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经历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验的要点,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一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我们刚刚过了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谢谢大家!
寄25中队20xx年4月7日。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二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由此可见,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活动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佳节。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咏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成为千古名句。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三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如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小礼物,习惯了在“父亲节”向爸爸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xx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后,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四
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有诗云: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昨天我们刚刚过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不知你对端午节的了解有多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夏节等。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可见,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而更是一种文化。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传统节日已经被新生代忽略了。同学们对西方的节日过分偏爱: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烟火;情人节浪漫的气息,吞没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哀伤。现在,还有谁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节?又有谁留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的少女节?正当“洋节”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提高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悄然退回幕后,这种局面,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前些年韩国人要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我们骂他们不要脸,骂能掩饰得了我们的尴尬、难堪吗?感叹是没有意义的,我想从我们做起,从我们青少年做起,共同来传承传统文化才是实在的。因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还是一种尊严。我们不能看着传统文化一点点消亡。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父母亲和祖辈们;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我们过着洋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和亲人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六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
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国人;成龙,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广受欢迎,不是因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乐,而是他的中国功夫,和他那低调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实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不意味,也不应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丧失。要在世界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先得在中国做好一个中国人!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时代潮流,竟然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不主动拥抱它呢?带着我们的民族身份去拥抱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公民!
谢谢!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七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一年一班的今天咱们演讲的题目是《缅怀先烈、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当咱们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咱们应该感谢咱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了咱们珍贵的生命;当咱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咱们应该感谢咱们的祖国,是祖国让咱们成长在一个宁静,和平的家园里。可是,今天的宁静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它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咱们不能忘记狼牙山五壮士的惊世壮举;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咱们不能忘记: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挺起了坚毅的身躯;在硝烟弥漫中发出了震天的吼声;是先烈们,用热血奏响了壮烈的凯歌,是先烈们用鲜花般的青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说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了,但沉重的心情也难以表达对英烈们的绻绻思念;咱们的心情是悲痛的,悲痛如果能换来咱们的觉醒,焕发咱们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去奋进,英烈们才会含笑九泉。同学们,咱们不能只在“清明节”才想到革命先烈,而应该时时刻刻悼念革命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高举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忆往昔,诉不尽咱们对先烈无限的崇敬;看今朝,说不完咱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同学们,咱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幸运儿,是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希望,让咱们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掌握本领,共同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清明节演讲稿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创美好明天!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八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下面列出的节日都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幅描绘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图画。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就像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的这些古代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的节气有关。这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后来的传统节日都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提供了先决条件。大多数节日都是在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的。然而,民俗内容的丰富性和普及性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与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说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以及宗教对节日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历史人物在节日中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所有这些,都融入了节日的内容,这给了中国节日一种深刻的历史感。
在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已经确定下来。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朝是中国统一后的第一个主要发展时期。
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节日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的发展到唐代已从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并转化为娱乐礼仪型,成为一个真正的节日。从那时起,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和娱乐活动,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这些习俗一直在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学者和诗人为每一个节日都写了许多著名的文章。这些诗词的广泛流传,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伟大的风土人情,流露出高雅,雅俗共赏。
中国节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20xx年xx月xx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xx月xx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应当如何弘扬呢?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弘扬传统节日。
演讲稿。
供你阅读参考。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
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国人;成龙,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广受欢迎,不是因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乐,而是他的中国功夫,和他那低调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实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不意味,也不应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丧失。要在世界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先得在中国做好一个中国人!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时代潮流,竟然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不主动拥抱它呢?带着我们的民族身份去拥抱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公民!
谢谢!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这次端午文化座谈会上,刚才,各位专家学者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讲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节日祝贺!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我国也把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人民对以爱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表达缅怀之情、崇敬之意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我们这次座谈会就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借这个机会,我就弘扬端午文化,凝聚爱国精神,谈几点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究其由来,说法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为最广最深。也正是因为利用端午节的各种祭奠活动纪念屈原,表达人们对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赋予了端午节浓浓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情结。可以这么说,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因此,我们要引导人们过好端午节,首先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就要进一步弘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灾,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坚持做到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建设以实力、活力、压滤机滤布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各自的贡献。
二、要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端午节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当前,组织端午节文化活动,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传统为主题,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摄影、征诗、评诗以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特别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爱国诗歌朗诵吟唱、爱国诗歌。
散文。
征集等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识为重点,滤布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与展示活动。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讲座、包粽子比赛等等。
3.是以弘扬端午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旱船、武术表演,结合奥运会火炬在我省传递,积极引导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健身热潮。
4.是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本站乡群众正确认识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的科学内涵,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通过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积极引导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群众并不陌生,但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端午节,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所以希望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安排对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介绍,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人文典故、传统习俗,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深入宣传和报道各地组织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的情况,通过创作、宣传体现端午节思想文化内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制作播出反映传统节日的影视作品,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端午节、认同端午节、喜欢端午节、过好端午节,使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谢谢大家!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
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国人;成龙,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广受欢迎,不是因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乐,而是他的中国功夫,和他那低调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实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不意味,也不应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丧失。要在世界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先得在中国做好一个中国人!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时代潮流,竟然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不主动拥抱它呢?带着我们的民族身份去拥抱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公民!
谢谢!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这次端午文化座谈会上,刚才,各位专家学者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讲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节日祝贺!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我国也把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人民对以爱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表达缅怀之情、崇敬之意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我们这次座谈会就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借这个机会,我就弘扬端午文化,凝聚爱国精神,谈几点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究其由来,说法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为最广最深。也正是因为利用端午节的各种祭奠活动纪念屈原,表达人们对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赋予了端午节浓浓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情结。可以这么说,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因此,我们要引导人们过好端午节,首先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就要进一步弘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灾,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坚持做到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建设以实力、活力、压滤机滤布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各自的贡献。
二、要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端午节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当前,组织端午节文化活动,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传统为主题,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摄影、征诗、评诗以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特别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爱国诗歌朗诵吟唱、爱国诗歌散文征集等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识为重点,滤布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与展示活动。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讲座、包粽子比赛等等。
3.是以弘扬端午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旱船、武术表演,结合奥运会火炬在我省传递,积极引导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健身热潮。
4.是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本站乡群众正确认识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的科学内涵,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通过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积极引导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群众并不陌生,但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端午节,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所以希望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安排对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介绍,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人文典故、传统习俗,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深入宣传和报道各地组织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的情况,通过创作、宣传体现端午节思想文化内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制作播出反映传统节日的影视作品,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端午节、认同端午节、喜欢端午节、过好端午节,使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谢谢大家!
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高二5班的孙一雲,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重视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求索中汗水与美德的结晶,希望与祈祷的产物,文明与发展的承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组合,更有内涵方面的体现,比如,全社会公认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响力的四大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舞狮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春节——吃饺子、贴。
春联。
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来,“吃”只是过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由于“破四旧”易风移俗,再加上温饱没有解决,“吃”成了一种企盼乃至是唯一的过节形式了。把传统节日归结到饮食是一种悲哀,而因为饮食生活的改变,便放弃过节更是一种悲哀。节日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重视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经济发达,传统节日越是应该红火,也越有条件做得红火。如果我们不用传统节日去占领市场,外来的洋节就会占领市场,同时外来文化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左右我们的意识。
我们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但并不排斥外来健康文化。我们没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们过圣诞节和情人节等洋节,但洋节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和独有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长时间过洋节,不过传统节日,肯定会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影响。我们不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我们也不能用外来文化全面代替我们的传统文化,况且,外来节日所体现的文化并不一定就适合我们,现在不是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外来文化在挤压传统文化。我们不否定借鉴,但需要的是以我为主的借鉴。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爱我们的中华文化,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从对国旗的尊重、国歌的领悟还有对民俗的崇敬开始,一起努力吧!
一、节日传统的三大层面与五大要素。
中国的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养成的,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农业性。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其精神文化传统。这个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时可以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很到根源,和谐是中国人一向的追求。中国人认为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就是处事中道。不仅指的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先王之道最美、最有价值的就是“和”。节日传统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练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可以总结为下面几个层面。
第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最重要的就是饮食传统。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特定的食品。春节吃年糕、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冬至节吃馄饨。这些节日的特定吃食,与我们节日祭祀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在节日传统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现。节日食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每一个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民俗的情感,围绕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的美味,更多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第二,节日社会层面的传统。中国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是家庭型的节日。但是我们看到节日也有它两面性。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同时传统节日还是社会团结的机会,传统的节日对我们的社会人心凝聚带来了重要的机会。
总的来说,传统节日的三大层面也可归结为五大要素: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娱乐。
信仰是节日发生与传承的重要动力,节日信仰包括自然信仰与人鬼信仰两大部分。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信仰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它由节日形成初期的绝对支配地位演进到节日成熟期之后的逐步退隐的状态,随着节日文化的发展,节日信仰由浓郁趋向淡化,但是节日中的信仰成分仍然在节日因素中居主导地位。人伦是节日社会运行秩序原则,中国传统社会是强调伦理原则的社会,节日是人伦集中体现的时机,中国传统节日充满了人伦色彩,直到今天社会,节日中的人伦因素仍然鲜明存在,虽然有所淡化。传说是节日民俗的解释,传说因为附着在节日之上,而世代流传;。
节日习俗。
因传说获得生命的活力,从而也为节日习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人们不断地通过节日传说接续节日传统,使节日在历史社会中始终保持着新鲜与完整。饮食是节日的物质象征,是人们满足口腹之欲,表达民俗信仰与情感、体现人伦的重要方式。娱乐是节日活跃的灵魂。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伦理文化。伦理文化是讲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从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角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掘。
第一,家庭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布什总统在某一年春节对华人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是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社会里,一定强调家庭的建立、家庭的伦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家庭的伦理来展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同时,我们看到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伦理关系的加强,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因为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内容非常重要,春节祭祖、清明祭祖,端午祭祖、冬至祭祖,传统节日大多都要祭祖。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聚,其实跟祖先的对话也是为了加强家族的团结。
第二,社会伦理的培育。中国人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以春节拜年来说,虽然先是家族内部互拜,但是逐渐拜邻里,拜亲人,拜社区。假如说春节是一台大戏的话,从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五元宵谢幕,这正是从家庭向社区的拓展过程,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各层面伦理意义的展开。我们看到很多民俗活动都是在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的,这样就实现了民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实现了民众之间的整体协调,它有利于培养民众之间的整体文明,实现社会团结。
第三,是历史伦理的教育。我们传统节日有非常深厚的伦理内涵,历史伦理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占有一定的比重。常用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与独特的合乎儒家伦理品性的人格魅力征服大众,将纪念历史人物作为节俗传承的合理解释与发展动力。它主要表现在清明与端午两个节日上。传统节日的历史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人们乐于奉献、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的情操。
第四,自然伦理的建立。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自然伦理在我们平时的节日里表现的不太明显,但这正应该是我们未来节日发展所要有所遵循的。我们应该利用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机会跟自然沟通,建立跟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实际上我们传统节日里面也有这样一些因素,比如传统节日强调天时与人时的协调。什么是天时,就是自然的时令、季节。我们最开始所有的节日都是依据天时的。我们的春节是靠近立春,我们的端午是靠近夏至,我们的中秋是靠着秋分,我们的腊八是靠着大寒。每个节日都基本靠近一个节气时令,以四季时令为基础。传统节日常常有向天地万物神灵祈福的内容,这些神灵其实都是自然的化身,人们对神灵的礼敬,也就是对自然的尊重。人们通过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神灵祭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同时我们顺时而动,因时耕作播种,使人的生产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协调。在节日中人们可以通过登高、踏青等野外活动来建立良性的天人关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传统节日中表达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与观念。
三、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平时生活里跟传统距离比较远。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工厂、公司的职员,过着现代的刻板生活。但是当我们在传统节日期间,就可以脱离日常的时间的安排,进入一个特殊的时空里面,这个时间就是民俗个体生活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看到传统在起作用,传统在这个时空里表现的十分充分。假如我们有时间在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上京西妙峰山,就可以看到妙峰山庙会里那种传统景象。所以,传统节日承载、传递着传统文化。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曾经有人说,传统的生命力,没有任何地方比在节庆历史中,有更明显的表现”。(皮柏:《节庆、休闲、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7页)
其次,节日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复现。传统节日在年度时间中循环,人们可以不断地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传统节日保守(保持坚守)并强化着传统。我们不能说传统就是过去,我们的身上有传统、有现在、也有未来,传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有联系。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加强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时候,更需要传统。传统节日为我们复兴与重温传统提供了重要时间保证。
第三,传统节日给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变化也是在传统节日中实现的,它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说看到庙会里面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出现,有些民俗风情并不是我们的社会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东西。比如鲤鱼旗,它是20xx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的一个标志物,但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它来自日本。日本端午节的时候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条旗。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新变化。当然,传统节日,无论它怎么变,它的核心就是服务大众生活、服务社会,强调社会成员的联系。我们传统节日的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精神调节,在传统节日中有着全面的体现。
四、当代传统节日传承与建设的措施与未来方向。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强调节俗传统保护,主要在于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的公民社会,家庭之外的公共社会关系已经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在节日范围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宵、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重要方式。因此在传承更新传统节日精神信仰的同时,应将节庆中娱乐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三是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成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赏对方的节日文化是新世纪的公民道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过分排斥西洋节日,我们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欣喜过度。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趋于理想的目标,但不是同归于今日欧美文化的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具体到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来说,以下三大节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节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节日是岁月长河中的特定节点,围绕着这一节点,除了仪式活动外,最引人瞩目的是节物。节日的直观呈现需要一套节日物质系统。丰富与完备的传统节日物品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烘托与象征,也是节日习俗的附着物与节日到来的重要提示,这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庆祝活动。节日是区别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会生活节奏的标志。节日需要有仪式庆祝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复兴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它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实现对群体的吸附与主导。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凝聚群体、组织仪式活动的心理保障,如果节日失去精神核心,节日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它离消亡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是祖先信仰与家族伦理,这是传统节日的魂灵。
从节日物质体系、节日仪式活动到节日精神核心,我们看到了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它是一个互相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这一生命机体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培植与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建设,只有从增强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才能牢固树立,也就不会产生由于所谓“黄金周”的收益而重新考虑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黄金”,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心灵。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x年级x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一起走进了四月。唐朝大诗人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学习过,诗中就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此时此刻,当我们聚集在鲜艳的国旗下,是否想到:这面代表着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洒尽热血、献出生命染红的呢?我相信大家的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一幅幅英雄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烈士们为了祖国独立统一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缅怀先烈,并不仅仅是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叹,更是被他们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那些英勇的烈士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不愧为新中国永远矗立的丰碑!
童,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缅怀先烈呢?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清明节注入了新的内涵,清明节不单单是扫扫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感恩的精神,学会在生的世界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让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20xx年11月2xx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xx月xx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三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酷热的爱国情怀,分散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气,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照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我们刚刚过了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常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妙的抱负、才智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憧憬,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漂亮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久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荣,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奉献自己的力气吧。感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四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清明节的即将来临,各地也开启祭扫模式。对这样传统节日来说,其实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内容。清明节里,我们追思缅怀先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传承先人遗留下来的最好传统。而对于传统节日来说,对我们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来说,无疑都是最好的精神原乡。所以,如何建造好这样的家园,如何才能够将这样的精神原乡打造好,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基本话题。而传统节日作为“我们的节日”这样的话题势必会再次被提及,同时也能够演绎成为最美的精神原乡。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首先在于传承。传统是现代的精神根基所在,传统节日里深深浸透着文化的基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源远流长的都是文化因素,比如春节,我们举家团圆,这是最好的“和”文化传递;比如清明节的缅怀先人,是最好的传递传统的表达;中秋节里的团圆,又是最好的合家欢乐的表达。从这里出发,我们都应该能够懂得,传承才是首要的因素。第一,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形”,让传统文化能够演绎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精神原乡里能够有更多精神寄托;第二,我们也需要能够懂得,传承传统节日更在传承其中的“神”,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关系,懂得其中的固定逻辑。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更在于创新。可以说,创新也是传统节日不能够或缺的因素之一。在这里,我们需要看到,对传统节日来说,一方面需要赋予其中与时俱进的内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能够出现新的内容,比如春节抢红包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以往的春节中,没有抢红包这样的环节,如今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出现这样的环节,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一种抚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顺应这样的潮流和趋势。另外一方面,对于传统节日来说,源远流长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的内涵释放,这包含着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的意义。在主动层面上,传统节日需要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努力赋予新内涵;被动层面上,需要接受更多的进步因素,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创新的基本内容。
在传承和创新中,传统节日能够在年年的流传中,不仅传递传统的因素,赋予我们文化的积极价值,更能够给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启迪,不断让我们回首过去,懂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历史和文化资源中吸收积极的因素,给我们前行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传统节日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
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五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赏中秋明月,扬中华文化。
漫漫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祖国母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诗词曲赋是她柔光轻泛的双眸,国画、书法和曲艺展现出她曼妙的身姿,而传统节日更是描绘出她灵动飞扬的神采。
现实一次次向我们证明:我们过着历史悠久的中秋节,却不一定了解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们坐在庭院里赏月,却未必能再联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或“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我们尝尽了美味的月饼,却往往没听说过“朱元璋与月饼起义”。象征团圆与幸福的中秋节似乎在渐渐淡化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面对印度尼西亚将“皮影戏”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对无数西方节日的渗透性兴起与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无形的没落,生长在21世纪的自尊自强的我们发出了一声声呐喊与呼唤:“请让我们,来继承和弘扬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传承开拓。曾有人这么说:“传统的文化节日的沦丧就是文化的沦丧,文化的沦丧就是民族精髓的沦丧。”伟大的祖国母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无价的文化遗产,而那铿锵有力的“传承开拓”现在正需要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去付诸实践,而即将亮相的广州亚运会也期待着我们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是逝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同学们,作为附中人我们更应该走在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的前列,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抓住契机,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挖掘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并取其精华,主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异彩。
最后,祝愿大家在中秋赏月之际,不忘中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之本源,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中秋节。
谢谢大家!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现在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这充分证明了我们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增强了许多。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赛龙舟这些活动喜气洋洋。这些,曾经在端午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而是把重点放在“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中,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感到悲伤,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称,“亚洲一个国家正在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现在端午节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人民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庆祝活动。
不用说,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菜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用说了——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
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独特的习俗——吃。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繁体字,当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并会使用繁体字?你不懂文字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个造纸的例子,中国的造纸工业是传统手工业流失的结果,许多高质量的纸到日本或韩国购买,他们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的造纸技术,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国节日的兴盛与传统节日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节日,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必须敬畏和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七
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高二5班的孙一雲,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重视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求索中汗水与美德的结晶,希望与祈祷的产物,文明与发展的承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组合,更有内涵方面的体现,比如,全社会公认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响力的四大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舞狮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来,"吃"只是过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由于"破四旧"、易风移俗,再加上温饱没有解决,"吃"成了一种企盼乃至是唯一的过节形式了。把传统节日归结到饮食是一种悲哀,而因为饮食生活的改变,便放弃过节更是一种悲哀。节日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重视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经济发达,传统节日越是应该红火,也越有条件做得红火。如果我们不用传统节日去占领市场,外来的洋节就会占领市场,同时外来文化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左右我们的意识。
我们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但并不排斥外来健康文化。我们没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们过圣诞节和情人节等洋节,但洋节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和独有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长时间过洋节,不过传统节日,肯定会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影响。我们不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我们也不能用外来文化全面代替我们的传统文化,况且,外来节日所体现的文化并不一定就适合我们,现在不是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外来文化在挤压传统文化。我们不否定借鉴,但需要的是以我为主的借鉴。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爱我们的中华文化,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从对国旗的尊重、国歌的领悟还有对民俗的崇敬开始,一起努力吧!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八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本周四将迎来“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要深刻认识清明节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含义,不能简单的将清明节等同于放假一天。
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再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的,人们就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了,寒食节里讲究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也就成了为清明节的习俗。为了防止清明节里寒食伤身,人们就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也就又有了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所以说,清明节中既有祭扫离别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
我们该如何对待清明节呢?
第一,尊重。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全球化大潮下,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些西方的节日,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应该被尊重、被铭记。因为这些节日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生命的特有的理解。
第二,感恩。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众多英雄儿女不屈于外来侵略与压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就是我们对先祖、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祖先、先烈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第三,孝敬,孝,狭义讲就是善待父母和长辈,广义讲就是热爱祖国报效国家。汉字的“教”字就是一个“孝”字加一个“文”字,意思是教育首要的就是要人懂得孝道,即所谓“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充分尊重父母长辈的意见和教导,理解父母的期望与关爱。
第四,珍惜。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时节,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迎接春天的到来,走进充满生命活力的季节。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充实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乐,这是纪念先人、感恩亲人的最好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才会更加努力去创造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如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让我们重视传统节日,了解民族文化,用真诚的心来缅怀革命先烈,瞻仰他们为祖国的和平解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过一个健康、充实、有意义的清明节!愿我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
最新弘扬传统节日心得体会(案例19篇)篇十九
中国的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养成的,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农业性。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其精神文化传统。这个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时可以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很到根源,和谐是中国人一向的追求。中国人认为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就是处事中道。不仅指的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先王之道最美、最有价值的就是"和"。节日传统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练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可以总结为下面几个层面。
第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最重要的就是饮食传统。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特定的食品。春节吃年糕、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冬至节吃馄饨。这些节日的特定吃食,与我们节日祭祀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在节日传统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现。节日食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每一个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民俗的情感,围绕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的美味,更多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第二,节日社会层面的传统。中国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是家庭型的节日。但是我们看到节日也有它两面性。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同时传统节日还是社会团结的机会,传统的节日对我们的社会人心凝聚带来了重要的机会。
总的来说,传统节日的三大层面也可归结为五大要素: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娱乐。
信仰是节日发生与传承的重要动力,节日信仰包括自然信仰与人鬼信仰两大部分。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信仰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它由节日形成初期的绝对支配地位演进到节日成熟期之后的逐步退隐的状态,随着节日文化的发展,节日信仰由浓郁趋向淡化,但是节日中的信仰成分仍然在节日因素中居主导地位。人伦是节日社会运行秩序原则,中国传统社会是强调伦理原则的社会,节日是人伦集中体现的时机,中国传统节日充满了人伦色彩,直到今天社会,节日中的人伦因素仍然鲜明存在,虽然有所淡化。传说是节日民俗的解释,传说因为附着在节日之上,而世代流传;节日习俗因传说获得生命的活力,从而也为节日习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人们不断地通过节日传说接续节日传统,使节日在历史社会中始终保持着新鲜与完整。饮食是节日的物质象征,是人们满足口腹之欲,表达民俗信仰与情感、体现人伦的重要方式。娱乐是节日活跃的灵魂。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伦理文化。伦理文化是讲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从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角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掘。
第一,家庭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布什总统在某一年春节对华人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是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社会里,一定强调家庭的建立、家庭的伦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家庭的伦理来展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同时,我们看到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伦理关系的加强,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因为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内容非常重要,春节祭祖、清明祭祖,端午祭祖、冬至祭祖,传统节日大多都要祭祖。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聚,其实跟祖先的对话也是为了加强家族的团结。
第二,社会伦理的培育。中国人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以春节拜年来说,虽然先是家族内部互拜,但是逐渐拜邻里,拜亲人,拜社区。假如说春节是一台大戏的话,从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五元宵谢幕,这正是从家庭向社区的拓展过程,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各层面伦理意义的展开。我们看到很多民俗活动都是在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的,这样就实现了民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实现了民众之间的整体协调,它有利于培养民众之间的整体文明,实现社会团结。
第三,是历史伦理的教育。我们传统节日有非常深厚的伦理内涵,历史伦理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占有一定的比重。常用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与独特的合乎儒家伦理品性的人格魅力征服大众,将纪念历史人物作为节俗传承的合理解释与发展动力。它主要表现在清明与端午两个节日上。传统节日的历史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人们乐于奉献、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的情操。
第四,自然伦理的建立。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自然伦理在我们平时的节日里表现的不太明显,但这正应该是我们未来节日发展所要有所遵循的。我们应该利用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机会跟自然沟通,建立跟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实际上我们传统节日里面也有这样一些因素,比如传统节日强调天时与人时的协调。什么是天时,就是自然的时令、季节。我们最开始所有的节日都是依据天时的。我们的春节是靠近立春,我们的端午是靠近夏至,我们的中秋是靠着秋分,我们的腊八是靠着大寒。每个节日都基本靠近一个节气时令,以四季时令为基础。传统节日常常有向天地万物神灵祈福的内容,这些神灵其实都是自然的化身,人们对神灵的礼敬,也就是对自然的尊重。人们通过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神灵祭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同时我们顺时而动,因时耕作播种,使人的生产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协调。在节日中人们可以通过登高、踏青等野外活动来建立良性的天人关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传统节日中表达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与观念。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平时生活里跟传统距离比较远。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工厂、公司的职员,过着现代的`刻板生活。但是当我们在传统节日期间,就可以脱离日常的时间的安排,进入一个特殊的时空里面,这个时间就是民俗个体生活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看到传统在起作用,传统在这个时空里表现的十分充分。假如我们有时间在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上京西妙峰山,就可以看到妙峰山庙会里那种传统景象。所以,传统节日承载、传递着传统文化。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曾经有人说,传统的生命力,没有任何地方比在节庆历史中,有更明显的表现"。(皮柏:《节庆、休闲、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7页)
其次,节日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复现。传统节日在年度时间中循环,人们可以不断地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传统节日保守(保持坚守)并强化着传统。我们不能说传统就是过去,我们的身上有传统、有现在、也有未来,传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有联系。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加强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时候,更需要传统。传统节日为我们复兴与重温传统提供了重要时间保证。
第三,传统节日给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变化也是在传统节日中实现的,它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说看到庙会里面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出现,有些民俗风情并不是我们的社会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东西。比如鲤鱼旗,它是20xx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的一个标志物,但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它来自日本。日本端午节的时候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条旗。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新变化。当然,传统节日,无论它怎么变,它的核心就是服务大众生活、服务社会,强调社会成员的联系。我们传统节日的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精神调节,在传统节日中有着全面的体现。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强调节俗传统保护,主要在于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的公民社会,家庭之外的公共社会关系已经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在节日范围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宵、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社会活力重要方式。因此在传承更新传统节日精神信仰的同时,应将节庆中娱乐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三是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成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赏对方的节日文化是新世纪的公民道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过分排斥西洋节日,我们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欣喜过度。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趋于理想的目标,但不是同归于今日欧美文化的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具体到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来说,以下三大节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节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节日是岁月长河中的特定节点,围绕着这一节点,除了仪式活动外,最引人瞩目的是节物。节日的直观呈现需要一套节日物质系统。丰富与完备的传统节日物品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烘托与象征,也是节日习俗的附着物与节日到来的重要提示,这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庆祝活动。节日是区别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会生活节奏的标志。节日需要有仪式庆祝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复兴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它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实现对群体的吸附与主导。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凝聚群体、组织仪式活动的心理保障,如果节日失去精神核心,节日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它离消亡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是祖先信仰与家族伦理,这是传统节日的魂灵。
从节日物质体系、节日仪式活动到节日精神核心,我们看到了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它是一个互相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这一生命机体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培植与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建设,只有从增强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才能牢固树立,也就不会产生由于所谓"黄金周"的收益而重新考虑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黄金",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