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和自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详细介绍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总结。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一
1、资助学习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生字卡、硬纸这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呢?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个寓言,看看他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字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的《刻舟求剑》这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明读,正音。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点播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划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失去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马?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使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课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那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化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二
有一天,小迪子和兄弟们说:“咱家的油没了,要不,再去老猫家偷点油回来?”花花子和高打子齐声说到:“赞同!”三只老鼠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跑去从偷油了。
他们分工合作。高打子故意让老猫看见自己,然后拼命地跑,老猫赶紧追了上去。花花子和小迪子趁此机会,赶紧把油搬回了家。他们在家待了好一会,还是没见高打子回来,担心他是否出了什么意外,花花子和小迪子勇敢地跑出去找高打子。
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森林深处发现了高打子的尸体。他们两非常伤心,这时他们发现尸体旁边有张小纸条,纸条是用血写上去的:再见了,我亲爱的好兄弟,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被老猫打死的吗?当他发现了油被偷后,就又使劲追了上来,对我疯狂地拳打脚踢。所以你们赶快把油还给老猫,总是靠偷别人的东西是不行,要学会用自己劳动创造我们所想要的一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三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1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
3、结果怎样?
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
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
五、复述《南辕北辙》。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出示“寓言两则”,查字典解释词意。
二、教学《揠苗助长》。
(一)、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揠苗助长》。
1、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2、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的?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3、讨论。
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这个寓言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你会怎么讲?讲寓言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
3、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教学《守株待兔》。
1、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研读。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4、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板书设计: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五
一条狗看见一头猪在吃猪食,便跑过去与猪争吃起来。狗吃饱后,感到肚子疼痛难受极了。不久,狗就将所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
猪对狗说道:“现在你可明白了,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你应该拥有的,你却强行来争抢。你高兴地吃了下去,现在还不是痛苦地吐了出来;你快乐地得到了,还不是痛苦地丧失了。”
不属于你的东西,吃下去也会吐出来,得到拥有了也会可悲地丧失丢掉。
有一次,驴子遇到骆驼,它向骆驼诉苦道:“人们为何鄙视我而尊敬你呢?”
骆驼反问道:“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呢?”
驴子说道:“我从来就瞧不起那些愚蠢的人们,我无视他们、鄙视他们。”
骆驼说道:“我与你恰恰相反,我尊敬所有的人,遇到每个人都对其笑容满面。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你瞧不起人们,人们就会瞧不起你;你觉得人们愚蠢,人们也会觉得你愚蠢,你鄙视人们,人们也会鄙视你。”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抬举别人,别人也会抬举你;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六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摆一点小聪明死钻午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来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去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去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这铜钱不也是铜吗?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七
知识技能。
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亡羊补牢》,理解寓意,懂得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早听别人的劝告,损失会更少。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词,说一说《拔苗助长》的意思。
二、理解:亡羊补牢。
1、齐读课题。
2、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出示图:说一说那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并记忆字形:叼劝堵悔忠。
引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习生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叼走、后悔、忠告。
学生理解词语,可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理解生词,师相机点拨。
四、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分段朗读。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意思完整。
4、学生自由讨论,找答案,相互交流看法。
5、汇报讨论结果。
五、全文,指导朗读。
1、全文,揭示寓意。
学生自由讨论:这个养羊人的做法错在哪里?
2、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后,再朗读。
3、结合实践,说一说这个人在生活中还会存在哪些事情?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八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懂得其中的.道理。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投影。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课前思考: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就是论事地“奉送”寓意,他们则难以接受;如果对寓意避而不谈,又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含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
课后反思:
1、动画导入生动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一个动画中富有感染力的图画、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寓言故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情境创设点明主旨。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老师在指导让学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长过程时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解说、问答,而是创设了两个情境,教师直接让学生演一演把当作了田里的小禾苗,来问学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把你拔高?你高兴吗?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地抒发,一下子就阐明了禾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违反事物的规律,孩子们接受的又轻松又明了。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3、朗读指导切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老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读的训练,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4、激发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说:农夫来到田边一看,他后悔极了,他想 (学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做,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想)”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我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让学生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在课的最后,我还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一
山羊和绵羊两只母羊都是羊族,年龄差不多,平时经常见面,是一对好伙伴儿。不过,两羊的性格差别很大,绵羊温顺,山羊急躁。
有一天,绵羊去山坡上吃草,经过一片树林时,一只长尾巴灰喜鹊嘎嘎嘎地叫着从树上俯冲下来,用嘴巴狠狠地啄了绵羊的脖子一口。绵羊吓了一大跳。但转过头来看时,灰喜鹊已经飞走了。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个偶然事件,绵羊便不再放在心上了。
可是过了几天,当它再次经过这片树林时,灰喜鹊,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那只,又嘎嘎嘎地叫着从树上冲下来,狠狠啄了绵羊脖子一口。绵羊又被吓了一大跳。这一口来得太突然了,以至绵羊反应不过来。绵羊很是疑惑,作为一只羊怎么会被一只鸟连续啄呢?绵羊百思不得其解,非常困惑。虽然脖子被咬得不算多疼,但绵羊很不舒服,因为她自始至终没看清灰喜鹊长得什么样,甚至被咬时连叫一声吓唬吓唬那只鸟、体现斗争或反抗都没来得及。她甚至想:要是这只鸟照着我的眼睛啄两下的话儿,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绵羊越想越感觉不舒服,以至不吐不快。她便将此事告诉了山羊。
谁知,山羊听后不但没有安慰绵羊,还哈哈大笑。山羊猜测:“我估计那只鸟是发情了、喜欢上你了吧?”绵羊很是不解:“发情了?找朋友,它应该去找母喜鹊啊,怎么找我这只羊哪?我看它不是发情,而是发疯吧?!”山羊道:“不管它是发情还是发疯,我要去找它,体验一下被它啄的感觉。听你说了,我很感兴趣,兴奋起来了!”绵羊看到山羊的样子,脑子里就想了:“发情还是发疯,这是一个问题;我日后还要不要和这变态的山羊继续来往,又是一个问题了。”
于是,山羊每天都要经过那片树林,等着长尾巴灰喜鹊来啄它。一天,两天,三天,很多天过去了……山羊也没有等到灰喜鹊。山羊很失望,很生气。它仰天大叫:“为什么?为什么灰喜鹊不找我?为什么它只找绵羊?同样是母羊,我哪一点不如绵羊?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为什么?!”
山羊哭了。它至死也不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永远充满着偶然和意外,就像喜鹊啄羊。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二
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理解寓言内容。
理解其中道理。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三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生字卡。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四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四、完成同步练习。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五
本学期数学组实行了“小老师”教学方法,我们语文组也亲临现场进行了体会,我的感觉是老师的确是轻松了(从现场来看),但我知道,课上的轻松与课下的辛苦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语文如果每节课这样上不现实,个别课文是可以的(个人的想法),比如《寓言二则》,我利用课下时间分别布置两位同学对这两则寓言进行备课,然后我再进行指导,这不就有了这节的教学,现摘录如下:
潘茹:“今天我们学什么?”
同学们齐声回答——《寓言二则》,然后同学们委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题目,那一笔一画,极其认真,还真有老师的架势呢!
潘茹“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同学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
潘茹:“《东施效颦》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有的还组织表演,看来学生真是花费了心思,花样还真多。
《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则寓言都比较简单、生动。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排成了课本剧,我真的很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
看来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六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思考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精选寓言二则课外(汇总18篇)篇十八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