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一
在假日里的一天,天气闷热,萨沙一加热选择到森林里去。正当他们在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而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问道:“妈妈,您为什么把雨衣给了我呢?”“因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萨沙听了这句话,看看旁边,有一朵蔷薇花被雨淋得低垂着头,萨沙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头上。“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心里充满了自豪!
同样的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家楼下有个小男孩儿叫尚瑞,上小学二年级,别看他是个男孩子,可他却很胆小,一只小虫子就能把他吓得叫出声来。去年暑假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家长都要上班,所以我们都是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玩耍,等待家长的下班。在夏天里雷阵雨是很多的,有一次。闷热的天空突然沉了下来,紧接着狂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家里的门被风刮得咣当响,我赶紧去关窗户,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外面急促的敲门声:”淘子姐姐,快开门……”我打开门一看,尚瑞站在门外,他流着眼泪脖子上挂着钥匙,哭着说:“我害怕,我想来你家……”我赶紧让他进来,替他擦了眼泪,说:“不哭了,男孩子要勇敢,咱俩看书玩游戏吧。”尚瑞像找到保护神一样,抿着嘴笑着点点头。外面的大雨点儿砸在窗户上噼噼啪啪直响,水汽雾气让我已经看不出外面的景象了,可是我们两个却在屋子里玩智力棋,讲笑话,读故事,一点也不害怕!
中午,家长们都下班了,我把尚瑞送回了家,他的妈妈摸着我的头夸我是个勇敢地女孩子,还能照顾好小弟弟,真不简单!我心里很自豪。现在想想,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我一样能保护弱小的人!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二
一口气读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我被萨沙自觉保护弱小者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下大雨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因为妈妈比爸爸弱小。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因为萨沙比妈妈弱小。读到这里,我以为故事就结束了,因为在爸爸妈妈眼里,萨沙显然是最弱小的,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萨沙居然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风雨中的蔷薇花左右摇晃,吹落的花瓣飘在雨水中,残落的蔷薇花已纤弱无力。
在萨沙眼中,此时的蔷薇花显得更弱小了,而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把雨衣给了蔷薇花。此时,我被萨沙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同时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年仅4岁的萨沙就懂得自觉保护弱小者,这是多么让人惊讶和感动啊。
看到萨沙4岁就懂得自觉保护弱小者,想想自己,我深感惭愧啊!在家里,我总是和妹妹闹矛盾。家里的玩具我总是先玩,等我不想玩了才给妹妹玩;家里有好吃的,我总是先挑好的吃,把不好吃的留给妹妹。萨沙的行为,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重重的抽在我的心上,让我自惭形秽,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保护弱小的道理。
我以后一定要向萨沙学习,帮助那些弱小者,给他们温暖。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三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学过后让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突然下起了雷雨,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课文教育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力气小或者身体比自己弱的人,这是一种责任。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比如说在汶川大地震中救人的小英雄们:9岁的林浩,凭着自己单薄的身体,使出吃奶的劲,硬是把一个同学从楼板下扯了出来,接着又把一名昏倒的女同学背到了安全的地方,为了救人,他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可他一点也不在乎。另外,五年级的邹雯樱,作为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自觉留在最后,她完全是可以逃出去的,但是她为了救同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当时,像这样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自觉保护他人,奋力营救伤者的'小英雄还有很多,数也数不清!
我在生活中也做过保护弱小者的事,例如每当我和妹妹走在街上的时候,我总是让妹妹走在马路的内侧,我保护她,不让汽车撞到她。每当这时,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大人,可以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了,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多多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积极向别人捐款、献爱心,别人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他,做许多许多的好人好事!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四
今天我心血来潮翻开我心爱的二年级下册的新书本,里面有一篇课文叫《我不是最弱小的》深深打动了我,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出门春游所发生的事,一天下雨,妈妈把雨衣递给了在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比自己小萨莎,萨莎又把自己的雨衣遮住了蔷薇花,她向妈妈问:“我现在还是最弱小的吗”?妈妈摇了摇头给了萨莎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看了这篇《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我认为萨沙非常坚强,虽然她的年龄是最小的,但她坚强意志感染了我。我在我们家我的年龄是最小的,但我觉得,还有很我多事情需要我来保护。我的小鱼需要我来喂养;我的花儿需要我来浇灌;我的小房间需要我来打扫。我决定以后也要象萨莎那样不要当最弱小的,外婆腰酸了,我要给她捶背,爸爸工作回来脚酸了,我给他揉脚;妈妈洗好碗,我给她放碗。
看完这篇课文,我跑去问妈妈:“我是不是最弱小的?”妈妈肯定的对我说:“不,宝贝,你是我们家最坚强的好孩子!”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五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温馨生活小故事。
文章一开篇就像放电影一样,从铺设背景入手,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假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天气闷热”,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实质上则暗示天有可能会下暴雨,为下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将“镜头”一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里,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丛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这一场景的描写中,没有大笔挥洒,是淡淡数笔凸显了林中那朵蔷薇花的“娇嫩”和“芳香扑鼻”,以及相亲相爱的萨沙一家。
然后,作者又将“镜头”一转,来了个“特写”的场景:“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一环境描写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突然”一词,打破了刚才一家人在林中草地上安闲恬静的美景。“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更是直接地渲染了当时天气的恶劣——风大、雨大。于是自然地上演了这样感人的一幕:爸爸把雨衣递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而萨沙却又把雨衣极心疼地盖在了风雨中的蔷薇花上。
于是,在滂沱的大雨中,这件雨衣就代表着一份关爱,这关爱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弱小的萨沙看到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被滂沱的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在雨中,在这件“爱心雨衣”的传递中,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自己的雨衣盖在“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课文中另一点最能令人感动、给人以启迪的就是萨沙与母亲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共有三问两答,语言虽然简洁平实,但却非常鲜明地透视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表明了让雨衣一事给萨沙带来的疑惑,以及他明白了道理以后的自信、自强、自豪;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母亲对子女的一片深情和关爱弱小的温暖胸怀。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六
今天我又读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在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人需要保护。
萨沙4岁就知道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一切,我呢?哎„„。
记得那次,妈妈从超市回来带了很多好吃的,我跑过去抢了下来,跑到我床前把零食倒在床上,把我爱吃的全挑出来,剩给妹妹的是我最不爱吃的,妹妹看见了哭着去告诉了妈妈。妈妈跑过来气冲冲地说:“你怎么回事啊,妹妹还小你就不会让着一点啊,好吃的都给你挑走,记得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听到没有。”当场我快羞死了,脸红的把零食都拿出来了和妹妹一起吃,在家里我是最大的孩子,但我却不懂得把好东西让给妹妹吃,看了这么久的课文我才发现-我这。。。。。。不就是以大欺小吗、实在太不好意思了。记得还有一次,我和我叔叔一起去奶奶家吃饭,奶奶烧了一桌美食,当时我就抢到桌子上,拿起筷子就开始吃了,妈妈说了我一句,我只好放下筷子,过了一会儿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好好吃啊,这个红烧肉。。。还有这个玉米烙。。。好甜好好吃啊。。。呜呜。。。我都快塞满了我的嘴了,当快吃完时,玉米烙就剩一点点了,我想哥哥也想吃,2个妹妹也想吃,怎么办呢,就在这时哥哥说给妹妹吃吧,我不好意思了,看向爸爸,爸爸把玉米烙分给了2个妹妹,我想吃,可当我想起《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时,我就没有一点嫉妒,给了就给了吗。。。。我是姐姐,我要让着她们,于是开开心心吃完了这次晚餐。。。
我觉得就算爸爸妈妈一直对妹妹好也是应该的,我要向萨沙学习,我的梦想是:要保护那些比我们弱小的人,要做父母老师骄傲的孩子,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样。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七
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篇课文写的是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拉和哥哥托利亚跟着妈妈一起来到森林中去玩。在他们赏花和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和响起了雷声。妈妈把雨衣递给了托利亚,托利亚接过雨衣没有穿上,他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拉。最后,萨拉在家人的影响下,他将雨衣盖在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下。
雨衣只有一件,但是妈妈递给了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一件雨衣就是这样你传我、我传他、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在暴风雨中,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和教育了萨拉要保护弱小。面对不服气的萨拉,妈妈说:“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的这一句话实则是对萨拉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激励啊!在妈妈的眼中,萨拉是最弱小的,但是事实上五岁的.萨拉虽然人小,但是他的心不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这时候的萨拉,心里充满了骄傲、充满了自豪,他现在也能保护弱小了!
文中,五岁的萨拉居然能找到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他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他拥有了一颗善于发现弱小的眼睛、拥有了一颗保护弱小的心灵!小男孩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品质不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让我们学习萨拉,做一个保护弱小、不甘弱小的人、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弱小的人和事物,还有着很多有困难的人,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们、呵护他们!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八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学过后让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突然下起了雷雨,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课文教育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力气小或者身体比自己弱的人,这是一种责任。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比如说在汶川大地震中救人的小英雄们:9岁的林浩,凭着自己单薄的身体,使出吃奶的劲,硬是把一个同学从楼板下扯了出来,接着又把一名昏倒的女同学背到了安全的地方,为了救人,他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可他一点也不在乎。另外,五年级的邹雯樱,作为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自觉留在最后,她完全是可以逃出去的,但是她为了救同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当时,像这样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自觉保护他人,奋力营救伤者的小英雄还有很多,数也数不清!
我在生活中也做过保护弱小者的事,例如每当我和妹妹走在街上的时候,我总是让妹妹走在马路的内侧,我保护她,不让汽车撞到她。每当这时,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大人,可以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了,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多多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积极向别人捐款、献爱心,别人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他,做许多许多的好人好事!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九
星期天,我坐在门前的一棵大树下读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深受启发。文中的萨沙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把雨衣给了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的野蔷薇,才刚满四岁的萨沙,竟然懂得去保护弱小者,而在正常情况下,刚满四岁的儿童是完全做不到的。
萨沙的行为令我惊讶,我都十一岁了,从没想过保护弱小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去外婆家看望外婆,正当我和妹妹高高兴兴地走在路上的时候,忽然天空飘下了几滴雨点,接着很快就大雨如注。幸好我带了把小雨伞,我连忙撑开,可是这雨伞有点小了,两个人挤不下,我就自私地把雨伞往我这边挪了点,结果小妹的衣服潮湿了,她不禁哭了起来。我现在想了想,觉得自己真不应该,应该知道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觉得我们应该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我相信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
今天,我读了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文章:《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有一天,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度假。森林里的景色很美,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孩子们则看着盛开的铃兰花。就在这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接着大雨如柱。这时,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将雨披给了萨沙。萨沙问:“为什么要给我?”妈妈回答:“因为你是最弱小的啊!”听了妈妈的话,萨沙将雨披披在了野蔷薇上,问:“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微笑地说:“对。”
这个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保护需要保护的人。
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在四川汶川大的地震中就有。
有一位母亲,在地震发生时,见逃不出去,为了自己的孩子,便用手撑住地,将小孩放在身下。尽管各种石块都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身上,可她仍然保护着比自己弱小的人——自己的孩子。后来,救援队在废墟中找到了那个孩子,而母亲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但她仍保持着同一个姿态——用手撑着地。
而在我身边,同样也有一个保护弱小者的小小故事哩!
有一天,我和爷爷到运河公园走一走,瞧一瞧。在路上,我看见了一位老奶奶走了上来。他慢慢地走了上来,而且还一摇一晃的。我看了,赶紧走上前去,把她扶到路边的座位上坐下来。看见她坐下来后,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在无形中帮助了比自己弱小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眼前浮现出无限的往事与感人的事情。同样,这篇文章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何时何地,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一
1、 会认14个生字,会写“弱、应该”。
2、 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体会萨沙不甘为弱者,有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索取——奉献 热忱——冷漠 光明——(黑暗)白天——黑夜 开心 ——难过 喜欢——讨厌 强大——(弱小)
出示词语:弱小。学习生字“弱”,注意翘舌音。
师:你觉得什么是弱小?(指名说)
2.小朋友们对“弱小”这个词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又是怎么来说“弱小”的。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并用“——”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带拼音的(“萨沙 托利亚”可多读几遍,“末”和“未”要注意区分,“铃、倾”是后鼻音,“掀”读准字音)
b、去掉拼音
开火车读 齐读
1.检查提出的问题: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呢?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师相机点拨)
2.你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学生有的说蔷薇花,也有的说萨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不同说法)
随机板书:萨沙 蔷薇花
(一)、学习3——6段
师:有小朋友认为萨沙最弱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课文当中那句话会让你觉得萨沙是弱小的?
1、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出示: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从妈妈和托利亚的动作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
2、而萨沙又是怎么想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出示片断: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
请一名小朋友站起来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萨沙是怎么想的?
相机指导: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句话让你读懂了什么?“不解”说明他怎么样呢?(不理解,很奇怪)
萨沙为什么会很奇怪呀?妈妈的回答又让萨沙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你觉得这个时候萨沙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不服气 不甘心)
再自己好好读读,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萨沙内心的想法。
3、学生练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萨沙会觉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才会很自信地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出示课题)齐读。
既然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谁又是最弱小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讨论。
5、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生字,你记住它们了吗?
6、生字小朋友都记住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萨沙内心的不服气,一起来读读3——6自然段。
2、出示“应该、弱”,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这三个生字。
3、学生说说怎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 蔷薇花
在本次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中,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通过商量,选定了《我不是最弱弱小的》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作为磨课的内容。
我们选这篇课文的主要原因是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能感觉到,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
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
在前两次的磨课中,在教案的设计上主要是体现在理清两条主线,一是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二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对比。
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来引发学生的争议:萨沙和蔷薇花,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把这两条主线落到实处。
于是在第三磨中对前两次的教案设计进行了删改,最主要的是把先前设计到的两条线删减为一条,在第一课时的引领当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把重点放到研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上。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本文的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
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出示课题,这个时候学生们都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说出了萨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时的他是很自信的,小朋友们和萨沙一样,也会很自信来读好课题,理解课题,这样的设计安排真正使这个课题取到了题眼的作用。
蕴含着浓浓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要引导用心体会,并通过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表达其中的感情。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二
这篇记叙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自信而坚定的话语,也是文章的题眼。课文中的三个问句都是萨沙的问话,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应该保护不自己弱小” 的道理。
二年级孩子比萨沙稍大些,但在亲人眼里也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体会文章蕴涵的浓浓深情和深刻的道理。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感悟课文,会认写生字。
教学重点:会认写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 夜晚--白昼 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想象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培养学生不甘弱小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听完孙校长的讲座,回头再读看似简单的教学目标真的是漏洞百出,就像以上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之类,完全是把教师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另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在教学中有体现并完成,而我的这节课却由于时间关系出现了此类严重的问题,让目标2成了“聋子的耳朵”。)。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萨沙的心理活动,能以不同的语气读出萨沙的话。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课堂完成的效果一直是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简单抑或困难,尺度把握很难,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2、什么叫弱小?你觉得什么是弱小的?
3、课题中“我”指的是谁?(萨沙)“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又是最弱小的呢?(蔷薇)。
(加深对“弱小”外延的理解,不仅限于表面的年龄小而弱小,还有力气小,体质弱,能力小……有助于理解“保护弱小”的真正含义)。
二、精读课文。
1、出示句子: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1)指名读,齐读。蔷薇花的弱小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哪些词?
(2)那文中没下雨前蔷薇花是怎样的?
(3)找句子。
2、出示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1)指名读。
(2)你觉得蔷薇怎样?
3、过渡:可是现在(引读)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1)解释“滂沱大雨”理解“大雨如注”
4、出示描写雨前、雨后蔷薇的句子,齐读: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雨前、雨后蔷薇图片、语言的强烈对比,给学生视觉以至心理一个强烈冲击,从而唤出学生对雨中蔷薇的同情心和保护欲,从而引出对下文的理解。其次,“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自由读、对比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6、出示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1)齐读。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再读。
(3)能在动词前面再加一个词吗?出示: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4)同桌相互讨论。
(5)指名说(快步,迅速,轻轻)。
(6)为什么这样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萨沙对蔷薇花的关心)。
(重点词的理解与把握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再让学生在动作前添加一些修饰的词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我采用同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6、过渡;为什么萨沙会这样做呢?请同学来读一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7、出示句子: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要是你谁都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2)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明白萨沙为什么这样做吗?(不服气,不甘弱小,妈妈说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除了人、动物植物也是应该要保护的)。
(3)再次指导朗读。
8、过渡:还有什么也促使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上?指名读第2小节。
(1)相机出示:和睦温馨相互关爱幸福快乐其乐融融。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温馨,相互关爱的家庭)。
(3)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他们是怎么做的?引读: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板书:让雨衣:爸爸妈妈萨沙蔷薇)。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一家人相互关心,照顾最弱小的人)。
(5)你现在知道萨沙为什么会给蔷薇盖雨衣了吗?是什么?
10、小结;萨沙这样做是因为,蔷薇弱小,和爸妈的行为影响了他,使他知道: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板书: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2)可以以怎样的语气读?(自豪、自信)再次读。
三、总结课文。
1、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
2、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让我们时时想起这可爱的一家人,让我们一起自觉保护弱小者。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3、在自己的经历中,你也曾有过骄傲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吗?(学生自由说)。
四、板书设计:
让雨衣:爸爸妈妈萨沙蔷薇花。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难点:
1、从人物对话里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如何保护弱小者的。
教学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和名言。
教学过程:
生:读题。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课文讲的是萨少受爸爸妈妈的影响,将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数点的”蔷薇花上的故事。
师:在你们心中,最弱小的是哪些人?
生:残疾人。
生:花草树木。
生:小动物。
生:最困难的人。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我们来读书,读通读顺读正确。
生:读书。
师:为了进一步读好课文,请同学们再读,并将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读、划、写。
师:交流。
师: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生:他不情愿,不服气。
师:怎么读?
生:读。
师:那他为什么会这么不情愿做最弱小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生: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萨沙一家很幸福,爸爸关心妈妈,妈妈关心孩子。
生:爸爸妈妈给孩子一个很温馨的环境。
生:爸爸保护妈妈,妈妈保护孩子。
生:萨沙看见爸爸妈妈保护弱小,自己不愿意做最弱小也要去保护弱小。
生:爸爸妈妈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
师:还有哪一句?
生:“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师:这句话是文章的什么?好好思考,妈妈说的话。
生:中心。
师:妈妈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看出妈妈爸爸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要懂得关爱弱小的事物。
生:妈妈在教育孩子,如果每个人都互相关爱,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生:人要多做好事,用爱心召唤爱心,这是王老师的人生格言。
师:谢谢你,萨沙怎么做的?
生:他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小孩不笨--保护弱小者 。
儿子中午又把两个小伙伴带回家来玩。他们又带来了十几只蝌蚪----那是其中一个叫易子栋的小男孩掏钱买的,说家里人嫌脏,想放在我家里养着,以后要天天来看它们。
三个小子蹲在阳台上捣鼓着:把儿子以前的玩具容器找出来,再装上水,放入儿子珍藏已久的贝壳、海螺----忙着给小蝌蚪安家。弄得屋里、阳台上到处都是水。我耐心地拿拖把擦干地,任由他们玩。
他们又翻出儿子以前的自然课学具,拿针筒吸容器里的水玩,边发出快乐的笑声----这可是男孩子们最热衷的游戏。
“呀!你又把小蝌蚪吸死了!"儿子和另外一个叫汤意的小男孩尖叫起来,但那叫声中又有掩饰不住的恶作剧后刺激的快乐。原来,易子栋用针筒对着蝌蚪吸水,结果活活把蝌蚪给吸死了。
我皱了皱眉头,昨天易子栋也以同样的手法弄死了一只蝌蚪,我在一旁唏嘘不已,还跟他们讲了“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益虫”之类的道理。以为他们会有所收敛,但看今天这情况,显然,大道理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三个男孩子依然故我地在继续同样的游戏,眼看又有一只蝌蚪要遭殃了。我灵光一转,蹲下身子对他们说:“唉呀,好可惜呀,又死了一只。你们刚刚不是学了一篇课文,叫《我不是最弱小的》对吧,上面怎么说呀?”
“要保护弱小者!老师告诉我们的!”叫汤意的小男孩反应倒挺快的,马上就接上话了。
“小蝌蚪是不是弱小的呢?你们是怎么做的?”
“我没搞,是易子栋搞的。”儿子和汤意忙停下玩闹,撇清自己。
“你不保护弱小的动物,反而来伤害弱小的动物!”汤意还很正色地批评易子栋说。
看着易子栋不好意思地停下手中针筒抽吸的动作,我趁热打铁说:“对!这才是一个有爱心的男子汉做的事。我们以后还要看它们怎样变成小青蛙呢!相信你们老师知道你们改正了错误,也会很高兴的----你们都不是最弱小的!”
三个男孩听了,收起针筒,玩起别的来。
师:请同学们再看下列几个名言。出示名言。
善良的人在世间为自己找到天堂;恶毒的人在世间领受自己的地狱。——[德国]海涅。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国]孟轲。
生:读。
师:谈谈自己如何保护弱小的?
生:下雨了,我和弟弟在外面玩,弟弟怕冷,我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他披上.
生:我买了三条金鱼,放在鱼缸里搬到外面晒太阳,有一只狗过来要伤害他们,我赶忙把狗赶走了.
师:你们真是善良的孩子,我想只要我们用爱心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五
一、师生谈话揭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写“聊”)这个字认识吗?读一下。为聊找个朋友。(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天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耳,所以是什么旁(耳字旁)。
下面我们就来聊天。聊聊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我们,关心我们?同样是孩子,一个国外的孩子,他是怎么对待爸爸妈妈的照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一起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弱是个生字,一起拼。我们该怎样记住它?
写的时候,左边部分写得稍瘦些,右边部分稍宽些,像大哥哥保护小弟弟一样。
谁能给弱小找一个相反的词语。(强大、坚强)。
二、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读题目的游戏,前面屏幕上有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用课题来回答的。该怎样来读呢?自己先试试。
读课题(出示多媒体:1、谁不是最弱小的?2、我是不是最弱小的?3、我不是怎样的人?)。
生练读后用课题回答。
师:从刚才的题目来看,为了回答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强调的重音都不一样。
三、根据课题提问。
师:读了这么多遍的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四、初次感悟文本。
师: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并为每一小节标好小节号。开始读书。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的我是谁?(师板书萨沙)。
师:谁比我更弱小?(师板书野蔷薇。)。
师:哪些人比我强大?(师板书爸爸、妈妈、托利亚)。
五:再次感悟文本。
六、细致感悟文本。
师:接下来请同学快速的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儿是在介绍蔷薇花的?
句1、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师:课文这样介绍蔷薇,让你感受什么?(蔷薇的香、蔷薇的美)。
师:多么美、多么香的蔷薇呀!美美地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吗?
句2、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师:课文这样介绍想让大家感受什么?(蔷薇的弱小、无助)。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个别读。
师:下面老师请男同学介绍雨前蔷薇、女同学来读雨后蔷薇。男、女生分别读。
师:蔷薇花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倾盆大雨)。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看看雨前的野蔷薇。把衣服披在雨后的野蔷薇上。我想让雨停下来。)。
师:每一株花草都有生命,你们的做法、想法就是作者的心情。
师:充满生机的蔷薇花在大雨中变得弱小无比,它极需要人们的帮助。人们在大雨中也需要帮助。可是只有一件雨衣,该怎么办?下节课学习。
我不是最弱小的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六
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游戏导入。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 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学生自学交流,互相质疑解疑: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三、检查自学,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4、想象: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五、指导书写:
1、识记本课生字,鼓励学生用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等方法区别字形相近的生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可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二、拓展学习: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三、句型训练: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四、学生写字: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1、读课外书2、完成语练4、预习第8课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