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应该认真对待和科学操作。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一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二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三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四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有效的学校教育,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实质!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
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
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
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活动三: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
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
(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
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五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六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七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八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0字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在朗读中感受达尔文对科学的热爱,从而明白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达尔文图片。
1课时。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达尔文画像)你对他有了解吗?
3、师相机揭题:科学的大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划分自然段。
2、交流读书感受,相机板书生字新词:大自然、观察、浪费、谈起、科学、钓鱼并认读。
3、交流:你从文中了解到达尔文小时候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到这,你想对达尔文说些什么?
5、达尔文的同学对达尔文说了些什么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读)。
6、从达尔文的话中你明白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一段。
1、多年以后,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次,他遇见了小时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上”的那个同学。你知道他们会怎样说,怎么做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故事往下编,看哪组编得最精彩。
2、展示续编及表演。
3、师生共谈体会。
继续用多种方式搜集有关送尔文的资料,并制成“手抄报”。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二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三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
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四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五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自行车实物,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课堂实施:
(1)摩擦力的利与害。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各小组讨论得出:(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3)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三、小结:
通过学习认识了摩擦力的利弊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运动与设计。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车上,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机器运转、小孩蹬滑板车,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的阻碍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挂铁链。
减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滚轮。
热门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案例16篇)篇十六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一:观察布料。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四、活动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