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我们的智力和感性的一种培养,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推荐给大家一些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一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二
暑假里,我和妈妈到杭州图书馆,读了《小学生德育故事》中的《王羲之与墨池》一文,对书法家的成材之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王羲之是东晋人,他创造了一种漂亮流利的书法,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他还被尊称为“书圣”。王羲之7岁开始练字,他家门口有一个水池,每天练完字之后就到池边去涮毛笔,长年累月,他家门口那个水池的水也变成黑色的了。后人把那个水池称为“墨池”。
读了这则故事,我深有体会。我8岁练书法,虽然我家无大院、也无水池,但我有大笔、大纸、大墨,胸中还有大志。为了练好基本功,我不知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记得8岁的一天晚上,由于我年幼领悟能力不够,手不听使唤,“江山千里”四字怎么也写不好,不是“山”太胖,就是“千”太瘦。妈妈告诉我:“王羲之写一点学了三年。”于是我用冷水擦把脸,打起精神,重新写起来。一遍,两遍,三遍,反反复复。当我写好时,已经是十二点了。这几年来,我的双休日都比别人少玩两个小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临帖,学习前人的长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我的书法作品在连续几届庆元旦书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上半年,我的书法考级达到了七级,还获得“小书法家”荣誉称号。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三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四
每当我打开一本新书,阅读一篇好文章,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德育》里的王羲之练字就是这样,它给我启迪,给我力量,催我奋发上进。古时候,有个大书法家,叫王羲之,他成为书法家可不简单哩,他呀,七岁就开始练字啦!他十二岁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爸爸的枕头,感觉里面好像有个方方的东西,他觉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把那个方方的东西从那个枕头里掏了出来,却掏出了一本书,是讲古代练字的,于是他叫爸爸教他练字,爸爸说长大了再教,他说再不学就晚了,爸爸被他这句话感动了,就开始教他练字,他的字就一天比一天写得好。他有个书法老师卫夫人,卫夫人叫他把这几天练的字交给她看,卫夫人一看,大吃一惊说:字写得太棒了。于是就拿给大官王策,告诉他王羲之的字要超过她了,将来名声肯定比她高。后来,王羲之到处游历名山,看到了古代大书法家刻在碑上的字,他就用手在衣服上模仿着写,衣服都被他写得破烂不堪,手也被磨得出血。经过长期的苦练,王羲之终于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大书法家。练字是一件小事,但是不刻苦的`话,永远练不好。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总是不专心做事,叫学什么都不想学。
读完王羲之练字这篇文章以后,让我知道了一句话:学知识,早学比晚学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我要学习王羲之刻苦练字的精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也相信一定能够成功!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五
感动,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是无言。真正的感动,是无论何时想起来,都会融到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角。有个人,在我生命中留下了这样的感动。
时光已经从那天匆匆地掠过,但是我还是能从时光的足迹中描绘出那天的情形。那天是学校的运动会,秋天的太阳暖暖地照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享受这难得的时光。当时,比赛失败的我,感觉连那戴在身上号码布都有一样的耻辱。我缓步地走向高台,坐下,无助地望着天,只感觉有人坐在了我的旁边。当时我没有去看。
那个人慢慢开始在安慰我,让我很高兴。慢慢地,我感觉到了她的真心,不是在敷衍的安慰。她对我说:“人不要老是悲观嘛,总有人会拿第一,你只要下次努力就好了。”阳光轻轻的照在她的侧脸上,她微微地笑了。尽管没有酒窝,但还是笑得很漂亮。
为了努力想让我开心,她还给我讲了她的秘密和笑话,虽然我没笑,但是眼泪却差一点流出来。当时我好感动,那是一个人的真心。她陪我一起难过,一起分担,一起感动……就这样慢慢地看着她看着她……不经意间看到了她擦眼泪的动作,在眼角拖出一道长长的泪痕,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很是显眼,好希望她也能擦去我的眼泪,好希望......
多希望那一天能够长一点,让我多看几眼,停留在那个瞬间。那一刻的画面,是如此美好,那一刻的草坪,那一刻的操场,那一刻冲刺的运动员,那一刻的阳光,那一刻坐在我身旁曾感动我的人。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六
(我说德育)作者孙学策是我国著名的德育教育专家,多年从事德育研究工作。文章中作者遵循和谐﹑民主﹑人性的教育原则,从多角度谈到了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最前沿的班主任,读了此书收获良多。
一﹑班主任要有“金子观”的摆位。
(我说德育)中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塑造成国家有用之才。他给每一位班主任的启迪就是:班主任要坚定自己的工作摆位。承认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金子,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打造成亮闪闪的金牌。而班主任就是铸金过程中的工匠。能有这样的摆位,需要一种勇气,需要更多的艰苦的付出。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成功人生,是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真谛。“成功塑造每一位学生”,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很难做到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即是艺术问题也是工作摆位和心理摆位问题。她要求教师能宽容的接纳同学的失误,同学的不如人意,甚至同学的一次次错误。
二﹑班主任要让学生在“活”和“动”中升华自己。
(我说德育)中着重强调了学生活动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管住学生”﹑“规范学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听话﹑守纪只是学生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要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使学生在学习﹑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得以发展,就要求班主任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和“动”中升华自己。学校本来就该是充满歌声和欢笑的园地。生活的真﹑善﹑美是学生在“活”和“动”中才能真正体味到的。让学生在激情中学会感激﹑学会生活。每一次活动都会给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带来无尽的启迪。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光大学生的美点,弥补学生的盲点。通过无数次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三﹑班主任管理中的大敌——情感有亲疏。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七
“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学得愉快;在教育过程之外,要让学生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此中我明白了自己所谓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经常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规则、利他、集体主义等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所以从表面上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是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和稳定长久的效果的。
针对我自己的阅读特点和理解水平,我对《德育十论》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书中用黑体字或其他字体或者其他形式凸显作者自己的观点。如在书中第3页,文中提到了学术界各种对德育外延的理解,而作者提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而不能是其他的。”如能将这句话在文中凸显出来,我认为能更加突出作者明确的观点,也能让充满的质疑的'文章内容更有重心。
第二,在书中第40页第二章关于“德育功能层论”,有关“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的论述中,我建议作者给“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下个定义或者像解释“享用性功能”一样告诉读者该词的基本涵义,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很快的掌握该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形成清晰的轮廓。
后记《德育十论》是我的教育硕士导师杜时忠老师的论著,以上也是我一些心得吧。杜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兼朋友,在硕士学习期间,从他身上学习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求学的方法,对我来说终身受益!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八
同事老张邀我共享了一篇文章,想互通一下有无:)内容是论当今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作者阐述了在现在教育体质下,有权的用权,有钱的用钱,就算什么都没有的家长们也不辞辛苦、竭尽所能陪养着孩子们的各种技能:英语、奥数、琴、棋、书画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上一所好学校......,但大多数的家长们却在另一方面忽视着孩子们最基本的自身素质的培养(正如《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是不可能成为有用之人的,相对而言,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便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对的行为)。这让作者堪忧,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老张的观点是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这么小就给孩子这么大压力,有必要吗?孩子小的时候快乐是最重要的,应该尽情去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认为家长们拿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当成自我满足和炫耀的工具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孩子(呵,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没有聊太多,大概领悟到的应该是这样的,欢迎老张来补充啊!)。我从某个角度认同他的观点,当今像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多都是家长们的一些感言,包括对现有教育制度表现不满之类的,我想,不论谁看到这些都会不禁感到头痛、焦虑、忧患。我也一样,也曾经历了这样的阶段,跟着一同愤慨,抱怨,觉得很有共鸣...,不过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自然界中也是优胜劣态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果我们不能去适应社会,最终社会淘汰我们,所以首先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是必须的,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也不可能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让他帜独竖一帜的去过他的“幸福童年”(当然这也是形成这种畸形教育模式的源头,已经形成并且我们无法改变),再退一步讲,这样的孩子就算真的有“幸福童年”了,之后呢,等他上了学后,差距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相信孩子最终还是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中。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孩子从小培养是必须的,而且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培养都是痛苦的,也许快乐要大于痛苦呢。0-3岁应该算做早教,天天现在一岁十个多月,前篇曾提到过我形成最初早教理念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挚友,而她也是在我最忧患和焦虑的时候又一次点醒我的人:“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在感慨上,不如多想想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做,多去吸收有营养的东西(别人成功的育儿经),将那些负面的、让我们忧患、不悦且无力改变的东西丢之脑后,这些会使我们更积极且乐观,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很有道理的一番话,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时间过得可真快,要下班了,今天先写到这里了,下次会总结一下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所做的早教工作,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建议,希望能有些用处,同时也记录一下自己的育儿历程。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九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小学德育目标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培养工作的开展实施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工作任务的实现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可塑性较强,重视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品质教育等教学引导,对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现状可知,国内大多数家长都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将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完全交给学校,极大程度地忽略了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两大场所,无论是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现阶段,家庭德育教育效力不足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德育教育现实价值效用的发挥。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的协同开展,对整个小学德育教育价值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教育教学情形下,为解决家庭德育教育缺失的发展现状,一方面,学校层面应重视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并将这一工作理念传达下去;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应组织学生父母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如通过家长会、家访活动等,学生父母可就学生的德育问题与教师开展较为深入、全面的交流沟通,制订相应的德育引导计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双方可就各自不好开展的德育引导任务,进行工作内容的交换,从而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一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二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关于“有效教学”,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有效”与“教学”两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说来,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语文测试:首先,注重语感训练,语文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第四,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第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第五、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教学流程,现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作出具体分析。
一、教师角色定位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教师必须铭记“学校为儿童存在,不是儿童为学校存在”,教师应该视学生为上帝,以服务者的角色去开展自己的工作。
二、目标陈述策略。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目标。目标陈述策略具体包括:目标陈述要层级化,目标的层级化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要用学生的语言描述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目标真正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任务化和问题化。
三、教学组织策略。
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策略,只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
首先,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和态度。从内在机制上说,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持续学习,学习没有阻力和阻断,兴趣使学生的欲望和冲动理性化,成为专注的学习态度。
其次,促进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主要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效果只有在一种较为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能够改变教师“满堂灌”而学生“静听”的教学状态,学生能够在一种充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进行学习,其学习欲望与冲动被充分调动起来。
最后,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意义。教学组织的第三大任务就是实现有意义学习。这就要求学习必须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观念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在新知识之间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最终实现把学生的自然力转换成为专家式的能力,使学生在建构知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要使学生从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
四、课堂情境设计策略。
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赖于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有赖于教师教学组织中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与教学就是学生发展的生态化情景系统。
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建立师生之间的反思性教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内涵就是指人与人关系的情境。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状态才有利于教学效果呢?建立反思性教学关系是关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这种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对话,学生是教师强有力的质疑者和反抗者。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创设追求审美与精神的教学情境。如果说反思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人境创设带动教境和学境的话,那么,追求审美和精神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的艺境和神境。
从艺境上讲,就是追求教学之美,也就是从情感的投入切入到一种美学的境界,使教学在学生美的享受中获得超出一般的效果。而教学的神境是指教师在忘我的教学状态中使教学出神入化,且如杜威所言:“将我们浸透在学科中,投入进去,压倒我们,湮没之瞬间,清醒过来,运用理性进行反思,达成美学激情与经验反思的交融,是具哲学意蕴的最闪光处。”这是借助理性实现人境、艺境和神境的交融。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也经久不衰。从小我们就知道了许多有名的中华美德小,这些故事都对培养我们的道德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故事读后感三篇,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我读了《。
弟子规。
》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小故事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却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让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1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1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母亲说养一盆花,母亲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母亲的话,母亲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母亲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今天,我读了学校下发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完后,使我大有感触,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以前总是不好好读书,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祖母,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针,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1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他发愤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心中为之一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祖母真有毅力要把这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细的绣花针。我心想:既然铁杵都能磨成针,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这个故事,在对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叹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钢琴七级的考试,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课,没有时间弹钢琴,即使我有空,也懒得弹,所以离考试只有几个星期了,我还弹得疙疙瘩瘩,一点也不熟。面对老师的责备,父母的唠叨,我下定决心要每天练琴,把曲子弹熟。从那一刻开始,即使功课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坚持每天弹几小时琴,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钢琴七级考试。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个品质将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在闲暇之余,我喜欢翻翻各类杂志,尤其喜欢比较通俗的文章或故事,这本《德育故事》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值得一读的是前面以古文形式出现,后面是白话文,古文与白话文对比可帮助读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而且本书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可以肯定,《德育故事》对于我们通晓经典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不失为一本德育辅导的好教材。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我们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但在具体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抽象了。老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让孩子们融入故事,培养良好德行,这本书高年级的孩子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阅读,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老师讲故事孩子听故事的方式进行。老师给孩子们讲完白话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
例如讲完《黄香温席》的故事,可能学生全记,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凉席了。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夏天我们如何孝敬忙碌了一天的父母。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空调,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席或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如何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又如:讲完《黔娄尝粪》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说说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让你感动?为什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太合适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亲自尝粪便了。但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抱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的事。
再如:讲完《苏武牧羊》这则故事后,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谁学习?我们要向苏武学习些什么?让孩子们明白苏武至死都不投降匈奴是忠贞爱国的表现,他的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不但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尊敬。这种爱国精神也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的力量,帮助他生存下来。我么长大了也要象苏武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同的道德水准其表现是千差万别,道德高尚的领导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道德沦丧的领导腐-败之风恣意蔓延,祸国殃民;道德高尚的企业家,会视质量信誉为生命,道德沦丧的企业家会拜倒在金钱之下,任意践踏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由此可见,道德对个人、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影响巨大,培育出一带有道德的接-班人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四
(一)。
本书是关于研究“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专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着重从理论的前瞻性宏观引领层面上,分别阐释了教学与德育相割离的现状,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关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操作原则,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等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各学科教师的全程教学,在备课、上课、评课、辅导、命题等多种教学行为中如何具体有效地落实德育,通过理论结合教学实例的深入剖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富有实效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名优学科德育教学实录展示,主要介绍了吉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实践探索。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五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可能就是写东西,或做长篇演讲。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写东西是令人头痛的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善于写”。许多人还得到忠告:假如他们希望事业发展更快,就必须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口头沟通能力——培训讲课能力、演讲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写作能力。
很多人难以提高写作能力和讲话能务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写得更清楚一些”意味着使用更简单、更直接的句子。事实上,人们在写文章时的确会经常使用过长的句子,句子结构也过于繁琐,使用的语言经常过于学术化,过于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顺序有时也很混乱。
以上这些问题都属于写作风格的范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改变写作风格的难度太大了。这不是因为大家无法改变写作风格,而是因为写作风格就像学习打字,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而多数正在企业和政府工作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他们还会不断地受到“写得再清楚一点”之类的忠告。
但是,文章条理不清还有一个比上面提到的原因更常见、但也更容易改进的原因,即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句子的组织顺序。假如读者认为你的文章条理不清,很可能是因为你表达思想的顺序与读者的理解力发生了矛盾。
对文章阐述的思想作出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的区别。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人类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的结构也是金字塔结构。因此,作者或讲话者在强制自己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后会发现,准确把握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自己写出条理清晰、意义明确的文章。
最热德育原理读后感(案例16篇)篇十六
空闲之余继续阅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中的“叙事育人”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叙事育人”中的故事素材对儿童青少年有“点燃兴趣―引趣,激发情感―激趣;启迪心智―启智;启发认知―明理;引发志向―励志;激励行为―导行”等六大功能。
作为教育者要善用故事资源引导、启迪和改善学生的心智与品行。以指导低年级作文为例,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画画比写作容易,说话的能力比写作的能力强。但完成一篇文章需要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还需要有具体的生活体验、细腻的情感感受、浓厚的兴趣、持久的动力、丰富的词汇知识等等,这些恰恰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所缺少的,因此要求他们写作文就有较大的难度。很多学生到了三年级写作文,就出现了无东西可写,开始胡编滥造的状况。韩寒说:“人的说谎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话不无道理,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只好从说假话开始,而更可悲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假话竟然来自于我们教师。
虽然我没有教过语文,但是在写作文这件事上,我也有一些想法,曾教过的一名二年级学生家长给了我很多启发。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位孩子的名字叫宋涛,这位孩子在上二年级时每天写的日记特别优秀,同事们读他的日记不禁赞叹,写的日记比高年级作文写的都好。他是如何能写出这么好的日记,就这件事我还特意与他的妈妈聊了两节课,他妈妈说:她每时每刻都在培养孩子学会观察―体验―感悟的能力。比如每次的饭菜让孩子品尝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孩子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菜的味道,不懂的可以从阅读的书中去找;每次出去玩,她都会引导孩子把在外面观察到的景物、生活中的现象回到家写出来,日积月累,慢慢的孩子积累的词汇量越来越多,写日记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语文老师或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有目的的指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并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就会获得生动的体验、真实的感悟,作文自然就会写的真实可感,鲜活生动,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