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逻辑,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和评论家写的读后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或许能给大家写读后感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一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也是开运之日。
二月二之后便是惊蛰,古人说,经过冬眠的龙在这一天会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而起,所以古人也称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这个节日,往远了说,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伏羲时期,距今大概有7000年。
我们的祖先特别看重这个节,他们认为龙抬了头,接下来雨水就会从天而降,也预示着一年的农事就要开始了。
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节日,直到后来,坊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因为武则天当了皇帝,玉皇大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掌管天河的龙王宅心仁厚,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旱灾,忍饥挨饿,于是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雷霆震怒,把龙王打下天宫,压在了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施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
在我国北方,人们习惯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称为“剃龙头”。“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也希望博得一个好彩头。
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头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大人孩子排着等着,剪去头发,也剪去冰冷刺骨的寒冬,同时迎来温暖明媚的春天。
但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这种说法,是和古代天文学有关。古代中国用二十八星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及判断季节。
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而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所以称为“龙抬头”。作为龙的传人,二月二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龙抬头理发升官。
龙抬头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就有龙抬头理发升官的说法了。
农历正月过完之后,很快就迎来了龙抬头。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赶邪佞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2022年龙抬头是阳历的3月4日,星期五。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二
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人们十分的重视。对于二月二龙抬头,有很多传说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呢?小编精心收集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供大家欣赏学习!
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皇帝耕田。
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爆玉米花。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伏羲氏。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三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1、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2、采龙气。
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3、摆围仓。
二月二围仓是村民勤劳的象征。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4、吃龙食。
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啃猪蹄和咬猪耳的习俗,都是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富足。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5、放龙灯。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6、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明清时期,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到了现在,龙抬头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四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五
农历二月二日,一声战鼓似的春雷在天边炸响,并如同波浪一般滚过广袤的原野。正是这声雷,震裂了寒冷沉寂的天空,摇撼了毫无生气的大地。远处白茫茫的地平线上,耀眼的角宿星正在升起。相比起那有气无力的爬上天幕的太阳,角宿星的升起则更显得雄浑有力,真不愧是“龙抬头”啊!
随着巨龙的醒来,蛰伏在洞穴里的虫兽也开始伸展四肢,泥土之下的嫩芽也好奇地探出了它们的小脑袋,蜷缩在被窝里的人们也睁开了双眼,忙忙碌碌地开始迎接巨龙的醒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我循味找去,原来是奶奶在煎春饼。只见奶奶娴熟地翻着那几块龙鳞似的饼子,并不时地在锅里添几勺油。那浓浓的香味迫使我走近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春饼呈金黄色,如同刚刚升上天空的太阳,锅中的油更是衬得这春饼金光闪闪,让人馋得发慌,换作是猪八戒的话,恐怕早已垂涎三尺了吧!
不一会儿,家门外也热闹了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些大人牵着小孩儿的手,带着他们去剃“龙头”。孩子们连蹦带跳,大人们也有说有笑。这情景,比起冬日里那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景象来,可真是热闹了不少,看来巨龙的醒来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不少生气。大人小孩儿们之所以要去剃“龙头”,就是为了让自己从头到脚都焕然一新,在新的一年里迎来更多的好运,而且,如果不剃头,头太重了而抬不起来,就不能“龙抬头”了。
时间已过晌午,我的肚子也开始叽哩咕噜地唱空城计了。走进家门,一阵清香再一次袭击了我的嗅觉,并成功地勾起了我的食欲。走进厨房,只见妈妈正在往锅里下饺子。我凑到锅前一看,那些饺子都乖巧地躺在锅中,如玉一样洁白而又水灵,仿佛真的是从水晶宫里捞上来一般,怪不得人人都称水饺为“龙牙”呢!
二月二的习俗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应该知道,龙,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将龙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龙文化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六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您瞧着吧,老娘儿们们,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愣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有习俗正月理发死舅舅)。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日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民俗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这天,理发的地方,会忙得不亦乐乎,皆因人们一个多月没理发了。所有的理发师傅,歇了整整一个月,赶到二月二这天,早早开门,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拥而至,“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到土地庙祭拜。光拜土地还不行。北京还有一个风俗是进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骑上毛驴相继来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烧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名为到庙上香,实则踏青外游。《岁华纪丽谱》记载:“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七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八
中国阴历节日中的一个二月二,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关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希望大家喜欢!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这让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农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准备播种,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了,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龙抬头,一种说法是指东方青龙七宿的角宿在傍晚刚刚露出地面,龙刚刚露出角,所以叫做龙抬头。当然日期是不太准的。但是大概取那个意思吧二月二十农历时间,一般在公历三月多。这个时候,晚上东方的青龙七宿,刚刚露出地面,渐渐的过几个月后,龙身完全露出。
所以开始只是露出角的时候,叫做龙抬头。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角、亢、氐、房、心、尾、箕角、亢、氐、房、心、尾、箕。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间,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1、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也称为剃“喜头”。
寓意是借龙抬头的吉时,儿童理发,则可以保佑儿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可以出人头地;。
大人理发则辞旧迎新,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2、开笔写字。
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的日子,在古时候,每逢这个日子,都会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3、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然有祭社的习俗,比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
此外还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比如在广西东部的客家地区。
4、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讲究,这个日子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称为“吃龙鳞”;。
吃面条则称为“扶龙须”;。
吃米饭叫“吃龙子”;。
吃馄饨称为“吃龙眼”;。
吃饺子称为“吃龙耳”;。
“吃龙头”也就是指“吃猪头”,在龙抬头这一天吃猪头肉,大家都希望在未来的一年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最主要的是讨一个好彩头。
5、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
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九
农历二月初二,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传说故事?小编精心收集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供大家欣赏学习!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阴历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在春龙节这一天,我国古代民间都要焚香设供祭祀龙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一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这让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农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准备播种,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了,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
为什么二月二要理发。
【说法一】。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说法二】。
“二月二”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头,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们习惯赶在春节前做个新发型,到了二月二,一个多月过去了,头发长了不少,也是时候理发了。
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可见二月二龙胎头,这一天人们理发,一是延习这一习俗,另外也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二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三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四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五
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六
从前,有一对夫妻到了四十几岁才生了一个儿子。俩人对孩子视若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转眼孩子长到了九岁。一天,爹上山砍柴,娘在灶间做饭,孩子在门口玩沙子。那是一个春天的中午,太阳很好,小鸟在枝头唱歌,梨花雪白一片。
孩子玩得很开心,他堆了好多东西,有长长的围墙方方的桌子有圆圆的球还有弯弯的月亮。
忽然,平地刮起一阵旋风。这风很奇怪,没有丝毫征兆,来得急走得也快。一眨眼的功夫恢复平静,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唯独不见了孩子。
门前空空的,只留下一堆被风吹得走了形的沙子。
娘还在灶间忙着做饭,一点也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饭熟了,爹也回来了。爹一边拿瓢舀水咕咚咕咚地喝,一边问,咱家小秃呢。娘说,不是在门口玩吗。爹的脸一下子白了,娘的脸上也出了汗。
俩人赶紧出去找,但找遍了全村也没有......
再说孩子。
风吹来时,孩子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孩子醒了,他睁开眼,四周空荡荡的,很冷很静。孩子害怕的大声叫娘叫爹,没人答应。他站起来四下打量,这里好像是个山洞,孩子跟爹进过这样的山洞,只是没有这个大也没有这个深。
突然,孩子愣住了,就在不远处,卧着一个巨大的怪物。那个怪物很大,它的半截身子比家里的院子还要大一些,身上有鱼一样的鳞片,亮晶晶的闪着光,头上有两只又粗又长的角,眼睛闭着,嘴里不断有热气呼出来。
孩子怕极了,哇哇大哭。突然怪物说话了,依然闭着眼睛。它说,小孩小孩你别哭,把我当成你大叔,你大叔我虽然胖乎乎,早晚把你送回你家屋。
孩子见怪物说话有趣,就停止了哭声,问你是谁。怪物说,我是龙。孩子破涕为笑,惊喜地大叫,闹半天你就是龙,原来这世上真的有龙,我爹和娘常讲你的故事。龙说,是啊我就是龙。
孩子说,你能把我送回家吗,我想娘想爹了。龙说,能,但现在不行,要等到明年的二月二我才能睁开眼睛,到时一定把你送回家去。孩子看了看两旁问,那我吃什么呢?龙说,你吃我嘴里的热气就行了。孩子不相信,热气怎么能吃呢?龙说,你凑上来吃吃就知道了。
这时,孩子真感到饿了。他想起娘中午做的是他最爱吃的瘩疙汤。于是,他走到龙身前,凑到龙的嘴边。孩子闻到一股很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说不出是香是甜,是苦是酸。它随着心里所想不断的变化着。比如孩子想吃的是瘩疙汤,热气就真好像变成了一碗漂着葱花的瘩疙汤,比如想吃的是白面馒头,热气马上就成了麦香四溢的又松又软的馒头。
孩子大口大口地吞吃着,一会儿就吃饱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吃饱后就呼呼大睡。就这样,孩子住在了洞里,以吃龙嘴里的热气活命。
虽然山洞里只有孩子和龙,虽然龙一直闭着眼睛,但孩子并不寂寞。龙会讲很多故事,很多爹娘不知道的故事,孩子还会爬到龙的身上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从龙的尾巴爬上去到龙的头滑下来,或者两只手抱着龙角转圈圈。
但孩子觉得最好玩的还是在龙的背上跳,龙背又软又有弹性,好玩极了。有时龙也会哗哗地笑,那是孩子踩到了它的痒痒肉。跳累了,孩子就在龙背上呼呼大睡,龙就会轻轻扭动身体,把孩子滑到它柔软舒服的皱褶处。听着孩子安详的呼吸声,龙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
如此这般,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这天晚上,孩子在龙背上玩累了,滑下来时发现龙在掉泪。龙的眼泪像小溪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紧闭的双眼里流到地上,在一个低处积成了水洼。
孩子惊讶地问,龙你为什么哭了。龙伤心地说,孩子,明天就是二月二了。孩子欢呼起来,大喊,我可以回家喽。孩子喊完,又觉得不对,因为他想起来,如果回了家,就再也见不到龙了。
这段时间,孩子跟龙有了感情。想到跟龙就要分别,想到跟龙在一起的这段快乐时光,孩子也伤心起来,搂着龙哭了。孩子的泪落到地上,落到龙的眼泪中,他们的泪合在一起,缓缓流入那片小小的水洼......
第二天,孩子醒来的时候,龙已经睁开了眼睛,正深深地凝视着他。孩子看到了龙的眼睛,很大很亮很美,像一汪水像一片星星,望着他的样子,像娘也很像爹。孩子终于见到了龙的眼睛,这也意味着要跟龙分别了。
龙让孩子骑到它的头上,抱着它的两只角,并且一再叮嘱孩子闭上眼睛,不管听到什么声音,千万不要睁开。孩子照着做了,龙问好了吗?孩子说,好了。
孩子感到龙飞了起来,觉得身子像是风一样,很轻很快,他感到耳边有山,有河,有云,有鸟……但始终牢记着龙的话,一直紧闭着眼睛。
过了好久好久,孩子觉得身子落在了地上。龙说,把眼睁开吧。孩子睁开眼,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可是房子已经很破,跟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龙说,快回家吧,我要走了。孩子紧紧抱着龙角大哭着不肯下来,龙也不舍得孩子,但不舍也要分别。龙轻轻抖动身子,孩子慢慢滑到地上。
孩子觉得空中有雨样的东西落下时,只望见了龙的尾巴。那条绝美的他曾无数次在上面玩耍过的龙尾在空中优美的一划,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极目四望,周围空空的,只有风。
进了屋,孩子看到一个老太婆和一个老公公坐在炕上打盹,仔细看,是娘和爹。他们都老了,原来山洞的一天就是家里的一年。孩子不见了,娘整日啼哭,后来哭瞎了双眼。爹唉声叹气,家里没有了笑声。
孩子说了自己的奇遇,爹娘朝着天空磕了无数个响头,孩子失而复得,全家团聚,想多高兴就有多高兴。
新的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只是孩子夜里总会想起一双眼睛,想着想着,就会泪流满面。
作者:秦辉。
公众号:独饮十五行。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七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说法二】。
“二月二”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头,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们习惯赶在春节前做个新发型,到了二月二,一个多月过去了,头发长了不少,也是时候理发了。
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可见二月二龙胎头,这一天人们理发,一是延习这一习俗,另外也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八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专业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九
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