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写作范文范本,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灵感。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一
在2004年前,从日、法、德等高铁技术原创国引进先进设备的有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这3个国家(地区)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汲取境外高铁技术先进的有益经验及教训,中国制定了“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并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2004年中国引进高铁技术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引进.国外技术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高铁列车统一命名为“和谐号”,并冠以英文标志“crh”(中国铁路高速).例如,crh1型及crh2型是中车四方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日崎重工公司合作研制的;crh3型是中车唐山厂、中车长春客车厂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的;crh5型是中车长春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研制的.引进后联合生产的动车组共有上述4种技术平台、15种车型号,设计速度等级为250~350公里/小时.20l0年,在融合提炼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客运量需求,对主要技术,如交流传动系统、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制动系统、头车形状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分别由原南车、北车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了crh380新车型,其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小时;继而时速350公里/小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如今已开始投入运营.
在中国引进高铁列车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制度创新.首先,中国高铁只引进“动力分散方式”的高速列车.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散式高速列车的区别在于前者仅靠车头(机车)牵引,而后者是由带动力的动车及不带动力的拖车组成的“动车组”.动力集中式其动力装置少,车辆维护工作量少,价格相对低廉,但这一优点随着传动技术的进步,即采用直流电机牵引转变为交流电机牵引后,其维修工作量徒增,其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另一优点是仅有一台机车导致客车车厢内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少,乘客感觉舒适.但是动力集中式的缺点是机车轴重大,机车下部车轴要承担更大重量,运行时对轨道冲击力大,要求轨道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铁路建设成本.动力分散式的优点有三项:一是轴重比动力集中式小而且分布均匀,由此可以降低对轨道的要求,还可以增加载客量.如法国的tgv及德国的ice高速列车采用的动力集中式轴重分别为17吨及19.5吨,而日本300系列高速列车采用动力分散式的轴重仅为11.4吨.动力分散式第二项优点是可以采取再生制动,即分散在多辆车下的电动机制动时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其产生的电能可送回电网,不仅节能,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制动装置的使用频率(当车速至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起用机械制功装置),使机械部件的磨耗大为减少.动力分散式第三项优点是,动车组编组比较灵活,在终点站也不需调援火车头的方向.因此,在2004年第一轮高铁招标时明确告示,中国只接受动力分散式的高速列车,即高速动车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具有预见性,因为德国ice、法国tgv的最新车型也都采用了动力分散式.其次,中国高铁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规定外国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联合投标.
我国将所有引进的高铁列车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作为基本技术路线,以加快高铁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例如,在2004年8月进行的第一轮高铁列车引进招标中,按订购合同获订单的国外公司需把有关的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阿尔斯通是中标厂商之一,获得了60组高速列车的订单.该年10月10曰,铁道部与阿尔斯通正式签订总值6.2亿欧元的合同.根据合同,阿尔斯通将7项关键技术转移给中国,其中3组列车在意大利工厂组装,并完整付运到中国;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其余51组通过法国的技术转让,由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制造.还有一条成功经验是,引进高铁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1比7的比例加大投入,用以技术创新,即花1元钱引进技术,配套投入7元钱进行自主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引进的高铁关键技术进行再创新,并抓住最高运营速度这一关健指标,从根本上规避了知识产权争议.2014年2月3日,农历甲午年大年初四,正当全世界华人欢度春节之际,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广告大荧屏上,一列中国制造的crh380a高速列车疾驶而过,车厢内乘客喜形于色,站台上一片欢腾.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代表产品,其设计速度高达380公里/小时,当时已安全运营350万公里.播出这一视频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宣告crh380a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铁道部共列了300多项高铁研究课题,培养和涌现了近千名技术骨干,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人才库.他们跟踪世界高铁先进技术,开展国产化研究,并通过对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以及既有线提速等实践,积累了研制、设计高速列车的宝贵经验.例如,“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其核心技术由我国自行研制,是跟踪、参照西门子ice1、ice2等动力集中型高速列车独立研制而成的.2002年11月27曰,“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试验时曾达到321.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造就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由株州机车车辆厂、大同机车车辆厂、四方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与西南交大共同研制.又如“先锋号”高速列车是国内第一列动力分散式列车,追踪日本新干线300系列的技术,被当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锋号”高速列车由南京浦镇车辆厂与同济大学负责研制.“中华之星”、“先锋号”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为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培养、储备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创新永远在路上,优质人才永远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南方“水深”,北方“火热”;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阶段性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全球气候不同寻常,“极寒天气”成为全球焦点,近期南方雨水成患,等等,农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正是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异常气象频繁,但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八连增”。其中,科技抗灾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灾中求稳,稳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科技对粮食保稳增产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种子。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实践证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用了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强调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这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3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员的实践和创造,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事实上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撑起粮食安全的大厦,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好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两者合一所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强力后盾,有助于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研究及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在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农业战线的方面军,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4.1发挥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支撑作用,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农民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生产劳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机技术推广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就为农机研究和技术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4.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把科技传到农民家。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作为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部门,应抓住机遇,立足岗位,以提升全省农机科技水平为己任,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力求多出成果,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使之尽快服务“三农”。开展科技服务,将科技的种子传播到农民田里,使农民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获得更大的致富力量。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三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设中原经济区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探究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联盟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视。强化各种资金和协调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运行中与现有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联盟管理,进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业科技创战略联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实际发展需要而言,联盟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措施,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编制好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规划和联盟本身发展规划,以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紧盯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瞄准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重大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完善河南省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动力强不强是联盟建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加强动力条件建设能凝聚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公用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公用共享、专利数据库管、科技情报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产学研合作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奖励扶持和研发补助,推进产学研联合,进而化解联盟创新过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诉求,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联盟之间合作的价值,强化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激发联盟成员之间协同创新的激情,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支撑河南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律法规对联盟发展极为重要。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身份给予法律确认和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正当合法权益,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保护,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严惩不贷。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协议签订基本原则、程序,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明确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论证、实施主体地位。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渠道,农业产业大部分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来申报[1]。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地位和财产独立地位政策,使得农业科技创战略新联盟拥有法人地位和财务自主权,能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改变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理事长,成为理事长单位附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联盟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联盟健康运行。通过政府购买农业产业规划服务、农业产业咨询服务服务,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等服务,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以稳定的经费支持。
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明确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咨询机构,明确联盟决议执行组织机构为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执行联盟理事会决议并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做好联盟科技创新协调沟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联盟的宣传等工作。
2.1完善联盟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和复杂过程的网络化组织形式,联盟必须完善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使各机制的匹配性、衔接性和包容性与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和谐统一。过程协同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目标性与协调性原则。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不断提升联盟绩效,促进联盟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因此,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应服务于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同时注重联盟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协调以及联盟标准化任务的分工与衔接[2]。二是注重动态性与反馈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利用、适应并形成有效反馈,因此,必须运用动态的战略思维开展联盟协同创新活动。
2.2建立联盟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协同机制。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战略伙伴选择,进而联盟成员将针对专利群布局等问题进行协商与谈判,因此,战略协同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方向。组织内外部学习以及创新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是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过程协同主要对应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标准技术研发,要求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同合作完成联盟标准化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除了内部成员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努力之外,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至关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涉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中介机构的参与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否与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未来发展。有些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外部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也将主体拥有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作为考核战略性主体的一项考虑内容。
2.3加强联盟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属专业行业,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端专业人才,但无法享受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制定规则、扶优激励政策。所以,要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等各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并能解决河南省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的人才[3]。特别是注重引进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学科)具有领先地位,并能显著提升河南省农业某一领域(学科)研究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厅要建立联盟首席专家制度,将这些专家聘为联盟首席专家,围绕首席专家建立创新团队,给予首席专家相应的责、权、利。过去联盟专家团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因为承担某个项目而随机临时召集建立,项目完成后则项目专家组解散撤离。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增强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整合管理机制。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可以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及企业生产关键技术论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项目方案,为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作储备;可以针对单个企业对技术的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咨询论证等,为企业提供精确、及时、有的放矢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积极创新联盟骨干力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联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借助科技项目研发培养联盟人才,借助成果转让和科研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以企业发展带产业发展。并根据联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4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加强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盟发展。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力度,将河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河南重大科技攻关,分不同时期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后实施产业化,持续提升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践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基金来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产业化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联盟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度。政府建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为联盟发展提供相应资金。
参考文献。
[1]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四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七五”期间的21。94%增长到“十五”期间的50。19%,“十一五”期间增长至59。92%—69。94%之间(福建省科技发展报告,),以此说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很大提升。但是,福建省科技进步始终没有成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农业发展还处于依赖物质资料的大量消耗阶段,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而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为此,对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统计的统计数据,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
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
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企业创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学术界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约束背景下,农业企业或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等应用程度的研究结论不够广泛,无法为政府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农业企业或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意愿,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提升福建省的农业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约束背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挑战。
(六)明确目标,突破重点领域及攻克关键技术。
1、重点领域。围绕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将重点领域集中在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范畴中,推进农业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是粮食作物高产优质育种领域;二是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三是设施农业工程建设领域;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五是节水农业发展领域;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七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五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新强调了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快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响应党中央的战略规划,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形成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六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3.2km2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2.2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2.3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33.3hm2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6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3.3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七
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按照省政府研究室要求,我室会同市科技局共同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商务、企业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水平,位列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川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金昌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金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金昌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金昌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开始,市、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5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达到2.46%。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组建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农艺研究院1所;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科技孵化及检验检测中心1个,在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与国内7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大力实施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不含中小学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555”创新人才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7人;科技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2%,中级职称人员占45.2%,初级职称人员占42.8%。
(三)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能力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5年的64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68件提高到39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7件,居全省第2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13年至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达4100多万元;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3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3亿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适时调整并跟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创新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推行科技立项课题制和招投标制,修订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励资金分别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20000元、10000元、5000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把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纳入县、区、市直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列支科研经费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r&d投入意识不强,难以开展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技事业发展。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除金川集团公司及其他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有的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薄弱。近几年,我市尽管借助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不少急需紧缺人才,但总体上看,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部分科技人才的岗位匹配性不强,人才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域内缺少独立的科研单位,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担负技术创新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五是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科技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目标考核指标少,权重小。
六是县、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金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4%,永昌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4%,并且在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激励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采取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方式,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才尽其用,加快汇聚一支有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尊重创造、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聚焦产业抓创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强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循环、高附加值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立足现有的基础,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在采矿、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行业聚集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按照集聚化、便利化要求,推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旅游、信息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3%,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加快构建科技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区现有科技孵化器基础上,加快创建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河西堡循环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永昌县中小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形成一区三园孵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继续积极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中心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带着问题进中心的互通机制,拉近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距离。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八
摘要:结合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实际,系统总结了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给出了几点提示及建议。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存在问题;注意事项;建议。
科技论文通常由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5部分组成[1-2]。优秀的科技论文一般具有写作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行文流畅、一气呵成的特点。在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过程中,发现作者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疏忽及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论文题名表达不确切、不鲜明。
题名为论文的点睛之笔,是论文的总纲、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因此,其表达首先要确切,能够正确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体现论文内容的专业范围、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其次要结构紧凑、鲜明突出,能一把抓住读者的眼球,引来读者的阅读兴趣。题名一般以不超过25个字为宜。尽量少用“研究”二字,避免使用“浅析、浅谈、浅论”之类的标题术语,需要时可用“简论、简析”。
而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的论文题名过于笼统,涵盖范围过大,文中又不能面面俱到一一阐释与论证,达不到相应的广度与深度,致使题文相去甚远,结果题不表文,文不达题;有的题名过于片面、含糊不清,让人费解,产生歧义;有的题名赘述内容过多,冗长无序,条理不清,主题不鲜明、不突出等,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二)摘要过简,关键词少。
所谓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一篇完整的短文,自成一体,具有其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内容要言简意赅,浓缩全文的精华,读者一经阅读,即便不看正文,即可获得文献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而直接使用或引用。
摘要内容结构的“四要素”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种类型。通常,一次性原始科研文献写成报道性摘要,全面体现摘要“四要素”;三次性综述、调研文献写成指示性摘要,仅指明论文的主题范围,着眼于“研究目的”要素;介于两者之间则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有的作者图省事,摘要内容仅寥寥几句,仅是引言或结论部分内容简单重复,或是一笔带过,统统写成指示性摘要,不足以提供给读者足够的信息量。
关键词是论文的主题精华,一般为3~8个。关键词应该从论文中选取词或词组,一目了然,便于文献库录入检索引用。关键词选词原则依次为上位词、下位词、替代词、自由词。而有的论文关键词少且不准确,起不到足够的文献提示与索引作用。
(三)正文论据不足、论证乏力。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主题构成要件,是体现论文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首先,论文引用的基础数据要客观、真实,分析要有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行文简明流畅,图、文、表协调统一;并尽量减少背景性、常识性内容的赘述,提供读者准确明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科学结论。
然而,有的论文缺乏能说明问题的基础数据,论据不够充分,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有的论文罗列的'资料倒是很多,但只是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堆砌,论证模糊,缺乏逻辑性,研究深度不足;有的论文类似于一般性质的工作总结报告,泛泛而谈,根本不具备科技论文的基本构成要件;有的论文题材很好,提供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性也强,但行文层次不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图文表反复重复,让人云里雾里不明白作者真正要表达什么。有的上万字的论文能对半压缩,也有的论文干巴巴的。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文中插图、附表要求精,一是图表不需太多,且二者内容不相重复,若表述内容一样保留其一即可;二是图表要有自明性,即只看图表就可让读者明白其所表达的意义,图表中附带内容要力求简洁明晰,突出主线条主项目即可;三是图表中物理量的含义要确切,要给出准确的量名称及量单位。
(四)缺参考文献项或索引不规范。
参考文献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录参考文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与体现。有的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足,论文不附参考文献;有的论文附有参考文献,但引量少,引文索引也不规范,在文中引用处不标引或标引不全或标引格式不统一等。
现行参考文献标注制有两种,为“顺序编码”和“著者/出版年”。科技期刊通常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参考文献以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编码,并在行文引用处右上角将序号加方括号逐一标引。参考文献的著录内容以文献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包括文献作者、题名、出处、时间。
二、论文写作范例。
(一)原始科研文献。
例1:“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3]。
摘要: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喜获高产油流,掀起冀东油田南堡凹陷古潜山油气勘探的高潮。在对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气供给、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和储集空间的发育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多样性:潜山顶部风化壳油气藏以新生古储新盖和多向供烃为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特点;与烃源岩隔断层侧向相邻的潜山底部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成藏模式。断层和不整合在潜山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古潜山;成藏条件;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南堡2号构造;冀东油田。
正文由基本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潜山烃源及运移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潜山风化壳成藏、潜山内幕成藏)及结束语5部分组成,详细具体地进行了研究与阐述,其中插图4幅,引用参考文献8篇。
例2:“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4]。
摘要: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关键词:沉积特征;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控制因素;亚格列木组;雅克拉地区。
正文由地质背景、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水下冲积扇、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展布特征、主控地质因素(古地貌、构造运动、物源区母岩性质)及结论5部分组成,资料翔实,论证合理,结论准确。文中插图3幅,引用参考文献11篇。
(二)综述性文章。
例1:“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
摘要:目前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勘探的焦点,主要归纳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概念定义、分类方案。根据成因,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四大类:构造型隐蔽油气藏、岩性隐蔽油气藏、地层型隐蔽油气藏和复合型隐蔽油气藏。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油藏分类;发展趋势。
例2:“国内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进展”[6]。
摘要:严重的油层非均质性致使水驱和聚合物驱油效果差,常规堵水调剖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正常生产需求。因此,近年来提出并发展了深部调剖技术(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深部调剖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充分认识油藏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含水油藏和聚合物驱油藏深部水流优势通道的干预,使液流转向,从而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效率。
关键词:深部调剖;新技术;进展;发展趋势。
(三)方法推导及技术应用性文章。
例1:“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应用”[7]。
摘要:在气田开发的气井优化生产、油田开发的注气保持压力、地下储气库的注气与采气等方案的设计中,经常用到垂直管流计算公式。该方法在国外比较成熟,文献经常介绍。虽然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期刊和著作中经常使用,但仍缺少比较完善的理论推导。而国外以英制单位为基础的推导,也让人有望而却步之感。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利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考虑气体在管中流动存在的摩擦压力损失,以si单位为基础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单位变换,得到了计算气井井底流压、井底静压和产气量的方法。针对具体实例,采用推导的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计算方法和步骤。计算结果表明,试差迭代法可以快速计算得到井底流压。
关键词: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井底流压;静压;产量。
正文由公式推导、雷诺数和摩擦系数的确定、应用举例、结束语及符号注释5部分组成,最后还有附录部分。
例2:“辽河油田纤维树脂砂防砂技术”[8]。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的出砂情况及采取的防砂措施,提出采用树脂预包纤维与覆膜石英砂混用的方法提高防砂效果,详细讨论了树脂预包纤维对石英树脂预包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当树脂预包纤维加量控制在4%~8%时,岩心的各项指标都能满足防砂需要,施工成本费用可降低30%左右,单井节约成本2~3万元。截至20xx年9月底,采用该技术施工54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90%,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树脂预包纤维;石英树脂预包砂;抗压强度;渗透率;辽河油田。
正文由防砂原理、室内实验(实验材料、树脂涂覆及性能指标、树脂预包纤维的影响)及现场试验3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最后给出了结论。文中插图3幅,数据统计表格1个,引用参考文献6篇。
三、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科研生产工作人员在搞好科研生产工作的同时,注意加强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多了解一些期刊的编排规范,以便把科研成果准确明了地推介宣传出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xx.
[2]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九
机械电子俗称机电一体化,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电子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工作。机械电子行业主要包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和机电融合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发展优势特色装备产业等行业,机械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与瓶颈:
(1)机械电子行业自动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还是以传统机电产品为主,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设备也较少。
(2)新技术研发进展缓慢。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而市场覆盖率大的名牌产品则往往存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同时,机械电子行业技术水平不高还表现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
(3)企业研发投入少。由于目前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以简单模仿和复制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由此造成企业利润水平也较低,因而对产品研发投入也较少。
(4)技术应用水平低。一些关键技术如智能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以及集成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5)机械电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不够。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不足,研发、营销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匮乏。
如何解决以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推进我国机械电子行业良性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在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民营经济的繁荣,政府应转变职能,通过激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天,中国在建设市场经济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力量逐渐成长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但是,企业尚未随着其经济贡献的增加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在机械电子行业中,很多企业科技研发和引进投入较低,导致企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力量的不足成为机械电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机械电子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资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所有新技术在研发阶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的利润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机械电子企业应在做好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善于把一部分利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也一样,优秀的科技人才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企业的'员工培训应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所谓产学研结合即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相互配合,企业发挥资金和设备优势,科研院所发挥科研优势,从而形成集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
2.2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以扶持与推进大企业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在行业中扶持和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机械电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机械电子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创新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如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来源,小企业科研技术薄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机械电子也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通常我们认为相对与那些大型机械电子生产企业来说,小企业更具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因为:一是中小企业有着较低的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就是一家企业在面临转产或者关闭时所必须付出的绝对成本。因为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因此,更容易根据市场需要而调整生产,这就形成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二是中小企业往往在某个领域掌握高深的技能,这就为中小企业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中小企业为较大生产集团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服务。在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很多中小企业是大型公司的供应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与市场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因此,我们应把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整个机械电子行业实现科技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2.3保护知识产权。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电子机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知识产权在创造价值时其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对知识产权加以有效保护,导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经发明出来就遭到仿制,就会造成企业缺乏动力去进行技术研发。特别对于机械电子产业来说,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的成本较高,研发周期也较长,只有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适合机械电子行业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加快企业以技术创新促发展的步伐。保护知识产权,可从几方面做起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专利行政执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2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自我保护能力。3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4机械电子行业协会设立知识产权专业部门,切实担当起促进行业知识产权的重任。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进行后续开发应用直至形成新产品的科技成果占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术研发的成效。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推动行业实现从质的发展到量的飞跃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直接转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科研院所向企业输送机械电子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创业。2间接转化。间接转化主要指通过一月按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预结工资,并加快计量、结算进度,在计量、结算完成后及时补发劳动者工资。所有工资发放必须有完整、详细、准确的工资表格,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工资必须以现金发放,由本企业劳资管理人员监督、财务人员直接发放到劳动者本人手中,由劳动者本人签字并按手印确认。对于极个别需代领的情况,必须出具被代领者的书面委托并经有关人员审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业和被代领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领。所有员工(包括分包企业员工领取工资时,除了签字和按手印,还要对每个人拍摄影像资料,收集保留齐全有效的工资发放证据,减少不必要的劳资纠纷隐患。对于拟退场的劳动者,因已不需再顾及与工地的后续合作,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时还会找出一些所谓的“证据”。对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劳动者,在结算和发放其退场工资时,应当主动邀请社区工作站或者街道劳动站提前介入监督。这样,在保证这些劳动者能够足额领到自己应得工资的同时,又能依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把不必要的劳资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2.5加强产业融合。
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更多的发生于交叉学科和科技集成,机械电子产业是机械专业与电子专业的结合,因此,推动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更应加强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培养机械电子行业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
相对与传统行业来说,机械电子行业与计算机领域的结合度更紧密,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机械电子行业亦应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反映,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出来,不是硬件落伍了,就是应用软件跟不上软件工业的发展了。如果在研发新技术的初始阶段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从而在进行机械电子产品研发时把技术研发与相衔接行业的最新发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提高产业间的融合度,从而增强企业研发的效能。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往往在于其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对企业来说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是制胜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机械电子生产企业来说,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企业盈利。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机械电子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以广西大学部分学员学生为调查样本,其中有机械学院,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物理学院,土木学院,会计学院,艺术学院,新闻学院,文学院,电气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林学院等15个学院的同学。学生抽样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样本容量124份。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附录)。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69.35%的学生表示应“学校是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政策”。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80.64%的学生表示学校是举办过创新性科技类比赛。89.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创新能力,在“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58.06%的人认为学校教学模式方面有所侧重,还过得去。在如何培养实用性创新性人才方面,26.61%认为学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发散思维,20.16%认为学校应该引用社会上的实例模型,是学习和社会相联系,25.8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27.4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关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生的建议是:
2可以多举办相关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
3实验教学,多多锻炼动手能力,设备要跟上时代。
4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重点培养。
6必须改变现今的应试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模式,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决定终生。
7让学生有多动手,多学习的机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基础给。
学生见识与学习。
8多点活动。
9加强动手能力的实践训练。
10增强师资。
11当做老师的不再为了赚钱,当当官的不再为了赚钱,那么,也许有可能发生。
12进入实验室,分配指导老师,最好可以一师或多师对一生,能够全方面培养该生的能力。
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学生实际参与率低。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创新系列赛事的学生占9.68%,而有62.9%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人中,有28.23%的人是没有获得比赛信息的,说明学校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3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一
摘要:对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国家实力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要想具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之,科技创新能力为当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是增强尤溪县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尤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1.1强化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尤溪县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尤溪县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经济政策。同时,在推广和应用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项目与新水平、专利申报、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制订一系列奖励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对经国家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等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1.2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领头人的技术团队,承担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并为重要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在技术引领、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1.3搭建科研平台。
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组建研发队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新产品。目前,尤溪县已有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科技研发技术中心。尤溪县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科技研究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通过国家产权局登记注册的共有147项。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达5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2435万元,占48.7%。有效促进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发展高新企业集群。
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新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金相对薄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618”“728”等平台,注重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重点培育高新企业分期、分批对自主研发、基础条件好的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特别扶持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如百营木业有限公司。
1.5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一方面,鼓励帮助企业创造知识产权,20xx年以来尤溪县共申请专利203件,其中发明4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3件,其中发明7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产品。重点扶持、发展、保护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群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为载体,依托“618”平台,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历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食品加工、化工、矿业、竹木深加工等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了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立项评审、科研过程管理、成果验收等完整规范的科研管理程序。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引导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三明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创新项目“旋切竹薄片生产工艺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省域重大项目“抗腹泻大约克新品系种猪选育与开发应用”研究,这些项目突破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2.1创新意识氛围有待增强。
有相当部分企业法人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小富即安,维持现有产品、工艺、装备多年不变,没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部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仍偏重以吸收、引进和模仿为主,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兴企的文化理念不强,缺乏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尤溪县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尤溪县的经济发展。
由于企业主体意识不强,科技创新理念淡薄,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风险投资的渠道也很不畅通,导致尤溪县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与全县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另外当地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大明显。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和试生产阶段,一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因得不到及时的.投资而难以形成产业化,一些原来属于高新技术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紧跟升级的步伐,正逐步丧失其原有优势。
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中级职称2800多人,高级近600人,仅相当于一所大学的拥有量,企业中的人才尤为缺乏,如我县100多家纺织企业,没有一名高级纺织专业人才。
一是由于尤溪县企业用地紧张的局面没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大大制约了尤溪县注册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发展;二是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在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企业诊断、融资中介、人才引进,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等科技综合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做透;四是自主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专利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宣传力度等有待加强。目前,全县市级研发中心仅1家,县级研发中心有4家。
3.1强化产学研结合。
一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促使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二是支持产学研各方建立更为紧密合作。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办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以扭转企业无适用的成果,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
3.2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引导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和消化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支持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产品、技术、管理和设备,走出一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捷径。另一方面主攻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尤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放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发挥院士及专家团队的高端智脑作用,做好各个院士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各项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要促使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激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入股、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3.6注重科技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科技创新网络;二是发挥特色基地集聚作用,以竹业、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集聚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纺织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3.7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一是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尤其要开发节能降耗、升级换代、市场覆盖面广的新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才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企业改装设备,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
结论。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健康平稳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式下,尤溪县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空缺和空间,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环境营造和政策激励,激发科技企业寻求机遇,趁势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夺取创新“话语权”。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二
[摘要]讨论了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作用和写作方法,并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为初次撰写科学技术论文的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论文imrd模式写作技巧。
科技论文是反映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管理经验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就某一项科技研究成果或管理科学化的探索加以论述,并以可靠的实验数据或调研资料等为例证,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独到见解,得出创新结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国皇家学会率先制定了科学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以后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这一工作对实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统一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科研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促进科学工作的进展。因此,科学、客观、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
目前,普遍流行的规范化的科技论文写作模式是imrd模式。这种范式始于近代实验科学兴起之际,建立在科学研究的观察可重现原则之上。它首先界定研究所关心的问题(introduction),再介绍研究问题的方法(method),然后陈述研究的发现(result)以及发现的意义(discussion)。下面我们依据imrd模式,对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各部分内容的写作方法加以探讨。
一、论文“标题”的拟定。
1.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论文的“点睛”之处,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部分。读者首先对标题发生兴趣才会去读摘要和全文。读标题的人要比读原文的人多得多。所以,论文标题要点明主题、标新立异、信息充实,标题中的文字要细心推敲,精心组织。拟出一个好的标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的论文标题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利于进入论文标题索引,利于论文被检索、流通和传播,并且还会引起编辑和审稿人的重视,利于论文的发表。
2.标题的基本要求。
标题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好的标题应该是尽可能少的词语充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反映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范围。其基本要求是论文标题具有准确性和简明性。准确性是指恰如其分地反映论文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避免使用含义笼统及一般化的词语。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土壤施肥研究”便显得题目太大、太笼统。这个题目虽然表达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施肥研究,但是在什么土壤上给什么作物施肥就不清楚。应视具体情况补充反映文章主旨的中心词。如改为“盐碱土壤中棉花的磷肥使用方法研究”就很充实而具体。简明性是指标题的用词应简洁明白,应选用本学科领域最易概括、词义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引用的规范的术语,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关于在显微镜研究中增加一种能在物体和背景之间或物体本身特定部分之间产生颜色差别的新方法”长达40多个字,显得标题太长,看上去很具体,但读起来费劲,反而使文章的主题不明确。可以缩短成“一种能在显微镜检查中产生色差的新方法”。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1.论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是论文的精华,是对论文的每个部分的概括总结,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摘要的作用基本上有四个:一是使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论文全文;二是使刊物编辑人员快速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的进一步处理做出反应。写作良好的摘要,可提高刊物编辑人员对论文的兴趣,并迅速做出反应。文章能否被接受发表,常常决定于文章的摘要写的好坏,因为审稿人往往阅读了摘要后就基本决定稿件是否有价值。三是使有关决策人物在没有时间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了解科研工作情况,及时评价成果,对科研工作给以认可、支持、资助,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例如,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组委会通常先发征集论文摘要的通知,根据摘要决定是否通知作者寄送全文,是否邀请参加会议,决定参加哪一个分组讨论会等。四是论文摘要通常被编入文摘刊物或检索类期刊,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其读者面要比原学术刊物大许多倍,使有更多的同行检索阅读或引用该论文。
2.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即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abstracts)、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abstract)和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浓缩,它不但叙述论文的主旨、方法、主要结果、重要性和结论,而且需要列出有关具体的数据。这类报道性的摘要多用于试验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论文,相当于简介。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方法、主要结果、分析过程、论点和结论或某一专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动向和展望等,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这类摘要通常无具体数据,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综述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种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例如,下面的一篇文章的摘要可视为报道-指示性的:“分析了佳木斯城区水资源赋存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注:指示性部分,没有指出是什么特点和什么状况);指出了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过境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日趋严重、节水工作进程缓慢、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对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限制采用地下水的自备水源、推进节水工作等对策措施(注:报道性部分,指出了具体的问题和对策)。
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应该注意的是,摘要不能出现在论文中没有出现的结论和信息,不要对文章进行评价等。不要有表格和图示等,尽量不要有缩写词,不要用一些冗长难懂的句子。
三、论文“引言”的写作。
1.引言的作用。
引言是论文的因子,是对论文的概括性介绍,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言的目的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使读者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出版物和最新的研究信息,提出作者研究的问题和范围,做此研究的目的和理由等。好的引言可以吸引读者去阅读全文,真正起到引路的作用,差的引言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终止对文章的阅读。
2.引言的内容和结构。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层次。第一层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和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第四层是引言的结尾,介绍论文的组成部分和结构、所报道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有些文章可以不在引言中出现第四层的内容。
引言的结构可以像一个漏斗,由粗到细,从大家感兴趣的一般问题或论点引到与本研究有关的主题,在内容上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一个层次则会比较简短。
四、论文的“材料和方法”的写作。
1.“材料和方法”的作用。
在引言中可能已经提到了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给以详细介绍。写作这一部分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提供较为详细实验材料和方法,使别人能够重复这一试验;二是使读者判断你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三是对材料、仪器、方法等介绍,可给同行以启发和参考价值,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写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的内容一般包括:(1)材料的性质、性能、产地等,所用的仪器要有名称、型号、生产厂家或国别。(2)实验场所具备的条件等;(3)采样、实验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与过程等,采样与实验过程要根据先后顺序描述;(4)理论分析,包括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和数理模型等。
这一部分写作可以分列小标题,小标题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不用句子叙述。如果研究方法是作者创新的,要详细叙述,如果是前人报道的,可简单提及,并提供参考文献。实验材料或使用的实验药品较多时,可以用表格来说明,这样可使文章清晰易懂。
五、论文“结果”的写作。
1.“结果”的作用。
结果是实验得出的数据,它是论文的核心,是推理和论证的重要依据,是论文的生命之所在。结果部分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对实验做出一个大体的叙述,而不是重复材料和方法中的.细节,然后给出试验的数据。论文的结果部分主要是陈述试验所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归纳总结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试验数据,为进一步判断、推理和论证提供依据。结果中的数据要有代表性,易读易记易比较,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2.“结果”的写作技巧。
“结果”部分应该短小精练,因为前面的材料与方法已经告诉读者为什么和如何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后面的讨论部分将告诉人们结果的意义。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于结果,结果应是清晰准确。图和表格能清楚表达结果的话,可伴有少量文字解说,不必反复解释。对图表的文字说明不等于将图表中的内容或数据重复一遍,要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必要的综合提炼,强调主要结果。一般地,表示同一内容的图和表格不能重复。
“结果”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如实地展示计算结果和数据。除此之外,作者还要对所得到的重要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1~2个句子说明其意义之所在。为“讨论”部分展开归纳、演绎推论或做出结论等提供铺垫。但不能对结果做出整体推论或结论。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将“结果与讨论”或“结果与分析”合写,那就另当别论。
六、论文的“讨论和结论”
1.“讨论与结论”的作用。
“讨论”是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是对结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论述,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讨论”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最难写的部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高水平的讨论往往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从而有更多的同行引用该论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错误的讨论也会使论文遭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退稿,即使论文的数据和结果会使人很感兴趣。
2.“讨论与结论”的内容。
“讨论与结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4)对没有意想到的结果进行解释;。
(5)最后明确给出结论。讨论要与引言相对应。引言中常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在讨论中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做到前呼后应。
3.“结论”的写作。
讨论之后应该有一个简短的结论,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结论的内容主要是总结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作了什么工作,得出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对现在来说有什么影响、意义和价值等。文章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基于研究结果,切不可任意拔高和外推。结论部分才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是作者通过试验推理得出的最后见解,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因此既要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要鲜明准确,简短有力。在最后时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将“结果与讨论”作为一个整体来写作,这时结论可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如果“结果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和总结,那么结论就可以写的短一些,不要再重复讨论的内容。
总之,科技论文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和抓住了这些规律,科技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但是,论文写作方法也不能死板硬套,初学写作者可以根据有关刊物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达到发表和交流传播的目的,促进科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3]罗伯特戴,芭芭拉盖斯特尔.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润进,王金宝.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科学出版社,20xx.
[6]从丛,李咏燕.学术交流英语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三
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
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
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由于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现代林业防止火灾也非常必要。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现代林业科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林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全面发展。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四
摘要:编辑加工是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稿质量,使之在内容上能准确、简明地报道研究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在表达上能符合论文撰写和编排规范,从而达到发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保留作者原创风格,注意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对段落、语句的锤炼,注意参考文献的勘误,注重自身文学水平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编辑加工;业务素质;原创风格;文章结构;思考和实践。
编辑加工是指编辑人员对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进一步审读、修改、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1]。编辑加工是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稿质量,使之在内容上能准确、简明地报道研究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在表达上能符合论文撰写和编排规范,从而达到发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但如何系统地、规范地加工科技论文,编出水平、编出特色、编出风格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一、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
编辑加工工作无疑是一项独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一项好的研究成果,用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来表述,可以相得益彰,然而,有了好的研究成果,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论文;好的学术论文必须由作者,有时也有编辑的参与,对科研成果进行科学的、重在“实质上的”再创造。大多数作者的原稿,即便是审稿后经作者修改过的稿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把一篇篇比较粗糙的文稿,加工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一种艺术品,奉献给读者,它们就能在学术交流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论文编辑加工包括内容、技术、文字三方面[1]。内容的加工要注意政治性问题的处理和审查,如违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问题及法律法规和我国领土主权问题、涉外问题、民族等;也要考虑到法律性问题即是否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文稿的科学性问题,如材料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数据错误,图标设计是否合理,定义、判断、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规则,论述是否片面,结论是否矛盾和保密性问题等。技术的加工包含了插图、表格、数式、量和单位、字母等方面的内容。文字加工包含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审视和调整、病语病句的修改、错别字的纠正,以及标点符号的订正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加工。编辑人员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仔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广泛而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业务素质,形成行之有效的编辑加工程序,有侧重点地勘误,确保科研成果的准确发布,不断从编辑加工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优秀的编辑业务素质,使得加工后的文稿题名确切鲜明,摘要准确合体,关键词准确,正文结构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精练,图标科学、规范,名词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
《著作权法》规定,编辑“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正,应当经作者许可”。在实际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应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的关系,不能以“文责自负”为托词不认真加工,也不能以“把关”为由对文稿随意进行不负责任的修改。科技论文与文学性作品不同,具有严谨、准确的风格。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一般编辑往往很难把握住“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坚决不改”的原则[2]。遇到原创写作中有不符合我们自身写作表达习惯的地方,或是不符合科技论文写作风格的时候,应尊重作者的劳动和写作风格,不能从编辑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出发,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动论文中并无重大过错的地方,这样不仅破坏了作者的原创风格,而且还破坏了论文中蕴含的作者独特语感和表达习惯,使得整篇论文变得平淡无味,可读性极差。同时,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作者或有关专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问题,要翻资料、查工具书,找到根据后才决定是否要修改,修改之处一定要核对、改好。特别是避免把本来对的地方改错了,也不要使错的地方修改后还是错的。编辑加工修改的意义在于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扫清障碍,使原创论文更具有条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而不应该盲目地抓住精练、严谨的原则,忽视了保留作者原创风格的重要性。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应该正视其重要性和意义,避免对论文原创风格的破坏。
三、注意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虽然不同论文其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优秀论文的结构层次必须布局合理,围绕文章主题深入展开,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突出重点,整篇文章系统严密,浑然一体,良好的结构层次是优秀论文的必要条件[3]。科技论文的结构层次的要求包括:
首先要围绕主题。主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它是文章的中心,要求正确、新颖、深刻、集中。如果论点不清晰,应该帮助作者理清思路,明确要阐述的主旨。其次要符合层次规律的要求。科技文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去直述其理,以逻辑性强的客观叙述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层次规律要求科技文章的层次结构要遵循研究工作的规律以及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所以材料(包括事实、数据和被实践证明的东西)必须充分、真实、准确。再次要衔接自然,符合逻辑,完整统一。总的说就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事实、数据、计算、语言准确,内容丰富,文字简练,调理清楚[1]。
四、重视对论文中段落、语句、词类的锤炼。
整体把握仅仅是编辑过程的初步阶段,一篇经过编辑的优秀论文,应该符合精练、简洁的基本原则,这就充分依靠对具体的段落、语句的细致加工。科技文章中,语法语句的错误比较多,主要原因往往是科技写作人员认为不值得花力气去关注语法语句的错误,而许多科技文章的`写作人员掌握了不止一种外语,受外语的影响比较大,将外语的说法和汉语的说法混淆在一起,影响了自己语言的规范性。
五、注意参考文献的勘误。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为撰写或编辑论文或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参考或借鉴。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的、广泛的科学根据,也反映了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1]。著录参考文献一般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正式出版物的文献,同时要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六、注重自身文学水平的培养。
对科技文稿编辑加工质量的优劣,取决于编辑人员自身写作水平的高低。科技论文语言修改,并非提倡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是一篇高质量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把哆嗦、重复之处,改成简洁、精练的文字;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要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三是语言的可读性。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一个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够更好地编辑出优秀的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昌兴.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五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四、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研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单位极需了解的,创新本身是一种开拓,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然而不断总结和探索创新的方法是会有利于创新工作的深入展开,这里仅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展、发明、提高。因此对现有的科技基础不能忽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总结已有成果,然而不能墨守成规,在总结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新的建议,以利把原有的水平向上提高。
2.超常思考,不断开拓。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有科学幻想头脑,要具有超常规想法不断开拓的思想才能不断使创新达到新的境界。3.博采众长,善于运用。创新本身要充分运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因此横向之间,上下之间要多通气,多了解情况,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别人、别单位已取得的成果,勇于提高自己,扩展创新的思路。
五、高度重视人的创造力。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有独创性的人往往脑子灵活,转弯快,不循规蹈矩,作为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的人更要注意到这一点,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人的才能不可能一下从天上掉下来,在企业内,要不断组织学习和进行培养。
第二,要善于运用好总结表彰的手段,对有创造力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聘用,对有成果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表彰,使之不断开拓,为企业更快更好更多地创造更新的产品。
第三,广开才路,不断引进人才。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中十分注重从企业界中引进经过三、五年工作锻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青年人才。
最优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大全(16篇)篇十六
按照区政协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营造我区自主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自月初至月中旬,利用个月的时间,镇组织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我镇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切实做好调研活动,调研组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区有关精神和文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镇科技科协、经委、农技站、林业站、畜牧站及部分企业的情况汇报,邀请了部分企业、部门、村负责同志进行座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几年来,我镇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创新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科技创新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我镇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镇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使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几年以来,镇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万余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全镇各类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障。
1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交税金万元。
3、科技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了生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指定生产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主导产品被列为计划项目,荣获国家奖的系列产品,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年生产能力,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被评为。
4、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镇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镇农技推广除了原有的农资销售等经营外,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开展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全镇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以上。几年来,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项,引进培育农业良种多项,先后发展速生杨万株,推广面积亩。成立了协会,注册了“”牌,发展了行业协会,成立了协会,走出了一条“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尽管我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还一直存在着项目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变。近年来,我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镇的经济增长仍处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根本扭转,经济增长还停留在依靠粗放投资拉动,或者说部分甚至还停留在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阶段上。
3、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少、结构差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我镇科技人才的总量很少,农业技术初、中级人才人,十分缺乏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等领域专业人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镇的科技进步,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随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淡化,再加上宏观调控以及资源要素的制约,新一轮的竞争必将转移到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将势在必行,同时也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难题,真正做到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竞争力。要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有限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3、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走“升级型”的技术改造之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以支持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