助,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全新的精神;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全区人民知难而上、迎难而进、齐心协力、勇于开拓,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里,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以及驻的解放军、武警部队,表示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上规模的企业不多;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就业不够充分,农民向非农转移的速度不快,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还不够及时有效;三是投入不足,管理欠缺,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还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紧研究解决。
二、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里,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入,临港新城产业区也将有实质性启动,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这一切都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持久的驱动力。
新的一年里,政府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建设,坚持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在“一核三圈三带”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以临港新城为核心的“五个板块”的组团式发展,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推进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把建设成为美丽的园林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出口创汇增长25%以上;合同外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做到六个坚持:
一要坚持“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把“科教兴区”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同时要积极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积极培育一批适应港口发展的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全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大力推进“三个集中”,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化、现代化的水平。
二要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贯彻“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在不断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主要依靠二、三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工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产业能级来带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要以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为龙头,加快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三产行业,实现增速领先、结构优化、比重提高的目标。
三要坚持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两港一城”开发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服从和服务“两港一城”开发这一大局的前提下,更要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依托“两港一城”开发来实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在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开发的过程中加快自身发展。
四要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来突破和消除各种体制和机制瓶颈,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五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切实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六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重点推进当前工作的同时,结合“”后两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全局问题,明确“”后两年和“”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为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在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园林城区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要继续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断提升全区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按照“一核三圈三带”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路,加快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全力推进临港新城和惠南新城区的建设,以新城的建设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临港新城要紧紧依托深水港和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以行政中心为主的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和城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初步树立开发形象。惠南新城区要在进一步完善科教园区开发的同时,加快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太平洋保险学院以及体育中心的建设,提升新城区的服务功能。全力推进中部、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五大经济板块的建设,形成既互补互动又相对集中的五大经济发展组团。中部以惠南新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科教产业、商贸业和都市型工业,形成以科教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板块。西北部以周康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高科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特色的综合经济板块。东北部以祝桥镇为核心,加快发展以临空加工和临空服务为特色的临空经济板块。东南部以临港新城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海港经济板块。西南部以航头、新场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生产生活资料流通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商旅经济板块。整合后的“1+9”工业园区要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培育新的产业链,积极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合作、互动互补、同步推进的产业集群格局。
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加快汽车组装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等已成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对工业的支撑作用。配合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启动,引导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链,同时抓紧研究制订产业园区和东部四镇联动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区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泥城物流园区、祝桥临空物流园区、老港产品分拨物流园和现代农业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的调整,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和品牌专营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强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房地产开发结构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进完成区内公交资源的整合工作,引导公交客运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做精。认真组织实施年桃花节,进一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的品位。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种植业结构、林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禽业的调减与优化。继续抓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力以赴推进“三个集中”。按照全市郊区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突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归并农村自然村落和居民点,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中。以“1+9”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实施政策聚焦,推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重点园区集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向非农化转移。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幅同步增长。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港一城”开发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五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报告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高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上海法院的司改工作于207月在市二中院、徐汇、闵行、宝山区法院等四家法院先行试点,204月在全市法院全面推开。一年多来,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最高法院的指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于法有据、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动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年7月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对上海及上海法院改革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一、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好思想发动,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这次司法体制改革涉及到司法领域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等深层次、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中央确定的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五项任务,更是破冰之举,困难多、风险大、关注度高。鉴于上海法院是首批试点单位,无经验可循,同时还担负着为全国司改先行探路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我们把统一思想认识放在试点工作的首要位置。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全市三级法院先后召开有关司改的动员会、答疑会、培训会70余次,教育引导全市法院干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以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保证改革顺利推进;深刻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上海试点工作的重大责任,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好顶层设计,遵循“三个坚持”,明确目标任务。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我们遵循“三个坚持”,着力在方案设计上狠下功夫。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找准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各类调研座谈会150余场,梳理出100多个问题,形成了10余份专题报告,确保改革方案接地气,具有针对性。二是坚持司法规律。司法规律是司法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凡不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都难以成功。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司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如在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中,对审判权作为判断权、裁决权的权力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司法人员职业特点及管理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改革方案的制定中,确保改革方案符合司法规律的要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司法体制改革既要符合中央精神,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符合司法规律,按规律办事;还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司法实际。要做到这三者的统一,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真话、报实情,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如在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入调研、反复测算,形成了28份人员情况分析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改革方案及过渡期政策奠定了基础。四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我们根据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关于司改的部署和要求,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历经34稿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方向、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以此指导全市法院推进改革,确保不犯颠覆性错误。
(三)抓好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的工作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以先行试点推进和重点改革事项的突破带动改革的全面开展。一是确定了先行试点。确定了市二中院、徐汇、闵行、宝山区法院等四家法院为先行试点法院,为全面推进先行探路。二是重点抓好中央确定的改革试点五项任务的完成。高院突出抓好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和人员分类管理两项改革试点,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其他三项改革试点任务。三是同步推进最高法院《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简称《四五改革纲要》)的落实。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贯彻四五改革纲要实施意见》,将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11类116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态势。
(四)抓好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监督,积极稳步推进。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落到实处,高院始终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自觉接受监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我们一是建立司法改革领导机构。高院党组成立了“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司法改革办公室和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负责协调、指导、督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进工作。二是建立工作责任制。根据先行试点任务要求,将改革任务分解,明确5类27项改革任务及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三是建立督察督导制度。对全市司法改革情况进行督察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四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市各级法院进一步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主动向人大及其会汇报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高院共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法院、指导司法改革工作400余人次。积极配合市人大会专题调研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市人大会领导及相关委员会在法院召开调研座谈会10余场,对我们的改革给予了强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促进了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五)抓好宣传引导,注重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全力做好司改的宣传引导工作,与媒体共同策划,精心组织以“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强反响。在上海法院局域网开设司法改革专栏,截至今年9月底共编发《司法改革专刊》146期;设立司法改革宣传栏目,截至今年9月底共刊发各类宣传报道300余篇;中央及上海媒体共刊发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报道万余篇,及时公布改革信息,介绍改革情况,回应内外关切,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以司法责任制为重心,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审判权为核心、以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为保障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一是以审判权为核心,建立完善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落实“让审理者裁判”。制定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审判规则及审判人员权力清单,规范案件分配、裁判文书签发等审判规则,明确院、庭长不得对未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进行审核签发。建立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促进法律适用统一。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二是以权责统一为原则,建立完善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由裁判者负责”得到落实。制定了审判人员责任清单,明确法官应当对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承担违法审判责任。三是以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为保障,健全完善了审判权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了关于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职责规定,规范院、庭长行使管理权、监督权的职责和方式,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四是以保障审判权高效公正廉洁行使为目标,建立完善司法廉洁监督机制。建立了案件廉政回访制度和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提示系统。2014年至今年9月底,全市法院共发放廉政监督卡90.24万件,案件廉政回访11640件次;风险提示系统累计发现并提示2131次。严格落实《上海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六条规定》,健全完善了“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和“一方退出”机制,目前上海法院配偶或子女是律师的103名法官已全部实行一方退出。
通过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审判分离、权责不明、层层审批、请示汇报等行政化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法官的审判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真正得到落实,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制约有效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如改革后全市法院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9%,依法提交审委会讨论案件为0.1%。截至今年9月底,院、庭长直接办案数为51313件,同比上升19.4%。
(二)以落实员额制为重点,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指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必须牵住的‘牛鼻子’。”我们牢牢牵住改革的“牛鼻子”,积极稳妥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一是探索建立了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确立了33%、52%、15%的员额比例,实行员额制管理。二是初步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确定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考核考试、差额择优的工作原则,经过双向选择、业绩能力考核考试、差额遴选等九个程序性步骤,较好地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今年9月全市法院首批人员分类定岗完成后,入额法官总数为2296人(包括四家先行试点法院),占总编制数的25.5%。不仅确保了高素质法官进入员额,而且留有余额补充新法官,确保了改革过渡期间法官队伍不断层。三是探索建立了法官助理体制机制。明确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增设了法官助理。研究制定了法官助理的职责、选拔、任命等制度规定。全市法院已选拔任命法官助理1153名。四是探索建立了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法官选拔任用制度。高院成立了“法官遴选(惩戒)办公室”,提高法官的准入门槛和选拔条件,明确法官今后主要从法官助理中选拔;高、中院的法官从基层法院择优遴选,同时建立从优秀律师、法律学者中公开选拔法官的制度。今年5月从优秀律师中公开选拔一名三级高级法官。五是探索建立了符合职业特点的法官晋升机制。明确法官等级晋升采用按期晋升和择优选升相结合的方式,不受行政职级限制。没有行政职务的法官,也能晋升成为高级法官。六是探索建立了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职业保障制度。积极配合市职能部门,推动建立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七是探索建立了法官日常考核机制。创新考核机制,制定了法官岗位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入额后考核不合格的将退出法官员额,破除了一次入额、终身入额,能进不能出的难题。八是探索建立了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对改革后三类人员实行分类分层培训,10月已完成对首批入额、由助理审判员晋升为审判员职务的436名法官的培训,确保入额法官的能力素养符合审判需要。
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实行员额制管理,是一场动自己“奶酪”的硬仗。底全市法官占在编人数的56%,按照33%的法官员额比例,将有730名法官不能入额,改革难度非常之大。我们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始终。在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过程中,全市三级法院领导与干警谈心累计3000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正确认识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积极支持改革,自觉为改革作贡献,确保了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
通过改革以及员额制的落实,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员混岗、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人员职务晋升不畅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以法官为核心,以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以司法行政人员为保障的分类科学、结构合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符合司法职业特点,具有上海法院特色的人员管理制度基本建成。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审判人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审判一线实际力量得到增强。全市法院配置到司法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4%,主要办案部门的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7.6%。二是法官与辅助人员配置更加合理,辅助人员比例明显增加。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从改革前的1∶0.75变为改革后的1∶1.5。法官助理的设置,使法官能有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审判中心业务。三是法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法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平均从事司法工作年限。
(三)聚焦国家战略,围绕上海工作大局推进改革。一是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高院出台了《服务保障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知识产权法院出台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服务保障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二是紧紧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需要,深入推进涉自贸区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月5日成立了“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为适应自贸区扩区后的司法需求,高院指导浦东法院制定了《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司法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及时调整自贸区法庭收案范围。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浦东法院建立了“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2015年4月9日、27日,先后成立了“浦东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和“上海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三是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高院制定了《关于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海事法院制定了《关于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为国家战略和上海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项改革任务之一。我们严格公正司法,切实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一是认真实施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严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充分保护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目前,市一中院、二中院及9家基层法院已实现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指定辩护全覆盖。二是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高院制定了《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意见》,支持和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构建法官与律师的新型关系。三是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坚决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作证等法律原则和规则。
(五)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上海高院是最高法院确定的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契机,按照韩正书记关于建设“阳光司法,透明法院”的要求,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六难三案”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制定了《关于推进阳光司法、透明法院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在抓好三大公开平台建设的同时,自我加压,敢于担当,打造了“12368”诉讼服务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具有上海法院特色的十大司法公开服务平台。2015年1—9月,全市法院网络庭审直播768场次;裁判文书上互联网11.2万余份;“12368”诉讼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服务33.4万余次;律师服务平台已有1268家上海律师事务所使用,占上海律师事务所总数的91%,累计提供服务量43万余次,日均1423次。
(六)探索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改革。根据中央、全国人大会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和在北京、上海建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的重大改革部署,积极推动两个法院的建立。2014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完成了组建任务。截至今年9月底,三中院共受理案件495件,审结249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案件1164件,审结393件。
(七)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今年5月1日全国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我们结合上海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规定〉的实施细则》,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今年5—9月全市法院收案数为328494件,日均3128.5件,比去年同期上升13.52%。其中,当场立案324031件,日均3086件,当场立案率为98.64%。
(八)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为全国司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借鉴。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韩正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要解决上海的问题,要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上。”我们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根本,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研究制定了涉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34项,不仅为全市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遵循,而且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借鉴。
(九)促进审判质效全面提升。今年1—9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6.52万件,审结43.9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3.3%和11.4%。全市法院审判质效良好,审限内结案率为99.18%,92.17%的案件经一审即服判息诉,经二审后的服判息诉率为98.8%。
三、需要的难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需要的难题。
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案件大幅上升和改革任务繁重带来的双重压力,需要在下一步推进改革过程中解决好案多人少矛盾,提升审判质效,体现改革的成效。案多人少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今年1至9月,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较去年同比上升13.3%。案件大幅增加和改革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不仅会影响审判质效,甚至会影响到司法公正。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解决好案多人少突出矛盾,确保公正高效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通过审判质效的提升体现改革的成效。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落实员额制管理,明确入额法官一律在审判一线办案,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二要进一步推进审判机制改革,通过推动繁简分流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推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改革试点,探索庭审方式改革,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等,提升审判质效。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向科技要人力、要效率。第四要探索建立科学的人员编制适时增长和相匹配机制,保证审判人员的设置与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相一致。
二是审判权、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以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取消了提请院、庭长审核把关,减少了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数量等,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中的“行政化”问题得以解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得以真正落实。但是,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不等于不要“监督”,“去行政化”不等于“去审判管理”,缺乏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监督制约可能会带来审判质效下滑,甚至会产生新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因此,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一方面要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将司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判权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促进司法公正。
三是部分法官的综合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加快建立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培养机制,为公正司法提供队伍保障。党和人民对公正司法的要求,需要法官具有相应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具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和司法职业操守。司法改革后法官的权力更大,责任更大,对法官的素质要求将更高。但在现有的法官队伍中,一些法官的素质及能力与其承担的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和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入额法官中,有部分年轻助理审判员,从事司法经历较短、办案经验不足,亟待提升。因此,加快健全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官的选拔、遴选和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以培养法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职业操守等为重点的法官教育培养机制,努力提升法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高度关注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韩正书记强调:“司法改革不是一般的改革,而是对司法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改革的推进难度很大。上海法院已经扎实、稳妥地走出了第一步,但面临的困难不能低估。”前一阶段上海法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少数法院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等问题,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改革的难度不会减弱。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的改革试点任务;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持续、队伍稳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市法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精神,按照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关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全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公正司法、严格司法,公正高效办好每一起案件,以每起个案的公正来确保司法公正,切实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改革的获得感。
二是坚决完成好中央确定的上海司法改革五项试点任务,继续当好全国司法改革的排头兵。要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扩大改革成效,把中央交给上海的改革试点任务完成好。
三是紧紧围绕上海工作大局推进改革,全力做好司法服务保障。要紧紧围绕上海自贸区建设、“四个中心”建设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工作,进一步推进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金融审判、海事审判,服务保障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四是继续抓好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的实施,确保改革整体推进。要抓好高院制定的《上海法院贯彻四五改革纲要实施意见》中的11类116项改革任务的推进,突出抓好立案登记制改革、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试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重点改革项目,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效。
五是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审判任务的完成。坚持推进改革和抓好执法办案紧密结合,一手抓改革的推进,一手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以改革促进审判工作,以良好的审判质效体现改革成果。
六是坚持从严管理,打造过硬法院队伍。按照关于“五个过硬”的要求,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向邹碧华同志学习的活动,严格落实《上海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六条规定》等司法廉政制度,教育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遵循职业道德,恪守职业良知,公正为民司法。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的回顾。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受住了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积极参与并配合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的前期建设,保持了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完成财政收入37.0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0xx9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82元,比上年增长6.8%。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抓住“两港一城”建设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去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工业利润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26.6,比上年提高4.9点。工业区整合力度加大,“1+9”市、区两级工业区为全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强化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了各大园区形象开发和功能开发的同步推进,努力招引大项目、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能级提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新提高。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雏型,发展态势良好。
第三产业平稳增长。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房地产、旅游、商贸等行业继续成为推动三产增长的新增长点。全区房地产业增长强劲,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通过合理引导,抓住“黄金周”假日消费和举办桃花节这两大契机,带动全区旅游业实现新的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引进力度,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区商业业态结构和布局,促进商业有新的发展。去年,全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信息化建设有新进展,信息技术在一些行业得到初步应用。此外,交通运输业、中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业等也有了新的发展。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市型农业、确保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为23:77。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全区完成成片造林2.8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8%。农业基础投入和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新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农业组织化建设有新的提高。农业科技致富工程进展顺利,并大力推行农业生产“零税率”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此外,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鼓励扶持异地经营,加大农业集中的力度。
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利用“两港一城”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并通过采取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
招商引资的质量有新提高。利用“1+9”工业园区整合的契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通过“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的举办以及“百日招商”竞赛活动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67个,总投资达6.6亿美元,合同外资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继续强化吸引内资工作,全年引进内资企业工商注册5682户,比上年增长8.7%,新增注册资本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共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达到157亿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吸引了中国台湾正隆、河南神火等内外资大项目增资扩股和落户。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努力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全区外贸出口增长平稳。去年,全区出口创汇达到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体制保障。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快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供销合作总社、汇仑公司、工业总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全年完成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90多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8%。同时进一步规范镇级区划调整及撤制村、组的资产处置,积极推行村务、组务公开。区级机关行政用房清理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调整镇域行政区划。在去年调整的基础上,镇级行政区划由19个调整为14个,进一步精简了机构人员,实现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切实推进“镇保”工作。按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各镇和园区相继建立工作班子,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舆论宣传,确保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非农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努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并吸收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从而促进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区域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重点区域建设有新进展。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和新城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城市主要景观的滴水湖建设已完成蓄水,大堤、道路、绿化以及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科教园区正在抓紧思博和工商外国语学院二期工程以及中国太平洋保险学院一期工程的建设,电力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的产权成功实施转让。康桥工业区在确保区内已落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正在抓紧编制工业区二期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中科大研究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国电信信息园正在着手开展动拆迁工作。工业园区在加快启动原有已落户项目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编制和完善二期开发规划。国际医学园区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园区规划方案的调整和项目招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与此同时,祝桥空港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其他园区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按照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加强对城镇的规划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集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惠南镇东西门大街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周浦老镇改造规模继续扩大,航头、大团城镇建设拉开序幕,新场古镇保护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沪芦高速公路、郊区环线段改建高速公路以及中油管工程的前期工作和惠南镇人民西路延伸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30座乡村公路危桥和60座农桥的改造任务,南芦公路路灯工程于11月份完工,同时轨道交通r3线规划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绿化和景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完成外环线400米林带段建设任务,完成惠南、六灶等镇五块公共绿地建设和沪南公路航头段景观绿化包装工程。农村水网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完成40个村的水网建设和1.5万户居民的水表改造任务。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一批事关人民生活的实事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继续完善城镇管理体制,确保城镇的长效管理。创新物业管理机制,加快物业市场化运作步伐。强化以建筑业管理为重点的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五)社会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开发、大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来抓。
重视和加强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各镇、各部门也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以城乡低保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从资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
进一步落实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不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步解决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平稳开展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重视做好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书面意见130件,政协委员提案231件。
(六)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今年以来,全区开展了以“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两港建设与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形成共识并提炼成为“汇聚百川、服务两港、创新开拓、勇立潮头”的精神,全区进一步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年启动建设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项目30个,不仅改善了村文明形态,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深入开展文明镇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和文明标志示范区的创建,提高了全区文明创建的水平。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区共引进民营科技企业860家,注册资金达到20亿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完成推广30项农业“四新”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达标建设工程,寄宿制高级中学建设工作已经启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质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做好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编制印发了《区区域卫生规划》、《区区域卫生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防范非典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合作医疗投保率,推动全国中医二期先进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成市级卫生镇和卫生村的创建任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中心竣工,成功举办了区首届文化艺术节,扎实有效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进一步繁荣全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中心建设不断加快。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启动第二批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同时完成第二批老年养老设施建设的“星光计划”。此外,民防、宗教、中国台湾事务、侨务等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做好防非的各项工作。积极做好非典防范和控制工作。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防非的各项通知、通告精神,建立非典防治工作区、镇、村三级防范网络,成立防非专家组,在20多天内建立了祝桥光明医院隔离病区,设立31个监测点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制订了应急预案。稳妥处置突发事件。针对中侨学院、老港镇、泥城镇出现的三例疑似病例,我们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了密切接触对象的医学隔离。强化防非投入,区级财政共安排防非资金1500万元,用于全区的防非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防非知识。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以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思想、工作和措施三个不放松,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开发、大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政府工作合力。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巩固完善并联审批制,强化“一门式”服务,探索告知承诺、企业年检的改革。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分阶段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工作,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改进行政执法作风。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把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奖惩机制、强化培训等方式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市公务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启动区电子政务“三网一库两应用”建设工程,逐步推进政务网上公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守望相助,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全新的精神;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全区人民知难而上、迎难而进、齐心协力、勇于开拓,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里,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以及驻的解放军、武警部队,表示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上规模的企业不多;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就业不够充分,农民向非农转移的速度不快,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还不够及时有效;三是投入不足,管理欠缺,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还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紧研究解决。
二、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里,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入,临港新城产业区也将有实质性启动,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这一切都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持久的驱动力。
新的一年里,政府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建设,坚持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在“一核三圈三带”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以临港新城为核心的“五个板块”的组团式发展,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推进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把建设成为美丽的园林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出口创汇增长25%以上;合同外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做到六个坚持:
一要坚持“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把“科教兴区”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同时要积极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积极培育一批适应港口发展的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全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大力推进“三个集中”,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化、现代化的水平。
二要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贯彻“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在不断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主要依靠二、三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工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产业能级来带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要以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为龙头,加快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三产行业,实现增速领先、结构优化、比重提高的目标。
三要坚持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两港一城”开发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服从和服务“两港一城”开发这一大局的前提下,更要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依托“两港一城”开发来实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在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开发的过程中加快自身发展。
四要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来突破和消除各种体制和机制瓶颈,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五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切实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六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重点推进当前工作的同时,结合“”后两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全局问题,明确“”后两年和“”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为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在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园林城区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要继续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断提升全区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按照“一核三圈三带”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路,加快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全力推进临港新城和惠南新城区的建设,以新城的建设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临港新城要紧紧依托深水港和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以行政中心为主的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和城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初步树立开发形象。惠南新城区要在进一步完善科教园区开发的同时,加快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太平洋保险学院以及体育中心的建设,提升新城区的服务功能。全力推进中部、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五大经济板块的建设,形成既互补互动又相对集中的五大经济发展组团。中部以惠南新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科教产业、商贸业和都市型工业,形成以科教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板块。西北部以周康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高科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特色的综合经济板块。东北部以祝桥镇为核心,加快发展以临空加工和临空服务为特色的临空经济板块。东南部以临港新城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海港经济板块。西南部以航头、新场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生产生活资料流通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商旅经济板块。整合后的“1+9”工业园区要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培育新的产业链,积极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合作、互动互补、同步推进的产业集群格局。
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加快汽车组装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等已成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对工业的支撑作用。配合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启动,引导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链,同时抓紧研究制订产业园区和东部四镇联动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区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泥城物流园区、祝桥临空物流园区、老港产品分拨物流园和现代农业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的调整,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和品牌专营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强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房地产开发结构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进完成区内公交资源的整合工作,引导公交客运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做精。认真组织实施年桃花节,进一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的品位。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种植业结构、林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禽业的调减与优化。继续抓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力以赴推进“三个集中”。按照全市郊区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突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归并农村自然村落和居民点,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中。以“1+9”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实施政策聚焦,推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重点园区集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向非农化转移。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幅同步增长。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港一城”开发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健全招商信息平台,完善各个层次招商信息网络的建设,重点要加强对重大项目信息的捕捉和跟踪。结合“1+9”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引导内外资项目向“1+9”工业园区集聚,同时结合全区城市功能的提升,吸引外资向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业等领域拓展。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通过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引资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切实使激励政策向引外、引大、引实和引高方向聚焦。坚持开展全面招商和开展专业招商相结合,坚持考核招商效率和考核产出效益相结合,开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不断完善市、区、海外三个层次的招商信息网络,从源头上捕捉招商信息,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一门式”办证办照服务窗口硬件建设,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不断改进政府服务,全力创造利用内外资的综合优势。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空间。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在稳定纺织服装、五金机电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培育出口主体,大力促进“三资”企业的出口。
(三)以规划为先导,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以网络化和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三个集中”思想为指导,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以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快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营造整体环境优美、风貌特色明显的城镇新景观。依托交通条件、产业支撑等优势,大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的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建设。要加快水、电、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区行政中心、海事大学、港城展示中心、一期湖滨景观带等功能项目,力争到年底基本形成港城一期建设的形态框架。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施大东公路、周邓公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延伸段等道路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沪芦高速公路、a30改建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建设。抓紧做好城市轨道交通r3线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继续实施惠南、周浦的老镇改造和新场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周浦老镇改造要在面貌上出新形象,新场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要在细化和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启动核心区域的开发。继续加强公共绿化和生态林的建设,不断提高全区的绿化覆盖率。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完成好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项目的建设。
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全区有序发展。要坚持“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土地的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创新城镇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区、镇两级管理监控网络,对城镇管理中矛盾最突出的违章建筑、乱设摊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加快城镇管理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管养分开。强化城镇管理经费的投入,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从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队伍等问题上入手,初步建立城镇综合管理体系。
(四)努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国资和企业改革。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管理,切实维护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企业改转制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授权经营制度,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制。
坚定不移地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努力帮助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确保非公有资本安全有效地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投资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同时要依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不断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抓好关系人民生活的消费市场的建设,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市场,压缩生猪屠宰场,建立废品回收网络。同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市场管理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监察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利用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一批具有一定区域范围知名度的行业协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行业联合和企业诚信体系的形成。
深化投融资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开发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区、镇三级政府的财力投入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实行以项目经营主体自行筹资为主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深化为临港产业区配套服务的研究。以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启动为契机,依托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与落户,积极研究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延伸、配套产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
(五)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充分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继续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重点帮助本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年内力争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通过政府引导,广泛开辟就业渠道,积极倡导劳动者自主就业和政府扶持就业。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继续举办各类就业和创业洽谈会,强化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促进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的发展。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劳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
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镇保”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和管理,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基金运营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稳妥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实施救助期限制等措施,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主动就业。坚持基本医疗保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基本医疗服务。继续做好帮困救助工作,确保困难群体的正常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四五”普法力度,努力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社区基层管理,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引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认真妥善地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提高。
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主题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力弘扬和实践新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克服行为陋习,提高文明素质。围绕到20xx年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目标,实施镇区、社区、景区、园区、校区文明创建,深化文明镇村、文明行业(窗口)、文明示范标志区(文明路段)的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我区精神文明创建管理水平。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业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实施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完善科教园区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完成寄宿制高级中学的建设。加快全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实施优教工程,推进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镇村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控制系统等七大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继续重视预防保健工作,重点加强冬春非典的预防和各种传染病的控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全力推进国际医学园区建设,加快动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吸引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园区。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区有中心、镇有广场、村有场所”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益性设施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健身苑和体育中心的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管理的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初步形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区域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另外,还要积极推进民政、民防、宗教、中国台湾事务、侨务等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重视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材。大力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重点部门、重点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优秀人才向重点部门和地区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加快重点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不断完善人才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强我区人才培训和就业指导的基地建设,做好培训服务,不断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七)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充满感情、全力以赴地去解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要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积极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使政府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上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重点完善“事权、财权、人事权”公开的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提高政务透明度、办事效率和市民的满意度。继续深化机构改革,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告知承诺制和备案制,全面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和企业年检事项以及各类收费项目,逐步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拓展和深化纠风工作渠道,不断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继续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的水平。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的公务员。严格公务员队伍管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改进对公务员的考核,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积极推进民主建设,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高度重视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
各位代表:
“两港一城”开发的大好形势催人奋进,大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我们要在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更足的干劲,抓住机遇,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乘势而上,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为实现新的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七
公务用车,既是一种行政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发挥其必要的社会功用。中国公车消费现象其实是?公地悲剧?的写照,即在一个由众多牧民共同行使产权的草原上,每个牧民的最优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数量,而不去考虑草原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减少牲畜(公车)的数量,可以较低成本的实现这项改革。公车改革是经济改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公车的社会功用,节约行政成本,避免浪费,减少社会开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公车的最大经济效益。
从概念上来看,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区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区公务用车的现状情况。
我区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审批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区财政来支付。据调研统计,我区目前在用车辆共有908辆:其中,公务用车420辆,执法用车139辆,工具用车296辆,校车53辆;20xx年总的公务用车消费为1523.78万元,其中,汽油835.56万元,保险173.38万元,维修509.09万元,年检5.76万元。
近几年来,我区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区公务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有时到一个地方开会,会出现四个人驾驶四辆公车的现状。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上班时间外出办理个人事件,午休时间外出会亲访友,结伴用餐,只要是外出,还有可利用之公车,大都存在着同一种心里,就是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甚至扣掉税点全额返还,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不是公车配套所需,只要司机开口就给,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到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甚至出现新购买的公车,一年之内的维修费用竟然达到数万元。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
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补助。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练习驾驶、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家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用公车、下班后赴宴要用公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用公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用公车。据调查,在我区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科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臵浪费。
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确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第七条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
但纵观我区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超编制、超标准配臵使用公车情况严重,有的部门不仅领导每人配备一辆公车,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公车,有的部门配备了排气量2.0以上的轿车或是吉普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我区的财政支出。
5、公车管理不规范。我区一直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车管理制度,现行的公车管理相当混乱。在公车管理上如加强制约,也会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司法局的做法,每到周末或者是法定假期,司法局都会将所属公车统一停放到后楼停车场,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将公车开回家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公车私用,也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八
公务用车改革前,全区61个部门(含公、检、法、工商、税务、医院、学校等),13个街道,拥有各种车辆1072辆。纳入这次车改的63个单位共有626辆车;专、兼职驾驶员103人,据统计每年财政负担公务用车费用1995万元(以20xx年为例)。其中新车购置费500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呈增长趋势);车辆使用经费1495万元,平均每辆车每年耗资经费2.39万元(不含司勤人员经费)。
在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拥有公车是一种“待遇”,是“地位”的象征;公车私用、购车攀比、车辆管理不统一、车辆使用经费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又使财政负担较重,不利于本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至此公务用车管理、使用中的种种弊端已显露无遗。
二、公车改革的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全市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多年来形成的公车管理使用吃财政“大锅饭”的做法,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物质缺乏诱发的不正之风,非得依靠发展经济才能消除。对于体制弊病所滋生的腐败现象,非得深化改革才能治本。”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政机关改革、加快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勤政廉政建设、从源头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的战略举措。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使管理车辆专业化,使用车辆市场化,用车服务社会化,让职务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减少交通事故,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杜绝“车轮腐败”,节约财政支出,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的方案及基本情况。
我区的车改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筹备,经过3个月的前期调查,9月上旬全面启动。至12月底,我区63个参改单位417辆公务车(除执法车、保留特殊用车等)拍卖成功,标志着我区车改工作已基本完成。
我区的公务用车改革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守成同志为组长的车改领导小组;并由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区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万素蓉同志带队赴外地考察。在借鉴了外地如上海、齐齐哈尔等市的先进经验,和本市高新区、青羊区的车改工作经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在算大账、算细账、算对比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和交通费用货币化。在具体改革实践中,把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界定范围和对象,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我区车改范围确定为全区区级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公、检、法及市垂直领导的单位(含区属医院和区属学校)暂不纳入此范围。对象是参改单位的局级干部、科级干部、一般干部(其他人员)。公务用车改革前,用车的对象主要是局级领导,而公务用车改革后,享受车改补贴的除局级领导外,还包括参改单位局级以下的所有干部、职工。因此,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积极支持,参与车改,为顺利推进车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确定基本原则,明确实施步骤。
在车改工作中,我们做到“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结果公开”,并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4个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则;二是保证工作需要,不能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三是节约财政支出的原则;四是兼顾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大多数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确定车改基本完成时间在20xx年12月31日之前。
(三)深入调查掌握实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全区部门、街道63个参改单位涉及到626辆公车,情况各异,问题多样。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从6月份开始,就对全区车辆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摸底调查。对车辆的购买时间、使用状况、行车里程、费用支出、产权归属、人员配备等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包括改革范围、原则、补贴标准、车辆处置、纪律规定等在内的《成都市武侯区机关公务用车改革试行办法》的建议意见。此外,还先后召开了参改单位领导、车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听取意见;到部份参改单位听取意见,对车辆使用经费、人员经费进行抽样核算比对。经过反复研究、推敲、修改,最后形成了指导我区车改的指导性文件。
(四)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补贴标准。
补贴标准的确定,是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焦点,也是车改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在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参考了我市高新、青羊的标准,根据各职级不同岗位,经过认真测算、反复比对、并结合我区的财力建议并报区委、区政府确定:局级正职每月1600元,副职每月1400元,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分别为实职的70%(即调研员1120元,助理调研员980元),科级正职为600元,科级副职500元,主任科员500元,副主任科员450元,一般干部(其他人员)每月也可领取补贴400元。
(五)面向社会公开拍卖,依法处置公务用车。
按照武委发[20xx]61号文件精神,对全区所有参改车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拍卖。
参改单位所有车辆经公示后,由本单位车改领导小组确定参改车辆,并报区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车改单位再次公示参改车辆和留用车辆。所有参改车辆经区公务用车改革办公室汇总后,由区国资办委托成都市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依法对432辆车进行了价格认证(估价)。
区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由专家、车改领导小组代表(由区委办、区组织部、区纪委、区监察局、区政府办、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物价局、区国资办等组成)共同组成的招标小组面向社会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公开招标拍卖机构。经过现场谈判,最终确定四川省嘉诚拍卖公司为中标公司。在招标过程中特邀请了武侯区公证处对招标全过程进行了公证。由区国资办委托中标公司嘉诚拍卖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我区参改的432辆公务用车。
拍卖公司依法、规范、公平、公正、公开地实施展示、拍卖。分别于20xx年12月4日、11、18、25日和20xx年5月28日组织实施了五场大型拍卖会,共有五千余人(次)参加竞买。参改的434辆车价格认证中心估价金额1423.04万元,每辆车平均价格为3.28万元。拍卖成交金额1860.244万元,每辆平均价格为4.286万元。
按评估价计算,434辆车共计增值额439.2万元,增值比例为30.86%。采取公开拍卖方式处置公务用车增强了国有资产处置的公开性,让民众更好地监督政府;专家认为此举增强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有利于阳光政府、规范化政府的建设,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六)明确交通补贴费使用范围,严明工作纪律。区委、区政府在公务用车改革试行办法中明确了有关纪律规定,区纪委也制定了相关的纪律。一是凡领取了交通补贴费的领导干部从车改方案执行当月起,在市区内的一切公务活动需用交通工具的,其费用一律由个人支付,二是因公出差到成都市各区(市)县以外,需乘火车、飞机、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按《四川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开支规定》报销差旅费。区纪委、监察局也制定了相应的《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规定》,对违反规定擅自购买、配备公务用车,一律没收上缴;领取公务交通费的所有人员,不准向管理服务对象借用车辆或接受赠车;不准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找管理服务对象无偿添加油料,获取车辆配件以及报销交通费用等涉及个人的费用;任何单位不准擅自提高或巧立名目变相提高公务交通费的发放标准;享受公务交通补贴的所有干部,不准为节约交通补助费用而延误、影响正常公务活动的开展。
四、车改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为适应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区委、区政府大胆突破传统观念,提出了实施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
(二)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为保证车开工作顺利进行,由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车改工作动员大会,大会宣布了车改试行办法和车改纪律规定。使全区干部职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全区上下形成合力。为保证公车改革的公开、公正、公平,区委、区政府确定将全区参改的车辆面向社会公开拍卖。由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整个车改工作积极、稳定地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我区车改的成功,归功于市纪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业务上的指导。外出学习、考察、带回了先进的可借鉴的经验,在我们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四)车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各参改单位的积极配合分不开的。在车改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后期评估、封存期间,正值年底各项工作繁忙时期,各参改单位的领导、干部职工非常理解、支持配合,使车辆在评估、拍卖阶段能够顺利、正常地进行,在时间短、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保证全区车改工作能够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要求,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五)车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车改办同志的辛勤工作。车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车改工作中,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车改办同志在困难面前,不畏艰辛,加班加点,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个单位的车辆状况,每辆车的状况,为了弄清一个单位甚至是一辆车的情况,往返几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正是有了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才能确保车改工作顺利进行。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九
尊敬的___:
非常感谢市、县人大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__调研指导工作,我代表__法院党组,将我院司法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__法院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会的有力监督、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县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顺利开展了多项司法改革工作和大量人、财、物上划省统管前期摸底准备工作。
__法院现设置政治部、纪检组、监察室、立案庭、民一庭、民二庭、刑事审判庭、少年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局、__、__、__人民法庭、办公室、法警大队、书记员管理处、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等__个编制内机构外,还设立设立新闻办为内设机构。核定政法专项编制__人,现实有干警__人,空编__人。现有在职在岗__人中,党员干警__人,占干警职工总数的__3%,女干警__人,占干警总人数__%,少数民族__人,占干警总人数__%。30岁以下__人,31-35周岁__人,36-45周岁__人,46-55周岁__人,56岁以上__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数的8.5%、23.4%、23.4%、42.6%、2.1%。全院干警平均年龄__岁,党组成员平均年龄__岁,各庭室负责人平均年龄__岁。高中以下学历__人,大专学历__人,本科学历人数__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人数的__%、__%、__%。从职级情况看,现有在岗__人中,副处__人,正科__人,副科__人,主任科员__人,副主任科员__人,科员__人,工人__人,分别占干警职工总人数的__%、__8%、_7%、_2%、_6%、_1%。现空缺副科__人。现有审判人员__人,占干警职工总人数的__%。
立案登记制改革情况。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参加全国全省法院立案改革视频会议,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让全体干警认识到推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是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的重大举措。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范围、立案程序、制裁违法滥诉、加强立案监督等内容,把全体干警的思想认识从立案审查制过渡到立案登记制上来。
2、制定方案,有序推进。及时召开有关庭室全体人员参加的立案登记制改革会议,认真讨论立案登记制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讨论研究应对方案。召开党组会议,研究立案登记制实施中的物质保障、人员配备、案件分流,来访接待,实施方案等问题。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一线立案法官在材料受理、登记立案、不予立案裁决和上诉、复议救济等环节的操作标准,要求全程留痕、全程透明,以此作为检验立案工作质量和考核立案工作的依据。
3、快速分流,协同化解。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诉讼服务中心。改变传统立案庭功能模式,结合诉讼流程规律和上级法院要求,把诉讼服务中心合理划分为诉讼引导、立案受理、调解速裁、鉴定评估、信访接待五大区域。各区域之间相互衔接、有机联系,形成综合性诉讼服务体系,涵盖诉讼服务的各个环节,快速分流案件,协同化解矛盾,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诉讼服务。
4、夯实基础,提升服务。对诉讼服务中心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诉讼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1000平米,改造远程视频接访室、庭前调解室、速裁室和律师阅卷区,配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案件查询系统、打印机、复印机、传真、休息座椅、书写台、老花镜、饮用水、便民药箱、伞架、笔墨纸张等便民设施。专门印制诉讼指南、文书样本、格式诉状、诉讼风险告知、诉讼流程图表等14类宣传册,供当事人自行取阅。
5、强化事务管理,确保保障有力。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经费保障、装备和固定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科技应用与管理等工作;认真贯彻和严格执行计划、财务、物资装备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修改完善人民法院财务、装备、基本建设和审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组织贯彻和落实;配合玉溪市审计局圆满完成我个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6、抓调查研究,积极应对司法改革。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司法体制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及其他地区改革经验,充分认识开展司法体制改革等调研的重大意义,通过调研真正收获符合实际、有价值、可行性、可操作的成果,竭尽全力做好调研为司法改革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重点对省以下法院经费的管理方式、资产的划转、人员队伍建设以及配套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集中讨论及征求意见建议,并结合工作实际对体制改革的经费物质装备保障渠道、管理方式、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近年来经费收入、支出,机关人员编制数、实有人数及临时聘用人员,固定资产(物质装备配备)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负债情况,案件收案、结案及诉讼费收入,人民法庭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统计调研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数字统计真实准确,勾稽关系清晰严谨;数字来源有据,均同各年度决算数据相对应,保持一致;分析说明力争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解释明白,数据翔实、底数清楚,为上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认真做好司法体制改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司法体制改革在我县顺利推进,真正实现平稳过渡、实现改革效果。
存在问题。
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社会矛盾更加凸显。我院近年来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平均每年都在1200件以上,审判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干警工作压力非常大,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质量和效率,同时也给涉诉信访稳定带来了隐患;由于退休、“门槛”过高进人渠道不畅、待遇低吸收不了人才、人才外流等原因,我院干警人数逐年减少,目前,我院有6名法官干警工龄已满30年以上,随时面临退休离岗。而一线审判人员仅13人,年人均审理案件92件,民商审判人员每年审理案件都在100件以上。案多人少,审判力量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人员结构不合理日益凸现。一是整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干警职工的47人中,从事一线审判的工作人员仅为13人,占27.7%。审判人员虽为38人,但从事审判工作仅25人,占65.7%。其它岗位人员9人,分别为法警5人,书记员2人,工人2人。岗位与从事工作不相符,且年龄普遍偏大。司法警察的比例为10%,低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配备标准,警力不足。书记员队伍不稳定,现有2名书记员从事与其职责不相符的工作,为完成繁重审判任务,不得不招聘合同制书记员来缓解力量不足和人员配备不合理问题。二是审判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38名审判人员中,7名院领导、2名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以及16名行政部门、立案庭和审管办等部门所占的法官多,一线审判人员少,实际仅13人所占的比例为34.2%。三是中层干部岗位空缺较多。我院13个内设机构中,有5个空缺副科级干部。内设机构中基本空缺副职领导。由于没有配备好中层领导,有的出现职责不符,工作起来“名不正、言不顺”,不敢管理,加之责任与待遇不符,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原因,不愿认真管理,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四是进人渠道不畅,法官断层问题严重。__法院现有法官38名,50岁以上的6人,占15.7%,40—50岁的16人占42.1%,30—40岁的14人,占36.8%,30岁以下的2人,占5.2%。年龄在40岁以上的法官占57.8%。法官的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这种结构对法院审判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因法院进入门槛的提高,法院进人较难,近4年来__法院都没有招到法律本科大学生。由于法官的待遇跟不上,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不愿进入法院工作,法官队伍如果不能及时补充,5—后,将出现无人办案的局面。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
我市原有的公务用车体制同全国一样,是计划经济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传统模式。x年至x年,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每年每辆单车帐面直接支出为2.7万元,加上司机工资、补贴、车辆保险、车库折旧、大修等费用,每辆单车年实际平均支出为7.7万元,三年公务用车实际总支出为2725万元。同时,三年新购车辆206台,购车支出1615万元,年均购车支出539万元。公务用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9%。
务用车的13%。四是超标、超编配车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反复论证,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好实施方案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关键。为使方案切实可行,齐齐哈尔市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公务用车改革办公室,采取调查摸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年月形成了《齐齐哈尔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货币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二是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方案》年月在市直83个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同时确定了富裕县、铁锋区作为县(市)、区试点单位。
则。
四是合理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确定,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既不能偏离改革方向,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要保证实际工作需要。为此,我市明确了以下分类、分档的原则:1、参加公务用车改革的单位按前三年单车实际支出及工作量大小分类;2、保证特殊职位工作需要,据实发放;3、市直行政及财政全部供养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市财政按方案规定的档次核拨;4、财政部分供养和不供养的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单位自行解决和市直机关分类核定补贴(主要是根据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实际情况采用基数法确定的补贴标准)。并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务用车个人补贴标准最高限额和财政补贴经费的档次。
五是以人为本,妥善安臵司勤人员。富余人员安臵是公务用车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齐齐哈尔市从稳定大局角度出发,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如提前退休、退养、解除劳动关系、就地转岗、停职留薪创办和领办企业等安臵方式,做到了“退养的愉快、转岗的安心、解除关系的称心”。
标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组建经营性公务用车服务公司。公务用车服务公司按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七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涉及各方面利益,必须严明纪律。为此,齐齐哈尔市专门成立了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纪律监督组,出台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若干暂行规定》,并及时下发《关于严明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车辆搞好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取得的成效。
(一)堵住了体制漏洞。
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后,明显堵住了两个方面的漏洞:一是公务用车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以杜绝。特别是相互攀比购车、以车顶债、车辆修理费用畸高等诸多问题都不再存在。二是公务用车私用得以根治。存在多年的公务用车消费“三三制”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二)减轻了财政负担。
公务用车改革实行后,减轻了财政压力,改善了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前,齐齐哈尔市公务用车年费用为3790万元,改革后,财政支出交通费补贴仅为1134万元,节省财政资金2656万元。
(三)改善了干部作风。
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不把公务用车当作工作的。
手段、办公的条件,而是成了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公务用车改革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外出办事、下基层多是坐公交车、乘火车,由于没有可供随意使用的公务用车,再也不会出现“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的现象。实践证明,公务用车改革改善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减轻了基层单位和群众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拉动了消费需求。
一直以来,齐齐哈尔市个人拥有汽车比例不高,尤其是机关干部更是寥寥无几。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使机关干部每月都能有一定的交通费补贴,有关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机关干部购车提供优惠政策,比如:可用未来5年交通补贴费抵购车款,同时可享受竞拍价格25%的优惠等等。至今为止,市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700多名县处级干部中,已有300多人购臵了车辆,有效拉动了消费需求。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一
我县自6月1日零点正式启动殡葬改革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_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殡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基本实现火化率100%。自殡改启动以来,截至4月底,全县共计死亡7611例,火化7610例,基本实现了殡改的初始目标。遗体火化已作为一项丧葬习俗深入人心。
二是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基本建成乡级公墓14处,建成墓穴5053个,建成村级公墓194处,建成墓穴21980个,保证了集中安葬政策落实。
三是治丧环境明显好转,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治理,殡改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统筹领导全县殡改工作。指挥部下设宣传、督查、执法协调、纪律保障、综合办公室等,明确了各级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乡镇村也分别成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任务,为殡葬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制订配套政策,殡葬改革有章可循。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县情、民情等实际,相继出台了《宿松县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宿松县殡葬管理办法》、《关于成立宿松县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的通知》、《宿松县殡葬管理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殡改的起始时间、目标、任务等。全县自206月1日零时起正式启动殡改工作,6月1日零时后城乡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化。
二是建立了责任包保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殡葬改革县干联系和县直单位责任包保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县干和县直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各乡镇也按县里要求,实行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村级殡改联络员,以确保殡改工作首战告捷。殡改启动后,各包保责任人和包保单位迅速落实到位,坚持驻守在第一线,指导各乡镇开展殡改工作,保证了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签订了殡改承诺书。各级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均签订了殡改承诺书,承诺带头执行殡葬改革,遵守殡改政策,包保直系亲属遵守殡改各项规定,并积极做好朋友及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
(三)加大财政投入,殡葬设施得到改善。
为全面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县政府加大了殡葬设施投入力度。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
一是拓宽并硬化了出入殡管所的通道。
二是修建了大型停车场。
三是兴建了六间告别厅。
四是添置了四台火化炉、骨灰粉碎机等设备。
五是新购置遗体接运车辆14部。
六是公开招标采购一批骨灰盒,免费为死亡的城乡居民提供一个300元的骨灰盒。去年底县财政又投入1400万元用于各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为我县殡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规范收费管理,丧属消费公开透明。
殡改启动前县物价局就对我县殡葬服务项目收费进行了逐项核定,各收费项目均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在遗体接运、馆内搬运、消毒、存放及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殡葬基本服务中,均明确了收费标准。县殡仪馆也将殡仪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和相关政策上墙公示,做到了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接受监督公开,让丧属透明消费、满意消费。
(五)加强宣传带动,殡改氛围逐渐浓厚。
一是加大殡改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殡改政策的群众知晓率。为使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县政府对殡葬改革宣传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4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县、乡、村三级共700余人参加会议,对殡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4月25日县政府再一次召开全县殡改推进会,进一步落实殡改工作,要求自年6月1日零点以后死亡人员,一律进入公墓集中安葬。在殡改实施期间,《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宿松电视台、户外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先后开辟殡葬改革系列专题报道,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惠民政策和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强化群众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新观念,为殡葬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殡改期间共发放殡葬明白纸3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500余条、倡议书8000份。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推动殡改的带头作用,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主动宣传殡改政策,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治丧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六)开展专项治理,殡葬秩序逐步规范。
一是积极开展对棺木市场的关停和棺木收缴工作。由市场监管局牵头,民政、林业部门配合,完成对全县所有棺木销售点的关停工作,原有棺木加工经营户110户全部停业,取缔违法销售丧葬迷信用品经营户6户,销毁迷信丧葬用品126具。同时,各乡镇对现有棺木造册登记,统一处置,截止年12月底共处置棺木28410副,发放补偿金约1700万元。
二是建立殡改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制定了《宿松县殡葬改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和《宿松县殡改工作程序规范》,确定了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手段和应急处置措施,规范了殡改各项工作流程,有效遏制了各种矛盾的产生,对于出现的几起遗体入棺事件,县、乡、村三级均坚持不懈的做好了丧属的思想工作,达到火化目的。
三是建立丧葬从业规范。县道教协会制定了《关于规范散居正一派道士活动的意见》,提出要严格规范从业行为,开展活动一次人数不得超过5人,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参与人员收费标准每户最高不得超过元,有效减少丧户支出,切实减轻丧户负担。
四是开展治丧环境综合治理。针对殡改初期我县治丧环境的乱象,县政府于去年5月20日至6月19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治丧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集中治理期间共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30万份,张贴《整治通告》500余份,设置宣传标牌5块,先后曝光6起违规行为。整治期间共拆除灵棚2个,纠正违规行为120多起,处理违规当事人8起,处罚违规驾驶员6起,查处阻碍执行职务行为1起,有力震慑了违规丧葬行为。
五是建立了集中整治长效机制。将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建立了月通报制度,将每月查处的违规事件通报到各相关部门,严加查处。整治行动开展以后我县治丧环境有了显著改观,在城区范围内燃放鞭炮、抛洒冥纸等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殡改秩序明显好转。
(七)落实惠民政策,困难群众负担减轻。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轻群众负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县符合惠民殡葬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遗体接运(普通殡仪车)、遗体冷藏(存放3天以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骨灰寄存(1年以内)四项免费,殡改启动1年内的死亡人员免费提供300元以内普通骨灰盒一个,自行购买骨灰盒可补贴300元。一年以后低保、五保、优抚对象依然享受此项免费政策。两年以来,惠民工程共计支出728万元。
(八)建好服务队伍,殡葬管理不断提升。
一是充实殡管理所服务人员,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服务人员45人,确保了殡管所的正常运行。
二是抓好服务人员的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思想作风建设,强化殡葬服务人员职业道德。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丧属提供热情、便捷、规范的殡葬服务。同时,通过设置举报箱、投诉电话等方式,将殡葬服务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的殡葬服务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殡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社会整体环境、经济、地域等因素影响,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一是宣传不够深入,知晓面不广。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封建迷信思想和丧葬陋习根深蒂固,丧葬活动攀比风、封建迷信、公墓入墓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殡改后部分群众家庭支出不降反增,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二是少数干部认为殡葬风俗是农村传统,引导群众转变丧葬习俗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入公墓安葬方面畏难情绪较重,认为只要火化就行,对殡改工作认识不到位。
三是群众思想有所回潮。近期农村多地流传即将放弃殡葬改革,恢复土葬,严重影响殡改推进。
(二)殡葬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我县殡管所始建于70年代初期,其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经县房产部门鉴定老房全部属d级危房。尤其是火化车间已连续使用四十多年,屋顶横梁,因常年遭雨水浸泡和白蚁的侵蚀,已出现裂痕和空洞,常常出现垮塌,严重威胁职工及丧户的人身安全。且殡改后,每天火化量大,最高时一天火化60具,每天聚集在殡管所人员都是几千人,现有场地及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殡改需求。
(三)殡葬管理执法和监管措施滞后,乱埋滥葬和殡葬制品泛滥现象难以遏制。
殡改实施以来,虽然总体上完成了各项殡改任务,但部分地区乱埋滥葬情况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一些违规殡葬用品仍在制作销售,(如:大理石棺、小棺木等),这与当前集中安葬、厚养薄葬的殡改宗旨不符。我县虽然成立了殡改领导小组,但没有成立殡葬执法队伍,没有形成常态化殡葬执法合力,执法难度大,执法难到位。
(四)殡管所职工待遇不高,服务队伍难以稳定。
殡改后,为解决殡管所人员紧缺,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了45名员工,工资为4万元/人·年,扣除五险外,每人实发约2300元/月,但殡葬行业为特殊行业,工作对象特殊,工作环境脏、乱、差,心里阴影大,且全年无休假,工作时间无规律,尤其是我县有“看日子”火化等特殊的风俗习惯,经常需要晚上2、3点就要接运遗体,按八项规定的要求,又不能发放加班费等补贴,造成3位工人辞职,留守人员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殡改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着力健全殡葬管理机制。
二是强化属地管理。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原则,不断完善殡葬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属地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殡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加大宣传,强化引导,着力破除传统丧葬陋习。
一是切实加大《殡葬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文明节俭办丧的宣教工作,曝光不良的殡葬行为,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作好表率。
二是引导群众集中安葬,提高入墓率。当前各乡镇均已建成了公益性公墓,具备入公墓集中安葬的条件,但由于群众思想观念等原因入墓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探索公墓安葬和骨灰堂、骨灰墙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梯度安葬方式,制定出“有奖有惩”的政策措施,将思想工作与行政措施有机结合,切实引导群众自愿入公墓安葬,提高入墓率。
三是引导和鼓励群众实施生态安葬。按照民政部等9部门下发的《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行骨灰存放、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骨灰抛洒或者深埋、不留坟头,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保持全县火化率100%,确保无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现象。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我县殡葬服务能力。
针对我县殡管所基础设施陈旧,房屋破旧的现状,建议在现址改扩建殡管所,将县福利院与救助站整体迁出,现有土地和房产全部划归殡管所。福利院和救助站整体划归殡管所后,殡管所整体面积扩大到130多亩,可有效拓展殡管所空间,充分利用现有荒地、废地,解决殡管所后续发展空间的问题。福利院和救助站现有建筑设施齐全,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新建殡管所,仅需新建火化车间、告别厅及辅助设施,将现有建筑直接改造为办公楼、职工值班室、职工宿舍等,充分节约建设资金。
(四)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措施,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和服务力度。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殡葬队伍建设。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监管,对违规制作的墓碑、墓体进行集中清理,努力从源头上刹住违规建造墓地、制作违规丧葬用品的歪风。
二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建立红白理事会。由村主要负责人牵头,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选择威信高、思想开明、公道正派、信息灵通、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员担任成员,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和乡镇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丧事操办标准和流程,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指导丧户文明、节俭治丧,积极倡导厚养薄葬。各地要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负责收集、报告信息,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殡改工作持久实施。
三是适当提高职工待遇。按照《劳动法》规定,允许殡管所职工发放加班、值班补助,取得合法的报酬,以便更好地服务殡改;殡管所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服务来解决经费的不足。
四是继续加强对道士从业人员的管理。宗教事务局要发挥道教协会的作用,采取教育引导、协会自律的方式,引导道士超度亡灵,达到既满足人民群众祭奠哀思、慎终追远的风俗习惯,又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
(五)树立典型,弘扬先进,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等群体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细化管理和问责措施,促进党员干部带头树立丧葬文明新风。
一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死亡的,一律进入公墓安葬,不请道士、乐队。
二是以县人大、县_名义向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和_委员发出倡议,发挥他们在殡葬改革中树文明新风、破丧葬陋习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由总工会等主管单位向县级及以上劳动模范、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道德模范等荣誉获得者发出倡议,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殡葬改革,带头执行入公墓集中安葬政策,以模范促改革、以先进带改革,推动殡改的落实。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二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具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水利建设投资体制也紧跟改革步伐,实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水利发展战略的大好形势下,水利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审时度势,不断进取,就要在水利投资体制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因地制宜的用好、管好水利资金,将对水利建设事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
1.是促进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新时期,水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命脉,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因此,兴修水利工程、节约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水利建设步伐,使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
2.是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色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都运用了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来发展本国的农业,同时也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干旱双重矛盾,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实行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后,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地方自筹资金。这虽然增加了地方政府及农民的经济压力,但同时也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制,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以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贴为辅。到2002年,我市共建设节灌工程达4819处,占总耕地面积的48.5%,打抗旱水源井49719眼,极大的缓解了农村用水难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加快了节水农业发展步伐。因此说,水利投资体制改革不仅十分必要,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取得的成就。
在资金分配上,实行专款专用,不挪用、挤占专用物资,遵。
循性质不变、资金不乱的原则。在拨发水利物资上,严格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发放资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今天,完全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依赖国家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传统做法,采取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制兴办水利。大同区在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水利上工作比较突出,5年来在区水务局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会同国家、省、市投入资金,对水利建设投资共6000多万,新打机电井1200多眼,上喷灌590套,管输352处,滴灌250处,为农村安装自来水工程71处,对九大涝区进行了全面治理。四县还采取了农民自筹资金打股份井的举措,且卓有成效。实行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水利事业,还吸引和激励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
2.水利基本建设方面。
98年洪水造成的严重损失让我们铭记了洪水的无情和重视防汛度讯的作用,并在防汛物资的发放上采取了优先保障措施,时刻做好了应急准备。在两江堤防和城市防洪工程的灾后修复和提高标准建设上,国家已改变了以往的全额无偿投入方式,实行了国家投入和地方匹配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即1998—1999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1:1,2000—2001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4:
1,2002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1:1.5,逐年增加了地方匹配的比例。这不仅调动了地方政府兴建水利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责任感。这种投资体制的改革,从国民经济的总体角度来讲,应该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水利还只是初级阶段,有待于规范和完善。投资方式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省、市匹配,下面的区县还没有能力承担自筹资金,只能靠农民投工投劳解决部分自筹资金;对于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比较长,见效慢,不比经营性项目,能够立竿见影见到效益,资金能在较短时间收回。所以,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再就是在水利投资形式上还不具备引入新机制的条件。
三、提出建议或措施、对策。
1.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金去争取国家的投入资金,从而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
2.大胆改革投融资体制,引入bot方式发展水利。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其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部门同私营部门(在我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定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近几年我国已开始重视bot方式的运用,并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践证实了bot融资建设方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水利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要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新的投资方式运用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是引进独资(内外),也可以是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参与投资和运营,比如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水利经营等投资回收期较短的经营性项目上,运用bot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促进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适合bot的项目,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措资金等方式进行开发建设。
3.建立多渠道水利建设投资体制。
少,就建设多少,有时甚至还没有将水利投入完全用在兴修水利上,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很不利于地方水利设施建设。当然,国家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我们应该转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对水环境治理和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要调动社会力量,采用多渠道水利建设投资体制。即是市政府投资倾斜点,动员企业支持点,争得国家帮助点,加快水环境整治步伐,共同建设美好城市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南湖水环境改造已经证明了这种投资体制的可行性。
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水利发展基金,引进外资,制定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开发农村水利市场,互利互惠,实行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转让,拍卖等办法,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尤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积极扶持农民采用股份合作、独户集资等多种形式兴办水利,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体系,促进水利建设的稳定和发展。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四
___殡葬管理所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县民政局的悉心指导下,不断加强殡葬管理,逐步推进殡葬改革,认真贯彻《殡葬管理条例》,按照中省市有关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攻坚克难,使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多措并举,加强完善殡葬管理。
一是不断完善殡仪馆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所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殡仪馆基础设施,先后购置两台冰棺、一台尸体存储柜和一台殡葬专用车;完善礼宾房、祭奠厅、礼乐房、餐厅、客房等内部设施;改造院内外水路、电路,绿化院内外及公墓周边环境,使殡仪馆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二是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行风建设。我所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形象统一、服务高效、管理精细、公开透明、便民利民”为目标,加强干部员工日常管理和纪律约束。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内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了队伍素质,对外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有效地推动了内部管理和行风建设。
三是不断提高丧事活动管理和服务水平。我所紧抓干部员工学习,提高干部员工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落实整改任务,完善了殡葬服务流程,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改进了工作作风,满足了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丧葬需求,为丧葬家属提供了优质的丧葬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殡葬改革步伐。
推行殡葬改革,是破除千年陋习,树立文明祭祀的新风尚,是促进丧葬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县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所每年在清明、冬至等祭祀活动集中的传统节日中,积极组织干部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连续两年在清明节期间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在《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意见》的专项宣传活动中,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全县党员干部基本人手一份,真正做到了使殡葬改革的新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加大殡葬执法力度,提高殡葬执法水平。
我县属于土葬改革区,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殡葬执法难度较大,我所以全县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大殡葬执法力度,有效治理乱埋乱葬,严禁在龙山公园景区、210国道两侧和可耕地内私自建坟建墓,基本杜绝了城区、景区乱埋乱葬行为。同时对殡葬用品市场秩序进行了专项整治,规范了县城内8家殡葬用品商店,对迷信用品进行了清理,规范了殡葬用品市场,改善了县城环境,收到了良好成效。同时注重殡葬执法队伍建设,目前我所人员不足,大都身兼数职,已有三人办理了行政执法证,随后要统一配备执法制服,加强殡葬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执法能力和干部素质,使殡葬执法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四年来,我所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全所上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县民政局的指导下努力工作,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满足群众治丧需求,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五
6月10日,市人大会副主任带领部分市人大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一行先后到市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和市食品厂有限公司,实地了解企业改革工作,并听取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情况汇报。
视察组认为,市政府比较重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关于国企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分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属国企改革基本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出台改革意见。截至目前,全市市属国有企业有90户,在册职工26921人。市属集体企业有34户,在册职工2667人。为全面掌握市属企业的人员、资产、经营、改革等情况,市政府组织了破产关闭、退城进园、商业企业、国资改革、政策调整等5个专题调研组,就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制定了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为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
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推进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市政府、市国资委、阳煤集团签署了《关于推进南煤集团重组加快项目建设的合作协议》,国投无偿划拨市政府11%的股权,阳煤集团正式控股南煤集团。阳煤集团以增资扩股方式参股商行10%股权,引进金陵投资等4家企业入股,积极推进商行改革重组。推进资产同质、市场同向的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其中市恒源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整合重组电子工程实业公司、无线电一厂;市中源硫铁矿有限公司整合重组甘河、三泉硫铁矿公司;市外贸永盛有限公司整合重组外贸土畜产粮油食品公司、五金矿产运销有限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外贸轻纺机化公司、外贸鑫溢贸易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市食品总厂有限公司兼并市酿造总厂;信建资产公司整合重组虹玮建材公司;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整合重组沙江酒家。通过整合重组,减少9户监管企业,促进了集约经营。推进商贸服务企业国有资本退出。对信阳资产管理公司所属的人民照相馆、赛鱼照相馆、泉北浴池、阳泉旅店、兴达旅店、东风旅馆等6户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改制,五一照相馆的改制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实施企业歇业关闭和破产关闭。对物资集团公司所属7户企业和中源硫铁矿有限公司,根据市政府文件实施歇业关闭,解决了企业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着手对国资委监管的市电器厂、市电石有限公司和市城镇联社所属的市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橡胶厂有限公司、金属结构厂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推进企业改制和加强管理。引进福建投资商,对市水泵厂有限公司、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退城进园”,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年内启动。对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的73个企业实行脱钩,已完成首批28户企业改制,剩余第二批企业脱钩,将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厂务、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加强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加大配套改革,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建立了市、县领导对口联系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坚持与阳煤集团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5000万元综合产业扶持基金,设立了1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共为企业协调贷款78.9亿元。加大企业减负力度,在省政府出台减轻企业负担60条措施后,出台了我市62条措施,20xx年预计可为企业减负约17亿元。大力处置企业不良贷款,对全市46户企业在中国信达资产公司山西分公司的8.6亿元不良贷款,以4700万元的价格整体打包、缩水回购。对电子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粮油公司、铝业公司等11户企业的1.7亿元不良贷款,进行了缩水处置,增加净资产1.66亿元;对市信和资产管理中心在市农业发展银行784.9万元不良贷款进行了核销。筹集资金4620.9万元,解决了铝业公司拖欠职工款项。解决了荫营硫铁矿留守处216名退休及在职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问题,涉及资金2807.5万元。帮助市电石厂筹措资金134万元,解决了职工的集中供暖。研究提出了通过企业改制解决盂钢农合工补缴养老保险问题的办法。简政放权创造环境。20xx年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0项,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78项。今年以来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项,取消年审年检事项3项,承接行政审批事项15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继续扩大“营改增”范围。20xx年以来,市财政累计盘活资金5.01亿元。20xx年“营改增”为企业减负2.54亿元,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1.2亿元。强化政策促进转型。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煤炭20条”和“17条”政策措施,在出台我市13条、12条落实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12条措施,稳定煤炭经济,优化产品结构。深化煤炭改革,取消49个煤焦收费站,取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共为企业减负7.6亿元。推进煤电联营,加快煤炭就地转化利用,推进煤炭“六型”发展。出台《关于阳泉市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方案》,涉及52家企业。煤气、热力公司老旧管网设施更新改造已上报省发改委,摆上议事日程。
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相对迟缓滞后,积累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加大了深化改革的难度。
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不想改、不愿改。对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考虑较多的是个人利益得失,而不是改革发展大局。
部分企业职工对改革的认识还有待强化。部分职工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认为改革就会丢饭碗,不愿迈开改革的步伐。长期停产企业职代会不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消弱,召集职工开会讨论改革问题困难很多,统一职工思想更不容易。
社会层面尚未形成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对国企改革支持配合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国企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正能量,构建系统工程。
几点建议。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大举措,按照我市《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加强党对国企改革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企业党的领导。重点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政治思想建设、依法治企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着力抓好干部选配任用、学习培训、“四好”班子创建及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提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要发挥企业党组织在国企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此影响和带动企业职工,为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落实各级党组织对国企改革的责任制,从远期、中期和近期,分类分批推进改革,保证改一个成一个。
使改革成为企业职工的共识。要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明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是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实施分类改革,使国有资本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一般竞争领域企业可根据行业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职工的原则推进改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通过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土地资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筹集改革资金;通过产权整合、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员工入股等方式推进改革;通过积极稳妥、先易后难的办法,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发展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优势工业企业“改革重组、退城进园”、商贸服务企业分类改革、劣势企业依法依规破产关闭或歇业关闭、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深化煤炭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改革的浓厚氛围。力争通过努力,尽快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促进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监督以及社会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健全国资监管制度,转变国资监管职能,创新国资监管方式,夯实国资监管基础,以管资本为主,全面从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六
xxxx年被确定全区惠农惠牧补贴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一卡通”改革试点旗以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截止xxxx年xx月底,万张,发放“一卡通”补贴资金xxx万元,涉及x大类x小项补贴项目,惠及农牧民xxxxx户、xxxxx人。
自“一卡通”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先后完成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业务人员、采集农牧户基础信息等工作。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摸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旗长为组长,分管副旗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一卡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了《正镶白旗惠农惠牧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和支付方式“一卡通”改革实施方案》。各苏木镇成立了以苏木镇长为组长的“一卡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办公地点,抽调得力干部,每个嘎查村至少选用x名信息采集人员。
二是明确发放范围。根据xx区综改办要求纳入发放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支付范围是xx大类xx小项,根据实际我旗纳入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支付范围是xx大类xx小项,未能纳入x项,原因一是我旗没有库区移民,二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由全盟统一补贴给厂家。
三是广泛宣传报道。为营造改革试点工作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对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召开了由旗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苏木镇行政一把手,包括全旗xx个嘎查村书记、嘎查(村)长,近xxx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利用电视、通讯等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了“一卡通”改革的意义和基本内容,发放“致农牧民朋友的一封信”和“明白卡”x万多份,统一了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四是认真开展业务培训。xxxx年xx月份,我旗选派xx多名业务骨干人员参加了xx区综改办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对全旗xx个嘎查村的xx多名信息采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全面详细地安排布置了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各苏木镇、嘎查村抓住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大好机会,及时进行了入户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五是提供高效服务。按照补贴资金发放实施方案,在旗财政局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了补贴资金审批、发放一条龙服务。并结合牧区地域广、人口较少、网络连接有盲点,无法实现专网连接的特点,将不能网络连接的x个苏木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使补贴资金发放实现快捷高效,广大农牧民十分满意。
六是建立监督机制。在补贴对象方面,公开补贴标准,公示补贴对象,把监督权交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在补贴资金管理方面,建立了苏木镇管造册、业务主管部门管审核、财政部门管资金、金融机构管发放、纪检审计部门管监督的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发放网络尚不健全,特别是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xx镇之间网络不畅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是设备还不完善,特别是xx镇办公经费不足,办公设备陈旧不齐,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现有工作人员有的还不能完全胜任这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四是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出现错误,导致部分农牧民“一卡通”资金无法及时在信用社开卡,影响了补贴资金的顺利发放。
(一)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形成改革攻坚合力。“一卡通”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新形势下建立农村牧区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有益探索,直接关系到农牧民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推进“一卡通”工作,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必须顾全大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广泛宣传,取得农牧民支持和配合。“一卡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农牧民的接受和认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一卡通”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步骤;通过发放“明白卡”和“一封信”等形式,告知补贴资金的项目、数额和计算方式以及补贴时间,让广大农牧民对各项补贴内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政策宣传到户、通知发放到户、张榜公示到户,才能得到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为推进“一卡通”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扎实开展农牧户基础信息采集和核对工作。农牧户基础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审核是做好“一卡通”工作的关键。各涉农涉牧部门都掌握农牧民一部分现成的基础资料,但统计口径不一致,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信息采集工作中核实清楚补贴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好统一户主姓名、核实身份证明、核实农牧户家庭生产生活状况等一系列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关系到下一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财政部门能否真正管理好农牧民的补贴资金,关系到补贴政策能否准确落实到位。如果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基础数据不准确,就无法进行规范管理,给今后政策执行和部门配合带来很多难题,甚至产生新的矛盾。因此,一定要全面、详实地掌握好基础资料采集和核对工作。
(四)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实行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涉及的部门多、政策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政策内容很丰富。推进工作中要在领会掌握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涉农涉牧部门、代理金融机构和苏木镇人员等不同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和辅导,使参与改革的人员尽快熟悉补贴政策,掌握改革步逐和工作要求。
(五)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健全的网络信息化平台,是保证农牧民及时、方便领取“一卡通”补贴资金的关键。要切实抓好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时解决网络连接、软件操作不熟练等问题。要积极协调“一卡通”资金发放的金融机构,提前做好业务人员培训、营业场所的建设、设备更新和配备等保障工作,确保“一卡通”资金及时、顺利发放。
(六)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必要的投入是做好“一卡通”工作的物质保障。“一卡通”改革涉及面广、投入大,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外,各级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一卡通”办公服务大厅、信息采集人员工资、办公用品购置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一卡通”工作的按时推进。
(七)做好“一卡通”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配套建立健全“一卡通”资金发放监督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并不定期组织检查组对改革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公布全区统一的“财政惠农惠牧补贴资金发放电话查询热线”,农牧民可以拨打电话或直接到旗财政局服务大厅查询“一卡通”改革的相关信息,随时接受农牧民的监督。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七
第1。
篇:国企改革调研报告国企改革调研报告—————中国工商银行改革调研中国工商银行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产物。25年来,伴随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大潮,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指导下,工商银行经历了由一家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家控股股份制银行的深刻转变,已经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市值排名第一的大银行,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已经进入国际优秀大银行之列。作为中国最大的一家银行,工商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史的缩影,工商银行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成绩。
恰好在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由学校产权合作中心与工商银行之间举行的实_活动。让我有机会进入一家工商银行,在实_体验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这些年中所进行的战略改革和发展规划。
在本次的调研实_中,松江区泗泾支行的杨行长对于我的调研实_活动给了很大的帮助。知道了我需要调研国企改革的任务后,主动帮助提供了我许多的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料。让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起到了好大的帮助。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其总资产已超过35,000亿人民币。美国《财富》杂志年以营业收入排序,工商银行列世界大企业500强第160位。《欧洲货币》和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所有权益排序,工商银行列为全球1,000家大银行第6位。
与4万多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牡丹卡是中国发卡量最大的银行卡,发卡量已达到5,800多万张。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到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更是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这一场攻坚战中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榜样。克服社会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和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这一条道路上,做好先锋排头兵的角色。
近些年来,为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建设,加速股份制改革步伐,中国工商银行在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其中包括:
一、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一)合理确定工作岗位,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为有效地调控全行人员规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中国工商银行根据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目标和岗位需求情况制定全行人员发展规划,确定各分支机构人员调控目标。通过加强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科学确定岗位职责、任职资格条件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管理类、专业类、营销类、操作类等岗位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幅度、机构数量、经营情况和业务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分支机构的岗位数量和人员编制。同时,按照“人、岗、事”三者之间合理匹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度,所有岗位都必须通过竞聘取得。在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也严格依法合规操作,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采用人性化处理方式,设身处地地为员工利益着想,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呼声,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操作程序,循序渐进,稳步实施,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更新传统用工观念,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将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作为劳动用工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从__年开始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全行所有员工都与我行签订了劳动合同,由固定工转为劳动合同制员工,打破了用工制度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有效保障了银行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几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劳动合同的相关制度,强化员工的劳动合同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全行实行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规范了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订、终止和解除程序。实行劳动合同期限差异化管理,按照内部机构和业务流程设置工作岗位,依据工作岗位确定劳动合同期限,优化了劳动合同期限结构。按照“以岗定人”原则,实行员工竞聘上岗,竞岗成功的与我行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竞岗不成功的转入待岗和培训,初步建立了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通过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员工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了银行依法用工、员工依法维权的意识,构建了银行与员工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是提供多种统计分析手段进行数据挖掘,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能力;
四是搭建全方位的人员信息库,实现了全行数据的大集中。信息系统为每位员工建立了基本信息台帐,实行全行人员统一编码,一人一码,实现了总行对各分支机构各种人员的各类信息进行实时查询。使得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可以随时掌握每一位员工的用工状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和工资发放情况,可以及时纠正分支机构的不规范用工行为,确保全行严格依法合规用工,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保障作用(一)完善总量分配机制,提高工效挂钩效能从__年开始,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计划范围内,中国工商银行对工资总额分配制度实行了渐进式、分步式的改革,逐渐加大了工资总额与经营效益的挂钩力度。年以劳动保障部对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绩效工资总额管理为契机,工资总量分配完全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年度绩效工资制度的转变,工资总量主要根据分支机构经营业绩进行分配,与机构人员规模脱钩,彻底改变了按照员工人数和人均工资水平进行总量分配的模式。年度又进一步完善了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构建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开放式绩效挂钩平台。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化价值贡献激励。以国际领先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经济增加值取代传统的利润作为绩效挂钩的核心指标,更真实地反映银行经营业绩对股东价值的贡献,实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分配模式,从而构建起新的公司治理架构下股东价值和员工报酬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构建开放式的绩效挂钩平台。按照薪酬管理中收益分享计划的原理,以经济增加值和收益分享比例为基础,设计了绩效工资的提成机制,提高了工资分配透明度。各分行可根据全年经营计划自行预测年度绩效工资,并按照实际经营情况调整工资总额使用进度。
第三,兼顾现实的经营环境差异,导入薪酬的市场竞争力理念。引入经营难度系数修正各分行基准收益分享比例,使绩效工资分配更合理地反映各分行付出的努力,同时引入同业工资水平比较、地区收入差异等市场性参数,以尽快提高我行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薪酬水平的相对竞争力。
(二)转变员工增资机制,推广绩效工资制度从__年开始,中国工商银行全面实施绩效挂钩制度,根据财务支付能力和员工心理承受能力的变化,采取渐进式的改革策略,逐步按照业绩表现拉开员工收入差距。通过锁定员工固定工资、停止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政策两项措施,彻底扭转了员工对行政性增资的预期。工资增量按照绩效挂钩的原则面向分支机构和个人进行分配,不断提高绩效工资在员工总收入中的占比,进而增强绩效工资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形成以绩效工资为主导的增资机制。
(三)分类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差异化薪酬体系建设在年成功实施一级分行行长薪酬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年在中国工商银行部分网点内启动了分支行经营管理者薪酬改革,彻底改变了管理者自定薪酬状况,突出了管理者薪酬与岗位价值、经营绩效、市场价格挂钩的原则,按照岗位价值和工作绩效拉开收入差距,初步实现了管理类员工薪酬结构、薪酬管理、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变。通过实施“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对经营管理者薪酬和绩效的激励和约束。通过引入延期支付、企业年金等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对经营管者的责任约束和长期激励,初步实现了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的协调。
人口数量:xx人(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xx人,流动人口:xx人;
职工人数:xx人;
从业人员:xx人。
经济总量:xx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
耕地面积:xx万亩;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xx人。
二、职工及居民生产生活情况1、在团场小城镇生活的居民有xx人;
连队职工家属有xx人;
吸引外来人口:xx人。
城镇化让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从几十年前无一块条田、一条林带、一段公路、一幢房屋的万古荒原,到绿树成荫、公路通畅、楼房耸立、万家安居的今天,土坯房彻底退出了职工群众的生活,在各农业连队,职工群众纷纷从灰扑扑的砖混结构住房中搬出来,住进小径通幽、草坪碧绿、配备健身器材的各式小区。我团城镇化成效显著,有目共睹。
城镇化让职工群众居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享受城镇化方便的同时,也改掉了以前随意丢垃圾、随地吐痰、乱停车、乱1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_惯,居民成为社区文明环境的守护者,文明之风也根植到了居民的心中。
2、xx年xxx单位职工人均收入xx万元,比“十一五”增加xx万元;
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比“十一五”增加:xx元;
收入结构变化为:工资性收入:xx元,经营性收入:xx元,财产性收入:xx元,转移性收入:xx元。
下一步,我团把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抓手,深化团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力落实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促进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三、
兵地融合发展我们要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把支持加快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地改善我团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让全团各族群众紧密团结起来。
四、团场综合改革(一)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是确保我团改革发展稳定正确方向的根本,是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聚集改革合力的保证。党2的建设搞得好不好,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事关我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事关我团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搞好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好。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党在重大事项上的民主决策,党内民主决策团场各项事业大的发展方向,各农业连队、团直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意识,积极配合执行落实团党委的各项决策,从而实现团党委统揽全局的作用。
(二)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我团就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自加压力,要求对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做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升我团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重点是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权责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知盲区”。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我团通过认真落实绩效一级管理目标,促进带动二级管理目标,加强团场机关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努力构建一支学_型、创新型、服务型和廉洁型的团队,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级党委和上级部门布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3鼓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求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还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体制、工作体系的保障。这几个方面有骨有皮、有血有肉,有机统一。不管哪个方面受损,都将影响到兵团的发展壮大。当前,兵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_____关于兵团要“彰显‘军’的属性”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兵团特殊作用,让“三股势力”胆寒,让群众满意,让中央放心。
(四)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助力我团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我团要加强企业文化整合与品牌建设,创新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激励职工群众助力我团企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我团国有资产、财政财务的管理,增强我团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树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企业文化贯穿于我团企业发展、管理之中,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向着打造一流兵团企业的目标迈进。
五、团场政企分开改革方面团场政企分开改革建立符合我团城镇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强化团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团场行政管理效4率,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在市域范围内条件较好的团场设立建制镇,完善各种行政功能。推动了一三三团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迈出坚实的步伐。
六、团场政企不分的弊端1、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弊端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不利。目前,团场行政管理地位的现状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职责权限不明,目标定位困难,权力高度集中,监督机制较弱等方面,同样特殊的行政体制赋予团场行政管理特殊的作用,不仅对民族团结有影响,还表现在团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团场农耕都要团场统一安排,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等五统一的方式。
2、目前团场与职工利益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团场的政治地位与其承担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不相称。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团场当企业看待,认为“团场在挤占地方”,团场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使得团场政治地位低下。团场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团场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因为体质的特殊性,只能参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解决办法(1)明确团场的法律地位。
首先,要明确团场行政体制的法律地位,出台并完善相应5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团场的基本制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杜绝个人的任意和随意。从而改变团场以往在管理中个人的权力过大,人治因素浓厚的不利因素。其次团场的发展要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优化团场行政管理体系建设适应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权限,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管理科学、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具有兵团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团场依法规范行政、高效优质行政、民主透明行政和清正廉洁行政。
(3)改革和完善团场决策机制团场应完善和规范政策的制定规则和程序,建立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增加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通过规范和完善机制,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4)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实现团场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团场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理顺行政体制、组织关系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团场的工作重6点。根据某单位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是团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目标。
七、团场政企分开改革后,必须成立农业公司(一)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品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7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八、实行“连社合一”团场政企分开改革的过程中,界定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落实团场下达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考核指标,负责连队社会稳定工作,开展平安连队和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
(二)组织和协调连队各种承包关系,推广农业先进适用8技术。
(三)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学_培训,组织引导职工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庭院经济、自主创业。
(四)团场安排的其他任务。虽然各个阶段连队的主要任务和生产组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连队具有生产组织、社会管理和维稳戍边的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队本身就是连社合一的。
对口援建为团场小城镇带来巨大推力。许多以往居住条件落后的贫困团场、边境团场在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团场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以往发展条件较好的团场小城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档升级,软硬件条件都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其次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城戍边的要求。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兵团的“三化”进程中,把城镇化放在了第一位,起到了聚集产业,提升经济实力的作用,起到了聚集人口,提升戍边能力的作用,起到了改善职工群众生活条件,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团场9的凝聚力。第三是有利于团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口向团场小城镇集中,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就业充分、资本流动远比农业生产高效的市场,为团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来源:本站原创文章点击数:203我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年,县局在全县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首批确定了3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6所)试点学校。一年多来,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如何推行的?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怎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政协科教文委民族宗教委员会按照常委会年的工作安排,于5—6月份适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教学目标。
年,面对我县学校课堂教学教法陈旧、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质量低,社会评价不高的情况,伊川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两轮驱动”(即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抓质量检测)战略,凝心聚力谋新发展,一心一意树新形象。3月31日,全县课改动员会召开,拉开了强力推进课改的大幕。
第二步,年在100所中小学重点推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第三步,年在全县中小学推进。
印发课改方面的“教学动态”86期;
组织课改实验教师“课改大比武”活动2次;
课改论文、小论文评比5次;
对课改实验学校全面视导4次、大规模调研6次。同时,各乡镇中心学校相继召开课改动员会20次、课改现场会22次、课改促进会25次,到课改先进学校学_累计2700人次。
优秀教师典型有城关周村小学的代彦芳、高山矿校的张艳伊、平等四合头小学的任秋龙、鸣皋二小的吴彩娜、酒后和乐小学的苗素娟、葛寨小学的张义、白元省源头小学的王贵锋、水寨小学的赵丽、白沙小学的张雪栋、半坡小学的戴亚利、江左小学的范锦、吕店小学的范晓娜、彭婆东高屯小学的闫小品、实验小学的韦晓丽、西场学校的刘光霞等。
二、小学课改的成效一年来,我县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迈出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概括为“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轰轰烈烈”主要表现为四个高潮。
11月22日,白沙镇中心学校召开中小学校长、课改教师再动员促进会,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课改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
第二,学_、研究导学案掀起了高潮。一是研究、实践导学案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县局在鸦岭一中召开课改现场会后,高山矿校、鸣皋二小、酒后和乐小学、城关周村小学等7所小学都积极进行导学案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实践导学案的学校由我县原来的3所学校迅速增加到14所,占课改实验学校的43.8%。二是在印制导学案上舍得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有68%的课改实验学校正在积极筹措资金购买印制导学案的设备——一体机。高山矿校、鸣皋二小、半坡小学、葛寨小学、白沙小学等小学已购买了一体机。
第三,掀起了一个营造课改氛围的高潮。为了激励教师、学生的课改信心和课改的激情,对外树立课改学校的良好形象,不少课改学校注意营造比较浓厚的课改氛围。高山矿校、酒后和乐、城关周村小学、半坡小学等学校就比较注重营造课改氛围,这些学校不管是校园、还是教室,不仅有课改方面的横幅、课改方面的名言,而且还有教师、学生在课改方面的感言,极大地推动了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非课改学校掀起了一个加入课改学校的高潮。一是一些学校志愿加入课改学校。城关实小、县直二小、县直三小等学校目前已经志愿加入课改学校行列,有序进行自己的课改工作。二是部分乡镇有序扩大实验学校。葛寨乡中心学校、白沙镇中心学校和城关镇中心学校分别组织本乡镇的7所、5所和7所成建制小学整体在本学校提前进行课改。“扎扎实实”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课改实验学校明确提出了各自的课改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有课改实验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明确了各自的课改理念,用以指导各自的课改实践,克服课改的盲目性。这些理念都能体现课改的总体目标和课改的精髓,同时又朗朗上口。如,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追求(城关周村小学)、打造生活课堂、点燃思维火花、保护纯真童心(高山矿校)、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学_,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鸣皋二小)、培育阳光生命、奠定智慧人生(白元省源头小学)、我学_我精彩,我精彩我快乐(水寨小学)、在学_中找到快乐,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江左小学)、每天成功一小步,携手踏上成才路(葛寨小学)、给学生美好生命,奠定智慧人生(实验小学)、立足大班额,打造高效课堂(西场学校)。
第二,课改学校相继确定了各自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毕竟有规律可循。因此,所有的课改实验学校的都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水平、学校固有的传统,确定了适合自身校情、师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课改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更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二五导学案模式”(城关周村小学)、“六步学案导学”(高山矿校)、“五步导学法”(鸣皋二小)、“126模式”(酒后和乐小学)、“六步教学模式”(葛寨小学)、“5+1互动教学法”(白元省源头小学)、“231课改模式”(水寨小学)、“518模式”(白沙小学)、“131课堂模式”(半坡小学)。
课堂教学模式一经确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被熟练地掌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
第三,大部分学校课改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课堂教学改革的明显成效极大地激发出广大教师投身改革的热情和激情,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了,参与面广了,教改的氛围浓了。
年4月课改伊始,60%的实验学校只有2—3个教师参与,且只在个别班级进行实验。到年底,有78%的实验学校增加了实验教师数量,小学3—6年级的教师几乎全部参加。第四,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是大部分学生敢说了、会说了、主动说了、乐于说了;
四是小组合作学_多了、讨论多了、会讨论的多了;
五是学生展示积极了、展示精彩多了、分类展示多了;
六是学生课堂训练量增加了、训练形式多了、趣味性强了。
三、小学课改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有许多经验需要提炼。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7个具体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学生预_没有实效。主要表现为预_时间不充分、预_内容没有问题化、预_没有在课前进行、真正预_的学生少。
2、小组合作学_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时机不恰当、有的学生不会合作、有的合作乱而无序,真正合作的学生少。
3、学生展示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有的展示的问题价值低、有的展示的形式单调、有的展示没有重点、有的展示随意性大,真正展示的学生少。
4、教师点拨拓展不力。重点是有的抓不住学生问题的闪光点、有的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该点拨时不点拨、有的该拓展时不会拓展,教师的导学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
5、学生的“动”是表面的动。体现为有的学生身动而心未动、有的仍然是被动而非主动、有的课堂只是浅层次的“动”,课堂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热闹。
6、课堂反馈检测不落实。有的没有检测内容、有的没有检测时间、有的检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测,课堂检测、堂堂清成为一种空想。
7、课堂开放是“伪”开放。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师仍然讲的多、有的课堂学生有效活动少、有的课堂教师仍然不相信学生,总是忍不住要讲一通、灌输一把,教师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_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些问题,需要县主管部门、县基础教研室和每个课改实验学校认真思考,加强研讨,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加以解决,为我县课改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县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今后课改工作的建议及对策第一,课堂教学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需要完善反馈检测,要求每节课都能当堂进行检测,使“双基”真正落实,达到堂堂清。
第二,导学案的研究与实践需进一步加强。
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从县局领导到广大教师,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导学案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在小学五年级部分学科使用统一导学案。县基础教研室切实加强对基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要组织各学科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并积极召开导学案方面的研讨会。
第三,需加强对课改操作层面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县部分课改学校还停留在喊课改口号的,要解决课改思想认识问题和营造课改氛围阶段,着重解决课改中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要从形式向内容过度,向课改的深水区发展深化改革调研报告(共8篇)。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八
近日,上海市闸北区人大会召开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闸北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闸北区人大会杨惠德主任主持会议。
闸北法院朱建国副院长受陈萌院长委托,就该院根据高院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构建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对该院在推进司法改革各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作了介绍。
在听取汇报后,闸北区人大会和代表们对闸北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给予充分肯定。闸北区人大会杨惠德主任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党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以来,根据全市统一布局和安排,闸北区法院按照改革试点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正确把握改革重点,凝聚改革的正能量,在实施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以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司法责任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强化大局意识,在“撤二建一”的大背景下,始终保持改革的信心和定力,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并努力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区法院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研究改革措施,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确保试点各项工作稳妥地推进;要加强舆论导向,把宣传重点放到落实司法责任制和提高司法公信力上,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司法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上,有效引导社会热点,积极营造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法治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热门改革调研工作报告(汇总19篇)篇十九
近日,我站组织36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官兵大致有四种反应:一种是乐观型。参与问卷的人中“改革对部队的影响”选择“越来越好”的有27人,占75%;“改革对自身发展”选择“发展前途更加开阔”的有16人,占44.4%;这部分人年龄集中在28岁以下的未婚官兵,他们普遍认为军队体改对个人发展是难得机遇,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权威集中,改革预期良好。个人刚走上工作岗位,年龄有优势、无挂碍,无论怎么改对自己前途影响都不大,可以重新定位“启航”。如果部队体制性质保持不变,则按原规划发展,如果体制性质发生变化,则没有比部队更为严格纪律和限制的国家部门,个人发展受限少,反而会有更多选择和更大发展机会;一种是悲观型。参与问卷调查的营职干部中,近70%的人认为个人在部队职务“不上不下”,离20xx年军龄自主择业条件不够,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和仕途的上升阶段,担心体改影响个人发展进程。此外,自感长期部队生活,与激烈竞争的社会脱离太久,年龄没有优势,万一转地方无“一技之长”适应不了,畏难心理较为严重,缺乏顺应时势,主动挑战的精神和能力,加之这个年龄段赡养老人、偿还贷款、养育子女等压力大,担心体改后待遇下降,生活质量下滑,社会地位降低,影响家庭关系和谐等等。这部分人多是科队中层领导,也是顾虑最多的阶层,岗位较为特殊,影响面大,是做好思想稳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此外,还有个别立志在部队长期服役的义务兵和士官担心改革后不能继续保持军人身份,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一种是混沌型。“改革对自身发展”选择“没有过多考虑”的有13人,占36.1%;对体改的认识多来源于“战友议论”的有16人,占35.6%,源于“网络媒体”有17人,占37.8%;选择对正面宣传的仅有9人,占2%;这些人对组织渠道宣传不感兴趣,热衷打探小道消息,容易“听风便是雨”,个人缺乏思考,情绪极易受流言的影响,个人想法飘忽,观望猜测,持有“走一步看一步”的消极心态。多集中在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交流,视野狭窄,缺乏主见的官兵,表面较为稳重,实则定力不足,是最需要被重点关注并注意发现的群体,也是最需加强教育引导的群体。一种是稳定型。“选择服从组织安排”共22人,占61.1%,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对军队体制改革能理性思考,淡然处之,既不很关注也不显敏感,坚信改革会越来越好,坚决“听从党中央和安排”,能做到顺其自然,不猜测打听,这部分人以团以上领导、士兵和干部骨干为主,此外,还有家庭社会资源较好的干部和有一技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不担心后路,对自身安排也有“预想”,心态较为积极。
二、当前影响官兵思想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问卷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官兵思想多元、想法多、顾虑多、变化大,影响官兵思想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面教育不够。关于军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时隔3年来,边防部队体制改革始终处于知之甚少的阶段,官方基本没有发布过改革“言论”。今年2月份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中亦未涉及,整个部队改不改?什么时间改?分几个阶段?从那个方向改?全部队不得而知。上级讲得少,领导不愿讲,组织纪律要求不谈、不议论,正面教育限于xx届三中全会公报、重要讲话及相关时评,对公安边防部队改革提及甚少,随着时间推移及社会形势变化,各类猜测和流言不胫而走,官兵思想受到较大冲击。
(二)网传信息杂乱。通过网络、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介,涉及军队体制改革的话题在官兵中十分敏感活跃,“个人观点”、“专家解读”、“内部参考”、“改革方案”等信息传播快、覆盖广、种类多、影响大、管理难,私底下讨论“热烈”,“共识广泛”有的甚至变成“谣言”,对官兵工作热情和思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混沌型和悲观型的官兵思想定力不足,不信组织信“谣传”,“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受到影响更大。同时,对于网络信息不加选择辨别,只关注感兴趣的和利害性消息,对发布媒体、来源、时间等内容不关注、不留意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也是导致官兵思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害怕制度影响。公安边防部队性质特殊、任务繁重,单位类型多样,改革变动一直以来较为频繁,编制调整幅度也大。1998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北京等九城市实行边防检查职业化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国函〔1997〕76号),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海口、汕头9个城市成立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由公安部垂直领导。20xx年全国海警、宁波海警学院又相继从公安边防部队剥离,边防部队被不断改革,边防检查职业化试点已20xx年之久,况且目前国内确实存在现役制与职业制边防检查站两种体制,公安派出所和边防派出所、公安检查站和边境检查站两种类型,虽类型不同但职能基本相同,给军队体制改革留下现实矛盾空间,官兵害怕制度调整,特别是边检站官兵顾虑重重,加之海警部队改革推进缓慢,领导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给官兵积极应对改革心理蒙上“阴影”。
(四)担心现实利益。改革必然触动利益,这也是官兵最为敏感直接的担心。中央反“四风”,加强作风纪律建设以来,部队全面停发各类福利和补助,官兵个人收入已有降低。虽然如此,但部队工资待遇远远高于地方同级别公务员工资,优势仍较明显。面对军队体制改革,官兵普遍有“三个担心”,担心军队体制改革后不再享受部队工资,经济待遇下滑;担心现行部队政策制度调整,无法享受现有政策待遇;担心改革不顺畅、体制接合不配套紧密,个人成长进步中途梗阻。具体表现在军龄20xx年以上干部担心20xx年自主择业政策作废,年轻干部担心交流调动困难,北上广等大城市及北方干部担心转业难回家,就业安置不理想等,特别是担心就地改为地方公务员后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个人成长进步严重受限、无法与父母团聚照顾家庭及亲人等等。
三、化解干扰官兵思想稳定因素的对策与思考。
军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积极宣讲,主动迎战,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讲明讲透改革大局和形势,把政策解读与实践感悟、正面引导与解疑释惑结合起来,大讲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有利条件与美好愿景,不断增强官兵投身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才能唱响改革主旋律,激发改革正能量,形成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强大合力。
(一)充分认识军队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当前,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对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主席指出,“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是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世界各主要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等纷纷加快军事变革,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争夺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而我军当前仍然“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军总的数量规模还有些偏大,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偏多、作战部队不充实、老旧装备数量多、新型作战力量少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已经到了“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的历史关口。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只有尽快实现体制转轨、体系转型,才能占领军事变革制高点,防止陷于战略被动,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二)正确把握军队体制改革的方向定位。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要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要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做到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聚焦点”就是以提升战斗力为核心,切实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做到“快刀斩乱麻”,不思前顾后、畏首畏尾;“指向”就是加快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障;“总要求”就是稳妥审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有力有序推进改革,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部队随时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三)以正面引导主动跟进官兵思想教育。要澄清官兵心中的疑虑困惑,消除改革的杂音噪音干扰,做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一是要解决好官兵对改革信心不足的问题。从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要做到“两个确保”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军体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有和的坚强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举措出台之前,“必经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科学确定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二是要解决好官兵担心利益受损的问题。要坚信中国经济发展为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坚信军人利益保障机制会进一步完善,解决好广大官兵切身利益问题;要坚信人民警察的改革预期良好,在《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已有“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明确要求;要坚信“后顾之忧”保障更加到位,解放军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也明确指出,裁减军队员额需要相应增加编余人员退役安置等经费开支,军费总量保持适度规模。三是要根除各类猜测流言的负面影响。要强化军人和党员意识,做到坚决“听从党中央、安排”;要加强政策阐释解读占领思想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丰富教育形式,鼓舞部队,坚定官兵立场;要强调文件才是真,敢于把问题谈开讲透,有主导舆论的意识和接纳不同声音的胸怀,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工作。四是要解决好消极懒散的问题。领导干部和机关在体改面前要稳得住阵脚,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做到讲大局、讲政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为基层和广大官兵做出表率;要强化号令意识和纪律观念,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军不动摇,抓好政治纪律“十不准”等规定要求的落实;要保持部队正规秩序,严格落实各项日常制度,始终保持部队“四个秩序”正规。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说:“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就像一个高速转动的圆盘,如果在圆盘的边缘,一不小心就会被甩下去。要想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不被甩下去,就要到变革浪潮的中心去。”当代各国军队和每一个军人都处于这个高速转动的圆盘之上,随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应对新军事变革?唯有顺应时势、因势利导,改革强军。作为一名军人只有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才能立于“圆盘”的中心,做到视野开阔、重心持稳,不为流言左右、不至丧失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