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学习他人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课时。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来之前。
来之时同样具有美。
去之。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二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
(2)词语解释。
偌大刹那蜷曲倏忽。
(3)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参考: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三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五
1.学会本课“碾,眠”等12个生字,理解“窒息”“惊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好处,并会仿写比喻句。
4.感受文中描写的暴风雨的景象,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要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感受暴风雨的景象。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熟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春雨细如毛牛”“春雨淅淅沥沥”可今天我们所见的春雨却是一场暴风雨,他和我们平日所见的春雨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学习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歇的《暴风雨》。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1.请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书,及时正音,重点点拨下列读音“沉闷”,“囱”,“绮”“哽咽”
3.再读课文,看看是否通顺流利,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发声。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可以同等匹敌。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选择读的好的段落学生互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只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主要写暴风雨的景象,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
(1):雨前的闷热天气,闪电和闷雷。
(2—6):狂风大作,飘波大雨下下来了。
(7—11):雨后的美丽春景。
(12—13):抒发作者的感受,阐明哲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天气闷热,闪电大,闷雷响)
2.重点理解“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悸”
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齐读,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过度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初步感受了这场雨的大。这节课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读重点词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6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雨中的那些景色?用“”划出,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划出。
2、反馈学精。
a、描写了闪电,雷,狂风,瓢泼大雨
b、重点指导理解下列语句。
第二自然段修辞手法是什么?把什么好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暴雨如注,倾盆大雨的特点)
c、铿锵的乐曲……仿佛……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好处?(雨变小,淅沥,温柔甜蜜)
3、总结学习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雨后写了那些景色?
2、你觉得那种景色最美,读出你的感受。
3、重点理解两个比喻句。
绿叶上的水珠如同珍珠……把什么比做什么?写出了水珠的美。
四、你们能试着用“如同”“犹如”“宛如”说几个比喻句吗?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领悟道理,深化主题。
1、读后,说说你对最后两段话的理解。
2、师生总结
看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事物的弊端之处,往往隐藏着优点,正如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
2.通过品析词句,揣摩景物特点,体会比喻、侧面描写等手法在其中的效果作用;。
3.鼓励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体味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请学生分享描述风雨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人称“鬼才”。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风雨的特点。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板书正字纠音。
2.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风有雨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和雨呢?(用一个字/词形容)。
明确:(狂/暴)风(骤/大)雨。
三、品味探究: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解读。
1.文中哪些事物给了你风狂(暴)的感受?(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
示例一:把树林子比作面团,形象生动描绘“面团”凸起凹陷的动态,突现风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风吹倒的过程,“撑”“滑行”“撞”“摔”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描述,体现风之大。
分析总结: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比喻丰富形象、听觉视觉结合。
(在分析几个典型例子后,激励学生依此找词句自行赏析。)。
2.从文中的那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雨骤(大)呢?
明确:猫、老头、孩子们。
分析总结:抓关键词“精湿”“捶打腰腿”“惊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体验:着重关注人物的情感体验。
1.面对如此狂风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惊奇……。
2.而经历着这场狂风暴雨的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
明确:女孩:无力(恐惧)老人:困扰(难受)小孩:惊喜(神奇)。
五、手法总结:通篇把握,总结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
1.题为“风雨”,看罢全文,文章出现了“风雨”二字吗?
明确:文中无一处有“风雨”二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风大雨骤,这正是侧面描写这种手法的妙处。
2.解释手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暴风骤雨。
六、小结:
经历风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现不同形态。面对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相处方式。作者贾平凹正是用他敏锐的目光,细致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以“风雨”这一特定的情境,呈现人事物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状态,全文却未见“风雨”二字。正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贾平凹学写作。
小练笔:模仿《风雨》,用侧面描写手法描述“酷暑”。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七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无数次磨难,我也不例外,总要在风雨中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
一个夏夜,我在家里正玩,老爸老妈都不在家,正好没人管我。但,夏季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晴空万里,霎时间却又乌云密布。凝视着窗外的天空,我害怕了。
乌云犹如海浪一般在天空不断翻滚,闪电好像长龙一样从天空猛然窜下,而雷声也仿佛在怒吼般的发出“轰隆”的响声。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雨滴似乎知道我害怕它似的,不停的打在我家窗台上。窗户没关严,风生气地把窗帘吹的不停乱颤。我吓得不敢靠近窗台只是在屋里不停的乱窜。我知道雷雨天气时不能使用电,我也没办法向远在老家“度假”的父母传达我的恐惧,更不能妄图获得他们的安慰。
小时候看电影,坏人总是在黑天下雨时出现。于是我从小就怕黑,在此时,更是心绷得紧紧的,生怕听到敲门声。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窗子,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也就是在书桌前,我发现了我的镇定剂——书。我爱书,尤爱《欧也妮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为我们生动再现19世纪金钱至上的情景。我漫游书中,仿佛看到葛朗台数钱数的眼发亮,欧也妮在苦苦等待夏尔的归来。。。。。。
我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中,窗外的暴风雨不再让我害怕,只是些略有节奏感的伴奏罢了。风雨依旧,但感觉不同:没了胆战心惊,心头涌起的只是抗拒,抵御了暴风雨后的成就感。
经过这场暴风雨,我再也不惧怕风雨了,因为,这只能让我在更坚强一些。无论是大自然的暴风雨,还是人生中的暴风雨,有了书,我便挥挥手,对他们说了声:“再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八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九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1课时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此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板书: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十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个性化备课: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课时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暴风雨的启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十二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风雨吟教案(实用13篇)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