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探讨了前沿的科学问题,对学术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一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简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流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文章无论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而这一特点,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发现的又一处风景绝佳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离自然不远。寻踪前往潭边,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珮环”,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似一位带有百种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闲中,被轻风拂动了所珮的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引发一种急切一睹潭水风采的强烈愿望。作者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这自然得力于作者巧妙的文笔。
当作者急切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下得极精当。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澄,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立体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奇妙的是:近岸处,那石底边沿上卷而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奇邀宠。它们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岛屿,或嵯峨不平,陡立如削……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更可喜的是,潭边还有那“青树翠蔓”,在阵阵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把潭边藤树的姿态写得很有特色:树木青葱,枝蔓翠绿,错综交织,低垂摇曳,参差错落,迎风飘扬。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叹一句:“心乐之”了!
他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这时,似乎只有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带给他由衷的欢乐!特别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鱼更使他感到自然胜境中的其乐无穷:由于潭水的清澄无尘,看下去鱼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写鱼之游的文字,素来被评家所称道。为文不假譬喻,专用白描,尤其是抓住鱼翔浅底,忽止忽逝这一特点细加描绘,把鱼在阳光下不动的怡然,时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现得活灵活现,使鱼的一止一逝的神态均历历可见。鱼似在空气中无所依傍,自由游动的逼真形象,更衬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净。这段描写明显是化用了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笔法,但鱼翔的动感,日光的亮度,潭水的形态,却显然高出一筹,细致生动多了,文字体物既精细入微,构思也十分巧妙。综观全篇,柳宗元对潭水虽只着一个“清”字,但这水清的程度,却通过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写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更加欢畅,他感到尾尾游鱼,似在“与游者相乐”。这是一种鱼水相得之乐,也是作者暂时解脱烦恼后,感受到的物我无间之乐。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珮环”的水声,丁冬入耳,仍不时传来,引得他又好奇地向传来水声的西南方向望去。文中写“西南而望”,说明作者是先闻水声,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这里,柳宗元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时从潭边凝望竹林中流注而下的小溪,那明亮闪光的,是轻吟浅唱着欢流的溪水。由于溪谷的蜿蜒曲折,竹林对阳光的筛挡,溪水流动中忽而明亮耀眼,忽而又光彩全无,犹如飘动的火焰,忽明忽灭。这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是大手笔的画家,怕也难以如此精确传神地绘出这画中色调、光彩、形态和动势,然而柳宗元却做到了!而且仅仅用了八个字,真可谓达到了用字剪削烹炼,以少总多,形容曲尽极致了!
再从山溪向上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是从溪水写到溪身。写溪身仍是以形象逮人。那犬牙般交错的岩石,参差铺延,高低错落,渐渐挡住了作者的视线,那小石潭的源头也就无法确认了。
柳宗元静坐潭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一种出奇的寂静和凄清之感,悄然袭来,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突然由欢畅转为一种难以言状的忧伤。其实,这种感情的起伏跌宕,对于柳宗元来说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以一个谪吏的身份登临山水的,幽静深邃的小石潭风光,可使他感受自然美而欢欣;空无人迹,寂寥冷清的山野气氛,又可引发他神伤骨寒、悲怆哀怨的心境。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这使我们不禁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中的孤独形象,想起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却偏偏感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无尽怅惘。压抑不住的感情暗流在起伏奔涌,山光水色只不过是激发它的热度和流速的媒介罢了。
心境既转为凄凉,自然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虽然,作者离开了小石潭,但小石潭也由此而久远地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柳公作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苏轼说柳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切当的评语。在这篇简淡精练的游记中,便包涵着多少细密浓郁、丰富优美的诗味啊。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字词汇。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二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一、读准字音。
篁()冽()坻()屿()嵁()。
佁()俶()翕()怆()邃()。
二、解词。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隔篁竹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字,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三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游览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知小石潭的特征。
1.偏。小石潭位于什么地方?文中并未说明,但从“行”“隔”“闻”“伐”“取”等动词,可见小石潭掩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处,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块净土,一块佛地。这也是作者对小石潭“一见倾心”的原因之一。
2.石。因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所以称之为小“石”潭。这么小的石潭,石头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谓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正可谓“小景大世界,水清如心静”。也正因为是小“石”潭,所以作者“闻水声”才会“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感到的不再是尘世的喧嚣与浮躁,这里有久违的天籁之音。
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表现了小石潭之清洌;“如鸣佩环”,表现了小石潭之清静;“隔篁竹”“伐竹取道”,表现了小石潭之清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表现了小石潭之清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表现小石潭之冷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小石潭之凄清。
4.活。这样一汪潭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群鱼嬉戏其中,自然不是一潭死水,她有清幽幽的源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弯曲的溪流,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这种曲线也许是一种忧郁的象征;而“不可知其源”使源头给人以神秘之感。
综上所述,作者条理清晰,移步换景,抓住小石潭“偏”“石”“清”“活”的特点,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展示给读者一种“高洁,幽邃,澄鲜,凄清”的艺术美,让读者获得了奇妙的艺术享受。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方清澈,清幽的小石潭,对喜爱赏玩山水的文人来说,是难觅的'绝佳去处,可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原因在于他被贬的政治处境和心境。柳宗元因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于邵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真是雪上加霜。“远在江湖励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面对永州的奇山丽水和如此之清的小石潭,柳宗元却摆脱不了内心的凄凉,始终解不开孤寂的心结。这过于清冷的环境反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最终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四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给我们展现了小石潭别样的美。作者纵情于如画的美景中,以致自然之景都沾染上了喜乐哀悲的情感。但欢愉是短暂的,小石潭的“静”勾起作者的却是内心的痛,令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我们往往将它单纯的理解为一篇典范的山水散文,只是停留在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落实和文章主旨探究的层面上,而在情感上却缺少深入的把握,即使有,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说一句什么体现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凄悲凉。作者为何情感的变化会如此之快,快乐转瞬即逝,而凄情缭绕呢?关注一下问题。
鱼儿们在小石潭中游来游去——“似”与游者相乐,实际上是无路可走,作者在山水之间游逛——死于山水相伴,实际上是走投无路,施才无门啊!
二、“如鸣佩环”之“环”
如鸣佩环,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一定不要错过。这样既写出了泉水激石发出的清越之声,同时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寓示高洁之意。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合,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三、“伐竹取道”的“伐”
读完全文后,小石潭的美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此美的小潭为什么无人赏析?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一片竹林使得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或者说是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不也是小石潭的悲剧吗?如果不是柳宗元“伐竹取道”,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
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本想在山水中忘情,却不料触目生情,由潭及人,顿生感慨,快乐转瞬而逝,惆怅失落却如浓雾一般的弥散开来,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理突变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情感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永州落魄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而已,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如果我们单纯的将它理解为山水散文那只能说是一种只知皮毛的浅薄了。
其实看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他几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西山之怪特是得之于“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的探索;钴鉧潭西小丘的嘉美得之于“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发现……幽泉怪石多在高山深林回溪中,常人多难以见到。
四、“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是写鱼,就好像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作用。暗写水清,又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得妙!
五、“不可知其源”的“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斗折”叫的是北斗七星。是一个星与一个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从哪里来的呢?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粼粼,有如北斗星。“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但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蛇行。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差错。但这里就是要理解:一个“差”,一个“互”。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
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五
《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一、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材。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教学、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
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六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二、明确:。
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七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八
[课件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24页,在这一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课件2)。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读一遍停)。
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课件3)。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嵁 佁然 深邃。
参差 披拂 俶而远逝。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检测短句理解。(课件4)。
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大家读得很好,并且带着感情,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永州八记》吗?(课件5)我们从就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看来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是先欢乐后凄凉,凄中作乐,大家听配乐朗读。(课件6一直到课件14)。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酝酿一下感情,下面我们分开男女生来比赛朗读,看谁读的好。
点评:读得很好,读出了美,同时读出了柳宗元的欢乐和忧愁,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那么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大家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15)。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课件16)。
(二)精读揣摩第一段(课件17)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
写了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翠蔓。用了“隔”“闻”“伐”“取”“见”等词。
2.第一段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小石潭的人迹罕至?
伐竹取道。
3.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研讨第二段,回答问题(课件18)。
1.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 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快乐心情。鱼儿之乐其实是作者之乐。
(四)研讨第三段,回答问题:(课件19)。
1.此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比喻的手法。一静一动来描写。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看来大家已沉醉其中,小石潭确实是一幅极美的图画,有清脆的水声,有婀娜的翠蔓,也有姿态万千的石头,尤其是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看到的鱼,更是人见人爱,可以说有声、有形、有色、有影,小石潭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下面让我们仔细再品味一下,作者此时还有一种什么感情?为什么?(课件20)。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课件21)。
(22)。
(课件23)。
(1)内容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痛苦的情感。
(2)方法归纳:游记里各种描写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作,精炼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课件24)。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下面就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时间为1分钟,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开始!(检查两三人)。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课件25)。
2.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
柳宗元。
石——奇 。
乐 水——清 寄情山水 凄。
鱼——欢。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岳建智。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九
《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一、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材。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教学、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
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一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二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给我们展现了小石潭别样的美。作者纵情于如画的美景中,以致自然之景都沾染上了喜乐哀悲的情感。但欢愉是短暂的,小石潭的“静”勾起作者的却是内心的痛,令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我们往往将它单纯的理解为一篇典范的山水散文,只是停留在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落实和文章主旨探究的层面上,而在情感上却缺少深入的把握,即使有,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说一句什么体现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凄悲凉。作者为何情感的变化会如此之快,快乐转瞬即逝,而凄情缭绕呢?关注一下问题。
鱼儿们在小石潭中游来游去——“似”与游者相乐,实际上是无路可走,作者在山水之间游逛——死于山水相伴,实际上是走投无路,施才无门啊!
二、“如鸣佩环”之“环”
如鸣佩环,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一定不要错过。这样既写出了泉水激石发出的清越之声,同时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寓示高洁之意。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合,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三、“伐竹取道”的“伐”
读完全文后,小石潭的美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此美的小潭为什么无人赏析?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一片竹林使得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或者说是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不也是小石潭的悲剧吗?如果不是柳宗元“伐竹取道”,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
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本想在山水中忘情,却不料触目生情,由潭及人,顿生感慨,快乐转瞬而逝,惆怅失落却如浓雾一般的弥散开来,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理突变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情感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永州落魄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而已,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如果我们单纯的将它理解为山水散文那只能说是一种只知皮毛的浅薄了。
其实看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他几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西山之怪特是得之于“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的探索;钴鉧潭西小丘的嘉美得之于“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发现……幽泉怪石多在高山深林回溪中,常人多难以见到。
四、“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是写鱼,就好像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作用。暗写水清,又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得妙!
五、“不可知其源”的“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斗折”叫的是北斗七星。是一个星与一个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从哪里来的呢?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粼粼,有如北斗星。“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但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蛇行。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差错。但这里就是要理解:一个“差”,一个“互”。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
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三
教学无定法。常言道:“教学无定法”。以前对此不能心领神会,而今才晓得其中的玄机奥妙。如果我们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那就会绊住我们课堂的手脚,不能自如伸屈。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更是要开放活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若是组织者都尚未办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学生,这些学习者就只能被课堂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不用再谈开放思想,创新思维了。教师若想做到课堂真正开放,不仅仅是思想要开放,还需要先做到上述谈到的三点。其实它们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平时功夫要下足。用40分钟来完整呈现一篇教读课文,这样的公开课我上得少,平时上课又是很少这样的.。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语言的锤炼,内容的掌握等等,对我来说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过堂课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正,包括每一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的是不要太对不起来学习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通过这次课,也让我意识到平时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些,不说每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要求自己,最起码要有一部分课。我觉得这是自我提升的一种要求,是对自己多方面的一种考验,而并不是为应对未来公开课。
这,就是我活动后的反思。有些见解还不够成熟,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四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六
(课前热身。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
——祝怡情】。
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
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从小丘()百二十步,()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道,()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此话怎讲?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
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
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
【屏显: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
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
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为什么?
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
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
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
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
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
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
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
生小声回答:不能。
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
(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
生:还有远逝。
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
生:读得长一点。
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的。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
师:同学们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范读。
生再读一遍。
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
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
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
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描写鱼的段落】。
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
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
生:清。
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
生:条。
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
生:不能。
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
生:大一点。
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
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
师: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
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
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
齐读写鱼的文字。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师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
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
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师有什么特色?
生像水中的高地,像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
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读。
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
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
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
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师范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范读。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读。
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生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
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
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
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
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师:读一读。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
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
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
生:因为一些事情让他心情不是很好。
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忧伤的事情。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生默读资料。
图片一: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柳宗元(773——8)。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得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变得悲伤沉重。
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
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
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
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
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
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
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
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
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
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
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说得通。
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
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点体会。
以上内容来自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七
鱼儿们在小石潭中游来游去——“似”与游者相乐,实际上是无路可走,作者在山水之间游逛——死于山水相伴,实际上是走投无路,施才无门啊!
二、“如鸣佩环”之“环”
如鸣佩环,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一定不要错过。这样既写出了泉水激石发出的清越之声,同时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寓示高洁之意。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合,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三、“伐竹取道”的“伐”
读完全文后,小石潭的美反而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此美的小潭为什么无人赏析?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一片竹林使得小石潭被遮蔽了,被埋没了,或者说是永州郊外的荒芜僻静使得人们忽视了小石潭的存在了。潭美却无人欣赏,这不也是小石潭的悲剧吗?如果不是柳宗元“伐竹取道”,小石潭也许要寂寞终生了。
小石潭的悲剧也许使柳宗元蓦然间想起了自己:被贬在这蛮荒闭塞的永州,空有满腹之学和济世之志,一如这无人知晓的小石潭。本想在山水中忘情,却不料触目生情,由潭及人,顿生感慨,快乐转瞬而逝,惆怅失落却如浓雾一般的弥散开来,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理突变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情感失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柳宗元在永州落魄寂寥之时的情绪寄托而已,更是柳宗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和渴望被发现被赏识的人生理想的象征,如果我们单纯的将它理解为山水散文那只能说是一种只知皮毛的浅薄了。
其实看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他几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西山之怪特是得之于“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的探索;钴鉧潭西小丘的嘉美得之于“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的发现……幽泉怪石多在高山深林回溪中,常人多难以见到。
四、“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是写鱼,就好像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作用。暗写水清,又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得妙!
五、“不可知其源”的“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斗折”叫的是北斗七星。是一个星与一个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从哪里来的呢?朝西南望去,只见波光粼粼,有如北斗星。“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但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蛇行。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差错。但这里就是要理解:一个“差”,一个“互”。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
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最优小石潭记课文解读范文(18篇)篇十八
《小石潭记》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3、段落归纳。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4、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