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改进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具有独特见解和观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一
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世界农业科学家中的巨擘。他的贡献不仅在于领导并完成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还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悲痛,但在悲痛中更应该缅怀他的伟大和思考他的意义。在缅怀袁隆平先生时,我从他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得到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勤勉奉献的科学家,一生都致力于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坚定的个人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这是令人敬仰的。
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他坚信科学的力量,通过一次次尝试和不断的探索,完成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他的科学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进步。在袁隆平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科学家的担当和责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应具备的品质和理念,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很好的榜样。
袁隆平先生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诱人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他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他人谋福利,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袁隆平先生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让我明白只有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袁隆平先生的价值观念给我以启迪。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追求真理和奉献,推动了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袁隆平先生注重社会公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当今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非常符合。他的价值观念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在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思考着他的意义。袁隆平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和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袁隆平先生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向袁隆平先生学习,坚持奋斗、追求真理、奉献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先生是不朽的丰碑,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的辉煌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上。缅怀袁隆平先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前行,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感谢袁隆平先生,他的伟大将铭记于心,激励我们一直向前。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二
2021年5月22日,是共和国历史上,举国悲痛的一日。下午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初次听到袁爷爷逝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觉得胸口下坠,似是被剜去了心一样,好像世间所有的文字,都冲不破我内心的冰凉。
放学回家后,我急切地打开电脑查看,网上铺天盖地全是致敬袁爷爷的信息,我也好想插上翅膀飞到长沙湘雅医院去悼念袁爷爷!泪眼婆娑,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就这样永远地走了!袁爷爷再也没法像过去那样,笑眯眯地出现在满眼金黄的稻田里,用地道的湖南话说出幽默机智的段子,自嘲自己是有“有偶像包袱的90后”梗王。他朴素执拗得如同故乡的父老,真诚幽默得就像身边的亲人。
子之梦,即是中华之梦。袁爷爷虽然已逝,可他的这些话,如同稻米一般滋养着我们。我想,对袁爷爷最好的致敬,不仅是把碗里的饭吃光光,还要传承他的梦想,练就一身本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反思自己,生于蜜罐,成长于独生家庭,尽享了两辈人的偏爱,却很少懂得感恩和付出。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粗心大意一知半解;思想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扪心自问,这样的自己又该如何传承袁爷爷的梦想!
100多年前,詹天佑12岁就赴美留学,立志为早日富强祖国而学习科学;60多年前,革命青年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无数年轻人走向长沙街头,加入到送别悼念袁爷爷的人山人海中。我想,他们的心中,必然像袁爷爷一样存有坚定的.信仰;他们的身上,必然像袁爷爷一样存有拼搏的光芒!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袁爷爷,请您放心,虽然您带着禾下乘凉梦去了远方,但您已经将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年轻一代。我们会传承您的梦想,勇于奋进,继续前行!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三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为中国的粮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引起全国哀悼。缅怀袁隆平,让我们回想起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种种贡献,也让我们反思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他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和不断的试验,最终成功地研发了杂交水稻。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让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袁隆平不仅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无私的奉献者,他将自己的所有发明都公开发布,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三段:袁隆平科技创新背后的精神。
袁隆平的科技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是不可多得的创举,在精神上更是具有深刻的意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奋斗、尊重科学、创新精神。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对家庭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只有像袁隆平一样坚定地坚守初心,扎根基层,创新拼搏,才能取得不朽的业绩并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袁隆平一生的追求,是为了“让中国人吃上饱饭”,这一伟大目标已经得到了实现。缅怀袁隆平,我们应该感悟到什么?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人类情感的推动。我们需要像袁隆平一样,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秉持对科学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段:结论。
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人,他的生命对于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贡献巨大。我们缅怀他,不仅是为了怀念他的业绩,更是为了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中继续传承他的理念和精神,为中国和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四
我是稻田里的一株水稻。
一天,一位年迈的老人来到我的身前,他那半旧不新的沾满泥土的裤腿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蹲在我跟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小心翼翼地扶着我。
他满是皱纹的手上同样有着一道道被划伤的痕迹,黑黝黝的皮肤暴露在猛烈的阳光下,仿佛抹了一层金色的光。可他并没有停下,仍旧一丝不苟地观察着我们。他的汗水像一注雨水一样,一行行、一滴滴地从稻叶上滑落进地里。
这让我想起了那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浓雾弥漫大地,昏暗的日光给黑暗让了位。夜色中,一个人悄悄来到了我们这儿,把我们肆意毁坏!
不知过了多久,老人来了,他迈着蹒跚的步伐来了。他走到了我们的跟前,俯下身子,看见此番惨状,蹲在地上痛哭流涕,嘴里念道:“完了,完了,彻底完了……”
这时我们都停止了挣扎,眼前的这位再数字不过的老人,从来都是满脸笑容,从来没有像这样,落下止不住的泪水。这是我看见老人哭得最严重的样子,我仿佛觉得,在他哭泣的瞬间,天地也失去了光彩。
夜更深了,阴水沟里不合时宜地响起了几声蛙鸣。老人的哭声止住了,他用手背一抹脸上的泪水,坚定将我和我的朋友们从阴水沟、湿泥土里救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查看着我们的受伤情况。
幸好!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还活着!老人捧着我和其他水稻终于开心地笑了,可他脸颊上,再一次滑过了一滴又一滴的泪水……他像母亲一样,用他那粗糙但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是这片稻田唯一留下的独苗了。
从那以后,老人不管是黎明还是黄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都时刻守护在我们的身边,精心照顾着我们。
又过了好久,听说老人的实验成功了。但是老人依然每天都来看望我们,和我们说悄悄话:“你们一定要好好长大,要长得和高粱一样高,谷粒要和花生米一样大啊!这样我就可以在你们底下乘凉了呀!”老人的话被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我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长大。
从此,我就没见过老人了。我总在心里疑惑着:老人去哪了呢?他好久没来看我们了……。
从人们的口中,我才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原来叫袁隆平啊。他就是我的父亲,它对我们有着殷殷期望,而我们,更是他一生追逐的科研事业!
我最可亲可敬的父亲啊,我一定要完成您的“禾下乘凉梦”,让您在天堂也能闻到弥漫的稻香!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听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袁隆平爷爷。我就想起了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借着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四亿人民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爷爷是农业科学家,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他从30多岁开始了农业工作,至到今年已经干了60年了。这么多年来,他勤奋刻苦,遇到困难永不畏惧。所以他取得的伟大成就,把十四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不仅仅是解决了,还有了更大的发展。原来他在这几亩地上收取的稻子没有很多,但现在,他创造的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比以前多了许多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
他去干活时,穿着一件白衬衫。他去稻田里工作的.面孔总在我脑海里出现,他的脸上露出的皱纹,都是他工作时留下的印记。我们应该学习他。
袁隆平爷爷靠着自已的创新与努力都绽放出了中国的奇迹。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怎么伟大呢,能让全国人都吃上饱饭,是一个巨大的任务。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这种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品质。他那时还见过饿死人的,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才能让他们吃饱饭。所以他亲身见过,会更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致敬袁爷爷,希望你心在天堂永远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六
“大国粮仓”,靠得住吗?粮食够不够,打开粮仓让老百姓看一看就清楚。应对大战大考,中国粮食库存充足,手中有粮,老百姓心中不慌,这“大国粮仓”里装着的正是满满的大国底气与自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国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条件和能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解决好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粮食安全度高基于为民造福的好政策措施。
中国粮食安全度高,一组数据一目了然。4月10日,商务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三大主粮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库存充裕。据统计,2010年至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除此以外,我国粮食进口只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粮食实现自给,粮食产量也不断创新高,应对全球疫情,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有保障。粮食政策好,老百姓种粮积极性才高,我国粮食安全度之所以高,离不开粮食生产领域的好政策支持,聚焦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落地,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把中国人的饭碗儿紧紧端在了自己手中。
粮食储备充足源于持之以恒的拓荒人精神。
此前,对于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在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忙碌着,他说,他将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业中引领粮食产业的进步,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稻田里的拓荒者精神。他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致力于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民吃饱饭,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了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上的愿望,这个拓荒老人,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带领着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农民积极种粮,用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给出了“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坚定答案,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鞠躬尽瘁把爱国付诸于行动的中华儿女,国家粮仓才得以丰盈。
粮食供应稳定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绷紧安全弦。
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尽管现阶段中国暂无粮食安全风险,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应对挑战,要保证粮食供应持续稳定,还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绷紧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一个大国,要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懈怠。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器,立足自身方能安天下、稳民心。重视农业、夯实农业是第一要事,要继续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长期有效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疫情当前,需扎实有序、稳步推进粮食企业复工复产,根据实际需求逐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要通过引导大众合理消费,防止出现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让粮食市场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要通过不断优化粮食储备品种,创新粮食执法监管,确保“大国粮仓”储备质量好、不愁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大国粮仓”才能持续靠得住!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湖南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中国,提及水稻,恐怕无人不知我们的“国宝级”院士袁隆平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年逾九十仍坚持下田搞研究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有两大众所皆知的梦想:一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全球”。近日,袁老又推出“袁梦计划”,要在内蒙古兴安盟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实现他“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第三个新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这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无数个“袁隆平”不懈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小梦想,才是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不竭源泉。201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取得丰硕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透过袁隆平带给我们的“稻花香”和无垠的金黄稻田,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将会是更加不平凡的“丰”年,只待我们不负韶华、朝夕以争,共同迎接“圆梦”时刻。
万众一心,2020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丰”年。这一年,我们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扎实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任务,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挂牌督战,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保持投入力度不减、队伍基本稳定,强化责任防风险,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开展督查巡查,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确保问题解决;聚焦脱贫攻坚干部作风建设、能力培训,确保斗志昂扬。2020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定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让2020成为人民幸福的“丰收年”,让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照进现实。
勇攀高峰,2020是释放“乘数效应”,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丰”年。这一年,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下好创新“先手棋”。这一年,我们要努力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力争部署超过4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争取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将在三维地震探测、原位监测、海底钻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要一往无前的勇攀科技高峰,释放创新的“乘数效应”,让2020成为科技创新的“丰收年”,让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2020年的里程碑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将会是生态“丰”年、和谐“丰”年、制度“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奋斗”一片。我们要不惧风雨、不畏险阻,携起手来,以十几亿人民的团结一心,为这国泰民“丰”的恢弘盛世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梦”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珍贵论文手稿,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蕴含其中的“伟大精神”和力量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对高产水稻的执着追求,是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爱国精神。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带着“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平,希望赶快研究出高产水稻,让人民远离饥荒,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中国“种子”。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于敏、钟南山等新时代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和榜样。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于民的伟大精神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考验着我们在关键时刻和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否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对高产水稻的不懈研究,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时,袁隆平没有在权威面前畏缩,在挫折面前颓废。他依据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科学技术愈加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弘扬袁隆平身上的这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调动全社会“不问出身”抓创新创造的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对高产水稻的苦苦探寻,是克服种种恶劣条件的吃苦精神。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定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定要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每天7点出门,与之相伴的是水壶和两个馒头。如同大海捞针,他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用放大镜观察了无数稻穗后,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吃苦耐劳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推动破浪前行、战胜困难生生不息的力量。要继承发扬“吃苦”的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七
袁隆平先生,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者和杰出科学家,被尊称为“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农业科学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他的成功经验中吸取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坚持不懈。他从事水稻研究多年,一直对水稻的杂交育种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和坚持。尽管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放弃,勇往直前,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品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袁隆平先生那样,坚守初心,为了事业的发展全力以赴。
其次,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在于他对创新的追求。他始终坚信通过科学手段和创新技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他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水稻的高产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对创新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品质,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
此外,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还在于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中,袁隆平先生组织了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袁隆平先生身上展现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表现出来的理念。
最后,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在于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深刻理解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个胸怀全局的思想家。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品质,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心。
总之,袁隆平先生是我们值得缅怀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追求创新,团队合作,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永远怀念袁隆平先生,在他的精神激励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八
2021年5月23日13时7分,袁隆平爷爷“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因器官衰竭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做了一个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梦见,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自己和助手在穗下乘凉。他曾说过一句话:“一粒小小的粮食既能绊倒一个大国,同样能使一个国家进步。”袁爷爷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梦想,就是超越研制杂交水稻无果的美国和日本,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天天想着不劳而获不会有好结果。袁隆平爷爷小时候游泳特别厉害,但在比赛选拔时,他却因为个子太矮没能入选,别人只是坐在家里空遗憾,袁隆平爷爷不服输,他跟着教练偷偷地进了场,教练发现了,说:“那就给你一个机会吧。”比赛的结果,是袁隆平拿下了一等奖。看吧,有心者自赢。
袁隆平爷爷也是个自强不息,乐观的人,在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有人将他的700株稻子尽数拔走,最后只在下水道里发现了残留的5株稻子。袁隆平爷爷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坚持。
是因为有袁隆平爷爷不懈的努力,才有现在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袁隆平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7年9月,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创世界亩产纪录;2018年9月8日,获“未来科学大奖”;同年12月18日,获“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奖;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国士无双,举国哀悼,愿天堂有稻穗如葡萄大小的水稻梦想!致敬袁老!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九
袁隆平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在改变了中国农业的历史,同时也为世界农业做出了贡献。在我们共同缅怀和庆祝袁隆平先生88岁生日之际,我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敬意和感慨,也在此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先生改革中国农业的历程,就是从研发杂交水稻开始的。杂交水稻的成果使中国逐渐告别了80年代左右的饥荒,也为20世纪后期的中国农村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这种水稻植株比传统品种的平稳,而且灵活适应多样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用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收成,也逐渐取代了使用农药的传统农业方式,更加安全且对环境损害更小。袁隆平先生这个成就,体现了他给予人类的贡献和深沉品质:勇气、毅力、创新和智慧。
在我看来,袁隆平先生对我的启示在于:一方面,他通过不断科研创新,让中国和全世界的粮食更加安全,推进了中国农业的进步,也使世界更加美好;另一方面,他当务之急,授之以渔,重庆旺苗作为中小农业企业代表,在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广泛传递中,有着重要的发展,探索和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我认为,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在人类进步史上造就了许多教授人们如何勇敢探索,把握机会并且始终保持心态乐观向上和负责任的态度。
作为一个普通人,袁隆平先生的生活精神和她杂交水稻对我的启示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断探索新的科学变革,勇气、毅力和创新是成功的基础。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迎接科技的变革,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感,在家庭和社区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能顺应时代的变革,勇敢地开拓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就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幸福。
第五段:结语。
总之,袁隆平先生就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不停地在不断进步。我通过他的事迹和杂交水稻理解到:人间天堂,就是在不断进步中速度和质量共存。在今后的三十字,我们要继续秉持这一精神,勇往直前,创造新的辉煌!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
近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这是袁隆平团队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这一新的尝试立即引发国人点赞:了不起!
为“盐碱地种海水稻”打call,赞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拼劲儿。袁隆平院士今年90岁,这个年龄对于一般人而言,应该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而对于袁老而言,现在还是他的事业“青春期”。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刷新了一项又一项记录,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支持他的是让中国人吃饱吃好,是对自然科技的不懈追求。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更要以袁老为榜样,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奉献所有光和热。
为“盐碱地种海水稻”打call,赞的是“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闯劲儿。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们,将青海格尔木市大棚内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开垦的盐碱地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去想,大胆去干,只有这样才能攻破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困难不要畏手畏脚,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寻求办法,敢于尝试试验,在不断的尝试失败中,找到最佳解决办法。要敢为人先,别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不代表自己做不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为“盐碱地种海水稻”打call,赞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干劲儿。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针对格尔木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优化最优配比,运用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专门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为后续积累经验、进而大面积推广迈出了第一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实事求是一直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真问题,敢于说真话,扎实办真事,赢得群众的真满意。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每一项工作,服务好每一名群众。
90岁的袁隆平,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长势良好的海水稻,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一
5月22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在这一天,有两位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离开了。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在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一次,记者采访袁隆平爷爷,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记者听了就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爷爷缓缓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说着就长叹了一口气。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饥荒的人们,最能体会饥饿对人的摧残。是袁隆平爷爷用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用夜以继日在试验田里辛苦研究,给人们打开了希望的大门。我想说:谢谢您!袁爷爷,您的“禾下乘凉梦”像一缕星火,被所有吃得饱饭的人捧于手心,我们将永远记得您的付出与辛劳,决不忘您的叮嘱和您的理想!
吴孟超爷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胆肝外科之父”。
他的一双手,曾经在无影灯下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000名肝胆患者带来希望。曾经,当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计划在全国上映时,制片方请吴孟超爷爷题写片名,这位驰名中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没有选择准备好的词,而是挥笔写下四个字“我是医生”。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中国,提及水稻,恐怕无人不知我们的“国宝级”院士袁隆平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年逾九十仍坚持下田搞研究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有两大众所皆知的梦想:一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全球”。近日,袁老又推出“袁梦计划”,要在内蒙古兴安盟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实现他“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第三个新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这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无数个“袁隆平”不懈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小梦想,才是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不竭源泉。201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取得丰硕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透过袁隆平带给我们的“稻花香”和无垠的金黄稻田,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将会是更加不平凡的“丰”年,只待我们不负韶华、朝夕以争,共同迎接“圆梦”时刻。
万众一心,2020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丰”年。这一年,我们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扎实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任务,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挂牌督战,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保持投入力度不减、队伍基本稳定,强化责任防风险,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开展督查巡查,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确保问题解决;聚焦脱贫攻坚干部作风建设、能力培训,确保斗志昂扬。2020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定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让2020成为人民幸福的“丰收年”,让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照进现实。
勇攀高峰,2020是释放“乘数效应”,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丰”年。这一年,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下好创新“先手棋”。这一年,我们要努力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力争部署超过4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争取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将在三维地震探测、原位监测、海底钻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要一往无前的勇攀科技高峰,释放创新的“乘数效应”,让2020成为科技创新的“丰收年”,让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2020年的里程碑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将会是生态“丰”年、和谐“丰”年、制度“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奋斗”一片。我们要不惧风雨、不畏险阻,携起手来,以十几亿人民的团结一心,为这国泰民“丰”的恢弘盛世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梦”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三
5月22日是悲伤的一天,因为我们敬爱的袁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不只是整个长沙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感到悲伤。
记得以前读古诗,有一首《悯农》,里面有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后来有一次和太婆聊天,她告诉我她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饿肚子,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很悲惨。袁爷爷也经历过相同的生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让中国人都可以吃饱饭,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袁爷爷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攻坚,杂交水稻大放异彩,亩产连攀高峰。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全世界受饥饿的人都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的好处。这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可是5月22日这一天,袁爷爷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一定去了他梦想的天国,那里的稻谷一定长得都像参天大树,而他就在树下安静的睡着了。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不浪费粮食,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争取长大以后成为想他一样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加油!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四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湖南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中国,提及水稻,恐怕无人不知我们的“国宝级”院士袁隆平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年逾九十仍坚持下田搞研究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有两大众所皆知的梦想:一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全球”。近日,袁老又推出“袁梦计划”,要在内蒙古兴安盟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实现他“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第三个新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这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无数个“袁隆平”不懈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小梦想,才是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不竭源泉。201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取得丰硕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透过袁隆平带给我们的“稻花香”和无垠的金黄稻田,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将会是更加不平凡的“丰”年,只待我们不负韶华、朝夕以争,共同迎接“圆梦”时刻。
万众一心,2020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丰”年。这一年,我们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扎实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任务,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挂牌督战,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保持投入力度不减、队伍基本稳定,强化责任防风险,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开展督查巡查,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确保问题解决;聚焦脱贫攻坚干部作风建设、能力培训,确保斗志昂扬。2020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定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让2020成为人民幸福的“丰收年”,让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照进现实。
勇攀高峰,2020是释放“乘数效应”,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丰”年。这一年,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下好创新“先手棋”。这一年,我们要努力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力争部署超过4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争取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将在三维地震探测、原位监测、海底钻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要一往无前的勇攀科技高峰,释放创新的“乘数效应”,让2020成为科技创新的“丰收年”,让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2020年的里程碑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将会是生态“丰”年、和谐“丰”年、制度“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奋斗”一片。我们要不惧风雨、不畏险阻,携起手来,以十几亿人民的团结一心,为这国泰民“丰”的恢弘盛世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梦”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国粮仓”,靠得住吗?粮食够不够,打开粮仓让老百姓看一看就清楚。应对大战大考,中国粮食库存充足,手中有粮,老百姓心中不慌,这“大国粮仓”里装着的正是满满的大国底气与自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国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条件和能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解决好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粮食安全度高基于为民造福的好政策措施。
中国粮食安全度高,一组数据一目了然。4月10日,商务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三大主粮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库存充裕。据统计,2010年至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除此以外,我国粮食进口只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粮食实现自给,粮食产量也不断创新高,应对全球疫情,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有保障。粮食政策好,老百姓种粮积极性才高,我国粮食安全度之所以高,离不开粮食生产领域的好政策支持,聚焦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落地,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把中国人的饭碗儿紧紧端在了自己手中。
粮食储备充足源于持之以恒的拓荒人精神。
此前,对于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在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忙碌着,他说,他将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业中引领粮食产业的进步,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稻田里的拓荒者精神。他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致力于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民吃饱饭,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了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上的愿望,这个拓荒老人,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带领着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农民积极种粮,用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给出了“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坚定答案,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鞠躬尽瘁把爱国付诸于行动的中华儿女,国家粮仓才得以丰盈。
粮食供应稳定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绷紧安全弦。
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尽管现阶段中国暂无粮食安全风险,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应对挑战,要保证粮食供应持续稳定,还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绷紧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一个大国,要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懈怠。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器,立足自身方能安天下、稳民心。重视农业、夯实农业是第一要事,要继续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长期有效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疫情当前,需扎实有序、稳步推进粮食企业复工复产,根据实际需求逐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要通过引导大众合理消费,防止出现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让粮食市场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要通过不断优化粮食储备品种,创新粮食执法监管,确保“大国粮仓”储备质量好、不愁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大国粮仓”才能持续靠得住!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湖南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珍贵论文手稿,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蕴含其中的“伟大精神”和力量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对高产水稻的执着追求,是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爱国精神。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带着“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平,希望赶快研究出高产水稻,让人民远离饥荒,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中国“种子”。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于敏、钟南山等新时代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和榜样。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于民的伟大精神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考验着我们在关键时刻和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否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对高产水稻的不懈研究,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时,袁隆平没有在权威面前畏缩,在挫折面前颓废。他依据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科学技术愈加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弘扬袁隆平身上的这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调动全社会“不问出身”抓创新创造的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对高产水稻的苦苦探寻,是克服种种恶劣条件的吃苦精神。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定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定要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每天7点出门,与之相伴的是水壶和两个馒头。如同大海捞针,他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用放大镜观察了无数稻穗后,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吃苦耐劳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推动破浪前行、战胜困难生生不息的力量。要继承发扬“吃苦”的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六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了整整一天的雨,天阴沉沉的……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下午1点07分离开了人世。
他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大饥荒,他见过许多人吃不饱变得骨瘦如柴,最后导致死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稻子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子比花生还大。为了寻找雄性不孕水稻,他花了20年时间,只找到了4株,后来还被人拔了,他依旧不放弃,坚持不懈。
如今,因为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中国人终于吃饱了饭,而且把饭牢牢地端在了手上,为了解决世界其它人口吃饭问题,他还有一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沙漠、礁石上等恶劣环境下长出水稻,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他的博大胸怀,让人钦佩。
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像他一样致力于助人为乐的幸福事业。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七
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八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九
袁隆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还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梦想是研究并种出杂交水稻,和这有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中,袁隆平发现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饱满。他和他的助手正坐在如大树一般高的稻丛下乘凉,这也就应了一句话: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这盏指路灯,指引着袁隆平,让他更加努力。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他有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研究水稻时也遇到了困难,有一次,他早上来到田边,700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都不见了,过了几天他才在学校的枯井旁,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这才能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就。
他在工作上严谨认真、勤奋努力,在别的时候,却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在他小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认为他长得丑,但是他坦坦荡荡,说:“我虽然长得丑,但丑得很帅。”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身体健康的人。有一次他掉下了水,然后就去学游泳,教练选别人去参赛,没有选他,他自己偷偷的进去了。教练看他如此热情,便同意他试一试,谁知他竟然获得了第1名。袁隆平拉小提琴、下棋、游泳等运动样样精通。
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还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和“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这样一位优秀的老人,却在-年5月22日下午1点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
缅怀袁隆平先生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二十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您是神农,在人间留下满仓稻米后,便返回了天国。我们都会想念您,日后您看见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您来时,时间饿殍遍野,您走时,世间稻米满仓。您出生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挨过饿,死里逃生。而我们从小衣食无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您,为了人民远离饥饿,在无数日月里研究杂交水稻。本应安心坐在办公室的您,顶着烈日在田间用放大镜研究水稻,几十年如一日。
您走了,低头看着盘中餐,泪水与米饭溶为一体,是我对您的思念。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超级水稻会长大,袁花花会长大,我也会长大。未来,我定会向您一样,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