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作品是我们在写作中的一个参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善自己的不足。小编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一
我们现在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体系到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是为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向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进行猛烈冲击,提出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为工农业经济培养人才,这就要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须彻底变革,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他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学生,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而,在很大的程度束缚学生创造性,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国外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转变到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迅速增加与快速流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语言、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而代以图象、语言、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如演戏法、游戏法、实验法、模拟法等。比如定理规律的教学,不再只是在黑板上进行枯燥的推导与口头讲解,而会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譬如图示、讨论、计算机模拟、自学、电影、录象、技巧实习等。也可以是用图象勾画出演进的轮廓图,用音像模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领悟发现的奥秘和乐趣。
先进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所做的不再是讲解,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教师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学会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二
在线评审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证券交易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便携式土壤水分测试仪的研究及应用。
人机对话识别系统在移动领域的应用实践。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web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工程建设节点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黑龙江移动统一信息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web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实现及应用。
故障核算系统方案设计及实践。
过程驱动的软件配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气瓶检验站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及自动化检验。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三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文作者通过思考与分析教学过程,结合儿童绘画心理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实际教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儿童绘画。
美术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社会对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美术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立足于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征的美术教学,才能使未来的学前教育者适应岗位的需要。
1.美术课教学目的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与学生临摹,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自主表现能力被教师的模式化符号取代了。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者,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容易模仿他们的老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把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对事物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使美术教育成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2.美术课教学主要内容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高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础,绘画教学又以简笔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典型、突出的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即成人创造的模式化的符号。关于儿童学习简笔画利弊问题的讨论较多,美术教育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简笔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容易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3.美术课教学形式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常常采用从示范到临摹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儿童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更给将要走上讲台的幼师留下效仿模式,使其在将来美术教学中也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模式。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手段引导儿童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表现内心的一种素质教育手段,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教会儿童认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为主。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导向,提高幼师生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使其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美术育人目的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遵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1.优化课程设置。将三学年段的美术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美术基础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线描、色彩、素描等,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二阶段进行各种绘画材料的掌握训练,主要教学内容是训练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使其掌握国画、版画等绘画形式,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三阶段进行儿童美术教学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种绘画方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儿童美术的特点、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时间为1学年。2.调整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突出、加强线描的教学。传统认为素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但该阶段的学生基础薄弱,兴趣持续时间短,在半年多时间内较难掌握素描技法。线描撇开光影关系,学生只研究线条造型,较容易掌握,并且学好线描对后面简笔画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线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装饰画的.教学,将绘画由立体转向平面,然后进行色彩教学。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难以开展色彩写生,可以采用装饰画的方式练习色彩的搭配与调合。3.灵活教学形式。第二阶段的绘画材料综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一堂课往往不是单一的绘画或手工,而是两者相结合。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色彩、手工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会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绘画教学中,学生可以画在不同形状的纸盘或刮画纸上,画好后试着用泥巴捏;画人物时,教师可以把人物表情和手指画结合,增强学生作品的生动性。一堂良好的美术课应该是多种材料的巧妙结合,灵活应用,这需要教师熟悉各种材料,具有灵活应用各种材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尽量让课堂呈开放性。有的课程特别是手工课不需要教师示范。教师应充分准备材料,学生会观看图片后会迫不及待地直接创作。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讲解。如,在线描教学中,作品的最终效果由学生自己发挥,教师可以只示范重点,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还可以用开放性的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布置作业时仅给主题,不限制材料、制作方式,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学课堂和幼儿园课堂区别比较大,教师不能用教幼儿的方式教大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美术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练习。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做一件折纸作品,课堂上让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介绍做的动物场景,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欣赏能力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儿园优质课视频让学生观看,体会被教、学、传教之间的差异。如,在变体美术字教学中,介绍完各种变形方法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变形后印在t恤上的视频。
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其不仅需要掌握美术教学知识,还需要利用美术为其他课程服务。大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的差别比较大,如何培养出适应幼师岗位需求的人才,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力、竞争力,是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9).
[2]赵晶,张雨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大众文艺,2010(20).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四
“模块化”教学是教师现场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以《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为例,以局部透视全局,通过分析设计原理、阐述实施过程、考评方法。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原理。
模块化教学是指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通过实施现场教学的方式,划分岗位任务,设置任务模块,培养专业技能,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程遵循“模块驱动”设计原理,它包括“任务模块”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模块”的应用能力两部分,强调能力模块的主体地位,注重平日上课对“能力模块”的.掌握程度。通过重组教学内容,综合教学目标,以相对独立且紧密联系的“任务模块”为纵线,按照序化教学流程为横线实施教学。
整合梳理,化繁为简,去粗取精,以模块为驱动,实施项目化教学。紧扣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序化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
(一)实施要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主体地位,理清思路,换位思考,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采用小组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观察练习法进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任务去研究。
教师应提出问题,设计任务,选择有价值、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去粗取精,精讲多练,让学生自己思考或分组讨论,教师应积极引导,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二)实施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任务模块”,识别简谱与五线谱、识别与构成音程、识别与构成和弦、分析调式调性。每个模块产生1项任务驱动(能力模块)。每一个“任务驱动”事实上就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驱动过程。这种模块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序化教学内容,综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完成具体任务,强化能力。
(三)实施过程。
小组讨论法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带动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两种方法有效结合,互补共用,核心思想是调动学生勤思考、勤实践,通过各小组间的相互讨论、研习和实践,实现对教学成果的共性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某一任务模块提出相应问题,确定小组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模块内容制定小组任务,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对任务模块梳理、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提问下结论,不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干涉,只是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整理归纳。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进行小组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应的疑难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模拟实践、课堂练习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中间教师边提问、学生边思考,在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3.实施讨论和分析:教师将问题进行整合归纳,现场答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边学,边思考,边解答,教师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找寻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4.教师评价任务:教师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给出合理性建议。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解答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高质量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
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优势和成效。
(一)综合教学目标: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既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针对具体能力的模块,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
(三)序化教学过程:模块化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设置任务,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反馈评价,环环相扣,序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采用课堂讲述、实践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会学会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吴维宁在《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的过程,过程性评价能将学生引向深层动机支配下的深层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使课堂评价的主体由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教师共同评价为主。
“模块化”教学模式紧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序化具体任务,突出职业能力。遵循“模块驱动”原理,以“任务模块”和“能力模块”的具体要求来实施教学。细化任务驱动,更新教学手段,调动学习气氛,以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五
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相对于技术应用成果而言,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艺术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绘画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探讨了数字插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0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六
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巨大冲击,其反叛性和颠覆性招来众多的口诛笔伐。事实上,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并非只有“弑父”的可怕面孔,它的反叛行为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以及对艺术的概念及其历史的深刻思考。
一
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科斯洛夫斯基将其总结为三种主要思潮:“(1)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2)作为思维取向与思维风格的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3)在建筑学中作为后现代古典主义的后现代理论,以及在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或者说对自然权力理论与自由主义所作出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合题”。后现代主义理论颠覆了理性主义权威,解构了中心和边缘及所指和能指的对立,主张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它必然容忍并欢迎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存在,因此它便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在科氏的三种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解构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与后现代的本质主义同时并存,古典的与后现代的杂糅相处。这说明后现代主义并非毫无选择地解构本质性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它不过是对形而上学的权威性予以质疑,或者说,它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是后现代的现代主义。
汤因比认为,后现代并不等于后现代性。这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后现代是现代性的继续,是现代的一部分,它所从事的是现代主义未竟的事业。理性自身是无辜的,它只是被人类错误地利用。我们所应反对的是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反对所有的形而上学。用德里达的话说,我们反对的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将自己视为事物的第一原因和根据,成为压制、权力、权威的制造者。在他看来,西方的形而上学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基础主义,即认为有一种固定的意义秩序,思想、真理、理性、逻辑或词作为基础都是自身存在,或者说始终在场,……对于这种形而上学来说,只有存在、在场才是根本重要的,非存在和缺席是没有意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和秩序,解构就是要打破结构的稳定性和固定性,它要追问秩序和权威从哪里来,即对它们的合法性予以追问。德里达通过吸收尼采、维特根斯坦以及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的思想,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颠覆形而上学的根基,瓦解了中心与边缘,所指与能指,在场与缺席等传统哲学的区分,于是,一切权威和压制都受到质疑,边缘、能指、无意识等都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基础主义、中心主义等彻底崩溃,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的格局便形成。法国另一位哲学家福柯则通过考察知识如何形成压制和偏见的过程来质疑权力。他认为权力总是通过某种话语,譬如禁忌、规定等来掩饰它的霸权,确立说话者的主体地位。譬如在《性史》中,他就揭示出性欲的压抑与一定的权力动机是有关系的。权力通过建立某种机制、话语将威胁其主体地位的东西逐出主流,打入黑暗之中。但是,通过知识考古,他质疑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人的主体化乃是19世纪初才在西方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如果不可能由上帝设立,那它必定是被人自身设立的。“如果‘人’这个概念不是思想的最古老的问题,而事实上是最近的问题,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它也可能是当代思想的一种暂时的偏见”。如果说,德里达是从主流哲学去解构形而上学的权威,福柯则是从边缘文化去予以解构,这样所有对权威的、压制性的话语予以质疑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合法性。
科斯洛夫斯基提出后现代本质主义概念,它“以人类学形而上学而不是以自然形而上学作为它自身的基础”。“后现代理论就是这种本质主义,因为它致力于摆脱前现代古典主义的两个危险:矫揉造作的学究气;社会分工与等级划分”。后现代本质主义要保留并继承现代的理性、民主、平等、自由,解构主义便成为一种积极的方法论,就这一点而言,对解构主义的全盘否定就值得反思。即使是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他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极端的否定主义。他说:“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这一点具有普世有效性”。张汝伦解释说:“对于德里达来说,解构始终是一种伦理和政治姿态,它要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解构一直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和霸权的对抗”。解构要追问权威、霸权的正当与否,因而要追问它的根源。因此它必须回到传统之中,而非毫无原则地破坏传统。现代主义建立起的民主、公正、自由等原则本身是不可解构的,解构的目的恰恰也要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也就是说它要解构现代性中存在的缺陷,使其趋于完善,所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延续。
从另一个角度说,后现代主义也存在着缺陷,它声称“人死了”,那么,主体性的人一定如其所愿地死去吗?主体性死去了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很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理性的主体性死亡,理性对人的规定性失效后,又陷入另一种“主体性”——欲望的主体性,人被欲望规定,陷入欲望的枷锁之中。而人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其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科技越发展,理性思维能力越发达,人就越来越远离自然,丧失自然所赋予人的整体性和丰富性。正是如此,后现代主义才如此迫切地追问事物的本源,寻找其始源性的东西,它带着一种向人自身回归的欲望,这不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什么?因而人类不仅要保留理性和形而上学,而且要对现代性予以反思,很好地利用、完善他们,对现代性予以重新反思。因此,在后现代时期,既存在现代主义,也存在古典主义。
我们既要把后现代主义看成主要是属于后现代的,它是现代的延续,继续着现代的使命,又要将其看成属于任何时代的,只不过在现代及现代以前,这种精神是不自觉的,它往往以异端的角色出现。其次,在当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反叛性和多元化结局并非无懈可击,而且其合法性也会受到其自身理论的质疑。就如许多学者(如哈贝马斯、吉登斯等)所认为的:理性还没有死亡,也不可能死亡,问题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它被人误用,或者说它还没有达于完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从而才能理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
二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也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它改变了艺术的游戏规则,将现成的、偶然的、正在发生的以及纯感官的东西当作艺术,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与自然物的界限模糊,艺术的深度模式也被取消;艺术家已不再独享缪斯女神的宠爱,由高贵的创造者蜕变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制作者”。尽管后现代艺术的“弑父”行为令许多人不安和愤怒,但这促使人们重新严肃地思考、探索艺术是什么,艺术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后现代艺术的解构作用,艺术的等级性消失了(它包括艺术门类的等级性、艺术家和非艺术家、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的等级制等等),艺术殿堂——这个曾经如水中月、镜中花的玄秘境界,失却了它的神秘,艺术似乎又回到了它古之又古的源头——原始艺术。现代艺术由于反对艺术中的理性专制的需要,从原始艺术中吸取灵感。后现代艺术由于反对等级、权威的需要,也表现出对原始艺术的回归,因此,后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原始社会,艺术不是为了纯粹的游戏,也不是为了闲适中的审美,它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是为着一定的生活目的进行的。原始艺术没有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分,也没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一切都是一种原初状态,还没有某种强势观念对其他观念构成压制,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带有原始的民主性、平等性,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区别、对立或矛盾。
但是,原始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原始艺术中蕴含着极其严肃神圣的情感,即对神的敬仰和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原始艺术中神秘的原始宗教情绪使艺术染上了神性的光辉,在看似简单拙劣的图画和舞蹈中,隐藏着对生命的殷殷期盼,对不可把握的“神”的眷恋和依赖。在那里,艺术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如痴如醉的狂舞之中,那些饥饿、恐惧的原始人通过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达到极限强度的歇斯底里行为来表现他们对自然的怯懦。在此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意识;陷入了下意识的、梦幻的内心世界中,这个世界正是他们渴求的那个世界。他们借助极度的意志力,力求把幻想强加于现实。……由此,他们与环境之间在心理上的冲突被消除了,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所以,当他们回到现实中后,他们比起以前来是更善于与现实作斗争了”。后现代艺术彻底抛弃、毁坏了艺术对生命家园的'渴望。后现代艺术的过程性、仪式性、表演性注重读者的积极参与,以及歇斯底里的情感表达,但作品本身往往缺乏深度,它采取一种甘愿以边缘来争取关注的反叛姿态,即使这种反叛也可能带有哲学或政治的严肃性,由于它着意于赤裸裸的欲望表达,艺术的神性因素消失殆尽,它的思想性也就大打折扣。譬如,女性主义艺术家直接用抛掉胸罩的行为,表达他们要求平等、解放的愿望,严肃的思想却以游戏化的行为来表达,它使人对这种“行为艺术”本身的思想的神圣性产生怀疑,从而这种行为就只剩下游戏的成分,这样,它的实际效果与它的思想意图恰恰相反。
艺术向生活回归,不是将艺术降格为低俗的生活,而是将生活提升到艺术,让其充满诗意。正如荷尔德林所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依靠诗意的生活,人充满敬意、充满喜悦地居住在大地上。艺术的本质是诗,诗就是思,是思念、思索、感谢和祈祷,是一种与神相通的体验。原始社会如此,现代艺术如此,后现代主义艺术亦应如此。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仪式、祭祀等日常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信赖和热爱,对劳动成果的期盼,对生命延续的期盼。这种情感本身是真实的,没有等级差别的,也是人人都可以用行为表达的。艺术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因而祈祷可以是艺术,沉默可以成为艺术,一声长啸,一声叹息也可以是艺术。文明人的艺术(原始艺术后的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形式,并将原始艺术中对天、地、神、人的敬畏、依恋和思念转化为不带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获得、表达需要高度的技巧,需要缪斯女神的偏爱才能完成,而且它不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人类的文明、理性精神的发展,情感中真实的生命激情逐渐消逝,它要么沦落为工具,成为虚假的东西;要么被理性压制,被视为欲望、罪恶之源泉。德国古典艺术美学追求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理想,即是理性对情感予以控制的精致论述。尼采对酒神精神的歌颂,现代艺术对无意识和超现实的运用,都意在反对理性向艺术领域的僭越,创造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诗意世界,这种对情感的追随既是对艺术的追随,也是对人及人自身生活的追随。后现代主义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民主性、平等性,但它丧失了原始艺术诞生以来的浓浓的诗意。在人类的生活中,诗意和理性一样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人生存、信仰的重要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艺术想接近、拯救艺术,但又偏离了艺术。
三
后现代艺术充满着悖论:一方面它是艺术的逻辑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偏离艺术的轨迹;一方面它被接受为艺术,另一方面它又反艺术。后现代艺术虽然带着解构的特征登堂入室,但它只是后现代社会艺术的一部分,并且是处于边缘的部分,它的解构性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对艺术创造性的强调。
解构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一种创造方法。后现代艺术通过解构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艺术观念,使艺术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解构,离不开对前人所创造的艺术范式和典范的突破,后印象派对印象派的背离,毕加索对自身的超越,都是对他人的解构或自我解构。如果说在后现代艺术以前,这种超越的意识还很不自觉的话,在后现代艺术那里,超越、创造性则成为了艺术的目标,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创造性,因此,模仿者往往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正如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质疑、解构值得质疑,后现代艺术对艺术的解构也并非总是正确的,反叛和解构本身并不一定总蕴含着真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艺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着高度自觉的创造意识。后现代艺术时刻扬起它的鞭子,对艺术及艺术家予以质询和警醒。
(二)建构开放、民主、平等的艺术观念。
在现代艺术以前,艺术门类、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宫廷艺术与非宫廷艺术等等之间都存在着对立和等级的差别。在古希腊,只有诗歌(先知或巫师所朗诵的)和音乐是艺术,它们由缪斯女神管辖,且带有迷狂的特征,需要灵感才能创造;而绘画和雕塑则没有地位,它们由工匠制作,不属于缪斯管辖的范围。“因此,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美学家的首要任务就表现在通过种种曲折的方式,一方面是诗歌脱离神赐的灵感这种高不可攀的假设,史诗从天上降下来;另一方面则不断使造型艺术摆脱工匠技艺的境地,上升到能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虽然造型艺术争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但它是以牺牲艺术的物质性、民主性、民间性为代价的,它达到了地位上升的目标,却走进纯粹的精神性生产的象牙塔。在哲学领域,理性对庞杂的,不可靠的感性欲望进行了清除;在艺术领域,精神性的艺术(诗、音乐)对物质性的艺术(造型艺术)予以整编。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民间艺术、实用艺术这些曾经是艺术之本源的艺术却遭到了鄙弃,艺术脱离了它的土壤、疏远了它的母亲,从而它的道路也就越来越狭窄。后现代艺术种种怪异的行为举止既是艺术日暮途穷的表现,也是极力回归艺术本源的反映,只不过它剑走偏锋。
后现代艺术对物质性的强调,对固有艺术观念的颠覆给艺术带来了开放、平等、民主的艺术观念。它将艺术从只有先知或依靠灵感才能创造的神秘观念中解放出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所以,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如民间艺术、设计艺术等都被广泛接受,并受到重视。这种转变不仅具有艺术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它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民主、平等和开放意识观念的增强,也反映出人类文化对人自身的更加人性化的关注。造型艺术、实用艺术之所以长期受到压制,并不单纯是艺术概念的狭隘问题,它同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息息相关。欧洲在现代社会以前,理性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规定着人的本性。古希腊的柏拉图以理式世界为楷模,认为感性世界是不真实的。中世纪将神作为人的规定,要人放弃对物质的欲望。近代社会,理性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切事物都要置于理性面前予以拷问。在此思想背景下,物质、身体都是没有地位的,并被看成是可鄙的、肮脏的东西,古希腊艺术对于美的艺术的强调,中世纪艺术对节制的强调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样,人总是被作为一个被给予者存在着,它自身的完整性被剥离了,人的世界的真实性也被歪曲,依照一定的要求被清洗得面目全非。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人的这种异化状态的描述。而直接通过身体、物质来表现人的欲望和生存状况是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说,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对西方世界有效,在中国当代同样有效。我们须注意的是,后现代艺术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逻辑产物,它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文化土壤作为根基,因此,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在中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更说明,对后现代艺术进行生硬移植和模仿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予以省察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它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解构性意义。
遗憾的是,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未能很好地区分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也不能对后现代艺术自身的意义予以区分,更谈不上对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引入、模仿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艺术观念予以颠覆、解构。将一个极其肤浅的逻辑——新的就是好的——视为真理。事实上,西方许多现代、后现代艺术大师都是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艺术转变的。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都对原始艺术情有独钟,只有深刻地研究了艺术史,对历史予以省察,才可能找到自己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杜尚的行为看起来是怪异的、惊世骇俗的,但他绝不将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儿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尚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哲学家。艺术家的颠覆和创造性的行为离不开它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他的创新性是其艺术历程的逻辑性转变。国内许多艺术家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启示下,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了一些颇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艺术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使中国艺术界涌动着一股不断创新的潮流。当然,也有许多艺术家不研究、体会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美学精神,也不能找到自己解构、颠覆的逻辑前提,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可谓是剑走偏锋。譬如,从血淋淋的牛肚里钻出来;在身上涂满蛋清,关在厕所里,让蚊叮虫咬,美其名曰行为艺术;甚至做出“吃死婴”这样违反人性的恶俗之举。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者可能也有着一定的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但是其表达的方式还是应该遵循最起码的人类道德,尊重人的审美感。
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神性是诗意的尺度,是人的尺度,也是艺术的尺度。只有秉承诗意的、神性的精神,充满敬意地理解、阐释我们生存的时代和世界,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它也必须摒弃浮华,承担起对其所处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责任,中国当代艺术也应严肃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形成自己的文化反思能力,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七
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联系的脏腑位置一般比较接近。网站收集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与脏相联系的经脉属脏络腑,与腑相联系的经脉属腑络脏。
在生理上脏与腑的联系更为密切,从总体上看,脏腑之间藏泻互用,五脏主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脏与腑在功能特点上相反相成。五脏主藏,可防止精气的过量耗泄,六腑主泻,可防止水谷的壅塞不通。在具体生理活动中,脏与腑之间还互相促进。在病理上,脏与腑之间常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八
《艺术概论》从学科上讲,属于艺术学范畴。艺术学是系统研究有关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十分重要。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有嵇康、顾恺之、梅兰芳,西方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既是优秀的艺术家,又能通过对艺术规律的发掘成为一流的总结者。但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常常认识不足,一方面有轻理论,重创作的倾向;一方面对于深奥的理论,有畏难情绪,裹足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创新,立足学生现状,步步引导,将他们带进艺术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让他们深切领略学问的魅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艺术类高校《艺术概论》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意义,引发学生探究理论的兴趣。
此刻,教师的回答是:是当时被誉为“喜剧王子”的英国籍的明星劳伦斯·奥利弗。为什么会降半旗?不仅仅因为他表演上的成就,最为关键的是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他为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为电影制定了一套规范,莎士比亚的剧作原本为舞台剧,奥利弗成功地将它转化为电影的形式,并成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而且人们发现,他制定的这一套规范,很难后人被超越。
随着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顺应这一心理倾向,继续介绍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从理论起源的角度来讲,艺术魔力无边,但是,人们对于艺术常常不甘心只流于体验和欣赏,想留住它,想再创造,希望发掘出艺术魅力的展现中具有规定性、规律性的东西。希望以理性分析和归纳的方式让艺术中的魔力因素凝固下来,成为可追溯、可复制、可再现的永恒原则——也就是艺术得以存活的它的灵魂,它的心。
这便有了和艺术的起源、繁荣、流衍并驾齐驱的艺术理论。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艺术的起源、过程、范围、规则的形而上抽象提炼的理论,在艺术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理论家们希图以此勘破艺术的秘密,寻求一种放之四海,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审美规范。这一理论提升的努力,与艺术创作并驾齐驱,相互影响,与时俱进。同时,在随后的教育过程中以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先进、超前的艺术理论,如何能推动艺术的极大发展。许多学生对前卫的后现代艺术感兴趣,比如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达利,他的作品前卫、怪诞、夸张、扭曲、深刻,正是受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则从达利的自传开始,以艺术家创作的真实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达利的作品是如何解析自我,如何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三我”层次,来建构自身崭新的感知方式、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从其作品实例的分析开始,由此层层深入,从作品进入到理论玄奥的世界。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二、结合实例,让学生形象地见识理论与创作的密切关联。
艺术学院学生,因为高中阶段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比较薄弱,对于艺术作品、对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认识不足,停留在比较感性的阶段。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之后出现的断层,对于艺术内涵与思想性的感知与把握相当欠缺。而中国的艺术家,若要真正达到大师的境界,有前途、有潜力,将来其作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对于理论的关注与掌握相当重要。
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见识经典作品与深刻理论的关联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但是这一问题虽然亟待解决,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堂上将理论与经典文化结合,有效地传授知识并激发学生的神圣感、好奇心是必须做到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介绍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的“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这一观点时,结合《红楼梦》分析,在伟大的作品中,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是如何开掘情感、升华情感。结合“情感说”的理论阐释与来源,让学生们了解《红楼梦》是如何突破狭隘的“情”的范围,写广义的、辽阔的情感。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言:世俗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动不动就才子佳人,千部共出一套。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如剧中之小丑然。”而《红楼梦》则突破了这种浅薄的定势思维,超出了一般的男女私情,功利之情,写天地古今男女不能尽之情。故事中既有宝玉与黛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纯真爱情,也有更多的纯洁又深厚的友情、同情、关爱之情。如宝玉与晴雯,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相互扶持,突破了封建时代主仆之间的尊卑;宝玉与香菱,相互信任,宝玉为香菱找裙子一段,突破了礼教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再如宝玉对刘姥姥虚构中的女孩念念不忘,盘算着去拜祭她的亡魂。
在一个严酷礼教统治飞环境中,主人公偏要做一个情感的采集者,珍视情感的每一处幽暗的闪光,达到崇高圣洁的人生态度的境界。
这种经典分析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年轻人的心灵,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情感论”所阐发的丰富内涵。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与学生高中阶段所写的读后感、观后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转换与提升,也是大学本科阶段必须面临的问题。
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与论文和一般观后感相比,在理论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它们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为标准、为评价的依托,对某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创作者进行分析与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优秀的艺术评论作品介绍给学生,更有示范作用的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种理论的分析介绍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直观的学习。前提是教师备课的环节即成为论文写作的环节,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列出分析层次,层层深入地说理,并最后提出个人的见解。
例如在讲解“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艺术本质说时,结合《孔雀》这部经典电影,分析艺术是如何在模仿现实生活的自然。在介绍这一学说的历史源流与内涵之后,结合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展开讨论。首先,艺术如何模仿生活的真,如何诚实、到位地还原影片中的时代场景,让观众首先建立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其中包括环境的真、人物的真、情节的真,细节的真;其次,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善,艺术家如何尊重日常生活,以更真切博大的胸怀揭示残忍真相背后的深情与温暖;第三,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美,如何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展现诗意的美,展示理想主义的光芒。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感受,层层推进,逐步领略艺术理论的延展性与深刻性。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老师授课布局与推进的方式,得到学术与思想的训练,最终进入到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中。
总之,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当今艺术类本科生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艺术作品的灵魂、精神是否能被真正领会,以及学生在将来的创作中能否借鉴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体验辨析、融会贯通,臻于经典的问题。
但是,在学习的开端,教师有责任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陈见与畏难,兴致盎然地进入到理论丰富多彩的世界,以此扩大艺术思想的视野,懂得已有的范围,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确立目标,励精图治,寻找艺术思想创新的可能。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九
要推行改进的教学模式,需构建一套全面的测评系统,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分类。该测评系统应具备四大模块: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操作题,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难度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水平相当。测评系统的构建可由计算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并在每学年开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设置好学生后续学习课程,做好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便是课程考核,它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也能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我院为例,为充分配合改进的分层分类需求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取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考核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教学中的重难点,其次考核项目中加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况,最后要加大任课教师的成绩设定主控权以及成绩评定权,即课程承担教师可自行安排和设置所授班级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判。
3.2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我院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教学对象则面向一群思维活跃、个性时尚、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艺术类学生,要想调动该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拓展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我院推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如下:
(3)再以项目推动教学法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最后以小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回顾、评价与总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我院现拓展的教学手段有:
(2)课程教学团队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崇文杯”计算机信息技能大赛,并积极将其树立成为一个品牌在校内逐年推广下去,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为我院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3)教师利用手机微信平台,与学生建立互动,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疑难问题。除了上述已有教学手段外,我院教学团队还着力于拓展其他教学手段,包括:举办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的前沿知识讲座和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多参与校外的各类计算机相关大赛,如文艺演出海报制作大赛、音乐作品网站制作大赛、音频编辑与制作大赛以及影视作品大赛等,带领学生创办和发展各类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社团,如动漫社团、音像社团和影视社团等。
3.3组建高师资水平的教学团队。
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充当了更多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课程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课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资水平,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这要求教师需:
(4)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艺术院校或高等院校艺术院系沟通交流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服务在校学生。
3.4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学时少,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优质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后期实用性和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往往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但脱离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大环境,学生的后续再学习缺乏了动力。因此,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院级计算机课题教学研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沟通交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环境,实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模式改变成学生自发的学模式。现阶段与今后我院教学团队开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中,除了教材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外,还将着力于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该学习的平台将用于分享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传播校内各类活动资讯。
4结语。
改变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既满足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是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的测评系统与弹性的考核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教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在教学资源构建上已初见成效,下一步会加强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以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
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为例,该教材系统全面,共十一章节。首先在引论部分全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演进过程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随后详细介绍了商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厂商理论、四种市场结构(交换理论)及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引出《宏观经济学》。由此看出,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1.2理论假设的抽象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图形分析、数学公式等内容,很难系统掌握。比如在第二章中重点掌握的弹性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面理解五大弹性分类且容易混淆。
1.1.3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的复杂性。
《微观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很多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推导,来求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比如第四章的重要曲线图:分析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面对两张类似的曲线图形,学生很难在课上及时看懂并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容易牢固掌握的同时,还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1.2《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向传播知识,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第二,通俗易懂的案例偏少。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教材中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比如为何书中列举的总是牛奶咖啡而是茶叶?),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没有设置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及案例分析,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学生接受性普遍较差。
2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以往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民办高校改革的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行程式考核融入教学过程的应用体现出诸多益处。
2.1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外,还将设计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团队作业等等。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让学生尝试寻找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或经济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不同阶段菜价或服装的价格起伏加以理解价格弹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设置恰当的课堂讨论课时,每讲完相关章节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以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组织及合作能力。最后,导入游戏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枯燥无味的看法。如在讲授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完全信息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个信息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同学参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上课积极性。通过行程式考核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2.2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按照行程性评估的相关机制,课程学习及成果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共占50%:一是考勤及课外作业,不间断点名以考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在课堂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分小班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测量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三是团队考核。通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最后融入期末考试,占50%,评估学生整个学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融入导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该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实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设置,选择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所学理论的含义,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看多写。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领域文献,扩充其课外知识,开阔其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课时的期末课堂成果展示,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组成评委,以此考察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案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3行程性考核对其他课程的启示。
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繁多,内容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也随着内容的过渡慢慢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行程性考核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同时,行程性考核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也可以行程性考核为平台,集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融入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课后习题演练法、小组团队作业和期末课堂成果展示以及前沿课题和互动式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热点事件,突出教师导学、小组自学、课外课内的学习互动。行程式考核具体运用的重点在于分解了学生平时成绩,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学理念、课程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对教师的导修水平、专业领域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因此,不仅是微观经济学,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当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求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动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一些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和增强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知识储备和技能有不同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公共必修课的重要部分,即要体现文科类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还要承载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以及如何改革与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教学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问题。
1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彼此渗透,融合的愈加密切。以上世纪80年代midi技术为例,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就给音乐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音乐与计算机绘谱软件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将音乐类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学科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学科的前沿性与交叉性特点,使学生既能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也能成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教学工作者需根据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应用的需求,从宏观上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设置,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间的关联更加合理化,更加符合艺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期望。音乐类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然而,当今社会就业面远远超过专业宽度,计算机技术渗透力度大,社会分工细,职业选择范围广且变动更加频繁,毕业生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通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教学学时安排有限、教学内容统一以及教学资源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这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分两学期完成,每学期36课时,上学期重在理论知识和基础软件应用方面,下学期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教学模式为专业分班统一授课,理论与上机实训一体,每位教师均承担所分配班级一年的教学。该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和共享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也很难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计算机基础课程。
“2+x”教学模式要解决现阶段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首先需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统一专业集中式教学改成分层分类需求导向式“2+x”教学,加大上机实训比重,重组课程结构和教学团队。其中具体课程结构设置,“2+x”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分为:基础型+提高型+(发展型/兴趣型)、提高型+发展型+(兴趣型);教学团队由面向基础型、提高型、发展型和兴趣型教学的教师组成,并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课题项目的研究与教学情况的交流。目前,我院正全面推进课程结构和教学团队的重组,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试行,在保持原先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由两学期教学的基础上,追加多门发展型和兴趣型课程,加大在校学生的选择空间,并将必修范围内的课程由每学期36课时增加到48课时,以期来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和享受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促进我院教师共同学习,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二
理论建设常常是在对理论自身的反思中艰难前行的。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文艺理论,倡导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应成为学理创新和学术自觉的前提。因而,直面缺憾、认准坐标、建构学理便构成当代文论话语的三维空间。
一、直面缺憾:我们失去了什么。
历经拨乱反正、引进趋新和体系创造的步步足履,新时期的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无疑是成就巨大并令人鼓舞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和文艺复苏的时代大潮,为理论家的创造和理论的推进提供了适宜的精神生态和广阔的话语空间,文艺理论的观念更新与学科拓展赢得历史的尊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对文艺理论实绩的真诚崇敬并不能抹去理论研究自身的缺憾,我们对理论走势的欣喜也难以开释对理论困窘的深层焦虑。对于21世纪的我国文艺理论建设来说,得到的已成为过去,而失去的却要影响未来。于是,直面缺憾,检视我们这些年在文艺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失去了一些什么,也许对构建文艺学当代形态更具启迪意义。
缺憾之一:文艺基本理论研究的边缘化,让我们失去了聚焦文论本体的自信。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商品大潮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使文学艺术及其理论一道被置身于一个告别和进入、解体与建构的动荡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失去轰动效应,经济的“热”和文艺的“冷”形成鲜明的反差,以致出现精神审美功利与物质实用功利的悖反,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衡量作品的经济杠杆之间的反差和艺术消费中“曲高和寡”与“媚俗获众”的错位,文学日渐偏离“社会代言”和“文化主打”的中心位置,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缘化”即由此而生。在文艺理论领域,其边缘化不仅表现在这些年来的文艺研究远不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那般红火和抢眼,还在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本身也被置于边缘化处境。譬如,文学理论研究队伍的边缘化——理论研究人才流失,甘坐“冷板凳”的学者越来越少;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边缘化——扎扎实实从学理本体和基本问题上做“功夫学问”的人在分化和锐减,而赶时髦、求新潮、扮“黑马”、标新立异走“捷径”的投机学人越来越多;还有文学理论研究学科目标的边缘化——即以所谓应用研究、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来替代基础原理研究。例如,这些年把文艺原理“美学化”“文化学化”“社会学化”,乃至于“哲学化”或“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十分普遍,并且常常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夸赞。这里潜藏着的危机在于:有些研究在将文艺理论打了一阵跨学科“擦边球”后,理论自身的原理性难题并未得到有效地解决;相反,简单地把文论问题做“美学化”或“文化学化”处理,丧失的却是对文艺理论学科本身独特而系统地把握能力和聚焦文论文体的自信。
缺憾之二:文艺基本理论研究的认同化,使我们失去了原创和超越的勇气。如果说边缘化错位使我们的求异思维找错了坐标,那么,守成的惰性心理则常常使我们的理论研究被求同思维所困扰。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习惯于将自己的思维支点依托于前人的某种理论范式上,以“本本”“经典”“权威”为依归,以读解、引征或推崇、效仿来代替理论创新和学术超越。这有三种表现:一是向马列文论认同。诸如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哲学认识论、意识形态论或艺术生产论等论述,于是也就有了自己的持论根据和学理体系。二是向现当代的西方文论认同。从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到存在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理论,从语义学、符号学到解释学、接受美学,乃至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后殖民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都被一些人风车似的玩过,都曾被持论者认同为先锋理论的界碑和方法论武器。三是向中国本土的文论传统认同。博大精深的古代文论宝库和“五四”以来的现代文论遗产不仅成为一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且成为一些研究者的学术精神原乡。
这些理论认同并非毫无意义,比如,向马列文论的认同使我们有了主流意识,向外国文论认同使我们找到了参照坐标,而向中国古代文论认同则使我们拥有了理论的民族本根。问题在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味地理论认同,极易造成对文学基础理论不是“接着说”而是“照着说”,不是“说自己”而是“说别人”,不是消化式吸收而是囫囵吞枣或照抄照搬。结果便是理论研究的陈旧、重复、学舌和玄虚,理论建设变成了“述而不作”的八股老调、中外文论的“元件组装”或前人观点的“穿靴戴帽”,从而削弱和消解了研究者的原创意识和理论成果的超越价值。
二、认准坐标:我们选择什么。
当历史把文艺理论研究带入21世纪的时候,时代迫使我们对建设什么样的文论范式以及怎样建设这种范式作出自己的选择,开放的理论背景又为我们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时至今日,至少有4个层面的观念坐标需要我们去认真面对、认知和选择。
从纵向上讲,我们正面对“传统与未来”的价值选择。建设新世纪的文艺理论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开凿自己脚下的理论岩层,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吸纳文论传统的丰富营养;同时,文艺理论的发展又不可为传统所累,背负沉重的包袱前行,或囿于旧有模式而驻足,而应该面向现实发展,关注时代进步,把目光投向未来,开辟文艺理论建设的新境界。
从横向上说,我们要面对“自律与他律”的价值选择。文艺理论建设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秉承民族的文论血脉和人文精神,重新镀亮自己的理论个性,以理论的民族性来赢得理论价值的世界性;同时,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又需要广撷博采人类一切优秀的理论质素来滋补我们的文论肌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民族文论的“橄榄枝”作为我们理论建构的借鉴,任何封闭意识和“国粹”心态都将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潮流格格不入。这种“中化”和“西学”或“中体”与“西用”的关系,构成了一个自律和他律的观念悖论。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三
任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三大资本:财力、物力、人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
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其次,“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和证明自我价值都是不现实的。
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驻足轻重的作用。
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1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是在组织环境中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或工作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无论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着名潜能学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就曾指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手段、怎样去激发这种潜能。
实行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无疑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学者曾通过调查发现,人格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占了20%到30%之间。而近来的学者在用预测人格观点的确实性等方法来研究人格对激励的影响时,对结果进行分析,也发现人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激励的效果。以“人格”为本的关键在于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激起更大的热情、干劲倍增。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组织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随着我国的教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群体便日益壮大,他们的气质与性格也有其特点,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喜欢拥有一个民主、自由、宽松、能够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这类的员工往往流动性比较大,他们的工作效果难以加以度量,其工作的过程也是难以进行直接监控的。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知识型员工实施以尊重人格和独有的价值观念为主的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就能营造一个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责任感、成就欲,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正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说:“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所能起的作用。
因此,人员管理战略是作为企业管理战略的核心而存在的。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四
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还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经逐渐显现出更多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摒弃,将教师授课过程和学生活动过程紧密融合,建立活力、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堂教学、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另外两种方式已经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而事实证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注重课程及学科特征,不仅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大学生超过万人,已经无法合理分配场地、器材、师资等资源,体育教学的矛盾越来越严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学应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全面、多样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要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优势:第一,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视频、动画、技术动作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秀运动馆的技术动作,养成大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观和认识。体育教学能够将多种方式融合,受到的约束条件较少,不仅节省教师时间,还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资源得以扩展和延伸,有效提供了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层次多重化、教学时间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大学生不会受到教课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自己分配时间,还可以灵活支配教学计划中体育教学的固定课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可以自己定学习时间和学习科目,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固定的教学内容来授课,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实际上是将教师为主题转变为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五
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文化背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繁衍,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艺术的创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繁衍。不断发展的陶瓷艺术以其绚丽多姿,色彩缤纷形式展现着有容乃大的气魄。从陶瓷艺术表达形式上,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曾经一度受到现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创造大师曾经使用自己创造艺术的实践为陶瓷文化的纯粹审美做出相应的贡献,由于受到时代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原因的影响,使得陶瓷艺术留下的一定的空白并且拘泥于一定的界线之内。这给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艺术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超越界线的可能。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现在主义思潮下陶瓷艺术发展的限制和壁垒。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在主义思潮的批判继承,其在现在主义思潮优良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分地反映了目前文化发展的成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给予实践广泛的指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其在继承原有陶瓷艺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以更加丰富多彩和多远化的形式展示着艺术的价值和魅力,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更加具有返璞归真和文化气息的特征,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从陶瓷艺术的意义上而言,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的概括,不如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艺术设计的思潮和运动形式。且不谈后现代主义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存在着多深以及多广的影响,它最终都是给艺术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气息,使艺术创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当今的生活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些特征,对于陶瓷艺术的设计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使得陶瓷艺术向着不断调整创造方法,充分展现生活文化和艺术气息的方向发展,使得陶瓷艺术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创造特征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创造的初衷和元素得到回归,陶瓷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提出了“打造生活陶瓷”的理念,使陶瓷艺术一方面充分地展现出艺术杰作的无限魅力;另一个方面又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成果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们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不断的回归其创造初衷和元素,开始从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陶瓷艺术应该服务的方向以及服务的形式,而不是从陶瓷艺术的设计出发发现陶瓷艺术的使用价值以扩大生产和需要。简单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从原来的以陶瓷艺术激发人们的需求,改变成了从人们的切实需求出发,融合生活和文化元素创作新的艺术成果。陶瓷艺术的创造形式的不断改变,正是使创造陶瓷的初衷和元素不断回归的表现。“生活陶瓷”目标的提出,是陶瓷艺术创造的一项重要的指引,其主张在陶瓷艺术的创作方面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方法,陶瓷艺术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指向广大人民群众,陶瓷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和当代文化氛围。“生活陶瓷”的创造理念,使得陶瓷艺术的一切创造元素都来源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符合人类个性化的使用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充分地尊重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
二是陶瓷艺术增强了对自然和未来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打破了以往的“几何化”和“模式化”以及批量生产的模式,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重视自然规律和环境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的个性选择,对人在造物过程中的运动方式和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在创作过程中尽最大的努力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规律中寻找元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技能和水平。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在深刻呼喊着人类,我们的发展应该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自身为代价,更不应该不计后果的盲目发展。因此,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以及相互关系,更加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未来。
2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创造的多元化模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一个理念就是在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多元化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陶瓷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代表,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创造过程也不断地进入多元化模式。
(1)历史与现在,共性与个性并存与共生。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发展来的思潮,它是在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历史与现在并存的模式,在对历史优良陶瓷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其存在的不足,充分考虑现在人类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陶瓷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充分的肯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陶瓷文化的发展和陶瓷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现在陶瓷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造,其与各地积极的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世界各个民族积极地加入到现在陶瓷艺术创造的潮流中。
(2)追求文化共享和人文关怀。陶瓷艺术无论是从内容、形式、风格和特征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法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冲击。陶瓷艺术创造方面,不仅能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广泛性。同时在表达方法和方式方面,也呈现出了以往创作无法比拟的多样性。在创造思想方面,其不仅继承了原有创造思想的客观、朴实和严谨。同时又发扬了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观性、想象性、自由性和多元化的模式。在表达方式和方法上,现代陶瓷艺术同时考虑材料工艺和技术工艺,同时考虑继承和发展因素。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不仅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享性。同时还考虑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个性化,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怀。
3小结。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现代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都是现代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广泛生,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的广泛性,历史和现在共存性。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视的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和和谐发展的理念,决定着现代陶瓷对自然共性和人类活动个性的充分考虑,体现着陶瓷艺术的个性和共性共生的模式。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陶瓷艺术正在不断地调整其文化发展方式以及艺术创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加符合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社会文化发展性。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六
教学结构主要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通过教学结构能够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教育理轮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结构能够综合体现出教学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而现代教育方式中增加的点就是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cai课件等各种资源,这些新资源的加入对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通过示范、讲授和媒体辅助将知识向学生灌输或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媒体是教师讲授的一种工具。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不能体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后,实际上是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资源将社会信息分布改变,教材、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和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因此学生占据了体育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题积极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行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并转化,构建主义还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为此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然后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和兴趣选择学习方案和内容,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培养自身创新力。
2.2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这就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和优化,实现了传统理论和概念的突破。如果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领域中丰富信息进行掌握,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体育知识,就无法提高自身素质,自然无法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现代信息得到真正优化,对教学信息的优化也能更容易实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网络信息服务、电子邮件等形式对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了解,积极参与世界各科研组织活动,经常浏览体育新闻和赛事等,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存储便于教学。因此,现代教育手段有利于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然后传授给学生,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扩充和更新。
2.3学习兴趣和体育意识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体育课堂的气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等手段,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摸索更加生动活泼、丰富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符合大学生好奇心,还能营造轻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采取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将各项体育运动过程清晰完整的呈现给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降低运动的技术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运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实现教师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能将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身对体育学习有兴趣并自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奥运会、世锦赛,让学生欣赏运动员优美、娴熟的动作,让课堂处于美妙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情绪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录制学生在课堂练习的动作,让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评价并改正,既实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也能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
3结论。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技术信息的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七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几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制订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的一种深受师生欢迎体育课整体设计。
0引言。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8o年代初,日本和欧美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人了我国,但从整体的现状来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法的变化并不明显,就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模式来说仍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体育的教学目的,任务,模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探索论证和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深题。因此公共体育改革如何结合自身的基础,适应新形势,使体育真正深人实质,如何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需要要求,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体育的教学中,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2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试图创造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体育设施,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整体设计。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1.2研究的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类权威刊物,以及国内大学体育学院学报,论文期刊网,就其中刊载的有关,教学改革、体育深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合等相关论文作综述性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所需要研究信息,主要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场地设施,学生的基本状况、师资力量、体质测试、体育的兴趣、锻炼时间、锻炼方法等问题设计的问卷,并对几所院校的1200人发放了问卷,问卷函盖了一至四年级的需要学生.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8.7%,对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7份,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率为99.1%。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从12所体育高等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共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在大一时开设普修课,多以球类滑冰为主,第二学期开设武术,传统体育和田径,三、四学期开设专选课;二是从大一时就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专选课,选课内容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结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大二是不允许重复选项,到冬季一律开设冰上课,硕士研究生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统选择;三是普修课从大一上到大二内容统一多以田径、球类为主,目标明确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研一开设健身体育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体的形式以第三种据多占所调查的50%,它的优点是体育课函盖整个大学的学习期间,为健康工作5o年,快乐生活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灵活,第三种形式最小,所占的比例为8.7%,这种形式继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强化,但对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种形式占所调查的20%占次席这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从事运动既有兴趣又有乐趣,在快乐中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和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供了条件.第一种形式占所调查的16.7%,它是从第三种形式演变过来的这种形式既兼顾增强体质、三基教学又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的去培养学习的兴趣。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凯洛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以日本的为多)但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下面就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公共体育课的整体构思,即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三、四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体育课,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包括运动科学保健和运动实践三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1―2级完成规定学分的必修保健体育课,同时把早操、课外活动列人体育考核的内容之一,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我们把这一设想与前面的四种一同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广大学生都非常喜欢第5种教学形式该形式问卷调查中占66。2%,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中去从事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另外它与以往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被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的看法不同,它是以整体的观点,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统一于同一课程范围,并将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两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思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黑龙江省来说,最早开设体育选修的学校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当时所开设的项目无非就是足、篮、排、武术、田径.后来随关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体育项目逐渐走人大学校园,为大学的体育选修课注人了活力,但从调查结果看出很多陌生的项目在学校开展的并不好,有的脱离了本校的实际、有的不知如何开展,有的所报人数甚少,各别的学校为了充数开了不具备开课条件的课,结果事与愿违。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健美操、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是开展的非常普及的项目,这其中足、篮、排是开展的比较早的项目,而在较早的项目中武术和田径落到了次席,说明这两个项目的趣味性不如足篮排,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深受同学们欢迎,说明这三个项目已深深的被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容,轮滑在调查中依据4位,是因为它的技术特点与滑冰近似学生爱屋及乌,很自然的对它产生了兴趣.处在后几位的有的是因为该项目竞技性太强,与学生的自身基础、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有关,有的是项目很好,趣味性也很强,但缺少该项目的教师,如蹴球集娱乐与竞技于一身,场地简单,设备低廉,易于普及又有深厚的文化低蕴,但是懂这个项目的教师太少。
2.4普通高校俱乐部运动的分析。
高校俱乐部是采取按运动项目设置的,它是对运动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一般来说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比较早就形成的.它是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主要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出现,一直被各大学普遍采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课内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托,广泛的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而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提出的,它是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成立俱乐部的大学逐年增加,有的隶属公共部,有的隶属学工部,有的隶属团委,但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把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行为中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2.5与日本东京大学教学的对比分析。
东京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龙头,设有法学、文学、理农,经济,药教育教养等十学部(院)共有教职员各约4000人,学生24000人,东京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由东京大学生命环境系下属的身体运动科学研究室负责,该研究室目前共有22名教师和2名教务人员,开设各1年的身体运动和健康科学讲义必修课程以及运动实技必修课,其中面向一年级学生的运动计划设计和人体的基本运动主要讲授体力测定的基本方法利进行体力测定实习,类似于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第二学期的呼吸循环与健康有关的生理学知识,这些科目称为“共通授业”,为一年级学生的必选科目,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运动实技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东大冬季学期的运动实技科目有13个运动项目,两个综合课程(体能训练,在方传统体育)。除此之外,作为学生活动课程的体育会或俱乐部是日本东大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的在校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教职员都可以加人运动会.会员有权参加各种项目讲习会和其他运动会组织的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运动器材的租用等.目前东大运动会共有48个正式注册的运动部,而我们的整体构思是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2o左右个运动项目,其中民族项目不少于四项,因为我们的基础体育教育不如发达国家,必须从体育兴趣爱好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另外,我们必须结合我们本省的实际情况,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在冬春之交和秋冬之交去完成1o学时的理论课,主要讲授运动处方的制订,人体的基本运动,专项的规则,才判方法和技战术,在三、四年级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体育课,俱乐部以体育部牵头,由教务处来注册。每个俱乐部必须有l一2名体育教师做指导,每年有2―4学分,学生的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学习态度,运动的体会努力和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也包括技能评定,每个俱乐部每年要有内部比赛二、三次,专题讲座1―2次,每周的下午都有活动.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有运动科学保健和实践,在实践课中我们选择了10项左右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主要以本地开设的比较普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保健方面主要讲授民族传统养生内容,从而更具有地方特色,突出了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应有的地位。
3结论与建议。
(2)有的学校也进行改革的试尝但没有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设计上求多,求新求异,脱离北方特点。
(3)公共体育课的整体设计即考虑了东北的特点突出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4)黑龙江省大学体育应采取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成具有地域和学校特色,丰富合理的学科课程结构而不应局限于运动项目的多样化。
(5)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建设把学生体育俱东部和社团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建设的轨道,拓宽体育学科课程时空的局限。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模板18篇)篇十八
孟菲斯(memphis)是由意大利一群青年设计师组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影响西方社会艺术设计潮流的一股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代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年近七旬的老翁爱多尔·索塔萨斯(ettoresottsass),是意大利设计界的宿将,曾加入“阿基米亚集团”,但不久即退出。1980年,他在米兰与七名不满30岁的青年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孟菲斯”一名来源于美国歌曲《蓝色的孟菲斯》,是美国西部田纳西州一个小城的名字。同时,“孟菲斯”也是古代埃及都城的名字,是尼罗河畔的古老城市。除索塔萨斯之外,参加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还有阿尔多·齐别克(aldocibic)、米切尔·达·卢齐(micheledalucchi)、马可·查尼尼(marcozanini)、马丁·贝定(martinebedin)、马提奥·苏恩(matteothun)、安德列亚·布兰兹(andreabranzi)、雷达兹(radice)、乔治·苏登(georgesouden)和拉查里·帕斯奎尔(nathaliepaasquier)。他们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公布自己的主张,因为他们都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
虽然索塔萨斯声称他们不想宣布什么宗旨和宣言,即“没有自己的形态和标志的百科全书,但却通过它的能力与生命描绘了打破过去、走向未来的百科全书。”不过通过孟菲斯成员的设计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无形的设计思想,其主旨都是为了打破艺术设计界“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开放式的设计思想。
在孟菲斯看来,整个艺术设计界从包豪斯成立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几十年一直宣扬的功能主义、包豪斯思想、未来主义等等,都是企图对设计原则做出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唯理性的结论。设计服务于生产生活,这样无形之中就铸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孟菲斯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想和生活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等待设计师去探索。索塔萨斯说:“世界是凭感官发现的地方,我不谈及某一种形态,而只是提出一种姿态。设计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讨论生活、社会、政治、饮食,甚至于设计本身的途径。”设计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假设;不是一种宣言,而是一个步骤、一个瞬间。这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性;没有“那是什么”,只有“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孟菲斯创造了一种现代社会中无视一切模式、突破一切框框的开放式设计思想,与以现代主义设计中以功能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二、对功能的新解释。
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设计着力阐述的问题,“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思想。现代主义对产品功能的研究促进了人体工学的新发展,满足人体工学中数学和物理要求,因此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目标。而索塔萨斯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当你试图规定某产品的功能时,功能就从你的手指缝中漏掉了。因为功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功能并不是度量出来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性。当查尔斯·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是设计了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了一种坐的姿势。也就是说,他设计了一种功能,而不是为了一种功能而设计。他认为功能不是一种生理的、物理的系统,而是一种文化系统。设计师的责任不是去实现功能,而是去发现功能。“设计是一种积极的、对人的行为的修饰方法”。孟菲斯成员之一,青年设计师勃兰齐说:“新的功能就是新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功能便可以把设计师的工作从冷酷、严峻的计算和公式中解放出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向着乐观、果断、热情洋溢的新境界迈进。
三、树立产品语义的新内涵。
孟菲斯设计师们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是某种文化体系的隐喻或符号。当设计师完成了产品的设计时,他不仅肯定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而且也肯定了某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指标。勃兰齐说:“作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所有工业设计及观念都建立在外在环境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基础上。这就是说,形式、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具有语义上和社会价值上的意义。从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教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都是这样。”因此,孟菲斯设计师们在设计实践中总是竭力表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涵义,或者天真自然,或者矫揉造作,或者滑稽幽默,或者怪诞离奇,使产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由此派生出关于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的独创性来。
四、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
孟菲斯设计师们不仅把材料看成是设计的物质保证,而且还是一种积极交流感情的媒介,是设计师表现自我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材料组合、廉价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使产品成为一个和谐的复杂系统,一个以体量感或表面肌理感为语言的诗篇,一个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天地。孟菲斯对于材料的态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他们不考虑材料的真实感。大理石像塑料、或者塑料像木材,在孟菲斯看来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孟菲斯用材料没有限制,木材、塑料、玻璃、赛璐珞片、油漆、氖管灯、彩色灯泡、玻璃纤维、铝材、大理石……,一切无所不用。当时被设计师广泛采用的三聚氰胺塑料胶合板,色彩鲜艳,花纹种类繁多,被大量运用在酒吧,舞厅等游乐场所的装饰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很“俗气”的材料,但孟菲斯设计师很喜欢用它,也将这种材料大量用于客厅、卧室和餐室家具设计上。人们对它的浅薄、粗俗、简单等贬义,被孟菲斯代之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品格,用来表达一种酣畅的、活泼向上的设计意图。
五、装饰不是罪恶。
功能主义者的口号“装饰是罪恶”(卢斯语),遭到了孟菲斯的批判。孟菲斯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把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内部结构决定一样。米切尔·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应当做到研究细胞比产品更多”。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者反对装饰是因为他们是以理性的态度、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时代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弹性,更少说教,更少严肃性。因此,装饰的时代又到了”。乔治·苏登说:“装饰属于电子时代,正如功能主义属于机械时代一样”。孟菲斯设计师一般采用抽象图案来装饰,使它布满产品表面,变产品的静态为活跃的动态结构。他们对表面色彩的考虑,也有其独立思考,认为色彩是传达产品信息的最迅速、最直接、最富有感情的手段。但他们不喜欢照现代主义者所规定的色彩学法则和配色规律办事,往往不去区分什么是主色调、什么是衬托色,而喜欢采用色调差别很大的色块并列,产生一种颤动的视觉效果,甚至不惜互相干扰,以创造一种风趣、滑稽、诙谐、戏谑的后现代情调,造成亦庄亦谐的效果。索塔萨斯宣称:“孟菲斯的家具是非常感人的,它只能与感情炽烈的人们在一起,与高度发展、自我完善的人们在一起,也许这些人明白,如何在社会中生活而无需任何制度或文化的保护。”
在设计艺术界,也有的反对者认为:孟菲斯的设计是一种“文化冒险”(cultureventure),他们的产品只有艺术家才能喜欢,没有什么市场效应,他们设计的产品都很昂贵,一般消费者购买不起,这与他们追求面向大众文化的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孟菲斯认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的无孔不入的宣传,消费者选择合乎心意的产品的可能性大大增长,对他们的个性化的消费倾向也提供了更多的满足率。即便是艺术家喜欢的商品,也很快会因为潮流的普及而迅速流向普通消费者群。另外,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对艺术的日见重视,使人们的艺术水平普遍比过去大为提高,艺术已经不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占有物,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在一天天地被填平,这一现象使人们对产品的普遍文化内涵产生更高的要求。
由于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因此,他们设计的产品一般生产量都不大,使一部分热衷于“赶时髦”的“新潮一族”,更加以得到孟菲斯产品为荣,这样的广告效应也是孟菲斯声誉鹊起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根源,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们也明智地宣布:孟菲斯也终将成为过去。它的成员之一乔治·苏登也说:“孟菲斯的模式便是扩充模式的范畴,永不满足它已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