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

时间:2024-12-26 作者:翰墨

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将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理,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写作要点,下面是一份精选的调研报告范文,请大家一起学习和分析。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一

随着麒麟科创园建设的逐步推进,麒麟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与日俱增。为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麒麟街道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推广使用。根据区文广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及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麒麟街道对全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4月21日区文广局会议要求,麒麟迅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统计及调研工作。街道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街道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具体负责人及专门普查人员。调研中,对街道8个村(社区)逐一上门核实情况,重点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数量及管理使用、各重大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解,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调研中,普查人员还通过口头宣讲、集中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麒麟科创园的建设规划,以增强广大群众对麒麟美好未来的信心,争取每一个麒麟人对科创园建设的支持。

目前,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影剧院及约1500平方米的社区影剧院;约25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楼内共设有7个公益性服务项目,即综合展示厅、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各项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多功能厅内近200张桌椅,电子阅览室有12台电脑,乒乓球室有2张乒乓球台,健身室有8套体育器材。文化综合楼旁还有约4000平方米的室外休闲广场,配有音响设施和9套固定的室外健身器材。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达900平方米,16200册藏书;室外休闲广场18处近2000平方米,每个社区一个篮球场(锁石还有1个标准网球场)。

1、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经常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讨制定工作规划,并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党建同等考虑,纳入年度考核。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文体服务中心和各村(社区),具体抓落实和督促。经费保障到位。自去年街道成立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各项文体活动均能实报实销。

2、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麒麟街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开展“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街道专场演出”、“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带动群众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有效提高了文化活动的普及化程度。目前,随着麒麟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阵地的完善和群众文体队伍的壮大,麒麟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例如,群众已自发组织开展了诸如交际舞、打腰鼓、唱戏曲等一系列活动文化活动。街道影剧院由于06年的区划调整,一直未能及时维修,加之拆迁在即(目前已丈量过),影剧院已是危房,机器设备已老化。为了满足群众的看电影需求,我们与区影剧公司达成协议,送电影进社区,确保每村每月至少播放一场电影。

同时充分利用文体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服务群众。图书馆设有专人管理、登记,共有注册会员300多人,每周借阅量约20册,全年约1200人次;电子阅览室的12台电脑,每周对外开放6天,年接待660人次上网;乒乓球室常年对外开放,管理人员随叫随到,尤其是晚上,每天都有七八名爱好者,有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普通群众;舞蹈室于每周六、周日开展国标、拉丁等舞蹈培训。

3、扶持培育群众文体队伍,迅速发展群众自我文化服务。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和群众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以前个别或部分人参与到现在的普遍参与,从以集镇为主到现在的遍地开花,群众文体队伍发展势头强劲。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共有5名工作人员,各村(社区)都有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分管,并配有一名文化信息员。相应成立了群众文体队伍4--6支,参与人数2万多人。包括交际舞、健身舞、太极拳、太级剑(刀)、扇子舞、门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保健操、拍手操、象棋、围棋等十余种项目。这是我街道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街道文化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间艺术的保护者,更是健康生活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群众性文体队伍的发展,促成了农民从文化传播对象向文化建设主体的转变,极大地带动了街道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4、坚持长效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只有管理好,才能使用好,才能发挥出应有功能。与设施建设相比,管理、使用是更为艰巨的“新的文化长征”。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好,建得越多则浪费越大,群众也会越不满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使用为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每个季度都到各社区检查台帐,督察活动开展情况。

1、一方面与社区教育中心紧密合作,依托现有资源,如熊初保老师的音乐创作、葛志文的石雕艺术,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与街道宣传办、文联、工会、团委、妇联联合组织各类活动,如摄影采风、文艺创作、书画比赛等,进一步疏理、挖掘人才。

2、紧紧抓住麒麟科创园开发建设和明城墙外廓生态廊道建设的契机,充分挖掘麒麟的文化底蕴,将麒麟铺社区的六朝宋武帝刘裕初陵石刻、窦村的四方井、古戏台、和尚桥等与锁石的农家乐旅游连接起来,打造麒麟的文化旅游产业。

麒麟街道是去年6月份新成立的街道,其主要任务是为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重要载体“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提供优势、高效、快捷的服务。重点工作是征地、拆迁、维稳。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麒麟街道由科创园托管。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创新园形成“创新园文化中心—地区级文化中心—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四级文化设施体系。

规划创新园文化中心1处,总用地约6.6公顷,配置中型图书馆、文化馆,有条件还可规划建设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3500—20000平方米,藏书量45—90万册,总阅览座席450—900座。文化馆建筑面积4000—6000平方米。

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分别结合地区级中心、居住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布置。规划地区文化中心2个,居住社区文化中心11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若干。规划按每3—5万人配置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文化站1座、图书馆1座,均要达到一级站(馆)水平,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基层社区按其规模和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每个基层社区均配有文化室、图书室等基础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位于东麒路与芝嘉东路之间的地区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地块正在拆迁,且拆迁任务已完成90%。

1、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观念引导实践,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广大群众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因此缺少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义务,未能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难以切实强化。从我区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意识明显增强,但相比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社会服务等,公共文化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较为滞后。

2、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一是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存在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村(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3、公共文化设施监督管理缺位。文化设施建成后,其性质定位、由谁管理、由谁监督、考核评估、配套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重建轻管、监管缺位,导致文化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优良的设施资源与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和积极性还存在一定的反差。我街道自1992年以来,先后被市级以上单位授予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省级文化先进乡镇、市级十佳万册图书馆、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文化网点。200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省级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单位。如此优良的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却不是很高,或者说参与的人员都是些老面孔,除了机关干部和老师,群众自发参与的少。

2、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要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3、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监管,实施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发挥的最大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公益性,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二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效益发挥的最大化。两者缺一不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设施的公共性质,明确监管主体,明确服务规范。如规定管理单位必须向公众开放,必须设立面向公众的活动项目,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必须公示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严禁随意改变设施用途和性质等。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的政策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不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必须介入,以弥补市场失效。因此,不管其管理主体是谁,政府都应采取相应的扶持或补贴政策。对政府或所属单位管理的设施,其日常运作经费应予保证。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二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五)建议职称评审多照顾基层,基层业务服务人员要以工作业绩为标准,不能侧重强调文章。基层业务人员理论水平没法和省局比,但他们是一线直接为农村和经济部门服务的人员。

(六)建议省局借学习实践活动之际,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关键问题。比如精细化预报说了几年,但是对外发布预报还是今夜到明天怎么样,目前的手段,至少短临预报等够做到几点到几点,出现什么天气。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老百姓欢迎,在全国也叫得响。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三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7、8月份,市政协副主席张广霞带领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先后到临清、高唐、阳谷和市直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村文化大院、镇(街道)文化站、县文化馆、图书馆、海源阁图书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10多个单位,听取了县(市)政府及市文广新局的情况汇报,并召开座谈会进行讨论。通过调研,委员们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文化惠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我市把文化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一是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市、县级文化中心。市城区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米、投资7亿元的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已经建成,将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主阵地,群众艺术馆美术展厅、非遗展厅、多功能室已具备使用条件。城区内还有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剧场、市豫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可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8个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按照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了建设和规划。

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全市共建成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市行政村文化大院基本普及,去年对全市1500家农村文化大院进行了优化提升。为2400个村(居)广场舞蹈队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和道德舞曲。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全市乡镇、行政村和农村社区达到65%建有乡村文化小广场的目标。

三是构建满足城市居民多样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多功能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以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为目标,除了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外,还注重室外文化广场的建设,让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湖河边、公园、小区等预留各种小型广场,让群众可以自主参加文化活动。四是文化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和落实。目前,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都基本落实,纳入了预算管理。每年市县财政除安排文化场馆运行经费外,还安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内部功能配置。全市所有国有文艺院团都配备了流动舞台车。各县(市、区)也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不断进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以送戏曲、电影为主的文化下乡活动。20xx年全市免费送戏下乡1480场,放映电影60299场。市、县两级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收听收看,共有收听收看点5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顺利完成。8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通过省里验收。

二是文艺创作演出取得新成果。新编历史剧山东梆子《萧城太后》代表我省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并被选为国家艺术基金20xx年度资助项目和“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xx年度重点剧目。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传统剧目《陈三两》荣获剧目奖,主演章兰荣获优秀演员奖。音乐作品《剪纸姑娘》、《新对花》入围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新创作品初选。

三是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效显著。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实行了免费开放。海源阁图书馆开展图书进校园、进基层活动,发展了馆外服务点。我市将尼山书院设于海源阁藏书楼院内,购置了国学图书1200册,购置“尼山书院国学资源库”和展示设备等,并已向公众开放。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立了公益性文化辅导制度,组织开展了摄影、葫芦丝、民间音乐、广场舞等培训。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采取招考方式引进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县乡充分利用大学“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利用学生、青年团员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开展基层文化干部和业务骨干大轮训,提高了基层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20xx年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遗展演、传承活动,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60位非遗传承人,有效保证了我市非遗项目的顺利传承。20xx年开展曲艺培训班,共培训110人。

二是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形成了部门相互支持、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宣传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市考核委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考核指标;发展改革部门在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力支持配合;工会、团委、妇联、文联等群众组织积极支持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有些领导干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发展经济的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感不强,不愿多花人力物力,致使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待规范。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政府供给能力跟不上群众需求,事先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了解,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造成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政府购买的文化服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文化建设考核激励作用不大,大多把文化建设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畴,文化建设在整个考核体系中位置不突出,所占比值过小,不能有效激发各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

(二)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虽然不少,增幅也比较大,但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政府投入占较大比重,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较少,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文化建设需要,成为文化发展建设的瓶颈。从目前来看,专项经费数额与人口比例有较大悬殊,人均文化事业费较低,很难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能够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使一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停留在低水平运转。据统计,20xx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专业剧团、剧院等,不包括文物单位和文化行政管理机构)38.99元,山东省人均文化事业费25.31元,居全国25位,我市20xx年人均文化事业费12.34元,居全省15位,高于菏泽、临沂,低于滨州、德州和枣庄。以公共图书馆为例,20xx年,全国人均藏书0.55册,全省人均藏书量0.45本,20xx年我市8个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1095591册,人均0.18本。根据去年的统计,全市购书经费只有126万,其中三个县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由于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已基本建成,市群众艺术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最低需达到8000平方米,但内部功能分工不清,归口管理不明确。市图书馆面积及藏书远远达不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要求,阳谷文化馆、图书馆、冠县图书馆没有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标准,东昌府区文化馆有机构、有人员、没有馆舍,东昌府区没有图书馆,市属开发区文化设施基本是空白。还有一半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达到三级标准。

(四)农村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亟待解决。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利用率不够高,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受益群众较少。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致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发挥最大效益。文化设施、设备、人员闲置,资源浪费,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如现有农家书屋多数属于“一次性”援建的,比较重视初始的建设,较少有后续的管理与服务,导致借阅量利用率低。再如农村电影放映基本实现了“每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部电影的目标,但是适合现代农民观看的不多,上座率不高。

(五)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需要。我市文化队伍整体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镇、村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和“文化带头人”,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需要。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站长多为兼职,提拔少,待遇低,不能专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不足,编制少,有的文化馆多年没进人。专业文化人才进入文化机构的渠道不畅,组织人事部门在为各级文化机构录用人员时,往往会忽视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录用的一些工作人员不能适应文化工作,而适合文化岗位的人员却没有录用。各县市区文化视察执法人数较少,很难有效监管文化市场。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委员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各级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现。随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工作重点将转向完善制度,完善管理,增强服务上。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当中,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得到稳定的保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资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

二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要充分运用上级扶持政策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山东西部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优惠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公共文化阵地的范围,吸纳更多的资金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配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经费比例。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要制定新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简化审批登记程序,通过完善税收减免等相关经济政策,支持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为各类文化工程和活动提供赞助、捐款,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资格局。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是实施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文化设施。坚持重心下移,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市图书馆要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要求,做好选址新建。另外,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总分馆形式建设市、县、镇图书馆共享机制,互通借阅网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涉及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召开听证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避免出现文化项目不实用的现象。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三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帮助编排小戏、小品等节目,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或艺术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乡村文化歌会、灯会以及劳动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整合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和宣传文化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农家书屋购书经费纳入县图书馆统一采购,在乡镇、村设立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剧团演出、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由农民自行选定,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真正实现有“养人头”向“养事业”转变。

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县、镇两级“三馆”建设要按照标准要求,该改建的改建,该扩建的扩建,尽快完成文化设施达标工程。

三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部门,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没人管理的现象。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应明确内部功能,按照国家一级馆最低标准8000平方米的市群众艺术馆要明确到具体管理部门,使其尽快运转达效。

(五)健全机制,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文化领军人才、专业队伍、基层骨干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重点剧目、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课题为依托,加强与国家、省文化单位和高校合作,聚集和培养人才。实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采取举办培训班、表演比赛、举行拜师活动、邀请国内艺术名家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促进青年艺术人才成长。实施文化强基工程。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在城市社区,可将文艺人才、文化骨干进行整合,通过组建音、舞、美、戏、书画、收藏、读书等业余团队,带动群众性公共文化的发展。

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要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文化事业。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实际需要,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

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在考核中,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文化带头人给予奖励或表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优先提拔重用。要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引导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有利于吸纳和积聚人才的浓厚氛围。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四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投资、贷款贴息”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可以让政府退出垄断性行业。正因为如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购买的方式给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已先后出台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我市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做法,可以说早已踩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鼓点上,只是当初没有将其归纳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或者说不是有意识地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已。

我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项目购买、一种是岗位购买,目前还更多地体现在项目购买上。

在我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建设中,政府不包办一切,采取委托生产获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政府加以引导或者采取奖励措施。譬如20xx年,我们在举办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时,与南京华威公司合作,政府买单,演出经营承包给对方,成功举办十六运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我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的文化服务品牌——“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由文艺团体每年提供1000场演出,政府每场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则下基层、下农村无偿为老百姓演出,用政府购买演出活动这种方式惠及农村百姓;农家书屋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品牌,截止20xx年底,我市已建农家书屋1300家,采取“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每新建1家,政府补贴1万元的物资(书橱4张,图书240 册 ,音像制品100张 ),也可以由热心人士自建、政府予以冠名,正因为如此,这项民心工程得以在我市迅速推开,预计在20xx年底实现全覆盖。我市倾力打造的的环濠河博物馆群,目前已集聚30多个博物馆,除了国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外,其他的博物馆如审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体育博物馆、风筝博物馆以及待建的眼科博物馆等,均为社会各行业所办,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在资金、内涵、体量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各县(市)区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

至于岗位购买,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通博物苑的保安保洁岗位,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园苑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现在南通博物苑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这让更多的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文化权益,但另一方面,占地 7万多平方米的南通博物苑其保安保洁也是繁重的任务,再加上博物苑是我市重要的对外窗口,经常面临各种重大接待任务,这更对保安保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博物苑对保安保洁工作采取社会化管理,通过岗位购买,与中房物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既减轻了管理压力,又减轻了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此了解甚少,不少市民对此还很陌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服务大多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起码在短期内无法显现),所以社会力量参与的热度还不高、积极性还不够,政府的奖励措施也没有完全跟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评价、论证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不配套,在购买公共服务的环节上缺少有效监督,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等等。

1.政府严格制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项目、内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需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布,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补助,对博物院、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加大开放补助,将补助资金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予以安排,确保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3.加大对高档演出的补贴资金。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云南映像》等高档演出,但由于资金匮乏,引入的高雅演出相对甚少,国内外真正一流的团队无法引进,不能适应南通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连云港、无锡等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以及其它大型演出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浙江省的一些市级大剧院每场演出政府都予以补助,有鉴于此,建议政府给予高档演出补贴,确保我市每月都能邀请国内外优秀剧目,高档文艺演出在我市能够持久不断,从而满足我市观众的高层次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每场演出有30%的票作为低价票给平民百姓,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文化权益。

4.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按照中央提出的“企业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补贴,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让农民群众在田间村头就能欣赏到优秀的中外影片。

5.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和“2311”标准(20m2以上房屋、30种以上期刊、1000册以上图书、100盘以上光碟),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农家书屋。

6.加大基层文化站和高素质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力度。根据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继续增加对基层文化站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鼓励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对现有基层文化干部加大培训力度,让送文化的火种在基层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保持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7.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应实行阳光操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对通用的后勤岗位的购买,建议由编制、人事、劳动、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必要时设定指导价;聘请一批资深文化学者,设立专家库,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科学论证,要规范论证过程,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避免逃避论证监督、引发新的腐败等现象和行为的发生。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五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山水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8%。境内最低海拔76.4米(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是云贵川三省海拔最低点,最高海拔2354米(大围山主峰)。河口属热带地区,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橡胶和热带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共辖6个乡镇,27个村委会,27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35个民族,总人口10.52万人。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与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铁路、公路、航道连接的交通枢纽,距昆明市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出海口)416公里,是中国西南进入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历史上就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物管理所1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

(一)“两馆一站”工作基本情况。

1、“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情况。

河口县图书馆、文化馆由于涉及河口县旧城改造经政府协调,图书馆搬迁到河口档案局4楼上班,文化馆搬迁到河口外宣办3楼上班。

2、“文化站”基本情况。

河口县有四乡两镇共6个乡镇(桥头乡、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河口镇、南溪镇)。

(1)桥头乡文化站于2009年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投资320万元新建文化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成全州边境一线占地面积最大、规划设施最齐全、设备最新进的乡级文化站。文化站由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组成。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约1300㎡,包含有灯光球场、门球场、演出舞台、健身路径等,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综合培训、辅导排练、老年和少儿活动厅等12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电脑10台、健身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套、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笛子等。另外,全乡已建成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瑶山乡文化站于1984年成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翻修;2005年扩建街道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2007年初建新综合楼,建筑面积431平方米;2008年初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600个平方米。新综合楼和广场共投资88.6万元。站内设置有: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民族文化陈列室、储藏室等,民族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并于2009年7月1日新给定楼正式对外开放。

(3)莲花滩文化站建盖时间新文化站2013年6月投入的资金是30万元,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练习室。从业人员数2人。

(4)老范寨乡文化站成立于1985年,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资,2007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入资金60余万改建。建筑面积369.36平方米,一楼办公室,二楼会议室,三楼电子阅览室。内部按要求设置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老范寨乡文化站有编制1名,现有工作人员1名。

(5)河口镇口岸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1万元,设有书刊阅览室1oo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11o平方米左右、培训教室5o平方米,综合办公用房4o平方米。

(6)南溪镇文化站建盖于2008年12月。文化站投入的资金是30余万元,建筑面积391平方米,站内设有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从业人员2人。

3、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1)河口县共有3个社区,分别是槟榔社区、北山社区、合群社区,都有建有文化站综合楼,设成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各类文化知识宣传片及文化知识学习。并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书屋藏有各类文化书籍,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借阅。7台文化共享工程电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文化知识的查阅,各社区文化指导员均由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确保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各项文化活动有序正常开展。

(2)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目前,我县各乡镇共有60个村民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在县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帮助下也先后建了38家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作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农家书屋按要求做到每周向农民群众开放5天,每天4个小时以上,并有专人管理。

(一)、镇(乡)、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1、乡镇及农场场部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我县十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在地有9个可以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有1个乡政府所在地还无法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9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收听不到中央、省、州县的无线广播信号,只有县城的河口镇能收听到中波广播(中央、省广播节目)和中央、省、州的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农村地区已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500户农村用户实施完成“户户通”工程,98%以上农村农户可以通过这两项工程进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约1000户用户可以通过“户户通”机顶盒收看到州、县的本地电视节目,农村地区和农场生产队无法收听到无线广播节目。

2、电影放映情况。

我县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324场,覆盖桥头乡,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河口镇共24个村委会。四个农场原属于省管农垦企业,不归县管,2013年划规县管后,一直无政策纳入“2131”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困难,也无力安排资金购买影片片源和放映设备进行额外的电影放映。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力已大量进入城市,留守的老年、儿童能看上和感受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不能仅仅停留在放电电影老的观念上,从放映设备和音响上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革新,以满足人农村群众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更高要求。

(二)文化广场建设及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先后完成了10个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桥头乡老街子、冬瓜岭,桥头乡中寨村翻坡小组瑶山乡梁子、太阳寨、南溪镇龙堡、瑶山乡水槽村、老范寨乡桂良村茶坪二组、莲花滩乡莲花滩村大滩小组、河口镇中寨村。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综合提供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等服务的功能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也为群众公益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场所,同时也收好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一是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越来越多,由于空间狭小、条件有限,目前达不到国家馆藏图书的需求,二是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处于“有馆无址”的状态,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馆舍陈旧,设施缺乏,各方面条件欠缺未能达到免费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

2.文化专干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人与管事不相统一,导致业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在从事其他与文化不相关的工作,文化站的工作只是他们附带的业余工作,一部分在从事其他工作,文化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在办理。文化专干不专,专业知识贫乏,业务技能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加大对文化基层干部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周边县市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希望省、州、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我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县地处山区,村组找不到一块平地用作建设场地,为平整一块篮球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之许多村组离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而我县财政较为困难,县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从其他部门整合建设资金极少,给项目实施增加一定难度。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工程”是政府主导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项目,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民健身权益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推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幸福成果,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活动室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文化、体育惠民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河口县文化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与省、州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让我县的文化体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及各位检查组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我县的文化事业。

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保护区2个,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有传统音乐2个,传统工艺2个,传统习俗2个。河口县人民政府2005年33号文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7个,其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名录56个(故事、歌谣、谚语),其它保护名录39个。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4个挂牌单位。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0人,其中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5人,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15人,在老董下寨建成“河口布依族民俗展览室”一个。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六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实事求是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建设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均有所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中,重庆市坚持贯彻中央的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速,加快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取得巨大成就。

在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前,为100万户偏远山区农户免费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为7万户农村建卡贫困户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在39个区县(自治县)、872个乡镇(街道)、8967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截至2010年年底,已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65万套,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5万台,在24个区县(自治县)、423个乡镇(街道)、4083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安装终端2.6万余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1%、97.39%。

五次全委会以来,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文化馆新建或改扩建15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5个,其中一级馆24个、二级馆7个、三级馆4个;41个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新建或改扩建20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6个,其中一级馆29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l个,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14个、影剧院17个,总数分别达到35个、56个。乡镇(街道)层面,2006年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建839个,截至2010年,已建成809个,剩余30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提前实现“到2012年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目标。村级层面,整合组织部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家书屋,配套建设村文化室。目前,全市8967个行政村均已配套文化活动室。

四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惠民电影放映工程。2008年,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放映75万场次,观众2.4亿人次,其中2010年放映17万场次,观众4817万人次。成立了重庆市农村惠民电影数字放映院线,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72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776套,平均每11.6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每18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的目标。

1400个、书刊外借点4150个。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后,市政府积极争取新闻出版总署支持,加快建设进度。截至2010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书刊外借点16150个。每个书屋均配备图书1900余册、报刊20余种、音像制品200余张,每个书刊外借点配备图书150—250余册。

1、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据调查数据表明,一是设备设施陈旧简陋,二是还有一部分的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建设需要填补空白,四是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规范。

一、缺乏吸引力。这势必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

3、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尽管不少地区已经基本建成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文化机构缺乏对文化服务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文化职能观念。

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无法构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坚强的制度空间。

鉴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公益性惠民工程,社会和公众的文化主体回归,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公众的参与。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1、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了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之外,公众的文化参与、社会的文化责任承担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全民的参与,就需要唤醒其公共文化意识,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2、坚定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文化责任不可推卸,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

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对各个基层文化协会的管理,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搭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组织平台,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参考文献:《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汪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新华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七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工委在赵秀萍副主任的带领下,与县委党校科研组合作,于今年5、6月份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县文联、县体育发展中心有关情况汇报,实地走访了力洋镇、桑洲镇、桥头胡街道,与乡镇(街道)干部、村(社区)代表、文艺界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中心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保障不断加强。成立了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宁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宁海县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城乡网络不断完善。20xx年以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和基层文化宫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计划投入3.58亿元建设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目前进展顺利。

三是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民心。大力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参与指导乡镇节庆活动,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各类培训、讲堂以及展览等公益性活动,观众超过15万人次。

四是精品创作不断出新。积极打造宁海民俗文化品牌、古建文化品牌、名人文化品牌、戏剧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越剧大戏《十里红妆·风雨情》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越剧节展演银奖。宁海平调耍牙绝技、《江南明清建筑木雕》和泥金彩漆十里红妆系列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虽然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缺乏“文化自觉”意识,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和谐宁海的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里,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任务,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意识比较突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才要”。

(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xx年,我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xx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我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而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单位的业务经费更少甚至为零,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历史欠账、长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县文化事业底子薄,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

1.从县级层面看,建设总量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县的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县文化馆、剧院等建设年代早,基本都建于六七十年代,而且基本都在老城区,设施陈旧,交通拥堵,从规模、功能、交通、服务等方面来说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县文化馆馆舍老化,面积不达标,实际面积1500平方米,与国家一级馆面积标准2500平方米有很大差距,缺少排练、演出场所,甚至在考核时必须借用潘天寿艺术中心2500平方米展厅充数。到目前为止,我县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剧院。

2.从乡镇(街道)层面看,设施布局不合理,日常使用效率低。大多数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分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街道)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设施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

3.从村(社)级层面来看,敷衍应付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有些甚至租在群众家中,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闲置、挤占、挪用等现象不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快。近年来,我县文化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仍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文化队伍的能力要求。

从县级层面看,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批老群文干部逐渐退休,新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年轻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乏,知名的主创人员、主演人员较少,要搞大型艺术活动,还得到处请人,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

从乡镇层面看,有一批老文化干部退休,新的文化干部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文化业务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工作热情不高,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更替频率非常高,甚至个别乡镇出现一年换4个文化站长的现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难以保证正常工作开展。

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一)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今年1月份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深刻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两美宁海”、提升宁海形象的题中之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区域的软实力,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文化积淀和底蕴支撑,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和谐宁海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凝聚社会民心的重要源泉。从调研来看,凡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好的村(社),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村(社)的组织力和稳定性就强,“细胞”更和谐,群众基础更稳固。因此,全县上下必须统一认识,加快形成发展共识,合力推进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政策体系。抓紧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到村委的主体责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财政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一要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要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使用的投入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二要改进公共文化支出项目。要注重惠及面广、受益群体大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要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差、财政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进一步激发群文工作的积极性。

三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三)强化基础建设,打造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先进阵地。

在县级层面,要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多年的呼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抓紧建设集大剧院、美术馆和文化馆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体,真正体现公益性、便利性和效能性,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在乡镇(街道)层面,逐步完善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能,发挥真正功用。要深化“一乡一品”文化建设,为开展乡镇(街道)特色文化活动提供稳定的主阵地,为品牌的培育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打造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优质文化品牌。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

(四)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一要制定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要按照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立足长远并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二要加强文化队伍管理。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一方面要综合利用招聘、引进、委培等方式,采取上挂下派、结对联姻、柔性引进等手段,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配备;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吸引、培养、留用体制机制,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评聘、激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

四要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培育志愿服务者,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八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起具有崂山特色和崂山风格的“文化崂山”形象。

一是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阵地。自2005年起,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4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持续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调动多方力量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区、街道、社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6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0%(预计今年将达到95%以上),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功能完善的五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出台《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将区委组织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金家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社区、小河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社区”。

二是“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数量少、旧书多,居民看书难的实际,坚持以“书香满社区”为服务品牌,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送到相关社区。截至目前,已投入购书资金达230余万元,配送图书7.8万册,建起了116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阳光图书室。全区图书藏量达38.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同时,还根据各社区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立了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为51个社区实现共享工程系统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对接,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2007年,对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重新布局改造,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崂山支中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为基层社区购臵安装电脑480余台,建设116个基层服务点,并全部实现网络对接,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休闲益智、发家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建设完成“文化崂山”网站,设立文化动态、群文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稽查曝光台等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形成具有崂山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青岛市演艺机构组织开展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免费演出35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策划组织了历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太清水月〃崂山仲秋赏月会等大型开幕式演出;组织举办了民间广场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崂山民间故事大赛、“山海情怀〃魅力崂山”大型图片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同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要求,建成东海劳山古乐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等民间文艺队伍219支,成为丰富全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是创作推出反映崂山底蕴系列文化精品。以深度挖掘崂山传统文化资源为突破,组织开展了“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彩韵崂山—2007的留影”、“军旅画家曲直油画展”、“女油画家眼中的崂山”等系列文化品牌;组织出版《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崂山道教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连环画》、《崂山区历届节会原创作品选》等系列文学作品;组织创作了《山海情怀》、《魅力崂山》等一批原创性节目,特别是歌曲《记着老百姓》,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成mtv,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中演唱,成为许多地区大型活动中的必唱歌曲,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岛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与特别奖。组织完成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崂山茶文化与产业化经营研究》课题报告,成功推出了52集电视宣传片《印象崂山》。近年来,全区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20余项,有力地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公布了首批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了塘子观、太和观等三批1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国家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建立崂山区文物陈列室,并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为促进全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统筹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规划建设一处具备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树立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区文化馆、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使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及市级达标率均达100%。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要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各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设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为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知识保障。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服务点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开发建设“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全面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发展海尔“真诚到永远”、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一批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环境。要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六是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健全崂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并结合崂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重点组织修复玉清宫、关帝庙、白云洞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一批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积极组织举办以展示和弘扬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推进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九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十二五”伊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战略规划。今年8月,在县政协副主席王大生的带领下,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县文化旅游局组成调研组,采取现场查看、询访群众、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的方法,深入到沙镇溪镇、梅家河乡的部分村组,就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本省京山县及城畈社区、钱场镇和刘岭村、江西省南昌县及武阳镇和付家村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健全

“十一五”末,我县共争取和捆绑各类资金近千万元,新建4个、改扩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6920.23平方米。其中“三室一厅”(多功能厅、培训室、图书阅览室、办公室)面积达到省“十一五”期间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面积要求;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县级支中心、12个乡镇基层服务中心、18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20xx年,共享工程秭归县支中心被评为全国49个示范县建设单位之一;建成147个村级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220多万册、音像制品14700多张(盘)、订报刊杂志20多种。建成的每个农家书屋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20平方米,配齐了书柜1套(5组)、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等基本设施,有条件的村对出版物借阅实行了自动化管理;建成70个库区村级文化室,并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全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我县农村特别是库区移民村镇的文化设施设备得到了明显改善。20xx年,我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创作了《秭归花鼓舞》、《三只燕子》、《巴楚村鼓?生》、《楚音》、《无郎无姐不成歌》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艺术作品分别在省、市级获奖。20xx年,由文化馆选送的广场舞蹈《秭归花鼓舞》在八艺节上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旅游节形成品牌,特别是20xx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台办、省政府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及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大型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向世人展示了秭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采,真正办成了“人民的节日、文化的盛会”;20xx、20xx年成功举办全县第二、三届民间文艺调演,涌现出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此模式带动了乡(镇)民间文艺调演的蓬勃开展,全县12个乡镇全部举办过民间文艺调演。仅20xx年,就有9个乡镇举办了全乡民间文化调演。民间文艺调演活动促使乡镇文化创作活跃。其中茅坪镇的情景剧《大唐归州端午祭》、建东花鼓戏《武大报喜》系列节目、屈原镇挖掘民间乐器创作的《新滩丝弦传佳音》、杨林桥镇的民俗展演《烧毛狗》、沙镇溪镇创作编排的《开山号子》、两河口镇民俗节目《嫁姑娘》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且艺术水准较高。

(三)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

我县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了文化站长培训,其中重点组织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训班,对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干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站管理、农家书屋管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水平,增强了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信心。

屈原艺术团每年送戏下乡150多场次,配合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普查、基层文艺辅导及广场舞培训等活动,两个单位已连续五年开展“传承端午习俗,守护精神家园”万人签名活动。20xx年,屈原艺术团九畹溪演出团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旅游局联合表彰为“20xx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图书馆、新华书店联合服务农家书屋建设,每年坚持送书下乡达50余次,并指导帮助匡通等企业建立了农民工图书室;县图书馆开展的共享工程县乡村级网络建设覆盖全县,成为国家试点单位;20xx年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县图书馆被评为一级馆;20xx年,县图书馆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屈原纪念馆(屈原祠)成为县级首批爱国主义、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协助或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送科技、文化到村到户。沙镇溪镇综合文化站被授予全省农民满意的文化站,杨林桥镇等3个乡镇被市文化局命名表彰为“先进文化乡镇”。九畹溪镇砚窝台村等8个农家书屋被市级授予群众满意的农家书屋。

(四)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立了秭归县文物事业管理局,负责全县文物、博物事业的全面管理工作,公布了秭归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任务。五年来,我县用于文物保护、维修、征集、新建、复建等项目的总投入达15350万元,其中凤凰山投入资金达14600多万元,用于其它地面文物保护费用100多万元,用于文物(民俗文物)征集费达1200多万元。完成凤凰山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区的文物陈列布展、屈原祠迁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并整体对外开放。20xx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启动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分别入选国家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xx年,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胡振浩、熊作正、向维平等35人(44人次)被命名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91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摸底普查艺人1225人,对171名重点艺人进行了图文声像资料的配套普查;普查范围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10大门类,共普查登记屈原传说、薅草锣鼓、端午习俗等98个艺种,建立健全了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目录,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储存资源容量已达5t以上,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平衡,利用率不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非库区乡镇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尤其是非库区村文化室建设因无资金支持没有启动,农家书屋面积都比较小,活动场地简陋。农家书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运转困难。

公益性服务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下拨还是按人头核算,没有按乡镇人口计算,造成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不足。上级所补的服务费,把人员工资和保险费除去后,几乎没有多余的经费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服务,出现活动开展越多欠账越多的现象。乡镇文化体育广电中心改制以来,属于广电业务收入需缴纳税费,属于文体活动的用电执行的是商业电价,不仅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保障,而且由于不具备行政事业收费资格,同时又不属企业经营活动,无法对外提供资金往来票据,遇有社会赞助时接收不接收都哭笑不得,处境尴尬。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管理员均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大量缩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村办文化活动没有资金来源,非物质文化传承没有资金支撑,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人手不足。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手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乡镇文化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落脚点、执行者,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核编太少,多则2人,少则1人,有些乡镇文化专干离岗退养,有些乡镇文化专干无法完成或者不能胜任基层文化工作任务。而受“增人不增、减人不减”的模式束缚,人才难进。

二是由于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待遇偏低甚至没有任何待遇,导致基层“文化能人”流失严重。

三是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建设和实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形成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构成县级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广场、1个博物馆(移民纪念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社区、186个村文化室(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县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县级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抢抓三峡移民后续规划机遇,高标准启动建设秭归县文化广场、博物馆。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县文化馆,积极创建国家一级馆;对县图书馆进行改造升级,建成藏书较丰富、设备较先进、检索较便捷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加强屈原艺术团的建设,多方争取投入,在硬件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进一步提档升级,不断提高专业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把屈原艺术团打造成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县级专业剧团。巩固完善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乡镇(社区)有文化活动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到位,文化活动、文化功能、文化地位三加强。同时,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流动服务的整合,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加强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文化覆盖乡镇(社区)和行政村。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设施,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二)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

加大创作力度,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1、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按照“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促繁荣”的思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秭归地方特色的高水准文艺作品。加强专业艺术创作,不断创作推出一批优秀剧目,重点创作好“秭归大端午”大型舞台剧。围绕重大文艺赛事,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鼓励文艺爱好者不断创作新的文化艺术作品,力求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继《峡江船工号子》和《秭归花鼓舞》之后再创新作冲击“全国群星奖”,投资拍摄一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反映屈原生平的影视作品。

切实加强屈原文化研究,形成秭归屈学研究特色,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精心打造船工号子、开山号子、杨林堂鼓、建东花鼓戏等民间艺种,展示两千多年柑橘栽培历史,打造柑橘文化品牌。积极挖掘移民文化内涵,打造移民文化品牌。以九畹溪、凤凰山、链子岩等景区和沿江移民新村为载体,将特色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办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三年一届的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加大基层文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帮助民间文艺社团的发展。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完成全县文化遗产普查,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重点做好屈原祠等凤凰山古民居群的提档升级,完善安防等基础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办法。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发展民俗民间文化。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争取申报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

(3)推进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建立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精心编制保护区规划,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持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切实做好传承人、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积极争取将该项目纳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范围。

(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素质高的建设队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管理者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管理者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必须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者的在职培训,实现知识更新,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加强对乡村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二是专业艺术人才队伍。遵循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市场配置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

三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能力,激发其为农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利用工作。

坚持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大财政保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一支专职文化工作队伍,增加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途径,抓好抓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推进,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五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2、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支持力度。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编制规划,积极储备项目,做好文化项目库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积极研究政策,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新农村建设、移民后续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拓展项目资金争取内容。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设立县城镇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城镇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从下个财政年度起,以全县总人口为基数,按4元/人的标准,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资文化传承的奖励与扶持、村办文化专项活动补助、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奖励等,不得用以县办节庆活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加大对以社会服务型为主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团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如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配套完善,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建设等。县直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对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收费、用电价格要加大协调、争取力度,给予必要的优惠。文化部门要努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部署,把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优化群众文化队伍结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管理干部和群众文化专业骨干,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秭归建功立业,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对在文化发展中做出特殊贡献的文化作品和相关人员给予重奖和荣誉。针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尽量增加相应编制,落实有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待遇的现行政策。在村(社区)建立政府补贴的文化员制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加文化竞争力。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

日新月异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渐提升。小编为大家搜集的。

调研报告。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谓马不停蹄,日新月异——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渐提升。但是,由于基本国情没有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基础资源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基层环境,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相对落后、保证保障不足、文化服务供给力差等问题暴露明显。以调研的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机遇同样在基层。

1、政策制定和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领导着眼于文化发展繁荣大势,对文化工作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非常重视。“”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2019-2019)》、《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纳入对县(市、区)“两个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期间我市全面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至年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创建率达100%(个文化站中镇村联建个),创建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家(覆盖率近87%),拥有个省乡镇,个文化强镇,个文化示范村,个市文化明星乡镇,建成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辐射多个行政村的文化中枢和示范点)。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年被率先列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连续举办届节,文化下乡工作连续5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基层文化队伍达到多支。

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连续举办届活动,通过引进国内外精品剧目、采用社会化运作低价售票、结合传统与新兴媒体立体宣传、精选全市上百个文艺社团优质节目集中展演,已然成为市民年年好评的口碑品牌。文化主管部门坚持每年为基层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制定送,送,送,送的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以定期举行、市县联动的组织形式,相继举办了五届、八届、七届、七届,共有多万人次的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构筑立体、整体、多维、开放的节庆平台,形成了中国江南节、中国石文化节、中国文化节、中国节、等一系列全国性节庆文化品牌。各县(市、区)还整合各类资源,以公园、广场、基层文化俱乐部为基地,搭建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吸引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跳排舞、唱红歌、打腰鼓、扭秧歌等日常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从单一、小众逐步发展到全市遍地开花、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在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培育和壮大了基层文化干部、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文化骨干队伍。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约(含)人,统计在册业余文艺团队支,参与人数万余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作用。从年至今,每年举办工程,目前共计超过40个专场演出;印发每月一期的“市文化”向全体市民免费发放;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种文化”活动,相继推出“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日、艺术与生活讲堂、书画家签约制度、“工程”、指导员等服务载体,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和领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多支群众文体队伍,参与人数达到13万人次,集聚了民间文艺骨干5.7万人。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偏少。截止年底,在全省90个县(市、区)公共文化事业费用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统计中,我市排名都处于开外,个别县(市、区)已经排到名、名之外;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同比增长率除和排名第6和12,其余均偏靠中下游;人均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则排在位以后,近一半在名上下;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总人口比例数据排名参差较大,一半集中在十几名,另一半在四五十名后;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中,县位列全省第一,排名偏上,其余则在中下。至年底,我市个县(市、区)在全市每万人拥有文化场地面积考核中均达到考核满分。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全市各县市区中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达到24.61元/人和24.1元/人,而仅为13.04元/人和14.96元/人。全市仅有个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无站所、租用或联建的达到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家都未达到示范区建设标准;个行政村(社区)未建有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俱乐部),且建成的也无法控制每家俱乐部面积在200平米以上。全市70%左右的乡镇(街道)未建有符合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大部分综合文化站管理缺位,不能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甚至存在文化站阵地边建设边流失的现象。以上数据均低于创建示范区(项目)规定的100%覆盖和建成的要求。

3、文化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才总量依然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至年底,我市公共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总数仅为%,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台州许多乡镇文化员长期“混岗”使用,个别县(市、区)平均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到2名文化员。文化程度上看,整体队伍中研究生仅占%,初中以下占%,高级职称占7.51%,无职称者占%。业务干部中,别列为市“211”人才、人才工程和“”人才的仅10余人。

二是乡镇文化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个县(市、区)共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个,总计编制个。其中实有在编文化员名,平均每个文化站不足3人,镇(街道)文化员总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高,且大多身兼数职。宣传文化系统属于财政拨款单位,大多数经费使用紧张,很难挤出钱来组织在职培训,导致基层文化员少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

三是人才引进难、流失易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固有人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事编制权掌握在人事劳动部门手里,致使人才引进和流动困难。这种现象在市民办专业艺术团队中特别明显。剧团由于编制问题难解决,工资待遇不高,近些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很难引进相关人才,特别是不灵活的人才活动机制,加大了建立一支高素质且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难度。

四是线业务干部后继乏力。多年来业务干部的招录,依托传统的事业单位招考方式,很难让一些具有艺术才华禀赋但行测、申论并不在行的人士脱颖而出,加之市、县两级馆编制有限和老少帮带的内部培育机制没有建立,导致新进干部成长缓慢,老员工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许多初、中级职称人员通过短训、函授等形式取得学历后靠年资、职务评上,往往缺乏开拓创新力,几大症结综合形成了业务线青黄不接、实力偏弱的窘境。在去年月份组织的比拼中,我市代表队仅获得个金奖,位列全省下游,省里对此评价“”,成为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隐忧。

4、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全市有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配备3名(含)以上文化员,低于创建标准3个以上。全市还未配备由财政补贴的行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低于创建标准规定至少1名。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由于条块分割,各乡镇文化员的人事权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手中,只要乡镇聘用,报文化局备案即可,部分能力差、水平低,根本无法适应文化工作的人进入到文化员队伍,对文化事业造成损失。许多乡镇文化员长期“混岗”使用,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的基层文化设施差距就更为突出,市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多平方米,年收达到多万元,而西部一些文化站连基本的站所还没有建成。对照省级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如果对不达标文化设施全部新建,“”期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将达到5.2亿元,需支付工资费用2.5亿元(按每位村级文化管理员每年劳务工资1万元计算),共计7.7亿元,暴露出较大的资金缺口。

5、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方法与基层群众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严重短缺,能够落实分配到普通百姓手中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农村辐射面小。许多文化产品背离了三贴近原则,适合群众口味的内容偏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不同地域群众无法共同享文化成果,农民乡人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1、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立足“人文”建设,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考核目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等职能作用,制定具体。

工作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发改、财政、城建、土管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以文化示范乡镇为平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年在召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把文化示范乡镇建设作为公文文化服务体系的抓手,去年在召开现场会,继续推进相关工作的稳步落实。需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设施、队伍、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协调运行。巩固已建成的文化俱乐部,整合一批、扩建一批及新建一批俱乐部,实现文化站、文化俱乐部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年底,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全覆盖。到“”期末,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县或国家文化先进单位标准,并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全市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4、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另一方面,要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体现服务能力、彰显服务效益的指标,如目标人群覆盖率、公众有效利用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率等,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有效组合。要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主导公共文化的能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等,使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效益不理想的局面得到明显的改观。

5、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各级政府要形成并建立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1%、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经费结构科学合理的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公共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倾斜支持,以基层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灵活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6、健全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指标,纳入对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考评,树立成本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文化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中,各地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努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各地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革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一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1/4。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2/4。

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都没有成形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3/4。

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4/4。

篇二: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

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

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都没有成形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篇三: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

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

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都没有成形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

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

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

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三)培育乡风民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管护,都应以农民为主体。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发挥其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在加强群众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把带领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篇四: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第1页共1页。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

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

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

第1页共1页。

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

第1页共1页。

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篇五:

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使用管护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

第1页。

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

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

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

三是路边沟建设。

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

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2页。

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第3页。

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第4页。

行义务管护。

五是商业管护。

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三)培育乡风民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管护,都应以农民为主体。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发挥其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在加强群众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把带领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篇六:

优质办公范文-----倾情为你奉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专心---专注---专业。

第1页。

优质办公范文-----倾情为你奉上。

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

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

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专心---专注---专业。

第2页。

优质办公范文-----倾情为你奉上。

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专心---专注---专业。

第3页。

优质办公范文-----倾情为你奉上。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

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

专心---专注---专业。

第4页。

优质办公范文-----倾情为你奉上。

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

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篇七: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

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

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

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都没有成形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

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

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培育乡风民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管护,都应以农民为主体。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发挥其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在加强群众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把带领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篇八:

使

关于《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使用管护调研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

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

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三)培育乡风民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

为主体。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发挥其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在加强群众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把带领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篇九: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

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

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

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二

目前,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影剧院及约1500平方米的社区影剧院;约25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楼内共设有7个公益性服务项目,即综合展示厅、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各项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多功能厅内近200张桌椅,电子阅览室有12台电脑,乒乓球室有2张乒乓球台,健身室有8套体育器材。文化综合楼旁还有约4000平方米的室外休闲广场,配有音响设施和9套固定的室外健身器材。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达900平方米,16200册藏书;室外休闲广场18处近2000平方米,每个社区一个篮球场(锁石还有1个标准网球场)。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三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中心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保障不断加强。成立了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宁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宁海县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城乡网络不断完善。20xx年以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和基层文化宫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计划投入3.58亿元建设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目前进展顺利。

三是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民心。大力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参与指导乡镇节庆活动,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各类培训、讲堂以及展览等公益性活动,观众超过15万人次。

四是精品创作不断出新。积极打造宁海民俗文化品牌、古建文化品牌、名人文化品牌、戏剧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越剧大戏《十里红妆・风雨情》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越剧节展演银奖。宁海平调耍牙绝技、《江南明清建筑木雕》和泥金彩漆十里红妆系列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又包含党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打破城乡党建二元分割的封闭格局,更好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的当务之急。

为此,根据湛江市xx年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分配方案安排,徐闻县委组织部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成立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细致地调研。走访了全县15个乡镇(街道),60多个村(社区),以及80多个市、县固本强基工作组,并有针对性地约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共170多人,对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状、面临的困扰进行了专题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了深入调查与探索性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徐闻县共有基层党(工)委28个,其中乡镇党委14个,街道党工委1个,县直机关党工委1个,农垦系统党委5个,机关企业党委6个,以及徐闻经济开发区党委;党组32个;党(总)支部1045个,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847个,农村党支部173个,社区党支部25个(含6个糖厂社区党支部)。全县党员26218人,其中机关党员11850人,农村党员14368人。

自xx年6月以来,我县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活动。四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派出工作队404个、954人,其中省直工作队4个、工作队员19名,市直工作队93个、工作队员249名,县直工作队307个、工作队员686名。进驻了198个村(社区)开展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的固本强基工作。xx年,省、市派出173个城市党支部与我县173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据统计,四年来,省、市、县工作队和城乡基层结对帮扶党组织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其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600多件,投入资金1740多万元;为驻点村上集体经济项目113个,投入资金570多万元。帮助农村加强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了村务、党务制度,理清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通过这些活动,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基层党组织增强了活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近几年来,我县主要是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开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以及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自开展活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这些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指导、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协调、城乡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乡镇(街道)负责督导;县直147个副科以上单位也挂钩联系村(社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各派出单位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下点指导工作和现场办公。形成了级级有领导、层层有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各固本强基工作队和城市党支部以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特别是今年,结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据统计,在今年村级“两委”换届中,我县198个村、社区共推选446名经济能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112名致富带富有能力、服务群众有本领、凝聚群众有办法的党员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结合先进性教育、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及村级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等,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级“两委”干部的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感,改进作风,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财力。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推动进步。几年来,各挂点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要务,发挥各驻村工作队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利用驻点村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优势上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如:商贸经济、店铺经济、服务经济、特色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另外,还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驻点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到去年为止,全县共有6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行了脱贫的目标。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各工作队驻村后,以加强维稳能力建设为己任,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一是做好调解工作。定期开展对农村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情况,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二是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驻村干部深入了解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通过采取资金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医疗帮扶、项目帮扶以及服务帮扶等形式,逐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上,支持和配合农村修建了水泥路3008公里。三是开展普法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四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文化室、举办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作“主人”、当“主体”、唱“主角”,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六)加强城乡结对帮扶,提升城乡共建水平。按照省委、市委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的安排,省、市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与我县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组织了党员到我县农村过组织生活,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以及城乡互助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通过城乡互帮互助活动,城市参与农村建设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驻村干部素质。广大驻村干部乘着到农村学习锻炼的契机,肩负重任、带着感情,克服困难,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自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扮好角色,积极充当农村工作的“调研员”、“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调解员”和“传播员”,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经过实践锻炼,广大驻村干部更直接地掌握到村情民意,更深刻地感受到基层困难,更切身地体会到民生疾苦,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在思想认识、组织设置、制度建设和组织活动开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个滞后”:

(一)思想认识滞后。一些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对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是简单地认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就是一般性的帮扶工作,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三性”。一是应付性。只是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当村党支部遇到困难,需要共同商量解决时,却从不过问。有的单位甚至因为资金问题、领导不重视等原因,甚至有抵触情绪。如下桥镇桥南村党支部反映,结对帮扶的机关党支部只来过一次,走了后就没有了消息。在今年村里遭遇严重水灾时,结对的机关党支部连打电话来过问都没有。二是接济性。机关党支部对统筹共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是随便拿一点钱、物给村党支部就了事。大多数机关党支部都只是给村党支部带些钱物来,或者是慰问困难的老党员、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没有解决村党支部的实际困难,达不到统筹共建的目的。三是随意性。机关党支部没有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随便听听村班子个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便不自量力草草上马,也没有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结果留下“烂尾工程”。

(二)组织设置滞后。长期以来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行政或地域关系设置,实行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的条块范围。在城市党组织里,机关党组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置,而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照行政村来设置。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制约了城乡党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城乡党组织互相分离、互不了解,在工作上往往出现就农村党建抓农村党建,就机关党建抓机关党建的现象,在人才培养、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上出现了城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制度建设滞后。由于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导致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明确,使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上一些党组织领导抓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了“无人管事”的不良局面。如xx年省委、市委共安排173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和我县的173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5个城市机关党支部到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仍有118个城市机关党支部从未与村党支部有过联系。

(四)活动形式滞后。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机关党组织在开展统筹共建活动中,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送电脑,慰问几名困难党员、贫困学生。活动内容空洞枯燥,方式简单陈旧,效果差强人意。这与省委要求的要在互帮互助活动中,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帮、城乡互助,积极帮助农村党支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促进城乡党组织协调发展等,还有相当的差距,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的原则,进一步开阔思路,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动城乡党建互促互进,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相对分隔向相对融合转型,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理念,以统揽全局的观念来引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1、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党建封闭格局,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树立农村党员与城市党员都是党内主体的平等观,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村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公正平等地对待城乡所有党员。

3、树立与时俱进的抓城乡基层党建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与现行党建工作模式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优化思路,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健全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树立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观念,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置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创新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来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和团结党员及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置的基层组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当前,务必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的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树立区域性大党建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便于互动和有利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跨越所有制形态,以产业为纽带,以区域为依托,建立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

1、科学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分工化的要求出发,按照“一调二改”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调”即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由过去按农村党员居住地域就近设置党支部转变为村级设置党总支,并按产业分类设置党支部,按党员职业状况设置分类党小组;“二改”就是改变党员编排方法,由过去按党员居住地以村为单位统一编排,转变为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以居住地和行业分类进行编排;改进党支部职责,由过去统一职责转变为组织共性与行业个性相结合的职责。逐步形成以农村党总支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构架,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作用和党支部的连带作用,有利于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

2、加快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采取“保留”、“新建”和“联建”的方法,加快在城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设置和调整基层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保留,即对已有党组织的专业协会、集贸市场、改制企业,无特殊情况,原有的党组织予以保留,其建制视实际上情况作适当调整;新建,即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还未设立党组织,但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产业园区,单独建立新的党组织;联建,即对党员人数不足三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转制企业,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

3、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共建工作机构。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在机构设置上既要打破基层党组织条块分明、独立工作的局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统筹和资源共享,同时,又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中存在的“无人管事”、“人浮于事”等问题,做到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抓。可以通过“五式一组”的模式,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临时党委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这些问题。“五式”即:区域联建式,在就近的村、社区中,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原则,实行村与村、村与社区的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促进生产要素和党建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联建式,对产业相同的村、社区、企业党支部(总支),以产业为主体,依托产业链联结党组织建立临时党委,发挥产业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党建中的作用,实现产业内部互联互建;社区联建式,组织多个优势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党支部(总支)对接,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多帮一”、“一帮一”、“一帮多”等,互联共建,推动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实现双赢;村企联建式,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组织企业和村、社区党支部(总支)联合建立临时党委,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部门联建式,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联合建立临时党委,开展帮扶,引领农村发展。“一组”即设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就是在临时党委的基础上,成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协调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统一领导和指导临时党委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和考核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从而,在机构设置上形成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以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城乡统筹党建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统筹共建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城乡党组织及其领导,并建立相关的督促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各级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建“主业”,才能确保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这方面,要做到“三建一完善”。

1、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相关责任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临时党委工作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党组织。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把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责任延伸到机关、事业单位。健全各系统党(工)委之间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沟通情况,协商工作,从而形成上下联、层层创、合力抓的新格局。要制定单位党组织领导联系点及部门包村(社区)制度,明确党组织书记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人,明确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工作内容。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要以“量化目标、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为主要内容,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把党(工)委、党组及其一把手抓党建“主业”的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把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要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职责评议制度,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把结对共建工作与党内“争先创优”活动有机结合,把党员在结对共建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与干部年度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促互动,共同推进的工作长效机制。

3、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根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定期组织各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情况,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同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扎实推进。

4、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在过去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抓好本级党建,又要抓好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一岗双责”制,制定“双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抓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以制度来保障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成为党建“主业”的重要内容。

(四)创新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以科学可行的方式来推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开展。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以统筹为基本思路,以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等资源共享为前提,以联建为基本抓手,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目标,创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工作联动、功能互补,实现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双赢”。

1、畅通交流渠道,加强城乡人才资源联动培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以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班子、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建设为核心,创新交流机制,拓宽渠道,为构建城乡党建新格局提供人才保证。一是选好配强村(社区)领导班子。要在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选”、“引”、“派”、“兼”等形式,把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领导班子。“选”,就是在坚持“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基础上,通过党员选举,把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选进班子;“引”,就是通过公开选拔的方法,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和优秀的外来人员,到村(社区)班子任职;“派”,就是由上级党组织下派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班子任职;“兼”,就是通过组织程序,让那些致富后愿意回报家乡、帮助建设新农村的农民企业家兼任村(社区)班子成员。二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模范。要建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指定专人联系,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农村人才。要制定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创业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并采取有力措施,把一些政治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作为村(社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城乡党员干部交流。要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实现城乡人才纵横有序交流。要推行党政机关后备干部到基层任职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派驻农村、社区工作制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农村、社区工作等。要大胆开展实施城乡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工程,使城市机关的年轻党员干部通过下挂到农村基层锻炼,增强农村工作经验,培养优良的作风。同时,使农村党员干部通过上挂到城市机关锻炼,学习机关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步伐。

2、坚持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党员联动管理。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党员机制。要在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的发展党员方式上,积极探索城乡联动的发展党员工作方式,特别是在发展流动农民工党员工作上,要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培养”办法,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各指定一名专人进行跟踪联系培养,流入地、流出地定期互通信息,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发展党员。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区域性网络资源,建立城乡党员互动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要把党员教育、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从业分散的党员在网上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培训,提升城乡基层党员培训一体化程度,以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党员的联动培训。要充分利用城市机关、企事业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党建资源和培训设施,组织选派农村、社区党员到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培训学习。要把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培训统一纳入整体培训规划,将城乡党员集中在一起培训学习,不断缩小城乡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方式。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对外出务工党员,加大双向互动管理力度,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接纳在本社区、本单位居住、就业的流动党员,实现从单向被动式管理向双向互动式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一体化网络管理平台”,在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缴纳、提供服务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管理数据库对接,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一体化管理到哪里,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

3、强化城乡合作,促进基层组织协调发展。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党建资源双向流动,工作互相合作,促进基层党组织共同发展。

一方面,要创新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要统筹开展党内创建活动,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以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互帮互助活动,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平台,实现城乡党组织统筹发展。要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以“两创两树”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一是创党建示范点。城市机关党组织领导要把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主动帮助农村党支部抓好班子、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到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指导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树立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创“五好”党支部。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党组织之间互补共建,共同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农村党支部。三是树致富能人。城乡党组织共同组织,在党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学习一些管理知识、学好一门技术、找准一个项目、帮带一名党员,帮助农村党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党员,提升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四是树服务新人。要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跨城乡的党员自愿者,在党员中开展争当新时期服务新人的活动。通过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助民便民活动,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另一方面,创建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开展“关爱党员,增强党性,凝聚人心”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一是设立跨城乡的党员互助基金。采取“六个一点”方法,即“党费拨一点、党组织出一点、党员捐一点、相关部门资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外出人员赠一点”,筹集资金。主要无偿用于对城乡年老体弱、长期患病及大病、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资助,对党员亡故的善后补助或者受意外伤害进行救助,以及对困难党员生产启动资金的帮扶等。二是建立跨城乡的党员互助会。把城乡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城乡党员互助会,整合城乡党员的各方面资源,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助会经常组织党员深入困难党员家中,主动与其谈心沟通,畅通党组织和党员的交流渠道,确保党员的愿望和诉求能及时得到组织的倾听和关注,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党员开展帮扶服务。另外,互助会还要为困难党员提供家政帮助、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就业援助,切实解决他们生活难题。三是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城乡先富、掌握技术、有生产资料的党员与贫困党员“认亲”,结成帮扶“对子”,利用先富、掌握技术、掌握信息的党员在生产技术、经验、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势,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信息、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带领党员脱贫致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五

坚持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大财政保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一支专职文化工作队伍,增加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途径,抓好抓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推进,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五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2、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支持力度。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编制规划,积极储备项目,做好文化项目库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积极研究政策,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新农村建设、移民后续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拓展项目资金争取内容。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设立县城镇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城镇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从下个财政年度起,以全县总人口为基数,按4元/人的标准,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资文化传承的奖励与扶持、村办文化专项活动补助、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奖励等,不得用以县办节庆活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加大对以社会服务型为主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团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如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配套完善,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建设等。县直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对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收费、用电价格要加大协调、争取力度,给予必要的优惠。文化部门要努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部署,把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优化群众文化队伍结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管理干部和群众文化专业骨干,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秭归建功立业,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对在文化发展中做出特殊贡献的文化作品和相关人员给予重奖和荣誉。针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尽量增加相应编制,落实有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待遇的现行政策。在村(社区)建立政府补贴的文化员制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加文化竞争力。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六

建设和实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形成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构成县级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广场、1个博物馆(移民纪念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社区、186个村文化室(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县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县级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抢抓三峡移民后续规划机遇,高标准启动建设秭归县文化广场、博物馆。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县文化馆,积极创建国家一级馆;对县图书馆进行改造升级,建成藏书较丰富、设备较先进、检索较便捷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加强屈原艺术团的建设,多方争取投入,在硬件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进一步提档升级,不断提高专业创作能力和表演水平,把屈原艺术团打造成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县级专业剧团。巩固完善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乡镇(社区)有文化活动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到位,文化活动、文化功能、文化地位三加强。同时,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流动服务的整合,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加强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文化覆盖乡镇(社区)和行政村。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设施,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二)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

加大创作力度,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1、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按照“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促繁荣”的思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秭归地方特色的高水准文艺作品。加强专业艺术创作,不断创作推出一批优秀剧目,重点创作好“秭归大端午”大型舞台剧。围绕重大文艺赛事,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鼓励文艺爱好者不断创作新的文化艺术作品,力求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继《峡江船工号子》和《秭归花鼓舞》之后再创新作冲击“全国群星奖”,投资拍摄一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反映屈原生平的影视作品。

切实加强屈原文化研究,形成秭归屈学研究特色,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精心打造船工号子、开山号子、杨林堂鼓、建东花鼓戏等民间艺种,展示两千多年柑橘栽培历史,打造柑橘文化品牌。积极挖掘移民文化内涵,打造移民文化品牌。以九畹溪、凤凰山、链子岩等景区和沿江移民新村为载体,将特色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办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三年一届的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加大基层文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帮助民间文艺社团的发展。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完成全县文化遗产普查,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重点做好屈原祠等凤凰山古民居群的提档升级,完善安防等基础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办法。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发展民俗民间文化。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争取申报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

(3)推进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建立屈原故里文化生态保护区,精心编制保护区规划,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持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切实做好传承人、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积极争取将该项目纳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范围。

(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素质高的建设队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管理者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管理者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必须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者的在职培训,实现知识更新,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加强对乡村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二是专业艺术人才队伍。遵循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市场配置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

三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能力,激发其为农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利用工作。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关于“办实事,开新局”安排部署,掌握我县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进行实地走访,并对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xx个农民文化大院,培养农民文化队伍,投资xx.x万元为每个文化大院配置相应器材。二是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按照上级农家书屋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方法与标准,采取多种措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同时,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了“我的书屋我的梦”、“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实用性为主,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作用,按照“1346”的工作思路和打造““1+5+6+5+4+n””的志愿服务体系,完成了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设置,并在扶贫车间创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乡镇、村、社区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资源,组织开展“党史故事分享会”等学习宣讲xx余次,受众xx余人,让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合文化站编制x人,其中x人为兼职,xx岁以下x人。同时,不断壮大志愿者工作队伍。根据需求,志愿者人员结构包含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为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站每年志愿服务技能培训进行培训,为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情况向好,但还存在管理创新不够、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虽然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部分乡镇文化站兼职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缺乏专人管理、专人服务。挖掘创新本土特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足。

(二)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我们文化协会不少,但大多是自发形成,且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较多,没有形成组织规模。

有的时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能常态化,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四)公共文化服务激励制度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重设施、轻服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监管,服务质量效益没有评价和奖惩尺度。对一些乡镇、村文化设施开放不经常等问题,追责问责落实不力,服务绩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三、对策建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能。

(一)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基层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半公益半有偿服务。配好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设立由县财政补贴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二)完善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一是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参加在职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水平。二是邀请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的专家、骨干到我县到基层开展宣讲培训班,就我们现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三是在现有文化队伍中选拔基础好素质佳的人,送到上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体中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带动队伍整体水平。

(三)按需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在重大文化项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实现供需对接,维护群众文化选择权、自主权。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按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按照“菜单式”、“订单式”供给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四)奖惩结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自觉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履行法律职责和法定义务,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完善乡镇、村两级文化服务岗位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收入分配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对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由县级文化部门和乡镇街道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保证基层文化服务管理人员专职专干、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八

虽然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缺乏“文化自觉”意识,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和谐宁海的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里,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任务,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意识比较突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才要”。

(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xx年,我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xx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我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而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单位的业务经费更少甚至为零,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历史欠账、长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县文化事业底子薄,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

1.从县级层面看,建设总量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县的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县文化馆、剧院等建设年代早,基本都建于六七十年代,而且基本都在老城区,设施陈旧,交通拥堵,从规模、功能、交通、服务等方面来说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县文化馆馆舍老化,面积不达标,实际面积1500平方米,与国家一级馆面积标准2500平方米有很大差距,缺少排练、演出场所,甚至在考核时必须借用潘天寿艺术中心2500平方米展厅充数。到目前为止,我县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剧院。

2.从乡镇(街道)层面看,设施布局不合理,日常使用效率低。大多数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分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街道)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设施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

3.从村(社)级层面来看,敷衍应付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有些甚至租在群众家中,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闲置、挤占、挪用等现象不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快。近年来,我县文化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仍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文化队伍的能力要求。

从县级层面看,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批老群文干部逐渐退休,新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年轻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乏,知名的主创人员、主演人员较少,要搞大型艺术活动,还得到处请人,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

从乡镇层面看,有一批老文化干部退休,新的文化干部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文化业务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工作热情不高,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更替频率非常高,甚至个别乡镇出现一年换4个文化站长的现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难以保证正常工作开展。

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十九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平衡,利用率不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非库区乡镇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尤其是非库区村文化室建设因无资金支持没有启动,农家书屋面积都比较小,活动场地简陋。农家书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运转困难。

公益性服务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下拨还是按人头核算,没有按乡镇人口计算,造成乡镇公益性服务经费不足。上级所补的服务费,把人员工资和保险费除去后,几乎没有多余的经费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服务,出现活动开展越多欠账越多的现象。乡镇文化体育广电中心改制以来,属于广电业务收入需缴纳税费,属于文体活动的用电执行的是商业电价,不仅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保障,而且由于不具备行政事业收费资格,同时又不属企业经营活动,无法对外提供资金往来票据,遇有社会赞助时接收不接收都哭笑不得,处境尴尬。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管理员均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大量缩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村办文化活动没有资金来源,非物质文化传承没有资金支撑,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手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乡镇文化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落脚点、执行者,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核编太少,多则2人,少则1人,有些乡镇文化专干离岗退养,有些乡镇文化专干无法完成或者不能胜任基层文化工作任务。而受“增人不增、减人不减”的模式束缚,人才难进。

二是由于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待遇偏低甚至没有任何待遇,导致基层“文化能人”流失严重。

三是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二十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xx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xx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xx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xx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xx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xx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xx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xx年83.66亿元增至20xx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xx年的6.51元提高到20xx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xx年的0.33册提高到20xx年的0.58册。20xx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xx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xx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xx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xx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xx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模板21篇)篇二十一

根据《关于印发xx乡科学发展大调研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笔者对xx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一是调研xx乡党建的基本情况。二是部分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主要了解xx乡的党员基本情况和xx乡党组织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与建议,为社区更好发展准备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抓基层党建工作主业意识。一要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传达。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作用,担负起更加繁重的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任务。二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根据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通过加强党员活动场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加强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待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以提高党员致富带富的成就感。三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村支部两委交叉任职”等办法,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分子选拔出来,树立正确的选人导向;要以德才为本,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职责分明,科学调配,树立科学的用人导向。

(二)建立村委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专题述职制度。建议乡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汇报交流会,听取村委党组织书记汇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强化村委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同时,根据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和联系村委工作,向党委会汇报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

(三)始终坚持围绕科学发展来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要统筹乡村领导班子的配备、培养和使用,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干部培训和锻炼,着力优化结构,盘活干部资源,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梯次队伍。

(一)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实现城乡组织共建。选择党建基础好、经济实力强、党员较多、条件成熟的村委组建党委,并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积极探索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加大联建共建力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一是立足现有组织抓调整。着重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现有党组织设置调整。二是打破区域限制抓组建。积极探索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的方式,发挥社区、企业党组织带动效应,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三是紧扣产业特色抓组建。根据目前形成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特色,依托产业化、两新组织、行业协会、重大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在产业链上建立合作社、协会党支部,提高农村党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城乡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二)为适应城乡组织构成的多样化趋势,应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坚持单独组建优先,对确不具备独立处理党组织条件的,采取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必须在现有按单位、地域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大联建共建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系,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城乡全面覆盖。

(一)在组织活动上坚持转变方式、注重实效,突出多样性。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体现“三为主”的原则,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的党性实践活动,为党员发挥先进性搭建平台。

(二)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开展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分散、集中、业余时间搞小型活动等,注重与推动“两新”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科学决策,塑造先进文化和开展公益活动相结合,让党组织活动得到业主支持,党员欢迎,职工拥护,紧密结合“两新”组织实际,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三带头”(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爱岗敬业,带头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心得体会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更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深入思考和提炼。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
在现代经济中,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公司相关的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关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案例分析,还有一些是关于如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小编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促进大家的思考和提高。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结合演讲的主题和目的,通过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严密来传达信息。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发言稿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发言
在申请签证时,一封详细的申请信能够提高申请的通过率。这是一份经过专业修改和润色的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三十四条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将碎片化的经验或者感悟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包含了各种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思考和总结。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党建工作也逐渐成为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第一段:引入广播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
写心得体会是提升自我认知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到你。
事迹材料可以激励人们学习和追求,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料。这些事迹材料的作者通过真实的文字和生动的描写,把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xx老师是我校信息计术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得出的一种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经历中的感悟和思考的总结。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每个人在学习的道路上都离不开名师的点评和指导
发言稿可以借鉴他人的经典演讲或者优秀发言,但需要注意保持个人风格和观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各行各业的发言稿示例,希望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通过撰写一份述职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职场上的表现和成长,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小编挑选了一些典型的员工述职报告,希望对写作述职报告的同学们
写心得体会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有助于我们学以致用。下面是一些作者们分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推荐几篇关于建筑设计的优秀文章,以便您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租赁合同是租赁交易的重要基础,具有明确的约束力和监管作用。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
幼儿园小班是建立孩子们健康体魄的关键时期,注重运动和营养的培养,促进体能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请大家参考。时光飞逝,一转眼,新的学期已
心得体会是我们经验的宝贵收获,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片,供大家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范文是作者多年学习和工作的心得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创意素描是一种以独特的创
工作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还能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意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的情感和感受进行自由发挥和表达,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独到的读后感范文,看看别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评价。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教育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和提升。通过阅读师德师风范文,可以增强教师对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的认同和理解。今天上午第一堂课听了讲座,他的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即将进行的工作内容、目标、计划和安排进行概述和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工作准备和规划的基础。这样的范文能够使我们更有目标和方向,对工作的开展起到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展示党性修养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式。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以下这些党员心得体会范文,通过他们的倾述和总结,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感悟。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和学习重点,确保完成学习目标。以下是一些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帮助大家制定出更加完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分享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不同经验中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累,通过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宝贵的财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光阴是人类所处的时间流
合同协议是企业之间进行商业合作的基础,它规范了双方的行为方式和责任分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示例,您可以选择适用于自己的行业和业务场景。甲方与乙方下列物品的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今天,班主任张
充分利用团队资源,与同事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写好自己的工作心得。
总结范文是对已经进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你对写总结还感到困惑,可以浏览一下下面的总结范文,相信会有所收获。教材分析:1、《长
思想汇报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思想发展变化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思想之花,在沉思中开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为大家写作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自己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这里,小杨总结了一篇关于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青海生态地位十分关键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这段时间里,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收获了许多快乐和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
幼儿园教案记录了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情况,可以供教师和其他同行参考和借鉴。幼儿园教案范文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培训心得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衡量。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能有所帮助。2019年_月__日,
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小编搜索整理了一些与心得体会相关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调研报告的写作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这些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作者充分考虑到了实际问题和现实情况。安全工作是开展一切
军训心得体会包含了对自律、坚持和毅力等品质的深入思考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经过精选的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刚刚告别高中生活,步入大学殿堂的我
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心得体会或许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对生活中某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总结。第一段:引言(150字)。幼儿园游
双方签署合同协议后,应当保留好原始文件并注意备份电子版。以下是一些实际执行的合同协议案例,你可以参考这些案例来制定你自己的合同协议。特此为证:我,×××,特聘请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末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环节。参考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如何写一篇完整的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
阅读范文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逻辑思维、条理清晰等。小编在收集这些范文范本时,尽可能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便给大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收获和思考,心得体会就是将这些经验和感悟写成文字,以便反思和分享。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
合同协议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的约定。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合同协议样例,希望能对你在编写合同协议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原合伙人(甲方):新合伙
在商务活动中,合同协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接下来是一些精选合同协议范文的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合同已经渗入了平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感受和认识的总结和归纳。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些生活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一点,一点,一点点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选择的地方,是工厂。我认为这是一个对于目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经历,总结经验,为未来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通过了解他人的年度总结经验和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转眼间,来幼儿园
计划书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编写一份完美的计划书,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计划书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参考。
心得体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培训心得体会的结尾可以简洁明了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未来学习发展的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第一段:简介公寓营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些琐碎和平常的事情,从而找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对其中的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等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读书之旅增添一些色彩
月工作总结是为了促使我们思考,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一种必要手段。在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几篇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一下。党建是指党的建设。党的建
报告是对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后,以书面形式撰写而成的一种学术或专业性文章,它可以提供客观的信息和结论,帮助读者了解和解决问题。在阅读报告范文的同时,我们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热情。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听课反思是每一个学生、教师都应该做的事情。只
对于复杂的工作任务,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基于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案。2.由有关部门领导
范文范本是写作交流和评价的重要参考,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2021年党建工作总体
规章制度应该及时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可以参考下面给出的范文,然后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是学院国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小编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合作中,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商能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合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单位名称:住所:
通过写日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情绪的起伏和变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文学巨匠的日记段落,让我们领略他们独特的文学风采。每到夜晚,美丽的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其中的观点和见解都很独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怀仁市展览馆是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20xx年7月10日,盛夏七月,火辣的阳光洒在一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和回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读者们的读后感,感受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最近就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
在工程建设领域,承包合同是确保工程按时、按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承包合同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甲方: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教师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特长,进一步提升职业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导中小学教师
自我评价不仅关注自身的成绩和能力,还要考虑自己的品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小编整理了一些自我评价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自我评价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优秀的心得
培训心得可以帮助他人了解培训内容和效果,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成功的培训心得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项目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文章,供大家欣赏和学习。第一段:引言(150字)。电力交易作为一个关
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对提升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示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更好地总结工作。即将过去的20xx年,在公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对实践过程中所观察、体验、思考和感悟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旨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提出改进意见。社会实践
一个成功的策划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和物质资源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场开业做好前期访客蓄水。2、
入党自传是党员成长的开始,是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入党自传范文,这些范文涵盖了对党的向往、对党的认识以及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规划
合同协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查。合同协议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达成一致,确定各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那么在签订合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附上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与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应该制定一个学期计划,以便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随着新的学期开始,制定一个详细的学期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本是对优秀作品进行总结和评析后形成的一种样本性文本,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4月11日下午,梓潼县委常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实习单位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价值观的了解和体验,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团队。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实习心得体会的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中所领悟到的智慧和体验的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职业素养。在下面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执
公司是一个由一群人组成的组织,致力于经营特定的业务或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特点。公司的规模可以小到只有几个人
工作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工作思路,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借鉴下面的工作报告范文,相信你能够写出一份出色的工作报告。xx年,在医院领
4.实施方案是通过合理的策划和组织,以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目标为核心的具体操作指导。下面是一些实施方案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自主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得出的一种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和参考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检验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请大家看看下面这篇精心收集的心得体会,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记录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与大家共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推荐大家读以下这篇读后感,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解读非常到位。读《飘》的时候,总免不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示例文本七】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也收获了对他人需求的更多关注和体谅。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重要方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群众信访是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
范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展示出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示。xxx:造化神秀,铸造了雄浑壮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总结让我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年度总结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目标是否达成,是否需要做出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x年x物流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在总
不同的申请书需要针对不同的机会和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这里是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它们以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了申请者的优势和特点。xx法人代表xx,主要负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这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帮助。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获取和分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