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我们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力。请大家在参考这些范文范本时,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风格。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一
既然存在着上述问题或者缺陷,是不是传播(学)研究“亚洲中心论”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呢?其实不然,一直以来,美式技术-控制-效果研究范式(这种范式被当作欧洲中心的)占据传播学研究主导地位,但是其理论潜力受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在美国传播学研究是个正在“凋零”的领域。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想像亚洲(实际并非亚洲独有,也没有这样一个同质化的亚洲),因为近30年来,亚洲的一些本土思想和文化传统被作为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解毒剂或者中和剂而寄予了厚望,许多研究者希望在亚洲能够寻找到带来新灵感的思想资源,亚洲传播研究或者“亚洲中心论”背后实质的内涵就是传播伦理学,是源于一种求知创新的热望,只不过这种传播学发展的新方向借由“亚洲”的名义得到了彰显(或者是亚洲的本土文化传统为传播学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虽然传播伦理并非专属亚洲传统,却是在亚洲的各种主要思想传统中表现的最突出;也恰恰在东西方的二元对比和历史性关系中亚洲的道德性等到了强调,亚洲的一些传播理念、方式和风格看来能够有效的弥补西方过分强调线性传播效果的不足。
现在来看,miike提出(2002)关系/联系、循环、和谐、互惠性、他人导向性五大主题,并由此衍发的五大亚洲传播理念无一不是从伦理角度来考虑传播的问题。比如miike(2004)指出通过感觉加以体验、能够察觉和体会到别人的喜怒哀乐是亚洲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并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评价。这种同情式的传播是在充分意识到万物的联系基础上,对他者的认可和接纳,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陈国明就明确的指出亚洲的传播行为强调三种道德特性:互依、尊重和诚实。(chen&starosta,2003)陈国明还提出了一种“和谐传播理论”。(chen,2001/2004)这里的和谐并非手段而是一种传播的目标,它表现了一种道德追求,能激发人们与他者进行合作的责任感;这不是凭借传播者的策略性语言,而是依靠对他人真心诚意的关切之情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亚洲的一些思想传统和传播特色确实能够为传播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甚至是主要的理论资源。但我们也许可以考虑放下“亚洲中心”或者“亚洲主义”这样过于沉重和含混的概念,通过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大胆创新,把亚洲的各种语言、宗教、智慧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扬光大。
首先,应该通过对传播思想的重新追溯,结合亚洲一些重要的思想传统,全面探索传播的意义,尽力丰富“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必须搞清楚传播现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可能性,我们才可能调动一切的思想资源为深入发展传播学服务,包括亚洲的或者欧洲的,历史的或者现代的。
其次,传播伦理学既是传统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又是一次革新意义的范式转换,应该有观念、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全面改观,我们确实应该考虑miike()对欧洲中心式“理论建设”和知识基础提出彻底的质疑,全面思考创建新的“游戏规则”和对话原则。那么,亚洲的思维方式、一些原来处于边缘的文化思想和传播理论和一些来自它学科的知识将为我们提供帮助。
最后,把注意力投向与传播相关的现实和问题,让问题牵引研究的视线和注意力,这是建构新的理论架构的重要的动力源。亚洲还有许多处于各种文化交汇的混杂地区都会成为很好“样本”和“媒介”,为理论转变提供足够新鲜的灵感、素材和舞台,当然这些研究不惟实证,方法总是多元的,特别在面对混杂的现实问题,方法是综合甚至的对照式,需要足够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注释]。
[1]比如miike、chen,g.m.、dissanayake、ishii、asante等人在理论思考和方法设计上作过初步的努力和贡献。
[2]一般来说,启蒙思想往往和理性(功能角色观)、个人自由、民主和科技进步等观念联系在一起,这里面自然蕴涵着对人性的基本界定,这种界定又往往被用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的人性状态。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
摘要在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依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关键原因在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主体还没有充分认识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也就比较滞后。目前,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机遇已经来临,如何抓住机遇,走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
通过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富有伦理精神的工程师,无疑是解决各类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台湾、香港等地的工程伦理教育正快速发展。在国内,自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工程伦理学以来,至今已经十余年,可是,工程伦理教育还举步维艰,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突破。
实事求是地说,在国内工程界、教育界,还是有一部分人积极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但曲高和寡。根本问题在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各个主体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
(1)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任务,表现在个体和社会经济组织的层次上,就是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统治了人们的行为。表面上,国家、社会、高校都重视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倡导素质教育。实际上,用人单位往往把工程技术能力放在首位而忽略其综合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则把从单纯的技术角度解决技术问题奉为个人的最高理想,这两个因素必然造成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把培养工程能力放在首位,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2)从国内高校的学科体系设置上看,工程教育与伦理教育明显分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工类院校的人文伦理教育普遍缺失,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从事理工科教学活动的高级知识分子,观念保守,带着有色眼镜轻视人文伦理教育而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否定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在最需要加强伦理教育的地方,反而最薄弱。尤其是,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科研项目,其投入方向主要是工程技术类,巨额投入引导着从高校领导到教师,都把争取项目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只能是为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根本无暇顾及工程中包含的伦理问题了。
(3)获得工程师资质与工程伦理教育无关,造成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度性缺失。从国家对工程师的要求的角度说,没有接受工程伦理教育,并不妨碍其成为工程师,严重地制约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多数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经过相应的工程伦理教育,并经过严格的考核、考试才能获得工程师的资质。从外部规范工程教育,赋予工程教育以伦理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和引进的重要内容。
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主体层面上看,都没有把工程伦理教育放在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都缺乏真实意义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各理工科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全面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积极克服在工程师培养方面的重大缺陷。
一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工程伦理问题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巨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已经明确意识到各类工程不仅带来了共同的福祉,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不容忽略的伤害性。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工程技术人员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工程技术人员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雇主利益而忽略技术标准,或者仅仅把技术标准作为工程设计、实施等一切工程行为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伦理标准的时候,其工程行为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伤害性。现实中,符合技术标准的桥梁倒塌、农药残留、毒奶粉等等惨痛事件,超大工程对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无度开采等等,早已敲响了那些把技术标准奉为至上的技术至上主义者的警钟。只有把伦理标准引入技术标准中,并以伦理力量推动技术标准的提升,在事前、事中、事后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程,才能真正实现工程活动的目的。
二是教育部正在大力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理工科高校推进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卓越工程师决不是简单的技术至上主义,更不是狭隘的利润至上主义者,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人类福祉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卓越计划内在地要求各个高校应当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时,引入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名实相符的卓越工程师。
各个高校,尤其是已经成为卓越计划体系内的专业,应当率先实施与本专业相符合的工程伦理教育,赋予工程教育以伦理精神,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国家、社会应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重新设计获取工程师资质的门槛。像英美法德等发达国家那样,各个工程专业组织都依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门的伦理规范,以认同、接受和切实履行专业的伦理规范为获取工程师资质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工程师资质的获得以认证为主要形式,而忽略了工程的伦理内涵。因此,重新设置工程师资质的门槛,把高校工程教育与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对整个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根本的指导性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握行业伦理的前沿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各行业协会是引领和指导本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本行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法规和各类具体的工程行为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具体的行为中维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和人类的福祉。
第三,利用政策手段,调动各个高校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是具体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因此,利用现有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势,制定合理的政策,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对于实施工程伦理教育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第四,突出工程师承担的个人责任的全面性,培养负责任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把自己承担的技术责任放在首位,片面地认为工程师就是要追求技术标准,至于其行为对社会的副作用,则不是自己应考虑的事情,而归于政府和雇主的责任。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个人责任的全面性,即主动承担对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全面责任。
总之,在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目的是依靠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信念,克服技术、雇主、客户等方面因素影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工程行为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能够依据工程伦理精神拒绝和反对任何非法的工程行为。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宣传,扎实工作,摆脱困境,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三
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其中的寓意已经毋庸置疑。知识的威慑力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它如同一把双刃剑,能够推动社会前进步伐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灾害。社会各个领域对于知识的需求渴望和分配使用口益凸显,与此同时伦理便受到了知识的巨大冲击挑战,如何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合理地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应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函待解决的新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个领域竞相探讨伦理与知识的课题,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虽然研究成果并不显著,但涉及的领域纷繁复杂,如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等等,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脉络疏散不成系统,彼此间交叉联系覆盖甚少。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厘清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的脉络发展和理论空白缺陷,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伦理框架下的知识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伦理”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期,"ethos”这个名同表征“人格、品性和行为”之意,之后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通过同性的变换,将“ethos”的名同形式转换成形容同形式。thikos,将其赋予“伦理和道德”之意。伦理学科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领域,是审视人类生活中行为规范和善恶准则的道德科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纪念他父亲与儿子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先河,书中通过理想的伦理学观点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美好规划。
伦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中人类行为的道德与利益、善恶判断与评价准则的学科,除了将它视为纯学术理论的观点之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其研究意义是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行动选择中建立善恶对错的评价准则,协调主体间的利益以维护正常的生存秩序’z1。本研究依据wehster和watson的方法’31,通过可视化结构化方法厘清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的演进历程。笔者于8月从ebsco,elsevier,jstor,springer,emerald等外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以及gogglescholar网站中进行查询,以“伦理(ethics)”和“知识(knowledge)”作为标题检索同搜索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研究领域的适用范围严格筛选出253篇文献,其中包括国外文献119篇和国内文献134篇,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
二、研究概况及文献计量。
整体上看,该领域研究时间跨度从-20,已走过的演进历程,且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2007年以后,数量激增达到峰值,年检索文献虽然截止于2013年8月份,但是数目已高达22篇。从研究现状上比较,国外研究起步于1998年,研究数量平缓上升;国内研究起步晚于国外,2007年以前研究数量缓慢上升,年以后研究数量激增。从研究趋势上比较,国内研究趋势曲线的斜率大于国外研究趋势曲线的斜率,说明国内研究成果的增量高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增量。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成果的演进趋势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对伦理与知识的审慎思考与广泛需求,该领域已成为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将检索的253篇文献划分为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5个领域。首先,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成果集中在生物医药和经济贸易领域,由于科学知识体系用在生物医药和经济贸易领域的伦理问题较为突出且备受争议,国外更偏重于生物医药领域,国内更注重经济贸易领域;其次,伦理与知识在生态环境中的研究成果处于中间程度,国外与国内的发展差异不明显,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再次,伦理与知识在文化教育和社会体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稍微薄弱的位置,国内的发展程度略高于国外发展程度,说明国内更重视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
三、各研究领域伦理与创新关系研究。
检索的253篇关于伦理与知识的研究文献,大致涉及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5个领域。通过对每个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探索伦理与知识的内在关联和演进趋势,并提炼伦理框架下对知识发展的准则与约束。
(一)文化教育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学的概念始源于精神文化范畴的命题,对伦理课题的探讨也就自然而然地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在医疗系统、科学技术和学校教师中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得到国外和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同。国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直到2007年国内研究的发展势头迅速增长,从数量上超过了国外研究。
郑双双和胡深()调查研究临床实习护士护理伦理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现状和对伦理教学的建议,为医学院伦理知识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医学护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伦理规约的契合度有所提升,但依然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安排和评估方法来加强医疗护理人员的伦理学知识教育’4,。王晓芳和韩星基()基于对近几年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认为学术界将研究热点聚焦于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等相关课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育社会人才的重大使命,在传授知识与伦理道德方面是相辅相成的”’。brkic:等(2012)调查了青年科学家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道德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抄袭剿窃科学技术知识是科学欺骗最常见的现象,对此现象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进行科学伦理教育,教育科技工作者抄袭剿窃是最严重的反科学伦理道德’引。
综上所述,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国内外学者聚焦于医学院、高校和青年科学家的思想教育工作,现实社会察觉了文化教育领域中伦理与知识的矛盾冲突,学者便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类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二)生物医药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贡献较为突出,因为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生物医药知识的探索已经上升至伦理道德层面,审视伦理学对知识管理的约束准则和指导实践的行为规范。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热点都关注生物医药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前国外研究成果数量略高于国内,2008年以后国内的研究成果趋势走向与国外相一致,研究成果增长趋势均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但是国外的发展水平依然略高于国内。
追溯至sims将黑奴用于医学试验手术,作为探索知识创新和推动医疗进步的途径,现代社会无穷尽的医疗试验同样备受争议。然而,对医学知识探索的现实需求必然受制于伦理道德的约束,要审视其动机目的、患者意愿、医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即使基于知识创造和科技进步的伦理思考有可能会减缓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但是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是完全有必要的’'}otovey(1998)研究了医学伦理与知识发展的内在关联,医学知识的发展受制于伦理道德的规范,医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应该遵循医德职业操守,在积极维护医疗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践行医学伦理约束下的知识管理和创新’x1。王志杰、薛毅和李丹丹(2,012,)研究指出,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实验中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应该注重技术知识、医学实验和职业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态度,受试者有知情权、隐私权、经济赔偿权等,同时具有安全保护、医学审查、监督管理和法律诉求这四道防线保护,医疗人员必须严格把控技术操作、知识信息管理和医疗过程等环节监测’91oreach(2006)在研究医学伦理路径分析中,归纳出善行、非恶行、公平和自治四方面的道德准则,阐述了知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将导致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成效}’。}。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领域中的知识创新与伦理道德是相对的矛盾体,知识的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规约,对医药安全、职业操守和权益保护等相关问题的探讨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学者研究该领域中伦理与知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中涌现的社会矛盾。
《三)经济贸易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随着德道诚信危机的蔓延,经济贸易领域中关于伦理知识的思考,已成为伦理学界、经济学界和知识管理等各门学科竞相探讨的研究热点与焦点,这一趋势反映了现实社会对经济伦理知识发展的广泛呼声和需求。随着知识经济风暴袭来,伦理学框架下的知识经济形态也必将被重新规范与约束。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相一致,研究成果增长趋势均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但是以后国内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国外。
fuglsang和mattsson()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创新和知识创造的紧密相关性,并构建公共创新、知识发展和伦理标准的互动模型,深刻剖析了公共部门的创新经济领域在伦理知识框架下的新规约””。popescu(2008)探究了罗马尼亚企业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发展历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伦理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实体组织,即使面对残酷的全球经济竞争外部环境,也必须践行商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这就意味着股东、合作伙伴和管理人员必须是在正确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开发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企业伦理是基于管理策略的使用价值观和规范准则与供应链组织成员的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客户展开平等互动的贸易往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知识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决策”z}olam(研究了基于儒家知识思想视角的商业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儒家思想宣扬的“礼”与“仁”是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呼唤商业伦理道德来为其保驾护航,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知识技术创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把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视为企业生存的命脉,因此商业伦理已经成为知识安全和技术可靠的强劲保障机制”31。黄武双(2009)研究指出,商业机密已经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财产资源,虽然它不像专利、商标和版权可以通过法律确定权利的边界,但是在商业机密纠纷案件中法官首先会厘清知识机密的权利归属,在判断行为是否正当的法律准则缺失的现状下,那么伦理道德就应当在商业行为中担此重任,这种兼顾利己和利他的道德伦理就成为保护商业知识的理论支持和基本规约”al。颜峰和胡光华()研究表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凭依赖技术革新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和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知识管理便成为企业在商业运作模式创新中的核心战略,同时知识剿窃、信息盗取和产权侵犯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运用法律效力约束商业行为依然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局限性,那么商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定就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对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i51。杜跃平和方雯(2006)研究表明,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在企业组织内部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伦理观点引入组织内治理、组织间整合、伦理化创新和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倡导伦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
综上所述,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经济贸易领域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国内外学者聚焦于商业诚信、知识保护、信息对称和道德风险等社会问题,深入探索商业知识在伦理框架下的新规约,并提出解决这类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四)生态环境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理论成果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科学技术突破,在挖掘享用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地球原始生态环境的肆意掠夺和严重污染,造就了不可逆转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态势。世人清醒地意识到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基于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研究就成为现实社会在的必然需求。国内外研究都处于平稳上升的势态,2008年以前国外研究水平高于国内,2008年以后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反超国外。
baral(2012探讨了在生态领域内展开对科学知识的伦理反思,重新审视基于伦理学视角的生态科学知识体系,研究成果表明伦理学与生态科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适度挖掘、合理配置和伦理创新将有利于能源循环再生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i。彭福扬和刘红玉(2006)通过界定生态化创新与伦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揭示了生态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基于伦理学视角生态化创新实施途径就是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与生态伦理的理念相互融合的过程”“,。秦天宝(2012)研究了科技知识背景下的全球气候,阐述扬弃技术理性回归伦理谈判的科学论断,采取共同承担同时又有责任区别的伦理共识为逻辑起点,从造法性条约模式、“自下而上”谈判模式和伦理商谈模式等三个角度开展基于科技知识视角的全球气候的法律谈判”引。
综上所述,生态领域的伦理与知识的矛盾根源于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协调过程,基于伦理学知识视角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竞相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国内外学者一致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人文理念,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发展模型的`覆辙。
(五)社会管理范畴的伦理与知识研究。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在社会管理领域的理论成果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国内的研究热点,而国外的研究略微薄弱l乏。知识领域的研究具有社会属性,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直接影响着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知识必然应该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与规范。在20以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相一致,2009年以后国内研究成果的势头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知识创新能够安全应用并积极转化为技术革新,同时推动社会安全和谐持续发展,那么这种知识创新符合伦理规约且能经久不衰;如果知识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阻碍或毁灭人类社会,那么这种知识创新必将灭亡。国内外学者深入剖析伦理与知识的内在关系,而国内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积极探讨了该问题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表现形式与解决途径。
四、结语及研究展望。
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近5年该领域相关文献数量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今该领域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焦点。这种强劲的势头表明,现实社会中伦理与知识的问题口益凸显,引起国内外学者竞相理性思考并寻找理论依据来引导实践。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异同点。首先从横面比较相同点,国内外对伦理与知识关系研究大致涉及5个领域分支:文化教育范畴、生物医药范畴、经济贸易范畴、生态环境范畴和社会管理范畴。无论哪个领域,只要知识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相违悖,就需要用伦理规范对知识加以制约。其次从纵面比较相异点,国内外研究中关注的领域有所差异,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下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外研究注重微观层面的实际操作,而国内研究更侧重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国外注重领域发展的细节化探索,而国内研究更侧重领域发展的整体化探索。
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不但丰富了伦理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也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为伦理与知识的关系研究指出未来演进趋势:。
第一,从19世纪末至今发展已有十几年时间,但该领域研究成果稍显薄弱l乏,且剖析深度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可以从博弈论的视角从发,寻求伦理与知识的和谐发展,例如基于博弈互动的行为选择视角下的伦理与知识的探索至今仍是空白。
第二,研究范围虽然涉及5个领域,但是对每个领域中行为主体的伦理划分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对象的视角出发,寻求知识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例如探索经济贸易领域中供应商、客户和制造商的知识权力与伦理责任义务界定至今也是空白。
第三,国内外研究成果大多是定性研究,使得研究结论略显空泛,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广泛调查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探索伦理与知识的内在逻辑路径。
伦理学与知识管理学的关系研究从行为活动开始,具有社会属性且遵循实践原理。伦理与知识的完美融合,不应局限于社会实践的微观操作层面,而是应该深化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层面。伦理道德对知识经济加以规约,无论从伦理学还是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最终将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四
工程伦理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工程的存在影响到社会和公众的权益。确保工程在全寿命周期符合社会价值,是有良知的工程师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但是,作为雇员的工程师,会将为雇主获取最大化利润作为首要选择,而置公众福祉于次要地位,这种满足生存需求的理性选择无可厚非,这也从另一侧面更加凸显了通过志愿加入工程社团与志愿恪守工程社团所订立的伦理规范,使其伦理抉择具备高度自控的重要性。技术进步在提升工程品质的同时,也给工程共同体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工程复杂多变的建造过程所产生的违和感、自然环境不断遭受工程侵占的焦虑感、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逐渐工具化的虚无感。这些困扰工程共同体的悖论,共同吁求伦理与工程的深度融合。
(1)工程共同体需要贯彻“知情同意”原则。既然工程是工程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公众为试验对象所进行的社会试验,那么首要义务是保障人类受试者的安全并尊重他们同意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预估可能的外部不经济,将自主参与权归还给项目所在地居民。
(2)工程共同体要树立“预防性伦理”的观念,运用“主动性责任”(positiveresponsibility)避免陷入伦理困境而无法摆脱,即主动践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对工程有可能带来的危害保持高度警惕。
(3)充分发挥工程社团或行业协会的作用。作为工程师的自治组织,工程社团不仅要制定出“职业成员共同承诺”的伦理章程,以供工程共同体如何从事职业活动寻求伦理指导,而且要为积极检举揭发企业不良行径的工程师提供道义上甚至实质上的救助。
(4)重塑积极的工程文化,承认工程师应当获得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一线工程师的收入水平,让公众理解“工程在本质上是创造与创新的职业”,从而有助于工程师自觉扮演“当责者”。
(5)大力推行工程伦理教育。一是在高校加强工程伦理学的教育,引导“毛坯工程师”提升发现工程中存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二是在工程企业内部开展职业培训,借助工程实践问题帮助现场工程师逐步跃升至道德自觉的更高境界;三是净化社会风气,为工程建设营造“讲诚信、重责任”的营商环境。
4结语。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五
加入wto以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正在经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然而,生产企业最易忽视从金融资本角度控制生产成本和质量,造成库存积压和物资流通不畅,产生资本的浪费,从而不利于资金流的循环,从根本上也制约了企业产供销链条运转。企业管理者作决策时最易忽视金融决策,不注重企业资产质量的提高,忽视利用金融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产生新的利润源。
中小企业处于改革变动时期,融资能力不强已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时,面对最大的问题是流动资金的不足。因此,物流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在供应链活动中的融资困境,最大程度上减低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减轻资金周转负担,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整体的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信用不稳定,不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业务。
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优化整合较差,不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力和风险控制力也不一,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经常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风险,这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额外成本。众多地区政府把物流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由于物流业务地理范围广阔,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从形成规模经济的需要来看,单个企业也需要银行、资本市场、政*财政的大量资金支持。
而与金融业开展合作,可以解决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迅速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资本成本和金融结算风险,最终提高了物流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行质量。物流金融市场高效的分配资金资源,才能为物流基础设施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保障物流过程中产供销的进一步循环,使物流企业应用最新的物流技术、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经营者从更宽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效地降低物资流通过程中和物流费用回收的风险。
在现代物流中,金融的作用还可表现在其运用自身优势开展便利的结算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金融机构运用大量的金融工具、众多的服务网点和银行网络能转移和分散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无时无地的资金结算。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减少客户的交易成本,寻求最佳交易途径。
物流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的信用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与银行建立合作,取得银行的信用,从而进一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通过已有企业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可以再造了企业的信用,最终有利于企业和整个市场的信用建设。
(二)金融业面临道德和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于金融业,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如我国的银行大量贷款逾期,成为呆账、死账,不良贷款比率远高于跨国银行。呆坏账比例偏高、融资能力及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普遍不足,银行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业务范围过窄、服务体系滞后。
资本市场体系残缺,创新能力低下,投机性较强,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运作水平低,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健全,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投资品种和投资工具过于贫乏,导致投资渠道不畅,资本创新能力差。这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也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投资效率。
面对具有丰富市场和资本运作经验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业在内部管理、竞争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金融业的行业压力很大。与物流企业合作,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资金的利用率会有所改善。
物流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它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主动性。物流业的壮大发展,给金融业创造了新的业务拓展空间,物流企业也将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理财对象。对于银行业而言,物流金融既满足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同时物流公司也借此业务扩大了业务范围和业务量。
物流金融的实践及前景展望。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结合金融工具的使用从而使物资流通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物流金融是正处于旺盛成长期的金融创新业务,是一种金融创新。物流金融有多种表现模式,如提供质押、担保、垫资或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融合。
从国际上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ups不仅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upscapitalcorporation主要提供整合的融资产品及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这种物流与金融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物流金融服务的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在此,笔者认为应尽快促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交叉融合,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少维,刘青.中国金融发展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2(2)。
2.袁红,王伟.物流金融—物流服务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3.闻责.物流金融服务研究综述[j].物流金融,20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六
当代人的市场人格是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资格和品格,属于客观自发型的、实然人格;当代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属于自觉型、应然人格.“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对于当代人是不可分离的,应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作者:张雨韩飞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034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horizon年,卷(期):2007“”(12)分类号:b82关键词:市场人格道德人格关系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七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市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新的形势下物流产业和金融业共同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物流金融是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产物,可以实现多方共赢,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二者有必要进行交叉融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关键词:物流金融交叉融合物流业金融业。
我国物流业及金融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但是,我国的物流产业相对于世界物流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从现实来看,我国物流业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从目前看,股票市场资金运行虽然已经引起了资金结构的较大变化,大量的交易活跃资金滞留在流通领域,货币流动性增强。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8.5%。与国外大银行收入的来源比例相比,尤其是加入wto后,各大外资银行积极地在我国开展各项业务,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很大,发展多种业务是以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业摆脱经营困境和获取利润的需要。
银行的经营战略已经转型,积极运用自身的信誉、技术信息和众多的机构网点优势,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和委托代理等业务,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服务费和佣金。现阶段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银行的中间业务势必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领域。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八
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以及媒介传播上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催生了网络暴力的频频发生。但是,“网络本没有暴力,网络的暴力来源于网络后面的人和人性。”因此,从伦理道德角度研究网络暴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
网络暴力是网民中的个体或群体无理由或基于一定的原因,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对近期发生的某些具有舆论性的事件进行的网络言行攻击。这些事件往往违背了传统价值观念,触及了社会道德底线。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空间的延展,是网络世界道德失范的显著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发表具有煽动性、侮辱性、攻击性的失实言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公开其个人隐私;将伤害行为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基于道德名义,实施暴力。
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中有真正怀着正义之心想借网络的力量解决问题的人,有在网络发泄自己不满与愤怒情绪的人,更有不怀好意利用网络轰动效应获取私人利益的人。他们虽然动机不同,但大都以维护道德的名义来触动大众的道德神经和内心情感,引发大众对该事件的关注。殊不知事情发展早已超出了伦理道德的底线,演化为网络暴力事件。
2.利用匿名身份,肆意妄为。
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一般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甚至有的还穿着马甲,如在常用的id之外注册暂用的、不易被人知道的id身份,或者填写虚假信息达到隐藏身份的目的。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正是仰仗自己的匿名身份肆意妄为,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惩处。
3.发挥群体力量,集体围攻。
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众多,包括事件的发布者,跟帖者以及网络看客等。网络暴力往往是由少数网民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以激起其他网民的回应,以群体的力量进行攻击。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大多数参与者缺乏理性、缺乏独立的判断,因此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和信息的真伪。
二、网络暴力的伦理根源。
(一)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缺失。
(二)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道德失范的折射和放大。
人们在网络上遇到的所有的伦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踪迹甚至原型,网络暴力问题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道德风气滑坡、社会道德失范也日益显现出来。网络暴力就是现实社会失范的折射和扩大化。网络暴力针对的往往是一些触犯道德底线的不良行为,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公平正义问题。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在匿名性的掩护下,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压力夸张显现的同时,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道德缺陷也被加倍放大。
(三)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的运行受阻。
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在现实社会中运行良好,是因为现实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的道德他律,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加上自身的道德信仰,社会道德规范往往能得以维护和遵守。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共同构成了统一道德防线。但是,在网络世界中,这一道德防线被打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数字化以及网络主体的匿名性、身份多重化,使得现实的人转变为一个个枯燥单一的“符号”。“符号”背后的现实人可以隐蔽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实言论,攻击伤害他人,而社会舆论却无法指向真正的对象,其道德他律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当社会舆论的他律功能被消解时,个人依靠内心信念的道德自律能力也相对弱化。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统一防线被打破,社会主导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的运行受到阻碍。
(四)网络伦理规范建构不完善以及网络监管工作滞后。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网络伦理建构不完善,以及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督工作相对滞后,是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网络伦理建构不完善。网络伦理是在网络社会中调节和约束人们言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因此,难以从伦理道德上规范人们的网络言行,参与网络暴力的人也不能受到网络伦理道德的规制。其次,网络监管工作滞后。较之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关于规范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即便法律法规对某些暴力行为作出规定,但也是侧重于事后处罚,而疏于事前预防,对一些发表攻击性的言论、进行“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
三、规制网络暴力的伦理对策。
(一)增强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倡导文明上网。
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日益渗透、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又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因此,增强道德规范意识,文明上网是每个人应肩负的责任。首先,自觉格守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在缺少社会舆论监督的虚拟环境中,网民应要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自觉按照社会主导伦理道德规范开展网络活动。其次,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网民应冷静、理性地看待事件,尊重事件真相,尊重当事人隐私,坚持自己言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当遭遇别人的言论攻击,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对象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作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予以回击,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加快网络伦理教育步伐。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早已经开设了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例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向学生开设了“伦理学与互联网”这一课程。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我国各级学校中还未受到重视。将网络伦理教育纳入到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中,是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途径有:培训网络伦理课程教师,开设专门的伦理课程;在相关课程中增设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在高校举办“网络伦理”系列讲座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各级学校在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等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切实发挥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伦理意识,使社会伦理规范内化于心,使他们能够本着不伤害的原则、尊重的原则以及公平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网络言行习惯。
(三)对媒体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发表具有煽动性、侮辱性、攻击性的失实言论是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要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就有必要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网络舆论。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典型的示范功能,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政府和各类媒体需积极向社会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建立民众信赖和消解社会矛盾,用社会正能量感染、感化人们,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基本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合理规范网络舆论。尽管现在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仍是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但网络媒体却是将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广泛迅速传播的整合器和放大器。而很多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源于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类媒体为了换取舆论噱头肆意扭曲事件真相,而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将之大范围扩散,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媒体行业要加强自身的行业道德意识,舆论责任意识,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让网民更好地了解真相,尊重和满足网民的知情权。
(四)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建设并轨。
实现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建设的并轨进行,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构建网络伦理规范,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增强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发挥道德的约束功能和规范作用。但是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柔性约束手段,单纯依赖它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需要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和补充。“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多数人可以在此道德规范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他人的情况。”因此,必须要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立法,明确各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对发表不实言论,侵犯他人隐私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实施者予以法律惩处。只有坚持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和法律规范建设的同步并举,才能遏制网络暴力现象。
结语。
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与参与者在对当事人进行侮辱、攻击时,其行为早已超出正常的理性范围,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也已触及了社会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函待运用道德、法律以及教育等手段的合力对其进行规制。而网民只有保持必要的理性与客观,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九
摘要:道德哲学家都试图把自己对道德语言释义模式强加于非自然主义或情感主义。而不是靠对道德语言的经验观察来分析理解他们。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使用的‘语义’一词,可以这样来下定义:一个字的含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制定一种对语言的一切用法都具有共性的语言标准。
关键词:未决问题论证;情感主义;非认知主义。
在漫长的伦理学发展史上,规范伦理学一直占据着主导或统治地位,它是研究人们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行为的应然性的理性反思活动,它试图回答究竟什么东西使得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道德的行为或规则,它努力发现在各种道德行为和规则背后的根本的或者最高的原则,它企图找出隐含在各种行为背后的共同的道德属性。总之,规范伦理学试图从理论上回答我们道德上究竟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但当代西方伦理学家们大都对传统的实践伦理学家们的工作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未加分析和未加澄清的概念之上的。
当代伦理学家盖伯特指出:“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缺乏对伦理学概念的和认识论的问题的探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考究道德论辩和探索应用正当或不正当的规范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问题因道德术语和主张而生,认识论问题源于道德确证的可能和特性。”{1}他还认为:“元伦理学可以界定为对于抽离了具体内容的道德规则,道德标准,道德评价之本性证明,合理性,真理的条件和性质的哲学研究。它将道德或道德原则作为其研究对象。”{2}让伦理学研究做出这种从“实质”到“形式”的转向的第一人是g。e摩尔。
19,g。e摩尔(g。e。moore,1873―1958)《伦理学原理》一书的发表,是一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事件”{3},它“标志着20世纪伦理学革命的开端”{4}。
摩尔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早先关于伦理学问题的着作中的大部分观点是极其混乱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在理解伦理学问题之前就尝试对伦理学问题作出回答。于是,对某一具体的说谎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这一说谎行为是善的,有人则不这么认为。所以,摩尔认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善”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获得了决定伦理学判断真假的证据,就能解决伦理学中的争论,判断谁是谁非。
《伦理学原理》中的核心部分是“未决问题论证”,摩尔试图通过它来证明“善”是一种单纯的,不可定义的,非自然的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摩尔的论述只涉及到“善”(好的)一词的意义,并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但他并未强调我们不可能对那些实际好的东西进行描述。摩尔自己就认为“房事的快乐是善的”{5}。但“房事的快乐”“快乐”并不就等于“善”的定义。
摩尔的论证有诸多问题,{6}但对他的最直接的批评就是:有人提出了对“善”的定义。如情感主义,规定主义,准实在论等等。
第一个提出完整理论反对摩尔对“善”的不可定义的说法的大概就是文学评论家的c。k奥格登和i。a理查兹。奥格登和理查兹写道:“‘善’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伦理学的主题,我们认为,‘善’的这一独特的伦理用法是一种纯情感的用法。{7}”他们在1923年首次发表的《意义的意义》(themeaningofthemeaning)这本着作中,基于他们对于语言的研究,认为用来表达我们思想的符号既可以表达词的原义,又表达情感。他们认为,科学的表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普通表达是象征地使用语言,以便传达周围事物的信息。在这种语言的使用里,有一参照符号即我们所涉及到实物。例如我说“长江大桥长x米”,那么我便是在进行某种表达,即在用符号来记录或传达一个参照符号,并且我使用的说明符号在理论方面应该是可以检验的。然而,在情感语言里,我们并不是在力图传达自己的主张,而仅仅是表达或试图激起我们的情感和态度。这两位作者认为,由于没有注意到语言可能经常从情感上运用,而不是象征地运用,所以哲学家已经被引入歧途,他们尝试去发现如“美”“善”这些词所涉及的某些事物,而不是去发现明显地符合这种准则的事物。所以,他们不再讨论作为唯一的,模糊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的“善”一词的含义。奥格登与理查兹认为,在具体运用方面,由于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通常是混在一块儿的,因而区分两者便显得困难。但他们坚持区分两者是一种趋势,会便于更加清晰地使用和理解我们的语言。
在从奥格登和理查兹到a。j艾耶尔期间的哲学家一直都在致力将这两种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细致化。如布雷斯维特(braithwhite),w。h。f巴恩斯。后者认为,一个社会中关于价值判断的争论产生于对同一问题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矛盾。这种争论不可能通过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改变对方的态度来解决。
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艾耶尔,史蒂文森,它们继续发展了伦理学情感主义理论。按逻辑实证主义,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者一切有可能证明或者证实的命题,要么是经验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命题。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伦理学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试图证明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即所有的综合命题都是经验命题,并且一个命题的意义,是其自身证明的方式。即陈述一个经验命题意味着陈述用来确定命题正确与否的观察。那么这个观点所面临的难题是:伦理学命题似乎是综合命题,但伦理学话语经验上有无法证实。伦理学判断中“道德的”“善”或“错误的”之类的谓词所断定的属性并不存在与对象之中,其意义也不包括在主词的意义当中。那么如何解释看似综合命题的规范性的伦理学命题经经验上无法证实呢?艾耶尔对伦理学话语考察后的结论是:伦理学命题根本就不是有事实意义的命题,伦理学语言的目的只是用来表达或者激起情感。摩尔认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单纯的,不可还原的,非自然的属性,艾耶尔也认为伦理学判断里根本没有有意义的概念。
有许多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并不关心对情感注意的修正,他们只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如果情感注意理论被广泛接受,那它将有损于社会,它会损害我们对文化的传统道德原则的信心。“人们或许会认识到一种断定所有的道德判断仅是没有意义的情感的表达的理论会加剧人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点崩溃,但在此,正确评价任何哲学理论对(非哲学家)普通大众的实践影响是困难的。并且,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最具有创造力的进步都被许多危及人生存的社会传统价值所拒斥。”{10}无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我想艾耶尔的意图是正确的,即更清楚地表明什么伦理争论的本质。
只是,艾耶尔的情感主义除了对之一些不“专业”的反驳之外,还面临这样一些问题:(1)怎么样避免道德上的对错完全依赖于大脑状态的问题!如果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完全依赖于我们大脑的主观状态。因此,如果我们的情感变了,这是否意味着道德上的正确与错误也因此改变了。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吃香菜,但我现在喜欢吃了。这是对香菜的情感的变化,以前不爱吃香菜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以前觉得说谎(杀人)是正确的,但现在认为说谎(杀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一定会觉得以前的道德判断是错误的,而不单单是一种情感的变化。(2)怎样解决人们之间的道德分歧!持同一种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可以产生真实的道德分歧,但这种分歧只不过是事关事实问题的分歧,人们可以用论证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然而在采用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当涉及到纯价值问题时,只能求助于谩骂!“费雷格―吉奇”问题,界定道德情感的问题,等等。
继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史蒂文森于1945年发表的《伦理学与语言》,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详尽,最精确的情感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作”{11}。史蒂文森十分乐意承认他的观点继承了艾耶尔的情感理论。他的工作也更多的是为艾耶尔的观点进行辩护而不是中伤和诋毁。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三个不同于艾耶尔的观点:
(2)史蒂文森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证,会引起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但这不会使道德问题成为伪问题。语言的两种主要用途――描述性和动态性,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是关于信念的争论,这种争论关心“如何真实地描述和解释问题”,另一种争论是关于态度的争论。这种争论则关心“如何赞成或反对,以及如何通过努力逐渐形成态度”。根据史蒂文森的观点,道德争论表现为态度的争论。史蒂文森认为态度的争论则可能是有信念的分歧所引起的,所以必须解决信念的分歧来消除态度的争论。由于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这种联系,我们就有可能解决“纯价值问题”的争论。
(3)艾耶尔认为规范的道德判断“既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道德判断的描述意义。史蒂文森声称“更加准确和清楚的说法是,一个道德判断可能是真的或假的。”{15}史蒂文森发现,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的人们进行道德争论,只需诉诸道德判断的描述性成分,就能够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可是“一个祈使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与一个描述性语句和其证明理由之间的关系,两者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种逻辑关系,前者是一种心理关系”。{16}正因为一个道德判断与其证明理由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所以“任何讲话者对能够改变态度的任何事实的任何陈述,都可用来作为支持或反对一个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17}所以,对同一事实陈述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即态度――没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之间,道德争论是不可能的。但“假如人们关于x抱有共同的信念,他们是否对x持相同的态度呢?”如果答案是可定的,我们就很有希望取得道德问题争端的统一吗?但即使对任一事实陈述都具有相同的心理反应,相同态度,是否还是有一些态度上的分歧并不是有信念的不同造成的?换句话说,具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人,对于相同的道德问题是否仍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是史蒂文森没有回答的问题。
“史蒂文森最大的贡献,也许莫过于他说明了规范伦理学判断包含着描述性和情感性两方面”,{18}“善”除含有一种表示说话者赞同和容易博得听者赞同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这是善的”,这句话还含有这个东西具有性质(或关系)x,y,z。。。。。。意思。并且史蒂文森发现了“善”一种他称之为的“引导性定义”,即我们在情感词的意义不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其描述意义。我们可以引用黑尔对这个同样发现的话:
对经史蒂文森修缮过的情感主义理论的批评依然是很多的:
首先,对信念与态度的区分,是史蒂文森分析的基础。但有人就指出史蒂文森的划分与实际不符:他们认为“史蒂文森没有认识到信仰的统一或者对实际问题的看法,正像依靠道德的统一一样,也要依靠态度的统一,至少信念的统一是首先没有争论的双方一直接受逻辑一致性的原则。接受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叫做‘认识的态度’,因为它不是从逻辑原则得出的,正如道德判断的证明理由一样,任何支持这种‘认识态度’的理由与‘认识态度’本身的关系,是心理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关系。”换言之,按逻辑做出的决定,其本身不是一种逻辑必然性的决定。
r。m黑尔在《道德语言》中一书中,主张“规定性”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征。而反对将“赞成态度”作为道德陈述的基本特性。并且黑尔将“告诉某人某事”与“使某人做某事”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过程,前一种是命令,是道德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而后一种情况则是具有宣传性,含有“说服”的意思。简而言之,黑尔认为道德判断更像是一种命令,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
参考文献:
[1]路德?宾克莱,二十世纪。伦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
[2]史蒂文森,伦理学和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
[3]孙伟平,伦理学之后。江西教育出版社,(5)。
[4]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一、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巧用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些利用废旧物制作的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编织、刺绣、剪纸、折纸等,以及具有浓厚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挂饰、小型艺术品。如有《古老的传说》《三个和尚》的刺绣图画;有《老鼠嫁女》的民间剪纸故事等供幼儿日常观察、欣赏、发问,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不断地了解了许多民间传说。
第三,巧用民间艺术悬挂物布置环境,悬挂物的创设是调节幼儿园室内氛围、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欣赏“花灯”美术活动时,教师以开“赏灯会”的形式,请每位幼儿带一盏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垂挂在教室的四周,他们穿梭在颜色、造型各异的花灯的海洋里,观察、欣赏、谈论各自花灯的美。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通过操作,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又如: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时,我们在美术区域投放笔、剪刀、胶水各种彩色纸和各种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折等形式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在表演区播放《闹花灯》《春节序曲》等喜庆、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提着花灯随音乐翩翩起舞。在文学区投放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故事图片、图书,图文并茂,加深幼儿对花灯的感受和理解。在班级的“互动墙”上张贴幼儿和家长一起下载和收集的全国各地的花灯图片,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花灯。
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关键在于要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的,可供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艺术种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操作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下面就是我们课题组提升出的符合各年龄特点的活动。
通过民间美术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几种主要形式,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兴趣,逐步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在民间美术活动中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促进手的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培养眼、手、脑谐调配合的能力。
(2)印画: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4)装饰图案画:初步运用几何形体及民间传统装饰风格来进行的图画。
(5)染纸: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2.中班。
(1)添画: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在已有的画面上用民间色彩来进行连线补色或粘贴而完成的绘画。
(3)色彩画:用红、黄、蓝、紫、橙等色,学会用物体相近色涂色,涂色均匀。
(5)染纸:在小班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7)剪纸: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
3.大班。
(1)印画:在中班的基础上,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3)民间装饰绘画训练:在中班的基础上,学会用对称均衡等民间装饰绘画构图形式完成作品,画简单的动、植物纹样。
(5)绳编:在中班的基础上,教幼儿一些简单的绳编技能,加深对绳编的了解。
(7)水墨画:初步学会使用中国画作画工具,学用浓、淡墨表现简单的水果、蔬菜、花卉、树木等形象,能够使用2~3种国画颜色。
(9)年画:在中班欣赏年画的基础上,临摹简单的民间年画作品,体会民间年画造型、构图、色彩形式。
(11)欣赏:欣赏老师以及一些著名大师的民间美术作品。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民间艺术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研讨活动,提升出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讲解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从而方便了活动的开展。
幼儿年龄小,他们观察东西往往从兴趣出发,观察比较片面,缺乏观察的持久性和顺序性。我们课题组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重点指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着重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从而较完整地表现事物。
(1)一般性观察:平时随时随地进行,积累题材。例如:小班撕纸活动《喂小鸡》。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小鸡和小米粒的实物,以及小虫的图片,重点了解小鸡喜欢吃小米粒和小虫,并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小米粒是圆圆的,小虫是长长的,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撕纸活动,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动态的小虫和小米粒。
2.讲解演示法:
(1)结合实物讲解。
(2)启发性讲解。
3.游戏练习法: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游戏:
撕纸粘贴游戏:教师提供主要形象,幼儿撕出小碎片,对形象进行粘贴。例如撕纸贴画《蘑菇房子》。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开展渗透了民间艺术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一
职业伦理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工程对伦理的呼唤,伦理对工程的辅佐,既是工程职业内在的应然要求,亦是工程实践活动的实然需要,同时是工程价值和工程目标得以彰显的必然途径。
2.1伦理意识使工程师“负责任地”扮演职业角色。
“工程”是个多义的概念,通常被看作功能、学科、工作、职业等。其中,“作为职业的工程”这一阐释影响深远。职业是从事相同工作的个体自愿组织起来,以超越法律、市场、道德以及公众所要求的道德允许的方式,公开侍奉同一道德理想。工程师作为工程伦理的重要对象,须确保“促进一种负责任的工程实践”。工程对于时代的影响力以及对社会大众的说服力,都建立在工程师可靠的职业素养和人格修养之上。诚实正直的工程师提供了一种“值得被给予信任”的良好职业形象。
伦理责任与特定的社会身份相联系,即具有何种社会角色,就应承担与此角色相适宜的责任或义务,否则极易陷入“责任黑洞”的虚无之中。职业伦理之所以必要,源于当人们运用“能他人所不能”的专业技能提供服务时,就必然要承担对使用其服务者的关照责任。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已不限于技术层面,更应触及伦理深度。在工程界推行工程伦理的目的在于增进工程从业者的伦理认知与实践智慧,督促他们自觉维护并增进其人格正直、职业尊严和社会声誉,提升伦理敏感性,以自动自发之心态自由地践行伦理规范,以“多数人满意的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增进社会福祉的更高理想。
2.2伦理理论指导工程师审慎对待两难困境中蕴藏的伦理问题。
对工程本质的把握和对工程特点的理解,是工程伦理在工程共同体中能否得以推广的决定性因素。不同从业者对于工程的理解各异,加上他们的教育经历各有不同,这决定了工程伦理的接受难度和实践程度随境域存在极大差异。“技术中性论”虽然符合人们对于工程的直观感受且反映了部分事实,但并不全面。约翰斯塔迪梅尔主张“技术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技术价值论”认为技术负载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包含着善恶、美丑、好坏等的价值判断。正如m.邦格(mariobunge)所言:“技术在伦理上并非中性,它涉及伦理学,且游移在善恶之间”。人类社会并非装载“中性”人工物的包裹,相关群体的利益与损失、倾向与立场、价值观与世界观必将体现在技术身上。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一个文明而富饶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技术。
augustine的观察更为深入:大多数工程师之所以会陷入伦理困境,并非其道德修为上的瑕疵和不足,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缺乏伦理敏感性,尚未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工程问题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诉求。这说明:工程界和伦理学界对工程伦理所表现出的'“双向冷漠”和“相互轻视”,并非工程与伦理先天绝缘所导致的“工程从业者仅仅听说过工程伦理但却认为它遥不可及甚至根本就毫不相干”。恰恰相反,现实工程内含复杂的伦理问题,而人为割裂工程与伦理的有机联系才造成这一困局。这有力地证明了既不存在与伦理完全绝缘的工程,工程中也没有“纯粹”的伦理问题。martin等:“学习工程伦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逐渐练就良好的道德判断,即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辨析出工程伦理问题并妥善处置”。“辨析出工程伦理问题”,一方面说明伦理作为相对独立的维度对工程而言是不证自明的,另一方面也寓意道德问题往往与其他问题相互渗透,从而使得一切有关工程伦理问题的探讨都不再是“空想主义”般的妄想,而是有的放矢式的辨析。
2.3伦理规范保障工程本质价值得以彰显和工程目标均衡实现。
社会进步和文明演变正在悄然改变工程的本质,不仅建造工程所需的技术正在脱离人类的控制,而且自然也因为人类活动的频繁显现出无力支撑难以为继的窘境。工程与人类生存更为紧密的关联,使得从业者将伦理元素纳入工程决策的考量之中成为必然。一是技术进步帮助人类掌握了改天换地的能力,技术由简单工具转而成为建立“工程王国”的法宝,对技术加以伦理反思势在必行。二是工程师的职业角色正在转型:以前工程师扮演向雇主和顾客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角色,而现在工程师必须站在更为宽泛的公众层面,以同时对社会和环境“双重负责”的方式对整个社群负责,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应运而生。三是工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类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工程内含着某些超出工程发起者事先预料的结果,必须有伦理规范加以规约。工程职业群体的显著特征是职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发布和遵守。工程师作为工程主要从业者,践行伦理规范且承担伦理责任是工程师职业的应然要求。
作为工程职业的一种集体规约和郑重承诺,伦理规范以“一种行为标准”的方式公开侍奉一种道德理想。好的伦理规范应同时兼具忠告(admonition)与规定(requirement)两部分内容。它通过清晰地描述不受欢迎和无法接受的行为,能够增加工程师对职业行为进行思考的可能性,会使发生自欺行为更困难;它对所有从业者都强加某种道德义务,在不容越轨的“红线”下鼓励从业者在实践中尽力遵守;它既能督促从业者自觉选择伦理行为,又能提供给从业者以适宜方式化解伦理冲突的手段和方法。工程专业成员需认识到,其工作对人类的生活品质具有直接且深远冲击。因此,工程师们应当提供诚实、无私、公平、公正的服务,致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与福祉。当然,遵守伦理规范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遵守规定与避免伤害,而是要求工程师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促进人类的福祉,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工程师个体的狭义伦理转向工程整体的广义伦理上来。
工程既能济世、富国、利民,又是一种以“艺术地建造”为核心的独立社会活动,是包含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要素并对其加以“系统管理”和“集成创新”的活动,需要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所构成的复杂网络中重新认识工程。正是基于工程活动本身价值复合的本质及工程目标多重考虑的需求,伦理要素应该作为工程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伦理内容理当成为工程内涵中的根本内容,伦理标准必须作为工程评价的必备标准。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二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和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发布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
[9]《双赢》.
[10]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5。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三
--“广琪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自从“广琪”事件曝光以来,让人对食品安全更加忧心不已,更让人对那些所谓“知名品牌,放心食品”惴惴不安。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人们争相讨论。从食品安全屡遭质疑的**中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的应该是企业的诚信何去何从,商业伦理中“利与义”的较量孰轻孰重。作为企业应通过强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完善企业制度。构造商业诚信体系,共创和谐社会。
一、“广琪事件”基本情况。
撕标签、换包装、拿小刀来刮,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处理过期食品的做法触目惊心。更令人忧心的是,广琪处理的问题原料量非常大,手法娴熟,感觉是产业链式的操作,并非心血来潮一两次操作。这些问题原料的去处,已经广为人知,一路绿灯地进入了杭州众多知名面包房。一家广琪倒下了,杭州还有没有第二家、第三家广琪?按业内通行的规矩,杭州的食品原料供应商如何处理这些将过期原料?愤怒的品牌烘焙店纷纷声讨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过,进货时的把关何以出现如此大的纰漏?从记者的调查中了解行业潜规则:目前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原料(以下简称临保食品)多会再加工,改头换面向下游倾销,这也串起一条或明或暗的产业链。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国家在临保产品进口、批发、经销等各个环节存在监管空白,有很多空子可钻,这给不法商家打擦边球留下了空间。
二、“广琪事件”引发的思考。
1、我国企业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利用,那么实用主义往往会在价值观念上反客为主,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桎梏。正是受到了这些价值管的影响,许多企业认为在效益不好时、或在本小利薄时、或在规模尚小时,就可以对商业伦理轻描淡写,不闻不问,甚至转嫁包袱。许多小企业都认为,我连员工都养不活,连基本的利润都无法保证我如何有能力建立企业伦理,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查机制呢。但其实,企业产品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有些产品在广告中肆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欺诈消费者才是其不能壮大获得利润的罪魁祸首。
2、我国企业对待企业伦理建设的负面态度。
有这样一种观念: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盈利性组织,它不用讲伦理道德。从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投诉案始终居高不下以及“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和“计量问题”成为三大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观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潜在市场,这种态度实际上否定了伦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存在和作用。
3、政府规制失灵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看了央视3〃15晚会,消费者不得不问:一家知名企业做违法勾当,就那么难被发现吗?一些食品监管的职能部门的嗅觉是否太迟钝?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该担心,还有多少证照齐全的“广琪”仍在暗中作乱?质疑不无道理。细细梳理,进口原料一路过来,确实有不少漏洞可钻。
首先是在进口环节。从相关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其报检日期到保质期截止日不足3个月的,不予进口。除此之外,其他进口产品只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进口。也就是说,检疫证书上没有保质期这一选项,一过了关口,根本没法倒查溯源。等这些原料流入了仓库,层层批发转手,更是无从查起。因为我国食品行业采取终端管理,原料进口后去了哪里,相关部门很难实时监控,处于“牛栏关猫”的被动局面。
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4、国家处罚力度的薄弱。
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相对过轻,对违法行为大多予以查封、捣毁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处理威慑力不够。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出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已经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食品管理和保护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技术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企业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四、推动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诚信守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生产优质产品,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承担社会的责任,就要减少利润。但能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争得企业的发展空间,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与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被社会所不容,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2、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企业员工在充满信任、责任感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尊重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开发企业的潜能,增强企业对社会的供给能力。
3、调整组织结构设计,加强内部监督。
适应形势重新设计组织层次,设臵伦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对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活动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处理企业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4、完备法律体系,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伦理建设要有法律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并逐渐升华为企业的道德选择,从而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伦理缺失,提升企业伦理水平,并促使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
五、总结。
这一事件的发生,给人们以教育: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必牢守信誉。诚实守信一向被我们民族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能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企业,有哪个不是恪守信誉的企业?“广琪事件”事件固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但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生产厂家由红红火火的发展变成了冷冷清清的停产整顿,全国奶产业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如果企业唯利是图,背弃商业伦理与道德,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做下去的,做企业就要讲信用、诚恳,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企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细胞,而细胞的质量好坏、道德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要想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就必须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以德治企”。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四
工程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建构的理工与人文两大知识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趋突出,社会要求对科技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伦理”是道德或普世价值的集合名词,更是行为模式的依据。而“道德”则是正确行为的判断,根据所受的教育针对是非对错有所认知,并力求自我行为的端正。在此我们所讲的“工程伦理”则是指从事工程的人,含工程师、从事工程业务及读工程的人,对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训练进而对所遭遇到的工程专业事务做出合理且符合道德的判断。而“工程道德”的判断又涵盖了工程危安的管控、工程利益的避免、工程技术的专业判断及工程的社会责任等分野,在一件进行的工程中,可能需同时考虑各种工程道德标准,并力求避免冲突发生的可能。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兴起。经历了20世纪的最后的20年,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逐渐走入建制化阶段。
素质国际会议中将道德品质列为当代工程师所必备的八大素质之一(另七项分别为积极进取、开拓精神、适应能力、扎实基础、学会学习、多种特长、协作能力)。而美国也将style(作风)纳入对工程师的要求之列,我国同样看到了道德准则对工程人员的重要性,将思想素质作为对工程人员的要求。可见,道德对工程人员的规范作用已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目光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迫切地成为工程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而工程伦理学正好就成为了提高工程人员素质的一门学科。
工程建设是带有特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今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应将眼光停留在是否搞好了工程,而应关注的是我们是否搞了好的工程。搞好工程并不难,但搞好的工程却很难。工程师作为工程蓝本的设计者,首先就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而伦理学的建立就恰恰阐明了这些原则。它就像是工程领域的“净化器”,批判腐朽,使工程建设这个环境逐渐“纯净化”、“高质量化”。工程伦理学就是针对这项重要任务的一个很好的鞭策。
工程伦理学揭示了工程中的研究规律,阐明了整个体系。而工程伦理学就好。
像是工程师面前的巨人,它是前人对工程建设的总结,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工程建设的结晶。我们知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大规模的工程项目,虽然进度缓慢,但其中的有些方法、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仍为我们所用,所以工程伦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指导着人们怎样去发现更多的方法解决建设中的问题。
正如我们所知,工程活动直接影响公众的另一个领域是工程风险。然而工程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要对当下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当其保密的内容威胁到公众利益的时候,工程师有义务站出来保护公众的利益。我们需谨记工程师的最高义务是公众的健康、福祉与安全。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知道对于工程伦理上的完整不仅在于遵守法律与职业规范,而且也在于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以违法手段谋求个人非法利益,不仅法律不允许,更是工程伦理所不容。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新的社会责任意识应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是一种预防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或关护性的责任。在工程中,在遇到选择的冲突与抉择的时候,时刻以法律为准绳,操守工程师伦理准则。
这样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师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突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伦理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工程师的道德,行为,对工程建设是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的,这门学科的研究是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及利用价值的,它的作用及价值必将会随着对它更加深入透彻地研究日渐地显现出来。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人的工程师,应当时刻谨记工程中的基本伦理准则,工程伦理。
以人为本,对人类利益的关心,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关爱生命,意味着不支持以毁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安全可靠,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关爱自然,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打高尔夫球”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保罗应该把事实告诉给供货商,工程伦理规范阐述了作为工程师的行为标准。有时,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诱使我们的行为与其他人的利益相触,但是作为一个职业的工程师,就必须遵守工程师应该有的道德信念,不能因为一己私利二背道而驰,所以,保罗应该认真地把事实告诉给供货商。第七部分:
本案例引发的伦理问题,工程师有遵守他们职业的标准作程序和规定的职业义务,以及完成雇佣合同规定工作的基本责任。在培养义务—责任感的过程中,个人美德是至关重要的,保罗因为缺乏个人的美德,因此才丧失了一个工程师应该有的道德底线,又因为害怕而不能去澄清事实。
总结以上所需注意的工程道德事项:
一、工程师需避免利益输送,不接受赌博邀请,该有预防性的伦理观念。
二、工程师有遵守他们职业的标准作程序和规定的职业义务,以及完成雇佣合同规定工作的基本责任。
三、作为一个职业的工程师,就必须遵守工程师应该有的道德信念,不能因为一己私利二背道而驰,不能隐瞒事实,保罗应该认真地把真相告诉给供货商。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五
当今社会,虽然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却在全世界蔓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在不断的加剧,地球的承载力因为人口的保障而受到很大的威胁,物种的消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正在给人们的生活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很多国家都颁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奋斗的事业。
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人们渐渐的注意到,保护环境不光要靠法律,法律的作用只是微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靠人们的自觉性和道德的保护,这就产生了环境伦理学。现在社会,环境伦理学也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很多国家都在关注和推广全球伦理学,保护环境,从小孩子做起,从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
首先是实践取向的研究,关注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意蕴,力图实现环境伦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环境运等联合和沟通,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价值的广泛的关注和传播,绿色运动正在逐渐的兴起,现代社会人们有将绿色之路和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就是将各种环境流派的信息和思想进行整个和超越,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环境伦理思维模式,在环境伦理中,也要追求正义感,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义务和责任进行环境的保护,进行环境的治理,很多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国外,这也是环境正义要关注的问题。在环境的保护伦理中,要寻求新的出路。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六
工程伦理是我们大三上学期新开的一门课程,共9学时,开设的目的旨在培养我们学生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工程中的一些现象及问题,用道德伦理准则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评判,并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对我们即将走向工作的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工程伦理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以下几个方面:一,工程伦理学的定义与界定;二,工程伦理学的发展;三,工程伦理的作用与方法;四,工程师的责任;五,解决伦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六,工中的诚实问题。这六个方面简单的诠释了工程伦理这门学科的概念,意义,目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工程伦理学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从伦理学是一种研究的活动和领域的方面看,工程伦理学是旨在理解应当用以指导工程实践的道德价值、解决工程中道德问题以及论证与工程有关的道德判断活动和学科。二是从“伦理”一词被用于指一个或一个团体或社会事关道德所表现出的特定的信念、态度和习惯这个方面看,工程伦理学就是当下接受的、各个工程师组织和工程协会所批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以及工程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品质、观念和行为。
对工程伦理的理解从两个角度,一是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看工程,二是从职业和职业活动的角度看工程。
在工程活动中伦理意义包含多个方面,1,社会价值观贯穿整个工程过程,并在其中发挥作用2工程内涵着某些超出事先预料的、或好或坏的结果,具有伦理意义3,工程影响社会价值观两种方式。4,工程本身的内在价值及特点。
工程伦理的定义与界定十分复杂,必须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否则产生片面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对工程伦理应从多方位理解探讨,尽量避免出现差错与漏洞。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的认识工程技术和工程师的社会作用。
美国是全球工程伦理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最早的伦理准则是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于1914年制定的,正式表达了对工程伦理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巨大的职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工程范畴和规模的日益壮大,工程和社会的许多矛盾也暴露出来,伦理问题在其中逐渐凸现一些历史性事件激发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意识。1978—1980年间,由美国学者鲍姆承担了“哲学与工程伦理学”的基金研究项目,开始奠定了工程伦理学作为哲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法律和管理科学的“跨学科性学科”的地位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工程杂志中讨论伦理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了。
工程伦理学的早期,工程伦理学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国家之内,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的国际化,工程伦理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课题和趋势,工程伦理学将反思全球化经济时代围绕技术发展所关涉的所有主要问题。
工程伦理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了严重的损失频繁发生,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而工程师作为工程蓝本的设计者,首先就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而伦理学的建立就恰恰阐明了这些原则。它就像是工程领域的“净化器”,批判腐朽,使工程建设这个环境逐渐“纯净化”,“高质量化”。伦理不仅控制人的行为机制,更重要的是它高于法律等社会机制——伦理对一切行为、政策、社会现象是否正当进行思考和评价。
工程伦理学思考怎样的工程师才是一人肯德行的人,培养工程师做负责任的人。工程设计与建设不仅为他们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锻炼的时间,也为其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因此,对每一个工程师来说,工程伦理的功效,在于改变或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业已形成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的道德品质逐渐成熟,同时指导他们在岗位上明确职业义务,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同时对社会而言,使社会拥有一支精良的工程人员队伍,这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工程伦理的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1,规范性研究2,概念性研究3,事实性研究。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一般的伦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场景或案例之中。
工程师有遵守他们职业的标准操作程序和规定的职业义务,以及完成雇用合同所规定工作的基本责任。工程师的主要责任有三种:
1、义务-责任指的是工程师遵守甚至超越职业标准的责任,是一种积极的向前的责任概念。
2、过失-责任指的是伤害行为的责任,是一种消极的向后的责任概念。
3、角色责任由于处于一种承担了某种责任的角色中,一个人承担了义务-责任,并且也会因为伤害而受到责备,这是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结合。
5解决伦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解决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和辩护时,须牢记的基本道德概念:普适性原则、可逆性原则。
2功利主义思考方式倾向于带给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整体利益,对受到其影响的人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用的那些个体行为或规则是正当的。
3、尊重人的伦理学尊重人的伦理学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所遵守的的行为或规则应当把每个人都作为相互平等的道德主体来尊重。(1)黄金法则(2)自我不利的标准(3)权利法则。
6,工程中的诚实问题。
不诚实的形式:(1)说谎包含某些虚假或严重误导的内容以话语形式说出出于欺骗的意图。
(2)蓄意欺骗工程师以一种暗示他具有事实上他并不具有的知识方式来谈论技术问题。
(3)抑制信息如果他不传达听众所合理期望的不被省略的信息,如果这种省略的意图是为了欺骗。(4)未获得的事实。诚实的工程师应该努力找出事实,而不仅仅中避免不诚实。工程研究中的不城诚实包括:修饰将不规则的数据弄得平滑使他们看上去非常的准确和精确,拼凑只保留那些符合理论结果的结论而舍弃其余的。,剽窃在没有正当许可或致谢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智力财产。表现为多种形式。工程师必不仅要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而且应该努力找出事实。这样才算诚实的工程师。
小结: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工程伦理学无论是从工程上还是在个人方面都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将走向工作的我们,应当具备工程伦理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坚决遵守伦理准则,敢于同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作斗争,做一名优秀诚实的工程师!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七
环境伦理学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整个生态系统。在整个地球上,大海被严重污染;大小湖泊被各种垃圾污染;热带雨林和其他原始森林被人类肆意砍伐。我们吃的蔬菜被浸透了农药;我们吃的肉是化学饲料催化出来的;我们吸的空气被高度污染;这是人类目前的生存现实。生命伦理学必须走向世界生命伦理学、地球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要担当如此责任,则必须要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采取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在过去,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没有自身的价值,大自然只有利用价值,人类只顾人类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的保护,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的认知前提是:“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人类有义务保护自然”。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依存,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人类的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发展;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生存;依赖于动植物和大江大河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因此,环境伦理学需要用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1.2以“难题”和“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以“难题”或“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进展中,从根本上了颠覆以前的的关于理论与应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的传统认知。对“难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伦理学在一种伦理突破的意义上,着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重建一种生机勃勃的环境伦理。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伦理学中对“难题”和“问题”的充分解决,既是世界环境伦理学形态整体变革的浪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要创建的新颖的、顺应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理念主要是发端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之中,但由于环境伦理学问题具有现实性,环境伦理学中在各国出现的“问题”与“难题”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以“问题”或“难题”为导向的的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有希望在这些“问题”和“难题”的启发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环境伦理学体系,从而促进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1.3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
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发展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学者通过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从而引领了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学的中国道路并不排斥西方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相反,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优秀理论最易于从基础的视角上提供切近和进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路径。然而,仅仅依靠學习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来发展我国的环境伦理学是不够的,探索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需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在对中国国情的调查基础上,探索我们应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理念以及我们必须应对的中国的“难题”及“问题”。因此,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言,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是至为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西方的环境伦理理论,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八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唤醒和培养医疗工作者的医学道德,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医德医患关系医学生。
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唤醒和培养医疗工作者的医学道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深入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分别为医家道德、医患关系、医学生的培养。
一、医家道德。
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直接相关,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自古以来,重视人的生命是医学界的美德。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篇中就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还指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认为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患者的“诚”。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即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医家。
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西方,则有学医期满,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传统。医师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林巧稚、赵雪芳、王忠诚、吴登云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医师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二、医患关系。
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三、医学生的医德培养。
如今医学生是日后医学科研工作主力军,中国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更要加强自身学习,做到医术与医德的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医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医德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医德认识的作用。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实例教育,提升医德认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反感空洞和漫无边际的说教,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切实加强教育。比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除了从理论上讲清医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外,还要多结合时事新闻来教育引导。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医德教育。高尚医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单靠运动式、暴风雨式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医德教育的整体合力,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教师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都应参与到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崇高医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医学生经常反躬自问,恪守“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而且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共同营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形成环境,才会取得医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摘自《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十九
理论界一般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看成是环境伦理学的萌芽时期这主要是指,虽然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在伦理学的语境下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风头正劲、生态危机还没有充分显示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在当时并不大,这无论对亨利梭罗、约翰。缪尔,还是阿尔贝特。史怀泽、奥尔多。利奥波德来说情形大致都是如此?如作为美国环境伦理学奠基人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20世纪40年代就呼吁人们要树立一种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的新道德观,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多少迎合之声,他的《沙乡年鉴》一书虽然在1949年就己经出版,但是“这本书在图书馆和学者的书架上静静地躺了近。
在西方环境保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民众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变成了环境保护主义者这一阶段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会永载于人类环境保护史册之中,如确定了“地球日”,召开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大会,许多著名的环境保护ngo组织纷纷成立了等等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主题是“遏制”,即遏制人口的増长、遏制污染的蔓延、遏制工业社会中各种破坏环境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一时期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快速发展分化时期,由于有了合宜的社会环境,环境伦理学开始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形成了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的理论流派,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命平等论、自然价值论、深生态学等等都开始争相确立自己的理论疆域虽然这些理论流派各自所阐述的观点有所差别,但其理论旨趣还是有相同之处的:都注重从某个理论前提出发建构起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都主张扩展传统的伦理学理论界阈,都强调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一时期的环境伦理学更多关注的是理论上的建构,扩大自己的理论影响力,表现出了强烈批判和颠覆传统价值观的激进色彩。
二、“环境正义”的三个口号。
较早遭遇到生态危机的困扰,所以他们也较早地遭遇了“环境正义”问题的纠缠,而这种纠缠主要涉及的是“在资源逐渐匮乏,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少数民族与弱势团体的土地资源被侵占,以及他们被迫承受主流社会的各种废弃物毒害之问题,基于此,在实质上,环境正义主张少数民族及弱势团体有免于遭受环境迫害的自由,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资源的永续利用以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质,以及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对干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他自然环境有平等享用权的权利”
西方“环境正义”运动首先是从美国发起的,而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白人中产阶级的利益倾向,“nimby”实际上就表达的是美国白人居民对环境保护运动的期望,他们希望环境保护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一一使他们能够远离环境污染和各种环境公害,能够有机会亲近自然,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等等,反对把垃圾焚烧炉和各种有害的工业企业建立在白人社区美国白人的这种利益需要的确通过环境立法和其他途径得到了实现,大部分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炉、放射物堆放仓库以及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都建在黑人和有色人种的社区中或相毗邻的区域里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以黑人、有色人种和社会低收入者为主体的“环境正义”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niaby’这一口号就表达了他们的期望:与社会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环境权益,公平地分担环境责任。
三、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毫无疑问,我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正义”问题,这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体现从国际方面来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了生态殖民主义的侵害,有毒垃圾和有害工业企业也想方设法寻找各种途径在我国“安家落户”。2月25日,美国两个环保组织一一“巴塞尔行动网络”(ban)和“硅谷防止有害物质联盟”(svtc)发表了他们联合撰写的长篇报告:《输出危害: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垃圾》,披露了美国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转移高科技垃圾,这种转嫁生态危机的做法在当地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生态灾难报告中描述了我国沿海一些乡镇企业正是通过冶炼和回收“洋垃圾”来作为生财之道的。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利益己经受到了严重威胁,积极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生态权益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国内看,“环境正义”的问题也通过多个层面表现出来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城乡不公平。“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的环境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通过截污,城市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接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环境污染”其次,区域不公平。
“几十年来,中国资源富集的不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将资源输往发达地区,如今积累了发展力量的发达地区却没有给予不发达地区足够的补偿……我们对西部地区不断提出限制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而保护的成果却主要被发达地区无偿享用。近年来的南水北调?森林禁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发达地区环保上的区域不公平是明显的,'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再次,阶层不公平“从环境上看,富裕人群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的污染物多,贫困人群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受害者富裕人群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享受医疗保健,以补偿环境污染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损害;贫困人群却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更无力应对因污染而带来的健康损害”[6]这就充分说明,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前提。
我国的环境伦理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相对于国外的情形,我国的环境伦理学还只能算是一株稚嫩的幼芽。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外部输入”痕迹,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环境伦理学论著来催动国内的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直到今天对国外环境伦理思潮和基本理论的辨析仍然是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状况能够使得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动态,但若长期着眼于此,忽视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的关注,也会导致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缺少自己的话语和理论立足点,难以找到介入现实生活的路径。
所以,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发展在走过了早期的模仿、移植的阶段后,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挖掘,依赖于对我国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的自我关注,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自我关注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发展才能既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又具有民众基础和实践途径。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相应专业教育和职业实践条件者,均可申请参加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考试。
(二)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参加基础考试合格并按规定完成职业实践年限者,方能报名参加专业考试。
(三)符合报考条件第(一)条规定的要求,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基础考试:
1、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
2、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
3、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
(四)基础考试合格,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专业考试:
1、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2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
2、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
3、取得含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5年。
4、取得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或取得未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5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
5、取得本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7年。
6、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8年。
(五)上述考试报名条件中有关学历或学位是指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学历或学位。以上报考条件中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年限的截止日期为年底。
(六)截止到12月31日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基础考试,只需参加专业考试:
1、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5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
2、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7年。
3、取得含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7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8年。
4、取得本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设计工作满8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9年。
5、取得本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9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
6、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
7、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
8、取得本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25年;或相近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设计工作满30年。
(七)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获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业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地区的专业人员,符合《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也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参加考试。
(八)报考人员应参照规定的报考条件,结合自身情况,自行确定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并经所在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名。凡不符合基础考试报考条件的人员,其考试成绩无效。专业考试成绩合格后,报考人员需持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证件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最热工程伦理的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一
摘要:“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德为先。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是一个医生的两大法宝。可以说,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今大家眼见为真,不可否认的,大多数的医生是具有高素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医生群众得病不医,医药回扣等情况,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本着对人民负责,把人民的健康摆在第一位的处事风格,应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在医学生的医技与医德方面的培养,应该加强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医技医德医患。
正文。
在上个时期,领袖人物坚持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并且也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随着现在社会的开放与自由化,人们的物质文明程度逐渐取代了精神文明,面对以这种社会问题,当前,如何教育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员,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民爱戴的好医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了解,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分配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由此可以看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不够严格,应该具备优秀的医德与技术,因为一个医疗单位医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我了解一有些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怕苦怕累,只求有个毕业证,不求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促进这个工作的进步,工作能力低下,仅仅满足于学校老师教给的那些书本理论,只求经济效益不求技术高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去奉献,没有脚踏实布的作风。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医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教育,严格考核,因为人们的健康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医德的教育和医技的培训,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当代医学生医疗技术水平、医德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成为德技兼备的医生。
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一个腹泻的小孩病了几天了,脱水症状很严重,身体很虚弱,身上血管很难找到,可此时最急需的就是给小孩打上针,补上液体,家属很着急,央求着那位同事帮忙,并哀求如果打上了针给200元当作酬谢。那位医生先是安抚家属,然后仔细在患儿身上寻找,终于在手背处给打上了针,孩子有救了,可面对200元,她拒绝了,只是对家属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工作,这钱不用收,我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啊!由此可见,这件事虽小,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就得经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医疗队伍,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一个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们始终是大家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见要做到这些就要有以下几个规则:
1、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这是人们需要的,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原则。
2、对医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基础知识是关键,就像一个试金石,只有它牢牢的固定了,那以后的发展就离成功不远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活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观察能力,可以掌握更多的临床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医疗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主修专业,应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
3、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庸.明辨》又曰“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在进行医德评价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动机、效果、目的、手段都是其评定的依据。孙思邈在其毕生心血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医德素养的高低,不在于个人主观判断,而在于他人的评价。
医德与医技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医德是医技的灵魂,医技是实现医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医德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有追求技术上的精湛。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不仅医生、护士要提高自觉性,而且医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要紧紧的跟上来,为病人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人们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你,你就要负责。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要做到的为人民的生死负责,为大家的健康着想,我‟想这对于医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
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是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与看法。一个好的医生他的职业就是很神圣的,在我看来,我认为最高的层次就是换来人民的健康。下面几个例子很好的说明医生的职业情操:
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由此看来,在我们对待病人时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自己的责任心与良知,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自己的努力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这些品德是我们以后在医生岗位必不可少的,一切还是应为人民的健康着想。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会令我们厌恶,最基础的没有做到又怎么能上下一个台阶呢?想想仅仅有医德但又失去了精湛的技术,这样的医生又怎么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一份和谐呢?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这个社会推崇的,这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知责任重大,每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救死扶伤的。做实验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针见血,避免多受一些痛苦。每天晚上上完课后躺在床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勤奋踏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本着人民的利益,不为荣誉,不为金钱,为着心存已久的信念,支持医学护理事业。相信明天是更美的,时代的步伐会踏上云端,我们也将为这份信念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张坤《医学生医德教育四要素》卫生职业教育。
2、管文贤李开宗《医德医技与医疗消费》中国医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