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展示自己与书中人物的共鸣,以及对书中事件的反思与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看看他们的观点和评价。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一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二
少时读《陈情表》,惟觉琅琅如金石相击,意趣落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所构成的节奏感上,而恰恰忽略了节奏背后的“情”感,即便当时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纵即逝、肤浅得很。是不是年轻的.目光都如蝴蝶般,喜欢追逐似锦繁花,追随香软绮丽的文字?哪曾想过越是刻意在文字上炫技,越是容易南辕北辙.
读后感二:即使文思泉涌,也应谨慎措辞,不可浪掷笔墨,得言而忘意、得意又忘形。
读后感三:乱写不如不写,免得文字污染。
读后感四:温故知新。少不更事时,常常不识真滋味。好文应常读.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三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四
一方面是垂死的祖母,另一方面是愤怒的皇帝。李密陷入两难境地,不得不用两行苦涩的泪水写下一张《陈情表》。
经常躺在病床上的祖母泪流满面,痛苦地呻吟着。李密只能忍受眼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痛苦。他还记得他年轻时失去了父亲,生母再婚了,瘦弱的祖母为他撑起了一片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轻多病,九岁不会走路时,祖母的关心和辛勤劳动;他还记得自己孤独的时候,祖母的关心和陪伴。
不管怎样,他都不能放弃他的老祖母。然而,朝廷特下诏书,一次又一次地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者只想踏上仕途,谁能当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拒绝。县长官似乎比他更着急,三次两次来催促他。他不怕惹怒皇帝,只是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忆起皇帝严厉愤怒的敦促,躺在祖母面前,他内心的矛盾让悲伤紧紧地锁住了他的眉毛,皇帝的责骂让他犹豫不决地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坚;如果想顺从私情,则告诉不允许。臣之进退,实在是尴尬。
是孝子还是忠臣?这可能是一个很难做出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再次表现出自己的忠诚。只是他可怜的祖母没有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也不愿意放弃奉养,远离祖母。他别无选择,只能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换取心灵的.宁静。他的孝顺,恐怕会让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的泪水,让很多人汗颜!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李密没有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篇文章《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耀。并不是说他文采斐然,言辞华丽,而是他朴实难得的真情感动了大家。
他的真情,也许是我们正在失去的,宝贵的财富……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五
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亦有:“忠孝难两全。”而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则做到忠孝两全。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六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七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八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作文。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之中而忘了给父母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许你很久没有牵过他们的手,更没有注意到他们头上的银丝。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很深,李密从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来才几天,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既无伯叔也无兄弟,孤孤单单,但李密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跟祖母刘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李密伺候饮食汤药,从未离开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举为孝廉,后被举荐为秀才,这时候,李密因无人照顾祖母,辞谢而未能从命,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为洗马,李密又上书报告皇上,辞不赴任,但是诏书急切严厉,郡县长官不断逼迫,李密想要为朝廷奔走效劳,可是祖母刘氏已经九十九岁了,年迈多病,于是李密又上书讲述自己无法去的原因。
在上书中写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尽孝,进退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如今我已是个亡了国的卑贱俘虏,还受到朝廷的重任,宠爱优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不会太长久,朝不保夕,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祖母没有我就无法熬过风烛残年,我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实不能离家远走。”最后,他恳请皇上成全他的愿望,或许祖母能够侥幸保全余年,活着该当献出生命,死也当结草报恩,陛下被他这般孝心打动了。
人,应常常怀着感恩的心。《陈情表》告诉了我们孝心的重要性,让我们重新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给我很大的启迪,及时尽孝吧,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放弃某些机遇来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每个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中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了感恩,是为了将无以回报的点滴铭记于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点滴做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怕是一个微信,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体现孝心。人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心无价,愿以生命奉献,死也要结草图报,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这种朴素、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浓妆艳抹只需本色,会让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不留遗憾,能孝顺父母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要让自己成功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趁时光还在,父母未老。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
古人常说读书必有感,必会落泪。其一《出师表》,落泪者是忠,其二是《陈情表》,落泪者是孝;后者是《记十二郎文》,落泪者是美。
自读《陈情表》后,我颇受感动。讲述的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之一“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及自己的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作者步步紧逼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在忠孝两难全时,作者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孝。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我们中华民族宣扬的不正是以孝治国吗?世间万物皆有情,小到野马尘埃,大到宇宙星辰,无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时早就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头土壤的感恩,只同时也是为自己明年的绽放的铺垫。
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安详的社会中,不穷,我们如图古人般生当有陨首,死当结草。我们为何不能如古人那样以孝为先?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融入这个大千社会吧!子女孝顺父母,这是法定赡养的义务,是我们身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不仅彰显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标签。无论你曾经做得如何?物质赡养的如何?已成过往。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世沉浮如电火石光,盛衰起伏,变幻莫测。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什么榜,我们展示“孝”,并让“孝”落到实处,怀着孝心去感受。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一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我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终,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能够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忙,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感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二
这篇表文的写作背景是李密被晋武帝“拜”为“太子洗马”,写作目的是推辞武帝授予的职务。
从内容上来看,我认为全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悲惨孝心忠心。而情感的主线在:孝。这三个方面交错穿插,互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悲惨”可以让武帝心生怜悯,增加了应允请求的可能性。不过这并非主要的。真正的重点在“孝”。一是,乌鸟私情,人也有孝心,浓浓的孝心可以感化武帝。二是,这符合当时的治国理念。二者结合起来,使武帝必然应允。忠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作者来说,“家事”和“国事”存在先后矛盾,易激起武帝怀疑和不满。“忠心”即表示了“为国效忠”的决心和诺言,解除了矛盾,消除了武帝的怀疑。促进了目的的达成。
文章的结构的安排也十分精妙得当。开篇第一段叙述悲惨往事,为后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时后文的根据。这一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武帝萌生怜悯之心,同时强调母孙相依为命,自然的引出“孝”。另一个角度,如果李密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愿望说出,一是没有对武帝的感化在前,不容易成功;二是过于急切,显得不自然,容易引起怀疑。第二段也是叙事,不过重点在“进退狼狈”上,也是“惨”。通过对情况急切,进退两难的极力渲染,以及第一段的铺垫,会是武帝心生愧疚。为后文的进一步提出请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段提出治国理念,和“孝”吻合,为自己的请求提供了充足的根据,使人感到符合治国理念,显得理所当然。之后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向武帝坦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政思想——历职郎署,本图豁达。并提出对武帝提拔的感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心。打消武帝疑虑。之后再次回归祖母,和第一段呼应,引到孝心上,开始逐步提出愿望。第四段提出愿望,首先说明“国事”“家事”的关系,防止“家事先于国事”的误会。之后引出最终目的“愿乞终养”。在提出目的后并未直接收笔,而是做出保证,更显诚意。
文章内容选择精妙,结构顺序安排合理的当,乃一佳作,且显而易见,作者的目的一定是达到了的。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三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后,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四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五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作文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六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
信手翻阅着早已泛黄的《古文观止》,让心灵再次去探索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兴奋的是古文总是能给人一种脱离世俗纷扰的清静与豁达。偶然间,又翻到了那篇早已烂熟于心的《陈情表》。每次读起它,感觉就像是在读一份心情,不能不以之兴怀;每次读起它,都给我更深一层的体会。
古代的学者们,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功成名就。仕途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梦想啊,有的人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去追求显贵。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艰苦的攻读说到底都是为了以后无量的前程。这样的付出,必定期待着金榜题名后的获得。当仕途的机会真正来临时,谁能不为之欣喜若狂。然而李密在“郎中”“洗马”等官职的诱惑下,却不为之所动,只想要“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相濡以沫,来报答祖母的抚育之恩。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百善孝为先。可亦有人说:“忠孝难两全。”皇命与亲情到底孰轻孰重?况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纵然有的人也有孝心一片,也会终于显贵,畏于皇命,舍弃孝道而奔赴前程。李密,他是蜀汉的遗臣,倘若他不接受为官,很可能被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而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他敢于冒这个险。只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满腹真情付诸文字,用他的真诚孝心打动帝王。
一是拳拳孝心。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陈情表》读后感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10级市场营销1班李燕蓝学号241094126高中就学过《陈情表》了,此时再次读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七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应对当朝的高官厚禄,应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应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应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我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礼貌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坚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八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最新陈情表读后感(汇总19篇)篇十九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