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的编写要求科学严谨,结构清晰,内容完整,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实施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一
转眼从教已十六年,始终勤于研讨,积极创新,摆脱职业倦怠,敬业乐业。20xx年有幸成为**区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深感荣幸,又倍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参与201x年研修工作,特制定201x年个人研修的研修计划:
1、参加研修活动。
积极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积极撰写研修心得,及时发布博客,在研修活动中向专家和同行多请教,多学习,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争取上公开课。
平时要多看一些名师课堂,多听一些专家的报告,及时反思和总结,将专家的先进教学理念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主持人的统一安排下,要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实践中寻求进步,进而尽快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3、阅读专业期刊。
201x年继续自费订阅相关数学专业期刊,认真阅读研究期刊中的文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4、参与课题研究。
提倡教科研一体化。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专项课题的深入研究,以研促教,围绕工作室课题展开探讨,查阅资料,搜集材料,使教学和科研更有机的结合,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5、撰写论文。
通过撰写论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为了撰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我要努力做好平时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尤其是教学中精彩的片段,有趣的活动,新颖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有效的方法,合理的组织等等,将每一个素材进行分析与总结。每学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以上是201x学年我要完成和探索的目标,为此我会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在名师工作室同仁们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二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三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特点。
2.揣摩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特点,弄清本文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桥梁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词。
巧妙绝伦和谐惟妙惟肖匀称推崇古朴弧形。
2、指名说出赵州桥的特点及说明顺序。
二、指导学习研讨。
阅读课文6—9节,探讨下列问题。
1、卢沟桥是个联拱石桥,和赵州桥一样,是我国最著名的石拱桥呢,它有哪些特点?
样说明的?
3、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三个原因中哪个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4、朗读第10段,思考:
揣摩本文语言特点,列出课文中用词准确的句子,说说括号里词语的作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3.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符合实际情况。)弄清本文说明方法。
请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举例说明。例如:
1、说明赵州桥及卢沟桥的长、宽、高时采用了列数字方法。
2、说明赵州桥及卢沟桥的形式时,分别采用了引用、打比方、摹貌方法。
3、说明赵州桥及卢沟桥的特点时,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诠释、举例子等方法。
4、用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五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
挖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探究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小红家上月5日自来水表的读数为344米3,本月5日自来水表各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水表的示数是_______米3,所以一个月来她家用去_______米3水(读数到米3即可),应缴纳水费元.
水费是由哪几个量决定的?(答:单价、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价×用量=水费.
二、呈现问题,自主探究。
(一)水费问题。
问题:实行新的阶梯水价后你会计算自家的水费吗?
资料表明:“按照《北京市水价调整及阶梯式水价初步方案》,对于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价格级差拟采用1:3,即第一级水量价格为居民基本生活水价,第二级水量价格为居民基本生活水价的3倍,阶梯式水价的计量方法将按四口家庭核定水量基数,每人月均用水量3立方米,为了方便居民用水淡旺季自行调剂,实行阶梯式水价以后,每半年查一次水表.”
分析:阶梯式水价水费的计算,需要分别按不同的单价进行计算。单价分别为3.7元和11.1元.
解:(元)。
设上半年用水为x立方米,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这个方程,得。
下半年用水为:(立方米)。
答:上半年用水97立方米,下半年用水70立方米.
说明:本题也可采用计算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
分析:
单价数量(立方米)水费(元)。
未超部分1.2201.2×20。
超过部分2(x-20)2(x-20)。
平均1.5x1.2×20+2(x-20)。
水费应按两部分计算,即单价分别为1.2元和2元.
解:设他家这个月共用x立方米的水.
1.5x=1.2×20+2(x-20)。
x=32。
答:他家这个月共用32立方米的水.
(二)出租车计费问题。
例2:
分析:收空驶费了吗?即超过15千米吗?如何判断?
15千米收费:10+1.2×11=23.2(元)。
3423.2。
所以,超过了15千米.
总费用应分三段计费:(1)10元:4千米;(2)1.2×(15-4)=13.2元:11千米;(3)超过15千米部分的费用,单价1.8元.
解:设甲、乙的路程大约是x千米,由题意得,
10+1.2×(15-4)+1.2×(1+50%)(x-15)=34。
解这个方程得:x=25。
答:甲、乙两地的路程大约是25千米.
巩固练习:书p119/2。
三、提高拓展,发展创新:
围绕出租车计费的多种情况,学生分组进行编题并解答。
由学生利用投影进行展示,其他学生给与评价.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共同点是:由于单价的变化,必须要分段计算.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整理分组编题及解答的笔记.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六
时光飞逝,自加入“初中数学导师工作室”跟随杨导师和其他几名工作室的成员一起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课题研究和学习,到现在已有一年的时间了。一年以来的学习给我的深刻感受是: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深造,更新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谢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和其他人拉近距离,我也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
一年的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杨导师的专题讲座、我们学员的示范课,又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实践课、观摩课研讨。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是我却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专业理论上得到充实,而且通过同课异构“底线教学”的课例展示,让我在学校的公开课以及示范课上都增强了自信心。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学习之初,杨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有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专题讲座,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方向。在明确工作室工作任务与努力方向后,根据杨老师制定的工作室发展规划和目标后,我又制定了适合自己的个人研究计划。为进一步弘扬“修德、修智、修业”的教风,提升课题组教师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我们数学导师工作室也开展以“我读书,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读报活动,使我们在阅读中进行素养的积淀、思维的碰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二、注重课堂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数学导师工作室的学习中我一直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工作,时刻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在数学工作室同课异构活动中发现,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就比如七中的张炳国与五中的杜洪全老师,他们俩人在教学中应用到了几何画板,而我应用到的是微课。相比较而言,我就认为他们两个的这个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要比我的更适合于这节课。所以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不仅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且也能够让我们相互借鉴。在相互的听评课过程中,使我们几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可以被相互体会。
三、反思。
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认识到我们所有教师都应要努力追求的:
1、首先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2、初中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过渡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3、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4、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一年的工作结束了,我深知自己离真正的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间的距离还相差很远,自己身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做到“扎实勤奋学习,踏实求真工作,实事求是研究”,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水平,争取早日成为工作室一名优秀的成员。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七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小时,王家庄到秀水小时,
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1)。
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习题3.1第1,2两题。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八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1.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字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九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体现探究式教学理念。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二、以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三、重实效,以学生发展为本。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四、以“情感”为创新教学开道。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形成轴对称的本质特征。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在作图中探索轴对称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轴对称图形。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美丽的图形,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播放轴对称图形)。
学生观察欣赏。
2、你们知道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2).这类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小结: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看看说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哪大家想不想把这么美的图形画下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轴对称”。
5、(板书揭题:轴对称)。
指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数一数?
把图形标上几个点,它们和对称轴有没有什么关系?你们看一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a,a’、b,b’、c,c’)。
先在小组内和同桌说一说。
汇报交流:a、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点b和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和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小格。b、点a和点a’连起来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点b和点b’连起来点c和点c’连起来都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
小结:a、点a、b、c在数学上叫它原点,点a’、b’、c’叫它对应点。b、原点和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它们的连线和对称轴成垂直关系。
3.画一画。
拿出方格纸,动手画一画。
小结方法:首先,要先标好原点,再找出原点的对应点。再画出连线。
4.剪一剪动手剪一剪课本p4的做一做,小组同学合作,先猜一猜,再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和加深体会,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1、你生活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辨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着重让学生辨析平行四边形,并画图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轴对称的平面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2、你会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判断: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4、判断: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6、开心测试:
7.拓展题。
(1)、推理: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的形状?
【设计意图:应用轴对称的知识,创造、体会数学的美】。
四、总结提高,延伸感受。
五、作业设计。
用轴对称知识设计一幅题为“美丽的房子”的作品。
板书设计:轴对称。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一
1、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6以内数的分合形式。
2、练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看算式报出答案。
3、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6的组成和5的加减。
2、幼儿用书1-21页。
(一)游戏:碰球。
——鼓励幼儿前一已有经验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
——师幼共同玩“碰球”的游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请幼儿看数字卡片,要求幼儿口报的数字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是“5”。
2、游戏2—3遍后,可更换出示数字“6”。“4”,提醒幼儿口报的数字要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与卡片上的数字一样多。
(二)游戏:开快乐火车。
——师友共同玩游戏,鼓励幼儿快速地报出算式卡片上的得数,要求既要算得快,又要算的对: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儿:几点开?教师出示算式:你们猜?幼儿:()点开。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分合式填空格。引导幼儿观察圆点和数字分合式。启发幼儿在空格中填写相应数量的圆点或数字,并说一说分合式。
——看算式进行5以内加减运算。
——看图列算式。
——算式与答案连线。
(四)活动评价。
——鼓励个别幼儿大方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活动与记录,其他幼儿对照检查自己的操作活动。
——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表扬画面整洁、正确的幼儿。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二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上述诸方面是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和倡导的,有些方面传统教学中虽有涉及,但经验不多,而有些是全新的,需要实践中探索、积累,更需要案例。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三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四
《垂线》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相交线。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主要内容。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里的垂直关系、三角形的高、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蕴含着“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学习几何的基础内容,对以后学生利用准确合理的构造画出垂线来分析几何关系、解决几何综合问题及相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教材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虽然缩短了一课时,但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渗透变换的思想。“做一做”这种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垂线的画法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及生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知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精心设计投影片和变式训练,并恰到好处地利用运动变化,体现画垂线的思维过程,在掌握垂线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顺利自然地突破画垂线的难点。
我校属农村城镇中学,学生全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实行电脑随机分班,未进行筛选。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和发展均不平衡。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基本上适应了以学习小组方式参与探究活动与班级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操作的成功体验,从而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探索、发现、归纳数学知识。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实践、感悟出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垂线的性质,又借助于教具、实物、图形、幻灯等,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发现抽象的概念,使学生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同时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让学生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探究垂线的性质时,采取小组学习形式,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弥补教师在大班额教学中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初步探索在农村中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1.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培养提高观察、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不断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4.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变式训练和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会学、学会,营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
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投影仪、自制的可旋转的两根木条等。
生活经验准备:旗杆与旗台边线线的垂直关系;红十字会标志。
以往知识准备:两条直线相交,产生两对对顶角,且对顶角相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这是两幅草坪的图案。在绿色的草坪上,画着两条交叉的道路。你觉得甲图、乙图哪一幅更漂亮、更匀称?这是什么原因?(教师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图甲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请你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生:……。
师:让我们共同探索图甲这种特殊情况。
二、回顾再现。
对顶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图1,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点o,有四个小于平角的角,且。
三、提高。
教师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时的`变化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生:……。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
(学生的答案很丰富:用度量的方法;利用对顶角相等;互补的概念……学生回答过程中,只要有道理就应予以鼓励。)。
【这里希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1)如图2,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o,记为,垂足为点o。“”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2)两条直线,垂足为点o,则。
五、再探究。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例子;
生:……。
【希望实现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为后继学习数学知识增加感性认知。】。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或量角器:
(1)经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与已知直线ab垂直,且讨论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2)设这一点在直线ab上,重作上述过程。
【学生分组或独立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且简单描述一下,上述结论用三角尺的作法过程和“有且只有”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归纳出:
(1)靠已知直线-找待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靠、二过、三垂直)。
(2)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没有第二条。
师:如图5,请同学们相互比试,谁能更快地过直线cd上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六、学生探索。
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如图6所示,点a与直线dc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抽小组代表发言。)。
七、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只有线段ab最短,且当ab与dc垂直时,才最短。
提高:线段ab的长度就是点a到直线dc的距离。
思考: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点a到直线dc的距离:线段ab的长度,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点a到点c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八、较量(练习)。
1.第170页第1、2、3题。
2.应用。
(1)某村庄在如图7所示的小河边,为解决村庄供水问题,需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处,在河岸cd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道理。
(2)教材第170页“做一做”。
(3)体育课上怎样测量跳远成绩。
【学以致用,学生做个小小设计师。兴趣盎然,把这节课引入高潮。】。
学生重温“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和“如何过已知直线上或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惟一的垂线”两个知识点。
3.第174页第1、2题。
4.学校的位置如图8所示,请设计出学校到两条公路的最短距离的方案,并在图上标出来,并说明理由。
1.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垂线的性质,又借助于教具、实物、图形、幻灯等,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发现抽象的概念,使他们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同时还利用学生较量形式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加以巩固理解。并设计了变式训练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转化的思想和发展性思维,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从引导学生设疑-感知-概括-应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2.本节课采用不同的反馈手段和反馈练习。
(1)设计变式习题、图形、开放性习题。每次较量主要解决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的障碍。
(2)较量方法。如:笔答、口答、板演、快速抢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较量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心中有数。
(3)及时矫正。对每次较量情况进行小组评定和教师点评,对学生中的创新解答及时给予肯定。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3.但笔者根据上述设计进行教学后,认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放在这里,值得商榷。这是因为:
(1)此部分内容与小学距离过大。在小学学习中,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仅通过一些特殊图形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并未上升到点到线的距离的高度。
(2)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其难度较大。其理由是:本节教学内容量大;设计了较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后实践探索的习题,如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如与家长、同伴),在实际生活中交流、感悟,收效会更好。
最优数学初中教案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五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