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中的资源部分可以提供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一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2.理解林园园脸红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铅笔.。
教学准备: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课前预习:
读(读3遍课文)。
圈(圈生字)。
写(生字头上写拼音,为生字组2.个词语)。
勾(勾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标(标出段落序号,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师:(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树叶),小朋友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一片蓝色的树叶.。
师: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片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生:真有意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蓝色的树叶,这是怎么回事?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齐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有.。
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序号,划生字并相互认读).。
生:漂亮.。
生:(齐声)想.。
师:让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和它们认识吧.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生:这列火车开得最快.。
(师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轮读.)。
师:小朋友再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
(师再次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齐读.)。
生:(纷纷举手)我……我……。
(师指名认读)。
师:小朋友再一齐来一遍。
(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生齐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做动作、举实例、换词”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惹人爱、吞吞吐吐、趴在、皱着眉头、不由得”等词)。
生:(举起右手,伸出五个指头)。
师:哪几位小朋友愿意合作,给大家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呢?
生:(纷纷举手)我……我……。
(指名串读,学生评议)。
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哪一位小朋友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李丽的事。
(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李丽林园园)。
生:我明白了,原来蓝色的树叶是李丽没借到绿铅笔时用蓝铅笔画的。
生:我明白了,原来是上美术课,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所以画出来的就是蓝色的树叶。
师:(表扬)你真聪明,读书真用心,老师奖你一颗智多星。
三、朗读感悟。
生:她会非常着急.。
师:你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
2.师:(过渡语)着急的李丽此时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发现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于是就向林园园借绿铅笔.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把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再读一读,看看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林园园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生字。
1.出示术、课、铅、由、笔。
2.说说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学生观察后说出识记方法。
3.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某个字怎样写才规范、美观。
4.学生找找横、竖中线上的笔画,教师用红粉笔标出。
5.教师范写,重点提示“由、笔”字的写法。
6.学生描红、临写,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两遍,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7.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三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能力: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四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教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ppt1。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模块二:品味写景状物。
教学板块2:品味特殊句式。
ppt2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泥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的冬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问题。时间3分钟)。
ppt3聪明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这样一组句式:
品味写景状物: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造句,并交流作用,时间5分钟)。
ppt4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这个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了。)。
教学板块3:品味写景状物。
ppt5作者用这么个特殊的句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植物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品味写景状物。
再读课文第2段:
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一定对百草园的动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
ppt6不必说,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
不必说春。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ppt7也不必说,蝉是鸣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
也不必说夏。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轻捷叫天子窜。
ppt8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季的景物。
单是秋。
油蛉何首乌。
蟋蟀木莲。
蜈蚣覆盆子。
斑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合上书本一起回忆,时间2分钟)。
好极了!相信同学们已经差不多记住了这段课文。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教学板块4:看图背诵课文。
ppt9(百草园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些具体的图片,边观赏边听老师把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ppt10(菜畦图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ppt11(高大的皂荚树图片)高大的皂荚树。
ppt12(紫红的桑葚图片)紫红的桑葚。
ppt14(蜈蚣图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ppt15(何首乌图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ppt16(木莲图片)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ppt17(覆盆子图片)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超链接到ppt9)。
ppt9(百草园图片)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听得也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具体的图片一起来尝试背诵这段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背诵课文第二段。时间约5分钟)。
模块三:品味动词准确性。
教学板块5:研读捕鸟。
ppt1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研读,填空,交流。时间约3分钟)。
这个填空肯定难不倒大家,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ppt19通过刚才的填空,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作者笔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而让作者乐在其中。
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约8分钟)。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ppt20。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ppt2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过复述,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教学板块4:复述故事。
ppt23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5分钟)。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ppt24。
思考: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模块四:回顾小结。
教学板块5:回顾小结。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ppt25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动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鸟可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完成填空并交流。时间5分钟)。
ppt26百草园的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充满乐趣,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课文第二段和捕鸟全过程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惜缘。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五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长征》。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与后四句是概述与分述的关系。
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把心放进文章去认真阅读,用心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文本,领悟长征的艰难,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感知文本至关重要。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文本、学词、学句,感悟长征的伟大,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和英勇豪迈。
2、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词学句,体会诗中情感。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律诗,在阅读中悟情悟感。
教学重点:
阅读律诗,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与英勇豪迈。
教学难点:
阅读律诗,学词学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教法选择:
1、阅读感知、理解律诗。
2、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对文本的感悟。
学法指导:
1、阅读文本法。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合作、互动学习律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若干张。
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相关幻灯片。
2、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长征吗?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小故事。
生:《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
﹙学生讲大意,师放相关幻灯片。﹚。
二、初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
1、学生自读文本作感知批注。
2、分小组阅读,互动、交流、整理批注。
3、教师抽读,交流对文本大意的感知,教师启发、指导、帮助学生感知交流文本大意:
生1: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山山水水,但红军战士却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他们真勇敢,我真佩服。
生2:蜿蜒盘旋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得细小的波浪。﹙师放五岭山幻灯片﹚。
生3: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就像红脚下滚动的泥丸。﹙师放乌蒙山幻灯片﹚。
生4:渡过悬崖峭壁的金沙江,红军心中欢快异常。﹙师放金沙江幻灯片﹚师同上放大渡河、岷山幻灯片,引导学生交流、感知文本大意与情感。
三、品读律诗,学词句,体会律诗情感。
1、引导学生用情感品读律诗,品读押韵。
难闲丸暖寒颜﹙韵脚为an﹚。
2、引导学生用感情品读律诗,体会关键词语含义:
只等闲:看作很平常的事。
逶迤:蜿蜒盘旋。
磅礴:气势雄伟。
暖:欢快的心情。
寒:令人心寒。
开颜:张开笑脸。
3、品读词句,领悟情感。
引导学生用感情反复品读,在感情阅读中体会领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三、品读拓展。
学生读诗,批注自我感悟,抽1-2名学生交流。
﹙围绕:学习红军长征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新福生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五、小结课时内容。
师生互动小结。
六、作业:
学习了长征一文,谈谈自己对长征的感想。
板书设计:
11长征。
山水艰险红军战士。
五岭山蜿蜒盘旋细浪等闲视之。
乌蒙山气势雄伟泥丸大无畏。
金沙江悬崖峭壁欢快英勇气概。
大渡河水流湍急悲壮革命乐观主义。
岷山千里积雪开颜。
教学反思:
1、体现了一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2、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3、突出了课时重点,突破了课时难点。
4、基本体现了三位教学目标。
5、幻灯片设计部具有动画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六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研读童年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感受童趣与童真,初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童年时代与学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差异,作者故乡老北京与学生故乡的地域差异。
教学准备:
师:搜集老北京、骆驼队相关资料。
生:预习课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时的生活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题,检测预习。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品味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作品。
3.说说课文与《城南旧事》的联系。
4.出示课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全文。
1.书写生字:傻咀嚼。
2.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3.找到写“学骆驼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块:研读片段,感受童真。
(一)“细”学咀嚼。
1.指名读,读正确。
2.自己读,﹋划出描写骆驼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随机归纳。
4.圈出重点词,再读。
5.指名读,评价提升。
6.骆驼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读。
7.她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交流,指导读。
8.想象画面,整段连读。
9.补充“看金鱼”片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天真、可爱)。
10.回到课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出你脑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练读。
11.指名填读。一起背诵。
(二)“趣”谈铃铛。
1.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交流小结。是不是傻事呢?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充满情趣)。
5.分角色朗读。
6.其实,“想剪驼毛”和“追问去向”这两件事也透着“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与爱心。
第四板块: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整体回顾。
2.感情升华。
3.总结结课。
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天真。
议驼铃美好。
怀念想剪毛傻?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业纸。
姓名:
练习一:填一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的样子:那样()的脸,那样()的牙,那样()的态度。它们()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大鼻孔里()热气,白沫子()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练习二:写一写。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七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诗词美读。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
1、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龟虽寿》。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叫颔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联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它们相同的韵母为所压的韵。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走进作者:王湾是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时,写下了这首诗《次北固山下》。该诗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
1.听录音范读。(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
明确:韵脚为“前、悬、年、边”
所压的韵为“an”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展示。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八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九
哎!
这时,江面上刮来了一阵大风,卷起了巨浪,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望着这巨浪,我显得格外渺小。人生就像这江面一样,而我则是这巨浪中微不足道的浪花。
残夜将近,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缓缓上升,射出夺目的亮点,快到天空了,它仿佛是一个快乐的孩童,轻轻一跃便挂在了天上。
岸边的桃花早已开放,垂柳也抽出了新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却早已闯入江南。
排着人字形的大雁掠过江面,向北方飞去。问春的乡书何时才能送出,于是我朝着天空呼喊:北归的大雁哪,到洛阳时记着帮我捎去家书。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把诗歌高举在天空,一只大雁飞下来,衔起那张纸,飞向远方。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十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能力: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
【翻译】。
行客要走的道路呀,就在青青的北固山之外,碧波荡漾的长江之上。江水潮涨,漫平两岸,江面变得浩浩荡荡,辽阔无边;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红日从东海上冉冉升起,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陽那边。
【注释】。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青山外:行客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绿水前:远行的船却在近前的绿水之上。绿水,指长江。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客路”和“行舟”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使江面开阔起来。
风正一帆悬:船儿顺风而往,远远望去,开阔的江面上一叶轻舟,船帆好像悬挂在空中。
海日生残夜:海上一轮红日刚刚生起,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还日,指长江下游宽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陽。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来早,一年还没有过完,春天的脚步已经迈进了“旧年”的门槛指江春,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春意在旧年未尽就先新年而来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家书要送到哪里?想托北归的大雁带回洛陽。乡书,指寄往家乡的书信。归雁,指北归的雁,传说雁能传书。
【赏析】。
王湾(6一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说:“王湾,洛陽人,先天中进士,开元中分校祕书,终洛陽尉。”曾经两次参加朝中校理群书工作,后任洛陽尉。王湾成名很早,往来于吴、楚之间,著述很多。公元7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陽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作于此时。这是一首写风景的`诗,作者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即所谓的即景生情。在旅途中,有感于江南春早,旧年将尽,远行未归,触发思乡情怀的一首抒情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暖了,春来了,飘流他乡的游子舟行于“青山”之外,扬帆于“绿水”之前,清新而又明快,令人赏心而又悦目。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描绘一幅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画卷,与下联的“两岸”、“一帆”对水陆的描写有着密切的联关系,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也为后文触发诗人的乡愁设下了埋伏的一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为即景生情之关键,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一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乡做客日久,自然引起归乡愁思,诗人把浓浓的乡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乡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联的盼望托雁传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借鸿雁传书以寄托无尽的归乡情思。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想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景物通通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仅清新流畅,容情于景,即景生情,同时又具有极其鲜明合理的层次性*,诗中的任何两联之间都有着鲜明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十二
《次北固山下》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次北固山下》赏析,欢迎阅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三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抄写并背诵古诗。
最优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4篇)篇十四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