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能够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结构,使我们的作品更加规范和有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里面涵盖了不同主题和文体的作品,供大家参考。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一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二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四
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我想可以从《核心素养导向的堂教学》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余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书籍内容摘要。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
从学校教育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含----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构-----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整体化策略。
语句摘录精彩分享。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有别于素质,“素质”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的性质、特点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当我们区分素质和素养时,我们强调前者是先天的禀赋,后者是后天的产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生理方面。我们讲生理素质而不讲生理素养,就是因为两者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别。从广义角度讲,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
素养和教养:从学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的素养。不过,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养,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养”,广义上指的是人的整体的全部素养,狭义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
素养的构成: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纵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因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
粗浅翻了翻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我觉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应看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五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六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七
20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八
落实德育理念,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就是要贯彻落实道德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衡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获得的、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业成就,是学科课程发展学生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包括思辨精神、守规意识、价值认同、生活参与等要素。
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等,具有积极意义,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只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高效化、实效化、精准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挖掘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而有针对性地筛选、整合具有说服力和典型性的事例,让学生加以分析,并感悟个中道理。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和物体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生命的特征,激发学生对不同生命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和交流,体会其中的精彩之处。在这种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生成感悟和理解,从而有效培养核心素养。在讲述“走进法治天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节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如: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向学,经常偷东西、打骂同学,最终还因抢劫而被判刑。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懂法、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可以说,社会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良好的学习素材,它们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体系。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可通过“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成长档案袋”“笔试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尽可能将评价指标细化为不同的层面,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要理清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情况的综合测评,使评价由重知识考查真正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基础学习、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语言上的激励,保证学生在教师评价下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要适当降低对知识评价的要求,而侧重于对他们学习热情的赞赏和鼓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行“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路线,还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来进行拓展,有计划地选择教学内容,深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诚信为本》这节课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和体会。之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何要恪守诚信的原则”这一问题进行详解,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各小组进行信息汇总,并选出代表分享经验,交流学习成果。课堂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诚信方面的话剧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解生活各方面的常识。这样,比枯燥的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在学习《民族大家庭》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搜集生活信息,了解学情,并通过了解学生所好和所需,收集资料,给学生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包,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喜欢的民族舞蹈,介绍感兴趣的民族节日和民族特色住宅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中感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课堂不应局限于学科,更不应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上,视频、实物、图片,甚至听课教师,都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的课堂学习资源。在学习形式方面,小组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文化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良好载体。至于教学本身,它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应结合课内外,如此,方能進一步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资源,结合时政热点挖掘相关内容,并坚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觉形成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等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对于学生们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有着关键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缺乏道德情感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适应社会的。下面本文就在课堂当中对学生们进行思维引领、对话引领以及情感素材引领及练习引领3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在一方面面临高考的压力下,要系统总结知识点梳理知识点,还要注重对学生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思维引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对话演练和情感素材引领、课堂当中对学生们进行练习引领,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本文以教师的真实教学实践为范例,探究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采取了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新时代劳动者》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主题式课堂教学观。
新高考改革,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因此,政治课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地体现学科素养,使得既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以主人翁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到政治课教学内容上来,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锦州一高中迎接了这次调整。学校于2017年12月开展了百花课竞赛。百花课的要求就是课堂教学应向核心素养立意转型。我们政治教研团队在磨课中坚持了这一宗旨。由刘婉婷老师执教了一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立意的政治课《新时代劳动者》。
首先,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是一个中心,六个环节。一个中心是突出素养培养。六个环节是预习能力检测导入,作文助写,小组采访,合同检查,素养提升,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预习能力检测导入:教师总结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抽取优秀预习导图,让学生讲解预习思路。从大家上交的作业看,完成的不错,老师从中抽取了一名同学的思维导图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张明慧同学的作业,下面就请她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的预习收获。
(同学讲解……)。
第二环节作文助写:布置即兴作文,题目《我的职业梦》。
提供三个助写服务:一是给写作提纲,二是给写作素材,三是给范文。让小组代表展示朗读作文第一段。总结劳动的意义和劳动光荣。
第三環节小组采访:随机采访小组代表。让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分析就业的意义。
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就业措施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关心和作为。提问:就业问题的解决靠国家够不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构建作文第三自然段:如何实现职业梦。视频介绍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故事。提问,让学生总结就业的措施。
第四个环节合同检查:给出劳动合同,让学生分析,是否合理。并派代表画出不符合劳动者权益的部分,分析原因。给出不当维权案例,启发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总结维权前提、保证、途径。
第五个环节素养提升:总结本课内容,点出学生收获不只在课本知识,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扮演了两个角色,同学也通过一篇即兴作文的写作完成了对我们本节课所有政治知识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里的收获不只有知识的记忆,更有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今天我们每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职业梦,但我们的梦很小,这些小梦终将汇聚成大梦——中国梦,筑梦的途中,有你有我有大家,老师更希望我们同学中能出现国家最需要的大国工匠,十年后,感动中国的人物——老师,等你!
第六个环节课后作业:请大家给你的作文,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其次,谈谈对这堂课的点评。点评的关键词是立意高,模式特,效果好,活动真,观念新。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全课设计点明了在我国无论何种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的权利都是有保障的。使学生认同劳动是光荣的。同时以学生的职业选择面临签订劳动合同这一现实问题为抓手,普及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维权意识,明白了维权的合法途径,这就很好地达成了学科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课堂关注的是育人的价值而不是育分的价值。
本课以作文——《我的职业梦》为主题,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本,选择学生所要面对的真实情境——就业维权,开展了系列学生活动:(1)、学生自我认知活动,采用霍兰德职业测评。(2)学生体验活动,自我设计职业梦。(3)学生合作讨论合同的合法性活动。(4)学生合作解决就业维权的途径等活动。做到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的统一。同时本课虽为政治学科,但采用了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素材,范例)上了一堂别具风格的作文课,这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本学科内的综合又关注跨学科的综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意义的课堂是让学生发生了变化,核心素养课程关键是在于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维权,有了真实的收获。
有效率是指高效的课堂师生都在动。本课中学生由身动到心动再到动情。这节课全体学生在动脑动手书写作文,一部分学生在动嘴积极与教师互动。所有学生在动情,教师选择了时代性、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大家看完了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选择时知道了个人的职业梦是小梦,筑造强国梦才是大梦,就业更是为了我们的中国梦。
有生成是指一节好课预设在先,生成是关键,生成是差异化,是真实,本课设计了教学主题彰显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性,这样的课堂生成是独一无二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本课联系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思维得到了提升,师生间合作交流,亲切自然。许多主动发言的学生有了个体的体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共赢意识,这也符合共享经济大时代的背景。
本课由为考试而教到为理解而教;从单纯的学科知识点教学转到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从学科割裂的各自为政的教学到重视课程整合的教学;从关注问题的解答、考点的接受学习到关注问题的解决,提提高学习策略的探究性教学转型。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我们不追求完美的课堂,但一堂课都要有自己的亮点。这样每堂课因其不完美才需要创新和提升。相信刘老师的这节课再加入一些思辨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品质。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九
xx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平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习、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分享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平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平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习经验,无论是新授的后随堂练习、单元复习、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还是每堂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习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绘本与教学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平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习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十一
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利用假期时间我读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著作,本书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等。可以说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领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将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读完余教授的著作,不仅领略了专家睿智的见解,更启发了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怎样安排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应树立读书学习的榜样,教师带头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每学期向学生公布自己读书计划和阅读进度,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通讯稿件,写教育课题论文,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师生形成共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读书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读文本的机会与学生分享文章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构思和文本蕴含的人文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品。教师教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力求精细化,教给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放手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时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作品的阅读中,让其不断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语文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一)先学后教,助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热衷于使用手机玩游戏,淡化了文本阅读的意识,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形式,以课本和导学案为依据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读课文,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作业,每次新授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学字词的成果,请学生谈阅读课文的收获。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好习惯,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的基础。
(二)以问导学,助力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学思维习惯。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赵州桥总共有几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分别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特点的顺序是否能够进行调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以有效的思维活动实现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这样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说明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由主到次的对全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能够让读者借助阅读实现清晰认知的形成,还能够让他们对赵州桥的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因此这些顺序是不能够调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开展思考,就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表达的妙处进行体会。教师借助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引领,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语言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习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着,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十二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十三
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懵懂认识,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知识,为自己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研究,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以“人”为本,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所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多说、多唱、多演,感受音乐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精选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14篇)篇十四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四、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基于范文(通用9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