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指导。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一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6,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二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三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五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七
提问:
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八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九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
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补充与创新。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补充与创新。
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布置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十一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十二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十三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热门14篇)篇十四
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一节活动课,可以分为三个小活动。
第一个阶段是探究“寻找历史”的途径。师生合作,广泛的搜集意见,大致列出寻找途径,供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作为参考和依据。
第二个阶段是“寻找历史”。以兴趣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以开放性原则,将寻找历史的路程上所出现的趣事记录下来。
第三个阶段是展示历史。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演讲、模拟导游、展示幻灯片的方式将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并且做出评价。
在本节课的整个流程中,无论是对途径的征集、小组的讨论还是展示评价,都需要建立在高度开放和协作的历史课堂之上,而互联网络就是这种开放性和协作的最好工具和体现。所以这节课我选择了网络历史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在一开始的学习中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并获得初步的历史学科思维与方法,至关重要。故本节课就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获取探寻历史的方法为首要的目标,同时注重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现方面,本节课需要学生提前掌握信息网络的相关技术。通过调查,学生已经普遍掌握网络投票、论坛交流、幻灯片制作三个方面,在活动进行前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网络地图应用指导便可。
1、通过在多种资源中寻找历史,对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重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开放式的评价,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和自信心。
3、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历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和事迹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说明]柯林武德说: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大江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淘不尽的却是他们曾经奋斗过、挣扎过的历史的痕迹。透过一座古城池、一个古战场、一块石碑,一枚古币、一幅字、一卷画、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居摆设,像一条条航路,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这时候,历史就不再遥远,不再抽象。
[投票]在活动课以前,通过投票形式,汇总教师与学生的想法,大致列出寻找历史的途径。为学生“寻找历史”的活动提供线索,学生可以依此挑选“研究途径”,可以自由的与同道之士组成小组共同探究,也可自成一家搞单干。在找到各种寻找历史的途径之后,需要去逐个落实,这是一个学习相关知识的最佳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过程。
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地域,它是贯穿整个人类发展阶段和人类生存地域的。要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历史,途径越多,收获也就越大,成就感、自信心也就越强。
[探究]。
学生根据研究途径的不同,在论坛上参与到自己的讨论小组,并且协调分配任务。在论坛的小组讨论区内围绕着小组选定的途径而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之中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允许组内或者组外任何成员,乃至非本班的同学但拥有共同爱好者进行讨论、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在网络时代如何通过互联网与别人进行交流、协作,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在探究过程当中对于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汇总]。
在小组活动区内,通过投票评选出小组的优秀作品,以此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并将这些成果进行展示。
开放形式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说话的语言艺术。而通过展示,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基础之上,收获了自信。
[展示]。
在同学们的参与之下,在寻找历史的征程上,我们又开辟了、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航路。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航路去寻找、重温那已逝的岁月。分成了三种方式进行展示:
1、旅游组:在活动期间,将寻找到的历史,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利用地图和地图上面的标注,设计一条文化旅游路线,并且介绍沿线的历史风景。
2、讲演组:一桌、一椅、一人,讲述发生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那些人和物。
3、展示组:以寻找到的历史为素材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讲述这些幻灯片背后的故事。
在展示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使用课件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网络地图软件,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并且通过网络地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