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和个人观点的归纳总结,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一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见自己的老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在接任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后,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因此每日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甚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你还觉得隐隐的焦虑,会忍不住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那么你焦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将近40%的人被严重的焦虑困扰,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很多简单、实用、有效的战胜焦虑的方法,让你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摆脱焦虑困扰。
与抑郁、伤痛、愤怒等单一化的负面情绪不同,焦虑相对更微妙、更复杂,甚至更难以形容,其实,适当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过度焦虑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就有些病态了,这样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了焦虑的多个诱因,归纳起来,重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同危机。即别人眼中的你,从小到大,我们难免被家长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会让你有落差感,然而这种落差并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消失,工作后,别人家的孩子依旧围绕着你,让你觉得自己挫败感越来越强,此时你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二是失败恐惧。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这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有些人,却因为这瞬间的变化而沮丧、紧张、焦虑以至绝望,有些极端的人,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产生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自觉质疑和辩论,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义。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你必须保证你的聚会完美无缺,你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侣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等等,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对你俯首听命,他们不会事事顺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会痛苦,你会异常焦虑、沮丧的压抑。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不完美,是应为你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过于坚持执念,你会变得强大、自由。
四是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贬低心理,知识程度轻重不同,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和无助。
了解了焦虑的诱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斩断焦虑的思维,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环。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样的困境,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你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一起赶走焦虑,让生活充满阳光。(莫青青)。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二
这本书是阿兰·德波顿写的,英伦才子,前期读到中途的时候就感触很深。
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家普遍的身份的焦虑进行了讨论,一是焦虑起因、二是解决方法。总体来说:每个人身份的焦虑是对自己一种在社会地位的担忧,害怕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或者是担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平庸,或者是滑落至更低的等级。
古代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份决定很大?是出身,当你出身于权贵,那么你一辈子可能就是权贵,如果你是一位农民,那么在古代除了进行起义或科举,那么你翻身的机会很小很小。所以说在古代在这样小概率事件面前,大家反而对自己的身份这件事觉得心安理得。但是现在发生了改变,从资本主义萌芽到目前的开始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推进除了生产力提高,还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阶级身份,因此对每个人出现了大概率的身份转变的机会,导致了目前大家普遍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从欧洲、美国工业革命进程来看,在经历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工业革命加速转变的时候,欧洲人民也经历过巨大的社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暂时还没机会看到,不过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制度的本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最高效的制度、同时我们的经济学过分的强调了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个原则,这样的做的目的本质还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利润的获取。我们都知道目前大家公认的企业公式为:原材料+劳动力+机器=产品+利润,其实作为一名企业家基本的常识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润,但是人力做为一项成本因素较另外两样有所不同,因为劳动力有感情、能够感受到痛苦、有喜怒哀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力会做出的反馈就是:一是经济需求、因为要赚钱;二是人性需求、主要为经济的安全、尊严和职位等等。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在不断的调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或稳步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本质就是企业的利润及投资要下降,这样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收益以及职业规划进程,因为企业不会进行规模扩张,导致员工职业晋升的机会减少。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个大概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的一个大不同吧。
其实在目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去追求合法的利润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企业都要活下去,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而做出一些伤害感情或违背原则的事情。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企业中那些雇佣关系不稳定的情况出现,难道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吗?在现在企业中,员工感情的需求有时候是第一位的,然后可能才是工作中的金钱回馈,可是我们往往在企业中看到的是勾心斗角、抱怨运气、处理事情鲁莽等等,这样的工作氛围导致员工无法获得稳定的感情需求。
对于解决焦虑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哲学、艺术、宗教、政治、还有波西米亚style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代入一个不需要用金钱或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领域,比如哲学中说“觉得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会地位,而是我的判断,只有这些才是我自己的,别人无法从我身边拿走”;艺术家口中常常说的“艺术的批判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宗教体系中“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话已经抹掉了社会中所有的身份;政治中如政治手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因为目前的身份大部分都是政治进行创造的、当然也可以抹杀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符合上流社会关于身份的定义的观念,其实这群开拓者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解药,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预测,只能等时间去给我们答案,这也就是大概很多艺术家在去世后,其作品的伟大才慢慢被世人发现的原因吧。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三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见自己的老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在接任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后,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因此每日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甚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你还觉得隐隐的焦虑,会忍不住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那么你焦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将近40%的人被严重的焦虑困扰,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很多简单、实用、有效的战胜焦虑的方法,让你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摆脱焦虑困扰。
与抑郁、伤痛、愤怒等单一化的负面情绪不同,焦虑相对更微妙、更复杂,甚至更难以形容,其实,适当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过度焦虑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就有些病态了,这样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了焦虑的多个诱因,归纳起来,重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同危机。即别人眼中的你,从小到大,我们难免被家长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会让你有落差感,然而这种落差并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消失,工作后,别人家的孩子依旧围绕着你,让你觉得自己挫败感越来越强,此时你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二是失败恐惧。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这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有些人,却因为这瞬间的变化而沮丧、紧张、焦虑以至绝望,有些极端的人,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产生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自觉质疑和辩论,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义。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你必须保证你的聚会完美无缺,你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侣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等等,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对你俯首听命,他们不会事事顺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会痛苦,你会异常焦虑、沮丧的压抑。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不完美,是应为你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过于坚持执念,你会变得强大、自由。
四是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贬低心理,知识程度轻重不同,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和无助。
了解了焦虑的诱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斩断焦虑的思维,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环。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样的困境,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你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一起赶走焦虑,让生活充满阳光。(莫青青)。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四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空与满进行博弈,大至人生的重要决策,小至每一天的进食。而在这些博弈中,半饱,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
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因为半饱,才会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期待和参与的热情。我想,魅力的标准,可以是看他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微笑。对于物质的半饱,反而会增加心灵的丰盈,这种自由的心灵、灵动的眼神,以及不受外界影响的心态,会让人充满自信,变得优雅。这种魅力不是美丽,而是有一股吸引人的磁场。
在二十四节气中,很多节气都是相对的。比如小暑对大暑、小雪对大雪、小寒对大寒,但是小满之后却是芒种。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事情太满就会走向反面,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许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焦虑,认为焦虑一定是心理的敌人。事实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焦虑是我们大脑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可以提醒人周边潜在的危险,是我们对周围环境作出的恰当的反应。适当的焦虑能帮助你更客观地认识处境,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但是如果焦虑过度,那么作用就适得其反了。
近代德国诗人歌德在其长诗《浮士德》中,有一段诗很形象地描述了焦虑感: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惶恐,想到这一天当中,一个愿望也不会实现,一个也不行。活跃的满腔创新的思想,都受到无数俗虑的干扰。等到黑夜降临,上床就寝,在床上也是惶惶不安,许多噩梦使我胆寒。活跃在我的心中的神,能深深激动我的内心,但这支配我的全部力量的神,却没有对付外力的'本领。我觉得生存真是麻烦,我宁愿死,不愿活在世间。
所有不愉快的情绪都源于生理和心理的失衡,人们以各种方式去修复它。有的是克服障碍,改善自身能力和条件;有的选择降低欲望,或采取合理化解释,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如果不能做到这几点,就无法恢复心理的平衡和宁静,消极情绪包括焦虑等积累和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心理失常、精神病等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自杀等自毁行为。焦虑是一种常见情绪状态,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一般说,在心理学中通常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称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就是焦虑。也就是说,焦虑是根本找不到目标的恐惧,它表面上比恐惧的程度要浅,但正因为它没有清晰的对象,没有明确的方向,才让人无从下手,从而使人更加惶恐、无措。事实上,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困扰丝毫不亚于恐惧感。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五
读完鲁迅先生的这篇《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心底深处泛起一阵悲凉来,不由地生出哀与怒的情绪来,似乎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会生出这样的感觉来。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的这篇《略论中国人的脸》尽管早已经过了好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在当今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中对于中国人的脸是这样描写的“独有两眼歪斜,张嘴露齿,却是我们自己本来的相貌”其中,中国人的标志性的表情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此后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中国人向来是要脸的,最好面子,这一点从一些诸如“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等俗话中便可体会到。文中扭曲的相貌,习惯性的吃惊的表情,这些显然都是对中国脸的一种批判。那么,再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西方脸“脸太白,头发太黄,眼珠太淡,鼻梁太高。”评语是“人+原始性情=西方人”,这话虽然在贬骂西方人,却也是清清楚楚地间接打痛了中国人,点明了对于中国脸的批判原因――中国人的脸上缺少了一种叫“原始性情”东西。
首先,要解释一下这个打引号的“原始性情”,它并不等同与野性,应该说,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能够抬头挺胸,拥有尊严和独立人格、自信地主宰自己生命的一种气质。而这,正是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相反地,很多中国人奴性深种。自从1840年的战争,洋枪洋炮武力叩关,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中国人就开始了相较以往封建帝制更为厉害的俯首称臣的奴性生涯。自此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又继续绵延了好几百年。直至今日,仍可以看到奴性的影响----周围仍有许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欺软怕硬的人存在,你大可说这是成熟圆滑的处世之道,但它确实卑躬屈膝、虚伪谄媚了不是吗?仍有许多人看到例如歹徒公然抢劫等不正义之事发生在眼前,却胆小怕事地快速走开;又因为怕帮人被反咬一口等因素对于弱势群体视而不见,这些难道不是奴性性格在作祟?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人已经病了,且病得不轻。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民族了。这令我十分心寒。
不过,人还是应怀抱美好希望。“独有两眼歪斜,张嘴露齿,却是我们自己本来的相貌”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脸么?当然不是,中国人从来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血液中的棱角、骄傲怎么会轻易改变?只有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唤起来了,只有我们自信了、团结了,我们才能真正站起来,才能让自信、坚强、生命力、傲气等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脸上!
一句话,脸,要靠自己长。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六
我想大家都读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柏杨,她在前写了这本书,她那尖锐直接的语言让我震惊,让我感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怀疑他说的是否是真的,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写的那些都是事实。
20年前的书那到此刻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然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很多言论真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吗?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丑陋”两个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中国人的头顶上而消失,还记得20xx年发生了许多让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她还那么小就离开了人间,她的身躯被一辆辆车子压过,却所有人无动于衷。
从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了柏杨为什么如此犀利的来写中国人的丑陋了,即使他也是一个中国人,柏杨并不是第一个批判过中国人的人,在近代也有鲁迅先生猛烈批判过国民性,他比喻中国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想必大家都明白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言如同圆规上的针尖,能够随时杀死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他的《狂人日记》,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和可悲,怪不得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是多么的爱之弥深,恨之欲切。
胡适也深刻批判过中国传统,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华民族深切的爱,鲁迅,胡适,柏杨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他们并不是想伤害民族的尊严,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让中国人觉醒,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能抬起头,让外国人不再在公园里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类中国字体,为什么外国人只有是公共场所写上一些中文呢?这不是崇尚中文的表现,而是中国人种种行为,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礼貌行为不得不让外国人写下中国字体,我想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脸红吧!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丑陋,都很无知,中国人也有美丽的,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等等最美丽的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人不完全是丑陋的,也有美丽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有许多优良传统,那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但也有不好的传统,例如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那些不好的文化我们就就应抛弃。
所以要想做一个美丽的人还是一个丑陋的人,要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何将传统发扬,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感触很深很深,看到了当今中国是多么的腐朽,当今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我期望看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人都就应好好反思一下,丑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因此从此刻起我们要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被外国人所尊重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让中国人瞧得起的中国人。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七
11月份,跟着团队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先生的大名久仰,先生的文字仔细读的不太多,特别是先生的新白话文,读着有点拗口,但还是沉下心,每天以三两篇的龟速读完了此书。
此书主要表达了先生一生所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思想和现代公民德育理念。虽然这书的内容发表于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但现在读来依然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看本书的第一部分时,这部分是《中学修身教科书》,上下两篇既重实践又重理论,关于这两篇的各种道德的修养自不必说,在修己一章“体育”一节中,先生提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这种提法放在现在一味追求分数、升学率的今天尤为可贵。当今从学校到家长,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都被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占据,早几天北京黄庄的疯狂补课刷爆朋友圈。现在的孩子近视眼成群,体质也有下降趋势,虽然国家为了保证中学生体质,强制体育加试到中考成绩,依然只是表面工作。想想原来的科学家们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研究工作,很多都是高龄之人,而现在许多疾病年轻化,猝死早衰等,修己先修体育,增强体质,康健身体,涵养精神,才能更好的工作,教育应该重视。
在先生的德育三十篇中提到“坚忍与顽固”“自由与放纵”“镇定与冷淡”尤为让我警醒。在引领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提倡标新立异的时代,分清自由与放纵,坚忍与顽固很是重要,在当今的不关己事不管不问的风潮下,分得清“镇定与冷淡”着实是一股有意义,重庆的公交事件里,固然有司机的职业素养底下,当事乘客的垃圾情绪,乘客们对己外之物不关心不过问的心态也是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观衍之临死而悔,弼之得书而谢,知冷淡之弊,不独政治家,即在野者,亦不可不深以为戒焉”。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八
《身份的焦虑》是以阿兰.德波顿于2004年在bbc主持的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为蓝本,进行编写并出版。书中德波顿用更文艺的哲学视角,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理论变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细流,注入人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地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所谓的“身份”,绝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一种职位的体现,如经理、投资人、合伙人等等。但还有一种身份,却是我们每天无时无刻都会与之打交道,如我们会经常在各种社交平台,看看谁发布又跳槽了,工资翻倍,福利提升的信息;又如每遇节假日你苦逼加班时,经常又会在各种社交平台,看到谁去高档旅游度假圣地,谁去参加某个名流云集的酒会,谁又晒出了与某位知名人士的合影;再比如,去参加同学聚会,从工作、休闲聊到配偶、孩子,每人都要被问及近期状况如何,每一项都在暗中较劲,仿佛所有人过得都比自己滋润。
其实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演变,身份已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职位的体现,更多人每人在他人眼中、口中、心中价值及重要性的一种体现。换句话说,现代人种种压力的来源,看似是对物质财富的担忧,本质上却是对一种更抽象东西的隐忧,即身份的焦虑。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一个人问“你长大以后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另外一人回答“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我自己”。当然我们每人年幼求学时,每当成绩不理想时,家长都说“看看那谁的成绩,你怎么不成为那谁”。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为了父母口中优秀的代名词,更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随着成长,慢慢的,“别人家的孩子”也逐渐成为了自我对身份焦虑的一种担忧。
对自我身份焦虑的一种担忧,担忧自己在他人眼中没有价值,或者不够重要,无法成为社会认同的成功典范,其实这正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一种真实反馈。马斯洛需求模型,根据人的需求提出了著名的五个层级,满足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满足稳定工作生活的安全需要、满足情感需求的归属与爱需要、满足自我着重的尊重需要,以及追求实现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每人在满足最初始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后,都希望可以获得更高层级的需要。对于我们追求的高层级需要,正是我们所处现代社会的一套判断成功的全新标准。类似“别人家的孩子”的高峰,我们只有达标了,才能获得身份,进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获得了尊重却没有继续努力,我们还可能丧失身份,失去他人的尊重。而且,我们自己内心也会对自己有所期待,可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很可能让期待落空。
正因此,我们一边努力实现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更高层级,一边又要不断克服自我身份焦虑带来的隐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与自我需求出现严重偏差,如一些高官,想升职却因诸多主客观原因,而失之交臂,自我向上实现不得,只能向下实现鱼肉百姓的夙愿。在书中,作者给出一个关于自尊水平判定标准,即自尊=实际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取得质的飞跃,在逐渐满足低层级需要,且高层级需要经常郁郁不得志之时,我们应该清醒知晓,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情感反馈越多,我们的身份和存在感就越高,我们都渴望积极的存在感,很难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我们判断自己价值的参照物也是其他人。
居家隔离期间,有人深感自我身体出现问题,有人深感自我意识思维跟不上节奏,有人深感自我经济出现偏差。针对这些状况,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自怨自艾,有人杞人忧天,有人反思反省,有跃迁突变。其实所有这些不同状况的反馈,均是我们自我身份焦虑的一种真实佐证。应对疫情不同的情感反馈,也正是“二八现象”带来的真实体现。
所谓“二八现象”,由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这80%人的嘴中每人都塞一个“奶嘴”,这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奶头乐理论描述这样一个设想——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为了抚慰这些“被遗弃”的公众,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填满。
当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充斥之时,慢慢的,我们会不自觉陷入一种缺少自我判断的感性思维模式中。不读书,不交流,不思考,在一种自我喜欢的舒适区中不可自拔,越陷越深。时间久了,我们会不自觉发现,马斯洛需求模型的高层级不但出现偏离,反而自我对身份焦虑愈发强烈。不断焦虑,不断担忧,让我们对所处生活缺少了些许的情感幸福认同。
《身份的焦虑》是继《旅行的艺术》后,阅读阿兰.德波顿的第二本著作。多人的推荐,数次阅读后,我简单总结出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德波顿通过分析何为身份,何为焦虑,如何破解焦虑,告诉我们每人真实需要的,并不是刻意追求无休止的物质财富,而是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幸福的密码,这才是破解焦虑的根源所在。
第二,多去发现事物背后的底层道理逻辑,跳出画面看画,不拘于现实,懂得思考。我们每人面对自身身份焦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反馈,倘若只知一味地从简单感性思维入手,身份焦虑也会越陷越深,跳出现有模式去思考,定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逻辑。
第三,增加延缓满足感,提高自己的核心优势。专注于在自己的优势上面,做到专而精,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不能被别人所取代,并且不断给自己增加延缓满足能力,让自己始终沉浸于一种愉悦的环境之中。
第四,不断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道理,让学习成为思维方式的一种习惯。现实生活的我们,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要保留一种敬畏之心,尝试去接触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不断去学习、去交流、去分享,让学习贯穿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第五,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适当取舍,适当放空冥想,保持内心宁静。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摆脱掉身份的焦虑,是让我们学会做自己,而我每个人不应该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最后奉上一句《身份的焦虑》的金句,作为全书核心的写照: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会用最珍贵的光阴为不值得的错误而担心,这才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九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害怕、不安和孤独。作为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我深刻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困扰。然而,面对社交焦虑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克服它,从而更加自信和安心地面对社交场合。本文将探讨一些我个人的社交焦虑心得体会,并分享一些克服社交焦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帮助更多的人学会如何面对社交焦虑。
我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社交焦虑,我觉得我没有面对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无法融入社交场合。在大学里,我错过了很多机会,错过了和同学们互动的机会,也错过了结交更多朋友的机会。在与人交往时,我总是感到不自在和紧张,担心自己会犯错或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这种状态让我非常沮丧和孤独。
第三段:学习应对社交焦虑的方法。
为了克服社交焦虑,我开始了一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的尝试。首先,我学会了深呼吸和冥想。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我放松了我的身体和思想,并且更能专注于目前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担忧。其次,我逐渐开始了解个人情况,使用“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来分析自己的焦虑情况,从而明确自己的需求和信念。这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我的焦虑,并更加自信地与别人交往。最后,我学会了与别人进行积极的交流。我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当我感到自己的焦虑情况逐渐加剧的时候。这帮助我保持与别人的联系和交往。
第四段:克服社交焦虑的实践效果。
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我的社交焦虑,但是它们确实帮助我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利用这些方法,我变得更自信更放松,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减轻我的社交焦虑症状。我也更加愿意去尝试新的事情并尽可能多地与别人交往。我发现,与别人的互动让我变得更加开心,通过与人交往,我亦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
第五段:结束语。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但我们不必让它支配我们的生活。通过深呼吸、冥想和积极的交流,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并减轻我的社交焦虑症状,让自己变得更自信和放松。如果你也在面对社交焦虑,不妨尝试一些这样的方法,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无论何时何地,自信和与人交往都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勇敢面对这些挑战,以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
【症状】精神萎糜,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痿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暖脾。
【穴用】肾俞、命门、关元、脾俞、太溪、三阴交。
【药用】炮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人参、炮姜、炙甘草等。
2、肾精不足型恐惧症。
【症状】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心慌善恐,遗精益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驹。
【治宜】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穴用】太溪、三阴交、肾俞。
【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演、茯神、牡丹皮、远志、枸杞子、知母、黄柏等。
3、心脾两虚型。
【症状】失眠健忘,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兴趣缺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穴用】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气海。
【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等。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一
阿兰·德波顿确实是个英伦才子,博古通今,雅俗共赏,能把高深的哲学和宗教理论用平实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没有很多知识分子故作高深的态度,值得赞赏。不过,他也只能是才子,很难成为大师,因为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
阿兰·德波顿对于西方学术相当了解,但是貌似很少引用东方的理论,也许是对东方哲学缺乏了解。这一点让我想起钱钟书,他不但博古通今,而且中西贯通,东西方各种语言、典故都信手拈来,着实让人佩服。
回到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综述了一下西方对于焦虑的药方,比如西方哲学、艺术、基督教、波西米亚。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基督教衰微了;西方经典哲学逐渐失去市场,被金钱至上论统治;艺术进入各种现代派、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变成一群“艺术家”的自嗨与自我吹捧;波西米亚就更别提了,奔放一时的波西米亚人纷纷回去搬砖了。
东方的古代哲学对于焦虑有颇多良方。
佛家说,贪、嗔、痴是人生三毒。三者反映在身份的焦虑上:贪:贪婪追求身份的提升,得陇望蜀,永无止境。仿佛始终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身后抽打,升职之后还想贪求更高的职位,加薪之后还想渴求更高的薪水。嗔:得不到身份的提升就心生怨念,对于领先于自己的人心怀不满,嫉恨之情满怀于心,尤其是看到同等条件的亲朋好友、同事街坊走上升职加薪的道路,更是难以平静。痴:由于对身份的追求,陷入是非不明、是非不分的程度。就像《漂亮朋友》的主角,为了追求阶级跃迁而不择手段。
如何对待贪嗔痴?吾有三宝,曰戒定慧。戒:斩断贪心,追求知足常乐。对身份可以有追求,但必然有限度。考虑一下时间投入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比如,996加班追求晋升这种事,算算性价比太低,就放弃吧,不要贪心。定:凡事多自省,少被外界影响,比如,“同学会”这种攀比身份的大赛就不要去了,朋友圈攀比大赛也可以不用参加了。慧:一切皆空,今世的这些“身份”都只是过眼云烟,放下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宁静平和。有了这种智慧,就不会再迷失在身份的焦虑之中。
道家也有很好的对待焦虑的办法,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虽然我身在尘世,但是心在天外。人世间种种身份的焦虑,又与我有何干系。先辈们也做出了很多良好的表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子还曾经曰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二
前几天里,我读了外语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快乐星球之难解的账单》。
这个故事里主要讲了:毛悦的爸爸是个经济学家,有一天,毛悦听他爸爸讲:就应该得到劳动报酬。结果他一到班上宣传后,班上很多同学回家后都天天开始做家务,目的是想得到报酬。于是,每做完一件家务事还要定下一个账单,准备随时把帐单给家长看,让家长给报酬。
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主动帮爸爸、妈妈多做一点家务事,减少爸爸、妈妈的负担。而不是每做一件家务事都要定账单,然后让爸爸、妈妈付钱,这样不仅没减少家长的负担,而且还让家长增加了负担。
我以后也要多作家务事,还要劝告身边的同学多主动做家务事,不要让家长的负担太重。
专业社交焦虑读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三
在翻开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