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师,都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中获得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一
一、目的: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及湖心亭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作者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三
课的类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作。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洁而2.意蕴丰富,3.易读,4.易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5.把诵读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6.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7.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8.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9.朗读,10.努力以声传情,11.以音达意,12.声情并茂,13.深切14.体会文章艺术魅力。15.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6.增强直观性,17.感染力,18.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19.沟通课堂内外,20.提高语文素养。21.讨论点拨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22.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23.在讨论交流中完成,24.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25.。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26.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27.导,28.师生互动,29.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0.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1.延伸拓展法。联类引申,32.整理归纳学过的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或者以雪为联想点,33.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34.分析情感与手法的异同35.。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学生举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言简意丰。
形成性评价试题依据提示背诵(多媒体显示)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认识白描手法。
3、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更定独往雾凇湖上影子铺毡对坐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杜甫陈子昂柳宗元等。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五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六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悠远脱俗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感知作者特立独行的人格操守,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赏析描写,品味作品情境,认识白描手法的运用。3、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疏通、理解、感悟、欣赏。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设计理念。
1、程翔:基本阅读教学模式:原始理解—后续理解—基本理解。
2、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教学结构清晰,优化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3、教研主题:让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坚持教学要有目标意识,教学一定要为目标而行动。
4、教学实践: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结合,以预设中生成,从学生思维开始,使课堂属于学生。
鉴于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处于入门阶段,这个时候教给他的方法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相当很大的引路作用,而且这个时候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力求“授人以渔”。本节课拟定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自主学习法2、导读法3、问题教学法4、发现教学法5、比较法。
四、教学流程。
主要设计了几个板块:
(一)引入课题。
识记文学常识:谁能最快最有效而有选择地识记文学知识?直接入课。
(二)朗读——疏通。
1、译读课文:自由阅读,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反清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学生自由阅读,师巡视指导答疑,留意共性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下面勾画或批注。)。
(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让学生对文本拥有第一印象,留有充足的时间,遵循读书规律,不给学生干扰,原原本本,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朗读课文:
要求:要把握基调;字音要正确;语句要通顺;要有层次感;要读出语气。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会更清晰,同时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感知。)。
3、积累共享:你积累了哪些字词与大家共享?
(分类归纳,应用常规的方法)(先小组后全班)。
4、疏通文意。
(这一板块主要是学生原始阅读阶段,意在“实现读文、积累词汇”的目标)。
(三)寻读——发现。
寻找你喜欢的语句,做批注,发言:你发现了什么?
赏析用得好的词、句;赏析美丽的景色;体会作品的情境及作者的心境;认识白描手法的运用。
(这是这一板块的目标指向于学生的后续阅读,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去读文,去品析,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做批注,再引导学生用“我发现——”的句式去表达,培养学生有序有理表达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阅读理解中找教学的切入点,力图从学生思维开始,使课堂属于学生,从而实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结合,以预设促成学生的课堂生成。)。
预设——。
·美点——词、句、景。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重读“大”“俱”,体会:想想大雪三日之后什么情景?(一点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万籁俱寂)用什么词语形容(一片冰天雪地。)。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一”“白”用得好,如果把“与”去掉如何?(不可,朗读比较:使四个景物融合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有了界限,不能突出“白茫茫一片”的感觉。)。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连用了三个“一”突出少;量词突出“小”。如将量词改换,读一读感觉如何: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说明:原文的量词更衬托了四野的寥阔,镜头人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我们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小结: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景真?——美呀!那么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请呤诵课文,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口述,可动笔写作。
交流。咱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你觉得用什么好呢?——讨论:湖山夜景图。
背诵写景句。
4、介绍白描: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这里写景时没有用修饰性的词语,更没有去渲染,
这里用的是白描的写作方法。
(1)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欣赏课本插图,体会白描写法。
文中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我们还应知道,这种手法与作者所选择的上下一白、并无二色的雪景特征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展现清远浑阔的境界。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七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八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人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3、“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要求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苏杭,你们肯定会想到西湖,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没去过西湖,没有亲眼目睹过西湖的美景,我们从描写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2分钟)。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3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抽生读,大家讨论,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哪些地方应读得慢些?)。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味道,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读出充满雄心壮志的豪迈;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读出忧国忧民的沉痛。那么,读本文呢,应该读出一种什么味道呢?(生读,师评)。
读本文应是一种什么味道呢?文中能发现这一个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痴字拆开来,外面是病,里面是知,了解事物到了病的程度,足见其痴迷。)。
四、找“痴行”
谁痴?(张岱)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痴人呢?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分析此句)。
时间:“是日更定”大雪后三日晚上八点,(更定或可理解为拂晓)。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痴,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人鸟声俱绝。”哪个词用得好?——绝?消失,此句中的“声”字能否换成“影”字?为什么?(不能,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张岱的这份“独”和柳宗元的这份“独”是否一样?——张岱的“独”是独自一人去看雪,柳宗元的“独”是贬官时心情的孤独。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在却犹如不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清高孤傲。
五、品“痴景”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希望能读出雪景的意境。(生齐读)。
男生读前句,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雪景?——苍茫、浩大、迷蒙一片、混茫难辨等。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这种意境来?——读好“上下一白”的“一”。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女生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渺小的味道,尤其是量词要读好。
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追问: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把人、物置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里是在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那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没有用修辞手法,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超凡脱俗、痴迷山水等。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屏显: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不再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情景交融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六、议“痴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师读:“见余,大喜曰”让学生朗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出欣喜和激动,你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生讨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不是满心欢喜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做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对于这两个人,张岱也只是随口问了几句,并为作深入交谈,便匆匆逃脱。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庭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往事。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屏显: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这样看来,张岱到湖心亭仅仅是为了看雪吗?(生议)他是想去寻找什么?一个什么?——梦。
七、小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八、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一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教学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是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课时。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湖心亭看雪词语解释。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层次分析。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文言文精细复习--《湖心亭看雪》。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二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标准答案:
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2.二读课文质疑问难(说景)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四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段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以上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全部内容。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六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七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023年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设计(案例18篇)篇十八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独】(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