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是一些作者们总结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启发。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一
1、进一步提升xx乡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乡加强符合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20年全乡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在全乡普及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室。其中百里村和联合村新建文化活动广场一座,都配备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能开展村级文化、体育的活动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积极发展农村服务点,重点支持欠发达村的基层服务点建设。至2020年,依托乡乡综合文化站建成服务点3个,整合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三个行政村活动室都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进一步加快与市域内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联网,使之成为基层群众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平台。
4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乡光缆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线路升级改造,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完成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互联网工程建设。
5、改善电影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在xx县文新广局的支持下,基本实现3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6、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二
为加快推进济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宁运河音乐厅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当前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锋主持会议。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弢通报了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督查情况,调研员张康宣读了表彰决定。
会前,吴霁雯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街道)进行了表彰,有关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
吴霁雯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个别县市区仍然没有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工作中存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还比较大、利用率偏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吴霁雯副市长对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强调,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载体,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对本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没有建设文化中心的县市区要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尽早开工建设,力争20xx年全市所有县市区的文化中心都能够投入使用。
同时,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年底,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90%以上,省定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达标;20xx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文化站进行完善提升,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面积、功能达到相应标准,依托党组织活动场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中小学校和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今后文化部门将继续丰富和强化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订单式”服务。
吴霁雯副市长提出,各县市区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市级财政年底将对完成较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奖补,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弄虚作假的将通报批评、严肃问责,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和各项文化奖补资金。
同时,各级要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合理增加机构编制。落实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的要求,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三
(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四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笔者从近年来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实际情况入手,客观阐述了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表现:一是我区党委、政府,把公公文化工作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二是我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奋斗目标。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可开展宣传、传播、普及、娱乐等多项活动的文化中心总量逐年加大,现代化、高科技的文化活动设备得到不断补充;四是基层文化队伍日益壮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等等均有很大发展。
五是宁夏文化厅结合自治区文化发展实际,针对农村和社区两大群体,分别制定了《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和《社区文化服务“365”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中。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五
1、要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2、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
3、休闲锻炼到健身广场,茶余饭后到文化中心。
4、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强县新跨越。
5、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6、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7、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化发展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设靠全民。
9、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1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3、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4、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15、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
16、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18、提高腾冲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打造腾冲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19、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六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七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次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论断,但是学术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结构尚缺乏一致的认识。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偏差。在实践中,政法部门、综治中心和基层社区一直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或“心理咨询”。因此,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必须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揭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论蕴含和基本结构。
作为社会治理格局的四大体系之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内涵和社会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微观的、具体的个体和宏观的群体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该既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体社会心理服务,又包括宏观层面的群体社会心理服务。无论是个体社会心理服务,还是群体社会心理服务,其目标都是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而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具备社会心理的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四种常备子系统。社会心理监测系统是指利用心理测验与现代信息技术对个体与群体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它包括个体心理测验与群体心态监测;社会心理引导系统是指利用社会心理专业技术对个体与群体心理倾向进行符合社会积极价值观念方向的教育和引导,它包括个体心理教育和群体心态引导;社会心理化解系统亦可称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对个体异常心理与群体偏差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正,它包括个体心理健康服务与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危机应急系统是指通过专门的社会心理应急组织对突发性个体心理危机与群体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应急干预,包括个体心理危机应急与群体心理危机应急。无论哪种子系统要正常运行,都必须以各种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载体。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等干预活动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从内涵属性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种与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并驾齐驱的社会治理机制;第二,从实施主体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秉持社会治理的多方参与精神,需要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其承载才能实现正常运转;第三,从实施手段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的完整过程;第四,从建设目标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旨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五,从技术要求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和其他与社会心理紧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支撑,力求实现社会心理服务技术的专业化;第六,从概念外延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由社会心理监测系统、社会心理引导系统、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和社会心理危机应急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树立整体性思维,着力在部门协作、服务平台、服务力量、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同体。
着力打造部门协作的推进格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切实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推进格局,使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各地市县区必须建立健全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由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必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政法委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卫生健康部门要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
着力建立“务实化”的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建立“务实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使之能够契合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切实增强实效性。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平台建设的实体化转型。各地市县区综治中心可将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改为“社会心理服务室(中心)”,并在理念上切实改变“等人上门”的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直面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困惑、社会心态失衡等实际问题。还要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由于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突发性和隐私性,因此,各地市县区综治中心应建立24小时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和其他服务方式,通过电话热线、网络客户端、公众号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服务和紧急心理救助。
着力实现服务力量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力量结构,打造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融为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多元化大格局”。这就必然要求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各地市县区要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还要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各地市县区要制定吸引社会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置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发展医疗机构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各地市县区的卫生健康部门要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配置。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基层卫生机构要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各地市县区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还应向社会广泛招募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将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志愿服务者、乡贤乡绅等纳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之中。
着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探索一条以提升实务水平为导向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实务应对能力。这就必然要求各地市县区在聘用社会心理服务人员时打破“唯证书论”的传统观念,推崇“实践出真知”的用人理念。还要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计划,对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开展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实地观摩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而补齐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能力短板”。同时,各地市县区要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制定社会心理服务的激励政策,对在极端(案)事件预防、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表现突出、效果显著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从而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八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平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平方米,尚缺xxxx平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九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公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铜陵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必须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抓手,以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为原则,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铜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铜陵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实现“领先中部、看齐东部、示范全国”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1、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统筹规划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
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虽然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由于制度、历史、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总体上看铜陵农村文化建设依然落后,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模式,将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
1、1统筹发展理念。
坚持“全域铜陵”的理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保证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被财政遗忘。
1、2统筹发展规划。
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铜陵文明城市建设的全局之中,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之中,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检查;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新格局的尽早形成。
2、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经费问题在相当长的阶段仍然是影响铜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参照城乡教育、卫生刚性投入政策的有效做法,明确铜陵市人均公共文化享受额度,确保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快进度、提高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区要积极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灵活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因此,要按照我市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是农村传媒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农村的信息传播,尤其是适合农民信息的传播;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城乡覆盖;鼓励因地制宜,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设施与农村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作用。
2、3鼓励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在现代社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远远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资金不足问题,“政府失灵”所带来的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所衍生的缺乏弹性、效率低下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单一问题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或高层次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的配套激励政策,通过文化立法、税收引导等,引导、鼓励私营企业、非营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公开招标采购的范围、方式,推进城乡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稳定服务运行机制等。
3、以双向对接为路径,不断拓展城乡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3、1丰富“送文下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正确处理我市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改造,丰富文化内涵,达到既尊重农民的文化情趣,又引导农民提高其文化品位之目的。
3、2突破“送文下乡”的单一模式,鼓励农村文化进城市。
我市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或历史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农村文化资源,除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外,还可以到城市进行展演或以此吸引城里人到乡下旅游。
3、3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
以农村社区为单元,邻近四五个村集中到一个社区,以农村社区文化为中心,配备社区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广场,组建民间文艺团队等,通过整合统筹乡村文化服务资源,不仅解决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财力不足的固有难题,还为文化下乡提供了服务平台。
4、以文化产业为载体,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4、1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一方面,要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拓展消费领域;另一方面,要瞄准我市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
4、2拓展城乡文化交流市场。
把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我市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其进入城市市场提供便捷的渠道,同时,鼓励我市城市文化产业主动在农村寻找新的突破口,开辟新的.文化市场。
4、3促进城乡文化产业接轨。
充分利用、发挥我市文化产业的优势,通过由城市到集镇再到乡镇的梯次辐射过程,带动农村的文化产业有序发展。靠近城市的乡镇要主动与城市文化产业接轨,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不失时机地发展基层的文化产业。
5、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1创新基层文化干部引进机制。
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公务员招考等多种形式,配备好我市基层专职文化干部,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待遇落实。
5、2创新基层文化人才选拔机制。
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人才数据库,每2~3年开展一次基层文化人才摸底,通过自荐、举荐和组织开展各种文艺表演、技能比赛等方式挖掘文化新人,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5、3创新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文化部门分级负责的文化干部培训体系,每年定期对市、县(区)、乡镇(社区)的宣传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基层文化宣传干部每三年能够轮训一遍;逐步将我市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考证进行挂钩,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实践培养,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形式,选派文化干部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5、4创新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
鼓励、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着重从社会支持、人文关怀、心理满足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做好与文化志愿者服务相关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1)、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十
(一)就总体而言,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上差异较大。首先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区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适当位置,但部分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负担,对公共文化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忽视公共文化机构独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次是有些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目前,我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百姓,认为挣了钱,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娶妻生子,对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在这些百姓看来,文化活动就是走走高跷,跳跳秧歌,打打麻将,唱段戏。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社区百姓观念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文化活动持认同态度,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对此并不热衷。
(三)基层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其它工作,实质为兼职文化干部,经常抽调去搞其它工作,不能专职专心的从事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多文化专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专干不能安心基层文化工作。在活动开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专干辅导,也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文化活动缺乏艺术性、创新性。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全区财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量偏少,为文化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称。
(五)设施设备没有得以盘活。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目前,在乡镇一级,有综合文化站,有网络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有组织部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门搞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一现象,形成了国家投入重复建设,各持一块的混乱局面,而且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六)考核制度不健全,惩奖机制不合理。一是没有较好的调动人们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合理的办法,奖励文化建设好的单位和个人;二是还没有对文化建设落后的县(市、区)、乡镇及主要领导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文化建设是软指标。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十一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十二
1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者:李德戈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library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十三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近年来,我县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全县公共文化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三、存在问题。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案例14篇)篇十四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档案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实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5.
[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