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导。下面是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一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于丹论语心得23:君子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4:君子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5: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6:君子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7:君子之道(5)。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二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三
以党史之形 铸自身之“魂”
近日,xxx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建构了一个个精神坐标,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读党史、学党史、悟党史,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锤炼自身的“魂”,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新篇章。
学党史,以赤诚的理想信念之魂磨砺党员纯度。“盖所以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两”,对于党员来说,成色就是党性,就是政治品格,是融入血脉红色基因的纯度。纯度高,则精神含“钙”高。现实中也还存在着纯度不高、含金量低的“合金”,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镀金”,他们在“烈火”考验下,容易变形变色,经受不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学习党史,我们要汲取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不断去除思想上的杂质,把牢思想“总开关”,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立根固本补钙铸魂,锤炼忠诚过硬的政治品格,方能“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党史,以卓越的艰苦奋斗之魂与党保持同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极其困难的年代,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壮举,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进入新时代,要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党员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铭记于心,将“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外化于行,在危机变局里披荆斩棘,育出新机、开辟新局,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块“磨刀石”上磨砺锋利锐刃,方能“花香四溢”。
学党史,以崇高的担当作为之魂树立为民情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时起,就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无私奉献、实干担当的精神始终为了人民,成就了革命伟业。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担当作为是共产党员与生俱来的党魂,也是在久经考验中不断淬炼党魂。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担当作为的过硬作风,树立为民情怀,对照初心使命,对照群众期盼,紧紧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四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就应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用心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用心的作用。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五
借示范区组织开展“三讲一树”活动之机,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中讲述了七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结合自身体会,我主要讲以下几方面感悟:
首先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觉得豁达的人生态度十分重要,国土部门是高危部门,因此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书中所讲小故事无不体现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
在作者引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必定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果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势必患得患失,影响工作。我想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认准的正确的事,不要过度计较得失,一往无前地把事情做实做好,这样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其次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去学习。进入示范区这两年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积极主动的学习尤为重要。一是虚心向同事请教,二是积极主动地多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乐意向他人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再次读《〈论语〉感悟》一书,感悟到一个人积极开拓、进取善变的重要性。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一个热气球上有三个人,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出了故障,必须舍弃一个人才能够确保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第一个是环保科学家,第二个是核专家,第三个是农学家。那么,这样三个人,你会舍弃谁了?按成年人的逻辑,一直都在比较环保,和平,粮食哪个更重要。这时候一个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那个扔下去。”这个答案其实最简单也是最合理的。有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老师,很多时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样,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让我们实际工作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工作中需要经常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受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正是为孔子忠于自己,善待他人的一种淡泊的襟怀所征服。不管世界如何纷乱,保持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人生,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工作,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论语》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更教会我们用圣人的智慧温暖照亮整个人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六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老子》、《庄子》。我读了《庄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不知道的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七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理论,所有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也就是说天地间所有规则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规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样才能获得大道呢?当我们忘却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这个人就本末彻底颠倒了。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人怎么样才能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光荣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庄子说,在天地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让心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绝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八
在去年国庆7天假期里,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连续7天讲读《论语》,事隔4个月后《百家讲坛》的镜头前又再一次出现于丹老师,为观众们讲读《庄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古典文学的洞悉及热爱,征服了众多的观众,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于丹风”。正是这股“于丹风”,使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俗生活中的人们,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更多的喜爱。品读名著,陶冶心境,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追求。
庄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觉悟极其高尚的历史人物。在读完于丹心得这本书之后,更是对庄子这位伟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没能亲自研读《庄子》这部著作感到十分遗憾。由于生活阅历及知识储备的有限,离想要达到彻底觉悟庄子的思想境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借助于丹老师的心得,体会《庄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别喜欢心得中的——本性与悟性。庄子提倡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心也应属于自然。但在这物质日渐丰裕,精神食粮日渐匮乏的经济时代,人们往往为名利所趋丧失了心志。我特别喜欢庄子的一句话“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则是本性。例如,当今社会倍受关注的追星现象。众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随波逐流的风气所牵绊。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华丽的外表之后那份对梦想的坚持与付出的艰辛,而不是单纯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梦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诱惑很多,为了不受其影响我们就应学习庄子的心境,坦然,平静的生活。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层,在一天回家的时候发现电梯坏了,于是两兄弟决定步行上60楼。起初两人还是精神抖擞,体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层时两人发现背着书包爬楼梯太累了,于是两人便把书包留在了第20层,接着继续往上爬,爬到第40层时,两人已经筋疲力尽,于是他们又决定互相追逐着往上爬。在一阵毅力地角逐后,两人到达了第60层,但却遗憾地发现钥匙还放在被留在第20层的书包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许多人的生活经历,人们在20岁时,意气风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了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着好大的一段距离。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许多人不得不屏弃心中的梦想,在急流中争取生存的机会。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当初为什么不为梦想付诸努力。
人生中会遭遇不同的诱惑以及许多无奈的选择,学习庄子,感受庄子内心深处那片幽静,会使身心得以陶冶,也会使自己的生活犹如一叶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静静漂泊。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九
暖和的阳光调皮地跳跃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学生,心生几多向往,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忙碌中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欢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幸福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美丽的缘。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最可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xd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学生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抱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发觉教室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认真。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此,我开始真正地蹲下身与学生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弥漫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美丽的姿态。渐渐的,渐渐的,班里读书的氛围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充满劳绩,我依然幸福地栖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清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相关论语的文章: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
作者:初一、七刘琪。
一个人如果把心灵当镜子,就可以另人信任,我记住了这个事情,我看到了我的错误,他人的不足,谨以此为戒,不在犯。下一次这种错误,别人会相信不是我干的。有一个好名声。
近日来,于丹的《庄子心得》风靡全国,这本书主要是品读一本千古名著,于丹写得真的很不错。
我还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当镜子,就可以受人尊重。你比如说:布什,美国总统,大家太熟悉了,他是一个地道的破坏和平者,可他只是把心当玻璃,看到了以色列,和别的国家的罪行,在大小世界会议上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发表和平之大作。却不把心灵当镜子,照到自己对伊朗开战是多么无耻!暗助台湾是什么行为!所以,现在,他多么不受人尊重,以至于我,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也如此讨厌他,如果他再不改掉这个“恶习”大概,他会被人们再骂n百年。
一个人如果把心灵当镜子,就可以另人信任,我记住了这个事情,我看到了我的错误,他人的不足,谨以此为戒,不在犯。下一次这种错误,别人会相信不是我干的`。有一个好名声。
所以嘛,以心为镜太重要了,关系到名望和人格呀!35作文网。
指导教师:冯伟。
简评:文章语言朴实,虽说是讲道理,但是小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文中举出唐王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发现自己做的对不对,以历史为镜,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的例子,很有说服力。并进一步提出以心为镜的重要,它关系到名望和人格的道理。文章读起来,语言亲切自然,深刻的道理又寓于其间,令人回味。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一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二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于丹论语心得28:朋友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9:朋友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30:朋友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31:朋友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32:朋友之道(5)。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三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于丹论语心得18:处世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19:处世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0:处世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1:处世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2:处世之道(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四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五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着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六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七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看到了链接多彩世界的孔子,感悟了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的永远的孔子,他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真是让人如饮醍醐。
现摘录几条,与大家共勉:
1、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2、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4、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5、人间最好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6、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7、世上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之箭、说出的话、失去的机会。
8、益友有三: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友有三: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
9、保持快乐的方法:常想一二。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八
不想知道于丹是何许人,我听过她的讲座,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言,没有艰深晦涩的典故,平静、和缓,一如她倡导从容、淡定,总体感觉比刘心武讲解连贯流畅。
偶得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排版极其疏离,很快便通读一遍。早前看到过一些人反驳她,定位她“超女”,也许就因为她没有严谨的推理和精深的历史知识,很平凡地用平实、浅显的语言来讲。凡世间的伟大,多出自于平凡,央视的百家讲坛最伟大之处,在于把经典与百姓间构架了一座桥,百姓通过这座桥仰视博大精深的国粹,经典通过这座桥去视察涌动的百姓。然而,史学界泰斗朱维铮的确已经跳了出来,驳得于丹一无是处。
有人说于丹是“超女”,说她对《论语》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说她讲的是“知道”,不是知识,……我在想,知识的前提应该是知道,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感,知识才得以传递和延伸!
易中天为这本书作了序,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没有色彩的色彩是灰色,灰色具有普适性。毕竟“易三国”是搞文学的,说得很艺术,我们也只能艺术地去理解,不然就成语病了!说孔子有温度,我想,从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后,孔子就降温了,红色年代时,曾一度打入冰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百姓信仰多元化后,权欲者又回望远古,想借以使百姓回心归静,于丹火了,《论语》也有升温的迹象,有地方甚至不惜数亿烧钱祭祖,大兴复古之景,大兴复古之风,最开心的怕不只是那个出身悲贱的孔老夫子!有了先人板板的庇佑,何乐而不为呢!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由几个部分编辑成册,讲得头头是道,从古到今,凡国粹的东西,不外乎两大类,一是治国,二是修身,无论《论语》是否失真,于丹的《论语》就是二者兼备,也难怪于丹对之钟情。
“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方法可以用成语概括:言传身教。人是高等动物,人具备语言功能,所以比起动物只能身教而言,算是一种大大的进化。网友光年指责于丹现象为文化暴力,有些偏激,而今,又有几个如光年一样理智地去静思细想?!只是现在有许多选择,况且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人心进化得越来越复杂,复杂得很多时候,教育也得靠动物性方式,语言显得苍白,我们的后辈在学校里接受言传很多很高雅的文明,出生社会后,被前辈们身教弄得逆反,现实与理想剧烈冲突,后辈们多有被欺骗的感觉,付诸于行动便是彷徨与麻木,甚至与那种文明背离,怪不得他们!
《论语》能传承,是法治社会的产物,迎合了急需仁治的权欲者的口味,最终演变成一个教派——儒教。世上任何一个教派都代表着一个阶层的利益,为权欲者所用,否则,被判为邪教异类给予取缔。权欲者利用教条来维持经济秩序,进一步完善社会秩序的有序性,一定程度地显示公平与公正。北宋有一个不学有术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于丹这里又一次传承过来。我想,就是去掉了“修身”,用了治国的这一半。修身可以教化百姓,治国以管理百姓。《论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欲者的教科书,理所当然要在央视告布天下了。
于丹说《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朴素、温暖。人类历史作证,任何一个教派都不会面目可憎,总是和蔼可亲,让人不觉地浸润其中。
于丹说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象李白,圣是接近土地的人,如杜甫。我却认为李白、杜甫都是人,既不是神,更不是圣,杜甫面对周遭的现实,一味地寄希望于权欲者,直白呼吁,呐喊却无济于世,如果杜甫能活到现在,不知他用是否还会不会呐喊他的茅屋呢?最大可能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奈何天下流民横阶眠”。李白就聪明得多,把自己想说的,虚化后示人,难道虚化了就是神?!于丹还例举了创世纪神话的中西之别,西方是突变的,一下子就有了世界,中国是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西方艺术重于直接和瞬间的释放,由此暴发快感;中国艺术讲究曼妙神思,让人脱离文字本身。原来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中国,从“创世神话”早就定论了!无怪乎中国是电视机大国,而不是电视剧大国,好好的名著,经国人打造出来当“催眠曲”,高,实在是高,很艺术,也有说法,把人家叫座的说成商业片,不艺术,原来,中国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于丹说,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西方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分离,追求自我,追求社会价值,塑造社会坐标中自我位置;中国哲学强调人与动物分离,强调平和、淡定的自我压抑,强调内敛,而且是在政治伦理框架下。西方哲学强调务实,中国哲学也强调务实,却是另类的务实。回过头去说,西方哲学不也是崇尚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且更逻辑之美吗?!
于丹又说,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是敬畏、顺应和默契。由此可以看出,于丹所传递的信息仍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秉持的共性,敬畏透射出奴性,顺应透射出丑低能,默契透射出乞望,奴性、低能和乞望便是权欲者最希望百姓所持的态度,看来,中国哲学发展到日益现代的今天还能升点温,不能不说是奇迹。
于丹特别指出,无兵不可怕,无食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还指出,看一个国家富不富强,除了看国民生产总值外,还要看幸福指数:老百姓觉得安全吗,快乐吗,对生活认同吗。说得有些绕,无兵能安全吗?无食能快乐吗?连安全和生活这最基本的都不能保障,会对生活人同嘛!快乐和幸福是从比较中来,往纵里比较,较之于历史或从前,往横里比较,较之于本土或国外。别急,于丹立马附上她要说的: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于丹是贤者吗?不是,她充当的角色,最多只算中国哲学的自以为是的修补匠,她恬淡和安宁吗?没有,就在粉丝涌现的同时,她名利双收!是人,就有欲念,这种欲念随着自我在社会坐标中得到满足后不断膨胀。现实中的百姓,特别是那些为生存奔命的百姓,更多的是关心生存,绝不会是于丹说得天花乱坠虚无的“画饼”!尽管如此,于丹仍很卖力教化百姓要将视力向外拓展世界,更强调向内发现内心!要人们深悟《论语》宗旨,教人快乐和内心安宁,甚至强调快乐与贫富无关,只同内心相连,她其实就是教化人麻痹,教化人们脱离现实在虚无中度日,安于现状,压抑自我,她这舍本逐末的提法,根本上违背了物质与精神双文明并举原则,走向了精神的极端,很有些尼采的劲头。于丹提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安于贫贱,不馅媚求人,内心清亮快乐,这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为富贵而骄奢,要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她不厌其烦地深化赘述,教化世人,其实如同数学中的微积分求极限,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虚无的文学符号,让人存于内心来阿q式自我平衡,对百姓而言,这种教化很可怕,也很危险,目的是让百姓无思想、无个性超现实如禽兽般苟活。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无异味于痴人说梦!于丹还在继续,她提出: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贵的生活盅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她用递进式语言,潜润受众,“尊严”一词颇微妙。毕竟,有大智大勇者寡,更多的人为了生存,或生存得好一些,不得不馅媚求人,而很多权欲者就是要人求他媚他以显示其权威和自身价值,且屡屡得逞。不狱上而劝下民,真是舍本逐末至极。反过来细想,如果公平、公正了,也没必要让你于丹在那里吐血卖命了。好在,扬汤止沸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于丹例举出陶渊明来,在我看来,陶渊明也是一个并没有悬浮于世外、自我内心欺骗得麻木、消极的失意人,他也是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仅限于知县的小官,如果他也位极人臣呢?会不会怀才不遇的自我麻痹?如果他连生存都有问题,如何生活?是否还会“采菊东篱下”?还是否会有悠然之心去看南山的雅趣?于丹没有说,现实中,百姓没有不知道答案的。说得好听点,于丹是高雅,说得不好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说于丹是中国哲学的修补匠,是因为她的心得中,治国成分不多,修身分量足,反过来又想,她讲修身的目的,还是在于权欲者能更顺利地治国。
于丹例举和尚化缘路上的一个故事,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疑虑了二十里路,老和尚说他背过河就放下,小和尚却背了二十里路还没放下,来强化心灵不要成为身体的奴仆使内心委屈,让人想起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她说得很微妙,很迂回又递进,正如很多教派的劝世文,用恰如其分的故事,开放受众思维,强化受众认同感。最后,她不忘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结。再用另外一个国王故事去说明“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最重要”,来强调务实现实,让你明白怎样去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强调孔夫子的恕(宽容)、仁(爱别人)、智(知人)。于丹要人懂得,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因为星星也很美!然后才推出她最著名的信条:心理暗示的力量和自信心,即内心淡定与坦然。
于丹强调内心淡定与坦然,以至于后来受众说辞不一,她也不得不尊重。
于丹讲解她的信条很透彻,“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是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现实中,还真有芸芸众生中的小民如此,不过多是徒有其表,领略了前者,没有领略其精髓。就这点,于丹不经过几度沉浮的历练说不出来!
说到心灵的勇敢,于丹又例举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侍茶的武盲应对一个武夫,在武盲叠放穿戴,整装武服,不紧不慢好一阵子,那匹夫之勇的武夫从武盲的动作、表情,居然断定武盲是武林高手,不战而降,于丹便结论是心灵的勇敢、从容、笃定的`气势胜过技巧。这多少有些侥幸,情急之时可用,但是,能欺骗一世吗?那武夫要是上当受辱发起飙来,那茶倌不一样丢小命?!
于丹还述说着孔夫子的观点:一个能听你道理的人而没有去对他表述,叫失人,对牛弹琴叫失言,我加一句:对人承诺不去兑现叫失信。从受众反应看来,于丹教授失没失人不可臆猜,失言却是不少,于丹教主太高深,很多人懂不起她的艺术,不然就不会冠戴以“超女”的俗名。如果她不尊重别人要反驳,就叫失信,就不能说她内心淡定与坦然,看来于丹也真把自己弄到了两难境地。我敢肯定,于丹并没有淡定,也做不到坦然,不然,绝不会上央视讲坛去口若悬河!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由此说于丹多么多么多的不是,于丹自己也是人,不是神不是圣,也有讲得不错的地方,比如她的“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分离得越早越成功,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前面已经提过,中国哲学讲求人与动物分离,国人可真是进化得非动物性了,所以非爱行为屡见不鲜。于丹教主这段话,从文字选择上,就没有易三国理性,两个“越”,居然有违法倡导弃婴之嫌,我们没法艺术地理解,况且“所有“之后还赘了“只有”,显然是病句了。
于丹教主又说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其位,谋其政。果真如此?人心险恶,权欲者弄权于股掌之间,以己之喜恶用人比比,就算要谋政,还得讲究时空策略,否则就成出头鸟,死都不知其所以!这么看来,于丹教主也只能鹦鹉学舌,很平面而非立体,更谈不上多维了!她仍然要教化受众,说,忘却一己得失,融入到大群体利益中,就是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来谈,而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她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说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她仍在强调抑制内心,要人自我压抑,改变自我,遵循世道,要人安贫乐儒道,让权欲者轻易平治天下,百姓俯首称颂。既然有选择的痛苦,就是说百姓已有所觉悟,为迎合权欲者,于丹就上了百家讲坛,趁势获得某一阶层的信同,原来,于丹是这么的淡定与坦然,而且底气十足。反过去说,应该是权欲者在迷惑,放眼看看美国,美国是移民国家,融合世界各民族人等,各种信仰并存,却没有人危言耸听信仰丧失,真是奇了怪,看来权欲者真该反躬自省了!我们对现实越来越不习惯起来,“3岁男童机场撒野,两记耳光扇长辈”,从中看到的是我们的民族意识的狭隘、公共意识的淡漠和民众教养的丧失!
于丹为强化所谓的淡定与坦然,又从侧面上讲,人生有限,自然永恒,“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她毕竟是搞技术得艺术,很艺术地诱导受众。我也读过“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子,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个人是多么渺小,规劝受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理想境中去,她说,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是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是行为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她的重点在最后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不知道于丹教主是否满意让中国历史再继续几千年儒家史?!但她自觉还不够味,提出现在的年代,是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她的那个着急呀,可就是有人不理解。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于丹教主搬来哲学大师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说最初是顺应的正面,十几岁便逆反心理的“小愤青”,三十岁后便“和”了正反,由此说出“三十而立”,要受众不能我注六经(皓首穷经,发白纹重,再去给经典作注脚),而要六经注我(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于丹教主《于丹“论语”心得》的所要传达的,目的是要教化世人尊经颂道,且这经与道是儒家所倡导的。为此目的,她引用“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来臆说相互融合和提升,对这种高境界,她也难说得透彻,便左右而言它,以此言不言之言,很中国化。
于丹教主认为,“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坐标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了一种澄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这种说法,于丹教主自己信服吗?!其本身就违背了“现实”原则,搞得玄学一般,让人坠入虚无之境,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又有谁不是身处不确定因素之中?现实不可能准备如数学1+1=2这么确定的答案,只有靠你在不确定的众多信息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选择,成功了还好说,失败了呢?一夜得志乐,一夜洗白,又有几个能澄明的内省和从容不迫?更不要说百姓了。当然,可以举例出很多人物来,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当身逢绝境,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信仰支配生命之说呢?于丹教主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例举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强调随心而动!
于丹教主说,30年前是加法生活,30年后是减法生活,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才是接近不惑状态,并说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有异曲同工之效,对于劳苦奔命的百姓来说,除非真知道天年,真知道今生无所作为,等病老死无所求。现实却与其相反,所以于丹教主出来教化,真是难为她劳神费力“感动中国”!
于丹教主还说,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并例举花岗岩佛像与花岗岩石梯对话故事,说明佛像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再教化世人,要安于贫贱,持守内心淡定,苦难是对人生的考验,是历练不够,要反躬自省,一如众多教派的教条一样,你觉得苦吗?那你必须经过这劫难,你觉得不公吗?那你必须历练,你觉得失败吗?那你必须经受得住考验,哪怕是“一指拇受伤,医院化验67项”,小感冒医脱1万七千元人民币,医学界是充耳不闻,所以,医院的别名又被百姓戏称为医完。但是于丹会对你说希望在前,你就傻傻持守吧!不然你想怎样?你又能怎样呢?!
在书尾,于丹教主说,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湿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不知于教主所指的温暖是谁?不是权欲者吗?当然,肯定是包容的,如西方教派一样,你忏悔一下就行了;它也是流动的,几千年来,不流动不行,不流动,于丹教主也要窜上去使它流动,非得让你认同。她仍然是那么淡定与坦然,笑看你去傻。反过去说,于丹在前也指出,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自然”二字提法颇微妙,如果你不“自然”,也会在“焚书坑儒”中灭绝,遭受灭顶之灾。
教主说,《论语》中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多而仓惶。呵呵,穿越古今,就一定还要秉持吗?这可不是百姓的事,“今日红花,明日紫草”,谁谁谁不记得“批林批孔”呢!教主很聪明,只点民族的根性,这根性是什么?她也不敢究个明白!史学课上,导师不厌其烦地说:洋人怕老百姓,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从另一个角度,不难发现,几千来,权欲者对权力本位的执着和管理本位的惰性。
最后,于丹教主也不忘记叮嘱:“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一生历练去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看来教主是悟了,就看芸芸众生中折腾的你悟没有,如果不悟,呵呵,继续折腾,到悟时,就会明白“不可复制的解读”最深层的含义!细语中藏着威严哩,与其那样,你为什么不能在虚无中涤荡心灵得清澈,平静地虚耗光阴呢!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抛开世俗事纷扰,学着淡定与坦然的样子,潜心去解读。通观全书,于丹教主如所有教派一样,全在“心”字上做文章。虽然我誓死捍卫于丹说话的权利,却没法同意于丹教主所说的。史学界泰斗朱维铮这样权威人物也窜出来指责于丹,说她“没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朱权威可否知道,这玩笑开得可大了?也不知于丹教主是否依然淡定与坦然呢?!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闲人烦得慌,他们宁愿平庸地过活,一如于丹教主所倡导人们那样,只要你平庸着,谁都不会冒犯你。
身为百姓,只能从百姓角度去解读,或许如于丹教主说的“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我仍然相信,身处日益开明的现实,各种声音并存,犹存侥幸,没人会为难小百姓的我吧!
我无意冒犯谁,也淡定与坦然地就事论事一回。劳神者说“摘录加屁话,就是文章”,一语贬碎呓人狂想。可是我坚信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我是小百姓的农民,在我的农村,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村上的收入与支出从来就没有公示过,期间有国家征用地,职能部门便卖地、租用地,还有去向不明不白的公共集聚地,村办企业曾风光一时,而今在银行挂着帐,企业资产“人间蒸发”……近来,成都市搞城乡一体化,风声水起,老百姓暗暗叫劲,又很快回归“恬淡和安宁”,因为大凡推荐去理会的代表人物,都被“淡定与坦然”了!
突然语噎,敬重于丹教主,不再泼墨,唯存乞望!
感谢万能的教主,哈哩噜呀,阿弥陀佛,阿门?……。
精选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汇总19篇)篇十九
古代就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论语》这部书,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对这本书都知道那么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当然这只是《论语》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可以说全中国人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像《论语》这样的古书,都很难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个人逛书店,看见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就翻开来看了下,在我个人理解中,《论语》对它很熟悉,可是从来没有看完过,没想到看了第一章,发现还有人把《论语》讲解的这么简单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让我一下子有冲动要看完这本书,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把难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解释,并巧妙地把《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难懂的古文,用现代的`语言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让人看了很容易记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现代的解释结合在一起。