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要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关键点和要领。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一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二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
学习设想 。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
分析鉴赏: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三
《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四
杜甫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小编整理了《登高》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每处2个字)(4分)。
2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1)写景/抒情(遣怀)。
(2)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5.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c。
2.c【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8.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五
生:能!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放音乐《二泉映月》) 。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生:凝炼。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
生:生命短暂。 。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
种必然规律。 。
(全体读) 。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
生:抒情。 。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生: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六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 。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七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八
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十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2.写作背景。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十一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5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20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5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课!
优质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案例12篇)篇十二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三、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